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陈秋珍 John Sumelius 来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综阅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可知,国外研究着重农业多功能性单个因素量化分析,与农业环境计划比较分析,对农业商品产出和非商品产出从联合生产角度分析,运用环境经济学评估方法估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以及对农业多功能性目标政策的讨论等五个方面。国内研究包含四个主要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理论分析,从不同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不同立场进行实质分析,从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与非贸易关注之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和撇开农产品国际贸易利益,对我国农业各功能的价值现状分析。国内与国外研究主要区别在于后者>b较集中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模型量化分析。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文献综述

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涵义是农业除了提供食品、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遗传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这些非商品产出也被定义为农业多功能性所包含的因素。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在各国间国际贸易谈判以及欧盟农业共同政策(CAP)制定中。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农业多功能性概念较早的出现,到随后的GATT或WTO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以及世界粮农组织FAO于1996年峰会上的争议性讨论,目前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政治团体,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在快速升温。

一、国外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

(一)对农业多功能性单个因素采用模型来量化分析

通常认为农业多功能性包含的因素有环境保护、农村景观保留、生物多样性、农村生存与发展、粮食安全、食品质量卫生、农村农业历史文化遗传以及动物福利等。这也是欧洲农业的新范式,认为它所包含的每个因素都构成对农业需求的驱动力。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等支持该理念的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单个因素的分析研究较为具体和系统。

挪威学者Brunstad(2005)一文“景观保留与粮食安全互补性调查研究”认为,如果没有政府支持,生产成本高的国家的农业公共品,如粮食安全、景观保留供给水平将会出现短缺于需求。以挪威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从公共品角度看,目前挪威对农业支持水平很不恰当,政策措施并未瞄准公共品供给。由于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景观保留等公共品供给水平主要要素是农业土地,它具有高度的生产成本互补性,因为

递增的范围收益存在。作者通过模型量化,粮食安全与景观保留分别单独生产到最佳水平所需的生产成本比它们联合生产时所需成本要高出80%。因此研究结论是若将国家支持措施转向支持土地生产技术,比支持生产本身就会有更高效率。

对于食品安全因素的研究更是普遍,德国消费者对德国肉类部门最近引入的“质量保险计划”的意愿支付表现出对带有蓝色质量安全标签标志包装的德国优质品牌的肝类香肠,消费者愿意支付值是0.34欧元,对于没有名气的产品,意愿支付值只有0.11欧元。实证研究证明质量标签对消费者选择的行为具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Ulrich Enneking,2003)。法国研究者Rozan et al.(2004)也研究了关于新食品安全信息在试验环境下对食品意愿支付值的影响。作者用第二价格拍卖法和激励相容的BDM程序进行行为试验,仅仅提供健康有关的公共信息而无其他信息条件下,对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和无质量保证的产品进行投)际,证实试验者对购买价格选择行为的改变。同时也比较两种方法下的意愿支付值(WTP)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也有学者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比较荷兰农民和专家在牛奶厂水平层次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观点

(Natalia et al.,2005)。

保证动物的福利作为农业多功能性一个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没有得到承认,但是欧盟国家较为推崇;德国研究者

Harald Grethe(2004)认为,在欧洲国家,将来承诺遵守动物福利标准进行禽蛋生产的确具有很重要意义,但是也会导致生产转移到第三方国家。作者比较几种具有潜力的补偿政策,认为多边协议和标签生产政策虽有一定作用,但仍然不能阻止生产的转移问题。补偿性支付政策能阻止生产转移问题,但对同样遵守同等标准的第三方国家的生产者不公平。因此比较而言,关税差别也许是比较折中的选择。

农村农业景观因素的研究一般和农村旅游价值联系一起,意大利从1998年开始,分别对Isonzo河与Tagliamento河之间的平原、

Friuli Venezia Giulia山、Collio山、西山、Cilento国家公园以及Elna地区,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估算出每年每个家庭对景观保留的意愿支付值分别为14.9欧元,395.4欧元,73.3欧元,112.5欧元,18.0欧元和51.6欧元(Ttziano Tempesta,2003)。Tlziano Tempesta还将Veneto山区农村景观保留对游客的价值所估算的意愿支付值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度假方式、时间和过去的旅游方式等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或虚拟变量用Logistic模型量化分析。也有用资产内涵法(HPM)来估算比利时农业活动对相对旅游的影响。通过对比利时农村旅游者如何看待农村景观的作用、是否能看成是社会需求的分析,资产内涵法的评估结果表明,农业活动有关(如草地和放牧)的农业景观特征与农村旅游需求和价格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长久草地对当地旅游住宿消费的价格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具有正的显著性,而农业生产如过度的粮食作物或者饲料作物种植所带来负外部性对旅游价格有负的显著性作用,包含影响因素为:和大量牲畜养殖有关的饲料作物的生产面积、市场化的公园面积以及森林面积大小。旅游价格与森林面积大小成负相关是因为旅游者更加偏向开阔的空间而不是封闭性的景观。总的来

说,资产内涵法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污染的农业活动,如草地,园艺等农业景观对农村旅游有积极作用,而森林或高点的饲料作物如玉米的种植,对旅游价格有负的作用(Isabel Vanslembrouck,2005)。

澳大利亚学者Jeff Bennett et al.(2002)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城市居民认为维持农村人口数量水平有积极的存在价值。澳大利亚农村地区人口的下降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公众要求支持农村社区以防止农村人口的下降。在欧洲和美国,也同样类似政治压力,这也就是把维持农村地区生存和就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的因素之一的原因。他们评估社会对维持有生机的农村社区的意愿支付值,采用选择模型方法来调查公众纳税者是否愿意为避免农村地区人口的下降而支付。就全国水平看,在过去20多年来,每个澳大利亚居民家庭每年愿意支付0.09澳元让每10个人留在农村社区。换句话说,每10个人离开农村,每个居民家庭损失0.09澳元。因此,在将来的20年,如果每年1万人离开农村的情况下,估计每个居民家庭每年将会减少福利90澳元。居民家庭将愿意支付这个数字来阻止农村人口的下降。对于地方水平的调查,意愿支付值则高于全国水平,在大南方地区和Fitzroy地区,分别是0.56澳元和2.24澳元。

欧盟学者明显热衷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环境因素研究

(Sumelius et al.,2006)。Boisvert(2001)在“OECD农业多功能性分析框架”一书有关章节中分析到,农业的非商品产出,有正产出和负产出,如农业景观美学休闲价值和环境中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残留分别为正负产出的典型代表。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激励,农民在决定其生产决策时,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化肥农药残留量,而是取决于他们最低生产成本策略。

芬兰研究者Lankoski et al.(2003)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他们用投入和土地配置模型分析农业环境外部性的最优供给。根据社会福利最优原则,用芬兰的实际数据实证分析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等正外部性和营养成分的释放即富营养化问题等负外部性的供给。认为农业生产区域的隔离缓冲地带的宽度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有着正的影响作用,而化肥的使用量多少是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保持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一个重要方面,当用线性规划模型(最优化模型)来评估法国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影响时发现,环境产出和农业商品产出是相冲突的。因此法国公共决策者应该提供足够吸引人的措施和经济激励水平来让农民接纳他们的那些农业环境措施(Veysset et al.,2004)。

农场活动类型也对环境有影响作用。当采用虚拟变量农场土地位置,农场类型如集约型还是粗放型、园艺种植还是家禽养殖,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休耕或轮作,运用模型分析发现,以下农场行为和操作方式如机械化减少、作物轮作、森林绿化、混和肥料和有机肥的使用、边缘地带以及隔离墙的建立等,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景观保留、土壤肥力保持、气候平衡保持有正的作用,而化肥使用、杀虫剂使用、不利的灌溉系统、边缘地带的消失、深度犁地,连续单—耕作、砍伐森林和牲畜养殖等农场行为对环境在以上几方面存在负的作用(Gomez,2004)。

美国虽对农业多功能性理念持批判态度,但一直肯定农业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2004年在法国雷恩召开“农业多功能性”专题学术讨论会上,美国研究者Nelson(2004)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从1975~2000年杀虫剂使用专门整理的数据,就美国对杀虫剂继续还是取消使用两张观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继续使用和取消使用所估算的风险水平是没有明显亮线,利益风险比较说明继续和取消杀虫剂使用不能基于纯粹的成本利益。

(二)将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环境计划进行比较分析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着手实施的欧盟农业环境政策经历了由应用指令性的规定来防止污染到补偿提供环境公共品的农民的变化。农业环境合同发展过程为补偿方法—补偿到激励支付—环境合同的制度化(付款管理)—农业环境规章—农村发展规章等。农业多功能性提法的出现进—步活跃了农业环境计划的完善和提高。

意大利Bartolini(2004)“为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环境合同设计”一文,将委托代理模型和线性规划模型应用到农业环境计划(AES)中以提高对农业的环境服务购买。以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2000年实际数据为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合同实施方式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业环境措施到更高效率、更高的社会福利和更高的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政策可信度,但也必须考虑到合同设计中实际的变化期望与公共服务的类型、环境服务的价值以及公共资金的影子价格密切相关。

基于萨巴蒂尔的辩护联盟框架理论,政策次属系统中辩护联盟(每个联盟由来自不同机构的享有共同政策信念的行动者所构成)相互作用,活动者政策信念系统的变化,而导致了某种政策的产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芬兰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局限在杀虫剂使用、化肥使用和水保护的条例,农业环境政策次属系统包含明显两个不同的辩护联盟即农业和环境联盟,农业联盟则比环境联盟有明显的强势决策权利。Laura Kroger(2004)在分析外部变化参数,如制度框架变化、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公众观点变化基础上,详细比较次属系统活动者的约束和资源,农业和环境两个联盟资源,策略,手段和最后政策的产出和影响后认为,如今政策活动者将农业多功能性思想融入到芬兰农业环境政策,芬兰农业环境政策已经朝强调农业多功能性的方向在发展。

基于欧盟多功能农业的新范式进一步强调农村发展政策中的农业环境支付的新提议,Peedingsetal.(2004)以荷兰7个个体奶牛场是否签订草地一鸟合同为例,运用线性规划模型解释农民对农业环境计划选择以及欧盟新提议合理存在的依据。荷兰草地一鸟合同指的是将割草期延迟以便鸟儿尽可能安全的孵化幼鸟。割草期延迟,饲料自给部分就会减少,同时更少的动物粪尿施用在草地上,而根据荷兰肥料政策,必须将额外剩余的氮肥料运送到非农场地方,这就增加了农场成本。模型结果显示在高交易成本、严格遵守氮肥使用标准、高饲料价格和高不确定性情况下,导致农民更小的利润,因此实证证实欧盟农业环境支付提议的合理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支持措施日益与遵守农业环境标准联系密

切,如交叉遵守 (Crms-compliance)、良好的农作方式

(Good fanning practices)以及生产与支付不挂钩(Decouple)等措施(Osterburgetal.,2004)。 而有些研究者则从经济学的规模效应和阈效应来解释农业环境措施实施效果。根据规模效应和阈效应理论,在实施农业环境措施时,如果农民参与率没有达至嘬低要求,没有跨过阈效应,政府花费所有支付总量和相关的管理费用是没有任何效果和意义,因此农业环境计划实施过程要避免这样的损失

(Piene Duprazetal.,2004)。

美国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知,局限在强调农业与环境特性相关的功能,欧盟和美国也许是代表多功能性农业认知的两个典型,前者认为农业具有和土地相关的一切功能,如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农村农业景观保留,文化遗传,农村的确生存和粮食安全等。但后者只认同与环境特性相关的功能。美国农业环境政策以保护与储备计划(CRP)为主,政策目标就是能提供最大化的环境产出。虽然美国农业环境政策有着市场决定农业环境支付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过分依赖激励和补贴方式而很少利用税收来处理外部性问题的不足(Blandfordetal.,2004)。(三)从联合生产角度分析农业多功能性中商品产出和非商品产出之间关系

对联合生产的理解作为农业多功能性认识的基础,在国外农业多功能研究文献中较为常见。美国学者 Freshwateretal.(2004)从联合生产理论发展过程、类型,双重理论,生产函数来分析商品产出和非商品产出关系到应该将联合生产特点考虑到政策制定中去又存在实际操作问题的两难状态作了具体分析。法国学者Sylvie Ferrari (2004)提出农业生产过程包含着与农业商品产出同时产生的农村休闲娱乐和废水废料污染正、负非商品产出,在假定土地的属性是必需的可分摊的生产要素时,由于土地有限供给和商业投入并存,通过模型量化分析认为,实际上农民生产更高的边际利益价值。这是因为土地对环境服务产出的边际收益为正,平衡了土地的农业商品边际户出的下降。同样也有其他研究者在联合生产和联合消费角度,用模型解释农业多功能性作为农业的驱动需求。联合消费指的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被多个消费者同时使用,联合生产指的是农业商品产出和非商品产出同时产生过程。运用消费者效用函数,分别在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两种模式下,当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方法推导出消费者有机食品对传统食品的替代率,即消费者对生产联合性的意愿支付值,值大小取决于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土地生产力差距以及有机农业正的副产品。联合消费支持联合生产,因此农业多功能性成为农业需求增加的驱动力(Dominique Vermersch,2004)。而芬兰学者Miettinen(2004)则以“芬兰麦类种植和野鹑鸡”的案例分析联合生产,再次实证证实农业生产除了经济功能外还有环境和社会功能。作者提出芬兰种植麦类的选择、农民对除草剂的使用、狩猎者的狩猎量影响到黑麦面积大小和野鹑鸡数量时,则需要在一个动态的条件下,

使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如何内化的问题。用最优控制模型分析发现黑麦种植面积和野鹑鸡数量的减少并且仍有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和狩猎者不会考虑黑麦种植和野鹑鸡保存所具有的社会效益。若从社会规划者、农民和狩猎者各自决策最优化角度,根据目标方程和约束条件,以及现值拉格朗日函数和极大值原理推导出不同主体其决策最优时有不同的选择。因此要使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内化,需要政府通过征收庇古税和狩猎者许可证费用以及补贴措施来实现。

(四)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评估方法估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直接市场评估方法(如生产率变动法、成本法),揭示偏好法(如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和陈述偏好法(如条件价值评估法、陈述选择法)为三大类评估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价值方法。

陈述偏好法(SPA)用于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估尤其常见。芬兰学者Arovuori and Kola(2006)运用陈述选择法(SCM)调查芬兰农民对农业功能性目标政策的选择,然后用多项Logit模型解释芬兰农民在12项不同措施中的首要选择,显示了他们意愿接受促进农业多功能性为目标的农业政策。Yrjola and Kola(2004)则是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消费者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偏好,估算意愿支付值(WTP)。研究结果是芬兰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是农业最重要的功能,其次分别是动物福利、粮食安全和农村地区生存。80%消费者在不同程度数额上愿意支付农业某些方面功能,平均水平为每年支付额50欧元。他们在2000年也用成本收益方法(CBM)评估芬兰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认为农业补贴是保证农业多功能供给的一种举措,如果农业支持减少30%,导致农业产出减少20%-30%,若把多功能性因素考虑进去,如环境因素、农业就业隋况以及粮食安全等非商品产出的下降,社会利益会减少。环境价值的评估是基于消费者对那些保持了农村景观、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其他农村休闲美学价值的环境友好农场的意愿支付值,就业率下降和粮食安全社会成本评估分别是基于失业和养老成本增加以及进口替代国内生产而提高了食品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德国研究

者 Ulrich Enneking(2003)也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测算德国消费者对肉类部门引入质量保证计划的意愿支付值。意大利研究者则分别对Veneto山区、Isonzo河与 Tagliamento河之间的平原、

Friuli Venezia Giulia山区、 Collio山、西山、Cilento国家公园和Elna地区等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计算出每年每个家庭对山区农村景观保留的意愿支付值(WTP)(Tiziano Tempesta,2003)。澳大利亚研究者Jeff Bennettetal.(2002)在评估社会对维持有生机的农村社区的意愿支付值。美国学者 Richard C,Ready和拉托维亚学者

Janis Malzubfis(2002)在其“转型经济中收入和环境价值的关系:拉托维亚地表水质量”一文中同样用CVM估算了市民对提高拉托维亚地表水质量的意愿支付值。在拉托维亚,被调查者平均愿意支付家庭收入的0.7%用于环境质量提高,这个数值远远小于所要求的必要投资。由

于目前WTP的收入弹性值比较低(0.56),因此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空间,随着收入的增加,市民对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也会实质性的增加。早在1987年,英国学者Gasson and Potter就用CVM法调查农民对耕地转为休耕、草地、林地等三种方式的土地储备计划态度,被调查147位农民中,他们平均的意愿接受补偿值分别是348、336和437英镑。

揭示偏好法(RPA)也是较为普遍应用的方法。比利时

Isabel Vanslembrouck(2005)等用资产内涵法(HPM)来研究农业对农村旅游的影响,丹麦研究者Pedersen and Hasler用资产内涵法(HPM)评估瑞典南部和丹麦东部之间厄勒桑海峡(Oresund)地区城市边缘地带的森林绿化价值。而苏格兰学者在1989年同时用陈述偏好法中条件价值估算方法(CVM)和揭示偏好法中旅行费用法(TC)对女王伊丽莎白森林公园的农村休闲娱乐价值进行了实证评估,两种方法估算每年消费者剩余结果比较接近,分别为18.12万和16.07万英镑。美国

Randall(2002)“评估多功能性农业的产出”一文较为综合地概述了农业多功能性价值的估算问题,作者基于产品价值估算证据来源于现存市场、调查或实验的不同方式,综合评价估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的揭示偏好法和陈述偏好法。证据来源于现存市场信息的揭示偏好法中,当很难从市场需求直接观察到农业对水的供给和质量的贡献时,规避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也许可以衡量水质量的提高和供给量增加所带给消费者的利益。旅行成本法以及常用在其中的随机效用模型、资产内涵法等也是揭示偏好法衡量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常见方法。作者认为估算证据来源于调查或实验的陈述偏好法更为被多用,其中条件价值评估和意愿选择实验是较为推崇的评价农业多功能性价值方法,尤其是有利于评估农业中的非商品产出或者说绿色产品价值。由于农业产品除商品产出外还有多种有价值的非商品产出,因此绿色支付必然成为最大化衡量农业利益的工具。但是在估算过程中要很好区分绿色产出的类型、质量和需求者获得的可能性,为了避免社会福利损失和尽量减少贸易的扭曲,绿色产品的价格宜瞄准到单个农户水平。

(五)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相应政策讨论

芬兰Lankoski and Ollikainen(2003)实证研究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达到社会最优时的政策安排。基于 Lichtenberg(1989)“土地质量和作物种植模式基本取决于相对租金”的农业生产模型,作者将景观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释放等因素拓展到原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参数模拟模型说明将负外部性内化的措施如何影响公共品和私人商品的供给水平,解释了农村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导致的富营养化危害问题是如何引起生产投入、土地分配的变化。研究结论为实施农业化学物质使用税和缓冲带补贴的农业环境政策是保留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物质流失较为有效政策措施。

同样,奥地利Erwin Schmid and Franz Sinabell(2004)用三个线性规划模型构成的农业部门模型来评估200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

改革对加强奥地利农业多功能性提高的效果。估算结果显示,奥地利农业商品产出下降,农业就业率下降,但是环境的紧张水平缓解,环境服务产品的生产更具有吸引力,因此CAP改革正在有效地促进奥地利农业多功能性所强调的重要方面。

法国目前农业多功能性的相关政策也富含农业多功能性是欧洲农村发展规章的指导原则之一思想,法国的CTE主张农业各种功能都应得到报酬,农业合同针对农场经营者而不是土地所有者,反映了自从1946年来佃农身份选举法国法律的不变原则,农民代表在合同内容发展中能起到中心作用(Boinon and Freshwater,2004)。例如,支持奶牛养殖计划和公众对农业应具有更广泛角色的期望是一致的,草地的大面积培植,既加强景色美学价值和减少环境的危害,是对环境最好的尊重,也对景观保留和农村就业有贡献作用。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经历从价格支持、补偿直接收入支付到生产与直接支付不挂钩等变化,最后到用来实现保护环境与野生动植物、景观保留等目的,本质上就是从农业定位于市场低价食品生产转变到强调土地有多种用途即农业具有多种功能的新范式(Slangcnetal.,2004)。

而对于美国,虽然农业多功能性是外来词,其实在其政策制定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保护与储备计划十分认可农业的环境功能。环境计划的目标是计划的实施成本和环境利益之间比率最大化

(Boinon and Freshwater,2004)。同样,澳大利亚学者

Kym Anderson(2002)比较WTO农业政策相关原则于各国农业多功能性目标政策。认为农业比其他部门是值得更多保护,因为它产生非市场的外部性和公共品。其实乌拉圭回合谈判农业政策改革是符合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农村生存发展等各国国内政策目标,它们之间没有任何此消彼长的抵触矛盾。但是对于粮食安全,补贴比进口壁垒更具有效率的政策措施,若靠进口限制来提高自给率也许会降低粮食安全水平,因为弱势群体需要付更高价格于国内保护的粮食,而关税降低后,国际粮食市场稳定地占主流,世界各地粮食安全水平均会提高。对于环境保护目标政策,减少农民产出的价格支持,而直接目标于农村环境提高的支付,并且最适当的政策为不挂钩的支付,通过税收或者罚款形式来约束农业投入的污染,这都符合WTO原则范围,彼此间没有消长。

而法国Tristan Le Cotty(2004)以阿根廷和欧盟国家进出口牛肉为案例,分析两个主体在实施补贴和目标支付两种国内支持政策,比较经济分别在达到库诺特一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均衡时发现,在关税一定情况下,单边的国内支持政策是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因此认为强调农业多功能性的国家不一定能从国内支持协议中有所收获。但是如果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形成同时降低和提高他们的国内支持的协议,那么低效率会消除并且帕累托改进。

二、国内对农业多功能性对研究

(一)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运用经济学上三个概念即联合生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来界定农业多功能性的特征以及作为其产生和起源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容易地在我国目前一些讨论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文献中发现(朱启荣等,2003:吕耀等,2004;张皡,2005;杨楠、倪洪兴,2005)。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若产品具有外部性,不论是正还是负外部性,进行国际贸易时,对贸易双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变化会产生影响。因为农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同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自由贸易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全部价值得到实现。就是无法实现联合生产出的农业非商品产出的价值。由于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到农业非商品产出具有正的外部性,在国际贸易时,虽然进口国社会福利的变化处于不确定状态,但对于出口国,社会福利必然会提高(朱启荣等,2003:张皡,2035)。

从经济学角度评述中国农业多功能价值现状,我国学者认为农业在我国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社会福利保障替代方面具有较大的非商品产出价值,显著的正外部性;但是在环境方面则较多负的非商品产出:而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非商品产出边际价值不大;传统文化继承和农业景观的外部性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度状况(吕耀等,2004,张晓涛等,2004)。另外,观点有所不同的是,朱启荣等研究者认为,我国9亿人口在农村,农业在保障就业,减缓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保持社会稳定,经济缓冲,保证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均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功能,因此农产品大量进口或者出口减少对农产品的非商品价值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社会总福利的损失(朱启荣等,2003)。并且认为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非商品产出其价值是具有条件性的,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因各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不同而变化(杨楠等,2005;张红宇等,2006;张皡,2005)。

(二)不同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不同立场的实质分析

张陆彪(2002)认为各国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立场观点基本上根据其大米进出口情况。因此美国以及凯恩斯集团等认为,农业多功能性不足以成为农业贸易扭曲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各国可以利用绿箱政策解决非贸易关注问题,反之,欧盟、日本和韩国则利用该概念来保护其国内农业农产品市场,维持高度农业保护政策。我国政府没有明确立场观点是由于考虑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复杂性。

朱启荣等(2003)认为各国农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是决定其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立场的原因。各国在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存在的不同立场和政策主张,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农业多功能性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各自的利益需要。

吕耀等(2004)认为各国对农业多功能问题争论实质是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利益之争。主要的分歧点,其一在于对农业生产的关联性和可替代性认同,美国认为非商品产出与农业生产可以独立存

在,因此不具有关联性;可以被其他物品或服务替代,所以具有可替代性。其二在于对农业非商品功能的衡量标准,由于其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增加了度量难度,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而统一地对物品或者服务的存在价值,选择价值以及遗留价值的度量,而价值量化是各国谈判中重要的比较指标。

张皡(2005)则认为一国对多功能性理念的支持与否,显著相关于其所国内支持政策承诺约束的强弱程度。美国、澳大利亚亚在“黄箱”承诺受到明显约束,通过扩展绿箱,来增加对农产品的支持:而欧盟、日本、韩国、挪威、瑞典等国的政策空间微乎其微,强烈支持农业多功能性。

(三)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与非贸易关注之间关系分析

世界粮农组织于1999年主持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讨论在欧盟,日本和韩国与美国以及凯恩斯集团遭到激烈的争议、分歧和受挫。而国际非贸易关注大会坚持每个国家享有追求农业非贸易目标的自主权,包括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国的粮食安全,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相对而言,非贸易关注较为容易地被接受和承认(倪洪兴,2000)。也有学者认为,农业多功能性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而非贸易关注只有正的。WTO规则肯定各国诸如粮食安全等问题所具有的主权和控制力度,认同农业的非商品生产目标,如绿箱政策的环保计划下支付,区域援助计划下支付,即所谓的非贸易关注,但是并不支持农业多功能性所涉及每一个方面(张皡,2005)。而杨楠等(2005)认为,WTO农业谈判涉及非贸易关注问题本质上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由于农业多功能性存在,农产品贸易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部价值,从而导致贸易方利益损失和减少。

(四)撇开农产品国际贸易利益,分析我国农业各功能的价值现状 2000—2003年,“世界粮农组织农业和发展经济署”组织“农业多角色”项目研究,其中主持“中国案例”课题的我国研究者分别从环境保护、农村脱贫、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生存,经济缓冲等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农业多功能性问题进行价值分析。

环境保护功能的研究集中在农业对环境影响的外部性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农业引起环境变化的负外部性比较容易被人们意识到,但是正外部性很难察觉,尤其认为负外部性在农村地区外的溢出效应远远超过其在内部的影响。而在一些特定场所农业对环境产生的正外部性由于市场作用而被内化,人们容易忽略。人们对负外部性比正的更加敏感。他们也采用WTP方法对改善饮用水的污染做意愿支付的价值大小调查发现,意愿支付值与住所离城市的距离远近以及他们的年龄呈负相关,与所受的教育水平呈正相关。估算的意愿支付值为每年每个家庭255元,仅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事实说明,虽然公众对农业生产

的负外部性比较敏感,但改善的意识和能力并不强。

研究者们采用1978~2001年我国农村贫困率、三个经济部门实际增长率以及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力的时间序列变量,建立两个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农业的扶贫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贫困率与农业GDP增长率以及农业生产力的相关显著,与非农产业部门增长率的相关不显著,但与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就业增长率有显著性相关。为此,分析结果再次证实我国农业对农村脱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Tianetal.,2003)。从国内粮食供给能力、居民的购买承受力和渠道运输能力看,目前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状况已经达到满意的水平。虽然少数贫困地区,有些家庭的粮食安全存在问题,但大部分居民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收入弹性相当低,说明他们的家庭粮食安全水平较高。根据随机调查,大多居民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将来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佳办法仍然是尽量保证基本自给。这说明粮食自给的意愿支付价值较大,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支农政策有了广泛的基础 (Hetal.,2003)。农业的经济缓冲作用和对农村的生存贡献体现在当国民经济火热、枷蹄哙多时,民工潮进城打工;但当经济不景气时候,他们就返乡务农。这样一来,农业对于农民工起到了一个缓冲器和安全带作用 (Ztmngetal.,2003;Tianetal.,2003)。

对比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对农业多功能性单个因素的价值量化估算较为热衷和具体,而国内对此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同时,我国也很少运用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来估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但对于农业多功能性存在联合生产和公共品这些特性,国内外研究比较接近。

农业众筹文献综述

农业众筹文献综述 一、众筹相关理论概述 1.众筹的产生和发展 “众筹融资(Crowdfunding)”一词则第一次出现在 2006年8月,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利文在建立一个名为Fundavlog 的融资平台中,用“众筹融资”描述该平台的核心思想:在这一平台中,发起人可以通过在平台上播放视频,进行融资。 2006年9月,他在维基百科中将众筹融资定义为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的一种群体性合作。 2010年2月,《麦克米伦词典》网页版收录了Crowdfunding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使用网页或其他在线工具获得一群人对某个特定项目的支持”。 Schwiebancher和Larradle(2010)认为,众筹融资能够为不同的目标和大小的项目筹集资金,无论是小的艺术项目或是可以从传统的风险投资中筹资的几十万美元的项目。 2011 年 11 月,《牛津词典》将Crowdfunding 作为新型金融术语被收录,定义为“通过互联网向众人募集小额资金为某个项目或企业融资的做法”。 Molick(2013)认为,众筹融资是一种新颖的筹资方式,允许个人筹资者借助这一平台,为了盈利、文化或是社会项目,向众多投资者进行融资,并在将来向投资者给予实物或是股权作为回报。 Kuppuswamy和Bayus(2013)认为众筹融资与传统筹集资本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点:一是资金来源于很多人,但是每个人所投资的资金数目不是很大,项目通常有一个固定的筹集期限(通常是几周);二是潜在的投资者能够看到他们投资的最后期限(固定的募集期)和项目的投资者的投资情况(项目募集资金的进度),这种“社会信息”会在项目能否完成募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有研究认为这种“社会信息”可能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表现。 “众筹”一词首次出现在2011 年 2 月号的《创业邦》杂志中《众筹的力量》一文中,作家寒雨(笔名)将《Entrepreneur》杂志中的Crowdfunding一词译为“众筹”。 2.众筹的含义 2006年8月,美国学者迈克尔·萨利文,为描述其创建的Fundavlog融资平台的核心思想,首创众筹(Crowdfunding)一词。同年9月,迈克尔在维基百科中将其定义为:众筹描述的是群体性的合作,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 此后,随着众筹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定义也在不同国家进行了调整,但都大同小异。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无土栽培技术文献综述

无土栽培技术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市场的需求,无土栽培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无污染的规范化生产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同基质和基质配方对生长和营养价值有显著差异,选择合适的基质配方相当重要。无土栽培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品质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简述了国内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优点、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为推进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土栽培 1.无土栽培的定义 万军在科技创新导报上提出: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栽培作物,而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温度,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无土栽培技术从出现至今1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1]魏明丽与王野在学术园地上提出:无土栽培学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无土栽培就是完全摆脱对土壤的依赖,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养分配置成营养液,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无土栽培以人为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2]王桂云在科技信息上提出:无土栽培根据所用基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砂培和水培。无土栽培是近百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技术。使用天然基质(如砂、碎秸秆、锯末、草炭等)或人工基质(如岩棉、珍珠岩等)代替土壤.甚至不使用任何基质。运用营养液直接浸、喷植物根部。又称之为营养液栽培。无土蔬菜栽培不仅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不占耕地,节省肥水,简化工序,有利蔬菜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目前,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相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在我国当前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少、人口密度大、农产品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3] 2.无土栽培的特点 无土栽培技术的核心是用基质和营养液代替土壤,因此,利用无土栽培可以有效地克服设施栽培中土壤泛盐,土传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可以在不适于耕作的地方(如盐碱地、沙漠、海岛、阳台、屋顶等)周年栽培,较有土栽培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其作为一项新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具备以下优点:科学调控,品质优良;吸收充分,操作简便;清洁卫生,病虫害少;栽培灵活,美化生活。无土栽培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在于无土栽培所提供的营养的优越性,与土壤栽培相比,无土栽培以营养液的方式向植物提供的营养要比土壤提供的优越得多,其表现为:营养全面而均衡,营养的有效性高,供应充分、迅速等。[2] 无土栽培都是在温室、大棚内进行的。温室、大棚内的环境条件主要有光照、温湿度和气体等,与外界自然条件不同,需要人工加以调节,以适应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无土栽培成败的主要技术环节。[4]

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范文 篇一:开题报告范例 天津师范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 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

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 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 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 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 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农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学院农学院 专业园艺 毕业届别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映霞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甜瓜根系较浅,具有喜肥不耐肥的特点,容易发生盐害。土壤次生盐渍化成为甜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此外在淡水资源不足,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甜瓜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盐胁迫对植物的生理特性及盐适应机理的影响有重大意义。本文综合概述了关于盐对甜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及研究状况。内容包括盐胁迫对甜瓜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淀粉酶等的影响及甜瓜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 关键词: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淀粉酶 前言 甜瓜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到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现在甜瓜已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产物之一,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但西部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存在大量盐碱地、苦碱水资源,这种不良的环境不仅降低了种子的萌发,而且影响了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如何缓解盐渍化对甜瓜种子萌发的抑制是盐渍土地地区作物栽培的重要技术环节。

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种子萌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苗的建成和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种子发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作物的生长加工和效益。硅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9.50% ,仅次于氧而位居第二位,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生活的根基。硅是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大量研究表明,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2]提高作物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3]。同时也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有益作用的元素。研究表明,硅能明显提高大麦[4]、玉米[5]和烟草[6]的幼苗的耐盐性,由于绝大多数硅是以硅酸盐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所以土壤中硅的浓度都比较低。但硅对甜瓜种子的萌发的研究甚少,因此,以甜瓜种子为材料,研究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有很重大的实际意义。外源硅( K2 SiO3 ·nH2O)在园艺作物抗盐性、抗重金属胁迫、抗病虫、抗旱等逆境中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研究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索外源硅在缓解盐害中的作用,以期为甜瓜的栽培、耐盐抗盐性品种的筛选和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 1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在盐渍环境下,种子萌发作为种子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最先受到盐分的胁迫。种子在盐胁迫下,由于渗透胁迫以及 Na+、Cl-等离子毒害作用影响种子萌发[1],表现为种子萌发速度及萌发百分率随盐分胁迫而降低[7] 。通常甜土植物不能在高于 1.5%的氯化钠浴液中萌发,而盐角草等盐生植物却可以在高达4%的盐分浓度下萌发。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水引起种子内部糖、有机酸、氨基酸外渗,重新建立生理生化反应,在高盐胁迫下,上述过程受到抑制,膜的再造功能受到影响,膜受伤透性增加,溶液由细胞内向外渗出.,造成细胞内营养不平衡从而影响种子萌发指标。在低盐条件下可促进种子的萌发,对于这种现象的主要的解释有:可能存在耐胁迫基因( 或特异生理机制)可能

关于旅游广告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旅游广告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姓名: 韩露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42班 学号: 2224228 指导教师: 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旅游广告营销策略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韩露 指导老师刘庆友 摘要:旅游是一种基于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活动,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而精神需求在现代信息社会越来越需要大众化的广告来激发、引导。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沟通媒介,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旅游业中,各种广告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旅游广告的促销作用将得到越来越大的显现。但是,在旅游广告营销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在查阅中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目前的研究思路,以便于明确研究现状,做出简要述评,从而能进一步探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 关键词:旅游广告;影响;应用;问题;对策 The overview of marketing strategy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Han Lu Tutor Liu Qingyou Abstract: Tourism is one kind of activities which bases on the spiritual demands,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receives the social universal attentions as a sunrise industry. The spiritual demand needs stimulation and guidance of advertisements more and more 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tourism product advertis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medium,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tourism industry,each kind of advertisement is not dispensable,but indispensable, and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the tourism advertisements will be more and more obviou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progress of the tourism advertisemen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carried on in these aspects in widespread and thematic- angles. This article in consult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rrelation literature in the foundation and combs the present mentality of research, make the situation of thread clear ab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makes the brief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翁乾麟覃海珊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铁木制农具,以人畜力作为动力,实行手工劳作,生产者根据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二是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亦长期变化甚微;三是人力资本稀缺。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作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对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认识不断发展、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结合广西的人口、资源等基本情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一论述。 一、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1.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按农业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见表1:社会人均GDP实现了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 比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00%,达到标准值的一半;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达到了92.65%,相差7.35个百分点; 农业劳均GDP59.70%、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产量为7.31%,不到标准值的1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与标准值相差12.7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目标,说明广西耕地产出率较高;农业机械综合耕作率约为30%,也不到标准值的1/3;森林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的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潮流和形式的到来。家庭农场这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发展合理性、发展前提条件、发展现状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入、继续探讨符合国内不同省际之间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现状 2.1对国外家庭农场的研究 朱博文[1]认为土地私有是国外农场的根本特性。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完全有市场调节,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来的。刘志雄[2]认为美国农场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三种形式。其中张妮妮[3]研究显示这三种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2007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家庭农场比重为97.6%。贾佳佳[4]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场土地私人所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而早在1959年列宁[5]就提出过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鲁士改良道路,一条是美国的改良道路,而在地主经济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后一种情况下占据优势,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克拉夫和马伯格[6]在《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在美国社会中始终有其经济意义以及象征意义。个人家庭农场制度,是所有西方文化国家为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二促成的

论文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篇一: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XXXXX 指导教师 XXXXX 日期 XXXX 院、系(部)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 专业及班级工程管理专业XX级 01 班 姓名及学号 XX XXXXXXX 工程管理系 XX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审查表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农产品物流相关文献综述

农产品物流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研究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物流理论方面,也主要以介绍国外的理论为主。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物流管理以及农产品物流管理领域的观点,尝试对多个组织及相关学者的理念进行归纳和整理,旨在为更深入的农产品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物流;农产品;研究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对农产品产销的影响日益重要。国际上对物流管理的之于农产品产销的研究比国内要领先很多。但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有所讨论。本文将对前人观点进行综述,从而为探讨农产品物流管理提供更深入的思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F?格鲁威尔(John?Crowell),他在1901年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费用,填补了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空白。从此以后,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逐渐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对现代的农产品物流产生了较深刻影响的有:克拉克?韦尔德在其所著的《农产品营销》中,对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中,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第一次将系统论的观点引入物流研究领域的是经济学家丘里默?马蒂尔夫鲁伯,他指出,物流学应将计划、调节和物料流、信息流、人流及能量流的控制作为整体系统来考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物流。美国于1963年成立了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开展物流理论研究。近些年来,他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供应链物流问题、信息化或电子化物流问题、第三方物流服务问题等。日本也成立了类似于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他们在展开了

农业信息化

1. 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围绕着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包括微电子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各类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光盘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 2. 什么是物联网?其发展有何意义?未来物联网发展趋势如何?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3. 什么是云计算?其特点是什么?云计算对互联网发展有何意义?是一种新型的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和商业计算模型,也是一种IT基础设施的教父和使用模式,世界爱那个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特点是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意义是将所有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须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和租赁计算力。 4. 什么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策略过程中

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查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管理技术,实验手段和传播途径,促进传统经验型农业向现代精确型农业转变。5. 什么是电子鼻?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是什么?电子鼻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是一种嗅觉模拟技术,也称为人工嗅觉,气味扫描仪或化学传感器阵列技术,由多个性能彼此重叠的气敏传感器和适当的模式分类方法组成的具有识别单一和复杂气体能力的装置。主要有气味取样操作器,气敏传感器阵列和信号处理系统三种功能器件组成。粮食存储和加工中霉变检测6. 什么是电子舌?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是什么?电子舌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一种利用低选择性,非特异性,交互敏感的多传感阵列检测液体样品的整体特征响应信号,通过信号模式识别处理或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类新型现代化分析仪器。主要由味觉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器和模式识别系统三部分组成。7.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其开发流程是什么?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模型,系统组织管理者构成,开发过程包括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技术方案分析,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维护 8. 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何?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传感器,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农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建立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文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各国的支持政策和相应的发展情况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做了梳理并评述已有文献。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模式 一、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我国农业生态学思想古时就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三才论提出:天时、地宜、人力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吕氏春秋: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20世纪80年代初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胡宝刚(199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资源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相养共生规律,自觉建立起的稳定而高效的农业经济体系。最近的相关研究有,李太平,马万平(2012):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 从上面的定义看出,他们都注重的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并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即,生态农业是一种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投入少、产出高、绿色环保为原则,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支持政策及趋势 (一)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及各国的支持政策 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环境在工业革命后受到严重污染。他们曾借鉴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兴办生态农场,继而推出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生态农业补贴,90年代后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环保支持力度。生态农业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稍后,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也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欧洲发展较快,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 美国农业在吸取生态失衡的教训之后,转而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农药、化肥、石油的投放量控制在适合的水准。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1990年开始美国的生态食品销售量就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1月1日,德国有16791家生态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1%;占地面积约811724公顷,为农业面积的4.8%。法国对生态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摘要]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本文聚焦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现状,深入分析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合理 化建议。 [关键词]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文献综述 大足石刻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早在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在1996年,在全国第五届工程地质大会上,包括张赞勋、付林森、江 东云、姚金石等在内的几名学者就以《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1为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研究与担忧,在深入分 析风蚀作用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构成的破坏的同时,这几位学者从地质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建议。 在相关的研究进入讨论阶段后,随着我国学者李永德和朱明(2001)关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成果的发布2,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石刻雕像等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复原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在敦煌等地壁画的修复工作在相关材料的支持下,有关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研究正式展开。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我国学者不仅仅研究出了用 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我 1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 集[A].1996. 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2001(05)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 文献综述 (2012届本科) 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 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营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将学者们的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1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界定的研究情况 第一种观点是: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 和Roy A.Goldberg 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但是, 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 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 简称农工综合体[1]。它是以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 材料来源情况: 本文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市场上正式出版的各种关于自由贸易区的专著以及各种关于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经济学杂志、学报、报纸报道,经及从互联网上获得相关的数据库资源。此外还参考了部分高校的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相关数据的获得主要来自市场上出版的各种年签以及商务部等国家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公布的统计数据。 文献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贸总协定(GATT)及其随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体制和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驾齐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二者互相促进,共存共荣,却不能相互替代。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可能作为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先行步骤,促进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又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障碍。GATT/WTO在确立自身全球贸易领导者位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监督和引导的重任,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宽容与规范更好地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的消极影响,使之在不偏离贸易自由化的轨道上快速前行,成为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GATT/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关税同盟理论则奠定了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以此为蓝本先后出现了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分工理论,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日趋多样化。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国家/地区(包括单独关税区)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国外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很丰富,FTA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区域内成员方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所产生的各成员方贸易发展的直接效果,二是缔结FTA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各成员方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前者以维纳(Jacok Viner)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为主,这也是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后者则相对较为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