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政治学原理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说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主要区别

答:1)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显示政治作出评价,并试图探求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2.什么是政治参与?列举现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常见的方式有:1、政治投票。2、政治选举。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之。6、政治冷漠。

3.说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政治观的差异

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

1、对人性的看法

理想主义:人性本善,至少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善

现实主义:人性本恶,人有权欲,本性难改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

理想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调和,主张在道义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与利益为轴心

3、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的看法

理想主义:极为看重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视之为维护国际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

现实主义: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就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世界报以盲目乐观态度

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当面对争斗的现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

现实主义:未来受到人的利己主义的支配,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路途坎坷

理想主义重要特点之一是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待一切。反映在世界政治中,理想主义从道德价值和合法规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的行为标准,在对世界事务做出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致力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各国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它以人类必将走向大同,世界必将走向和平的信念为前提,强调全球利益和国际合作。由于它对世界政治的看法并非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分析之上,所以,也将被现实主义视为空想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全力政治和国家利益。它将其全部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国家是国际和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治实体。而且,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现代国家的产生,更使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简要概括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5.概括说明政党的主要功能

答: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6.什么是联邦制?说明联邦制的主要特点

答: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1)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7.简要说明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作用

答: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

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跨国性比较研究和现代化研究显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

8.什么是政党制度?举例说明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政党制度类型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两党制。(2)多党制(3)一党制。

2、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9.概括说明总统制的主要特点

答:1)在总统共和政体中,最高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特定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他和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总统共和制的典型是美国。

2)美国总统和议会分享政府权力。

3)总统制行政体系的表现取决于它实现其政治目标和动员民众的潜力。。

10.什么是政治权利?

答:(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的规定。(4)政治权利是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和后盾力量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在其主体成员政治身份资格上的体现,因此,政治成员的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特定政治权力的确立为先决条件,其政治权利的实现也必须由政治权力来保障。

11.什么是政治权力?列举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答: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能动过程而形成的,也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而形成的。它包含着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富。③暴力。

(2)主观构成要素: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除此之外,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还有已有权力、实际政绩等等。

12.简要说明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观点

答:马克斯·韦伯考察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治统治秩序,他划分了统治体系的不同类型,并指出每一种统治体系都有其赖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他构建了三种理想的或理论的模型来说明高度复杂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服从的基础。这三种模型是传统权威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每一种模型都有自己的合法性资源,这些资源也就是人们服从一个政权的理由。

13.说明民主的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答: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⑴经济市场化。⑵文化世俗化。⑶政治文明化。⑷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4.说明政治研究科学化的意义和局限性

答:1)意义:19世纪以来,政治学开始了科学化的进程。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政治科学化更成为一种政治研究的时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清楚的界定了“事实”(客观的可以经验证明的)和“价值”(主观的意见和规范或伦理的信念)的界限,提供了区分真假命题的公正而可信的手段,因而也为我们获得关于政治世界的客观知识提供了路径。

2)局限性:大量政治领域不能量化,小部分可以,能够获得有效数字领域内。因此,政治学研究就是不断积累知识。

15.如何理解政治文化?

答: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裹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使一国文化有可能代代相传,也使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呈现出长期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16.说明政治社会化及其途径

答: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概括起来,这些媒介主要有:1、家庭。2、学校。3、特定的政

治符号。4、大众传播工具。5、社会政治组织。6、政治实践。

17. 政治权威及其基础或来源

答:权威是指非正式的使他人自觉服从的能力,强调个人的能力。在政治生活中靠人们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它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它是政治权力最有效能的表现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①通常依附于一定的政治组织或权力结构中的某些角色,主要是领导职位,使政治权威体现了严肃性。②以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同为基础,这是政治权威获得遵从和承认的必要条件。③表现为品德、素质、能力优异的政治领导者和其领导行为所产生的政治凝聚力。这种力量使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理解、热忱和支持,形成人格的感召力。④政治权威一般以符合道德的合法方式引起人们的自愿服从,更注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平衡。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威是保证本阶级团结并威胁对立阶级的力量。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主要靠国家权力来维系。被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是本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18.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构成

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是,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习,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19. 在下图中标出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大体位置。 根据政治态度定位各意识形态

答:无政府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现代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法西斯主义

二、 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表述是对中国历史王朝循环更替现象的概括。它说明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统一的政治权威产生、衰微,到新的政治权威形成并取代旧权威的过程。民主宪政的实施,从根本上结束了这个循环过程,从而使社会政治生活摆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运用有关政治合法性的理论,阐明民主宪政建设的意义。

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传统政治的演绎逻辑。“分”与“合”的过程就是社会各派力量围绕国家政权展开争夺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战争、流血和社会动荡。这种分合过程一般呈现周期性特点。民主宪政的建立使社会摆脱自然状态(战争状态)而走向文明。在民主宪政体制下,政权的合法性并不是以暴力而是以民意为基础;选举决定谁应该掌握国家政权;定期的选举又给那些落选的人以东山再起的机会,从而避免了铤而走险的机可能。

此外,民主宪政尊重个人的权利,它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与社会成员彼此的相互宽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一意志,但又保护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它将政治的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给每个社会成员以同样的权利和机会来组成社会多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社会的对抗性。因此,与任何个人独裁的专制政制和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制”相比较,民主宪政是一种最能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

2、“治理”(governance )是近年来社会学科广泛应用的一个热门概念,它的提出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构成了挑战。请说明“治理”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它对于改善政府管理的意义。

答: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治理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统治,也包括各种政治管理活动。从行动的向度来看,治理不但包括自上而下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还包括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政治管理行为的主体是由国家权力主体及其延伸而构成的政权体系,包括各类权力机关、组织和管理人员;左派 右派

激进的 温和的 保守的

政治管理行为的目的是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管理行为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约束或协调;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是国家内部的全体社会成员。

“治理”(governance)是近年来社会学科广泛应用的一个热门概念,它的提出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构成了挑战。请说明“治理”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它对于改善政府管理的意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兴起了“治理”(governance)的热潮。治理的兴起源于社会科学各界对原有范式的不满。社会科学中原来流行的过分简单化的非国家即市场的两分法,越来越难以解清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于是治理便被视为缺失了的第三项被提了出来,它对非此即彼的两分法既是批判又是补充。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从统治向治理的变革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是一个还权于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在政府之外,在不同层面建立起多个权力中心,将原先由国家独立承担的职责移交给社会,使私营部门或公民自愿团体在特定的领域里与政府合作,分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共同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对于治理内涵的理解,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但其中的一些核心要件已为大家所公认:第一,治理意味着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承担者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第二,治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第三,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第四,政府治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治理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在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有学者还提出了“良好的治理”、“善治”等理念。良好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有效的社会控制,应该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其一,能够动员政治支持,获得民众的广泛信任;其二,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服务需要;其三,能够有效地管理冲突,有良好的冲突解决机制

3.从权力和权利的关系角度,分析说明限制“公权”的意义。

答:1)权力:一种让别人服从自己意志的能力或影响力,或者说,权力是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2)权利:个人或团体被法律认可的做某事的资格,或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定义权利,就是在特点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政治权利则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3)公权过大会侵害甚至剥夺个体权利,若对公共权力不加限制,公权将愈发膨胀,不断侵蚀个体权利;若要保证个体权利,必须限制公权。

4)公权因为有强制力做保证,影响着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过于强大的公权还会对上述方面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若运用不好,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损害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5)若不限制公权可能导致极权统治。绝对的权力会导致腐败,政府的作用是双刃剑,必须适当限制其权力。

6)限制公权是对个体权利的保障,是建设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客观需要,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4.有人认为,通过地方“民主”和“公投”方式可以决定该地区是否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试运用政治学有关理论对如此观点做出分析。

答:关于一个地方能够用地方“民主”“公投”的方式从国家分离出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在个别国家的独立过程中出现了公投和间接公投的程序,但是,这些国家的独立并不是单纯靠地方“民主公投”的方式独立的,是多种因素和利益相互斗争与妥协的结果,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一、民主是以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条件的,一个地区若要以“民主公投”方式决定是否分离,必须首先要有足够的实力来建立稳定的政治统治,而且能够应对外来的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对抗,包括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等等方面的压力和对抗,否则,公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二、民主是以法制为保证的,一个地区若想以公投方式决定是否从国家分离出来,必须要考虑其合法性。一是公投的发动要合法,不能强行要求公民公投;二是公投的方式要合法,不能强行或诱导或用贿票等非法方式让公民投分离或不分离票。三是要符合国家惯例和国家有关法规,得到国际社会和国家多数的认可。

三、民主是以维护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一个地区是否分离,不能由少数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来决定,必须尊重每个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要保证每一个与这件事情相关的人的权利,以多数决定的原则来确定是否公投、以何种方式公投、哪些人参与公投等等问题。

5.简要说明治理概念的涵义,并运用相关知识,构建一个基于governance VS government两种不同视角的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框架。

答:治理(governance)作为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有着独特的内涵。对于治理,各国学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英语中的“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

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government(统治)一词交叉运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但19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赋予“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不仅其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government”相去甚远。它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基于governance VS government两种不同视角的管理模式有如下比较分析。

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因此,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第二,治理过程的互动性。传统的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在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以及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三,治理范围的广泛性。治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管理模式,它涉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由于治理的权威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界的民间组织,所以治理的范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

第四,治理的有效性。这主要是指治理把企业运作模式引入政府机构,按企业模式重塑政府。治理强调政府管理的成本,重视管理的绩效,把效率的提升放在行政成本降低效益增长的双向思考之中。因此,“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成为当前各国政府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了。

6.马克斯·韦伯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教育、经济绩效以及制度创新,也能够为一个政权提供合法性资源。请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及其建设途径。

答:1)中国共产党执政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拥护,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认可。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艰苦奋斗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也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执掌政权的合法地位。但是,争得了政权并不能保证不丢掉政权,取得了政权的合法地位,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城市群众对党执政的合法性认识,直接影响到党执政的群众

2)较长时期以来,关于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被认为早已解决了的课题,其理由就在于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具有较其它任何政党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而通过革命武装斗争所奠定的党的执政地位,也始终被认为因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不容置疑。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就执政党的地位来说,仅有历史的选择已远远不够。会的快速成长。这才是构筑中共合法性最坚实的基础性工程。

3)我们看到,在当下中国,各类民间性社团及中介性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类机构已呈快速发展之势,而随着以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全球化浪潮迅猛波及世界各个角落,更激发和强化了广大民众的民主要求、自由观念、权利意识、法制观念、公正与平等思想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基于社会分层前提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的兴起。

中共必须切实调整自己的执政方略,在尽力提升作为政党自身治国理政能力的同时,还有待从以下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第一,理念上,切实转换政党和政府的职能,从控制社会向倚重社会转变,政党政府应交出自己管不了、管不好及社会广泛认为不应再由其掌握的权力,为社会中各类组织的成长提供应有的制度性空间。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二,途径上,积极培育一个自主和健全的公民社会。我们的实际国情及改革所选择的特定路径,决定了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仅靠其自身演进是不够的。在当今世界,后进国家要重走西方道路去建构公民社会根本不可能。相反,以政府之力来推进则几乎是一切后进国家介入现代国际潮流的唯一选择。在当代中国,通过市场孕育的社会组织来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从而形成国家—市场—公民社会的三维动态平衡。

第三,着力点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即促成我国社会中间层的快速成长,因为一个强大自为的中间层对能否有效托载起公民社会的职责意义重大。同时更是动力和保障。

7.区分政治权利、政治权力、政治权威含义的差别,并举例说明。

答:1)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它具有强制性。根据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对权力加以分类,可以分为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合法性权力,操作性权力以及人格性权力.

2)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政治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举与被选举权;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的权利。

3)政治权威指的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它通常与政治合法性相联系。政治权威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它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它是政治权力最有效能的表现方式。

8.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答: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现状,从政治合法性角度分析,我认为当前我国政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这是一个民主建设层面问题。

解决途径: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正常的渠道和形式。所以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具体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问题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一个法治建设层面问题。

解决途径: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

问题三: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滋生和蔓延,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是一个组织制度(管理)建设层面问题。

解决途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问题四: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解决途径:增强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就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层民主建设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政治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9.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请分析二者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

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

1、理想主义重要特点之一是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待一切。反映在世界政治中,理想主义从道德价值和合法规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的行为标准,在对世界事务做出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致力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各国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

2、现实主义是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全力政治和国家利益。它将其全部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国家是国际和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治实体。而且,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现代国家的产生,更使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在于国家(政府或个人)要不要把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抽象道德作为自己的利益目标。

4、理想主义认为国家(政府或个人)利益以普遍的道德和意识形态来定义,政治是一个总体和谐、可以通过道德求得进步的过程。

5、现实主义政治应建立在实际的历史过程和实际的人性的基础之上,而不应像理想主义那样建立在主观愿望和抽象道义原则之上。

6、现实主义以悲观的态度来理解人性(性恶论),而理想主义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性善论)。

7、现实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支配他人的强烈欲望,即“权力意志”。

8、政治现实主义反对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和法律主义观念,主张赤裸裸地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问题的理解是把国家安全作为其核心,把力量大小作为其尺度。力量越大,就拥有越大的国家利益。

10.运用民主和平转变一般条件的理论,分析中国民主化进程。

答:第三次世界范围的民主化浪潮,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民主政治确实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中国民主化进程应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他说: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发展民主。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第二,努力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五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因此,完善现行政治制度,最主要的是继续完善这两个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现代民主政治通常表现为政党政治。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事实上掌握很大的公共权力,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党内民主生活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民主的发展程度。所以,搞好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第四,从影响民主的主要矛盾人手。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强调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措施,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对政治权力实行监督,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五,批判的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中具有全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民主作为一种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政治制度,一些基本的要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共同具有的。在政治上我们也应当学习资本主义民主中某些具有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政体的层面看,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在性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它们都是代议制却是相同的,因而,代议制中的某些作法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正确的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成果,有益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1. 很多人以为,民主宪政和有限政府只是部分知识分子或个别民主人士的抽象诉求,与百姓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汶川地震以及奥运之后一连串的公共事件让我们看到,民主并不是什么抽象空洞的说辞,而是具体关乎百姓生活和生命的事情。请结合政治学知识,说明民主到底怎么与百姓的生活和生命有关?

答:很多人以为,民主宪政和有限政府只是部分知识分子或个别民主人士的抽象诉求,与百姓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其实,民主当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际交往规则,一种利益协调机制。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选择的博弈时代,社会结构呈现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日益增多。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权益得到

保护和尊重,这就需要一种机制。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公共权力,老百姓自发参与各种公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中表达诉求、维护利益,借助于自己的力量解决社会、生活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现代民主已经超越了政治民主的狭隘空间,进入了公众利益民主的领域,老百姓会把“民

主”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并致力于积极的觉醒和追求。当你参与辖区重大公共设施的规划表决投票,当你与参与协商小区垃圾的分类处理,当你去竞选社区代表……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当中,我们都在践行着民主,都可以觅得民主的影子。都让民主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崇拜权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习惯倾听别人的意见,很多社会矛盾总是能够达成各种合作和妥协,这就是民主融入你的思维、融入你的生活的过程,它会持久地影响你的各种行为。

“民主”不只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启明”。而且,接受了民主“启明”的人,会感觉到人生特有的价值。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都是构成民主大厦的基石。如果一个民主制度不能保障公民利益诉求,不能保证大家权利的机会平等,哪怕有几千条理由,也终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厄运。

今天的社会利益冲突多发,利益诉求多元,建立一整套能够容纳利益冲突和利益诉求的机制,规范利益表决与协商方式,规范利益间的博弈仲裁,确保老百姓民生的改善,确保社会的良治与和谐,使我们的决策做到公开、公正,充分吸纳民意,它不仅可以消解社会矛盾,也不失为社会民主的进步。12.政治体系结构分析,请依照本结构图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政治的实际状况,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描绘中国现有政治体系构成及其结构关系(图示),加以简要说明;并简要阐述你对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

答: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政治体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政治组织,二是政治制度

中国现有政治体系构成及其结构关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特征、政治特征、思想特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机构的设置按照为议行合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各社团通过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生活。有国外学者认

为中国政治体系为“铁三角结构”。

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有关学者,有如下几种思路:

1、“三驾马车分权制衡管公务”。“三驾马车分权制衡管公务”形式,就是指那种由社会主义的常设决策机构、常设执行机构、常设监督机构等三个常设权力机构即三驾马车,以分权制衡与合作的形式,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内部各级公共事务的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内部各个层级的公共政治权力结构方式和权力组织形式。

2、“党委立宪制”。所谓“党委立宪制”,亦称“有限党委制”。它是以各级党委为领导核心,但其权力按宪法和法律以及党章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和监督制约的那样一种领导体制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政治发展,不能是政治稳定,也不是经济稳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面,其中,根本目标是政治民主化,具体目标是有效且有限的政府,实现途径主要是重塑社会权力结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