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119

2011年第10期 第27

□ 王 敏,田银生,陈锦棠,龙 慧

1引言

康泽恩(M. R. G. Conzen)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德国地理学研究的影响,现有文献对这一影响过程已有详细的描述[1-2],这对梳理康泽恩城市形态研究方法和思想的缘由至关重要。早期的城市形态学是一门着重对城市地景进行分类、定性和解释的学科[3],而康泽恩则结合德国地理学的图形描绘方法和英国城镇的实例经验,研发了一套研究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康泽恩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研究三个“形态复合(FormComplexes)”的城市形态演变要素,即地平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摘 要]城市边缘带是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流派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国外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回顾其理念发展历史开始,总结边缘带的形态特性及其与城市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关联性;且对边缘带的研究呈现出从宏观描述演进到微观和量化的层次。这一理论在我国也有一些实践运用,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要适当调整才能适应我国国情,使之本土化。对其的述评和本土化运用探析,对于完善中国的基础城市设计理论、建立历史保护区规划指导原则和制定景观管理的控制性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边缘带;本土化运用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10-0119-05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Conzen Urban Fringe Belt Research Review and Its Localization/Wang Min, Tian Yinsheng,Chen Jintang, Long Hui

[Abstract] Urban fringe bel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zen urban morphology research. Overseas literature usually reviews concept development, summarizes fringe belt charac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urban development; its research has progressed from macro to micro and quantified level. The theory was used in China in some cases, but need to be adjusted for Chinese facts. Its review and theoretical localization is significant to integrating China’s fundamental urban design theories, establishing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ory plans for landscape management.[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Urban fringe belt, Localization

面(Ground Plan)、建筑形态(BuildingForm)、建筑与土地使用(Building andLand Utilization)[4]来探讨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演变历程。其中城市边缘带(Fringe Belts)是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对于限制城市过快发展,维护城市生态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国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有所涉及,存在片面理解和错误运用的现象。城市边缘带理论对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理论进行梳理和全面解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086、4097109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1064101000052)

120

2城市边缘带相关概念述评

2.1城市边缘带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按照土地用途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城市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即以商业用途为主的城市中心商业区(CBD)和低居住密度的住宅区(Suburb)。而康泽恩认为除此之外存在着另外一种重要的形态,即城市边缘带,其主要的特征就是比其他两种城市形态有着更高的开敞性和更低的建设密度。他认为城市边缘带是在发展暂停或者非常缓慢的城镇边缘形成的,是由最初选址在(城市)外部位置、有明显混合用途特征的土地单元组成的带形区域;这一区域的土地使用者大部分是对大地块用地有高需求的机构,如学校、医院、政府,还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等[6]。Michael P.Conzen是康泽恩理论及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对这些机构使用的用地类型进行了概括,主要有:教育、医学、军事、中央或地方政府、研究、游憩(包括俱乐部和公共开敞空间)和宗教(包括丧葬用地)等[6](表1)。2.2城市边缘带研究的时间划分对于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即从城市边缘带的起源(1936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城市边缘带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期,重要实证

是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伯明翰爱德华时期的城市边缘带。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城市边缘带的特征及定义来论述的;第二个时期是转变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该阶段主要欧洲城市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恢复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边缘带开始面对重建和改扩建的机遇,有关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保有城市边缘带作为城市居住增长边缘,或是增加其商业或居住功能,从而融入城市建成居住区等问题展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所界定的形态周期(Morphol-ogical Cycle),对土地开发和利用方式、建筑形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特征。

2.3城市边缘带的形态特点

在对城市不同形态区域的探讨中,康泽恩分别探讨了城市中心商业区(CBD)和城市边缘区这两种特殊区域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边缘带变化成因的重要依据,即城市边缘带相对于CBD的位置[7]。与位置相对固定的CBD不同的是,城市边缘带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早期的城市边缘带就有可能被后来的城市扩张所吞没,或者城市扩张跳过城市边缘带,在城市边缘带以外区域继续进行[7]。这构成了对城市边缘带变化重建过程研究的重要基础。不同时期的城市边缘带形态呈现出套环状,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发展[8]。城市边缘带的这一特征在Louis对柏林,康泽恩对Alnwick、Newcastleupon Tyne的研究中都得到验证[8]。更进一步的研究是怀特汉德(White-hand)对英国Tyne河沿岸的大都市圈的分析,该大都市圈以Newcastle为中心,形成了内、中、外三层FB,且呈环状。这一现象被M.P.Conzen具体化为“与特定历史时期相关联的套环状结构”(图1)[7]。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边缘带具有三个细化的形态要素:地平面、建筑形态、建筑与土地使用。对维多利亚时期后期(1837年~1901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1918年~1939年)的城市边缘带周边的居住区域进行对比发现,城市边缘带的街区明显表现出不规则的街道样式,不像那些建成居住区有着一定的街道立面规律,且街区面积远远大于一般居住区的街区面积。在城市边缘带里,建筑的覆盖率要远小于一般的居住区,这与城市边缘带一般由开敞空间、公共设施覆盖紧密相关[6]。城市边缘带的这种低建筑密度的特性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以及保有城市中的开阔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城市边缘带的形状与尺寸有很大差异。它们的边界通常与某个乡村地块的边界重合。与符合居住用地规范的系列矩形地块不同,城市边缘带通常硬质界面少,道路缺乏,交通量少。

图1 边缘带与特定历史时期相关联的套环状结构[6]

表1 城市边缘带特点和土地用途分类[6]

开敞空间基础设施

工业设施

居住区(仅包括低密度住宅)娱乐设施

组成要素土地用途

坟场、公园、幼儿园、市场、农产品土地

宗教场所(寺庙等)、军营、大学用地、医院、废弃品处理设施

交通设施(包括仓库)、工厂、采石场别墅群

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地、马术学校

注:此分类仅作说明用途,而非全面概括;并且这些土地用途也可能随着技术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转变。

在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中,康泽恩主要运用早期德国地理学中的色彩标注地图分析(Mapping)的研究方法,只是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英国城市,研究过程包括对大量城市历史地图资料搜集、对比及分析,并用色彩和图形图像进行区分标注。康泽恩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三个基本形态要素:地平面、建筑形态、建筑和土地使用。这其中,尤以地平面最为重要,其反映的是重要基建投资,也是其他两种形态复合的基础轮廓[10]。在康泽恩对英国商业城镇 Ludlow的研究里,衍生出关于“形态复合”的论述,即把城市景观分解成不同的组成要素。这一概念还被进一步概括为地景单元(MorphologicalRegions/Landscape Units)。举例来说,尤其是在欧洲的中世界老城镇里,由于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统一风格的景观建筑,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0]。新建的建筑则应该根据这些统一的风格而自觉地融入,以免由于不科学的改扩建而损失了建筑原有的历史文脉[10]。这就涉及到景观特征区的边界划定。康泽恩还进一步提出,在考察城市形态的三大要素中,地平面格局是最重要的,对其他两部分(建筑形态和土地使用)起到了长久意义上的框架作用[3]。因而地平面成为了采用康泽恩思想进行研究时极为重点的考察对象。对于地平面的研究,又可以细分为对三个平面要素的考察:街道系统、地块组合和建筑基底。

除了色彩标注地图分析的方法外,康泽恩和怀特汉德均将对土地发展、建筑许可的申请作为另外一种研究城市边缘带发展变化的方法。这一变化也代表了城市边缘带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定性转向定量。

4城市边缘带研究意义和内容转变

康泽恩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将抽象的社会经济现象与具象的物质环境、局部的建筑形态结合到了一起,这对于整体解读城市文脉、建立和完善基础的城市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

图2 柏林的城市边缘带[10]

图3 Alnwick的城市边缘带[8]

图4 英国伯明翰爱德华时期城市边缘带[11]

3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研究

方法

最早提到城市边缘带概念的是

德国地理学家Louis,他也是康泽恩

在德国柏林学习期间的导师之一。在

他对柏林的研究中,城市边缘带作为

区分新老住宅区的特殊区域被单独

提出来。但是这一理念并未受到足够

的重视,直至康泽恩在英国小镇

Alnwick的研究中对城市边缘带进行

论述才引起了英国相关领域学者的

兴趣[9]。经过二十多年,城市边缘带

的相关理念开始被欧美西方大多数

的地理学家接受,并与其他相关学科

如建筑、规划、历史等相融合。

早期的城市边缘带呈现较为单

一的物质形态,如城墙、河流、山谷

等。而Louis早期在对德国古城的

研究中,关注到了城墙对于城市扩

张发展有限制作用。具有限制作用

的城墙一般被称为固结线(Fixati-

on line)。随着城市军事防御性功

能需求的降低,城市边缘带呈现出

更多元化的形态[9]。在Louis对柏

林的研究和康泽恩对Alnwick的研

究里(图2,图3),FB的形态都呈现

出了相似的环状结构;康泽恩更进

一步按照形成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

内、中、外三种,并加以区分探讨,

从而奠定了现代学术界对城市边缘

带认识的基础。在康泽恩研究的基

础上,英国的怀特汉德教授针对英

国伯明翰爱德华时期城市边缘带中

的一条中边缘带,进行了深入细致

的研究(图4),从微观的层面揭示了

城市边缘带的形成时间、转变动因

等。另外,一些学者从微观层面对城

市边缘带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城市

边缘带存在不连续性,个别城市边

缘带形成斑块而非绝对的带状,从

而形成不同功能的组团。这一研究

成果使现代学术界对城市边缘带的

理解更加深入。

121

2011年第10期 第27卷

现实意义[12]。而城市边缘带的存在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来说既是机遇,又是限制[8]。这一点在历史老城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当原有城市边缘带的产生并非规划的结果的时候[8]。

康泽恩奠定了在研究城市边缘带时采用将其与建成时间或时期紧密相连的方法的基础,对于城市景观的保护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欧洲国家很多学者在康泽恩研究的基础上已经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但至今为止,把城市边缘带作为一种整体来保护的思想还没有得到足够和统一的认识,对大多数城市边缘带范围内的单体建筑或小范围区域的保留皆因其具有“历史遗产价值”或者是“生态保护重要性”等。而康泽恩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特征的历史和现状,还关注城市景观演变的过程。

此外,西方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开始越来越注重与建筑、规划、考古、经济等学科的交融。近代西方城市的发展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因而城市的规划往往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对城市边缘带形成动因的探究中[13],一些公立机构相较于私人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比繁荣时期拥有着更多、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于是他们会竞拍土地租金低、有大地块土地的城市边缘地块以发展自身[13]。公共设施、居住区等反而是依附城市边缘带或在城市边缘带以外发展,从而完成城市边缘土地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通过探讨土地利用和建筑类型与特定经济周期的联系来研究城市边缘带的特征。从规划的角度看,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除了注重市场的作用,还关注城市历史的物质实体和人文内涵[14],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工作的基础理论和指导原则。尽管城市边缘带的形成不一定是规划的结果,但是如何在城市边缘带重建的过程中、在增加居住密度的压力下保护城市边缘带范

围内具有文化历史遗产建筑和有生

态性的区域,都需要一种理性和全

面的评价机制。康泽恩的方法,如确

定地景单元(Morphological Re-

gions/Landscape Units),对界

定保护区范围、划定保护区内保护

等级等问题就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

一研究内容的演变体现了城市形态

研究从宏观描述性到量化全面性的

升华。

5本土化运用探析

5.1本土化运用的具体案例

5.1.1个别城市存在完整的城市

边缘带

近年来,学者对城市边缘带的研

究范围不再局限于欧美西方国家,开

始在东方国家寻求研究的普适性。以

中国为例,现有实例研究偏重宏观描

述性,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区域(大

都市圈)或城市级别。这同时也与中

国城市历史上的地图通常展示的只

是街道模式和地标结构,如城墙、府

衙建筑、广场、寺庙有关。中国过去

测绘偏向符号化,特别是绘画式符号,

并且地图设计的视觉效果也很抽象,

而非精确记载文化背景,使得微观层

次上追踪某一街区的地平面的历史

演变过程难度比较大[15],因而微观层

次的形态研究较少。在获取图纸资料

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怀特汉德证实了

平遥古城存在城市边缘带,且其是由

旧城城墙及绿带所形成的固结线[10]。

平遥新城区的建设,则是遵循了城市

边缘带与城市发展的规律,即跨越城

市边缘带向城市外延扩展。但由于在

平遥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边缘带未

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平遥的城市

边缘带现状并不好,较为杂乱,对城

市景观及生态效益不能作出较大贡

献,同时亦没有对其他本土的同类研

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5.1.2以斑块状分散于城市中的城市

边缘带

形态学在中国的应用也经历了从

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城市边缘带现象产

生兴趣,到中国学者主动学习西方的

分析方法并引用到中国的城市中的过

程。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本土化的

研究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

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比较早把形

态学的方法引入到中国的学者有谷凯

等人。谷凯在对海口市城市形态的研

究中,就专门论述了在福利分房制度

下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居住、生活区域

(即单位)对原有地平面、街道系统等

会造成割裂或重组的结果。

北京、广州的城市形态的演变和

历史街区的保护实例,体现了运用形

态学的方法解读城市历史可为传统

城市景观管理提供依据。利用康泽恩

对小城Ludlow进行研究的方法,街

区里的景观都分门别类地被做上了

标记,即地景单元的界定,以作为在

重建计划中建筑修复的参照标准,力

求在不破坏原有文脉的基础上使历

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利用康泽恩的

地景单元划分方法对城市景观进行

划分后发现,在城市的版图中确实存

在散状分布的、记载了城市对外扩展

过程的斑块,其形态要素与城市边缘

带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断其斑块为遗

留的不完整的城市边缘带。由此也可

发现,中国的城市边缘带与西方国家

不用,通常不是以带状呈现,而是以

斑块状分散于城市的不同地段。斑块

状城市边缘带得以保留的原因并非

土地制度,更多的是因其记录了城市

的发展足迹。

5.2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从规划的角度看,西方国家以

市场经济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

城市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化模式

(城市边缘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

地)有较大差异。对于中国来说,土

122

地的利用更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和计划体制的影响,这一点使得学者们在本土化利用康泽恩理论时,需要注意基础条件上的不同。另外,中国的人口高速增长对城市边缘带的重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对近现代广州老城区原东山和西关城市形态的研究中,转变最大的就是建筑从两三层的花园式洋房,转变成见缝插针式建设的棚屋住宅;地区更新改造难免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遭遇破坏。

中国的古城或旧城复兴(相对于旧城改造,本文更倾向于旧城复兴的提法)工作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相矛盾的难题。在对象的认识方面需要运用城市形态研究方法对改造对象作出深刻的理解。而在改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了把原先居住密度低、自用的传统院落式住宅改成居住密度大、商用的旅馆酒店的问题。如何在规划中平衡经济利益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都值得形态学的理论研究者和规划从业者深思。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城市边缘带限制了城市过快的发展,在维护城市生态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城市以“摊大饼”模式发展,且建设过于密集,城市生态景观往往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被破坏。在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有意识地通过规划的调控,保留现有的城市边缘带,限制城市过密增长。

6结语

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中,城市边缘带并非呈套环状出现在城市的版图中,而是被高速城市化进程淹没,但曾为城市边缘带的斑块却仍然存在于城市中。这些斑块有些很可能已被现代化的发展所吞噬,成为建成居住区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可能被确定为历史保护区。如何进一步研究镶嵌在城市中的城市边缘带,并且对其进行

城市景观的保护,有待深入探讨。此

外,也有评论认为康泽恩的思想过于

理论化,且言语晦涩,不利于简化为

一套可操作的规划设计原则。无论如

何,在准确解读他的方法和本土化研

究的基础上,还有待于大量的实证研

究以更好地完善中国城市边缘带的

基础规划理论。

[参考文献 ]

[1]Whitehand J W R. British Urban

Morphology: the Conzenian Tradition

[J]. Urban Morphology, 2001,(2):

103-109.

[2]Kropf K S, Larkham P J. Obituary:

M.R.G. Conzen, 1907-2000[J]. Urban

Morphology, 2000, (2): 90-95.

[3]怀特汉德著.宋 峰,邓 洁译.城市形

态区域化与城镇历史景观[J].中国园林,

2010,(9):53-58.

[4]陈 飞.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

型学在中国的应用[J].建筑学报,2010,

(4):85-90.

[5]霍耀中,谷 凯. 市镇规划分析:概念、

方法与实践[J]. 城市规划,2005,(2):

27-32.

[6]Conzen M P. How Cities Internalize

Their Former Urban Fringes: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J]. Urban

Morphology, 2009, (13): 29-54.

[7]Whitehand J W R. Fringe Belts: A

Neglected Aspect of Urban Geography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r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67, (41):

223-233.

[8]Whitehand J W R. Urban Fringe Belt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dea[J].

Planning Perspectives, 1988, (3):

47-58.

[9]Whitehand J W R. Conzenian Urban

Morphology and Urban Landscapes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s

Symposium, Istanbul, 2007.

[10]Whitehand J W R, Morton N J. Fringe

Belts and the Recycling of Urban

Land:An Academic Concept and Plan-

ning Practice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3, (30): 819-839.

[11]Whitehand J W R, Morton N J. The

Fringe Belt Phenomenon and Socio-

economic Change[J]. Urban Studies,

2006, (11): 2 047-2 066.

[12]谷 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

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国外规划

研究,2001,(12):36-41.

[13]Whitehand, J W R. Building Cycle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Growth[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2, (56): 39-55.

[14]田银生,谷 凯,陶 伟.城市形态研

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

2010,(4):21-26.

[15]Gu, K. Urban morphology of China

in the post-socialist age: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01, (3-4):

125-142.

[作者简介]

王 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研究员。

田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

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陈锦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英国伯明

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龙 慧,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1-07-20

123

2011年第10期 第27卷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一)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一) 内容摘要“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微型的市民社会,具有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其成员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又在其所居住的居住社区中承担另一种责任。另外,居住社区的个性也来源于它自身创造或继承的一整套地域性文化,即居住社区具有能独立于其它地域共同体的精神基础......1居住社区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微型的市民社会,具有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其成员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又在其所居住的居住社区中承担另一种责任。另外,居住社区的个性也来源于它自身创造或继承的一整套地域性文化,即居住社区具有能独立于其它地域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因此,本文将“居住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一定规模人群集聚而居的地域共同体。包括围绕居住活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为居住活动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和为了确保这些活动正常运行的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背景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文化上提倡多元共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上的体制改革直接引起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文化也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多元格局。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在城市住房制度转轨时期,一般大城市居住

社区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①城市中心的住房向高层化发展,趋于综合型,周边居住社区强化,档次提高。②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成片开发,安居工程的启动。③城市边缘高收入别墅区的出现。④近郊工业区周围的中低收入居住区。⑤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出现。⑥人口分布逐步向外疏解。针对上海城市的现实状况,按居住社区建构过程的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居住社区差异,居住社区可分为六种类型:旧城改造区、旧宅保留区、近建居住社区、市政运迁居住社区、新辟高档居住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综观我国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类型的分布变化与重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再分配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多样化的空间表征,这是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社区所必须关注的现象。居住区规划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无论从建构过程,建构内容以至社区的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然而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居住区规划依然延续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规划模式。本文主要应对近年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反思,从规划的基本理念与模式上作出根本的检讨。 3.1对居住社区经济目标的片面理解基于50年代从前苏联的以“功能第一”为本的我国居住区规划体系与80-90年代房地产发展商对经济利

[浅析,城市边缘,发展现状,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尽管包括城市边缘区规划,但其重点是副食品基地的布局等内容,贫乏的内容使边缘区基本上成为缺乏规划管理的“灰色”地带。所以要在研究边缘区空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全面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退二进三”;规划管理;改革管理体制 On the urban fring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Hong,Zhao Jian-xia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Shandong 2660 00) 【Abstract】Although China’s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fringe areas, including planning, but its focus is the food base for the layout of other content, poor content to the edge area is basically a lack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gray” zone. Therefore, to study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edge area base d on the formul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rational planning. 【Key words】Urban fringe;“retreat into three”;Planning and management;Chang e management system 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或由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带。城市边缘区位于已建成的外城区的边缘,表现出明显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的特征。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小城市的外缘建设亦在迅速起步,城市边缘区是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在我国城市边缘区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和对于短期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加之未能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加速CBD的改造,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效益,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以至于搞好整个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城市郊区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现为一些新的取向:城市改造中的“退二进三”使工业郊区化外延、大城市改造中的“原住民”郊区化迁移、新兴居住用地的郊区化扩散等等。主城区面临过度集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出现包括环境、交通、地价等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显现出城市分散化、郊区化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日益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形成了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在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城市与其边缘区城镇通过扩散与聚集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在由大城市—

世联-城市边缘区域项目开发案例

城市边缘区域项目开发案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供客户内部使用,版权归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书面许可,不得擅自向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传阅、引用、复制和发布报告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研究案例: 案例选取标准: 案例借鉴点: 采取何种产品品质策略提升项目价值? 如何通过启动区策略实现平台价值超越?如何通过有序的开发策略实现项目价值的不断提升? l 承接被动郊区化发展区域l 与中心城40-60分钟车程距 离 l 超越区域平台的价值实现l 实现开发商在区域内的品 牌美誉度 北京绿城百合北京顺驰领海深圳金地梅陇镇 案例借鉴 北京花盛香醍

案例借鉴之金地梅陇镇 ◆项目相关指标 占地面积:13.6万平米建筑面积:42万平米其中商业面积:1.2万平米相关会所配套:2000-2500平米容积率:3.08 主力户型(一期):76㎡两房、105-122㎡三房 ◆开发背景 位于关外,距离市中心车程30-60分钟; 周边多为农民房和待开发空地,区域形象差,区域价值认知低; 客户主要为年轻白领客群。 地处城市中心区边缘,摆脱较差区域形象,跳脱平台价值,成为区域标志性项目 ◆销售情况 2006年5月28日开盘,实现销售率82%,实收均价约7000元/平米,树立区域价格标杆。 蓄客:在未整体推广的前提下,销售中心开放日,两天积累客户3000张卡次。并成为深圳首个在会展中心开盘的项目。

特色会所作为售楼处,年轻炫酷的视觉体验和时尚新潮的功能,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玩家阵 地 案例借鉴之金地梅陇镇 ◆客户反响 关内主流客户对梅陇镇的时尚会所的认同度很高,反馈这样的会所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年轻炫酷的视觉体验 l 30米悬空泳道,宽7.5米,水深1.2米,全钢池体,透明池底 l 六个架空层,六种情景设置,可随意选择开酒吧、咖啡厅、茶室 l 多处下沉或挑空,视觉多变,l 不规则柱体支撑的休闲咖啡吧l 螺旋架空结构的网吧,,,,,, ◆时尚新潮的功能 以都市年轻人的时尚新潮的游乐倾向为指导,设置了:1.传讯囊(上网) 6.瑜珈房2.咖啡吧7.健身房3.阅览室8.创意厨房4.击剑房9.棋牌室5.攀岩墙10. 乒乓球室 空中泳道

城市边缘区域同构

城市边缘区域同构 城市边缘区域同构 摘要:边缘区是物质与能量互换活跃区。城市的边缘区是城市生态的保护屏障,却往往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蚕食。本文以成都十陵片区为研究对象,剖析边缘在动态发展中,应用区域整体同构、体验式业态,构建生长在中的绿色屏障网络,发挥边缘区生态效应。 关键词:边缘区,生态,动态,同构,业态,生长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fringe area of matter and energy are interchangeable active area. The edge of the city zone is urb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rrier, but usually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was fretting gradually. This paper ShiLing in chengdu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d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isomorphism, experience in the industry and build the green barriers grows in the network,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ge area ecological effect. Keywords: fringe area, ecological, dynamic, isomorphism, industry and growth 引言: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以及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回顾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毛岩亮

第12期(总第265期) 2005年12月 财经问题研究 R esearch on Financ i al and E cono m ic Issues Numb er12(General Seri alN o1265) Dece mber,2005 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1 毛岩亮,刘俊甲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政府,辽宁大连116033)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处于城市化前沿阵地的城市边缘区,作为探索城市化规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化问题入手,以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边缘区城市化存在的六大问题,并立足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发展理念、城市规划、经济结构、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城市化;核心区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5)12-0053-05 西方地理学界对城市边缘区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早。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从城市形态角度进行柏林的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时,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区(U r ban fri n ge)。[1]R#E#迪肯森(D i k i n son)根据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于1947年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带理论,将城市地域结构区由核心到外围分为中央地带、城乡边缘中间地带和城市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2],开创了城市边缘区(即所谓中间地带)研究的先河。L#H#洛斯乌姆(L#H#Russ w ur m)提出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对城市边缘区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 我国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于9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95年顾朝林编著5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6的出版,标志着研究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1]综观整个研究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地域界定以及特征等探讨、研究得比较多;在应用研究方面,从单一问题入手研究得也比较深入,比如空间结构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等。但是,根据多年的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问题是一个复杂体系,涵盖经济、社会、行政等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协调推进城市化,这也是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边缘区的特殊性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特殊地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1二元性。城市边缘区在经济、人口和土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经济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城市经济,又有乡村经济、城乡混合经济和外来经济;既有从城市延伸或新兴的现代工业、服务业体系,也有乡镇工业、传统农业等生产体系。人口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城市人口,也有农村人口;既有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也有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土地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国有土地,又有集体土地;既有城市建设用地,又有农业用地。 21中介性。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地域,特殊的区位使这里混杂了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社会形态和环境景观,而且两种形态之间的 1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毛岩亮(1956-),男,辽宁大连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城市边缘区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2008-01-21 10:39:00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 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 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1.1.3 城市边缘区演化机理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和结构演变是城市经济活动、自然、技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工业活动是边缘区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大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和用地特征。崔功豪(1990)等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经济的扩张一过热一收缩一再扩张导致了边缘区的扩展速度也表现出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存在着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武进(1990)认为我国工业用地的扩展是我国大城市边缘区推进的先导因素,他推断,尽管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是经济、自然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当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的作用将是影响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顾朝林等(1995)结合我国郊区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和卫星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我国大城市

城市边缘区安置居民生活状况变迁的调查分析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城市边缘区安置居民生活状况变迁的调查 高峰,李念平,乐地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分析 【摘要】针对城市边缘区居民安鬣中存在晦问题,对长沙市浆一安置小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狠据蹋查结果分斩了安置小医居民生活秘变化、居住环境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j、【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安置居民;生活变化;居住环境;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17 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轨道,城市地域空间扩震呈现篷多释模式,魏蔓延式扩张、薪缄建设、l鑫送改造等等。其中以蔓延式扩张最为常见,它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城市恐城空阕扩张模式中。在城乡二元懿社会经济结构作用下,城市边缘区形成了城乡二元景观特征。在这一建域实俸中,骧乡交互作麓强燕,生产甏素活歇,同时又充满着各类社会经济矛盾“。由于城市边缘的快速发展带来夔缓缝搬迂闯题越来越受戮当缝麓民懿重褫,在2∞6年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调查中,征地搬迁问题已经成为群众簸关注酶社会阉题之一,并且呈逐年上秀静趋势。因此关注安置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问卷调查表的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1)住户情况:搬迁前住址、搬迁日期、家庭成受状瑟、搬迂翦后戆住宅瑟数、建筑褥积秘住宅震途;(2)小区环境状况:搬迁前后的绿化状况、卫生状况和空气质萎、意渡隧点、娱乐体阑场群、浚安状瑟;(3)住宅繇境:搬迁前后的住宅朝向、通风状况、噪声、采光和室内空气环境、住宅舒适壤混;(4)屠民生活变诧:擞迂意萋后魏职业秘经济来源、居民的业余活动、搬迁满意情况。 2调查缩采分析 城市边缘区露为城市豫进程中热点地区,农挝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顺理成章。在城市的外基地带,一般总能豢到一些存在予城枣鼷遗之中的农誊|建筑和农业用地H’。“城中村”只是城市边缘同一地域空间环境中,城乡二元性的集中体现。躅大鸣逶过对广州市瓣个“城中村’’的研究发现:由于行政管理不统一,居民住房面积太大,挂区改变太快褥带来文化适应闽题,也导致这类社区成为城市综合治理的关键地区。“城中村”的改造不能只解决村民憋詹佳问题,最重要鹃是把发展放在酋垃。此次调查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对长沙城市化过程中安置小匿居民基本状况以及生疆变化,文化适应方蘑遴行了调查。 2.1小区概况 爨l为小区的一条街道。小区位子长沙市墓区,东憾淡【文献标识码】A 江大道,西临麻园路。小区除临主干道为6层住宅楼外,其它均为4爱。第一戮瑶琵予2∞2年入住。每个安置住户可购买一栋单元楼,共4层,每层为两室一厅的住宅,其中一层多为沿街门嚣。小区褒刘建筑露积262597m2,容积率1.13,建筑密度25.6%,绿化率42%。 强l安置小嚣一角 2。2住户情况 住户基本上分三批入住 小区:2∞2年秋攀、2∞3年 夏季和2004年冬季。住户 搬避翦居住于靠近某大学校 园的天马山周围,由于离校 校园扩鼹藤动迁。搬迁浆住 宅大多为独门独户,有自己 的院落,建筑露积约300m2, 除自己居住外大多出租给学 生细外来人员。圈2是搬迁 前一户住户的住宅。 图2某一户搬迁前的住宅 如今小区住户每户拥有一栋单元楼,建筑面积约310m2。住户除自己居住外,大多出租绘学生和外来人员,沿衡f_】蘑逸己或燃掇给别人傲赢业用途。 [牧稿舀期]2006—04—27 [作者简贪]高峰(1980一),男,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于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问题的分析

关于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问题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周边 区域扩张,这使得城市边缘区域的处理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双修是一种城 市发展新模式,其对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城市双修 的内涵以及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休”规划的有效策略进 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 前言: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问题至关重要。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是一种创新理念和模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及城市特色的突显。但由于城市规划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复杂,加之工程建设难度较高,导致城市 双修实施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因此如何做好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 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城市双修”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1.1城市双修的概念分析 城市双修是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基于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完善城市制度而提 出的一个新概念,多用于老城区的改造,目的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保障城市和 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质上来讲,城市双修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对 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其二是对城市发展状态的改善。 1.2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城市双修”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和市中心相比,城市边缘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落后, 普遍同时具备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边缘区都存在 人口稀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差、道路交通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 题会对该区域的发展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阻碍着城市的整体性发展。 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到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工作中,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 整合。城市边缘区发展落后意味着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实施“城市双修”规划 建设能够对城市边缘区的功能进行改善,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扫清障碍。此外,引入“城市双修”理念还有利于改善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边缘 区的宜居性。因此综合来看,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城市双修”规划对于城市良性发 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现阶段我国城市边缘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2.1土地利用率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一些城市边缘区逐步被纳 入到城市中,但是由于边缘区的发展情况和城市发展条件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 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城市边缘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土地利 用不均匀,而且想要发展城市边缘区,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边缘区会出现学校、商铺等机构设施,但是由于发展状 态不同,很多地方都会受到阻碍。这种土地利用缺乏系统规划的情况导致土地资 源的价值根本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对土地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2.2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 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许多城 市边缘区在城市扩张的道路上被征用,但是由于交通体系不完善,且情况复杂, 对建设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道路定位精确的市中心相比,城市边缘区的道

构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秩序

构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秩序 ——以三亚荔枝沟片区为例 缪杨兵 【摘要】城市边缘区位置边缘,功能并不边缘。建设无序、形态混乱是目前众多城市边缘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将发展动力最为活跃的城市边缘区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如何通过有效的规划,改变城市边缘区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建立既满足城市整体利益又符合城市边缘区内在形成机制的空间秩序,是各地规划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三亚市荔枝沟片区为例,从理论途径、实践操作等方面,探讨了入口门户类型的城市边缘区空间秩序构建的方式。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入口门户;空间秩序 1.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正面临着这样的现实:城市不停变幻,其边界的变化与其居民的流动如出一辙;城市与乡村的区域互相渗透,“城市在流变之中”是普遍规律,没有例外[1]。因此,城乡交错的边缘地区逐渐成为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为这类区域冠以城市边缘带(Urban Fringe Belt)、城乡边缘区(Rural-Urban Fringe)、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不同的名称,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均是描述了城市外围的一种不连续、动态的空间现象,城市建成空间与村庄、农业用地相互交错,非农活动和农业活动相互交织,它是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2],包含了中心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双重过程[3]。从用地属性来看,这类地区可以是城市远景发展用地(或称发展备用地),也可以是城市外围的村镇用地[4]。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规划管控总是跟不上城市扩张的步伐。放任自由、毫无章法的外围扩张直接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结构等的动荡,混乱无序成为城市边缘区最突出的问题。 2. 城市边缘区空间秩序构建的必要性 相对于混乱,秩序可以提高系统的协调性、可控性,降低内耗,从而提升运行效率。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边缘区纳入规划统筹管理,构建有序的空间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1)为城市未来发展做好空间预留

浅谈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系统规划

浅谈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的特点、作用和现状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问题,提出从规划建设的实际出发,更加注重城市边缘区绿地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着重研究城市边缘区绿地规划建设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给绿地规划带来的新问题,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空间系统 城市边缘区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义: 城市边缘区: 顾朝林(1992)认为城市边缘区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即同时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属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色具有特色自然地区;城市化对农村地区冲击最大,城乡连续统一体最有效的被研究的地区;城市扩展在农业土地上的反映。”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乡边缘区绿地的作用 对于大城市边缘区绿地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一般来讲,这些绿地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功能: 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我国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多以单中心同心圆层状向外扩展,城市建成区呈“摊大饼”向外迅速蔓延,城乡环境急剧恶化。建设城市边缘区大型绿地,能有效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和相邻城镇的连片发展。 创建良好的城市外部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代大城市空气、垃圾、水体等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调。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善、健全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搞好城市的环境绿化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

城市边缘人

曾经一次次,看到衣裳蓝缕的乞丐和流浪人,特别是老人家,心中就会涌动出无限的酸楚。我总是恨自己无能为力,无法让这些人过得好一些;也恨这个社会的残酷,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幸福,游荡在幸福边缘。。。。。。曾经以为,城市越发达,穷人就越少,人们过得越幸福,而不象穷乡僻壤,人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可是,我发现事实完全相反。 青岛昨天下雪了,以至于我把网名“血色浪漫”都该成“雪色浪漫”了。 今天雪还没化,天气依旧寒冷,室外大风呼啸,行人寥寥无几。我的好友要回家了,我冒着冷风去送她。在那个破旧的长途汽车站,远远就听见凄凉的二胡曲子,断断续续,悲凉至极!!!走近一看,是一个流浪的老人家,穿得单薄,冒着严寒卖艺乞讨。我过去把准备坐公交的两个硬币给了他,在一边等朋友了。他激动地感谢我,之后,依旧拉着悲伤的曲调。可是我在附近等了近半个小时,却再也没有一个人给与他施舍。那悲凉的曲子,只能感动我吗? 朋友没有来,我沿着大街往回走。一路上,我看见了睡大街得人,看见了拾破烂了人,看见了摆地摊卖杂货的老人。。。一成不变的寒冷,把穿着羽绒服的我动得直哆嗦,可以想见,他们有多冷!!!可是我无能为力啊! 我突然想起自己做兼职的经历。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没课,跑去发传单。我领了一百份,管事的让我去一幢大厦发。我去了,爬到最顶层,开始挨个的发。真不幸,被保安给发现了,把我撵了出来。我看着剩下的九十多份传单,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发完啊,否则领不到钱啊!于是我继续上,结果是:保安再一次把我撵出来了。我再上!结果是:保安发火了,我一看不行了,赶紧开溜。一口气溜了几百米,停下来喘气。我坐在马路边的石头上,无奈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曾经以为拥有一辆汽车,一幢房子很容易,可是在那一刻发现那是一种奢望。我突然看见立交桥下那些流浪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不会象他们一样!!?? 现实就是这样,同一个城市,穷人和富人却生活在两个世界。同样,富人穿得很暖和,说下雪很浪漫,可是对穿的单薄的穷人来说,那是霜上加雪。 城市边缘人,如何让你温暖?

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研究——以望水新市镇为例

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研究——以望水新市镇为例 发表时间:2018-08-09T10:37:49.01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2月下作者:邓相赫1 刘伟2 [导读] 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在望水新市镇行政重组后产生的新格局的区域发展背景下,从望水新市镇基础设施、产业、文化与生态视角出发,在宏观上对接太子河区、辽阳市的空间,达到外部空间对内的完美过度。(1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06;2大连普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市 116000)摘要: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在望水新市镇行政重组后产生的新格局的区域发展背景下,从望水新市镇基础设施、产业、文 化与生态视角出发,在宏观上对接太子河区、辽阳市的空间,达到外部空间对内的完美过度。最终在空间上以不同等级规模的发展中心与连接各中心的基础设施轴带构成了新型城镇空间发展区域。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 1研究概述 1.1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背景——自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城镇发展方式与以前相比大不一样,自上而下的都注意到粗放式的发展并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够以生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新的宜居环境。 望水新市镇发展背景——望水新市镇位于辽宁省辽阳市西北部,太子河区南部(太子河区位于辽阳市西北部),望水新市镇行政管辖范围东至长大铁路,西至沈大高速公路,南至规划南环路,北至太子河左岸大坝。现下辖望水台街道、铁西街道和祁家镇部分村屯。总面积70.1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约8.24万。 1.2空间演变作用机制分析。城市空间由以下方面组成:第一、城市道路构成了城市的骨架,是人们进行各类活动的必由之路,是联络城市活动的活力,人类的趋利性促使去往哪里具有同等诱惑的前提下,便捷的交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二、各类功能区是承载人类主要活动的场地,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功能区的差异化导致了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它们之间产生的微弱差异,都会导致空间的发展方向产生变化。 2望水新市镇空间组织要素分析 2.1交通区位的定位 外部交通便利——望水新市镇是辽阳市区与沈大高速公路和202 国道的连接带和出入口,沈海高速、202 国道贯穿西北边界,哈大铁路线、沈大铁路线从东南边界而过。外部的交通区位带给了望水新市镇城镇空间建设的活力。 内部交通滞后——路网密度的稀少,以及依交通性道路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用地性质,引起了相互的干扰。静态交通问题较为突出,停车场分布少,规模小。辖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仅有10处。 2.2公服设施的影响力——集聚力度不足。。一个发达的城镇具有非常合理健康的城镇空间格局。从而作为进行城市活动的载体,吸引更多的人口前来生活生产,望水新市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与规模都非常小,公服设施的服务半径达不到覆盖的力度。对于望水新市镇的城镇吸引力是不够的。区域内每个公服设施所产生的辐射范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同样呈现出与交通道路具有紧密的关系,区域内有效的辐射区域主要集中于现状存在的三条主干道上,分别是振兴路、繁荣路和铁西路。 2.3产业发展——结构固化。望水新市镇现状用地中,第一产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区域内大量土地闲置,现状用地多为村镇建设用地,用地使用比较粗放。相比于第一产业的用地规模大,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选择,在望水新市镇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一二三产比值为23:56:21。 3望水新市镇空间组织定位研究 3.1基于外部影响的空间定位。在辽阳市的空间布局上,中心城区形成平行沈大发展轴带的“一体拓展,两翼并重”的空间布局形态。 为适应外部辽阳市区发展需求,将望水新市镇定位为城区重要的发展载体。望水新市镇所在地为辽阳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能够明确老辖区为城市生活服务中心,河东新城为未来的行政中心,城市工业沿铁西东北部及城市东南部发展。 3.2内外双重定位的确立 1、市级公共中心。依托发展现状形成站西商业商务中心市级中心,沿铁西路东侧以高铁客运站为核心展开布置,公共中心依托老城基础和新的高铁站带来的商业商务资源优势,打造集商业商贸、商务会展、金融资讯、客运中心、公交枢纽、酒店住宿、公园绿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服务于整个辽阳市,作为市级公共服务副中心之一,辐射全城。 2、区级公共中心。以铁西街道城镇建设为核心,对于望水新市镇内部发展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围绕着铁西街道建立支撑起辐射全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依托道路交通区位的优势,串联起望水新市镇的望水台休闲娱乐中心、祁家镇的综合服务中心,能够较快的改善望水新市镇城镇空间结构。对外能够衔接辽阳市的市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联系密切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对内形成整合度较高的内生性城镇空间组织格局。 4望水新市镇空间组织概念指导 4.1公共空间的引导。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引导,提升公共吸引力,能够为望水新市镇辖区内进行各类社会活动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在城镇文化方面,能够提升本地的文化特色,如结合风景旅游区、城镇公园等。不同的公共设施点,通过各类人流、物流的串联,达到联系紧密的发展态势。 以望水新市镇区域内的空间实际构筑要素为例,在城镇空间上能够形成节点——轴带关系的空间要素并不多。但是,如何增强节点的吸引能力以及如何强化轴带关系成为了增加城镇活跃度的标杆。所谓节点,即是通过城镇内部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通过人们的聚集产生一定区域内特有的城镇文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促进,自然能够形成空间上的节点。而轴带是与节点能够相伴而生的,二者相互促进,才能够促进空间组织的演变。 4.2居住空间的营造。居住用地是城镇空间组成中重要的一环,居住区是城镇组成单元中最多的要素,因此它对城镇的面貌与空间格局影响很大。

城市边缘区的各种定义

城市边缘区是: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 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 其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 但高于周围农村的地区. 城市边缘区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的主要扩张地域[1].可以将整个城市地域由内向外划分为3个连续的区域:城区,即建成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经规划为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点交错分布的区域;农村腹地. 60 年代英国M. R. G. 科曾( Conzen)。他注重于城市景观的研究, 提出城市边缘带不仅仅是一种解释城市景观变化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将复杂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序化的手段, 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扩散的前沿, 但这种扩展并非是稳步推进的, 而是呈加速期、静止期、减速期这三种状态周期性地变化的, 并形象的将这种城市发展的周期性结构与树木的年轮相比拟. 。R.J. 普里沃在1968 年为城市边缘区作出了较为精确的定义, 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

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 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 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1985年, 东欧学者如哈列维奇进一步将城市边缘区定义为: 一面反映错综复杂的城市化进程的特殊镜子。! 目前,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 城市边缘 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 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有着巨大差别的异质体, 而城市边缘区则是这两个异质体相结合的部分, 对于城市边缘区范围的界定, 也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焦点。根据弗里德曼的定性划分方法, 即直接根据实际经验人们的日常通勤范围将城市周围大约的区域划分为 城市边缘区, 其中的内边缘区大约10 -15km, 外边缘区延伸到25 -50km。国内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 利用人们通勤时间的长短来衡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及其土地利用对策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及其土地利用对策研究 摘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襄阳市城市扩展趋势和具体情况,初步划分出了襄阳市城市边缘区的具体范围。并以襄阳市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界线;土地利用;襄阳市 目前,中国城市化速度正在日益加快,然而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张[1]。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扩展,最终都避免不了城市近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渗透,城郊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城市与近郊乡村的交接地带——城市边缘区既具有了城市化的因素,也保留了乡村的特征。作为城市到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本身区位特征性决定了在该地带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性,其如何健康发展已成为城市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3]。 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城市边缘区特征明显,其中既有城市建成区,也有刚刚起步的城市化地区和郊区农村区。近年来,襄阳市在湖北省“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影响下,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有了极大的提高。本研究通过利用已有数据对襄阳市城市边缘区进行具体的划分,并结合其目前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为保证其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襄阳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地理位置决定其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也是鄂西北的交通、邮电、商业、服务业的中心。襄阳市现辖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城4个城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和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省级鱼梁洲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开发区, 2 研究方法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到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必受到来自城市乡村的不同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错综复杂,在作用范围上也不可能完全复合,因此城市边缘区的界线通常模糊不清,一些城市边缘区外围甚至超越了其自身城市的行政区划范围并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逐渐过渡的地带[6]。根据区位熵的思想,可表达为: 3 襄阳市城市边缘区界定 3.1 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综合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专家咨询确定,从景观状况、经济水平、人口状况、基础设施4个方面出发选取8项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

城市边缘区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宜居城市: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提到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近年来人们已经被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概念轰炸得云里雾里了,此时,“宜居城市”——一个体现真切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提供了高度理性的理念基础和目标导向。 如何才能使城市边缘区成为人们的美好家园?深刻理解“宜居城市”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作为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基础,难题将能够破解。系统的“宜居城市”理念是由生态观、文化观、人文观、公平观、效率观共同构成的、有机的理念系统。生态观要求城市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根据当地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生态的自净与自我循环系统。人文观则要求城市开发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道路和建筑需采用人文尺度,即兼顾视觉舒适、使用便利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居所和社区环境设施的设计需尊重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文化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开发需挖掘、利用并发扬当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应当为那些民间色彩浓重的文化活动,提供展示的空间。公平观:当前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公共空间的过度私有化,保障全体居民能够平等地享有公共活动空间。效率观:居住区与就业区之间需保持合适的距离,以利于居民就近利用城市的就业机会,减少通勤量;建立复合型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及零换乘平台等等。 在此理念基础上,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目标便十分清晰:她将是一个实现城市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的“第一生活圈”,居住、就业、生活、学习、社交都能够在适度的空间半径内实现;并且,她还将以其优美的环境、适宜的密度使居民舒展忙碌的身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二. 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

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研究

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研究 中国历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宏伟战略,2003年10月,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进行城乡统筹发展,紧接着,2007年,党在十七大上又进一步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思路;到了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正逐渐走向正轨;到了2017年,国家正式提出要从体制保障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来保障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来看,从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再到国家正式提出保障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于当下我国城乡关系的深切关注。当下中国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已逐步趋近于完善,未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向二、三、四线城市乃至更小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过渡。城市边缘区介于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中间地带,其土地利用性质因此也具有城市性和乡村性。 我国传统称之为“城乡结合部”。与郊区或城市中心区相比,大多数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缺少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作为城市自身发展最直接、最敏感、反应最迅速、变化最大的城市边缘区,就成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核心地带。而在城市边缘区建设中,村庄改造及其规划发展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我国的城市边缘区的用地主要用于农业耕种和林业种植,由于大多数处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层面落后于城市地区,在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布局、经济建设和用地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受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科技创新、生活生产方式、休闲娱乐设施更迭的不断辐射影响,城市边缘区村民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变化,但是依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当下坚持保护农村基本农田,提倡集约用地的原则,因此在城市边缘区村庄进行合理规划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边缘区村民的人居环境。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研究放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之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对城市边缘区的相关理论分析、中外村庄规划建设的相关案例分析之后,提出目前国内城市边缘地区村庄开发所陷入的困境,对有关的实例进行解读归纳,围绕为何要对城市边缘区村庄进行规划发展,怎样解决规划发展中所遇见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并结合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岩花村的具体实例,提出了自己心中对于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发展的新想法,争取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