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2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2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2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指适用于为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服务的,由朝向一些既定目标的系统化的系列行动组成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吸取了存在于各种助人模式中的、普遍的和共同的因素,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组织起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提供了基本的指引。

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或称步骤,每个阶段或步骤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内容和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一、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建立专业关系、决定是否服务、订立初步合约。

(一)接案的重要性

1.什么是接案所谓“接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开始与服务对象接触时的第一步工作,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服务对象的需要而展开的沟通,包含了社会工作者如何与服务对象开展工作的知识和技巧。成功的接案是专业助人活动的前提。

2.接案的意义

接案期的工作非常重要,它的目标是要通过与前来求助的服务对象的接触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一个彼此信任的、良好的专业关系,使其成为“实际的”服务对象,同时为后续的预估和介入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以便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能以此为起点一道工作,实现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的目标。其重要性包括:

(1)澄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期望和义务。接案工作的意义在于使有关各方了解各自的期望,明白各自应尽的义务,避免因误解而给后续工作带来障碍。

(2)激励服务对象。对双方各自角色和责任的了解能够激励服务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努力。

(3)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的改变。如果在接案时即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就能增强其参与助人过程的意愿,否则会造成因服务对象没有了解其任务而中途退出的问题。

(4)影响后续工作关系。接案过程不仅决定着求助者是否能从潜在的服务对象变为现有的服务对象,而且影响着服务对象在后续服务中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以及参与助人过程的积极性。

(5)影响今后的互动。接案阶段的早期印象会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今后工作中的互动产生影响。如果这个阶段的工作不成功,随着助人过程的推进,会严重影响改变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一般来说,服务对象的来源通常有三种情况:

(1)主动求助的。所谓主动求助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人、家庭或团体、组织、社区带着超出他们能力之外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前来寻求帮助。这种服务对象通常是比较了解社会工作机构相关服务信息的人,他们知道机构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因而,机构提供的服务

与他们的期望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2)他人转介的。这种服务对象是由他人转介而来的,他们可能是由社区内的相关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邻居发现因存在严重的个人、家庭或群体问题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发挥,从而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象的。对于由社会工作者认定为服务对象的人来说,没有主动求助或者说没有求助动机并不等于他们就不需要服务不想得到服务。面对此类服务对象时,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任务是,消除他们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不信任甚至是怀疑,引导他们接受服务。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服务对象真正接受机构服务之前,他们都还是“潜在的服务对象”。换句话说,从服务受益的人才是真正的服务对象。要使接案工作顺利进行,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接案前对服务对象的类型进行辨别,以便提供合适的服务。

(1)自愿型服务对象。是指认识到需要协助而自己主动求助的,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其服务对象的人。这类“自愿型服务对象”求助动机强,社会工作者比较容易与之建立关系,机构的服务与他们的需要也会比较吻合。

(2)非自愿型服务对象。是指那些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有权力的部门或个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转介给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他们是被动接受服务的人。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服务时通常会存在或表现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这种服务对象虽然是被动接受服务的人,但如果他们拒绝服务则可能会有不良后果。例如,流浪儿童并不是依法必须接受服务的人,但由于拒绝接受服务,他们中的有些人在街头受社会不良分子的欺侮、教唆、控制、威逼做坏事。所以,社会工作者要识别哪些人或者哪些群体是高危人群,主动劝说他们接受服务。

(3)不自愿或被强制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是指那些依法必须接受社会服务机构服务的人。因为他们是在法律规定下接受服务的,我们称之为“强制接受服务的对象”。这些服务对象如果不接受服务将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服务时通常会存在或表现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在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中,与这类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通常不易建立,需要进行相当细致的工作,同时需要非常娴熟的工作技巧。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为了准备接案,社会工作者除了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外,还要了解他们的求助过程。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服务对象通常带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大多数服务对象来求助是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果后所作的最后选择。例如,研究显示,城市因下岗失业而陷入贫困境况的家庭和个人,当他们因孩子上学、家人生病而需要帮助时,通常首先是向家人和朋友等非正式助人网络求助,申请低保是最后才采取的行动。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现有服务对象,是指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是指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或者当服务对象并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协助,或者是虽然没有求助但已妨碍他人或其他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例如,在一个父母因孩子学校生活适应困难而求助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介绍下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这个学生即是社会工作的实际服务对象。学生的父母因为感觉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不同,对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处理孩子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问题,因而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故需要协助的还有这个学生的父母,因此,“父母”就是“潜在的服务对象”。

二、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接案是一个有结构的操作过程,遵循一定的步骤并使用专业的方法技巧,包括:准备、面谈、收集资料和记录。

(一)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为了顺利进行接案会谈,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准备和拟定面谈提纲等。

1.资料准备

负责接案的社会工作者在面见服务对象之前要做好接案的资料准备工作。包括:

(1)事先研读服务对象资料,记下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面谈时进一步了解情况。

(2)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如果是其他机构转介来的服务对象,则要阅读以前服务机构的记录,以便在会淡时有的放矢地与他们沟通交流,避免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服务对象有不被重视的感觉。要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明白其需要,并且是为他们着想的,从而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协助。

(3)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小心处理。如,是否有精神健康秀藤盼黼题,并为此做好预防工作,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一起与服务对象见面。

(4)走访社区。通过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来了解其社会功能及社会处境方面的情况,包括走访服务对象的家人、邻居、朋友、居委会以及相关的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社会网络本身不但可以直接给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他们所提供的有关服务对象的信息也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2.拟定面谈提纲详细的面谈提纲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理清工作思路,从而在面谈时有备无患,且能够有序并有效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提纲的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

(2)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

(3)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和工作过程。

(4)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

(5)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

(二)面谈

1.面谈的目的

促使服务对象进入到助人过程中是接案阶段的重要工作,而面谈则是主要的工作途径,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个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以确定是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人际互动。

2.面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界定是通过会谈来进行的。社会工作者要注意,服务对象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界定问题时最重要的起点,因此,在使用沟通技巧与服务对象会谈时,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他们的困惑即是界定问题的人手点。这时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了解服务对象寻求帮助的原因。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使得服务对象需要求助。

第二,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和需要?问题的范围、持续时间、原因以及程度如何等。

第三,了解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目标。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愿望,了解他们希望从与你的接触中获得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产生什么结果;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强不强,面谈中的表现如何,什么是他最担心、忧虑的,什么是最希望的,这些是否就是使事情或者问题发生转机的契机和动力等。

(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并尽量发现服务对象那些隐藏的动机,使双方彼此能坦诚相见,相互信任。同时要互相澄清

并讨论对对方的角色期望,包括: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角色期望、社会工作者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对比并找出双方与各自想法的差异和距离;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看法。接案面谈时如果不将期望和责任明确,有关各方可能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家对问题有不同认识,对方有不同期望,重则会伤及双方的专业关系,轻则使工作陷入僵局,而不得不从头开始。

(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接案面谈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开始,此时,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包括:其一,进行角色引导;其二,训练并帮助服务对象逐渐接受其角色。这样做的好处是双方能有一致的目标,不会因工作过程中有不如意就放弃自己的责任。进行角色训练的方法包括展示助人过程,详细说明服务对象应有的适当行为。也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带、直接观察社会工作者为其他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或者与以前的服务对象分享他们的受助经验等来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接案面谈时双方的良好沟通会成为激励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当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进行的努力出现效果时,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也会得到强化。

3.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主动介绍自己在初次面谈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当社会工作者接受有关人士的要求而介入服务对象的生活时,很多时候会引起对方的愤怒和焦虑。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群体来说,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接触都意味着他们需要协助,这在一个非常看重面子的社会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们中有些人由于不了解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意图而对他们怀有很强的戒心,一直要到他们能够让自己明白你协助的动机、你对他们有多少了解、你到底要干什么时,他们才能接受你的介入。因此,要打消服务对象的戒心和防卫,一个好办法就是社会工作者主动介绍自己,向他们说明协助的目的,主动介绍机构的目标、功能,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长,对求助受助的看法等,这些都会有助于消除服务对象的疑虑,使他们顺利进入受助者的角色。

(2)沟通。所谓沟通又称为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观念、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阶段通过面谈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的内容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交流双方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看法和期望。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沟通上述“事实性”内容之外,社会工作者也要有意识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治疗性沟通。所谓治疗性沟通(或具有治疗效果的沟通)是指这样一种人际沟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3)倾听。倾听是面谈的基本技巧。倾听技巧的运用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因为倾听即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尝试理解你”,所以,倾听包括社会工作者通过身体传达的对服务对象的专注,以及从态度上所传达的内心的专注。第二,面谈中的倾听不仅是为了了解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专业关系,鼓励对方更加开放自己,以使社会工作者能更多地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第三,倾听时不仅要“听”,还要有“参与”,与服务对象互动,对服务对象的叙述给予适当的回应。回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比如,用“嗯”、“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来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或者用微笑、眼睛的关注、身体的前倾、相呼应的点头等传达你的关注。

4.面谈中回应服务对象的方法

(1)对服务对象的想法与反应有透彻的了解。面谈时,大多数服务对象会有如下一些顾虑:一是因为不愿意被别人看做是弱者,所以不愿意接受帮助;二是怕别人知道求助而丢面

子,从而失去原先被尊重的地位和权威;三是对能否改变目前的处境信心不足;四是想改变,但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五是担心改变及改变所带来的后果;六是害怕(或实际已遇到)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改变的阻拦。针对服务对象的上述顾虑,社会工作者要做到对他们的想法与反应有透彻的了解,有的放矢地消除顾虑,这样才能让服务对象放下包袱,促进双方的沟通。

(2)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的处境,对照自己对服务对象的感受和他们对接受服务过程的感受,缩短自己与服务对象的心理距离。’

(3)敏锐地感觉服务对象的各种情绪态度及反应。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表情、衣着、情绪及言谈举止——暗示,将服务对象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使服务对象有“知我者,社会工作者也”之感,从而愿意接受帮助。

(4)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者愿意协助的态度是接案成功的关键,很多服务对象都是从社会工作者的态度中感受到了关切而增强他们改变决心并接受社会工作协助的。

(三)收集资料

1.资料收集的范围和内容

(1)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籍贯、教育程度、家庭情况、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等。

(2)身体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与当前问题之间的关系;了解服务对象的病史,有无残疾、遗传病以及长期慢性疾病,目前的生理状况如何等。

(3)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如: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点、自我概念、情感及行为方式等。

(4)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服务对象成长的背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例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人之间的关系形态,父母的影响以及邻里关系等。

2.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如为服务对象进行过治疗的医生、给服务对象提供过帮助的人等;查阅服务对象的档案记录;进行家访等。

(四)初步预估

初步预估的任务主要是要界定并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对照机构功能看是否能够处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看服务对象是否愿意由社会工作者协助,最终达成服务协议,同时确定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的轻蘑与先后次序,看是否需要马上处理一些对服务对象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必须要确定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此时做预估的最主要原因。此时,社会工作者必须粗略地掌握服务对象的需要或问题,以便知道服务对象将得到的服务是否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如果发现机构不能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就要尽快地将其转介给其他机构。

(五)建立专业关系

1.什么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问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

2.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专业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联结,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服务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

自觉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因此,专业关系能够使工作过程有计划、有目标、有亲切感,成为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

3.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特点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联结,是双方的一种默契,表现为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气氛和协议。它有如下特点:

(1)有一个双方共识的目标。

(2)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架构,即有时间的限制。

(3)在此关系中,社会工作者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取向,而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中心。

(4)在这个关系中,社会工作者是握有专门知识、具有专业伦理和专门技巧的权威。

(5)这种关系是“控制性”的,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工作的大方向,并控制自己的感情投入和采取的行动。

4.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1)同感。增进同感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没有与服务对象正式接触前,通过阅读服务对象资料琢磨和投入到他们的感受和所关心的事情中,借此增进对服务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想象和感受服务对象所面对的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和目前所处的与社会工作者关系的阶段,问自己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感觉和想法,以此增加对服务对象的同感。

(2)诚恳。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关系中始终保持诚恳的、开放的、真实的态度。向服务对象实事求是地介绍机构的政策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而不加以任何修饰;完全以服务对象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接纳服务对象,全神贯注于服务对象的处境。

(3)温暖与尊重。社会工作者要关心、关注服务对象的一切,并能够向服务对象传达这种情感,包括:对服务对象的责任感,关心、尊重、了解、希望促进服务对象提升生活的愿望,以及愿意为此提供协助的意愿。

(4)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有兴趣,关心他。但积极主动并不意味着对服务对象的控制和支配,而是要在适当的时间里给服务对象适当的回应。

(六)决定工作进程

在初步接触和面谈后,双方要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步骤,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可能:1.终结服务

在完成对问题界定的任务后,社会工作者需要作出一项决定,即终结服务还是继续服务。这要考虑机构的功能是否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当如下情况存在时,即可终结服务:

(1)机构缺乏合适的工作人员;缺乏具有必要技能的工作人员。

(2)服务对象或其问题不在机构正式或经常的职责、使命或功能范围之内;社会工作者认为其他机构的资源、服务质量更优越。

(3)其他机构具有处理特定服务对象或问题的特权(如社区矫正服务的专门机构)。

(4)当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服务、机构功能不符合服务对象需要、或已经解决了问题时。

(5)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能解决问题;服务对象没有充分的动机投入必要的时间、力量和资源。

2.转介其他服务转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转介。

3.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如果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对问题有共识,服务对象又愿意由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协助,那么接下来就要对问题的轻重缓急与先后顺序进行讨论。

(七)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经过了以上的初步接触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对各自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此时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可以签订一个初步的服务协议。服务协议的内容包括:

(1)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

(2)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务。

(3)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

服务协议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主要目的在于双方有一个目标与约束,以便使后续工作富有成效。

三、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影响成功接案的因素因人而异。常见的接案不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例如,有些流浪儿童希望社会工作者给他们提供刮风下雨时的临时住所,而社会工作者却希望将他们安顿下来,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如果双方不能调和,就不能成功接案和提供后续服务。

(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例如,当服务对象患有精神疾病,而社会工作者没有相关的专业训练时,就要将服务对象转介给其他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

(三)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例如,当服务对象搬迁、患病、被捕时,就呵能使服务中断。另外,有时服务对象的家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让其接受服务,给接案带来阻力。

(四)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有些服务对象对接受社会工作机构的协勘存有疑虑,不信任机构;有些服务对象认为,接受服务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因此拒绝受助。

(五)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中有关求助与受助的观念和看法也是影响能否成功接案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文化中,助人被看做是行善,是积德和崇高的行为.也是做人的本分。但从受助方商来看,要求或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中国人以“差序格局”来区分远近亲疏,决定接受来自外界帮助的先后次序。人们首先是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其次才是“他人”的帮助。接受“他人”的帮助对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接受帮助等于承认自己处于无力改变的处境中,而且欠下了助人者的一笔人情债。再有,一般来说,个人和社会对于因个人错误或人格问题而导致的困难与因社会环境因素而对个人造成的困难的态度是有分别的。对于前者,社会的同情小,当事人也比较羞于求助;对于后者,社会的宽容与同情都比较多。很多人是由于惧怕因求助而引致的压力和负担而不愿接受帮助。社会工作者要对此有所认识才能知道如何处理影响成功接案的相关的文化因素。

(六)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当服务对象需要接受不同专业的服务时,社会工作者要对此进行协调,避免重复提供服务,或者相互竞争。如果不同专业为争取服务对象而竞争,就有可能导致服务对象无所适从,终止专业关系。例如,社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已经与网瘾少年小亮进行了接触,但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求接管工作,社区工作者就不能成功接案。’

四、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一)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社会工作者要谨记,并非每个个案都是从接案开始的,遇到紧急情况(如自杀、性暴力问题)时,就要跳过其他阶段直接进入介人程序。社会工作者要辨别服务对象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程度,从而决定何时和如何开始工作。例如,对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说,社会工作者需要及时将他们安置在儿童保护中心;如发现有被虐待危险的孩子,则要提早进行预防。这些都需要决定是否跳过接案阶段,而提供紧急介入服务。

(二)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接案面谈使社会工作者有机会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来了解他们的需要,权衡是否有足够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所需服务。例如,在处理离婚案、婚外恋问题时,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服务对象的价值观有冲突,

另一方面要权衡自己的专长是否能够处理服务对象的问题。如果双方的价值观有严重冲突并影响到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时就要及时进行转介。通常是向机构的督导报告,由他们安排其他合适的人选,机构为服务对象继续提供服务。

(三)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很多时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他们辨识问题的轻重缓急,及时满足最迫切的需要,使服务能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与服务对象一同讨论决定解决问题的次序。工作的原则是:第一,尊重服务对象意向,第二,先易后难。这样既能使服务对象愿意努力做出改变,增强改变的信心,又能让服务对象有机会-认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功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

(四)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社会工作者要保证提供的服务是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并且不因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原因阻碍和延迟服务对象需要的满足,致使问题延续或者恶化。

第二节预估

社会工作者接案后要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出现“问题”的原因。为了帮助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详细信息和资料,从而能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他们,并且能够对他们所表现出的“问题”给予解释。这个工作过程,就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预估”阶段的工作。

一、预估的目的、任务、特点及原则

(一)什么是预估

所谓预估,即是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换句话说,预估就是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

(二)预估的目的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为了有效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在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之后,社会工作考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收集与服务对象和其问题有关的资料,包括:

(1)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

(2)与服务对象生活有关的重要系统的资料。

(3)问题因何发生、存在了多久、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等。

了解上述资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认识、了解问题情境中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上述诸点做深入研究。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所谓主观因素,是指服务对象对问题的个人感受。识别问题的主观因素即是要认识服务对象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的,站在他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问题对他的意义,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理解,这些问题对服务对象现在的社会一心理有什么影响。理解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是评估问题的重要方面。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预估的目的在于得到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深入认识,识别那鹫造成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和使问题延续的因素,让社会工作者能够由表及里地探查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预估的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和他的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工作者要注意,预估不但要集中在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认识上,更重要的是找出服务对象系统内外的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去帮助他们。识别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即是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辨认情境中可以成为改变资源的部分,将着眼点放到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上。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进行预估的目的是要找出正确的方法和介入途径去帮助服务对象。帮助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工作、小组工作和大型活动,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运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服务对象。预估的目的就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计划如何使改变现状的愿望变为现实。

(三)预估的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对服务对象的影响。

(2)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包括服务对象的人格特征、能力、优势和弱点。

(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4)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状况,包括家庭、朋友、工作单位、邻里及社区的情况,从中找出有利于和不利于服务对象改变的因素。

(四)预估的特点

1.持续性

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和有焦点的过程。随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接触的不断增加,相互间信任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所以,需要不断地对问题进行再预估。所谓“动态”的意思即是说,预估要根据改变过程的进度不断进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工作的步调与目标。因为这种调整和预估贯穿于整个助人过程之中,因此说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

预估的重点是人的需要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进行预估时要清楚地刻画和说明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需要和问题是什么。此外,预估也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同参与的过程。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成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因为只有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及自己的处境。在参与预估过程中,服务对象会对自己和问题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预估才准确。

3.行动取向

预估不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更是为介入行动服务的,是具有行动倾向的;预估不但要说明减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指出采取什么行动来消除问题。

4.有可识别的步骤

预估是一个“科学”的行动过程,是有计划、有步骤的。预估的逻辑起点是从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开始,通过将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勾画出问题的性质与状态,最后得出预估报告。这个过程是系统有序的,可以重复的。

5.渗透了专业判断

预估是一个涵盖了知识运用、专业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例如,在纷繁的问题面前如何收集资料,收集谁的资料等都不仅需要运用知识,也需要进行专业的判断。社会工作者要切记,专业判断不等于先人为主,要以事实和资料为依据。同时,预估也是一个分析与行动并重的过程,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判断帮助服务对象。

6.有局限

任何预估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认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预估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助人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先前所做的判断,为服务对象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服务。

(五)预估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来源于服务对象的特点。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具有长处和弱点。预估要准确反映服务对象的特点,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介入工作是有的放矢的,有效的,为着特定的服务对象的。

2.合作原则

预估需要服务对象一同参与,来决定探索问题的领域和探索的方式。所以,预估也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合作的过程。服务对象的参与将使对问题的预估更全面和更准确。

3.避免片面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社会工作者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防止资料的片面性,保证资料的可信性。

4.避免简单归因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他们的问题与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预估时要尽量全面,避免对问题做简单归因。如此,才能识别出问题与环境、与其他因素之问的关系,识别出问题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使预估为科学的介入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

5.;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预估要采用“优势和能力”视角,既要找出服务对象的弱点,也要发掘其长处发现弱点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知道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而发掘优点和长处则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资源。兼顾弱点和长处的预估才是全面的

二、预估的基本步骤

预估是由系统有序的程序组成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向前推进的过程

(一)收集资料

能否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以及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收集资料就成为预估的第一步工作。

1.个人资料的收集

(1)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2)主观经验。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问题持续的时问、频率和强度;问题的后果;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的方法等。

(3)解决问题的动机。服务对象是否有不适感;服务对象对解决问题的希望等。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包括生理方面:健康状况、活力水平;情感方面:处理情绪、挫折和愤怒的能力;智力方面:认知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做决定的能力。

2.环境资料的收集

服务对象的环境资料包括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可以得到的其他资源的系统。

(1)家庭状况。对家庭的了解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父母一子女的角色;家庭规则,包括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家庭的权威关系;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表达期望、需要、情感等;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

(2)社会环境。预估社会环境时需要考察: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

3.交互作用

服务对象的问题可能出在他(他们)与环境问的交互作用上,所以,收集资料的第三个领域是服务对象与其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方面。“交互作用”是指个体或群体、组织、社区与其环境交接的状况,指示出“环境中的人”这一视角中各系统间关系的性质。由于任何一种交

互作用一般都会受到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和关系的影响(如母子关系会受到母亲与孩子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其他各系统间的交互作用作为资料收集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更好的了解。

4.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预估所需资料的方法很多,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便全面地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法:

(1)询问。询问的方式主要有:

会谈:会谈可以是个人会谈,也可以小组进行。要使会谈有成效,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会谈的技巧,如提问、话题衔接、澄清、反映感受、释意和总结等。

角色扮演:以角色扮演方式收集资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例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对关系紧张的父子将他们的互动方式展示出来,社会工作者可借此了解父亲和儿子各自的需要和感受,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态,从而发现问题所在。

问卷:问卷是非常有用的收集资料的工具,特别是在社区工作中,利用问卷可以收集社区需要、问题和居民意愿的资料。问卷的问题可以是结构性问题,也可以是开放性的。结构性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答案,开放性问题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

结构性问题例子:

你与邻居见面的次数是多少?(请在选项括号内打“√”)

()一个月不到2次

()一个月2~4次

()一个月5~6次

()一个月7~8次

开放性问题例子:

请列出你对社区环境最不满意的三件事:

A—————————————

B—————————————

C—————————————

完成句子:当不能直接获得资料时,运用完成未完成的句子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相关资料。例如,为探询儿子对父亲的感受,可以请当事人完成下面的句子:

当时,我爸爸就会责骂我。我跟爸爸在一起时不快乐,因为—————————————

(2)咨询。为做出准确的预估,社会工作者也常常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如社会工作者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服务时,常常向有关医学专家咨询自闭症的病理与临床治疗知识,以获得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有关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转介让服务对象接受其他专业系统的预估来获取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例如,对那些适应工作有困难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转介他们去做职业评估、心理评估,从而获得对服务对象个人资料的全面了解。

(3)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对象或系统之外,观察对象不受观察者的影响,相对来说,这样收集的资料比较客观。但由于观察者是局外人,因而也会限制对观察现象的深入理解。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自己本身也是观察系统的一分子。例如,小组工作者在领导小组时就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观察者。这种特点使得观察者能够融入所观察的现象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参与观察中不因过度介入而影响到所观察的现象。

(4)家访。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5)利用已有资料。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服务对象若有其他方面的档案资料也都可作为收集资料时的重要来源。例如,学生的成绩单、品德鉴定,低收入家庭申请救助的资料等。这些资料对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它们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支离破碎的。要使资料具有意义就要对它们进行整理,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进行分析和解释。所谓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以发现整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而解释则是阐明事件的含义使之能够被理解。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是:

1.排列次序

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

识别是指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形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识别,要求社会工作者从问题的表面深入到问题的内部,通过探查问题内在深层的因素,找出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在解释清楚的基础上才能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去改变问题情境。

(三)认定问题

在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后,社会工作者下一步的任务便是要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形成问题阐述。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做: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

(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的发展情况,包括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产生的时问与先后次序;服务对象和其他重要系统的反应及应付措施。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描述出服务对象系统之间的关系、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之间的关系。

(4)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作为社会工作者要知道,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非常复杂。首先,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很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原因。例如,很多弱智儿童或脑瘫儿童的家长认为,自己命苦,有这样的孩子只能认命。’因此,他们很可能根本没有尝试过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忍受”是他们对待困难和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其次,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对于问题青少年的教育,有人认为应该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也有人主张采取放纵、放弃的方法,这两种极端的方法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第三,与资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形态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学校因此不愿收他们入学。这样,脑瘫儿童与教育资源系统的关系便成为脑瘫儿童上学难问题的原因。最后,政府对资源系统的政策协调也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例如,脑瘫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并不是因为缺少教育资源,而是脑瘫儿童与教育资源的连接出了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协调学校与有关脑瘫儿童康复训练

的工作与政策,解决脑瘫儿童受教育的问题。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无论服务对象系统是个人还是家庭,他们都有其“生命周期”,也有与生命周期对应的发展阶段及其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样,一个小组或社区在为某项工作而运作时也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了解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与状况,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加深对问题与需要的认识和理解。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包括预估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资源和时间等情况。

(四)撰写预估报告认定问题后就可以准备撰写预估报告了。预估报告要清楚表达对问题的认识,为社会工作者自已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法庭,以及那些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提供关于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作为下一步制订介入计划的依据1.撰写预估报告应注意的事项

(1)确定报告的目的和读者:报告给准看?要达到什么目的?

(2)确定报告应使用的资料。

(3)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不同部分。

(4)将事实与判断分开。

(5)语言简洁精练。

2.预估报告的结构

(1)第一部分:资料和事实。这部分主要是对问题的呈现,包括问题的时间及涉及的人和系统,以及服务对象和问题的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业、就业历史等。

(2)第二部分:专业判断。这部分要阐述如下内容:对资料的理解;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对形成问题原因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

三、预估的主要方法预估的方法很多,包括上面介绍的各种方法。而社会历史报告、家庭图、社会生态图加社会网络表等方法具有简明和直观的特点,是进行预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一)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社会历史报告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社会历史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资料及社会工作者对这些资料的思考和预估。社会历史报告包含的资料有:

(1)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

(2)服务对象关心的事项、需要、与需要相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过程。

(3)服务对象现在的能力和限制等。

表2—1张敏社会历史报告信息表

续表

(二)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家庭结构图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家庭结构图可以直观地提供有关家庭历史、婚姻、伤病等重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状况等重要信息,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模式,服务对象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家庭对服务对象的影响等。家庭结构图的内容与功能是:

(1)描述家庭的历史。

(2)提供有关家庭婚姻、死亡、家庭成员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家庭结构等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简要信息。

(3)包含家庭几个不同世代关系的资料;提供社会工作者有关家庭关系、资源、服务对象问题与家庭间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使用家庭结构图做预估时,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同为家庭结构图加上图示,包括家庭的代际间关系、主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的职业、死亡,家庭的迁移和分散、角色的分配和指派,家庭内的关系及沟通模式等。

在家庭结构图中,要使用不同符号来表示包括上述内容在内的特定的含义。一般用方形和圆形分别表示男女性别;用线段表示家庭成员的关系形态或者婚姻状况:实线代表已婚,虚线代表未婚;从夫妇关系衍生下来的孩子以线段相连,父母和子女之间、子女之间用粗细实线表示关系的紧密和不紧密状况,虚线表示关系有问题和关系不好;夫妇分居和离婚分别用“/”和“//”符号表示,孩子以出生时间从左到右排列,死亡的家庭成员在方形或圆形图上用“×”表示;还可以在每个图示上注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和年龄,以不同符号表示有关结婚、分居、离婚、死亡等情况。例如,M’1999表示l999年结婚,C’2000表示2000年同居,S’2004表示2004年分居,D’2005表示2005年离婚等。另外,还可以用一些简

单符号来记录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家庭成员的出生/死亡、毕业、工作/工作变动、

生病、搬迁、意外事故、伤害等,在图下以说明的方式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提供者等。家庭结构图示例服务对象姓名:张敏接案日期:2006年5月23日第一,表现出的问题

张敏的女儿,小玲,告诉学校班主任,她妈妈最近几个月经常责骂和打她。起初社会工作者怀疑这可能是虐待儿童个案,后经调查确认,儿童虐待问题不成立,但张敏被介绍来做家庭辅导,以帮助她处理离婚问题。

第二,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

第三,背景信息

张敏与丈夫结婚15年,有两个女儿,小玲(13岁)和小梅(15岁)。6个月前,丈夫在上海做生意时认识了一个年轻女人,他们的婚姻开始恶化,两个月前在大吵一架后丈夫不再回家。据张敏说,他们的婚姻已无法挽救,她已经起诉离婚。同时,小玲告诉学校老师,妈妈经常打骂她。张敏承认自己不能处理好离婚及离婚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工作问

图2—1张敏的家庭结构图题和女儿的叛逆也带给她很多压力,导致她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并偶尔打骂孩子。

社会工作者签名:—————————————

督导签名:—————————————

日期:—————————————

日期:—————————————

(三)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社会生态系统图也简称为生态系统图,是根据第一章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

1.生态系统图的功能生态系统图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地呈现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系统间的关系本质,以及上述关系与服务对象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系统、服务对象问题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图具有如下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从生态图中,我们所以得出一幅整体图像,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是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可运用的资源;哪些资源或支持力量不足或不存在;从而认识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本质(通常以连接图中各系统的不同线段表示关系的性质,包括强、弱、

紧张等,以箭头表示关系及资源的流向)。

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图,社会工作者可以问下列问题:

(1)服务对象收入能否满足基本需要?

(2)服务对象能否获得足够食物和合适居所?

(3)服务对象的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居住的环境是否安全?

(4)服务对象是否获得足够的预防性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疗资源?

(5)服务对象能否获得所需资源?会否因地理环境、缺乏必要的沟通工具(例如电话等)、交通设施等因素而使服务对象未能获得所需资源?

(6)服务对象是否与邻居、朋友及社区组织保持良好关系?

(7)服务对象是否属于某些群体,或参与其活动?

(8)社会系统是否能接受其他不同的文化、不同种族的价值观?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现时持有的价值观是否与周遭的环境有所冲突?

生态系统图所带出的这些问题能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及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向。

2.生态系统图的绘制方法

首先用圆圈将其家庭系统表示出来,并将服务对象置于圆圈的家庭系统,然后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环境系统包含的人和团体、组织、机构等用圆圈(方形)表示出来;接着,用线段将各系统即圆圈连接起来,圆圈问的距离表示了关系的亲疏;连接圆圈间的线条构成则代表关系的本质:实线代表关系紧密,虚线表示关系不紧密,曲线表示关系有问题、有张力或关系紧张;系统间关系线条的箭头则表示关系的方向性。

下面以孟健的个案来具体说明社会生态系统图的分析方法。

案例2—1

孟健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孟健年迈的父母和姐姐得知情况后,当即与他分开吃住,孟健每天只好单独用消毒剂浸泡个人碗碟,单独吃饭。父母还让他从房间搬到狭窄的阳台上去睡;他夜里经常要跑下六楼,到公共厕所解手。除了家人给孟健造成的压力外,街坊和邻居对他也敬而远之。每次他与家人回家碰到邻居时,他们都显得惊慌失措,退避三舍,当着他的面重重地笑上家门。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趁他外出时多次上门做他家人的工作要求孟健“应邻居要求离开,以免累人累已”。而在此之前,当孟健开始发病的时候,曾在女朋友的陪伴下去广州一家很有名的中医院就诊。在急诊室,医生护士边为他处理伤口边准备安排手术。为协助治疗,孟健向医生透露了自己患艾滋病的实情。“一听到我的话,高大英伟的急诊医生脸色变绿了,护士吓得当场把手里的针筒扔掉。急诊室里所有的人一秒钟以内都弹开到一米以外,一个病人甚至因此碰翻了护士的手推车”。于是,这家中医院的医生很快作出了反应,对他解释说该院是中医院,不具备某些手术条件,请他到附近一家综合大医院治疗。孟健只好在女朋友的搀扶下离开了医院。在第二家医院,孟健。不敢再透露病情,而那家医院很快为他安排了急诊手术,切开感染的部位引流脓液后把他送到病房住院。第二天,主管医生在补写入院记录为他体检时看到他双臂布满针眼,当即要求他抽血验艾滋病。他只好承认,自己携带艾滋病毒,并且已经发病。主管医生二话不说离开病房。那天上午,没有一个医生护士敢来他的房间,他在吊完针水后按铃要求拔针,护士只在扩音器里告诉他自己把针头拔出来,用棉花按一按止血就行了。下午,医院派出一个护工告诉他,艾滋病要转到专科医院治疗,请他马上走。刚做完手术的他说没法自己走路,护工推来一辆轮椅,在上面铺了两层床单,远远指挥他的女朋友把他抱上轮椅。戴着胶手套、隔着几层布,护工把他推到医院门口“打的”转院到广州市某艾滋病指定治疗医院。

图2—2孟健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说明:强关系——弱关系恶劣关系

上图中的大圆内是孟健的家庭系统,外围是孟健及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围绕着孟健和他的家庭、对孟健和他的家庭有影响的不同社会系统,这些系统与孟健及其家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孟健及其家庭的社会生态系统。大圆左上方是孟父,右上方是孟母;左下方是孟健,右下方是孟健的姐姐。

从上图来看,孟健的家庭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关系失调,家庭作为个人最基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服务对象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帮助非常有限。在得知孟健感染艾滋病毒以后,父亲、母亲和姐姐都和他保持一种疏离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孟健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问的次系统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孟健可能从家庭系统中获得的物质和情感资源数量几乎为零。第二,家庭系统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缺乏良性的交叉和双向互动,互动的频率较低。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对象周围存在六个次环境系统,从服务对象出发指向这六个环境系统的线条几乎全部是虚线,这就表明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系统之间存在非常弱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媒体在曝光孟健病情后,没有给予孟健应有的关注和支持;邻居在得知孟健的病情以后,退避三舍;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站在大多数社区居民的立场上排斥孟健;医疗机构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拒绝为孟健进行治疗,以至于孟健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四)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评估和测量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种类和规模,并从服务对象主观经验的角度将其获得的支持的性质和数量呈现出来。

1.社会网络的种类社会网络在社会工作实务范畴里泛指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指由家庭、朋友、专业人士或其他社会系统提供的帮助、指导和关怀。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正面互动,而社会网络是由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系统组成的。正式的社会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医生、律师和其他专业的助人者,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

“社会网络”可以有正反两种描述方法,例如,一个年轻母亲要照顾患病孩子而启动身边的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社会工作者等,这是“社会网络”的正面描述;但“社会网络”也有负面的描述,如进城务工的农民被城市人排挤这种情况就描述了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负面社会网络的情形。但严格来说,“‘社会网络”是中性的,即是说“社会网络”被视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工作者准确地理解人们是因何,以及怎样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或通过资源的施与和接受而互相作用和影响的。

服务对象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可分为下面几类:

表2—2服务对象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表

2.社会支持网络评估表一般来说,具有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包括:家庭和家庭成员,家庭及其亲属、朋友、邻里,以及正式的社会组织,如工作单位、学校、自助团体的成员和其他正式的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下表作为进行社会网络评估的工具,找出服务对象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方法是:首先由服务对象找出他们支持网络的成员,然后将支持网络成员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按其所回应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再由服务对象描述他们如何看待所获得的这些支持。

表2—3社会支持网络评估表

第三节计划

获得了对服务对象问题、需要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资料及对这些方面的问题的基本判断后,社会工作者需要设计指导介入行动的整体计划来帮助服务对象。

一、什么是服务计划

服务计划是基于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理解,是通过预估阶段的探索获得的。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对问题与需要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了对服务对象及其问题的概念性的认识,并力图去解释问题。

在解释清楚的基础上寻求办法去改变问题情境就是计划要完成的任务。服务计划需要将所有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综合起来,包括服务对象系统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就业资料及社区环境,也包括服务对象系统的求助过程及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界定、解释问题的理论架构等。这样计划就不是只着眼于某个因素,而是将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串联起来,构成对服务对象系统情境的完整认识。只有这样的计划才能具有帮助服务对象改变的功能。所以,制订服务计划是一个理性思考及作决定的过程,包括制订目标及选择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所以,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

二、服务计划的构成通常,一项服务计划的构成包括如下内容:

(一)目的和目标

目的和目标是社会工作介入要达到的最终成果。所谓目的,是指介人工作总体要达到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而目标则是指具体的工作指标,是为实现最终结果而做工作的过程和中间阶段要获得的具体的、近期的阶段性的成果。可见,目的是介入工作的长远目标,目标则是每个阶段的近期具体计划。只有实现了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才能达到总体的目的。目标是具体的工作,是对总体工作目的的分解。制定目标时,可分为长期的目标及短期目标,分阶段完成,最后达到改变的总目的。

1.制定目标的要求社会工作认为,人的问题与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也是复杂的,这使得介入目标的设置成为一项具有相当技巧性的专业工作。一项设置得当的目标应具有如下特点:

(1)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首先,清楚明白的目标可以防止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对介入工作的分歧,使双方能够投入工作过程。其次,目标陈述要放在介入工作期望建立的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行为上,而不是将消除负面态度和行为作为目标进行陈述。所谓消除负面态度和行为的目标是将重点放在服务对象要放弃的部分,如打架、逃学等。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消除负面态度和行为无疑是建立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行为的前提。但是,如果将目标放在这些“负面”目标上会使服务对象因这些日常习惯不断被提起而感到沮丧。所以,有益的做法是将正向态度和行为作为目标陈述,即将服务对象要做的有益改变和成长作为目标的界定重点,强调服务对象的成长目标以及具体的指标。正向的目标是获益性的,而非损失性的,它能够减缓服务对象的反感而促使其态度和行为朝着正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优势视角,以激发和调动服务对象的潜能。

表2—4正向与负面目标陈述

(2)目标要可测量。以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行为为介入目标,这样目标就很具体,又可以与改变前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测量。一个非常宽泛的目标,如帮助服务对象感受好些,或促进服务对象的亲子关系等都不够具体、.详细,等于空设。

(3)目标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介入目标应是可行的。这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动机和能力、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社会工作者的专长等因素。切忌目标大而不当,不能在一定时期实现,使双方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此外,计划的目标还要是服务对象容易理解的,有能力达到的,有资源支持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要具有可能与现实性。

(4)应说明完成目标的时间。给出或者制订出达到目标的时问表,作为考核指标。例如:“帮助小明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这一目标虽然清楚标明了改变的行为和期望,但其中的时间并没有很清楚地设定。为清楚标明完成目标的时间,可将上述目标改为:“到2007年9月,

每天花三个小时完成作业,到10月31日每天用两小时完成课外作业。”

(5)目标应与机构功能保持一致,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相符,并符合法律和社会工作伦理。

2.目标的类型

目标可以分为不连续目标和连续目标。不连续目标是指一次性行动或改变即可解决或减轻问题,包括:获取必要的资源(如获得低保解决生活问题),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如决定离婚以使自己脱离丈夫的暴力),或者改变环境(如通过转学在新环境中重新建立自信)等。连续目标是指通过多次的持续行动逐步积累而达到某种改变,包括学习沟通技巧、提升个人学习技能、争取和维护权益等。不连续和连续目标可以按内容将其归为五类:

(1)获得具体的物品、服务和资源,如经济补助、工作机会、健康照顾等。

(2)生命中重要决策的思考、解决危机、减缓困扰或去除阻碍改变的因素。

(3)通过改变沟通模式、互动行为、角色或规范修正社会系统的架构(如家庭、学校、组织和社区等)。

(4)通过长期计划实现抱负。

(5)识别成长或改变的基本价值,寻求社会服务以发挥个人潜能等。

3.制定目标的意义

制定目标的意义在于,激发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投入行动,朝向共同的方向以获得改变和成长。对于服务对象来说,目标能够使他们明确行动的方向,振奋精神,督促他们坚持不懈,寻找策略促使目标的实现。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来说,目标能够使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对工作任务拥有共识,为助人历程提供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摸索,少走弯路,并能够选择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协助服务对象。目标还能够作为评估介入工作进度和成效的指标,帮助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不断在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推进工作。

(二)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所谓社会工作介入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是指介入工作要加以处理、以改善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问题。计划中要明确和详细写出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所共同认定的问题,以便在介入阶段督促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关注对象,是指介入行动要改变的系统,即目标系统,它是整个介入工作的核心焦点。

由于在整个介入工作中,为达到帮助服务对象的目的介入目标不只是一个,还可能涉及不同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所以在每个具体目标下要详细列明关注对象。

通用过程模式的关注对象包括以下几种:

1.个人

当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可以通过对其个人的介入而解决时,社会工作的关注对象即为个人。例如,如果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不理想,社会工作者即可将其作为关注对象,通过给予辅导、教授学习方法,帮助其学习如何听课、如何通过完成作业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最终使其胜任小学的学习任务。

2.家庭当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与其家庭有关时,家庭便应该成为介入的对象。从社会系统视角来看,个人问题常常与个人所处的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家庭系统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关注对象。例如,一位网瘾少年在青少年服务中心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后行为已有很大改变,但进行跟踪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发现,他又流连于网吧而不回家。跟进服务发现,少年的父母关系不好,少年回家后常常被卷入父母的争吵中因而不愿待在家里。此时,社会工作者便应把家庭也列入关注的对象。

3.小组/群体

当有事实表明某个群体对服务对象个人有明显和重要影响时,社会工作者就要选择这个群体/小组作为关注对象。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在提醒社会工作者,这个群体/小组成员是

社会工作实务试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模拟试题二 第一题 赵婷6岁时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又各自再婚后把赵婷留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仅靠着退休金生活。赵婷读到初中后就辍学了,因为她不想再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增加负担。辍学后的赵婷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书籍,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更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她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大家会看不起她。赵婷的爷爷奶奶担心这样下去,赵婷会得自闭症,所以找到社区社会工作者张霞寻求帮助。 【问题】 1.赵婷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张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第二题 老姜是一家工厂的工人,近期工厂进行改革,精减人员,老姜下岗了。老姜的妻子在制药厂工作,就在老姜下岗后不久,妻子因为所在的制药厂破产也面临着失业。妻子的身体有残疾,很难再找到工作,女儿正在外地读大学,费用很高,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老姜也曾尝试去找过工作,但他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收入还要高,而老姜又没什么专业技能,所以总是碰壁。找不到工作的老姜,情绪越来越坏,经常和妻子吵架,在外地读书的女儿知道家里的情况后,很担心,但又无能为力。 老姜觉得自己的家庭情况符合享受城市低保的条件,于是到社区去申请低保,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老姜家庭的具体情况,老姜对此非常不理解,觉得工作人员在有意为难他,对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恶劣。 社会工作者李阳了解到老姜的家庭情况后,认为老姜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帮助其申请了城市低保。同时,李阳多次与老姜进行沟通,帮助他一起分析自身条件和面临的就业压力及家庭生活情况,让他降低就业要求。经过李阳的努力,老姜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李阳的帮助下在一家酒店做保洁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老姜的家庭经济状况慢慢好转。同时,李阳还帮老姜的妻子联系了社区的康复机构,定期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指导康复。一年后,老姜退出了低保,还特意到居委会表示感谢。 【问题】 1.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姜解决了哪些问题?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资料讲解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 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

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知识思维导图

含义: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目标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的含义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目标与功能类型: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功能对服务对象: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对社会: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①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②专业方法的发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问题为本、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③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社会工作的发展④工作对象的拓展: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和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认识的变化及社会的不断社会工作的目标进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展 要素、主要领域⑤多种服务模式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 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社会工作的领域: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①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②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③社区—学校 型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2016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初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单选题] 小红最近与同学发生了争吵,觉得委屈,找班主任哭诉。班主任将小 红转介给社会工作者小王。小王在与小红接触中初步了解小红的情况。小红同意让小王帮助她。上述小王所做的工作属于()阶段的任务。 A.接案 B.预估 C.介入 D.计划 2[单选题] 王女士觉得儿子小强总是跟自己对着干,母子经常争吵。王女士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秦,希望小秦帮她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此时,小强属于()。 A.现有服务对象 B.潜在服务对象 C.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D.转介的服务对象 3[单选题] 在几次会谈中,王女士向社会工作者抱怨丈夫不关心自己,下班回家只顾上网。就此,社会工作者最适宜的提问是()。 A.“觉得丈夫有问题,是吗?” B.“你是否觉得自己也有过错?” C.“你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是吗?” D.“你能说说丈夫不关心你的具体表现吗?” 4[单选题] 王女士近来情绪波动很大,严重影响了生活。情绪低落时,王女士觉得生活没意义,不愿与他人交往;情绪平稳时,王女士能够像平时那样生活。对此,社会工作者应制定的服务目标是()。 A.防止王女士情绪进一步低落 B.帮助王女士发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C.鼓励王女士主动与他人交往 D.延长王女士情绪平稳的时间 5[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与服务对象小郑最后几次会谈中都提到过结案的事,但在最后一次面谈中,小郑请求小王继续提供服务。对此,小王应采取的做法是()。 A.转移小郑的注意力 B.委婉拒绝小郑的要求 C.了解小郑的感受 D.指出小郑请求的不合理性 6[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社区调查中发现,许多年轻家长在育儿方面有困扰,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避免对孩子发脾气。针对这些问题,小王应为这些家长提供的服务是()。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知识思维导图.docx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主要领域 含义: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目标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的含义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目标与功能类型: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功能对服务对象: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对社会: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①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②专业方法的发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问题为本、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③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 预防、救助 - 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社会工作的发展④工作对象的拓展: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和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认识的变化及社会的不断 进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展 ⑤多种服务模式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 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社会工作的领域: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①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②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③社区—学校 型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2017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2017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最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由邻居陪同前来求助得李奶奶,李奶奶说自己得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前几天因脑梗住院治疗。她每天要去医院送饭,昨天在回家途中扭伤脚踝,行走困难。经过沟通,小王与李奶奶定了需要小王协助解决得具体困难,小王所做得就是社会工作者通用过程中()阶段得工作。 A、接案 B、签订协议 C、预估 D、制定方案 答案:A 2、刘先生失业后,一家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为鼓励刘先生一家,社会工作者小候做了下列工作,与刘先生与刘太太进行了面谈,询问她们失业后得生活情况,倾听她们对目前生活处境得感受,了解刘先生与刘太太得教育背景,专长与再就业经历,向居委会与刘先生得邻居了解其与邻里得关系。这些就是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阶段应完成得任务。 A、结案 B、预估 C、计划 D、介入 答案:B 3、小李来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工作者咨询,说自己最近谈了女朋友,很满意,但女朋友嫌她生活散漫,没有上进心,闲暇时间不就是与朋友打

牌,就就是喝酒。有时还上班迟到,提出要与她分手。小李很珍惜这段感情,表示自己很想该,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因而很苦恼。为了增强小李解决问题得动机与意愿,社会工作者适宜得提问就是() A、“您得担心到底就是什么?” B、“您对改变做好准备了吗?” C、“您觉得自己得问题就是什么?” D、“您打算做些什么来改变目前得状况?” 答案:B 4、李奶奶与儿媳因为孙子得教育问题经常争吵,婆媳关系紧张,李奶奶对此很苦恼,希望得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得帮助。为了了解李奶奶得问题与需要,帮助李奶奶识别与善用环境中得积极因素,小王应做得就是() A、了解李奶奶得背景资料 B、明确李奶奶得问题所在 C、了解李奶奶曾经得到得帮助 D、分析李奶奶问题得成因 答案:C 5、社会工作者小王完成了小秦得个案服务并顺利结案,计划接下来得3个月内定期对小秦进行电话回访,小王得上述工作安排属于() A、跟进服务 B、成效评估 C、情绪安抚 D、服务咨询 答案:A

一、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一)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多元因素决定论 主要观点:社会问题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介入方法:助人活动要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等多重层面进行。 生理-心理-社会视角 主要观点:强调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来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介入方法:首先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情况,然后了解他们的社会状况和处境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 环境中的人视角 主要观点: 社会处境论:认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个人原因论:个体有认知能力,可自主选择生活 介入方法: 一方面,倡导社会政策的变革 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认知,提升社会功能 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系统指社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小组、机构、照顾系统等。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交错和影响,环境是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介入方法:强调人与环境交叉互动、相互影响;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运用社会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资源。 优势视角 主要观点:评估问题和需要时将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介入方法: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贫穷、歧视、疾病和困难都可成为挑战和机遇;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巨大;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更好为其服务;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 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状态;而在克服逆境后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实务》整合版笔记

第一讲社会工作实务 一、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和机构的有组织的体制,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满意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发展个人能力和提升福祉的个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福利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牵涉较大数量人群的福祉和利益,包括身体、教育、心理、情绪、信仰和经济需要。社会福利经济上是大事情。 2、社会工作的定义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迁、人的关系中的问题解决、人们解放和赋权以改善福祉。社会工作使用人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理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处实施干预。人权和社会公正原则是最基本的;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心理社会功能水平、影响社会变迁以改善所有人的福祉的应用科学;王思斌: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助人自助的社会活动。 ·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 1、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基础的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基础包括:1)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2)多样性:理解人们经验、需要、信仰的差异和相似性,能够将评估方法、社会干预与特定人群对应;3)理解社会和经济公正:推动社会变迁和社会干预的技术;4)对受社会问题影响的风险人群的理解;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人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家庭、团体、组织、机构、社群)的知识;6)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了解政策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如何根据社会和经济正义分析和影响政策的形成;7)社会工作实务;8)研究:包括量的、质的研究 2、理解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社会工作行业构造了不同的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影响它的工作。 1)信仰的观念文化能力(找到正确处理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的文化的方法的能力) 2):根据服务受益人来分组:共同的地点,如邻里、小镇、农村地区、国家等;共同的关注、利益或认同。 在国际水平来解决影响人们福祉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社会,个案工作是自然的起始点;团体、组织的社会工作比个案工作复杂。文化因素会影响到案主结构的划分,在有些社会,家庭、社区是主要的参照点。 3)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活动常按照一个相对标准化的阶段进行建立关系:在工作者、案主、案主的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评估和计划:评估风格与工作者的理论视角、机构的使命有关;评估内容就是要理解实务情境。 干预:案主与工作者共同的活动,而不是工作者单方面的努力。干预过程受工作者的理论观点的影响。 干预成效评价:思考投入的努力和资源是否充分、有效。对工作有效性的评估可以使未来在同样情境中的案主受益。许多人认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使用评价 结束关系:主要关注良好的结束。回顾工作、谈论关系、怎么发展、哪里起作用、哪里不起作用、计划进一步发展。 3、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 1)等的定义整合社会工作考虑个人问题与集体问题的相互作用,对不同的人的系统—社会、社群、邻里、复杂组织、正式和非正式团体、家庭、个人—以创造使社会功能最大化的改变2)整合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实务工作者确认在多种系统水平的改变潜能——系统内部、系统之间、各种环境系统之间,具备对不同大小的系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 “人在情境中”: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之中考察人的行为; 专业社会工作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开展; 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活动与直接实务整合起来。 3)社会工作四个相互关联的目标: 通过帮助个人、团体、家庭、组织、社群完成任务、减少不幸、使用资源来改善、恢复、维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社会政策、服务、资源、项目的规划、拟定、贯彻,以满足基本需要、支持人的能力的发展; 通过组织的、行政的主张或政治与社会行动最求政策、服务、资源、项目,给风险人群赋权、改善社会和经济公正; 发展和检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 4)指导整合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内部-外部力量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不断从其他学科借用理论:这说明社会工作根据社会发展而改变自己,是有活力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多才多艺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文化相适应。但社会工作也因此受到批评。 2、社会工作对自身实务的理解与理论创建:心理社会理论、问题解决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 3、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 ①理论指导确定什么是对人们真正有帮助的; ②理论帮助检验观点、预期不同干预的结果,并将这些结论 应用于未来情境; ③理论使实务情境变得有条理、连贯:干预活动不是任意的、 易变的,而是基于合乎逻辑地评估一个案例多大程度上符合理论的论断。 三、社会公正理论 1、社会公正; 2、社会工作的主张:社会工作关于社会公正 的伦理原则: 3、社会不公:①表现:;②原因或解释: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学解释、心理学解释、③后果或影响 四、人权视角 1、人权: 2、人权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关系:人权确认了一些 基本需要以及致力于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因此人权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道德基础、判断事物的准则,并反映社会工作追求的基本信念:. 3、人权内容:联合国人权宣言:公民权、政治权、经济社 会和文化权利是不可分割的。我国的人权行动计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4、当代人权观:人权被看做是社会建构的,反映不同的背 景、观念和文化;重视人权共同点的社会理解;不再墨守条文,强调世界人们反思性的对话:作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人如何认识到相互依赖,保护我们的未来。 五、优势视角 1、优势视角的原则:社会工作强调人的长处、优点、力量, 而不是人的病态 二、病理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 人叫做“案例”;症状的结果是诊断人是独特的,特质、才能、谋略导致力量 治疗以问题为中心治疗以可能性为中心 个人陈述通过专家的解释有助于诊断个人陈述是理解和欣赏人的必要途径 儿童期创伤是成年期病理的先兆儿童期创伤可能增强或削弱一个人 治疗关键是工作者设计的治疗计划关键是家庭、个人、社群的愿景 工作者是案主生活的专家个人、家庭、社群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选择、控制、追求、可能性 受病理限制 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工作的资源是专业人士的知识、技能资源是个人、家庭、社群的力量、能力、适应技能 帮助减少症状的影响以及行动、情绪、思维、人际关系的消极的个人和社会结果帮助围绕着过好的生活、支持和发展价值观、追求和寻找新的成员身份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工作实务(完全版)

社会工作实务 一、辨析题 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念与生态系统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2.妇女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妇女从政治高度重新界定妇女问题。 3.家庭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 4.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特别适用于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5.概念与变量是一回事,后者是在社会研究中所借用的一个数学术语。 二、简答题 1.简述危机介入的技巧 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或阶段有哪些?请用图示法画出各主要阶段及每一个阶段的基本内容 3.应用性调查报告与学术性调查报告有什么差别?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 2.试论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和社会康复模式的区别和联系。 四、案例分析题 1.刘某,男,湖南宜昌人,现年70岁。育有两男一女,均已成家。两个儿子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工作,收入虽然都很稳定,但住房条件不佳,与刘某长期一起居住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十年前刘某丧偶后,便一直在老家做乡村一生的女儿一起居住,刘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2014年初某夜,刘某突发脑溢血,虽然被女儿及时发现并送医院后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落下来轻度中风、半瘫在床,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后遗症。刘某生病期间,虽然远在外地工作的连个儿子和家人均有请假回老家看望,但由于生活的压力无法长期照料,照顾老人的压力自然落在女儿身上。刘某不忍孤寂,也不想加重子女尤其是女儿的负担,心灰意冷,多次自杀。虽均未果,但家人已是筋疲力尽。迫不得已,家人向驻村的社工机构发出了求助的申请。 (1)如果你是该社工机构的专业社工,请你为刘某设计一套完善的服务方案,并简单说明理由。 2.2003年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倾向;同时,在中国每年40多万个解体家庭中,约有四分之一源于家庭暴力。 (1)十多年后的今天,家庭暴力的现状如何?家庭暴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请以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原因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2)请就材料中提及的家庭暴力问题设计一个社区介入方案。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重点笔记整理版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重点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一节接案 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考点一、重点) (一)接案前的准备 1.什么是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的目标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的预估和介入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步骤或任务:p1★★★ 1、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 2、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 3、决定是否接案; 4、订立初步协议。 2.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①主动求助者②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③外展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①自愿型服务对象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3)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 (4)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自我解决——自然助人网络——社会工作者) 3.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会谈提纲★ (1)服务对象资料的准备 (2)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①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②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③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和工作过程。④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⑤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 (二)会谈 1.会谈的目的和会谈场所的安排 接案会谈的目的在于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是什么,以便达成助人目标。 2.会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2)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5)达成初步协议 (6)决定工作进程:①终结服务②转介其他服务⑧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会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治疗性沟通,①提供支持;②减轻服务对象因求助带来内心的焦虑;③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对自己和解决自己问题正确想法;

社会工作实务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日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冈 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服务对象对问题处理方法的看法 政府的政策 与资源网络的联系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什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列出解决问胚口标及先后次序 ▲决定介入的策略 ▲撰写预估摘要 对服务对蒙自身系统的预估 对胜务对象家庭系统的预估 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三.计划 1制训计划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尊重服务对象意愿 (3)详细而具体 (4)计划与工作的目的、宗旨相符 2制订计划方法 (1)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 (4)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5)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6)目标要具有具体、可测、可操作性 3 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礼区介入、网络构建、政策倡导 4 介入系统:个人、家庭、小组、社区及宏观社会系统 5 介入行动:危机干预 资源整合 经济援助 安置服务 四.介入 1介人类型 直接介入、问接介入、综合介入 2介入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2)个别化 (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5)瞄准服务目标 (6)考虑经济效益

社会工作实务(答题模板)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应试准备 (内部资料,仅限培训班内传阅) 说明:由于今年是第一次考试,难以针对性地把握规律,所以只能把可能的几种类型分别列出(但并不全面)。特别提醒的是,大纲上列出的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的两种样题类型及其回答思路必须掌握,考前,最好能反复训练,直至熟练运用。一、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及其作答 类型一:面临困境与介入策略分析 参阅大纲中的示例。答题时,应注意困境的分析应与介入策略的分析相对应。 答题模板: 第一、生理方面的困境,如: 1、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1)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2)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进行康复辅导等。 2、疾病伤痛 介入策略: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第二、心理方面的困境 1、情绪方面。表现:服务对象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1)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2)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张。 2、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有些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2)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3、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内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1)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行为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 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厌恶、漫灌、模仿、代币管制等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第四、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张的困境。 介入策略:(1)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2)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3)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果敢训练法协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1、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

第一章社会实务基础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思维理念与工作方式,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精神与人生信念。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工作,首先是在西方社会萌生的,且多半与西方早期的慈善活动相关。在18世纪中后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平民和无家可归的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大量的社会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大体上可以把社会工作从萌芽到作为一个专业被正式承认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侧重于社会救助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 英国是遭遇现代社会问题最早的国家之一,1601年英国伊利莎白女王颁布济贫规定,法案正式承认了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第二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侧重于慈善组织活动的社会工作。 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这样的做法弥补了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的不足,同时从更广泛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侧重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第一次将“社会保障”正式写入立法文献,形成了一项国家制度,社会工作此时也更加突出其在救助贫困和弱势群体中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建立和西方国家一系列制度化、职业化社会工作制度的出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流派 马尔科姆佩恩在其著作《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当前比较富有影响的一些社会工作理论,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心理动力学派 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它是社会工作中第一个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创造了生存环境,它使社会工作特别重视感觉和潜意识因素(重视儿童时期、早期关系、母爱剥夺),而不是事件和想法。很多社会工作常见的概念,如潜意识、洞察、攻击、冲突、焦虑、母子关系等等都来自心理动力理论。

社工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者、外展工作、他人介绍或其他机构转介。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非自愿型(可能存在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现有服务对象(已经使用社工资源或正在接受协助)、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资源)。 3社会支持网络:正式、非正式(自然协助者,如亲朋好友和邻居同事)。 4会谈的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促进并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与服务对象达成一个初步的协议(问题界定、能够提供的服务、相互角色期望),决定后续工作进程(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5会谈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注意倾听、人际沟通---治疗性沟通(提供支持,减轻对象焦虑促成对象有效行动等)和事实性沟通(了解对象问题和期望)。 6服务对象资料收集的方法和途径:询问(直接--问卷、会谈,间接--角色扮演、完成句子),咨询,利用已有资料,观察(实地)。 二预估 1预估的任务: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识别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预估摘要:对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对对象自身--优势、解决问题的动机,对对象家庭--家庭基本情况,对所处社会系统--社会网络环境、支持系统及功能等)。 三计划 1计划的目的及目标:目标是具体的工作指标,目的是总体介入工作要达到的方向。 2制定计划的原则:尊重对象意愿(案主自决),需要对象参与,计划详细和具体,复核工作的总目的、宗旨。 3狗腚行动计划:资源整合,危机干预,经济援助,安置服务。 四介入 1计入的分类:直接介入、间接介入、综合介入。 2介入的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瞄准服务目标,与对象相互依赖,个别化,考虑对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考虑经济效益。 五评估 1评估类型:过程评估---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评估,重点是适时修正介入方案改善工作技巧;结果评估:工作完成的最终成果。 2基线测量评估: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3评估应注意的事项:方法与社工价值一致且保密,让对象积极参与评估过程,要符合实际需要,注重社工的自我评估与反思。 六结案 1结案的任务:总结工作、强化改变、解除专业关系、撰写结案记录。 2对象的负面反应:否认、抱怨、愤怒、以来、讨价还价、倒退、忧郁。 3结案的类型:达到目标;对象不愿继续而终止;存在无法实现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社工或对象身份变化。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一儿童的特点及需要 1成长发展的特点:个体差异性,快速性,阶段性,不均衡性,顺序性,分化和互补性。

一、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一)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多元因素决定论 主要观点:社会问题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介入方法:助人活动要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等多重层面进行。 生理-心理-社会视角 主要观点:强调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来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介入方法:首先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情况,然后了解他们的社会 状况和处境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 环境中的人视角 主要观点: 社会处境论:认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个人原因论:个体有认知能力,可自主选择

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的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社会文化. 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将其实务焦点放在如下方面: (1)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 (2)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3)消除环境中阻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4)增加社会资源,促进环境更好地满足人们 的需要. 2.社会功能发挥 着眼点放在个人社会角色方面的表现,个人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上. 威胁个人发挥角色功能的外在因素,个人与社会中他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工作实务关注的核心问题. 社会工作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分析服务对象的各种社会关系,帮助服务对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源,来消除干扰个人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

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顺畅. 3.内外影响力范式 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假设:人自身及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用某种方式行事,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其特定的行为. 4.生命周期理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 (1)含义: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通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成长的. (2)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 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 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帮助,消除 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 素. 5.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①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②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③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1)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 人们完成生命任务的资源系统有下列两类: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上课讲义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 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后者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②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邻里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