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掌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掌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掌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掌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掌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摘要】掌骨骨折是手部骨折的常见类型,愈合后轻微的短缩和成角畸形对功能无严重影响,但严重的短缩、背部成角及旋转畸形常引起临近关节活动受限及影响外观。Huffaker等认为,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可获得正确的解剖复位,患者可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是掌指骨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掌骨骨折;手术;固定;复位

掌骨骨折在临床手外科中较为常见,早期良好复位和可靠内固定对手部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如不及时恢复其解剖位置,可造成手功能残疾。采用掌骨骨折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在止血带控制下操作。闭合性骨折,采用背侧纵形切口,相邻两掌骨骨折可用一个切口完成。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清创,根据伤口情况适当延长暴露骨折端。术中对骨膜适当剥离,注意保护伸肌腱、支持带、关节囊。直视下牵引复位,掌骨颈和基底骨折用T型或L型钢板固定,掌骨干粉碎或横形骨折用直型钢板固定,将钢板适当塑形后一般安放在骨折端背侧方,缝合或邻近掌背筋膜瓣转移覆盖钢板。掌骨干长斜形骨折用单纯螺钉固定,一般用2~3枚螺钉垂直于骨折线固定。术中察看骨折端解剖标志是否还原,以确定复位情况,同时活动手部各关节检查内固定是否牢固。经C臂透视检查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止血,闭合伤口。对于合并伸肌腱损伤者同时予以修复。术后一般不需外固定,但对有合并肌腱损伤者,术后石膏外固定3~4周。

2 术后处理

对于无合并肌腱损伤的骨折用钢板或螺钉固定者,术后24 h换药,开始主动性的手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适度的主动屈伸掌指关节和各指间关节,术后1周内手部功能锻炼为每天1~2次,每次2~3下的主动屈伸指活动,1周后逐渐增加锻炼次数,3~4周后可施适当外力被动活动手部各关节。对有合并肌腱损伤者应在术后3周开始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术后2、6、12、16周时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3 讨论

3.1 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必要性第2~5掌骨微弯曲,凹面在掌侧,四个掌骨呈放射状排列,远端由掌骨深横韧带相连,掌侧骨间肌和背侧骨间肌附着于掌骨上。其完整与稳定对手功能发挥至关重要,虽然多数掌骨骨折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但对有移位骨折、粉碎骨折、多发骨折、关节内骨折、开放骨折等常需考虑手术治疗。移位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及外固定维持比较困难,掌骨易发生旋转、短缩、成角畸形,从而影响手部外形和功能。而手术治疗可使骨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教案资料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 版) 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仍缺乏 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 的社会、经济负担。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 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 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 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 (一)时间分类 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 3 期: 早期感染(<2 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 延迟期感染(2? 10 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 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 慢性期感染(>10 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感染持续时间的不同,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学变化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治疗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骨髓炎Cierny-Mader 分型 Cierny-Mader 分型包括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

骨折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2)切开复位: 1)切开复位的指征: ①骨折端之间有肌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②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⑤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2)切开复位的优缺点:切开复位的优点是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或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主要有; ①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②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易于发生感染; ③所用的内固定器材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可发生无菌性炎症,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二)骨折的固定 1.外固定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

锁骨手术记录

上肢手术: 0.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患者于今日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侧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左锁骨中外3分之1处为中心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暴露骨折断,见粉碎性骨折,远端有一3*1.5cm2大小形骨块,清理骨折端、复位固定,以6孔重建钢板固定。术中满意后反复冲洗切口注入2ml生物蛋白胶,清点器械及纱布无误,缝合切口,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抗炎、补液、止血、对症治疗。 患者于今日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侧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左锁骨中外3分之1处为中心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暴露骨折断,见粉碎性骨折,远端有一3*1.5cm2大小形骨块,清理骨折端、复位固定,以6孔重建钢板固定。术中满意后反复冲洗切口注入2ml生物蛋白胶,清点器械及纱布无误,缝合切口,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抗炎、补液、止血、对症治疗。 臂丛神经探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左肩部垫高,左上肢颈胸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左侧锁骨表面约8cm皮肤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暴露锁骨,见锁骨外侧斜形骨折,对位对线可,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刮净骨折端血肿及嵌入骨折端的软组织,用复位器骨折解剖复位后先用2枚AO20mm钛钉固定骨折端,再用AO六孔钛钢板2枚18mm、2枚20mm的钛钉固定。固定复位满意。沿上臂近端取切口于锁骨切口呈T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别暴露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腋神经,见神经质地,颜色正常,此五大神经支弹性差、较松弛,刺激神经见正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支配区域肌肉收缩满意,腋神经、桡神经支配区肌肉收缩稍差,未见明显断裂。冲洗切口,彻底止血后逐层闭合切口,置乳胶负压引流管一根。术毕,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30ml,未输血。麻醉清醒后,安返病房。 患者于今日在臂丛麻醉下行“内固定取出术”。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沿原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右锁骨钩钢板,取出5枚螺钉和钩钢板,仔细止血,反复冲洗伤口,清点四械及纱布无误后。手术顺利,病人安返病房。术后给予抗炎、止痛、对症治疗。 01.左肱骨外科颈骨折+左尺桡干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于今日在臂丛麻醉生效后,“左肱骨外科颈骨折+左尺桡干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臂丛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左肩部垫高,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取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头静脉,顺三角肌纤维走向切开筋膜,在此分开三角肌,头静脉连同一起内侧牵开,显露骨折部,清除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及肉芽组织,然后在牵引和对抗牵引下使骨折复位,复位后用持骨器临时固定,复位满意后,用“万方公司”提供的6孔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牢固固定,内固定满意后冲洗伤口,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切口。第二步。驱血带驱血左上肢,在上臂用驱血带当止血带用,取桡骨背外侧入路,长约13cm,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肌间隙进入,显露桡神经深支,给予保护,显露骨折端,清除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及肉芽组织,使骨折复位,用6孔有限接触加压钢板牢固内固定,冲洗切口,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取骨折线中心尺骨背侧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在尺侧伸腕肌和尺侧腕屈肌之间间隙显露骨折,处理骨折断端后,使骨折复位,在背侧放DCP接骨板牢固内固定,冲 推荐书籍

骨折内固定术后注意事项

骨折内固定术后注意事项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别:术后并不是治疗的结束,是您康复的开端,医生帮您将断裂畸形的骨折矫正好,并用内植物将其固定,以此保护好骨头有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术后适当时间积极进行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功能丧失,也是治疗必不可少的环节,请按医嘱功能锻炼,康复过程是漫长的,一般要6个月到一年的康复时间,有些严重损伤,很难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 内固定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在骨折未愈合前剧烈运动或下地负重,极易发生金属钢板疲劳断裂,导致骨折的再移位。骨折的愈合时间不能一概而论,简单骨折愈合时间需3月左右,复杂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折愈合时间更是需要3到6个月以上。目前临床上在判断骨折愈合能力,骨折愈合程度,以及预测骨折愈合时间上,除了X线片提供有限的信息外,而无更准确、更有效的方法。所以术后病人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嘱咐,及时复诊,定期复查X线片。 上肢:术后1月、2月、3月、6月及一年各来院复诊摄片,按医嘱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末经医生允许,禁止患肢剧烈活动、提重物及粗重工作,患肢请用吊带(围巾,三角巾均可)起码悬吊一个月。 躯干,下肢:术后1月、2月、3月、6月及一年各来院复诊摄片,按医嘱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末经医生允许,禁止患肢下地负重行走,半年内禁止剧烈体力活动(有些特殊复杂骨折,骨折愈合较慢,需要更长时间)。 脊柱骨折:末经医生允许,禁止下地负重行走,否则导致骨折再压缩,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髋部骨折:术后保持患肢中立外展位(足尖向上),禁止内收、内旋及外旋,禁止盘腿,避免侧卧位。 出院后如有伤口红、肿、热、痛及分泌物等,请及时与医生联系,来院复查。 患者或家属意见及签名:主治医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种类

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种类 G a m m a--钉 优点: 1.是一种微创髓内固定方法,切口小、创伤小。 2.G a m m a钉通过髓内钉和拉力螺钉的结合,使股骨上段和股骨颈牢固结合成一体,通过远端自锁钉固定髓内钉,可防止旋转和短缩移位,固定可靠。 缺点: 1.抗旋转能力差。 2.G a m m a钉外翻角度过大有明显应力集中,容易出现髓内钉远端股骨干骨折及锁钉断裂。 3.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并发症率高, 4骨质疏松、过早负重及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心等情况下拉力螺钉容易从股骨头颈切出。 5.G a m m a钉主钉粗大的尾端(17m m)要求对近端进行充分扩髓,对股骨颈的血运的影响较大。 P F N(p r o x i m a l f e m o r a l n a i l)(股骨近端髓内钉) A O/A S I F系统对G a m m a钉的改良: 1.钉体直径较小(一般为9m m),可以不扩髓打入.(优于G a m m a钉粗大的尾端--17m m) 2.P F N的近端有一个大概是6度的外倾角,外翻角度减小,牵引时不必强内收。 3.上端可置入2枚螺钉进入股骨头,增加了防旋螺钉,股骨颈内双钉承载,抗疲劳能力增大。可用于治疗严重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4.远端锁孔与主钉远端(锥形延长)距离较长,可减少股骨干应力集中,避免造成远端锁钉骨交界的骨折。并发症大大降低。 5.是一种微创手术。 大粗隆比较完整,粗隆下和粗隆间粉碎骨折,使用D H S创伤太大,效果欠佳。建议使用短重建P F N固定。 缺点: 辐射量大,手术器械昂贵,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D H S动力髋螺钉 1.稳定性髋部骨折-------疗效肯定,治疗髋部骨折已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粉碎性不稳定髋部骨折------尤其是当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尤其是当大粗隆外侧皮质----骨折粉碎严重时,D H S颈钉也会部分进入到骨折线,影响固定效果。另外,术中广泛剥离,破坏血供!妨碍骨折愈合,所以要慎重使用 其主要优点是: 1.螺丝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骨质疏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 2.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力直接传导至骨。 3.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最大的缺点是: 1.抗旋能力较差。术后常穿丁字鞋。

(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1]。髌骨是全身最大 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为膝关节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性能。髌骨位置表浅,只有皮肤、薄层皮下组织及髌前滑囊在髌骨之上,故髌骨易因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而损伤。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繁多,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的目的是保留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建其伸膝装置、术后早期活动及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Heppenstall[2]提出的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①骨折的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骨折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直至骨折端愈合;③应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④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文通过探讨各种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1、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伸膝 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髌骨上连股四头肌,下通过髌腱连接于胫骨结节,一部分股四头肌腱膜纤维延续过髌骨表面并与髌腱融合。髌骨上只有皮肤、很薄的皮下组织和髌前滑囊覆盖,这种解剖特点使髌骨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摔倒时容易损伤。髌骨后方是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软骨面成关节,其中央有一纵嵴与股骨髁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厚,外侧部较宽。其内侧的纵嵴又将内侧部分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髌骨的力学作用是机械性地使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对胫骨施加作用力, 以改变 其作用方向[3]。Kaufer[4]明确指出其生物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作为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将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传向髌腱;其次它有效的增加了伸膝装置对于膝关节屈伸轴点的杠杆力臂,从而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加强其机械效益。髌骨为膝关节提供了伸膝装置的弯矩作用力臂, 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 在膝关节屈曲早期, 伸直时髌骨可增加股四头肌力臂30% , 到弯曲30°时增加15% [5]。髌骨随其运动受力亦不相同,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受到来自股四头肌的轴向拉力和髌腱的反向作用力, 受力为张应力,而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 ,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关节接触,髌骨受多个方向力的作用, 除了前方的轴向拉力外, 还有来自后方与股骨髁相抵的压力, 此时受力为压应力,髌骨关节呈三点受力。三点受力导致髌骨前方产生为张力,同时被股四头肌的收缩而加强。Carpenter等[6]研究证实, 正是屈膝时作用在髌骨上的三向受力进而导致了许多骨折的发生。 2、髌骨骨折的分型 AO 根据髌骨骨折的部位和是否损伤伸膝装置, 将髌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波及部分关节面骨折, 以及波及关节面和伸膝装置骨折 3 型[7] 。王鹏建等[8]根据骨折块大小、数量进行量化性分型: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距离< 5 mm ,髌骨关节面移位< 2 mm , 或虽有移位, 但骨折位于髌骨下极且未涉及关节面。Ⅱ型: 骨折为2 块, 呈横形、斜形或纵形,位于髌骨体中部,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mm。Ⅲ型: 粉碎性骨折,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 mm。其中, Ⅲ型又分为ⅢA、ⅢB、ⅢC 3 个亚型。ⅢA 型: 骨折为3 块, 骨折块≥10 mm2 ⅢB 型: 骨折为4 块以上, 大部分骨折块≥10 mm2 ⅢC 型: 骨折块数目多, 大部分骨折块< 10 mm2 。此种分型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准确率不高。而杨占辉等[9]针对髌骨和髌骨骨折的特点, 提出有移位髌骨骨折的术中分型及分型标准, 将有移位髌骨骨折分为5 型, 不包括无移位髌骨骨折且在术中进行骨折分型,此种分型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术前即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宝平等[10]认为儿童的套袖型骨折及髌骨骨软骨骨折也应纳入髌骨骨折。

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种类

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种类 Gamma--钉 优点: 1.是一种微创髓内固定方法,切口小、创伤小。 2. Gamma钉通过髓内钉和拉力螺钉的结合,使股骨上段和股骨颈牢固结合成一体,通过远端自锁钉固定髓内钉,可防止旋转和短缩移位,固定可靠。 缺点: 1.抗旋转能力差。 2.Gamma钉外翻角度过大有明显应力集中,容易出现髓内钉远端股骨干骨折及锁钉断裂。 3.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并发症率高, 4骨质疏松、过早负重及拉力螺钉偏离股骨头中心等情况下拉力螺钉容易从股骨头颈切出。 5.Gamma钉主钉粗大的尾端(17mm)要求对近端进行充分扩髓,对股骨颈的血运的影响较大。 PFN(proximal femoral nail)(股骨近端髓内钉) AO/ ASIF系统对Gamma钉的改良: 1.钉体直径较小(一般为9mm),可以不扩髓打入.(优于Gamma钉粗大的尾端--17mm) 2.PFN的近端有一个大概是6度的外倾角,外翻角度减小,牵引时不必强内收。 3.上端可置入2枚螺钉进入股骨头,增加了防旋螺钉,股骨颈内双钉承载,抗疲劳能力增大。可用于治疗严重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4.远端锁孔与主钉远端(锥形延长)距离较长,可减少股骨干应力集中,避免造成远端锁钉骨交界的骨折。并发症大大降低。 5. 是一种微创手术。 大粗隆比较完整,粗隆下和粗隆间粉碎骨折,使用DHS创伤太大,效果欠佳。建议使用短重建PFN固定。 缺点: 辐射量大,手术器械昂贵,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DHS动力髋螺钉 1.稳定性髋部骨折-------疗效肯定,治疗髋部骨折已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粉碎性不稳定髋部骨折------尤其是当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尤其是当大粗隆外侧皮质----骨折粉碎严重时,DHS颈钉也会部分进入到骨折线,影响固定效果。另外,术中广泛剥离,破坏血供!妨碍骨折愈合,所以要慎重使用 其主要优点是: 1.螺丝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骨质疏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 2.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力直接传导至骨。 3.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最大的缺点是: 1.抗旋能力较差。术后常穿丁字鞋。 2.术中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 DCS动力髁部螺钉

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

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 发表时间:2010-09-03T09:20:03.06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杨雷[导读]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多见,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大部分骨折累及跟距关节。杨雷 河北省遵化二院(河北遵化064200)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3-0026-01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多见,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大部分骨折累及跟距关节。目前无论对跟骨骨折的受伤机制、骨折分型、手术方式、疗效评价均无统一标准,存在一些争议。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对于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9例。其中36例术后随访功能情况,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32例,女4例,平均年龄38.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29例,交通伤6例,运动伤1例。骨折分型:按Sanders分型:Ⅱ型23例,Ⅲ型11例,Ⅳ型2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 2.4周。 1.2 术前准备:手术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进行。伤后抬高患肢,给予消肿药物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常规跟骨轴、侧位、足正位X片,跟骨CT扫描。 1.3 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单侧跟骨骨折采取健侧卧位,双侧跟骨采取俯卧位。手术在下肢止血带下进行。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注意保护腓肠神经,不剥离皮下软组织,紧贴跟骨外侧壁锐性做骨膜下剥离。切口要足够显露距下关节、跟骰关节,保护好腓骨长短肌腱。用3枚直径2mm克氏针分别固定在骰骨、距骨颈、距骨体后外处,以暴露术野,减少拉钩对皮瓣的反复牵拉损伤。掀开跟骨外侧壁皮质骨块,将塌陷的骨折翘拨复位,关节面平滑,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有时有些骨块需要用1-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用打击器挤压恢复跟骨的宽度,选择合适的跟骨板固定,拧入螺钉,去除克氏针。术中要注意至少有一枚螺钉打到内侧载距突上。冲洗缝合切口,常规放置引流条,注意用弹力绑带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抬高患肢,24—48小时内去除引流条,常规应用抗生素5—7天,术后24小时开始主动功能练习,8周内避免负重,12周后负重活动。 1.5 结果:36例病人平均随访14个月,优良率达91.7%,8.3%的病人术后走路有轻微疼痛。 2 讨论 2.1 跟骨的解剖特点: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跟骨骨小梁多在跟骨体后部密集,而其下方存在一个骨小梁稀疏区,称中央三角区。在压缩骨折复位后,此区常有骨缺损。正常时,跟骨成外翻状着地,力点主要在内侧突。载距突相连于跟骨内侧皮质骨中部,周围有坚强的三角韧带和骨间韧带,当发生骨折时,这些韧带能够保持载距突骨块的稳定。这对外侧骨折块的固定极为重要。Bohler’s角、Gissane’s角常被用作判断跟骨骨折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2.2 跟骨骨折治疗的问题: 2.2.1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逐渐的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骨折被手术、复位、固定以求得到早期功能活动,这也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 2.2.2 手术指征:无移位或移位小于2mm时,采用非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Ⅳ骨折应选择切开复位手术,对于患有严重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身体极度虚弱或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不宜手术时,应考虑非手术治疗。 2.2.3 手术中注意事项:一般外侧入路,切口要足够大,以显露术野,不要过度牵拉组织,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影响伤口愈合。外翻皮瓣时,用两根丝线牵开,尽量不用拉钩反复牵拉组织。应用克氏针固定的方法暴露术野,点状接触皮瓣,减少组织损伤。特别要注意的是固定丘部的螺钉一定要穿过载距突。对有跟骰关节损伤的病人,要恢复跟骰关节的正常位置,否则会遗留术后跟骰区的疼痛。 2.2.4 手术的并发症:肿胀,筋膜室综合症,腓肠神经的损伤,距跟关节炎,伤口感染,骨感染,皮瓣的坏死或伤口延迟愈合等。 2.2.5 有关置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再植入松质骨,有利于防止塌陷及愈合,但我们认为,骨缺损是中央三角区,正常情况下,该区骨小梁稀疏。骨折复位后所遗留的骨缺损完全可以通过血肿激化、成骨完成。

手术记录大全

肱骨骨折 1.臂丛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左上臂置于胸前,左上臂根部绑止血带,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 2.驱血至300mmHg,上止血带,自尺骨鹰嘴至肱骨下段后方切开约长1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肱三头肌及腱膜,显露出尺神经,牵开尺神经以免损伤,自肱三头肌中线切开直至肱骨骨膜,将肱三头肌向两侧拉开,显露肱骨骨折端,见远端向前成角移位,将骨折端血肿清除,牵引复位骨折并维持,取5孔肱骨重建钢板预弯后置于肱骨后侧,钻孔,攻螺纹,拧入螺钉固定,并使骨折端加压,检查骨折固定稳定,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 3.冲洗伤口,彻底止血,留置胶管引流1条,逐层缝合。 4.麻醉满意,术程顺利,术后予左上肢石膏托外固定。 髌骨骨折 1.平卧位 2.常规消毒铺巾。 3.在右膝关节作横弧形切口,切开筋膜层,显露髌骨骨折端,及断裂的髌韧带扩张部,冲洗膝关节腔,清除血肿,见骨折粉碎,移位,将骨折复位,以巾钳维持,平行髌骨纵向钻入两枚克氏针,再以钢丝“8”字环绕绑扎,取1—0Dexon 线环绕髌骨缝扎两周,以固定。 4.冲洗术野,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麻醉平稳后,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取右膝前正中长约8厘米纵行切口,切开皮肤浅深筋膜,分离显露骨折处。 2.术中可见髌骨骨折,呈粉碎性,关节腔可见有大量凝血块,髌腱膜于骨折处横断。 3.手术清除骨折端处凝血块,将骨折复位后,暂用巾钳固定。于髌骨旁纵行切开关节囊,手指探查髌骨关节面复位良好,以髌骨记忆合金张力钩固定,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关节腔及切口,用粗丝线缝合修补髌腱膜及关节囊。 4.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左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次骨折 1.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沿原手术切口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显露桡神经,游离桡神经并牵开保护,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可见左肱骨骨折,内固定物松脱,骨折断端处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有碎骨块,骨折断端错位成角,骨折端骨质硬化,髓腔封闭。 3.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清理骨折断端处肉芽组织,咬除骨折断端硬化骨质,打通髓腔,于右髂骨处凿除部分髂骨,于肱骨大结节上方开口并以髓腔锉依次扩

胫骨骨折内固定方法探讨

胫骨骨折内固定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2-11-23T10:46:29.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文全 [导读] 胫骨平台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之,胫骨骨折对关节功能的影响较大。 王文全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目的比较加压钢板内固定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探讨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60例胫骨骨折患者,采取加压皮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经过6-12个月随访,加压内固定组比锁定钢板内固定切口大,手术时间长。骨折愈合率低。术后加压钢板内固定组4例发生感染,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组无感染发生。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势,是目前较理想的固定方式。 【关键词】胫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314-02 胫骨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一种骨折,多由外力直接所致[1]。患者往往胫骨平台关节面压缩,劈裂,局部软组织受伤严重,甚至半月板及韧带损伤,致残率较高。目前,手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主要手段。我院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 2.4岁。骨折原因:车祸42例,跌倒10例,其他8例。胫骨近端骨折26例,胫骨干骨折20例,胫骨远端骨折14例。A型骨折18例,B型骨折28例,C型骨折14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30例给予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 1.2手术方法开放性骨折需清创后行钢板内固定,实验组给予硬膜外麻醉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消毒后止血带止血。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采用间接复位技术。A型骨折患者用2根克氏针经皮临时固定,B和C型手法牵引复位。切口设计在胫骨内侧踝上方,长约3cm,皮下钝性分离并保护。选用较长的锁定板沿隧道骨膜外插入。将3-4枚锁定螺钉旋入近端,4枚锁定螺钉旋入远端,螺钉应穿透对侧皮质。冲洗缝合后放置引流管。对照组30例采取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硬膜外麻醉后,小腿前外侧切口,对位后,采用6-8孔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60例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在24-48h后拔除引流管;1个月后扶双拐进行非负重的行走;术后两月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若愈合良好,可扶拐无负重活动。之后半年复查一次。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实验组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较对照组短,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骨折愈合率比较 组别手术时间(min)手术切口长度(cm)骨折愈合率(%) 锁定钢板 64±9 4.5±1.1 96.7 加压钢板 87±11 13.1±3.4 80 3 讨论 胫骨平台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之,胫骨骨折对关节功能的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其手术治疗原则为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固定。骨折部位的复位和加压固定影响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容易影响骨折愈合[2]。传统钢板内固定手术容易操作,但分离对骨外膜破坏大,影响胫骨的血供,导致骨折难以愈合。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固位钉容易导致松动,断裂。钢板材料固定力量较大甚至发生局部骨吸收。锁定加压钢板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物,具有锁定和加压双重功能。锁定加压钢板消除了骨折端额外的应力负荷。锁定钢板内固定适合于螺旋形、长斜形、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骨折较为严重的情况。能保护骨愈合的生物学环境,促进了骨折的愈合。皮肤切口小,分离深筋膜与骨膜,能最大程度保护软组织,减少了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切口愈合好[3]。此外,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有效抗弯曲和扭转力量,较加压钢板牢固。本文中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明显比加压钢板短,愈合率高于加压钢板组。在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时机:胫骨骨折后软组织损伤较严重,血运差,易感染。对于开放性骨折,应采取急诊手术,闭合性损伤且血管损伤较轻的患者可给予消肿,牵引等处理,局部循环恢复后采取内固定手术。②半月板有稳定维持协调关节的作用,如果半月板损伤可导致膝关节活动障碍。在手术中,一定要维持半月板的功能。③术中技巧。胫骨骨折比较容易复位时可以用牵引,点状复位钳,克氏针撬拨等方法。如果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可以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软组织损伤严重者,骨折达对位线即可,反复手法复位会加重软组织的损伤和骨折端血运的破坏[4]。正确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恢复有积极意义,我们应鼓励患者术后做到早锻炼,晚负重。总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后愈合率高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治疗胫骨骨折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润泽,喻德富,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31-32. [2]李林,蒋亦军,邓家仁,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932-934. [3]周雁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46. [4]蔡文龙,赵强,邓攀,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5):51-52.

常见骨折手术过程记录

1、髌骨骨折 1. 平卧位 2. 常规消毒铺巾。 3. 在右膝关节作横弧形切口,切开筋膜层,显露髌骨骨折端,及断裂的髌韧带扩张部,冲洗膝关节腔,清除血肿,见骨折粉碎,移位,将骨折复位,以巾钳维持,平行髌骨纵向钻入两枚克氏针,再以钢丝“8”字环绕绑扎,取1—0Dexon 线环绕髌骨缝扎两周,以固定。 4. 冲洗术野,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麻醉平稳后,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取右膝前正中长约8厘米纵行切口,切开皮肤浅深筋膜,分离显露骨折处。 2.术中可见髌骨骨折,呈粉碎性,关节腔可见有大量凝血块,髌腱膜于骨折处横断。 3.手术清除骨折端处凝血块,将骨折复位后,暂用巾钳固定。于髌骨旁纵行切开关节囊,手指探查髌骨关节面复位良好,以髌骨记忆合金张力钩固定,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关节腔及切口,用粗丝线缝合修补髌腱膜及关节囊。 4.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2、肱骨骨折 手术程序: 1. 臂丛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左上臂置于胸前,左上臂根部绑止血带,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 2. 驱血至300mmHg,上止血带,自尺骨鹰嘴至肱骨下段后方切开约长1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肱三头肌及腱膜,显露出尺神经,牵开尺神经以免损伤,自肱三头肌中线切开直至肱骨骨膜,将肱三头肌向两侧拉开,显露肱骨骨折端,见远端向前成角移位,将骨折端血肿清除,牵引复位骨折并维持,取5孔肱骨重建钢板预弯后置于肱骨后侧,钻孔,攻螺纹,拧入螺钉固定,并使骨折端加压,检查骨折固定稳定,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 3. 冲洗伤口,彻底止血,留置胶管引流1条,逐层缝合。 4. 麻醉满意,术程顺利,术后予左上肢石膏托外固定。 左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次骨折 1.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沿原手术切口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显露桡神经,游离桡神经并牵开保护,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可见左肱骨骨折,内固定物松脱,骨折断端处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有碎骨块,骨折断端错位成角,骨折端骨质硬化,髓腔封闭。 3.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清理骨折断端处肉芽组织,咬除骨折断端硬化骨质,打通髓腔,于右髂骨处凿除部分髂骨,于肱骨大结节上方开口并以髓腔锉依次扩髓,打入8×220毫米带锁髓内针主针,针尾穿至平肱骨结节水平。安装瞄准器、压力定位杆,依次经切口、钻孔、测深、攻丝后,拧入远端锁钉1枚,再同理锁入近端锁钉1枚,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以所取髂骨植于骨折断端。 4.术中观察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固定牢靠。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 5.C臂机下观察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患者安返病房,回房血压 130/70mmHg。 3、外踝骨折 手术程序: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一、骨折的复位(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是;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二)复位方法骨折复位方法有两类,即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手法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获得满意效果。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均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能引起并发症。因此,对于骨折的复位,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1)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痉挛和消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采用局部麻醉时,即将注射针于骨折处皮肤浸润后,逐步刺人深处,当进入骨折部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血液,然后缓慢将2%普鲁卡因10ml(需先作皮试)或O.5%利多卡因10 ml注入血肿内,即可达到麻醉目的。 (2)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图61—24),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 (3)对准方向: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因此,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4)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绝大多数骨折都可施行手力牵引(图61-24),也可将骨牵引的牵引弓系于螺旋牵引架的螺旋杆上,转动螺旋进行牵引,称螺旋牵引(图

骨盆骨折的分类及内固定治疗

骨盆骨折的分类及内固定治疗 近年来,随着体外骨折模型的建立、大宗临床资料的总结以及各种相关技术的引入,骨盆损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骨折分类系统的适用性互补 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价伤情特征、了解损伤机理、判断病程转归及推测预后结局等。然而,目前各种分型方法都难以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相比之下,Tile[1]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及其移位方向所提出的分类标准(表1)得到了学术界(AO/ASIF, OTA, SICOT)较广泛的认可,具有明显的优点:(1)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稳定型骨折(A1-A3):一般采取保守疗法;对分离性旋转不稳定型骨折(B1)可使用外固定支架或前方钢板固定;对压缩性旋转不稳定型骨折(B2、B3),应视伤情而定,其中骨折相对稳定者只需卧床休息,而骨折失稳者应同时对前后环施行手术固定;对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型骨折(C1-C3),其前环损伤可使用外固定支架或前路钢板固定,后环骨折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骶骨骨折,可采用骶骨棒或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可选择骨盆后环前路钢板固定或后路骶髂螺钉固定、髂骨翼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2)与损伤严重度(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有一定的相关性。(3)强调骨折的移位方向和稳定性。(4)可间接反映软组织的损伤情况。(5)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远期疗效。 据文献报道[1,2],骨盆骨折常继发于直接暴力,其侧方压缩性损伤(lateral compression,LC)(图1)占41%-72%,前后挤压性损伤(anterior-posterior compression, APC)(图2)占15%-25%,垂直剪力型损伤(vertical shear, VS)(图3)占6%,复合应力性损伤(complex mechanism of injury, CMI )占14%。Young-Burgess[3,4]在总结Pennal和Tile[1]分型的基础上,以损伤机制为重点,提出了新的修订方法(表2),作者认为,该分类方法可作为判断骨盆损伤严重程度的预警性标准,其临床意义为:(1)注重暴力的传递途径及骨折发生的先后顺序,旨在减少对后环损伤的遗漏;(2)注意骨折局部及其伴发损伤的存在,并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复苏手段;(3)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结合骨折的具体表现选择恰当的救治方法。Dalal等[5]对343例多发伤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休克程度、脏器损伤、复苏需求及功能预后等主要与损伤机制有关。在Wright等[6]统计的98例患者中,Tile C型损伤的ISS平均为36分,而Tile A、B两型的总和仅为29分;同时,Tile C型骨折的输血量及死亡率是其它各型损伤的3倍。Whitbeck等[2]报告的42例患者中,由APC导致的骨盆前、后环联合损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7%和39%,明显高于VS 组(37%和0%),这显然与Wright[6]及Tile等人[1]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因此,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临床上,就描述伤情而言,此两种分类系统各有所长。然而,每种分型方法都是对骨折特征的人为界定,应用时可本着适用性互补的原则,分别归类、综合评估,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损伤病理。 二、内固定模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骨盆后环是承载或负重的必经之路,有关各种内固定模式的生物力学研究亦多集中于此。临床上,最大限度地恢复后环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能被多数学者认同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1)利用骶骨棒从一侧髂后上棘经骶骨后面贯穿至对侧固定;(2)使用两块两孔加压钢板、一块四孔方形钢板或骶髂关节解剖钢板将骶髂关节经前路固定;(3)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将髂骨经骶髂关节固定于S1,2椎体。 Shaw等[7]用几种不同的内、外固定方法来稳定骶髂关节,结果发现其固定强度主要取决于骶髂关节的解剖形态和骨折的复位质量,采用同种固定方式处理不同个体的同类损伤时,其稳定程度各异,骶髂关节面粗糙不平和复位准确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主要因素。Simpson等[8]认为,后环的稳定程度除取决于骶髂关节的自身形状及其复位质量外,还与内固定器械的合理选择有关,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或后路三枚松质骨螺钉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骑缝钉的力学强度。 551

手术记录模板

手术记录模板 1.腰4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减压术 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巾。自L3至S1取一长约15cm的纵行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及筋膜,沿棘突两侧紧贴骨膜切开骶棘肌,直至横突外缘。用自动拉钩牵开两侧椎旁肌,显露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突,见L4/5棘间韧带断裂,L4椎弓两侧峡部崩裂,断端大量瘢痕组织生长,椎弓浮动感明显,予切除瘢痕组织,取出L4全椎板,切除黄韧带,扩大L5两侧神经根管。探查见L4/5椎间盘轻度突出,神经根受压已不明显,未行椎间盘切除。然后予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椎弓根钉进针点选择L4、5两侧横突中轴水平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的交点为准,钻孔方向与脊柱纵轴成10°,矢状位L4向头侧倾斜约5°,L5向头侧倾斜约20°,C臂X光机透视下证实进针位置正确,一一攻丝,L4拧入两枚(规格45*6mm)万向提拉椎弓根钉,L5拧入两枚(规格45*6mm)单向椎弓根钉,套上撑开棒,拧紧螺帽,提拉L4复位。C臂X光机透视下证实椎弓根钉位置好,L4提拉复位,固定牢靠。冲洗创口,清点器械纱布对数后,放置一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外贴敷料,术毕。 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800ml,麻醉满意,术后清醒安返病房。 2.髌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术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左、右大腿根部扎电自动止血带,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巾,抬高左、右下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至60kPa。于左、右膝关节取一横弧形切口,长约1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显露左、右髌骨,见其呈“入”型骨折,三骨折块分离,关节面不平,吸净关节腔积血,清除血肿,探查关节内无骨折碎片后,冲洗关节腔。使骨折块复位,用巾钳暂时固定之,自髌下缘向髌上缘平行钻入两枚AO克氏针(直径为1.4mm),露出髌上缘约5mm,用双股小钢丝“8”字环绕克氏针,拉紧后拧紧钢丝,剪除尾部多余部分,向后折弯贴于髌骨上,把露出髌上缘的克氏针头向后折弯,保留髌下缘的针尾约5mm 剪断之。检查骨折复位好,关节面平整,固定牢靠,冲洗创口,清点器械纱布对数后,放置一引流条,逐层缝合切口,敷料包扎。术毕。 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麻醉满意,术后清醒安返病房。 3.股骨粗隆间切开复位动力髋(DHS)内固定术 4.股骨骨折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左、右臀下垫一软枕,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巾,于左、右大腿外侧以骨折部为中心,取一长约13cm的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髂胫束,沿股外侧肌纤维方向纵行切开,显露左、右股骨上段骨折部,见其呈粉碎性骨折,外侧有一大蝶形骨折块游离,并有几块碎小骨折片分离,且近骨折断端前侧可见一长约3cm的纵行骨折线,予清除断端的软组织及血肿,使骨折断端复位,用钢板及持骨钳暂时固定之,于大粗隆上取一长约5cm的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张肌,显露大粗隆顶窝,用开口器向髓腔钻孔,导入一导针,用软髓腔锉由小至大逐渐扩大髓腔,测深后插入一AO 髓内钉(340*9mm),装上瞄准弓,于远端前侧切一小口,钻孔,装上压棒后于远端外侧切开两个小口,钻孔,测深,一一拧入交锁螺钉,检查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后,于近端外侧切一小口,钻孔,测深,拧入一枚交锁螺钉,松开钢板及持骨钳,蝶形骨折块用两圈钢丝捆扎加强固定,放回碎小骨折片,冲洗创腔,清点器械纱布对数后,放置一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外覆敷料包扎,术毕。 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800ml,输同型血红细胞7U,麻醉满意,术后清醒安返病房。 5.股骨颈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 患者取仰卧位,左、右臀下垫一软枕,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巾。于左、右大腿外 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