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层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分层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分层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分层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K=c=kVmVsm,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分配平衡时某一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活度(常近似为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分配系数可用于表示该物质对两种溶剂的亲和性的差异。

对分层法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物质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

要的信息。常用的溶剂体系是由水和一种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组成,如正辛醇-水体系,所得的分配系数称为辛醇-水分配系数。用辛醇是因为该体系近似于体内脂细胞膜胞质溶胶体系对有机物的分配。土壤化学研究中,固-液相分配系数指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溶质在固液两

相中的浓度比值,它可反映养分元素或其他化学物质在两相中的迁移能力及分离效能·可用于研究土壤中元素或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 例1 难产儿出生体重n=35, =, S =,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 ,v=n-1=35-1=34 3.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 查附表1,/ = ,t < / ,P >,按α=水准,不拒绝H0,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 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大^2和S小^2

结构力学分层法计算书

结构力学课程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及位移计算 班级:土木工程 姓名: 学号: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2015年 11月22日

一、任务 1. 求解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以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各层的侧移。 2. 计算方法: (1)用近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用反弯点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采用分层法和 二次力矩分配法计算。 (2)用电算(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复算。 3. 就最大相对误差处,说明近似法产生误差的来源。 4. 将手算结果写成计算书形式。 5. 计算任务分配:每位同学一题。 二、计算简图及基本参数数据 本次任务计算的结构简图如图1,基本数据如下。 杆件弹性模量:E ℎ=3.0×107kN/m 2 构件尺寸: L 1=4.8m, L 2=2.7m, H 1=4.8m, H 2=3.6m 底层柱(b ×h)= 500mm ×500mm 其他层柱(b ×h)= 450mm ×450mm 边梁(b ×h)=250mm ×450mm 中间梁(b ×h)=250mm ×450mm 水平荷载和分层法、二次分配法标号如图2 F P1=30kN F P2=15kN 竖向荷载和反弯点算法的标号:如图3 g 1=21kN/m 2, g 2=17kN/m 2 各杆件的线刚度: i =EI L ,I = bℎ312 边梁有:I 1= 250×4503 12 =1.90×109mm 4, i 1= E ℎ×I 1L =11865.234kN ∙m 1 A 1′ D 5 8 4 2′ B 7 2 4 8 C 3 7 D B 2 6 A E I 1 5 H E 5′ 4′ A ′ 7′ D ′ 8′ B ′ E ′ G H H′ G′9 F J G K L O M N

分布系数的计算公式

分布系数的计算公式 分布系数是用来描述化学物质在两种不同相(如水相和油相)中分配的能力的物理量。它是一个相对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物质越喜欢分配到某一相中,值越小则说明物质喜欢分配到另一相中。分布系数通常用Kd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Kd = [物质]相2 / [物质]相1 其中,[物质]相1和[物质]相2分别表示物质在相1和相2中的浓度。分布系数的大小与物质在两种相中的亲疏水性有关。 分布系数在化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环境污染物的研究中,分布系数可以用来描述污染物在水和土壤中的分配情况。在药物研究中,分布系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对体内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从而帮助设计更有效的药物。 除了Kd之外,还有其他几个与分布系数相关的物理量。其中,分配系数Kp是指物质在两种相中的分配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Kp = [物质]相2 / [物质]相1 与Kd不同的是,Kp是一个绝对指标,其值不随相的选择而改变。另外,平衡常数K是描述物质在两种相中的平衡状态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

K = [物质]相2 / [物质]相1 当K大于1时,说明物质更喜欢在相2中存在;当K小于1时,则说明物质更喜欢在相1中存在。 除了上述三种物理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布系数相关的参数,如分配系数的逆数K'、分配系数的对数logK等。这些参数的选择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和研究目的。 分布系数是描述物质在两种不同相中分配能力的重要物理量。它不仅在环境科学和化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亲和力和分布情况。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分布系数参数,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二次分配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二次分配法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二次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分配系数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某一资源分配给多个参与者的情况,而二次分配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每个参与者所能获得的资源数量。 二次分配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系数 = 个体贡献值 / 所有个体贡献值之和 其中,个体贡献值指的是每个参与者对资源的贡献程度,它可以是一个数值或者一个评估指标。所有个体贡献值之和表示所有参与者对资源的总贡献程度。 在使用二次分配法进行资源分配时,首先需要确定每个参与者的个体贡献值。个体贡献值的确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例如根据工作表现、工作时间、技能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好个体贡献值之后,就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每个参与者的分配系数。计算出分配系数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分配系数来确定每个参与者所能获得的资源数量。具体来说,每个参与者所能获得的资源数量等于总资源数量乘以该参与者的分配系数。 二次分配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考虑每个参与者的个体贡献,公平地分配资源。通过对个体贡献值的评估和分配系数的计算,可以确保

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从而激励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然而,二次分配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首先,个体贡献值的确定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其次,二次分配法只适用于资源数量固定、参与者数量较少的情况,对于资源数量变化或参与者数量较多的情况需要采用其他的分配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二次分配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可以引入权重因子来调整个体贡献值的重要性,或者根据参与者的需求和优先级来进行分配。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的分配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资源分配效果。 二次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分配系数的方法,通过对个体贡献值的评估和分配系数的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分配效果。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激励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共赢的局面。

绩效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绩效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 绩效分配系数(PerformanceAllocationCoefficient,简称PAC)是一种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它用来指导企业根据绩效指标表现来分配绩效奖励。PAC和绩效改进机制并行,是一种可以帮助企业绩效改善的重要工具。绩效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主要根据团队或者个人的绩效指标完成,以促进企业内部团队和个人之间的绩效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整体水平。 一、PAC计算公式描述 PAC计算公式定义为:PAC = (A + B + C) /D。A、B、C分别代 表团队或者个人的绩效指标, D表示三项指标的权重,它们的权重 值之和总共为1。 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任意给定A、B、C三项指标,但是需要注意D的取值应该小于等于1。此外,PAC的计算公式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绩效管理环境。 二、PAC计算公式的应用 1、PAC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衡量绩效指标的总体水平。通过对不 同指标的评估,企业可以综合判断员工的表现情况,从而根据整体评估结果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2、PAC计算公式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团队或个人的绩效表现。当 团队或者个人之间有差异时,可以通过PAC计算公式来比较他们的表现强度,以识别优秀的团队或者个人,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3、PAC计算公式还可以用来调整绩效奖励的分配方案。根据PAC

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其它因素来调整绩效奖励的分配方案,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PAC计算公式的优势 1、PAC计算公式简单易用,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就能完成计算,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效率。 2、PAC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不同的绩效管理环境。 3、PAC计算公式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分配绩效奖励时更加公平公正。根据PAC计算出来的结果,企业可以合理地对团队成员或者个人进行激励,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总而言之,PAC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绩效管理工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公平公正地进行绩效分配。因此,建议企业尽快采用PAC计算公式,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推动绩效改进,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竖向荷载计算--分层法例题详解

竖向荷载计算--分层法例题详解 例: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算 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线刚度值(i?EI)。 l 图1 解:1、图1所示的二层框架,可简化为两个如图2、图3所示的,只带一层横梁的框架进行分析。 图2 二层计算简图 图3 底层计算简图 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 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矩传递系数,均为 11,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各层梁的弯231。 2 图4 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 图5 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时,梁、柱的线刚度值均采用修正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如: G节点处:?GH?iGH?iG?GjiGH7.63??0.668 iGH?iGD7.63?3.79iGD3.79??0.332 iGH?iGD7.63?3.79iHG7.63??0.353 iHG?iHE?iHI7.63?3.79?10.21iHI3.79??0.175 iHG?iHE?iHI7.63?3.79?10.21iHE10.21??0.472

iHG?iHE?iHI7.63?3.79?10.21?GD?iGD?iG?GjH节点 处:?HG?iHG?iH?Hj?HI?iHI?iH?Hj?HE?iHE?iH?Hj同理,可计算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图7。 图6 二层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 图7 底层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 4、采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各梁、柱杆端弯矩(1)第二层: ①计算各梁杆端弯矩。先在G、H、I节点上加上约束,详见图8 图8 二层计算简图 计算由荷载产生的、各梁的固端弯矩(顺时针转向为正号),写在各梁杆端下方,见 图9: MFGHql2????13.13kN?m 12 MFHGql2??13.13kN?m 12ql2M????7.32kN?m 12FHIql2M??7.32kN?m 12FIH在节点G处,各梁杆端弯矩总和为: FMG?MGH??13.13kN?m 在节点H处,各梁杆端弯矩总和为: FFMH?MHG?MHI?13.13?7.32?5.81kN?m 在节点I处,各梁杆端弯矩总和为: FMI?MIH?7.32kN?m ②各梁端节点进行弯矩分配,各两次,详见图9 第一次弯矩分配过程: 放松节点G,即节点G处施加力矩13.13kN?m,乘以相应分配系数 ?,m+8.76kN?m按0.668和0.332,得到梁端+8.76kN?m和柱端+4.37kN到GH梁H端;

仪器分析计算公式

仪器分析主要公式 1. GC-LC 1.1 分配系数K ,分配比(容量因子)k 之间的关系P10-11; ' //S S S M M M M S R M R M M c m V V K k k c m V V t t t k t t β ====-== 1.2 相对保留值r(21)和选择性系数α(21) ' ' '2 2 2121' 1 1 R R R R t V r V t α== = 1.3 塔板数n ,塔板高度H ,柱长L ,有效塔板数n (有效),有效塔板高度H (有效) '' 2222 1/21/2;= 5.54()16(); 5.54()16()R R R R t t t t L L n n n n H H Y Y Y Y =====有效有效有效; 1.4 速率理论 /H H A B u Cu u =++最佳最小 1.5 分离度 21 121/2() R R t t R Y Y -=+ ; 很多计算中取Y 1=Y 2=Y ,k 1=k 2=k 1.6 n ,H, L, R, r 21(即α21), k 之间的关系 从以下中可以导出各种关系式。 '' '22212 1 ' 2 212112' 1 16();;16();;R R R R R R R R t t t t t t n R n R Y Y Y Y t r k k k t α--====== ==有效 其中重要的是: 22 21212 16( )1 //L R H L R L L R R αα=-∝∴=有效 , 1.7 归一化法定量分析 前提:所有组分都出峰。 如:混合物中有1、2、3三个组分,其定量校正因子分别为f 1, f 2, f 3, 峰高h 1,h 2,h 3,半峰宽Y 11/2 , Y 21/2,Y 31/2。求混合物各组分的质量分数。m 为混合物质量,

分析化学主要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 汇总(共17页)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例1 难产儿出生体重n=35, =, S =, 一般婴儿出生体重μ0=(大规模调查获得),问相同否

解: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H0:μ = μ0(无效假设,null hypothesis) H1:(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 2.计算检验统计量 ,v=n-1=35-1=34 3.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 查附表1, / = ,t < / ,P >,按α=水准,不拒绝H0,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 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大^2和S小^2 F=S大^2/S小^2 由表中f大和f小(f为自由度n-1),查得F表, 然后计算的F值与查表得到的F表值比较,如果 F < F表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荷载效应计算

第5章荷载效应计算 5.1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侧移计算 5.1.1梁的侧移刚度 对于现浇楼盖,在计算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边框架梁取 I b =1.5I (I 为矩形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取I b =2I ,采用C25混凝土, Ec=2.80×104N/mm2。 梁的线刚度计算如表5-1 横向框架计算简图见图5-1 5.1.3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 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D值计算见表5-3

图5-1 横向框架计算简图

5.1.4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自振周期 T 1=1.7α0T Δ (5-1) 式中α0: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基本周期缩短系数,取0.6; ΔT :结构顶点位移; T 1:自振周期。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见表5-4 所以T 1=1.7α0T Δ=1.7×0.6×2661.0=0.5262(s) 5.1.5横向地震作用 由《抗震规范》查得在Ⅲ类场地,6度地区,结构特征周期Tg 和地震影 响系数αmax, Tg=0.55(s), αmax =0.04。 因为T 1=0.5262

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计算如下表5-5, F i = ∑GiHi GiHi F EK ,Δue=∑ D Vi 表5-5 各层横向地震作用Fi 、Vi 、Δue 计算 5.1.6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下表5-6 表5-6 横向变形验算 层间弹性相对转角均满足要求θe<Δθe=1/550。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分布见图5-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