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人们的不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各种环境问题也越发激化;加上各种自然因素,环境迅速瓦解。为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解决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全民做到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把环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

2012年末常住人口886.55万人,比上年增加9.17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8.85‰。

2013年海南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55.3亿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5147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09.4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固定资产投资2145.4亿元,是2007年的4.2倍,年均增长35.1%。

2 环境问题的若干特点

2.1 从地理环境看,海南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环境问题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海南省周围拥有较大的海洋空间和大气空间,大气循环主要受到南海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大气污染具有较强的稀释能力。另一方而,海南省是一个孤岛,地形中高周低,河流短促,雨水易冲涌入海,这决定了海南省的水循环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途径,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取得补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海南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

2.2 从环境现状看,海南省局部地区己出现了生态失调现象,但全岛的自然环境并未恶化,五十多年来,由于过度开垦滥砍乱伐,海南天然林而积大幅度减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重,一些河流枯水期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江河含沙量增大,从而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2.3从发展趋势看,海南的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很重,海南今后的经济发展重点仍然是热带高效农业、工矿业和旅游业,而热带大农业中的种植业、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展,要求有较好的陆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岛发展,要求为旅客提供清闲、舒适和优美的环境。如果日前这种环境遭到破坏,就等于毁了热带大农业、水产业和旅游业,海南的自然资源不仅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可能转化为劣势。此外,海南今后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必须保持一个优美的环境。显而易见,海南省未来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

但是,随着海南今后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热带大农业的开发,不可避免地要扩大种植面积,导致盲目毁林开荒、滥垦乱伐或对土地进行掠夺式地开发,造成森林而积日益缩小.大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局部气候变异,引起生态失调等问题;随着工矿业的开发。“三废”的排放总量必然大量增加.如果工业大局不当,管理不善、处理不利,则往往会引起严重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健康造成危害;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也必然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

3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关于江河水质下降和水污染防治问题

海南省江河水质面临着工业污染依然严重,生活污水污染日益加剧和农业面源污染口益突出

的严峻形势。据2006年1月结束的海南省入河排污CI普查,全省有52.65%的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总量为25727.08万吨,其中生活类占78.92%k,工业类占15.84%。三条江河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年接纳工业废水1029.1万吨,化学需氧量4210.3吨。此外,江河水质还遭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处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叠加、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的态势。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省江河湖库水质总体较2003年有所下降,部分中小河流水质恶化,水污染己经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水污染防治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

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所有的工业企业都要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同时加强污水日常监测,保证达标排放。污染大户要限期整治,否则依法责令停业、关闭、搬迁。新建工业企业必须严格进行“9评”依法、依标准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并有效运行。

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要分期分批整治,先抓好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沿岸城镇的污水整治。优先考虑建设龙塘、定城、金江、加积的污水处理厂。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一是所有的畜禽养殖场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大型养猪场要并入工业污染范围监管;二是要教育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三是禁止使用高毒、剧毒农药。

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方面,要按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加快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加强水源监管和水质监控,保证饮用水质安全。

此外,要加强中部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水资源总量保持稳定,使江河湖库保持一定的自净能力。

3.2 关于近岸海域污染和破坏问题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恶化趋势明显,赤潮现象时有发生。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污染,一是近海生产经营活动如海水养殖、沿海高位池养虾、采钦等对近岸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二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城乡生活污水和一些沿海饭店、宾馆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水;三是工业污染,一些企业不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向海洋排放超标废水,也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此外,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礁、红树林资源遭破坏的现象也偶有发生。虽然近海破坏珊瑚礁的行为有所遏制,但到远海如西沙群岛海域开采的现象仍有发生,炸鱼毒鱼以及偷采、贩运、买卖、加工珊瑚礁的违法行为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建省前后一些沿海地区育目从事挖塘养殖、无序经济开发等活动,红树林遭受大规模破坏。1982年全省红树林有72639亩,至1998年减少约59000多亩,遭受毁坏近13000亩。《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出台后,破坏红树林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省红树林面积58950亩。

防治海洋污染,要抓住两点,一是控制海上污染,二是控制陆源污染。从目前来说,控制陆源污染是主要环节。1要加强对近岸海域使用功能的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产业结构;2强化近岸海域的环境管理,坚决把住建设项目的坏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3要加人海洋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海洋环境违法违规事件;4要对重点海洋开发区如海日湾、三亚湾、陵水新村港、万宁东澳小海等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海洋污染,防治赤潮灾害;5沿岸城市和旅游点,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6要重视防治旅游污染,加强旅游业的环境管理。

保护珊瑚礁资源,要认真贯彻《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有关市县、有关部门保护珊瑚礁的责任机制,加大力度打击破坏珊瑚礁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减少保护区内的经济活动,加强珊瑚礁旅游观光活动的科学监控与管理。建议抓紧研究设立西沙群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加强对

西沙群岛等珊瑚礁核心区的保护与管理,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

3.3 关于森林生态功能退化和森林质量总量提高问题

我省的生态公益林破坏较为严重,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原始林覆盖率从1950年的35%下降到1987年的7.2%,现在仅有4%左右,天然林面积现存将近60万公顷,覆盖率19%,58%的天然林郁闭度从50年代的0.8下降到现在的0.4-0.5;海防林带遭受破坏,曾出现200多公里长的缺口,目前虽有好转,但仍有大量断带,有些地段虽未出现断带,但质最较差,目前,破坏天然林、海防林、红树林和水源林的违法行为仍在禁止不断,在中部山区,破坏天然林开垦种植的现象时有发生;沿海各地毁林搞旅游开发、毁林采钦、毁林挖塘养殖等开发活动致使海防林和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江河流域沿岸,毁林开垦破坏水源林的势头没有得到完全遏.止,生态公益林不断遭受破坏,致使森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下降.因此,必须加人保护力度,提高天然林、海防林、红树林和水源林的总量,切实改善我省森林的结构和质量。

为此建议:

第一,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以最高的责任感、最大的代价、最有力的措施加以保护.要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加强以保护天然林及其生物群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采阀,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的违法行为。

第二,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强海防林和红树林的保护和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使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活动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要严格执行海防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禁在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内进行毁林开垦、采钦和挖塘养殖等开发活动,对己造成破坏的,要实行强制退塘还林、退耕还林,做好缺口、断带的造林工作,实现我省沿海防护林带的合拢.在国家特殊保护林带以外的海防林带内进行开发活动的,要符合有关管理规定,要认真执行《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切实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对己在红树林内开挖的养殖塘,要坚决填塘复林,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红树林疏林地的抚育和造林力度,争取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沿海滩涂全部造上红树林. 第三,强化水源林保护力度,认真执行森林法的有关规定.要重耕还林工程,提高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森林保护的规定,坚决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毁林开垦。凡是己在25度坡度以上山体毁林开垦的,要立即禁止,实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25度以下的,如需开垦、砍伐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此外海南现存在的环境问题还有关于发展林业产业问题,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监管问题,关于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做到保护水资源,因为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维护人类生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搞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控制工业污染;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光靠依靠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同时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更有成效,所以要加强环境立法。

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海南今后应集中力量加强环境区域规划与研究、环境监测和分析技术研究、森林动态环境研究、热带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把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把环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时祥,海南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海南人大,2006.10

[2]吴贻春,海南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科技广场,2007.6

[3]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海南红树林保护规定,2011.9

[4]省人大常委会,海南珊瑚礁保护规定,2009.7

[5]金美佳,海南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性分析,海南大学,2013.5

[6]陈文辉,试析海南环境问题及环境法制建设,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7]杨华健,论环境协同治理,南京农业大学,2011.6

(完整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 (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 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 (一)发展优势 (9) (二)现状分析 (10) (三)发展缺陷 (13) 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 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 六、总结 (16) 七、附录 (17)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1、总概况 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7年海南三十年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17年海南三十年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17年10月

目录 一、建省三十周年在即,南海明珠将迎新发展 (4) 1、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新引擎 (4) 2、海南特区走过欣欣向荣的三十年 (6) 3、从“多规合一”,展望琼州美好蓝图 (8) 二、大建设: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9) 1、基建先行,助力海岛腾飞 (9) 2、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 (10) 三、大旅游: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旅游岛 (12) 1、因地制宜,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体系 (12) 2、从“点、线、面”入手,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 (14) 四、大生态:在绿水青山中建设美好新海南 (17) 1、不断加强生态环保立法,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17) 2、三亚经验:“双修”试点,恢复鹿城之美 (19) 3、海口经验:严抓生态修复,打造国际湿地城市 (20) 五、从最新政策,看未来海南方向 (23)

2018 年是海南建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双30周年”,进入而立之年,海南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围绕着“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稳步发展。(“一点”即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海南即将迎来“大建设、大旅游、大环保”的时代。 “三十而立”的海南经济再次腾飞可期: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双30周年”。在经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计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海南经济再次腾飞可期。 更多政策或可预期:近两年,海南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态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将海南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未来期望通过具体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确保海南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南“大建设、大旅游、大生态”时代来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必将推动其未来“大建设、大旅游、大生态”的战略方向,环保生态政策和PPP 模式的推行将助力提升其发展潜力。2017 年海南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全面推动“百镇千村”工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同时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使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激励人们保护环境的办法,政府干预和权利交易是经济学学者提出的方案,既有有效性,又存在局限。应当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通过环境资源系统物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合作和均衡促进环保产业机制的顺利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问题;外部性;解决路径;建议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接踵而至的便是环境危机。公害案件的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反思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以期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尖锐冲突的有效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萨缪尔森提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物品是否具有公共性的两大标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具有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会有任何增加,即成本为零。公共物品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的消费权或享有权并不是由某个人所有,而是由整个社会占有[1]。比照公共物品的两大属性可以发现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由所有人共享,并不属于某个人所有,另外,一个人享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不得排斥其他人的享用。 环境资源的这种属性易导致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问题。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2]。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交易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利害影响。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活动以非市场交易方式对另外一方产生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则是对另一方产生消极影响。 在环境活动中,当某个人或组织做出保护环境的举动时,其付出了成本得到的收益由社会享用;当破坏环境时所得收益由个人享用而成本却可以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是说,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成本没有计入进行市场交易时的私人成本中。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环境污染为例,污染者污染环境的成本由于外部性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在其私人成

浅析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学概论学习心得 <<浅析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 班级:艺设F1004 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政策发展对策 摘要:海南是个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胜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南旅游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环境,市场,社会,经济,行政等有利条件,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海南省有必要,也有条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海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利弊,只有找到利弊才能求发展,才能走想繁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计旅游产品,组织旅游开发,保持资源的吸引力和环境的舒适度,协调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既是由海南旅游业的现状所决定的,也是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要求. 一,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条件 海南以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易损型资源,而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游客的大量涌入,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景观破坏,环境污染,野生生物的生存繁衍遭受影响,社会风俗习惯被改变,游人感受性体验降低等许多问题,已在海南初露端倪:海口海滨泳场白沙门,原以其海水洁净,沙质白细而闻名.但是由于近年来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海水被污染浑浊,沙滩上到处可见瓦砾碎石.慕名而去的游客无不扼腕惊叹. 三亚的天涯海角,是海南的标志性景点,为游人必到之地.近年来客流量的剧增,尤其在旅游旺季,游览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遍地是垃圾,花草被折踩,景区管理无能为力.虽然1993年以后,该景点采取了扩大游览区范围的办法来分流游客,但仍无法满足迅猛增加的客流要求.目前该景点旺季时客流量为1—2万人/天,春节前后高峰期客流量通常超过3万人/天,远远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过去,一哄而上的旅游开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也逐渐暴露出来了.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以住宿业为例,1995年全省平均开房率

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外向型经济,也就必然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战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外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它们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正在走这样的发展路子。这是富有启发的。 总的来说,对海南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提高到中央对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要求来考虑,同时也要从海南本身的实际出发,注意借鉴外国或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唯其如此,我们的探索才有利于我们的实践。 建立海南特区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着眼点,是建立政府宏观计划指导下的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调节体制。加快发展海南的生产力,必须使改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为根据特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最终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多一点市场经济或少一点计划经济,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海南经济特区,对于计划和市场这两个资源配置的手段都应利用得更充分。 海南特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近5年内约需资金200亿元,到2005年总共需要2000亿元左右。这一巨额资金来源于省内、国内和海外。但海南经济技术基础薄弱,自身积累能力十分有限,国内资金也极为紧张,因此,主要资金只能从海外引进。与此相适应,海南特区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引进资金,要靠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和体制条件。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保证人员、资金和商品进出有较大的自由。而从体制上看,就应当看到,在海南特区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非政策机构为投资主体,政策的投资范围更多地集中于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这样就不宜人为地规定以哪种经济成分为主,而是多种经济成分自由平等竞争,长期并存。这种选择,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由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海外这一特征决定。 海南特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海外,不但对海南的经济结构有影响,同时会带来海南经济活动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利用外资转化为利用海外信息、销售渠道、管理方法。这种经济活动的外向化,使海南经济由内向型过渡到外向型经济。 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海南特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应当优化。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特区与内地的联营企业,不能沿用传统的直接的计划管理办法,而应更多地采用经济的法律的方法,就是完善企业自由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形成正确的市场经济秩序,运用产业政策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商管理政策、金融政策和技术进步政策,来引导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 多元的经济结构,外向的经济活动和间接的政府调控构成了海南特区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以政府间接调控为前提,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海南特区与深圳等特区有很多的不同,但主要的不同表现为:海南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社会,而深圳等经济特区是城市社会,由此决定开发的重点和对象也不同。深圳等特区以城市资源(包括工业资源、商业资源、技术和熟练的人力资源等)为开发重点;而海南则更倾向于以常规农业和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热带作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为主要的开发对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探索海南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也只有结合海南的实际,才不会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探索出自己的发展路数。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 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经济力量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海南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人们的不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各种环境问题也越发激化;加上各种自然因素,环境迅速瓦解。为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解决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全民做到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把环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本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 2012年末常住人口886.55万人,比上年增加9.17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8.85‰。 2013年海南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55.3亿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5147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09.4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固定资产投资2145.4亿元,是2007年的4.2倍,年均增长35.1%。 2 环境问题的若干特点 2.1 从地理环境看,海南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环境问题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海南省周围拥有较大的海洋空间和大气空间,大气循环主要受到南海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大气污染具有较强的稀释能力。另一方而,海南省是一个孤岛,地形中高周低,河流短促,雨水易冲涌入海,这决定了海南省的水循环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途径,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取得补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海南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 2.2 从环境现状看,海南省局部地区己出现了生态失调现象,但全岛的自然环境并未恶化,五十多年来,由于过度开垦滥砍乱伐,海南天然林而积大幅度减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重,一些河流枯水期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江河含沙量增大,从而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2.3从发展趋势看,海南的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环境保护工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

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

关于旅游产业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

关于旅游产业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 旅游产业具有边缘性与集合性的性质,和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经济联系。而产业关联度、产业效应以及产业波是旅游产业独有的特征。海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其成为支柱型产业。基于此,本文对旅游产业和海南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标签:旅游产业;海南省;经济发展;关联度 前言 对于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作出了相应的论述与实证检验。根据以往大量研究可以了解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以往研究方法在旅游变量选择上较为简单,所以要构建出旅游产业测算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全面衡量二者的关系。 一、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评价体系 (一)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旅游的发展指标、产业指标、社会经济支撑以及基础硬件指标等方面进行建立,以此考察海南省旅游业的投资吸引力、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接待能力、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等情况。 (二)海南省旅游产业的测度评价主成成分 主成成分是考察不同不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式,它可以通过几个主分量对多个变量内部结构进行解释,求取协方差值或是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值,以固定贡献率计算出一些原随机变量的主成分,此时压缩随机变量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对海南省有关发展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与KMO检验可知,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1013.668(P<0.0001),相关矩阵不属于单个单位矩阵,能够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78,大于0.5,证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1]。再使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可知,海南省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的特征值是13.939,约占总方差的82%;旅游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的特征值是1.930,占总方差的11.3%,由此可见,二者的累计比重已经超出85%,可以使用这两个指标对全部指标进行解释。为了进一步解释海南省的经济意义,要使用最大方差法列举出旋转因子成分的得分系数矩阵,并且要使矩阵的数值接近0或1,根据有关数据可以列出相关系数矩阵以及方程。至此完成对旅游业的主成分分析。 (三)海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指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业的多个因素可以通过两大投入因子进行解释,假

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键入公司名称] 2005-2014海南经济发 展分析 [键入文档副标题] 2016/9/22 通过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收入、消费等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发掘新的市场空间

目录 经济概览 (3) 人口结构 (4) 产业结构的发展 (5) 第二产业的发展 (6) 第三产业的发展 (7) 人均收入 (8) 人均消费 (9) 产值的分配 (10) 总结 (11) 图表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3) 图表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4) 图表3 2005-2014海南产业发展 (5) 图表4 2005-2014 海南第二产业发展 (6) 图表5 2005-2014海南第三产业 (7) 图表6 2005-2014 海南人均收入 (8) 图表7 2005-2014 海南人均消费 (9) 图表8 2005-2014 海南产值分配 (10)

经济概览 海南的人口从2005年的828万增加到2014年的90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66%,省市人口排名保持在第28位,海南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海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9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501亿元,全国总产值占比从0.511%,在省市的总产值排名中,海南位于第28位;海南的人均产值达到3.877万元,在省市排名中从在第18位到第23位波动;人均收入1.775万元,排名在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人均消费1.266万元,排名在第16名到第21名之间波动。 图表 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人口结构 图表 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2014年海南的城镇人口从374万增长到485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0.64%,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8位;海南的农村人口达到从453万下降到417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68%,省市排名第25位;海南的城镇人口比例从45.2%增长到53.76%,在省市城镇人口比例的排名为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 从人口结构的发展上看,海南的城镇人口增加了近110万,农村人口只减少了36万,说明海南大量的新增人口是外来人口。就海南本地的经济而言,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过程还比较缓慢。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将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析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析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 着第三产业的逐年发展,旅游业收入对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的 影响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海南省为例,通过数据及实例来说明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南省;经济;旅游业;实例分析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industry to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Tour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ird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ourism revenue impact on local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rend,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takes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data and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 to 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mpact. Key words:Hainan province; Economy; The tourism industr y. The example analysis 1海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表一1988年至2007年GDP增长情况 年份GDP(亿元) 增长率(%)年份GDP(亿元) 增长率(%)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财经》特约作者陈晋 [2009年03月24日 14:23] 环境是公共产品,很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的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经济学家考虑的是,用什么方式才能最经济地解决问题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陈晋】21世纪的人们已经愈加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清洁环境的价值和治理环境的成本。这其中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产品价格只反映了其内部的经济成本,但没有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即对环境的污染,或负面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public good),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很容易产生“搭便车”(free rider problem)的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 如何使产品价格体现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总和;谁承担成本、谁享受好处都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任何政策选择和取向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影响一大片人的经济利益,以及更多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政策是最佳选择呢? 马丁?费尔德斯坦教授讲完开放经济部分(美元与贸易赤字)以后,请来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环境与资源项目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斯达温思(Robert N. Stavins)来讲环境问题,一共四堂课。

斯达温思于198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是环境问题专家,曾任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环境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97-2002)。 斯达温思开门见山,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是如何分析环境问题的,并如何利用经济学框架及理论帮助设置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 他原以为每节课有90分钟(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大多是90分钟一堂),走进教室以后,助教才告诉他只有55分钟,所以不得不消减他准备好的30%以上的内容。即使如此,最后一节课讲气候问题时,他也只能蜻蜓点水,非常仓促。 两个层面 介绍任何领域都是从定义和分类开始的。讨论环境污染有两种层面:一个是时间层面,一个是地域层面。 从时间层面上说,污染排放量在任何一个时间都等于存量加增量,减自然分解或消失的部分(decay)。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会存在几十年,所以一般来说,只考虑它的存量和增量。 从地域层面上说,有的污染源只是就近污染,对附近造成危害,例如一氧化碳。有的污染源会传的比较远,对较远的区域造成危害,例如二氧化硫和酸雨。我们时常会看到有的工厂的烟筒建造得出奇的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想让排出的废气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而希望把二氧化硫等废气排入高空,随风带到更远的地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愿景分析

摘要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得经济特区与唯一得热带岛屿省份,就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旅游业成为海南最具优势、最具特色、最具潜力与竞争力得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得旅游业却也存在着较多得问题,传统得旅游开发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也缺乏国际竞争力。 通过分析,海南旅游业发展存在得问题主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服务水平较低、政府监管不到位、旅游要素单一、国际化不足、旅游业服务信息化不健全、整体配套不够完善等,这些就是目前海南旅游业发展所需要解决且必须解决得问题。要想实现海南旅游得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旅游业现状中存在得诸多问题,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综合进行改变、完善、监管等。 作为海南旅游资源中最重要得自然资源,缺乏保护,没有真正做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就是一个口号,一个吸引客源得噱头,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得行为。通过改变传统得旅游模式,多元化规划发展,打造一个真正生态、绿色、安全得旅游胜地。 关键词: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生态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in Hainan Abstract Hainan as China's larg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only tropical island province, is one of the key tourist area of China's eight、 Tourism has bee a pillar industry in Hainan, the most advantag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potential and petitivenes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arket development, lack of international petitivenes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 industry,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ow level of servic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in place, lack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elements, single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 is not perfect, the overall matching is not perfect, which is currently the Hain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ehensive change, perfect supervision etc、、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s natural resources, lack of protection, there is no truly eco tourism、 Eco tourism is not just a slogan, a gimmick to attract tourists, but a real ne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ct、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planning mod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build a truly ecological, green and safe tourist

海南省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效应的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效应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从消费产品特性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不仅旅可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同时还可以满足游客对娱乐休闲的消费需求,从而获得飞速发展。从经济带动效应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除了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带动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外,同时也导致海南省的房价和物价增加,从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压力。鉴于此,本文通过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对海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客观论述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效应,提炼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有效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海南省;旅游业;经济发展;效应 1绪论 近年来,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具备的协同经济效益,在带动海南省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因此,如何指导海南省旅游业良性健康的发展,让旅游业更好地带动海南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提高海南省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海南岛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最大的自贸区,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部位于热带的省份,海南由于在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2018年国家推动海南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给与海南更大的开放发展机遇,促使旅游业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基于自贸岛建设背景下,对海南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海南经济的促进作用,结合目前海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可有效推动海南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2研究意义 海南省目前正走向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道路,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可以看出海南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新的构想,要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推动省内的经济发展,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