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诗三首练习1

杜甫诗三首练习1

杜甫诗三首练习1
杜甫诗三首练习1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最新《杜甫诗三首》练习

《杜甫诗三首》练习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森暮砧()万壑()环珮()青冢() 朔()漠省()识渚()清潦()倒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江间波浪jiān()天涌⑵白帝城高急暮zhēn() ⑶一去紫台连shuò()漠⑷万里悲秋常zuò()客 ⑸艰难苦恨fán()霜鬓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作品集有 5.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 6.“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万壑(hè)渚(zhǔ)清萧(xiāo)条环珮(pèi) B.潦(liáo)倒千载(zài)凋(diāo)零露(lù)水 C.霜鬓(bìng)青冢(zhǒng)单(chán)于荆(jīng)门 D.朔(sù)漠省(xǐng)识嗟(jiē)尔暮砧(zhēn) 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鉴赏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吟咏,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朗读并背诵全诗;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用笔划出主要信息点。 2.独立书面完成所有预习自测题目。 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迎来创作高峰,此时的诗歌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大致而言,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及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近体诗对字数、句数、押韵和平仄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三.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杜甫诗三首 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要点 《望岳》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4. 结尾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望》 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细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 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以诗人为“感”“恨”为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在此刻面对残破的成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_望岳_春望_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⑼有孙母未去(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 ..苦。 ..怒,妇啼一何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

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完整版)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1 第课教师周雄杰时间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 不胜簪()决眦() 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 .清新自然 B .壮阔雄奇 C .含蓄蕴藉 D .慷慨悲凉

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一、作者连线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 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 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 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 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 “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 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背景探寻 夔州感怀之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设计: 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 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PPT 1 :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 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 明确:(颔联、颈联) 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师:曾经有人听琵琶曲听的泪洒青衫,大家知道是谁吗?(白居易)有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感动白居易的仅仅是琵琶曲吗?(不是)是什么触动了白居易心中最深沉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际遇)琵琶女的身世际遇跟作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了,因此他心底最深沉的感慨化作两句诗,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PPT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那么在《咏怀古迹其三》当中,杜甫来咏昭君是否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杜甫的生平: PPT4: 杜甫: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三、德育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3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

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我交流,我收获! 第5课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情感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自学方法指导】 1、根据课下字词解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每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2、熟读成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体味诗歌的情感 3、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4、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 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二、背景介绍: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

课题:《石壕吏》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长已矣 ..(yǐ yǐ) 老妪.(yù) 幽咽.(yè) 〈二〉新课引入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阅读提纲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 2、查找简介作者及背景 教师明确: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不过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四〉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翻译整首诗。 教师明确: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不过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 * ,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