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59~6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丁新华1,2 王极盛2 

(1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083)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构成、测评工具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家庭因素、神经质和外向性、自尊、控制感)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状况和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和干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 

分类号 R395.6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则比较的少。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雏形[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心理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对幸福的构成、影响幸福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能对幸福问题有个准确、深入的把握。有关成人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许多,但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起步不久。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方面可丰富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可有助于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基本上通用,一般被译为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2]。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

收稿日期:2003-06-30

通讯作者:丁新华,E-mail: xinhuad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3199518.html,

-6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的最真实准确,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 

2主观幸福感的测评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下文仅对应用较广的、适用于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一些主观幸福感量表加以介绍。 2.1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测评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Cantril的山高量表、Andrews的人面量表 [3]。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性和有效性。

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前者由8个情感项目组成,后者则由一个满意度项目组成,两者的得分进行加权相加即为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量表情感指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43,与生活满意度单一测题的效标相关系数为0.55[3]。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Psychological General Well Being Schedule,PGWB)共有33个项目,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各分量表和总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3]。Argyle发展了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OHI),该问卷是在Beck抑郁问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29个项目,主要测量总体幸福感,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七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结构效度也不错,为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个主观幸福感测评量表[4]。上述量表虽然理论上说都可以应用于青少年,但是由于目前多应用于成人群体,以青少年为对象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国内的程灶火则编制了一个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其实质上就是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该问卷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认知成分划分为家庭生活、同伴关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知5个满意度维度,情感成分则包含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和躯体感情3个维度,该问卷的信效度指标较为满意[5],但是较大的一个缺陷则是没有涉及积极情感的测量,与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结构成分不太吻合。

2.2有关生活满意度的测评量表 

有关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常有单一项目的评定,要求被试从总体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进行等级选择,但标准化的多项目满意度量表也在不断开发。 

第12卷第1期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61-

Diener发展了一个包含5个项目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采用七级评分,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其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应用十分的广泛[6],已有不少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开始陆续使用此量表。Adelmand发展的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erceive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PLSS),包括19个项目,测查学生对其物质生活条件、身体、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家庭和学校环境、个人发展,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满意度。对9~19岁儿童的测评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4~0.89之间,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7]。

鉴于Diener的SWLS并非专门针对学生所编制的不足,Huebner在SWLS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LSS)。该量表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所编制的,共有7个项目,四级评分,要求学生对其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做出评价。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左右,两周后的重测系数为0.74,效度指标比较理想[8]。Huebner 对PLSS的应用则发现其心理测量学指标不是很理想,因素分析结果也与作者原来的单因素结构不一致,另外它只适用于进入青少年期的儿童,对于更小的儿童则不是很适用。因此,Huebner又专门编制了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共有40个项目,主要测查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学校、朋友、自我、生活环境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信度效度指标一直得以不断的验证和积累[9]。该量表是目前青少年满意度研究领域中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量表,但目前还没有常模资料。 

2.3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测评量表 

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主要测查一般人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两者的平衡,共有10个项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项目各半,积极情感项目间的相关为0.19~0.75,消极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38~0.72,积极情感项目和消极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小于0.10,重测信度在0.76~0.83之间,与单个整体幸福感测题的相关为0.45~0.51[3]。该量表发展较早,应用比较广泛。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该量表共20个项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各有10个项目,对采取频率和程度两种不同作答形式的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信度效度指标较好[10]。以上这两个量表在青少年群体上应用较少,是否能较好的适用于青少年群体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由单一项目的测量到多项目的标准化测量,由生活满意度的测评到包含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测评,由整体生活满意度的测评到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的测评,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日益趋于可操作化、标准化、具体化。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所开发的幸福感量表也在日益的增多,但是相对于成人幸福感量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说,则显得远远不足。 

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现状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状况 

与成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比,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少,目前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这一领域。Huebner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青少年的总体生活满意

-62-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度和重要生活领域(家庭、学校、朋友、自我、生活环境)的生活满意度均表现为正性水平,即在中等水平以上[11,12]。这一趋势与成人的结果基本相似,Diener回顾了跨国家的调查数据后指出,除了经济水平极度低下的国家之外,整个世界范围内成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表现出正性水平是十分普遍的[2]。根据青少年幸福感的主要研究结果来看,Diener的这一结论也可初步推广到青少年群体中来。不过,虽然青少年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总体趋势在中等水平以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具有较高不满意度。Huebner对5544名9~12年级青少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大约11%的被试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有7%的被试很不满意,甚至较大比例的被试对家庭不满意(17.6%)和对学校不满意(22.8%),在各生活领域满意度中青少年对学校的满意度水平最低[11]。

3.2 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有关因素 

3.2.1 人口统计学变量 

Dew和Huebner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与性别、年级无关,但是却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亚裔学生的满意度要低于白人学生[13]。Huebner对青少年满意度的研究中有关性别和年级差异的结论与前者较为一致,但是却没有发现总体满意度存在种族差异。Huebner 还发现,在朋友满意度上白人学生比亚裔学生的满意度要高,女孩要比男孩的满意度高;在学校领域,女孩的满意度要高于男孩。在生活环境领域,白人学生比亚裔学生的满意度高;在自我领域,存在明显的种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白人女生比男生的自我满意度要高,亚裔女生和男生之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11]。已有的成人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幸福感的方差解释率较小,对幸福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2]。不过由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的还很少且主要集中于生活满意度上,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研究不多,因此这一结论是否可推广到青少年群体之中,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3.2.2 生活事件 

Huebner对生活事件和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14]。一些学者曾对葡萄牙青少年移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民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当地同龄的青少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民这一大的生活变动给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15,16]。生活事件对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这一结论在成人的研究结果中已不断的得到验证[17],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虽得以初步的验证,不过由于受研究数量所限,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据积累。

3.2.3 家庭因素 

目前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领域。Furnham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人格、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当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起进行考察,母亲的权威性教养方式是唯一的直接预测孩子快乐的因素,当父母教养方式分别考察时,父亲的权威型教养方式也对孩子的快乐有直接影响作用。另外,父母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还通过降低孩子的自

第12卷第1期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63-

尊来影响孩子的快乐,母亲的教养方式则都通过自尊中介影响快乐,母亲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还对孩子的外向性和神经质产生直接影响[18]。郑立新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儿童的生长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幸福感有明显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对儿童幸福感呈正性影响,拒绝否认养育方式则呈负性影响,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均对儿童幸福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9]。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同时还可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间接影响其幸福感。

3.2.4 神经质和外向性 

在目前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以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大五人格因素问卷作为人格特质测验工具,其中神经质(N)和外向性(E)这两个人格维度备受关注。Costa等研究了1100名成人被试发现,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人格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20]。众多的研究也都重复验证了这一结论[21]。Patrick报告了有关澳大利亚青少年的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外向性和生活满意度正相关[22]。国内有关大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23]。

3.2.5 自尊 

不少的研究已经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密切。Gilman发现,青少年其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的相关[24]。Furnham对406名14~28岁的青少年被试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自尊是幸福感的一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18]。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有较好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改变情境而不像外控者那样企图逃避现实,所以能较好的应付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些。不过,最近Diener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自尊和幸福感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两者的相关程度不是很高[25]。我国学者张力为则评估了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在预测青少年运动员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和训练比赛满意度时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集体自尊在预测训练比赛满意度时贡献最大,从而提示说明,需要用不同的自尊来预测不同的满意度,文化背景是自尊和幸福感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变量[26]。

3.2.6 控制感 

控制感是对个人性格特征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所决定,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如他人、环境、命运等)决定的。对生活事件持内控的个体经常体会到对事件的控制感,较为乐观和主动,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往往能较好的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从而有助于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外控倾向者则常常把行为的结果归结于机遇和运气或其他一些自己无法

-64-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控制的外部力量,较为悲观和被动,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消极,这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由此可能会损害幸福感。Huebner对青少年控制点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表明[14],控制感在其负性生活事件和学校满意度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内控的个体其生活满意程度要高一些。不过,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所得结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4研究展望 

4.1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 

虽然有一些适用对象较广的测评问卷可用于评估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但是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生活领域和关注任务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青少年的生活实际专门编制青少年幸福感工具则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已开发的青少年幸福感测评工具多限于生活满意度领域,专门用于测量青少年情感成分的工具则没有,同时测量幸福感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工具更没有。因此正如Bender所指出,当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最紧要的目标应该是发展测量学生快乐和满意度的工具[27]。不过他也特别指出,当研究者在设计学生幸福感的评估工具时,必须意识到学生的自我概念和感知方面的发展变化,因为随着学生在社会和认知上的发展变化,对学生幸福感有贡献的生活领域可能会随之有所变化,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可能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影响作用愈来愈大。这就提示研究者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编制出真正适用于青少年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幸福感测评工具。 

随着新的更具信度和效度的青少年幸福感测评工具的建构,研究者也需要设计真正的发展式的研究程式,也就是说,应该综合使用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来研究青少年的幸福感。尽管这一研究程序比较费时,但是对于准确了解青少年幸福感的发展则是十分有益的。 4.2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 

目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上,对青少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及总体幸福感的基本状况了解不多。由于在文化和教育体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国家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及重要的生活领域满意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是否存在一些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跨文化的比较。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的不多,主要涉及人口学变量、生活事件、家庭等社会文化因素和控制感、自尊、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广义的个性心理因素,另外其他一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尚未涉及,如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等。这些社会心理影响因素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否与成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或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深入、细致的考察各个影响因素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很有必要。 

4.3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机制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多数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为什么及如何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即幸福感的产生机制问题。Diener曾回顾了各种针对成年人提出的幸福产生的理论解释,包括进化、气质、社会文化、认知和动机等各种理论[2]。但考虑

第12卷第1期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65-

到发展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经验的变化以及从青少年到成年的期望不同,青少年幸福感的机制可能与成人的机制有所不同,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幸福感的产生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幸福感的研究多侧重于单一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探讨,缺乏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系统、整合研究。事实上,幸福感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内部的个体因素及外部的环境因素,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模式研究,以探讨各因素对幸福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及贡献作用,从而找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对重要的因素来,这可为探讨青少年幸福感的产生机制提供可能的详细解释。 

4.4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其他生活领域满意度要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11]。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忽视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则值得学校方面进行思考。培养青少年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目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已起步,但有关提高青少年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展开。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青少年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青少年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P,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2]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3): 542~575

[3]范肖冬.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测查.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69~86

[4]Argyle M, Martin M, Crossland J.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 In: Forga J P, Innes J M. Recent

advances in soci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Elsevier Science,189~203

[5]程灶火,高北陵,彭健等.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1):11~16

[6]Pavot W, Diener E D.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3,5(2):164~172

[7]Adelman H S, Taylor L, Nelson P. Minor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ife circumstance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89, 20: 135~147

[8]Huebner E S.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1991,12:231~240

[9Huebner E S.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4, 6: 149~58

[10]Watson D, Clark L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6): 1063~1070

[11]Huebner E S, Drane W, 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00, 21(3): 281~292

[12]Huebner E S. Correlates of school satisfaction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93(5): 281~292

[13]Dew T, Huebner E S. 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4,32(2):

185~199

[14]Huebner E S, Ash C, Laughlin J E. Life experiences, locus of control,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1,55(2): 167~183

-66-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15]Neto F.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mong adolescents from immigrant families in Portuga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1, 30(1):

53~67

[16]Ullman C, Tatar 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Israli adolescent immigrant: a report on 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1,30(4): 449~463

[17]Suh E, Diener E, Fujita F.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nly recent events matt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5):1091~1102

[18]Furnham A, Cheng H.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 ogy, 2000, 35:

463~470

[19]郑立新,陶广放. 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05~107

[20]Costa P T , McCrae R R.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 38(4 ): 668~678

[21]DeNeve K M., Coorper H.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 1998,124:197~229

[22]Patrick C L H. Extraversion, neuroticism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mong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989,

10(5): 489~492

[23]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316

[24]Gilman R, Huebner E S. 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children’s well-being reports: discriminant

validity for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 esteem.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9, 46(1): 1~22

[25]Diener E, Diener M.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

68( 4): 653~663

[26]张力为,梁展鹏. 运动员的生活满意感: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贡献.心理学报,2002, 34(2): 160~167

[27]Bender T. Assess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during childrenhood and adolescence’. In Phye G. Handbook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7. 199~225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es about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Ding Xinhu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Beijing Fores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Wang Jishe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Abstract: Initi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conceptually exposition about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s well as the measurement scal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es about some factors relating to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se factors include demographic level, life events, family,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erspectives for further stud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Key words: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negative emotion, positive emotion, life satisfaction.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3199518.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3199518.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主观幸福感(GWB)量表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本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我们将严格遵循 保密原则,请您放心作答!所有选项无对错之分,调查结果保密,所以希望您能按真实情况作答。在此衷心感谢您真诚的合作! 基本情况: 性别( 1. 男 2. 女)专业类型( 1. 文 2. 理 3. 工 4. 农林 5. 医 6. 艺术) 指导语: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在合适的选项处划“V”,请您按实际情况作答,问题不存在对错之分,因此不要花很多时间去想。 1. 你的总体感觉怎样(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好极了②精神很好③精神不错④精神时好时坏⑤精神不好⑥精神很不好 2. 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极端烦恼②相当烦恼③有些烦恼④很少烦恼⑤一点也不烦恼 3. 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绝对的②大部分似的③一般来说是的④控制得不太好⑤有些混乱⑥非常混乱 4. 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极端怀疑②非常怀疑③相当怀疑④有些怀疑⑤略微怀疑⑥一点也不怀疑 5. 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相当多②不少③有些④不多⑤没有 6. 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非常幸福②相当幸福③满足④略有些不满足⑤非常不满足 7. 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一点也没有②只有一点点③有些,不严重④有些,相当严重⑤是的,非常严重 8. 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 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假如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也增加,那么绝对收入的增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甚微。罗楚亮(20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收入预期对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Frank(2005)提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炫耀性商品时,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商品,该商品作为炫耀性商品的功能将逐渐丧失,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这就迫使人们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能为其带来为更高收入的活动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而对能给他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动(例如休闲)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社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而较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因此,使得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缺乏强相关联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指导语: 我们希望了解过去几周以来你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每一语句,参照你在大多数时间的生活状况,把最符合你的观点的数字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同题号的后面。请按照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你觉得你应该采取的方式作答,这一点非常重要。 1---------2---------3----------4----------5----------6----------7 完全不符合不符合有点说不定有点符合符合完全符合 1、我的朋友都很尊重我。 2、我喜欢和我的父母在一起。 3、我在学校里感到不舒服。* 4、我希望自己住在别的地方,而不是现在的地方。* 5、基本上没有人强迫我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6、我在学业上取得了理想的成就。 7、我有很多朋友。 8、我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9、学校的很多事情我都不喜欢。* 10、我生活的环境周围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 11、基本上我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12、我多我的学业状况满意。 13、如果我需要,我的朋友们都会帮助我。 14、大多数时候我喜欢家长的教育方式。 15、我喜欢去学校。 16、我生活的地方社会治安好。 17、基本上我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18、与多数同学相比,我在学校的发展较全面。 19、我的朋友们对我很好。 20、我的家人在一起相处很和睦。 21、我喜欢学校生活。 22、我生活的地方社会风气好。 23、我在课余时间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4、与我的同学相比,我在学校中得到的荣誉较多。 25、我在自己的同伴中很有威信。 26、我的父母能平等的对待我。 27、我喜欢学校的生活。 28、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和平安宁的。 29、基本上没有人干涉我的生活。 30、我觉得自己在同伴中很有面子。 31、我喜欢结交与现在不同的朋友。 32、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讲话很友善。 33、我在学校的生活很有趣。 34、我在学业上很有成就感。 35、我与我的朋友在一起有很多趣事。 36、我和我的父母在一起能愉快地交谈。 计分:除3、4、9、10四道题目反向计分外,其他题目均顺向计分。其中:总体满意度: 1、7、13、19、25、31、35、 2、8、14、20、26、32、36、 3、9、15、21、27、33、6、12、18、2 4、30、34、 5、11、17、23、29、4、10、1 6、22、28 友谊满意度:1、7、13、19、25、31、35(7个) 家庭满意度:2、8、14、20、26、32、36(7个) 学校满意度:3、9、15、21、27、33(6个) 学业满意度:6、12、18、24、30、34(6个) 自由满意度:5、11、17、23、29(5个)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张兴贵2003年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张兴贵2003年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60],共37个项目,由6个分量表组成,包括友谊(1,10,16,22,27,31,34,36,37)、家庭(2,11,17,23,25,28,32,35)、学校(3,12,15,18,24,29,33)、环境(4,7,13,19,25)、学业(6,9,15,21,30,)和自由满意度(5,8,14,20,26)等维度a系数分别为0.71、0.85、0.87、0.71、0.79、0.79。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法,“完全不符合”计1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 本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41,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75,问卷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a系数都较为理想。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问卷与效标的相关分别为一0.606、一0.536、一0.378、0.584,p<0.01,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效标效度良好。 请在最符合你家庭实际情况的选项上划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 1.我的朋友们对我很友善(友谊) 2.我喜欢和我的父母在一起(家庭) 3.我在学校里感到不舒服(学校) 4.我希望自己住在别的地方,而不是现在的地方(环境) 5.基本上没有人强迫我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自由满意度) 6.我在学业上取得了理想的成就(学业) 7.我生活的环境周围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环境) 8.基本上我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自由满意度) 9.我对我的学业状况满意(学业) 10.如果我需要,我的朋友们都会帮助我(友谊) 11.我喜欢与我的家人呆在一起(家庭) 12.学校的很多事情我都不喜欢(学校) 13.我生活的地方社会治安好(环境) 14.基本上我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自由满意度) 15.与多数同学相比,我在学校的发展较全面(学业) 16.我的朋友们对我很好(友谊) 17.我的家人在一起相处很和睦(家庭) 18.我喜欢去学校(学校) 19.我生活的地方社会风气好(环境) 20.我在课余时间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由满意度) 21.与我的同学相比,我在学校中得到的荣誉较多(学业) 22.我的朋友对我很小气(友谊) 23.我的父母能平等的对待我(家庭) 24.我喜欢学校的生活(学校) 25.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和平安宁的(环境) 26.基本上没有人干涉我的生活(自由满意度) 27.我觉得自己在同伴中很有面子(友谊) 28.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讲话很友善(家庭) 29.我在学校的生活很有趣(学校) 30.我在学业上很有成就感(学业)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气质和人格对SWB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气质常定义为:人早期生活中出现的行为或情绪感应的生物倾向性,是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基因成分,如:出生婴儿表现出典型情绪反应并在程度上长期保持,与之相对,人格常定义为成人独特的性格发应倾向,既有生物也有习得的成分[4]。 气质差异使不同人倾向于体验不同水平的SWB,最有力的证据是遗传率的行为-基因研究。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人(1988)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得;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5]。Braungan等人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方法,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4]。 客观情景对SWB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SWB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幸福是一种特质:人具有快乐的素质。此观点遭到Veenhoven(1994)的批评,他认为,尽管证据表明SWB水平的确随某种情景变化而波动,但幸福本身并非某种特质,SWB随时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SWB有影响,影响SWB 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SWB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6]。 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景下,使某类独特行为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2、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SWB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7]。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的工作都集中于研究SWB与外倾和神经质之间的相关关系。Lucas和Fujita (2000)研究发现外倾与愉快的相关为0.38。而且,当运用复合的、种类不同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外倾和愉快之间的关系时,相关经常达到0.80。Fujita (1991)在用结构方程建模评估神经质和消极情感之间相关的强度时,也得到了类似的高相关[8]。由于这些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许多研究者认为外倾和神经质提供了人格和SWB之间的主要的联系。 然而,正如De Nve和Cooper(1998)所指出的,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SWB之间复杂的联系模式。一些宽泛的维度和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均显示了与SWB有一致的相关。例如, De Nve和Cooper指出大五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很多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一、生活事件概念的界定 霍尔姆斯( T·H·Holmes)和瑞赫(R·H·Rohe)认为生活事件是造成人们生活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付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在李心天编著的《医学心理学》(2002)一书中,“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是测量应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国学者李月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2008)中指出: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具体表现为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正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愉快体验, 促进其情绪向积极方面发展。负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产生不安、消沉、焦虑等情绪情感体验, 影响个体的情绪向消极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生活事件足以使绝大多数人改变其熟悉的生活方式。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学者李月的观点,即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 二、心理健康内涵的界定 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国内学者刘艳(1996)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我国台湾学者黄坚厚(1976)认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乐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王登峰(1992)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不一,每个定义都强调了心理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幸福感是人人追求人人向往的,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因此,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于幸福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核心意思都是一致的。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是具有主观的、跨情境的一致性的,而且是一种总体的和综合的评价。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首先是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的实现是主观幸福感的本质。目标指的是个体行为的内部目标状态,目标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行为,影响着主观愿望的实现。个体追求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是否成功,都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但真正能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条件就是,个体追求的目标必须与个体的内在动机或需要一致。其次是人格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主观的一种体验,这种主观性决定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主观幸福感。还有学者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 2 。这一理论强调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想法相比较,这个过程为社会比较。向下比较通常会增加人的幸福感,而向上比较会减少人的幸福感。社会比较可能通过人格使社会地位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的还有适应理论,适应理论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以现在和过去做比较,如果现在比过去更好则会感到幸福。 目前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幸福感指数量表、国际大学调查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等。本研究主要使用David Watson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简称PANAS。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1)测量工具的不足,与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有所不同,会存在研究不全面的问题。(2)研究类型狭窄,大多都是进行问卷或理论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心理学研究缺少全面性生活满意度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研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对生活满意的程度是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刘 芳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的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 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1-079-04 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甘肃民勤人,高级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1.引言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活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1]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 -jective Well-Being ,SWB )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不同出发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 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2]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幸福感的 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它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并且有助于长寿。[3]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将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第二,幸福是 7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