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

1规律在中国历史循环往复的周期里,几乎每一个能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如同今天的资本。所谓"均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人均豪门的田,而不是有钱的豪门均穷人的田。[1] 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在当时乱后思治的中国,是必须补上公平这一课的。孙中山先生尚且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949年只能做得比中山先生更好。只有补了这一课,中华民族才能摆脱1840年以来的动荡岁月,休养生息,走上复兴。同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新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还需要补"现代化";这一课。在强敌虎视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迅速建立现代工业,而这需要大规模的、迅速的积累。如何在低水平的基础上既能实现工业积累,又能实现大多数人的公平,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有,建立新体制的那一代人是精通中国历史的。几千年中国历史中,那种"公平—不公平";的周期循环,也许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个难以排解的历史之结;他们透过治乱更替的历史风云,也许看到了公平在中国治乱中的作用和分量,知道民可载舟,也可覆舟,从而力图寻求一种能够确保公平的体制,来保证中国的长治久安,来避免历史周期的重现。这种历史因素交互作用,就形成了以政府调动资源为手段的,以公平为核心的新体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才可能实现资源的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再积累过程,同时保证积累的财富被用来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工业。这种高速度的积累显然是以压制消费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公正,尤其是分配的公正,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当时对公平体制的选择,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通过公平的体制来避免历史周期,这也许就是以毛泽东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人所做的历史探索。如果我们把那场变革放在历史的长周期中来看,是不是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它为中国彻底摆脱历史周期律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值得后来者深思,值得后来者的后来者更加深思。2背景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 事后他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文化开放与中国兴衰的周期律

文化开放与中国兴衰的“周期律” 初兴后亡的“周期律”,几千年来一直困扰者历代统治者。毛泽东曾与黄炎培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即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在与毛泽东的一次对话中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期聚精会神,办事尽心尽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效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初兴后亡的‘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当时,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隐藏在“周期律”背后的历史兴衰规律究竟是什么呢?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大一统封建社会里,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当一个新生的封建政权建立后,旧的政治集团和利益集团遭到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新兴的统治阶级仿佛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建设新的王朝。他们开始时往往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比较清醒的了解,采取了一些迎合人民群众要求的措施,以民为本,励精图治,从而巩固新生的政权,甚至能够开创一个盛世的局面。然而,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中国封建统治文化中的“周期律”基因就开始发作了。 家庭/家族历史主义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围绕在皇权周围的各种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开始应运而生,这些集团绝大部分都包含有家族的背景;此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在家庭/家族基础上的土地和社会财富开始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社会逐步形成从家庭/家族式小占有到集团/阶层/阶级/专制/皇权式的大占有,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便产生了“变法”的念头。所有封建王朝的“变法”,其核心都是对统治者内部利益的调整。局部利益的微调往往能够成功,但整个社会的利益大调整,特别是触及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核心利益的调整总是以失败告终。 在唐朝,唐自“安史之乱”后,各种社会矛盾就更加充分暴露出来,以至于国势日衰,民困政废。当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早已被破坏,“租庸调”的税制已无法推行。德宗时改行“两税法”,即并田赋户调与徭役为一,根据政府支出用途的需要,按照人们的贫富定出等第高下,分夏秋两季收税。这样虽给政府增加了收入,但“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政府增加的收入原来只是更加沉重地加在农民的身上。同时,由于藩镇割据和宦官当权,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当时各地藩镇的节度使各自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结果连年内战不已。宦官大权在握,他们和他们的亲友无恶不作,鱼肉人民。加之从汉魏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不断发展,他们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逐渐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顺宗年间,有一批出身于庶族地主的士大夫看到社会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统治的巩固感到忧虑,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史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派颁布一系列的政令,严明赏罚、停止苛政,罢免贪官,提拔贤良。改革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当时社会的反应是“人情大悦”、“市里欢呼”。但这次改革的打击面过大,触动的利益过广,所以遭到许多元老重臣、地方节度使的反对,更遭到宦官集团的抵制。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联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反对王叔文的改革集团,而且他们计高一招,逼迫改革派的后盾顺宗让位于太子李纯,太子即位,就是唐宪宗。而宪宗并不支持改革派,所以改革派很快失势,王叔文等人遭到贬逐与杀害,这场以打击宦官势力为目标的改革只进行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为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作为传统文化得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得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得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得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她文体般曲折而漫长得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得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得繁盛,它艰难得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得《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得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得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得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得,同时也就是小说发展得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得文化氛围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得形式诞生了。 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就是当时得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得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就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得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得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得《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得代表作为刘义庆得《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得言谈轶事为主。小说得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就是小说得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得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得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就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得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就是一次质得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得《柳毅传》,元稹得《莺莺传》,白行简得《李娃传》,杜光庭得《虬髯客传》,李公佐得《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得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就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得继承,并无过多得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得发展还就是起了一定得铺垫与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部 500卷得《太平广记》,收集前代野史、小说、传记之大成者,使得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都借此得以流传,为明清小说得创作提

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几点思考讲解

一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纷繁芜杂,扑朔迷离,但提纲挈领,一言以蔽之,我以为似乎有两大周期律在深刻影响着她的兴衰和命运。第一个周期律,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该书第一页所开宗明义揭示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讲的是国家的统一和分裂问题;另一个周期律就是则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律”,说的政权更替和改朝换代问题。历代执政者无不幻想江山永固,并为之未雨绸缪,竭尽全力,但结果却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改朝换代,成为千古定律。 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律”,不过寥寥数语,也并非是一种经过严密论证的系统理论。但我认为,它是一个基于深刻历史洞察和直觉的伟大思想,当时就令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之折服,至今仍振聋发聩。它是任何一个执政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时过60 多年后的今天,全面探讨“历史周期律”的特点、成因以及消解之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周期律”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历史周期律”的提出者黄炎培(1878——1965),是近现代著名的民主人士,教育家。他字任之,字任之,号抱一,上海川沙人。前清举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初,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6年组织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设中华职业学校。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以“学阀”罪通缉黄炎培,黄遂逃亡朝鲜和日本,进行考察。回国后撰写《朝鲜》和《黄海环游记》两书,以朝鲜亡国的痛苦告诫国人,并向蒋介石面陈日本图谋侵华日亟的形势。“九一八”事变后,创办《救国通讯》杂志,主张抗日救国。1932年以中国国难救济会名义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归政于民,召开国民会议,团结抗日。1937年任国防会议参议员,1938年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代表职教社派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旋于是年辞去主席职务。历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1949年2月,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潜走香港,转道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出席新政协。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 1945年夏,为恢复陷于停顿中的国共和谈,他与其他五名参政员一起飞赴延安(黄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毛泽东率领在延安的几乎所有中共领导,赴机场迎接黄炎培一行。在延安,受到了中共友人的热诚接待。在延安,黄目睹了解放区崭新的气象和军民的精神风貌,深为振奋,他感到这似乎是与自己的理想境界不远了。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黄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促膝谈话,返回重庆后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发表了《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下了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或被称作“黄氏周期率”的黄、毛对话。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万年前地元谋人,止于年地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历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b5E2R。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p1Ean。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地产生和民族危机地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地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地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地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地实现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地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地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地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地,取得地胜利是辉煌地.DXDiT。 建国后地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地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地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地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地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地“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地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地“五反”运动.对旧中国地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地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地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996年杨瀚生起在台湾为祖父杨虎城平反的念头,并在2005年付诸行动,他的作为虽然掀起舆论热潮,甚至引起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注意,但终究没有下文。笔者曾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采访馆长邵铭煌,他提到杨瀚还专门与他讨论过这个问题。邵铭煌的立场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定将领杀死领袖随从,并将领袖扣押的行为是合法的,让国民党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行动平反,根本不可能。 邵铭煌的态度,决定了国民党短期内不可能为杨虎城和西安事变平反。这显示出国共两党对西安事变的立场差异。在中共的评价体系中,杨虎城和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但国民党并不作如是判定,张、杨此后被软禁或暗杀的结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两蒋统治时期,国民党党史一直都刻意回避那一段历史。杨瀚此番并不顾及国民党的尴尬,要为自己祖父和西安事变“平反昭雪”,和国共开始第三次握手有关。而邵铭煌对笔者表示,可以为杨虎城被非法杀害道歉,但不能平反,因为平反涉及对西安事变的评价问题。国民党对西安事变持批判态度,这种评价迄今没有变过。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长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主流开始从国民党手中滑向共产党。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随着国共两党自2005年始出现和解迹象,中共对西安事变的纪念也发生微妙变化。1996年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而在2006年,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纪念规模明显降低。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需要超越被意识形态与党派利益遮蔽的新视角。为此,笔者采访了杨奎松教授。他的著作《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宋子文不可能陷害杨虎城 韩福东:杨虎城的孙子杨瀚要国民党为他祖父平反,国民党党史馆提出两个问题,出国的杨虎城当时为何回国,被拘禁起来?1949年是谁下令杀害杨虎城?现在大陆方面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对此有无新的发现?有没有证据表明,杨虎城被杀害是蒋介石下令?按常理来推,保密局自行决定和蒋介石下令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杨奎松:目前没有更新的证据,解释基本上和过去差不太多。沈醉的回忆录实际也提到了,没有上级的手谕,他提到这件事情可能和毛人凤这些人有关,但具体由谁下令,他也不清楚。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用控制理论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周期律

用控制理论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周期律 摘要: 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存在着很多封建王朝,虽然每个朝代长短不一,但多数在两百年到三百年之间,也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本文将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系统,用控制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个王朝兴衰规律。 关键词: 封建王朝, 周期律, 控制理论 Analysis of Periodic Law of Chinese Feudal Dynasties with Control Theory Abstract:there are many feudal dynasties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Although each dynasty of different l engths, but the majority lasted two hundred to three hundred years. And they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of extinction. This a rticle will take a feudal dynasty as a system to analyz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dynasty rule with control theory. Key Words: Feudal Dynasties, Periodic Law, Control Theory 1绪论 中国有2000年的封建王朝,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兴衰交替。而每个朝代的兴衰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持续时间都不过300年,可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的直接原因有外敌入侵,内部政变,农民起义等,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国家本身。当统治者无法对国家做出有效统治,当国力衰弱,无力抗敌时就是一个朝代衰亡的时候。为了分析封建王朝兴衰的规律,可以将一个朝代看做一个系统,将统治者的政策看做控制手段,这个系统的稳定代表国家的稳定,利用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一个简单的框图如图1 所示。 图 1: 控制系统 一个封建王朝的衰亡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控制手段,即采用的政策。对系统来说,也就是反馈。由于统治者的政策不同,将导致一个朝代进入不同的时期。这里将一个朝代分为三个阶段考虑,新建期,兴盛期,衰退期。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政策制定的标准,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来研究一个朝代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2王朝兴衰与灭亡必然性 2.1 王朝的新建 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在另一个朝代灭亡的基础上,可以说此时的治者深知上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也知道眼下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像汉朝的刘邦,明代朱元璋都是从普通老百姓中走出,就更能体会到当前人民生活现状与应采取什么政策。 秦朝不行“仁政”而亡,给汉初的统治集团留下深刻的教训。从汉高祖经惠帝、高后到文帝和景帝,先后多年的时间内,汉王朝基本上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有人描述了这样一副当时的社会景象:仓库堆满粮食至于腐烂,国库的钱财累巨万而不计。《史记?律书》说,到文帝时“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乎!”尽管这种田园诗式的描述不免有人为歌功颂德之嫌,但“文景之治”给了广大百姓一个可以安心从事生产生活的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受到人民的欢迎,当是事实。正是由于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基本上顺应了历史潮流,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力逐步增强,因此,尽管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终究未能动摇其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叛乱也很快被平定。 只有正确的了解国家和人民的现状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当一个朝代刚建立时,由于统治者能认识到社会的弊端,往往会采取具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措施恢复国力。刚刚兴建的王朝,不再受到动乱的影响,但却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此时的统治者主要任务是使系统稳定,即恢复生产,休养生息。而此时的反馈是一个无延时环节,统治者直接了解民意,将此反馈到社会中。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

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 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兴亡历史周期律

毛、黄都期待用“民主”打破历史兴亡周期律 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国共矛盾也日趋激烈。7月1日,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六人从重庆启程,以个人身份飞赴延安,希望能够为国家和平尽一些力量。毛、黄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即产生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 1945年,毛泽东说:“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关于“窑洞对”,最原始的资料,是1945年10月重庆国讯书店发行的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黄氏在该书中写道: “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下,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入,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详细] 无独有偶,同行的左舜生也在延安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只不过他提问的对象是彭德怀。左氏在饭桌上问彭氏:“假定有一天你们的环境变了,你们有什么方法保证你们的一切做法不会变质?”彭氏的回答与毛泽东完全一致:“假定政治不能民主化,即老百姓不能过问政治,政治又不能约束军人,我想每一个军人都是会要变成军阀的!”在1945年的延安,“民主”这个词是一种潮流,没有理由认为毛氏与彭氏的回答不是发自内心。[详细] 1952年,黄炎培承认毛泽东已通过“民主”成功跳出兴亡周期律“历史兴亡周期律”是黄炎培极为关心的一个政治命题,在其日记里提到过很多次。1951年7月1日,黄氏写了一首长诗《中国共产党三十年》,首次公开承认该命题已被新政权彻底解决。诗中说:“对大众紧密联系,对己自我批评,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历史大转折

中国历史大转折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进了一大步。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29日):古田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袖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史上重要的会议之一。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4.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25日):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指出了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则区别,确立了共产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指明了方向。 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

5.6中国历史发展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三、封建社会 (一)秦朝和汉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称始皇帝(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楚汉之争 ◆刘邦建汉(前202年,四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莽改制 ◆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 ◆汉族、汉字、汉人由汉朝而来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隋唐时期为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581年,北周杨坚夺权,建立隋(科举制;京杭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四)五代十国、宋元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辽、西夏; ◆金灭辽、北宋;南宋 ◆成吉思汗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元:灭辽、南宋 (五)明清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 (六)民国时期(191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

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中国的王朝周期律

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中国的王朝周期律 对待历史,我们应该有严谨一些的态度,比如我很少提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而是提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原因在于,至今我们都未能就文明史从何时开始有一个共识,西方史学界认为中国文明史是从商王朝开始,至今不过3500年左右,如果文明史从夏王朝开始,至今4000年左右,而如果从更早期开始,那么我们的文明史又远超五千年。 再回到中国王朝历史,为什么我说两宋可以算作一个王朝,因为南宋与北宋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宋皇室被迫迁都另从皇室成员中选皇帝即位,并没有发生政权更替,只是国家疆域范围被迫缩小,因此,南宋像是北宋赵氏皇族的被迫撤退的延续。西汉与东汉缺乏这种传承关系,而且中间还隔了一个新朝。东汉之于西汉,有点类似于蜀汉之于东汉,说是同属于一个王朝,缺乏足够的史实支撑。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大一统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拥有盛衰循环的周期律,如果说大一统是中国人面对中国地缘现实的一种历史选择,尽可能占据江河以拥有水源,尽可能占据平地以获取粮食,尽可能占据高地以守卫内陆安全,尽可能扩大国土以求共同应对多灾多难,而早期同为农业文明的集体相似性使得统一的成本要低远低于海洋文明,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合久必分的局面? 国家规模巨大就是最客观的原因。总结中国自秦以来的历史,一个王朝前期可以通过强力及怀柔政策的双管齐下维持国家的统一及稳定,但是这种安定的局面是当时人民之幸,也会转变后世民众之祸的开端。因为天下歌舞升平,执政者的施政压力就会降低,安于享乐,渐离对民间疾苦的关注,渐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而民间呢,因为相对安定,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开始集中,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异,秦以来的中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化的中国,缺乏土地的农民找不到可以和平转移的产业出口,就会出现大批要求以革命方式改变现状的农民。地方官僚也因为安定而势力越来越大,渐渐可以对抗中央,无视中央的存在。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从来就没有一个至高的神可以在精神层面压制中国人的反抗力,即便天子也不过是天的代言人,如果代言的不好,被鼓动起来的平民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可以群起试图将起将哄下。在世俗化的环境下,中国人对于现实的改善极少借助于精神层面的修炼或自我欺骗,要么忍耐,要么绝不再忍,将对于现状的改变付诸于行动,然后再为行动的后果辅之以精神化的依据,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就应该也是以德为核心的中国历史却充满了超大规模的战争与战乱的客观原因之一。 我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原因,主要是五个:天灾频仍、执政腐化、地方割据、农民起义、外敌入侵。这些因素当中,一个不足以,但是几个同时作用,一个强大的王朝就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因为广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使得执政者的国家注意力始终在国内,无意向继续扩展生存空间,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即便到了人口膨胀土地不足的时候仍不会向外寻找解决办法,所以,到了王朝的后期,必然就出现腐败加剧,中央控制力下降,地方权力高涨,农民起义爆发的局面,内部一乱,外部的威胁也会随之而来,当时的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也缺乏足够的国家力量,地方派系的力量分裂了国家却又无法在短期内拥有重新统一的能量,于是大分裂时代开始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历史规律:越强大的王朝之后,分裂的时间越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