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参考资料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或根本看法。它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而演变的。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出来。历史上伴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形成了三种唯物主义形态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才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是正确、科学的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一步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产生的社会和科学背景

古代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很有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早期的自然观。

1. 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特点

综观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种形态:自然哲学、理论科学、实用科学。自然哲学产生于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时期,理论科学主要形成于古希腊奴隶制的帝国时期及罗马时期,实用科学在四大文明古国都曾有所发展,在此以中国作为主要代表。

⑴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主要是指古希腊的哲学。按照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对自然界进行考察的时候,首先需要从总体上探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研究的视角。因此,在早期,理论自然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化开来,而是被包含于哲学这个母体之中,与哲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古希腊的城邦时期曾经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学派,哲学家大都非常关注自然现象,他们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于是就形成了自然哲学形态的科学。自然哲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在所获得的事实资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借助带有猜测性的思辨,进行简单和不充分的逻辑推理,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概括性的推论。

自然哲学研究涉及的根本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这一方面是来源于原始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实践经验。泰勒斯看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同时水又是无形的,富于变化的。他说水凝聚而成土,稀薄而成气。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希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和性质的原始物质——“无规定者”,它无穷无尽、不生不灭。阿那克希曼德的学生阿那克希米尼则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因为各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气扩散于无限的空间中,无所不在,且更加无形,更富于变化。阿那克希米尼说气受热可以稀散成火,受冷则浓聚而成风、云、水、土、石。

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则把火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因为火更富于灵活性、易变性。他说火浓聚而成气,气浓聚成水,水浓聚成土;反过来,土可以稀散成水,水稀散成气,气稀散就回到火。另外,火还能够使物质发生形态和性质的变化。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①

再稍晚一些时间,西西里岛的恩培多克勒认为只用一种事物作为本原难以说明自然界万物的形成,于是他提出了“四元素”说,把土、水、气、火共同看作世界的本原,这四种元素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就形成各种不同的事物。

从泰勒斯到恩培多克勒,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从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中去寻找万物的本原,以此说明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样就在说明具体形态的事物是如何转化为其它各种事物时难免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当时达到的最高成就是古代“原子论”。其奠基者是阿布德拉城的留基伯,他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留基伯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则是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他建立了原子论的唯物主义学说体系。德谟克利特根据水可以蒸发、人可以闻到气味等现象,认为事物是由肉眼看不见的许多小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叫做“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后来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提出原子还有质量的不同。“原子论”体现了早期人类天才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代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

②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原因。阿那克希曼德认为“无规定者”之所以能产生万物,就在于它内部包含着对立的力量,如冷与热、干与湿等;冷和湿的东西集中在中间成为大地,热和干的东西分散在四周成为日、月、星辰等天体。

阿那克希米尼认为气是运动的,气的内部也有冷和热两种对立的力量,它们决定着气的浓聚和稀散,从而推动着万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

赫拉克利特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①因为河水在流动中,已不是原来的了。他还对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图景作了具体的描绘,并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他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②他还列举了日和月、明与暗、生与死、善与恶、老与少、正义与非正义等大量对立的现象,指出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依赖的,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它们还可以相互转化。

恩培多克勒则用“爱”和“恨”两种力量的作用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爱”的力量使四种元素相结合,“恨”的力量又使结合起来的元素分解,四种元素不断地结合与分解而产生出世界万物,并造成了它们的运动变化。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碰撞的,这使它们在虚空中产生旋涡运动,由于碰撞而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万物。他还用“原子论”说明了地球、星辰的形成以及其它许多现象,例如,他描述说:原子在旋涡运动中,轻的被抛向外部,重的留在中心,结合而成团块,后来又有新的原子不断吸附在其上,使它变大,就成为地球。有的团块从潮湿变得干燥,再燃烧起来,就产生了星辰。而物体状态的变化则是由于原子的排列发生了变化。以上论述都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辩证法思想。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不仅对万物的本原和世界的运动变化进行了总体的探讨,还对自然科学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例如:泰勒斯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命题,他还确定了一年是365天。阿那克希曼德提出人是由鱼变成的,这已经包含了进化的思想;此外他还曾经制造过天文仪器和绘制海陆地图。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论”解释了生命现象,他把人体看作是“小宇宙”。阿那克希曼德也在德谟克利特之前提出过关于宇宙起源的推测。不过这些关于具①欧洲哲学史教程编写组. 欧洲哲学史教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第19页

体问题的研究还都是非常零散的、初步的。

自然哲学在认识自然界方面确立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摒弃了早期神话和宗教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对于自然界的总体探讨,除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外,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成果。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虽然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和人的问题,但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重要思想。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哲学家们多以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主体内容,去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运动变化机制。他们把“气”作为万物的本原,一切实物都不过是“气”存在的一种形态;他们用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或要素之间相互转化的制约关系,说明万物的形成和运动、变化,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⑵理论科学从古希腊的帝国时期至古罗马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早期理论科学形态的最初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领域:天文学。主要成果是由托勒密建立的“地心说”理论体系。托勒密是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学者,他总结了历史上的天文学成果,加上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编辑出版了他的著作《天文学大全》,发展了前人用以说明宇宙结构的“本轮-均轮”几何模型,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以大的均轮表示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以小的本轮表示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的自转方向,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精确的宇宙理论,成为当时天文观测、远洋航海等实践活动的依据。直到16世纪“地心说”才被哥白尼建立的“日心说”所推翻。

数学。主要成果是在几何学的研究方面。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对前人留下来的研究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出版了《几何原本》。他选择了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由此出发,采用演绎推理逻辑地证明了467个定理,并对它们加以排列,建立起几何学的公理化体系。他的《几何原本》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当作初等几何学的范本。另外还有古希腊的阿基米德等人对于复杂形状的面积和体积计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后世数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静力学。主要有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阿基米德运用数学和初步的实验方法,对杠杆原理进行了严格的证明。他还对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验考察,并在灵感的启发下发现了浮力定律。由此,他

开创了将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因此他被后人称为古代的“近代型物理学家”。

这些最初的理论科学成果表明自然科学已经开始与哲学相分离,但是研究还是很初步的,甚至还包含着错误的认识,与全面系统地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

⑶实用科学实用科学是以实用为目的,以对实践经验的收集、整理为基础而产生的科学知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一些关于初等数学计算和测量、天文观测、农牧业生产和医药方面的经验知识。中国的实用科学曾经在封建社会时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反映在四个领域:在数学方面,重点发展了代数学,在解多元高次方程和进行高级等差级数的计算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没有建立字母、符号系统,因而不利于推广。在天文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系统、精确的观测资料,为现代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有关宇宙结构方面的认识与古希腊的宇宙模型相比,还显得比较笼统。在医学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气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医疗实践经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行之有效,然而,它不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而是带有浓厚的类似于自然哲学的色彩。在农学方面,编著出版了大量的农书,收集整理了农业及林、牧、副、渔业等方面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其中蕴涵着许多有关地质、气象、生物学、矿物学等知识。

虽然实用科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实际应用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在认识水平上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实践经验的收集、概括和描述,缺乏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难以深刻地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综合以上科学发展的三种形态,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在细节方面非常有限,只有自然哲学的探索从总体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可以作为古代的自然观的代表,这就是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立足于对自然界的整体考察,在基本观点上既坚持了唯物论又体现了辩证法。它把自然界的本原归于物质性的东西,认为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界

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试图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去寻找自然界的本原;它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处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恩格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在把握自然界总画面的性质上,出发点是正确的。

其次,由于受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所限,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它的基本观点并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以人类长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信念,因此,它的唯物论带有自发的性质,而辩证法带有朴素的性质。当它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自然界的本原时,在说明万物形成的机制时就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二,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在事实材料方面掌握的还很不充分,因此对自然界各部分和细节的认识是不清晰的,这使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在认识上既带有整体性,又带有笼统性和模糊性。第三,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所赖以形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直观经验加思辨、猜测,缺乏对实验方法的广泛运用,因而不能充分、深入和有效地获得关于自然界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这就使古代自然观又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这些局限性使它无法完全抵御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自然观必将发生新的变化。

近代前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近代前期一般指15世纪末~18世纪下半叶,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近代自然科学则是在一个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

⒈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14世纪至16世纪末,欧洲封建社会内部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兴起了工场手工业,发展了商业,社会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统治,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封建教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斗争。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提出“人文主义”的口号,提倡人权和个

性自由,反对神权和神性(相对于人性),要求用人类的眼光而不是神的眼光去考察一切。宗教改革运动要求改革教会,对封建教会的专制和腐败进行了抨击。这场运动极大地动摇了宗教神学在思想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从而为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的兴起开辟了道路。17世纪,首先在英国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则成为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火车头。恩格斯指出:“这是地球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自然科学也就在这一场革命中诞生和形成起来。”①

⒉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近代科学的兴起首先是在天文学领域。在中世纪,由于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基督教会所渲染的“上帝创造了人,人位于宇宙中心”的说法不谋而合,因此受到了宗教神学的利用,使其在天文学界占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地心说”错误地把实际上也处在运动中的观察者当成静止的,对天体运动的描述不仅显得复杂,而且难以正确地反映天体的真实运动情况。16世纪初,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之间的偏差逐渐显露出来,为了解释大量新的天文观测事实,人们不得不在托勒密“地心说”的本轮-均轮模型上一再增加轮子,使它在体系上变得极不和谐而陷入了危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同时又受到古希腊学者阿利斯塔克曾经提出的“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思想启发,发现“把其他行星的运动同地球运动联系起来考虑”将比假定太阳运动“得到更好的解释”,②于是他建立了“日心说”的理论体系。在他构造的宇宙图景(实际指太阳系)中,太阳处于中心位置,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既有自转,也有绕太阳的公转。他指出,人们所见到的天体的视运动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作复合运动的结果,他以天体的真实运动取代了视运动,使宇宙的结构和天体的运动显得简单而和谐了许多。这样一来,人们对太阳系的结构从此就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在天文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说”,不仅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恩格斯称它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宣言书,标志着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72页

⒊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继哥白尼之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运用数学方法对前人留下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出版的《宇宙的和谐》两部著作中,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图1-3):①所有行星以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太阳位于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单位时间内行星的向径所扫过的面积相等;③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此两行星轨道长半轴的立方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R3/T2=k)。这三个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规律认识更加精确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哥白尼“日心说”,开辟了天体力学;同时它们也是牛顿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础。

⒋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⑴伽利略对动力学的基础研究 17世纪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伽利略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天文学和力学,以力学为主。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新的事实,并以这些事实和他出版的著作支持和宣传了哥白尼日心说。在力学上,他对地面上的物体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著名的斜面实验,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纠正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命题;同时,他还发现了匀加速运动和惯性运动,认识到物体的抛物线运动是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合成的;此外,伽利略还明确提出了力学的经典相对性原理,指出在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照系中,不可能通过任何力学实验对参照系的运动做出绝对的判断。伽利略的工作不仅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的新纪元,使近代科学开始摆脱古代那种直观与思辨、猜测相结合的认识方法,走上了精确研究的科学道路,从而有利于克服古代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笼统性和模糊性等缺陷,推动认识不断向细节深入,揭示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⑵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继伽利略之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对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卓越的综合工作,并结合自己的独立研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书中他明确给出了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质量、惯性、动量、力、质点、时间和空间等,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运用力学规律预言地球和其它

行星的形状都是椭球体,对地球上潮汐的成因、岁差现象和彗星轨道等给予了解释。在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过程中,牛顿把伽利略关于地面物体作抛物线运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说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发现了在天上和地面普遍起作用的万有引力,又从万有引力定律反推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的第三个定律,并对该定律给予了修正,增加了质量这一物理参量。因此,经典力学的建立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了,实现了自然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这使经典力学成为当时唯一达到相对成熟的学科和这一时期的带头学科。

经典力学的建立对当时自然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人们认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于是致力于对力学原理的推广应用。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到:“我希望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余现象;因为有许多理由使我猜想,这些现象都是和某些力相联系着的……”①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在用力学原理去解释其他现象方面,也曾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从而有助于增进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认识。例如,牛顿曾把光看作是由光源发射出来的微粒流,用光的“微粒说”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光线的直射、反射和折射现象;在电学中,由库仑定律所表示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关系恰巧与万有引力定律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对于热现象,人们认为它是大量微粒的不规则运动;在化学中,将化学反应解释为反应物微粒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在天文学领域,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儿以微粒的圆周运动或旋涡运动来说明太阳、地球和其它行星及彗星的形成;对于生命现象,也有人用力学原理解释人体中的骨骼运动及各种体力活动,用流体力学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机制等。应该说这些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力学研究的是以位置移动为特征的机械运动规律,而这种位置移动同样也存在于其他许多现象中,因而是能够用力学加以研究的;问题在于后来人们无限地扩大了力学的应用范围,结果走向了机械论的错误。

⒌处在襁褓中的其它学科

在近代前期,自然科学除了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以外,在它们的带动下,数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立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对数等新的数学方法,使数

学从常量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与这三个领域相比,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则发展相对缓慢,基本上还都处在以收集材料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物理学中只有光学在天文观测的带动下有了一些发展,对热、电、磁、声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如在热学中,还信奉“热素说”,把热看作是一种实体;在电学领域仅仅限于对静电的研究,并把电也看成是一种流体。化学中的进步主要是由英国的波义尔定义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确定了化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是还没有建立能够正确解释燃烧现象的“氧化燃烧理论”,而是流行着一种错误的“燃素说”,认为物质燃烧的过程就是放出“燃素”的过程。这样就从根本上颠倒了对燃烧本质的认识。在生物学中,瑞典生物学家林奈采用“人为分类法”,对生物按照人为制定的标准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物种不变论”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地质学也还没有从采矿业中分离出来,人们关于地壳岩石层成因的认识还处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

尽管如此,近代科学走向分门别类研究的这一趋势表明,它们已经进一步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正在形成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得以从整体水平向细节深入,从而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是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在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实验方法。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分析法的应用,分析就是在认识事物时,遵循着从结果回朔找原因、再从特殊原因上升到普遍原因、直至最普遍的原因这样一条思考路线。为此就需要把复杂的事物和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和关系,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然后对部分分别独立地进行研究,最后再把这些部分组合为整体。这种方法又称为分析-还原法。对于这样的认识路线,恩格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①在上述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状况的基础上,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8页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机械论和形而上学三个方面。

这也是它的主要特点。

在唯物论方面,随着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特别是力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的认识比古代深入了,对自然现象能够做出比古代更具体的说明,因此更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当人们用力学原理去解释自然界的其余现象时,其初衷是要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原则,把各种自然现象都归结为物质的原因,摆脱中世纪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阴影,如笛卡儿曾经宣称的:“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造出整个世界。”①

在机械论方面,由于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论,当人们把力学作为认识自然的唯一指导原则时,必然导致将各种运动变化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从而又带来了自然观的机械论性质。其主要表现:一是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物体的位置移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如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物理科学的任务,在我们看来,归根结底在于把物理现象都归结为不变的引力和斥力,而这些力的强度只与距离有关。”②笛卡儿也曾提出,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更为典型的是,当时人们为了摆脱用超物质的东西来解释生命现象的传统“机体论”(活力论?)观念,把力学延伸应用到生物学和生理学领域中,甚至把生命体也看作是机械自动机。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就认为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则是精妙的小机器,人和钟表没有什么不同,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笛卡儿甚至明确提出“动物是机器”的论断。法国的拉美特利则出版了《人是机器》一书。这样就否定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不能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运动和规律。二是外因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根据力学中“外力作用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这一原理,认为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只是量的增减,并且只从事物的外部去寻找引起变化的原因,否认事物有质的变化与发展,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运动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三是机械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像力学所描绘的那样,即根据力学定律和公式可以从事物目前的状态推算出它在过去或

①《欧洲哲学史教程编写组.欧洲哲学史教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3页

未来任一时刻的状态。自然界中只有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没有偶然性。这种观点经过哲学家的总结而上升为机械唯物论哲学,其影响直至19世纪。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在1886年还曾经宣告:“如果你要问我,我们的世纪是钢铁世纪、蒸汽世纪,还是电气世纪,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的世纪是机械自然观的世纪……”。①

在形而上学性方面,由于分析成为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方法, 同时人们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又十分有限,还不足以揭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及规律,久而久之就容易使人们形成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习惯。恩格斯总结道:“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②这种思想方法,经过哲学家的总结和概括,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在于: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这样,它就必然会阻碍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当自然科学家在涉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是如何产生这一类问题时,常常会显得手足无措,只好将其归结为超自然的原因。如牛顿在回答行星最初是如何绕太阳运动起来的问题时,就把它归因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恩格斯对此评价道:“虽然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超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它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古代。”“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是浅薄的沃尔弗式的目的论,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③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的局限性,它必将让位于能够正确反映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的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①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0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2、11页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使自然科学从收集事实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的阶段,除了传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外,还需要运用多种理论思维方法,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各种逻辑方法,直至建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揭示了自然界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性质,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成为必然。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哲学意义如下:

⒈天文学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他在书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早期的太阳系并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一团弥漫的原始星云,由大量微粒组成;微粒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在引力作用下微粒相互接近,聚集成团块,团块又陆续把周围的微粒吸引过来,使之越来越大而成为太阳的胚胎;斥力的作用使周围的微粒离开中心而发生偏转,这样就造成了整个星云的旋转运动;随着旋转运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使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的盘状,然后发生断裂而形成圈层即后来的行星轨道;在不同的圈层上,引力再以同样的方式使一些微粒聚集,逐渐形成了行星的胚胎;卫星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再经过若干时间的进化,星云就变成了后来有秩序的太阳系。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此类似的星云假说。所不同的是,他认为原始星云不但在旋转着,而且是炽热的,由于热量的散发而冷却则是造成星云逐渐收缩的另一种机制。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得到了天文学界的认同。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在于: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它第一次把发展的观点带进了天文学,并且用物质内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作为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机制,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同时,它使牛顿的所谓“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一步贯彻了唯物论的原则。恩格斯曾对康德

所提出的“星云假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是在传统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而且称它“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即为其它学科带来了方法论的启示, 其它学科“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①

⒉地质学

18世纪以来,采煤业和采矿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对地层和不同地层中分布的化石的认识,在关于地壳岩石的成因问题上曾出现了“水成说”和“火成说”的争论,这是早期的地质“渐变论”思想。当时还存在着一种“灾变论”,是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来的。他发现在不同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于是推测地球表面曾发生过若干次较大范围的灾变,使大批生物灭绝,灾变后在新形成的地球表面上又从异地迁移进不同的生物。居维叶以此来解释不同地层和地层中不同化石的来源,这是一种只强调自然界的间断性而否认连续性的观点,包含着“物种不变”的思想。后来他的学生又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发挥,说不同的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对此恩格斯尖锐地指出:“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的杠杆。”②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出版了《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质渐变论”。他采用“将今论古”的方法,论证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像火山、地震、风吹雨打等一些自然作用,在过去也同样存在着,并且对地壳表面产生着影响。因此,地壳岩石应该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后来的形状。赖尔的理论既否定了“神创论”,又打击了形而上学,他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找其变化的原因,将发展的观点引入了地质学,从而进一步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贯彻到地质学领域。

⒊物理学

19世纪30~40年代,在电磁学和热力学建立起来以后,迈尔、焦耳、格罗夫、赫尔姆霍茨、柯尔丁等人分别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机械能、热能、电能以及化学能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而且在转化中总能量是守恒的,后经总结确立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确立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的又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2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3页

一次理论大综合,它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能量即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①同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也使哲学的“运动不灭”原理有了坚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⒋化学

这一时期,在化学领域中,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建立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燃素说”。

19世纪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并且用它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此后意大利的阿佛加德罗又引入了分子的概念,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这使人们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深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恩格斯说化学中的新纪元是从原子论开始的。而后,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又为辩证法增添了新的有力证据。

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当时在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上,曾流行着一种唯心主义的“活力论”,它认为生命现象是由某种超自然的“活力”支配的,它依靠这种“活力”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有机物只能存在于有机体中。这样一来,就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人为地制造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氰和氨水以及其他无机原料按不同途径都合成了有机物尿素,从而彻底推翻了有机物只能通过生物体得到的观念,打破了在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人为制造的界限,说明化学规律在有机界和无机界都是同样起作用的,体现了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维勒的工作为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可能性,也促进了有机化学特别是有机合成的迅速发展。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到19世纪下半叶,已经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新的事实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他据此预言了一些未知元素,后来被一一证实,从而奠定了化学的科学基础。“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也为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⒌生物学

19世纪在生物学领域有两个方面的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意义。

“细胞学说”的建立。17世纪显微镜问世后,人们观察到了植物的细胞。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进一步将细胞学说推广到动物界,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揭示了植物和动物有机体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且它们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的,有同样的生长发育机制。因此它在细胞水平上揭示了整个有机界的内在统一性。

“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 18世纪,在生物界占统治地位的是“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目的论”。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首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成为进化论的先驱。但是他在说明物种进化的动力上还有明显的缺陷。此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又接受了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和受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生存斗争”理论的启发,并且注意到人工选择在生物物种变化中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该理论以生物体的遗传、变异现象和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自然选择”机制为核心,说明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有着共同的起源和亲缘关系,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规模地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辩证法,沉重打击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目的论”,为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恩格斯说:“有了这三个大发现,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归结到自然的原因了。”①上述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从各个侧面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性质,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使它变得百孔千疮,同时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一块又一块基石。“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只有这样一个本质的差别,在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76页

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地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又批判地吸收、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吸取了19世纪德国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以确立。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既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和结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物质的运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不应将高级运动形式归结、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自然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改变,还有质的改变;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恩格斯指出:“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产生经历了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到近代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再复归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它既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模糊性等局限,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承、发扬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6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4页

观点。其次, 它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新成就为依据,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在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础上,从而更客观、更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它的这些特点使它能比古代自然观和近代前期的自然观更好地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也必然随着自然科学、人类思维及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现代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⒈科学的含义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其后黑格尔也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①这种看法揭示了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科学最基本的特点是知识,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十九世纪,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有关科学本质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把科学和工业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②。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不断地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又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5页

总劳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揭示出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考察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与“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①他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最早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②的观点,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③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科学的本质作了探索和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这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指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可以由此将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其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认为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调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作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诸多特征,归根结底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科学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进一步考察科学的更一般的规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⒉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7 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50页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活动,其认识成果大多是有概念组合表达的,产生的产品是一种观念形式的知识体系,因此,自然科学一般被看作是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但自然科学又具有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有两种涵义:第一,科学作为一般生产力,是指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知识形态、潜在的生产力。马克思说:“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慧的所含有的一般生产力。”①第二,科学并入生产,即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时,它就直接进入了生产过程,成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科学所特有的生产力属性,不仅把它同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区分开来,而且表明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发现。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不同,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只要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性的科学知识,就是客观的,就具有直接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其次,科学本身也没有阶级性。自然规律能够被社会各阶级的人所发现、继承和利用。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界、民族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但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制度对它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⒊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和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它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与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组成的理论体系。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

(1)客观真理性

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主要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科学知识无一例外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并要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够确立。因而,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这是绝对的,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但实践是发展的,科学知识的真理性也是一个随之发展的不断深化、不断完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科技与理性 科技的工具理性 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理性作为人自觉意识能力,体现着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创造的主体能动力量,也是 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人与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或界限,就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没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把人称为“会思 想的芦苇”。科技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 科技理性是一种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的理性。它是科学技术与人的理性相结合的产 物。 科技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技理性具有精确性,它具有用数字符号定量化地 阐释自然的特点。第二,科技理性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主体、客体再分的思维方式。第三,科技理性具有无限扩张性,具体表现为科技理性的无限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价值是对主体及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的描述,它代表了客体在主体化过程 中的性质与程度。”①马克思说:“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①。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并使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或者按照人的尺度及要求来认识并改造我们的世界,这包括人和社会本身。可以说是人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一旦把客体事实被价值化之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功能之间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也就这样产生了。在通常情况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治着工具理性。科学家的道德素养,活动意图,活动目标以及道德水平等都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此决定了科学家对社会具有不可回避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1、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过去,由于科学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探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家不受任何阻碍地探索一切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医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一直都没有受到阻碍,这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人格与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这告诉人类的生存和人的生命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北京大学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理士多德 句中的“师”是指柏拉图 2. “自然说数学语言,这个语言的字母和符号是角、圆和直线。”这句话表达了自然数学 化的思想,说这句话的人是伽利略。 科学数学化的开端是伽利略, 先河是毕达哥拉斯。 3. 提出“万物本源是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泰勒斯。 4.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现代科学最接近的古代学说)。 5. 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6. 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凸现规律,系统科学的第一原理)的哲学家是:亚里 士多德。 7. 较好地解决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的矛盾的是: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8. 用电路装置模拟地下水属于什么模拟:C A. 物理模拟 B. 过程模拟 C. 数学(数量)模拟 D. 功能模拟 ∵物理模拟=过程模拟,数学模拟是两者数量关系上接近,水流方程和电磁场的相似,仿生属于功能模拟。 9. 下列说法最好地表达了鸭兔图实验结果的是:观察渗透理论(概括面广,表达较温和) 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说什么。——爱因斯坦(太绝对) 10. 《自然辩证法概论》属于什么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11. 被恩格斯称为“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成就是:(18 世纪)星云假说 12. “科学始于问题”是由谁的观点?波普尔(英) 13. 核能的预言、发现、开发和利用过程表明,在现代社会:科学往往走在生产和技术的 前面。(核能是这样,其他不一定) 质能关系式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已经提出,E=mc2 14. 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美) 系统论——贝塔朗菲(奥地利)控制论——维纳(美) 耗散论——普里高津(比利时) 15. 属于经验论者的哲学家是:弗朗西斯·培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自然辩证法试题2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简述题(共30分) 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1.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创立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 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这一切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纵观20世纪的自然科学,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显现了物质的深刻的统一性和深远的无限性;宇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科学的革命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数学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一种精确的科学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数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本身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计算数学是研究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科学,它的核心是提出和研究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高效而稳定的算法。高效的计算方法与高速的计算机是同等重要的,计算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已与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共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数学与其他领域交叉渗透,形成了诸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等一批交叉科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及其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关键字:计算数学辩证法实践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一种精确的科学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并在很多情况下起着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观点已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而计算数学正是对数学的继承和发展,其本身就是辩证与统一的结合。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因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计算机出现以后, 数学方法正日益深入地渗透到各门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已经成为研究现代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数学是基础教育中最受重视的学科, 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其理论及数学教育中处处都蕴含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以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为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为数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数学科学则遵循自然辩证法规律而产生、变化和发展, 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数学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成为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正逐步向各门学科渗透,成为全部科学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是根据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发展起来的。按照古希腊数学哲学的观点,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属性是正义,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性或机遇,其他事物也能用数来表示。数学源自实物的实性,而数学方法是进人哲学殿堂的阶梯,是认识理想世界的准备工具。数学方法就是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运用数学所提供的感念、理论、方法和技巧,进行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分析、描述、推导、运算和判断,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而计算数学其本事就是通过周密推算,调试而产生的数学分支。 哲学不像具体科学那样,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无法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可哲学来自于具体学科的最普遍规律、方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同时又对具体学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而基础学科数学同样包含相同的哲理。正如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因而在庞大的数学世界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运而生的计算数学的分支,对于其的产生也是具备哲学中事物发展的基本特征。

自然辩证法试题2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 3、谈谈当代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4、谈谈科研选题原则和意义 1、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这句话: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然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际来说,已不是手了。 2、联系实际,运用生态自然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有三: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

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第二.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第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科学是反映自然现象的知识;科学是系统地探索自然的一个活动;科学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科学是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技术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盒技能体系的总和。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利用、控制和改造。技术的两重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 区别:(1)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2)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 (3)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式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 (4)科学人才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好奇心、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等是科学人才重要的个性素质。对于技术人才来说,不仅需要有本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创业精神、组织精神、市

自然辩证法

1.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I.康德于1755年和P.-S.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有重要意义。 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2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3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 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 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科技史 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 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 辨证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 A巴门尼德 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者是不动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