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第一章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1.目的:

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领导及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职责:

3.1、人事部负责组织确定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3.2、管理者代表批准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4.内容:

4.1、公司总经理:

1) 主持公司测量管理的全面工作,促进各级员工贯彻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和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

2)任命管理者代表,以确保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按照GB/T19022-2003标准的要求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领导、组织公司计量工作,保证其行使监督的权限。

3)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资源。

4)批准《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5)批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计量职责和权限,确保公司计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6)批准公司年度计量工作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7)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方向。

4.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

1)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2)向总经理报告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需求。

3)确保在全公司范围内提高员工的计量意识。

4)向公司全体员工传达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在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与咨询、认证机构保持联络。

6) 组织制定并审核公司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7) 批准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8) 任命内部审核组长,开展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9) 审核公司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4.3、公司工程师等:

1)协助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开展计量管理工作。

2)监督管理各自分管部门的计量工作。

4.4、质量部(计量职能部门):

1) 组织制定公司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2) 组织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GB/T19022-2003标准。

3) 组织编制公司测量管理手册,对测量管理手册进行管理。

4) 对各单位的测量管理体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5)对专职计量员和兼职计量员的工作表现提出建议。

6) 组织编制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表格,对文件和记录进行管理。

7) 管理全公司的测量设备台帐。

8)组织设计生产经营必需的测量过程,并组织管控。

9) 对各单位的测量管理体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10)对专职计量员和兼职计量员的工作表现提出建议。

11)组织全员计量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全员计量意识,提高全员测量管理的能力。

12)处理计量纠纷,实施计量奖惩。

4.5、计量管理员(专职):

1) 组织计量要求导出。

2)组织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包括自校准);A类管理范围(必须强制检定):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如COM3000.8508A.精密电

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的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检测等方面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测量设备。自校准包括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如公司生产的电能表检定装置.标准表。装置、标准表等级范围不超过公司最高等级COM3000(0.01级),以COM3003、COM3000为标准进行量值传递。

3)编制本单位测量设备台帐,组织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日常管理。

4)对本单位测量过程进行管理,对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组织定期核查和计量确认。

5)推广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6)编制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

7)组织全员计量培训。

4.6、人事部:

1)配合管理者代表做好计量人员的配置工作;

2)配合质量部开展计量教育培训工作。

4.7、各部门负责人:

1)指定兼职计量员,为兼职计量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2)监督兼职计量员的计量管理工作。

4.8、各部门兼职计量员:

1)管理本部门测量设备台帐。

2)组织本部门测量设备的送检,确保按时完成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

3) 维护保养测量设备。

4) 确保本单位必需的测量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5)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4.9、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1) 编制内审计划和内审检查表。

2)实施内部审核。

3) 开具不符合项报告,编制内部审核报告,对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及其完成情况进行确认。

4.10、检验员(专职):

1)按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并填写相关记录。

2)及时向质量部负责人报告生产和经营不良。

4.11、能源计量人员(专职):

1)协助和督促管理者代表组织贯彻执行国家的能源法律、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

2)负责本公司能源管理制度、节能计划、节能技术进步措施、能源消耗定额、节能奖惩办法的制定及执行的监督。

3)负责本公司新增用能项目的合理用能评价,参与本单位新增用能设备的审查。

4)考核监督本公司能耗定额执行情况,确定节能奖金的使用方案。

5)组织用能分析、节能测试,协助节能管理工作部门完成节能监测,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6)开展节能宣传,组织节能培训,进行节能信息交流,积极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7)组织编写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按照管理节能工作部门的规定定期报告工作。

5.相关文件

5.1、测量管理体系专职、兼职计量员名单

5.2、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名单

6.相关记录:无

第二章计量要求导出程序

1.目的:

识别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按照法规、顾客和生产经营的要求导出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识别及计量要求导出的管理。

3.职责:

3.1、质量部组织各部门识别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导出计量要求;定期更新计量要求。

3.2、管理者代表审核《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4.内容:

4.1、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识别

4.1.1质量部组织各部门收集法规、顾客和生产经营的要求,确定生产经营过程,识别控制点及其所在位置。

4.1.2各部门根据控制点的工艺要求或产品标准,识别所需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确定测量过程的编号以及测量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控制点的工艺要求包括生产工艺要求、经营控制范围等)。

4.1.3测量过程编号规则:XX – YYY

4.1.4质量部组织各部门确定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并记录在《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识别表》上。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应包括自校准、进厂检验、出厂检验、使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测量过程和使用关键设备的测量过程等。

4.2、计量要求的导出

4.2.1质量部组织各部门导出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4.2.2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包括:被测量对象、测量设备使用环境、人员能力、程序和允许最大不确定度。

1)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在单次不确定度评定后,由质量部组织确定,一般应不大于过程允差或成品公差的1/10。

2)一般控制的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为1.2MPEV(k = 2)(MPEV为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

4.2.3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率(数字式仪表为最小分度值,模拟式仪表为最小分度值的一半)、准确度等级(如有)、最大允许误差(如需要)等。

4.2.4质量部可适当增加部分计量要求(如重复性、稳定性等)。

4.2.5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应满足GB17167的要求。

4.3、记录管理

4.3.1质量部组织各部门填写《计量要求导出记录》,交由质量部汇总,报请管理者代表审核,各部门存档。如增加测量过程或测量设备,各部门应及时更新。更新后的记录按4.3.1的程序进行汇总和审核。

4.3.2质量部每年1月前组织各部门对《计量要求导出记录》进行评审和更新。

4.4、计量要求的应用及更新

4.4.1计量要求应用于测量设备的配置、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设计。

4.4.2质量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检查,确认计量要求得到有效应用。

5.相关文件:

5.1、《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6. 相关记录:

6.2、《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识别表》

第三章计量方针目标管理程序

1. 目的:

确保计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制定并有效管理。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计量方针和目标的管理。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编制计量目标,审核计量目标。

3.2、公司总经理批准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

4. 内容:

4.1、计量方针

4.1.1公司总经理制定并批准计量方针。

4.1.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计量方针的宣传。

4.2、计量目标

4.2.1每年1月31日前,管理者代表结合公司实际和顾客、产品、公司生产经营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公司计量目标,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后下发给各部门。

4.2.2总目标可包括:

1)A,B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率:100%

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标识完好率:≥ 98%

3)因测量不正确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 2次/年

4)测量过程失控发现不超过一天

5)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过程、检验/测试等原始记录差错率:≤ 0.5%

6)计量专职、兼职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7)计量顾客满意度:≥ 85%

8)测量软件经测试和(或)确认率:100%

9)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符合GB17167标准的要求。

4.2.3分目标及考核办法如下:

1)各部门根据计量目标制定本部门计量分解目标及达成措施,并在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中具体化,确保目标值的完成。

2)各部门按要求实施计量分目标达成措施,按考核周期填写《计量目标考核表》,报质量部存档。

3)对计量目标实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各单位可根据问题存在的后果,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

4.3、总结

4.3.1每年1月15日前,质量部对上一年度计量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资料。

4.3.2在管理评审会议上,总经理应就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进行评审,确定是否需要修订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

5.相关文件:

5.1、计量方针:XXXXXX

5.2、计量目标:XXXXXX

6.相关记录:

6.1、《计量目标考核表》

第四章计量人员能力和培训管理程序

1.目的:

确保计量人员的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合理配备计量人员,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人力资源。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计量人员能力和培训的管理。

3.职责:

3.1、各部门:根据计量岗位需求提出人员配置和人员培训申请。

3.2、总经理:计量人员配置和人员培训申请。

3.3、人事部:计量人员的配置,制定岗位能力规定,组织开展培训及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归档保存人员资格证书。

3.4、质量部:组织全公司员工计量法制的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全员计量法制意识,协助人事部确定计量岗位能力的要求。

4.内容:

4.1、本公司的计量人员包括:

1)专职计量员、各部门兼职计量员;

2)从事产品检验、测试、试验的人员;

3)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4)对测量设备进行维护、调整或保管人员;

5)能源计量员;

6)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其他人员。

4.2、职责和权限

公司编制《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明确计量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3、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

1)质量部负责人:具有大专以上的教育学历,有3年以上与计量有关的工作经验,有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技术职称。

2)专职、兼职计量员:具有中专以上的教育学历。

3)检验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必须经过检验专业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4)内部审核员:经有资格的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持有有效内审员证书的人员。

5)复杂的、高精度的测量系统、测量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接受测量设备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6)能源计量员:具有大专以上的教育学历,有1年以上与能源计量有关的工作经验,有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技术职称。

4.4、人员培训

4.4.1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人事部编制计量人员培训计划,开展计量人员的培训。

4.4.2培训内容包括:计量基础理论、计量专业技术、计量法律法规、ISO10012标准等内容。计量人员的培训方式主要以岗位为主,结合外培、进修、专业培训等。

4.4.3内部审核员应在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并考核合格。

4.4.4质量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计量意识教育,采用培训、宣传、计量知识问答竞赛等方式,宣传学习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文件,ISO10012:2003标准、国家相关计量法律法规、计量基础知识等。

4.4.5人事部对每次的相关培训都应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并记录和保存每次的培训活动和评价记录。

5.相关文件:

5.1、《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2、《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6.相关记录:

6.1、《计量培训计划》

6.2、《计量培训记录》

第五章测量软件管理程序

1.目的:

对测量过程和计算结果中所用的软件进行控制,确保软件受控、完整、适时和有效,防止未

经授权的改变而影响设备的计量特性,造成测量结果的失准。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的配置、测试、确认和使用、维护等过程的管理。

3.职责:

3.1、质量部:组织各单位对公司使用的测量软件进行测试或确认,提供技术支持。

3.2、测量软件的使用部门:保护软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3、管理者代表:批准测量软件的使用。

4.内容:

4.1、测量软件的分类

4.1.1测量软件分为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

4.1.2测量软件一般分为用于自动控制的软件和测量结果计算用的软件,也可包括这两项功能的软件包。

1)自动控制用软件: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监视、测量和自动调节。

2)测量结果计算用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对测试报告作不确定度评定。

4.2、测量软件的配置

4.2.1根据生产控制和数据管理的需要,由质量部组织各部门对生产控制过程和数据分析处理过程进行识别,选择或开发适合的软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安排采购或开发。

4.2.2配置的测量软件包括必要的技术资料、用户手册等,便于软件的使用和维护。

4.2.3配置的测量软件在保证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还应充分考虑测量软件的安全、可靠、可操作性等。

4.3、测量软件的测试和(或)确认

4.3.1测量软件在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

4.3.2通用的商业软件(如用于文字处理、表格处理的软件或数据库软件等),在其设计的应用范围内可认为是充分且有效的,不需要测试。

4.3.3测试方法可以包括:

1)确认是否安装防病毒软件;

2)通知软件设计供方提供用户算法程序检查合格的证明或报告(如可行);

3)外观检查;

4)运行稳定性考查(选择参照点,设置比对准则(如现场仪表的实测值与控制屏显示值的允差),进行连续比对;

5)版本有效性检查;

6)使用核查标准,反复测试和计算。

4.3.4质量部组织各使用部门对软件进行确认。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接收。

4.4、测量软件的使用和保存

4.4.1使用部门妥善保存软件的编制程序和文件。

4.4.2对于自行编制开发的软件,开发者应制定足够详细的文件来说明阐述其功能、设置及操作规范,确保使用者正确使用。

4.4.3测量软件的使用人员应保护软件的完整性,不得对经确认批准使用的软件随意调整、损坏。

4.4.4使用者发现测量软件的完整性受损后,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作好标识,按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处理。软件修复后,经重新确认后方可使用。

4.4.5质量部保存软件正本并进行备份。

4.4.6质量部编制测量软件台帐,定期对测量软件的完整性、测试和确认状态进行检查,并保存检查记录。

5.相关文件:

5.1、《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测量软件台帐》

6.2、《测量软件确认记录》

第六章计量标识管理程序

1.目的:

清楚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和技术程序,防止非授权使用,并清楚地区分测量设备和其他设备。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和技术程序。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体系文件标识的管理。

3.2、质量部负责计量确认标识和封缄的统一制作及购置。

3.3、专职计量员负责测量设备的标识及封缄的使用;标识的填写。

3.4、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负责保持标识的完整,防止标识损坏、脏污、脱落、人为撕毁,有权拒绝使用无标识的测量设备。

4.内容:

4.1、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标识

4.1.1受控文件盖“受控”文件章,非受控文件盖“非受控”文件章,作废保留文件盖“作废”文件章。

4.1.2外来文件盖“外来文件”章。

4.1.3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在文件的封面表明文件的名称、唯一编号、版本号、受控编号等信息,能够清楚地识别文件的内容和应用范围。

4.1.4记录的标识包括:唯一编号、时间、版次、记录人员和审核人员等。

4.1.5测量软件的标识包括:名称、版本号等。

4.2、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标识

4.2.1所有测量设备必须具有能表明其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

4.2.2计量确认状态主要是彩色不干胶进行标识。

4.2.3彩色不干胶标识的种类:

1)合格证:绿色,检定或校准合格。

2)限用证:蓝色,注明限用范围。

3)禁用证/停用证:红色。

4)待确认标识:白色。对于没有途径或方法进行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

4.2.4 计量确认标识的应用原则:

1)合格证:表明测量设备按照规定的确认间隔已经过计量确认,并且其计量特性能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2)限用证:具有多种功能的测量设备,当发现某种功能已丧失而其他功能仍可正常使用;

自动测量设备丧失自动测量功能,只能手动测量,经过确认测量

设备的基本计量性能未改变;具有多量程或宽量程的测量设备,当发现某一量程测量超差,但经过计量确认后其他量程仍能满足规定的要求。

3)禁用证/停用证:封存、闲置、计量确认不合格或报废。

4)待确认标识:因溯源局限性或拆装难度无法检定或校准的设备适用。

4.2.5委外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专职计量员根据计量确认结果,组织各部门兼职计量员张贴检定或校准机构提供的检定或校准标识。

4.2.6计量确认标识必须贴在测量设备的正面或侧面的明显位置,同一类设备上的粘贴位置必须一致,以不阻碍功能使用和方便查验为原则。

4.2.7如设备湿滑、有油或经常清洁,标识容易损毁、震动较大,不能贴计量确认标识时,可制作设备布置图,在布置图上贴计量确认标识,并放置在设备周围。

4.3、测量过程受控状态标识

4.3.1标识用于表明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的受控状态。测量过程监视人员在每次完成监视操作后出具标识。

4.3.2测量过程的受控状态的主要形式是彩色不干胶胶牌,放置在测量过程主要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标识旁边。

4.3.3若监视结果表明测量过程处于失控状态,应出具或悬挂红色失控状态标识。

4.4、标识的维护

4.4.1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应维护标识的完整,保持清晰,不得涂改和破坏标识的内容。

4.4.2测量设备的操作人员在操作测量设备或使用技术程序前必须认真阅读标识的有关信息,严格按标识的信息进行操作。

4.4.3测量过程的操作人员,在看到失控状态标识后,应停止操作。

4.5、标识受损的处理

4.5.1标识受损包括:标识脱落、标识内容被涂改、标识内容不清

晰。

4.5.2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标识受损后,使用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专职计量员进行处理。计量管理人员查对该测量设备原计量确认状态,确认设备仍处于合格状态后方可使用。

4.5.3如确认标识属人为破坏,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5.相关文件:

5.1、《计量确认控制程序》

5.2、《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5.3、《计量不合格控制程序》

5.4、《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无

第七章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1.目的:

确保所有在用的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2.范围:

适用于纳入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测量设备的管理。

3.职责:

3.1、质量部:

1)测量设备配备审核、入库验收、调拨和报废。

2)组织编制总台帐;

3)汇总审核各部门上报的测量设备需求计划;

4)按测量设备需求计划采购在线测量设备;

5)组织检定或校准。

3.2、各部门:

1)制定本单位测量设备需求计划;

2)建立部门测量设备分台帐。

3.3、管理者代表:批准测量设备需求计划。

3.4、使用部门:使用、维护、保管和拆装管辖范围内的测量设备。

3.5、能源计量员:建立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

4.内容:

4.1、测量设备配备的策划

4.1.1在测量设备配备的策划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具备与使用要求对应的计量特性;

2)关键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与所检测的工艺过程参数控制限或产品公差极限的比值宜选择在1/3至1/10内。

3)测量设备的国内生产厂家应具有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有CMC标志和出厂检验合格证、技术技能、使用说明书等资料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及质量保证能力。

4)从国外订购的测量设备,必须有产品技术说明书、产品使用规程等技术资料5 相关文件重大的、贵重的、系统复杂的测量设备应有国家型式批准(PA)证书。

5)如需购买没有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或PA证书的,应报请公司管理层评审通过后,方可采购和使用。

6)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应符合GB17167-2006标准的要求。

4.1.2如需配置测量设备,由使用部门填写《物资申请表》,交质量部审核。质量部依据使用部门提出的要求,对其计量要求进行评审,并转化为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及检定或校准需求,上报制造中心总监批准,由采购部进行采购。

4.1.3在采购测量设备时,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测量设备的溯源性、检定/校准的成本。采购部应优先选择合格外部供方名录中的供应商或厂家。

4.2、测量设备的入库验收

4.2.1测量设备采购入库前,质量部组织检定或校准,进行计量确认和验收,确认测量设备合格后方可入库。

4.2.2测量设备验收项目如下:

1)具有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有CMC标志;

2)无损坏,外观尺寸符合要求、配件齐全;

3)不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测量设备;

4)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5)技术性能说明书、使用规程等技术资料完整

4.2.3如验收不合格,质量部将测量设备退还给供方,必要时,按合同规定提出索赔。

4.3、测量设备的领用

4.3.1测量设备申购单位办理领用手续,领取测量设备。

4.3.2专职计量员在测量设备上粘贴计量确认合格标识。详见《计量确认控制程序》。

4.3.3指示性仪表在使用前,应先检查其零位是否符合,被测量值是否在仪表的量程范围内。一般情况下,被测值不得超过全量程的4/5,不低于全量程的1/3。

4.3.4使用测量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熟知其使用的测量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

4.3.5用于关键工序、特别控制、贵重或高精度或复杂的测量系统的测量设备,应指定专人使用、维护和保管。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4.3.6如有环境条件的要求,按《测量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环境条件的控制。

4.4、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

4.4.1分类:根据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及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用途和重要程度,遵循降低投资风险,保证重点、兼顾普通、区别对待、全面管理的原则,对测量设备实施ABC分类管理。

1)A类管理范围(必须强制检定):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的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检测等方面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测量设备。

2)B类管理范围:用于成品质量检验的测量设备(强制检定的除外);本公司关键工序重要工艺参数测量过程所配备的测量设备;用于生产工艺控制、质量检测等方面对数据准确

有较高要求的测量设备;用于内部核算的能源和物资管理的测量设备;固定在生产线或装置上,对数据准确有较高要求,平时不可以拆装,实际计量确认间隔必须和设备检修同步的测量设备。

3)C类管理范围:用于生产过程中非关键部位、仅起指示、参考、比对作用的测量设备;

安装在工艺生产线或设备上,测量数据无严格要求的测量设备;使用频率低、性能稳定、测量数据准确性要求较低的测量设备

4.4.2管理:

1)A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长检定/校准周期,在计量确认实施前严格按国家检定规程规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检定或校准。

2)B类测量设备:按规定确认间隔进行确认。特殊情况下不能拆卸的测量设备,可随工厂停机大修进行确认,但应保持详细的说明和审批记录。

3)C类测量设备:对一些准确度无严格要求,生产过程中测量数据只作指示、参考作用的,或低值易耗的测量设备,可作一次性检定(首次检定/校准)和计量确认。

4.5、测量设备停用、降级和报废

4.5.1因工艺停用或生产实际中暂时不使用测量设备,由专职计量员填写《测量设备停用审批表》,经质量部经理批准后,粘贴红色停用标识,在台帐中作相应修改。

4.5.2测量设备重新启用前,应重新进行计量确认。合格后,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4.5.3测量设备经计量确认后,其结果表明达不到原有的准确度等级的,如能满足下一级别的测量要求,可以降级使用。计量确认人员出具相应的证书,粘贴限用标识,注明限用范围、使用地点。台帐管理人员应作相应的记录。

4.5.4如测量设备使用到一定年限,经检定/校准后判为不合格,并已经无法维修,由专职计量员确认后填写《测量设备报废审批表》,报质量部经理批准后进行报废处理。属于固定资产的测量设备的报废还需经主管财务的公司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报废处理。

4.6、测量设备的台帐管理

4.6.1质量部规定测量设备的内部编号规则,归口统一管理全公司

的测量设备,组织各部门建立测量设备总台帐。

4.6.2台帐的内容应包括测量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厂家、出厂编号、单位管理编号、安装使用地点(或位号)(如需要)、测量范围、分辨力、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检定日期、有效期至、确认间隔、使用部门、ABC分类、管理状态(合格/限用/停用/报废)等栏目。

4.6.3质量部对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每月月底专职计量员将本月测量设备的变更情况进行汇总,变更台帐。

4.6.4质量部可安装有台帐管理系统的计算机软件,方便测量设备总台帐的管理。计算机软件在使用前,应安装防病毒程序,经确认或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4.7、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

4.7.1能源计量员建立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表中列出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号、单位管理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状态(合格、限用、停用等)。各部门兼职计量员协助能源计量员建立独立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分表。

4.7.2能源计量员建立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内容包括:

1)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书;

2)计量器具出厂合格证;

3)计量器具最近两个连续周期的检定(测试、校准)证书;

4)计量器具维修记录;

5)计量器具其他相关信息。

5.相关文件:

5.1、《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5.2、《测量环境管理程序》

5.2、《计量外部供方管理程序》

5.3、《计量确认控制程序》

5.4、《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物资申请表》

6.2、《测量设备台帐》

6.3、《测量设备停用审批表》

6.4、《测量设备报废审批表》

第八章测量环境管理程序

1.目的:

将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检测和(或)自校准场所(生产调校室、IC存放库)等测量设备使用地点的环境条件的控制。

3.职责:

3.1、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测量设备所需的环境条件的控制。

3.2、质量部: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所需环境条件的设定及监查。

4.内容:

4.1、识别测量环境要求

质量部组织识别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等。用于监视环境条件的测量设备必须纳入体系管理。

4.2、确定环境条件

4.2.1从制造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中确定环境条件。

4.2.2如果在同一环境中使用多台测量设备,以最严格的环境条件要求为准,设定环境条件要求。

4.3、控制环境条件

4.3.1可选择以下方法:

1)温度:采用符合要求的空调设备;

2)湿度:采用合适的抽湿设备;

3)防震:工作台有独立基础,盘底座加装防震装置;

4)防尘:建立卫生制度,人员进出更衣、换鞋,采用多层门窗,通常保持关闭;

5)噪声:门窗密封;

6)电源波动:加装稳压电源;

7)电磁干扰:将受电磁干扰的测量设备与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隔离,或采用屏蔽措施抗电磁干扰。

8)光照:正常照明条件

4.3.2测量设备的使用部门应提供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并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测量设备开展检测/校准工作。

4.3.4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按规定定期记录环境条件的监测数据。

4.3.5专职计量员对测量环境条件进行监督检查并保持记录。

4.4、非正常状态下的使用及结果的修正

4.4.1非正常环境条件下使用测量设备时,如运行不正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待环境条件恢复

正常后,专职计量员重新确认测量设备,合格后才能使用。

4.4.2在环境条件无法满足要求时,对使用测量设备获取的测量结果,质量部组织测量结果引入的经营风险程度的评估,确定修正方法和修正系数。

4.4.3计算修正值或选择修正系数时,应确定其主要影响量和其他因素。

4.4.4当修正不可行时,应停止测试。

4.4.5记录和监视非正常环境条件下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因素。

5.相关文件:

5.1、《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测量环境条件监测记录》

第九章计量外部供方管理程序

1.目的:

规范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测量设备和检定/校准服务的外部供方的管理。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产品和检测(检定/校准/测试/维修)的外部供方及服务的调查、评价、选择、管理和监视。

ISO10012(2003)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录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引言

计量检测体系ISO10012文件控制程序

计量检测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与计量检测体系有关的计量技术文件和资料进行管理,确保计量文件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各相关部门适时获得适当有效的计量文件/资料。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计量检测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以及适应的外来文件,也适应于硬拷贝、电子媒体形式的文件和资料。 3.术语和定义: 3.1 内部文件与资料:指本公司计量检测体系之一、二、三、四阶文件。 3.1.1 一阶文件---计量检测体系手册、定量包装“C”标志计量保证能力要求: 用来对外部告诉客户,或对内部让全体员工知道公司计量活动之指导 纲要。 3.1.2 二阶文件---程序文件:计量检测体系中表示不同权责单位间横向之整 合联系的管(理)制程序文件。 3.1.3 三阶文件---指导书类:计量检测体系中用于各权责部门纵向落实的各 测量操作规范、有测量要求的设计、工艺文件、检验标准、自校规范等。 3.1.4 四阶文件---表单格式:用来将程序文件或工作指导书类文件所规定的 执行事项予以记录的空白表格。 3.2 工作职掌与任职资格表:各部门制订之有关工作职掌与任职资格之三阶文 件。 3.3 外部文件与资料: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 和校准规范、测量设备制造商说明书或操作手册、有测量要求的外部顾客

提供的文件。 4. 职责: 4.1 内部文件及资料之编号/发行/回收/销毁由品工科主管中心负责,发放时 填写《文件发放记录表》。 4.2 集团制度文件与资料收发管制由品工科文管中心负责,所有文件登记于 《文件总览表》,发放时填写《文件发放记录表》。 4.3 际/国家/行业标准、客户标准、研发提供之技术性文件与资料之收发管制 由品工科负责,所有文件登记于《文件总览表》,发放时填写《文件发放记录表》。 4.4 供应商之文件及资料发行由采购处负责,发文可不必回收. 4.5 客户之文件及资料发行由营业部负责,发文可不必回收. 4.6 记录的分类、归档、保存与由各相关部门负责,销毁时填写《质量记录延 期使用销毁申请单》,并报文管中心备案。 4.7 公司外人员调阅记录由管理者代表核准。

ISO10012记录管理程序

记录管理程序 1.目的: 记录是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明,是测量设备测量能力及所处状态的证明,是测量工作连续性的保证.对记录进行管理,能对测量过程起控制和预防作用,并具有可追溯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记录管理、检测数据的记录管理。 3.相关文件: 3.1 测量管理手册(第5.4、6.1.2、6.2.3、6.3.2、7.1.4、7.2.4、7.3.2、8.2.3等章节 有关记录要求) 3.2 文件控制程序: 4.职责: 4.1质检部、设备技术部负责制定计量管理和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记录表格,并对其记录和有关检测记录进行监督管理。 4.2质检部计量管理组、各使用部门、室、组负责本部门、室、组有关计量记录表格的制定,并负责有关记录的管理。 5.工作程序 5.1 记录的分类 5.1.1 计量管理工作记录: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程序的记录,测量设备台帐,确认计划,计量工作计划等。 5.1.2 检测工作记录:测量设备检定、校准、检验、物理试验、检测、分析、抽检、维护保养记录;测量设备收发记录、能源、经营、工艺控制(包括安全、环保)、产品质量等检测记录。 5.2 记录格式的设计要遵循简便、易懂的原则。 5.3 记录的填写 5.3.1 记录中的计量单位统一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3.2 记录不得使用铅笔填写。 5.3.3 填写的记录,内容要齐全、准确;无内容的空格要划一斜线或表明未填写原因。 5.3.4 修改数字时,要在原数据上划“一”,将正确数字写在正上方,关键点的原始数据更改要加盖更改章或签名。 5.3.5 记录填写完毕,填写人员签名,并写明日期。 5.3.6 记录可用电磁记忆方式,如计算机硬盘等记忆媒介。 5.4 记录的保存 5.4.1 记录应贮存在通风良好、干燥防潮的环境中,有序摆放,防止虫害严禁丢失、损坏。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及全套文件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第一章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1.目的: 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领导及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职责: 3.1、人事部负责组织确定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3.2、管理者代表批准计量岗位职责和权限。 4.内容: 4.1、公司总经理: 1) 主持公司测量管理的全面工作,促进各级员工贯彻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和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 2)任命管理者代表,以确保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按照GB/T19022-2003标准的要求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领导、组织公司计量工作,保证其行使监督的权限。 3)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资源。 4)批准《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5)批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计量职责和权限,确保公司计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6)批准公司年度计量工作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7)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方向。 4.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 1)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2)向总经理报告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需求。 3)确保在全公司范围内提高员工的计量意识。 4)向公司全体员工传达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在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与咨询、认证机构保持联络。 6) 组织制定并审核公司测量管理手册、计量方针和目标。 7) 批准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8) 任命内部审核组长,开展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9) 审核公司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4.3、公司工程师等: 1)协助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开展计量管理工作。 2)监督管理各自分管部门的计量工作。 4.4、质量部(计量职能部门): 1) 组织制定公司计量工作年度计划和重大测量管理改造或创新项目方案。 2) 组织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GB/T19022-2003标准。 3) 组织编制公司测量管理手册,对测量管理手册进行管理。 4) 对各单位的测量管理体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5)对专职计量员和兼职计量员的工作表现提出建议。 6) 组织编制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表格,对文件和记录进行管理。 7) 管理全公司的测量设备台帐。 8)组织设计生产经营必需的测量过程,并组织管控。 9) 对各单位的测量管理体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10)对专职计量员和兼职计量员的工作表现提出建议。 11)组织全员计量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全员计量意识,提高全员测量管理的能力。 12)处理计量纠纷,实施计量奖惩。 4.5、计量管理员(专职): 1) 组织计量要求导出。 2)组织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包括自校准);A类管理范围(必须强制检定):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如COM3000.8508A.精密电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新标准)

Q/KH $$$$$$$$$$$$$$$$企业标准 Q/ KHG 07.00-2013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依据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发布

目录 前言 (1) 公司概况 (2) 颁布令 (3)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4)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总则 (5) 3。1术语和定义 (5) 3。2职责 (7) 3。3计量法制要求 (7) 3。4技术能力要求 (7) 4总要求 (8) 5管理职责 (8) 6 资源管理 (12) 6.1人力资源 (12) 6。2信息资源 (14) 6。3物资资源 (16) 6.4外部供方 (17)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17) 7。1计量确认 (17) 7。2测量过程 (18)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20) 8体系分析和改进 (20) 8.1总则 (20) 8。2审核和监视 (21) 8。3不合格控制 (22) 8.4改进 (23) 附录1公司行政组织机构图 (24) 附录2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25) 附录3测量管理体系技术组织机构图 (26) 附录4生产工艺流程图 (27) 附录5测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28) 附录6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更改记录 (30)

前言 为了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加强对测量管理的运作领导,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及CMS04—2010《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第一层纲领性文件,各项计量工作的管理均应符合本标准要求,也是对外提供计量保证的承诺性文件. 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贯彻实施和有效运行,公司全体员工必须认真遵守并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并有权利和义务及时提出手册中的不适宜处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标准选用的测量管理体系过程基本覆盖了计量法制、技术能力和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但本公司暂无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不适用“计量人员”条款规定的内容要求;本公司暂无建立用于计量检定的最高计量标准器,不适用“计量标准”条款规定的内容要求;本公司不涉及测量设备制造和修理、零售商品销售的各类过程,不适用“特定要求”条款规定的内容要求。 1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治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治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治理评审 6.资源治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治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操纵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公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 不负责识不任何如此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治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整理)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精品文档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

用心、精心、决心、匠心 IS0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 nt man ageme nt systems-Requireme nts For measureme nt processes and measur ing equipme 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 4改进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呕心沥血整理word1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 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 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 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 ^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 1: 1994和ISO10012-2: 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修订版)

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目次 _ _ 、 * 、- ISO 前言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 1 计量职能 5. 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 3 质量目标 5. 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 1 人力资源 6. 2 信息资源 6. 3 物质资源 6. 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 1 计量确认7.2 测量过程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 总则8.2 审核和监视 8. 3 不合格控制 8. 4 改进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 ISO 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 ISO 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 ISO 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 ISO/IEC 导则第 2 部分的规则起草。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 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 ISO 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 由 ISO/TC176/SC3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 取消和代替 ISO10012 -1:1994 和 ISO10012 -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 nt man ageme nt systems-Requireme nts For measureme nt processes and measuri ng equipme nt 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 2 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 4 改进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1/15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 %参加表决的 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 —1: 1994和ISO10012 —2: 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2/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