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_谢建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_谢建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_谢建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_谢建文

收稿日期:2001-03-11

作者简介:谢建文(1964-)湖北荆州市人,湘潭大学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研究。

第16卷第3期2001年8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 SITY OF 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 NCE )

Vol .16No .3Aug .200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

谢建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历经百年沧桑,影响甚巨,也积毁三尺。只是与文学相联系时,它开掘俄狄浦斯情结、死欲和白日梦之类,以反传统的崭新视角和突入文本无意识层的深度,长久地惠及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等。[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1)03-0095-03

Sigmund Freud '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Literature

XIE Jian -wen

(W estern Languages Colle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 ity ,Shanghai 200083,China )

A bstract :Freudis m has had great infl uence on many of scientific domains ,yet it has s ufferd s harp criticis m both from its supporters and from its oppo -nents since it was founded about a hundred years ago .Being related to literature ,it probes into Oedipus Complex ,Death Instinct and Day Drea m etc .Therefore ,it has persis tentl y benefited literary criticis m and literary writing with its antitraditional viewpoint and its thoroughgoing studies of text -un -consciousness .

Key words :Freud ;ps ychoanal ysis ;literature

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弗洛伊德主义,历经百年沧桑,渐成老套而又历久弥新。这就是所谓悖论。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庞杂,故今天的题目仅限于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氏的这一理论建构,无论是作为知识的一个起点或理论的一种方法,还是作为新的理论假说否弃或扬弃的对象,都是难以避开的,因为它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虽然举如其中的无意识学说,并不象弗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继哥白尼、达尔文之后的第三大发现,但20世纪的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乃至神学都免不了要与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类的观点和观点之外的东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免又看到,当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呈现为体系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封闭性与自足性时,当这一学说离经叛道的泛论和死欲论使人类震悚的时候,尤其是当这一学说被弗氏雄心勃勃地要超越精神治疗和心理学范畴而推向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时,精神分析理论又经受了这样那样的遭际。先是他的门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卡尔·荣格不满意了,以至与他分道扬镳。前者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派”,以“优越感”作为人格的总目标,以对自卑感的超越

达成对优越感的追求;后者同样反对弗氏对性欲的夸张,将无意识深化一层,分析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发展出集体无意识说或原型说,且进一步将弗氏的“性力”概念扩大为普遍的生命力,创立了性格类型说。继而又有精神分析学派的赖希企图将弗氏的学说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重要理论家的埃里希·弗洛姆也不忘“结合”的阐释,建立了人性理论与心理革命理论。法国人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在法国的主要代表,提出回归弗洛伊德的口号,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意在重写弗洛伊德。他将现代语言学(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了精神分析理论。而弗德里克·詹明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主将之一,与前述诸公不同,既在门墙之外,便毫不客气地指出,弗氏的心理分析模式也在后现代主义要削平的四种深度模式之列。他写道:“然而,它(指弗氏的心理分析模式———笔者)同样受到当代理论的激烈攻击,例如,我前面提到过的德路兹和瓜塔里的那本书就对心理分析的模式作过诋毁,特别是米歇尔·福柯在他著名的《性的历史》中提出彻底丢弃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观念”[1]。弗氏的批评者名单,当然还可继续开列下去。这帮人质疑弗氏心理学一系列具体命题和其社会文化

95

学说的科学性质,颇值一提[2]。只是此处不再展开来评述。

本文选取的角度为弗氏与文学的关系。美国学者莱昂内尔·特里林认为,“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以同样的力量影响弗洛伊德。”[3]这论断大抵是正确的。仅就文学影响弗洛伊德而言,弗氏认为文学家们领悟了“隐秘动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将之引为自己学说的“先行者和合作者”的[3]。在弗氏与文学的交互关系里,笔者提取俄狄浦斯情结、死欲和白日梦这几个关键词,拟从弗氏自文学中采例验证俄狄浦斯情结与死欲着手分析和从其《诗人与白日梦》(1908)一文提出另一类文学起源说展开讨论。

先谈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按照弗氏的理解是一个人在3—6岁时的他恋期植下并相伴终身的。它总是寻隙而出、得便发作。为了自己理论营构的需要,弗氏常躬身于文学。在证实俄狄浦斯情结深刻的存在时更是如此。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特别是因为弗氏的诠释,当是众所周知的了。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被弗氏读解出的不是神谕和命运对渺小人生的强力压榨,而是童年期被压抑而始终逃不出的恋母情结,也就是加诸于母亲的性本能在作怪。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弗氏的眼光也是与众不同。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有歌德的哈姆雷特智力过于发达而致行动蒙蔽说和一般所认为的王子性格优柔寡断说,但弗氏指出,哈姆雷特根本不是没有行动能力的人,其肩负复仇使命(受其父鬼魂所托付的使命)时的犹豫不决,不在于他没有能力向杀其父亲、篡其父位、娶其父妻的人复仇,而在于此人所实现的,恰是他童年时不得遂的心愿,于是对仇人的恨转化为对自我的谴责。铲除仇敌,等于夺己之命,哈姆雷特焉能不踌躇而痛苦?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弗氏推崇倍至的一部小说。其中老地主费道尔·卡拉马佐夫被其仆从斯米尔加科夫杀死的情节,被弗氏拎将出来,考证出老地主之长子德米特里为争夺艺妓格鲁申卡有杀父动机,却不料那仆从先施一手,替德米特里了断了杀父之念。最有意思的是,弗氏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格时,竟将创造性艺术家、精神病患者、道德家和罪犯集于作家一身。其中罪犯一说,成立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父亲被杀与陀氏本人父亲被杀之间存在的显见的联系。按照弗氏的分析,陀氏的昏睡症,正意味着陀氏盼其父亲死去的动机[4]。从《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再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作品相隔两千年,竟涉及同一个主题,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弗氏以为这绝非偶然,乱伦的主题正意味着在人的无意识领域里“蛰伏着带有这种动机的本能冲动”[5]。本能冲动在此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是后者在兴风作浪。倒是有些奇怪,弗氏对其同乡卡夫卡却未作什么研究。如果读了卡夫卡致父亲的那封信,或《诉讼》之类的作品,内中或隐或显的父亲形象,想必是能引得弗氏大发议论的。莫非是卡夫卡彼时远不如其身后名满天下的状况,让弗氏与这绝佳原精神分析学材料失之交臂?倒是卡夫卡———依特里林的观察———“有意识地探讨了弗洛伊德关于罪与罚、梦、以及惧怕父亲的概念。”[3]这立论的根据虽未见之于特里林的论文,但源出应当不外乎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判决》、《变形记》和《诉讼》等作品。

再谈死亡本能。死亡本能被界说出来,未始不是一桩好事。它反过来促使人们珍惜爱欲。死亡是弗氏《三个匣子的主题》(1903年)一文中的主题。弗氏这回是从莎翁的另一部著作即《威尼斯商人》中提取了材料。鲍西亚遵父命排定金、银、铅三个匣子,令三个求婚人挑选,前二位分别选取金、银二匣,第三位则挑了铅盒。偏偏是这第三个求婚人赢得了姑娘的青睐。这个被挑选的第三,引起了弗氏莫大的兴趣。他广泛征引古往今来的文学范例,最后落脚于由时序/季节女神演化而成的命运女神。众所周知,命运女神分别是织出生命之线的克洛托,决定生命线长短的拉克西丝和斩断生命之线的阿特洛波丝。阿特洛波丝排行第三,却是内中最决断也最无情的女人[4]。这“第三个女性,苍白、缄默或最最可爱……”[6]。稍稍回溯一下既往各种形态的叙述,总被挑选的也恰恰是第三个匣子,第三个女儿,或第三个别的什么,而这第三个正是死亡本身。死亡,“从基督教观点来看又可爱、又富有”,居然“又仁慈”,而且被认为是代表着“探索者在生命本身的伟大冒险后的回归”[6]。人类避讳的心理与想象的补偿,甚至还常常虚幻地给死神被之以楚楚动人的爱神形象。死神神秘似又是必然地牵住了人类的睇盼。

最后谈谈白日梦与文学的问题。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弗氏提出想象活动的最初踪迹,应追溯至孩子最热爱、最全神贯注的游戏活动。孩子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来安排游戏中的诸般事物,把自己万般的认真和全部的热情交付给他欢乐的游戏世界[4],既乐于将假想的事物与情景同现实生活中可见、可触摸的东西相联系,又能将游戏世界与现实区分开来。而“充满想象力的创作形式”也就是游戏。它一方面“要求与可触摸到的物体产生联系,要能表现它们”,另一方面,“那个充满想象的世界的虚构性”又要求作家讨诸游戏的继续与替代———幻想[7]。幻想虽然抛弃了与真实事物之间的联结,却与游戏一样产生于未满足的愿望,只是具有秘不示人的隐匿性。至此我们不防套用一下拉康的句式:由压抑情结生发出来的幻想是与孩子的游戏同构的。幻想的虚无缥缈性便是白日梦了。白日梦于梦幻者和于作家的要求是两样的。那些以创造而非现成的材料进行写作的作家只有对白日梦加以改装,方能凝结成作品,也才可激起愉悦。这种改装的技巧与性本能冲动在梦中的四种改装途径不同[8]。它通过弱化自我、借助一种纯粹的形式来达成白日梦最终的功效———释放读者内在的压力。依弗氏之言,则为“作家经常通过乔装改扮,来弱化白日梦的自我主义性质,它并且贿赂我们,于表现它的白日梦时,提供一种纯粹的形式,即审美的快感。这一提供给我们的形式快感,目的是为引发源自心灵更深处的更大愉快……文学的真正快感,就来自我们心灵中张力的释放。”[4]读者从作家的作品中读出了自己的白日梦,却又不必“自我责备或害羞”[7]。

把白日梦作为文学的源起,以为文学是白日梦的升华,姑不论其科学性如何。但弗氏看到了孩童游戏及至白日梦

96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的虚构性与文学创作本质性的虚构性的相通处,立的是一家之言。白日梦源出说又何防添列于摹拟说、再现说、表现说等等之后?

弗氏除了从文学乃至艺术中求得其理论的验证外,更主要的目的当然是试图将精神分析学用之于文学与艺术。在实施的过程中,他还是具有清醒的自省意识的。他既明白一部文学作品除了内涵着心理学的取向外还兼备社会取向等,警告精神病学家不要“把一切庸俗化”,也就是点明了精神分析学的非排他性,又承认他自己的工作只限于讨论艺术的内容而不涉及艺术的形式,还自谦精神分析学“关于美简直是最最没有发言权的”[3]。他认为精神分析学方法能做的两件事只是:“解释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与解释艺术家作为人的气质”[3]。

换一个角度看弗氏与艺术的关系,很触目的则是“轻蔑”的断言。特里林认为弗氏讨论艺术时持一种“轻蔑”态度。其理由是弗氏把艺术降格为“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指认艺术为“与现实对立的幻象”,而幻象又仿佛“麻醉剂”[3]。这据称是客观效果所形成的“轻蔑”态度,与前述弗氏“主观”的自谦不免矛盾。要知道,弗氏对艺术、尤其对文学是深怀敬畏之心的(特里林自己也考证说弗氏“认为艺术是美好生活的真正的魅力之一”)。难道是精神分析学与文学产生紧密联系时前者的学科性质必然地决定了前者超凌于后者而生出一份轻蔑?当然,“轻蔑”一说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的求证。

精神分析学于文学当然不只弗氏自述的一、二所为。它对西方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深刻的。仅就与弗氏的理论或多或少存在关联的众多作家而论,德语文学圈子内能添列其间的就有托马斯·曼、斯·茨威格等,后者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便分明凸显着“性欲中心理论”[9],甚至还不妨包括被划归后现代派之列的当代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只不过他是反其意而用之,精细地勾描的是伴侣间的性无能问题等。甚或我国文学创作界时下的所谓新新人类写作,似也可让人觉出对性本能理论的恶意发挥。而据艾德尔更全面一些的认识,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对文学创造过程的研究、对传记写作和对如何解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均作出了重要贡献。艾德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中就精神分析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指出,精神分析学:1、从作品内部研究心理学因素并揭示出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原型与神话这两种模式;2、“使对作品创造力的解释从作者生平转向了更有系统的想象过程”;3、有助于传记作家深入传主的无意识世界,从而把握“内在于主体之中的矛盾和含混态”[4]。类似的观点亦见之于特里林的论述[3]。王林教授则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但为文学批评中的心理学派开辟了新路,甚至还影响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0]。前苏联学者M·M·巴赫金与B·H·沃洛申诺夫也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者中也有弗洛伊德主义的热情辩护士”[11]。

汉斯·伯斯顿在《后现代世界观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一文中,征引波尔里埃尔的观点道,“文学批评就是虚构,是一个可与纯文学虚构相比拟的虚构化过程(波尔里埃尔1971:29)”[12]。视文学批评为虚构,这实际上是站在后现代立场上对文学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怀疑。它似乎涉及一个文学批评既难以证实也无从证伪的问题。如果把对文学批评的这种定位向泛言的理论模式引申,我们不妨说,理论极而言之只不过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主、客观经验的把握方式,或者一种假设,虽然我们不免同时又想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理论的自我增殖问题。假若前述设定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并以此心态来考察弗氏的精神分析学,则我们辩驳的激情也许要稍减几分。而且,像詹明信的批评精神分析学忽视“诸如作品与它的社会或历史语境的问题,或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的重要地位问题”[13],正如从哲学角度指证精神分析学贬抑意识与理性、夸大人的生物本能作用、忽视人的社会性那样,应当说不无道理,或者诸如站在实验科学立场上对弗氏理论所作的那些论断[2],也并非虚妄,但若能把握弗氏精神分析理论本质性的解释学方法,且将精神分析学有所限制地当作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仅仅是一种模式来理解,则发现它确能带给我们一些富于启发的东西,例如文本无意识层的深度开掘,精微的心理学的读解方式,或者超功利的评价态度。这些应当是它和文学遭遇后闪射出来的别样魅力吧。

[参考文献]

[1]詹明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A].詹明信.晚期资本

主义的文化逻辑[C].北京: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莱昂内尔·特里林.弗洛伊德与文学[A].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

伊德与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顾闻.弗洛伊德文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A].卡尔文·斯·霍尔

等.弗洛伊德与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6]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7]S·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A].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

与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8]S·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9]高中甫.卷首语[A].高中甫.茨威格文集(卷1)[C]西安:陕西人

民出版社,1998.

[10]王林.论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A].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与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

版社,1986.

[11]M·M·巴赫金,B·H·沃洛申诺夫.弗洛伊德主义评述[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汉斯·伯顿斯.后现代世界观及其与现代文学的关系[A].佛克

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3]詹明信.拉康的想象界与符号界[A].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

化逻辑[C].北京: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李传书]

97

2001年第3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后又全译了弗洛伊德在1925年撰写的《自传》,并与弗洛伊德建立了通信联系。章士钊翻译的《茀罗乙德叙传》,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高觉敷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 年在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 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 年代, 他翻译出版了弗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再现“灵与肉”的纠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同样很热,其中最为狂热的时期分别是20年代,也就是“五四”时期,另一个7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五四”新思想地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作家的作品。郁达夫的《沉沦》写于1921年的日本,相对中国来说,此时的日本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进程是要快于中国的,所以说,《沉沦》这部反映“灵与肉”纠葛的小说或多或少都受着精神分析等新思想地影响。 《沉沦》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郁达夫自身为原型,通过对日本三年的游学经历所见所闻地感受而写成的,在当时,作为中国人无疑是令人歧视的,尤其是身处于日本,郁达夫在日本的游学生涯中并不快乐,没有知心的朋友,完全是只身一人,这也决定了《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在对《沉沦》众多的解读中,爱国无疑也成了小说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的最后三段、也是最后三句中,郁达夫这样呼吁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就整个小说而言,“复仇”这个词也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之多,这些都表露出了郁达夫对日本之恨,对祖国之爱。 《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除了是对不强大的祖国地控诉,还包括对自己地控诉。文中就这样写道“他切齿的痛哭自己,畜生!狗贼!卑怯的人!”,显而易见,20岁左右的郁达夫正值对情爱的渴求期,然而,孤单又备受歧视的他在日本是很少博得他人芳心的,“灵与肉”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痛苦,对爱的渴求越强烈,内心的痛苦就越深,对自己精神的打击也就更重。爱生痛苦,痛苦摧残他心,也就导致了他变态的心理,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他的忧郁症一天比一天严重,也就使得了《沉沦》这部小说中存在了大量关于性的描写。下面将重点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沉沦》中郁达夫“灵与肉”情爱。 郁达夫在日本游学了三年之久,除每逢佳节倍思亲外,更多的就是对性的渴求,但祖国的弱小以及郁达夫本身的志向追求问题为他交友带来了许多的负面阴影,尤其和女生交往时更显得尴尬与胆小。文中这样描述道:回旅馆的路途中,偶遇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三个日本学生和她们都聊得想当happy,但此时卑怯、害羞的郁达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互送秋波,火热的脸颊上伴着几颗冰冷的眼泪,心顿时伤心到了极点。在这里,社会的压抑战胜了内心的情感,导致了悲剧生活开始。其实小说中更有大量的直接描述,如郁达夫这样写道“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一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录 中文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一、关于白日梦 (2) 1.白日梦产省的条件 (3) 2. 在张爱玲小说中白日梦经历的不同时期 (3) 二、性本能与道德文明的冲突 (4) 1.性心理的剖析 (4) 2.道德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 (4) 3.性本能被压抑所导致的变态心理 (5)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 (5) 参考文献 (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文学院2010级03班盛佳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品的分析,从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三个方面,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潜意识 On the influenc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Zhang Ailing SHENG Jia Abstract: Based on the Zhang Ailing's novel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Freud's analysis of the works, from daydreaming, sexu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ree-step, explore the impact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her novels. Keywords:daydreaming; psychological; three steps personality structure; subconscious.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普遍带有苍凉、悲伤地意味,对于心理刻画是极其细腻、不惜笔墨的。在她笔下生出许多身份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张爱玲全然不是简单的勾勒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而是将它们的身份、家境、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融合在一起,进行精妙的分析,探究其个性形成的根源和转变的原因,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因此,在小说中许多心理不健全的、病态的人物,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茉莉香片》的聂传庆,《心经》中的许小寒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理解的行为,通过她的心理分析,都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法的开创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种种观点不仅对心理界,甚至对文学界也是影响深远,在小说创作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剖析,意识的描绘都受其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小说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其中张爱玲是极其彻底的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的“三步人格结构”、“性本能”、“潜意识”、“白日梦”、“变态心理”等理论在小说中都有体现。 张爱玲可以如此精准的把握人物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一天 1、需要:{a性,广义快乐、b攻击,动力学理论} 2、精神分析的历史:经典精神分析(三元,三角关系)--客体关系(自我和我的关系)--自体心理学 3、精神分析的特点:{a宿命论,强迫性重复,6岁以后无新鲜事,20%人格弹力的部分可作为。b意识的分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4、人格层面的骄傲是让人进步的-赏识教育。 5、研究潜意识的技术:自由联想、口误、笔误、成功与失败、语言的模式。 6、道德绑架-满足自恋、双重勒索。 7、精神分析是一门观察的学科,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8、精神分析的满与病人要求的快的矛盾? 病人要求的快是父母的否定、不接纳自己和内化的父母,把父母的关系移情至治疗师,想让医生尽快的改变自己。 9、一个器官的压抑会致使另一个器官的过渡使用。 10、一个女人的性得到满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 11、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意识不到的需要。 12、压制:在意识层面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13、一个人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所有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2008.01.30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二天

1、初始访谈所占精神分析全程的20%。 2、遵守设置即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咨询师。 3、初始访谈; a目前的求医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诱因、求医经过、为什么是现在、事件地点......以症状和问题为核心和平台提问。 b回到过去的事件进行收集。 c过去和现在串联。 d把治疗目标拉到将来的平面。 4、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有抱持的态度,使用节制的技术(医生学会倾听、病人学会说话)。 5、精神化的层次:a躯体化-低级的表达方式 b行动-初低级的表达方式 c图象-次高级的表达方式 d语言-高级的表达方式 6、躯体化:头-对父的不满乳-对母的不满 脖子、颈椎-关系的问题 糖尿病-对爱的持疑 晕车晕船-控制强度大 7、自卑的本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8、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部分是我们自己教会了他们。 9、不能表扬孩子的父母人格不完整,批评孩子是父母满足自恋的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精神分析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新纪元。这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他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正因为弗洛伊德系统的揭露了埋藏在人心深处、受意识 表层重重封锁和压抑的无意识王国的内幕。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上,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性的问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成了一个禁区,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去加以探索。 但弗洛伊德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从而开辟了性心 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模式。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 的动力和动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对有关科学的影响上,精神分析渗透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端于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到了后来已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逐渐扩展到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并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 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 5.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疗效的新途径 在医疗实践中,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患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 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治疗的束 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伊德从根本上市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的观点,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 正的社会科学”。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一个与社会根本对立的自然存在物和非理性的动物,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 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把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绝对比,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 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学说的生物学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他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社会、历史,解释人类的心理和文化。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 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绵阳师范学院 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姓名:李明 学号: 1 3 0 3 0 4 0 1 0 7 专业:历史学 班级: 2013 级 1 班 指导教师:吴节义 2014年12月25日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要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首先要了解其具体含义,先简述它们的内容。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二)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 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的学说更为乐观,更认同人类积极发展能力的主动性。他认为,如果个体能够积极的加以解决,那么将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个体不能顺利的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他指出,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而是从一种只觉到的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的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完美从而克服无助感。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5月20日 May.202014 16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009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内涵深刻。很多文学作品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因为其中包含各个领域的内容。一篇文章除了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属于纯文学的内容外,还包含着很多其他内容。因此,要联系文学外部的内容,跨领域研究,以便更透彻地分析一篇文章。很多文章已经被分析得很全面, 各种研究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们拓宽思路,在旧文章上做出新内容,也给读者启发,让读者面对文章时有多种思考,不仅关注文学表面的东西,还可以与社会生活联系,与其他学科领域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使文学由虚幻缥缈变得真实。 当代很多研究者都开始注重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外部的关系,不过研究要实事求是,要搜集充分的证据,不能先在脑海中拟定一个联系,再围绕此联系有选择甚至是牵强地组织材料,这样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偏见,建立不充分甚至错误的联系。 一、精神分析法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作品以塑造人物为主,尤其是小说。人物性格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因素,而塑造复杂性格是很多作家的共同追求。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永不褪色的文学人物大多具有复杂的性格。中国文学从古代开始就注重人物塑造,曾创造出一大批有特色的人物。五四运动之后,新旧思想交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更是充满矛盾性。中国文学界也曾经历过宣传“高 大全”式英雄的错误时代,不过这种错误观念很快得到纠正。人物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最先看到的因素,是作家传达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人物性格和心理学有一定联系,有些研究者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后变得更多。精神分析学 说传入中国后掀起了一阵波动,文学界出现了很多以此为论点的文章。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自从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说后,他的影响迅速从病理学扩大到文学、 宗教、哲学等领域”[1] ,他提出了关于潜意识、泛性论、人格结构、本能说以及论梦等一系列理论。有历史学家曾经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这句话说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 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2]。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社会、文化及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到1950年,如果还有人没听说过精神分析学说,便会被戏谑地讥讽为“天外来客”。这种学说传入中国后也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研究者据此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李 明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文学不应被局限于一方小天地,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产物,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要想真正透彻研究文学,就应该打开思路,将文学与其他领域如地域、心理、文化等联系起来。这样利于增加文学 作品内涵,宣扬中国文化,也有利于角度创新,丰富文学研究资源。但是,具体到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适合,不是和每个领域都能联系起来。因此,要实事求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推敲,搜集充分的资料,在论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不能先主观臆断一个结论,再牵强地组织材料,那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文学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5-0016-02 收稿日期:2014-05-12 作者简介:李明(1989—),女,河北沧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人教111 2011212551 傅萧 文学是用来表现人内心情感的,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文人雅士都爱在内心有感之时借文学之手,让内心情感得以宣泄。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是从人的内心出发,探索人的心理世界。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精神层次,主要是人的精神活动,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情感、判断、决定等等、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而文学也很简单,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情感、判断、决定,无不是文学产生的原因。你生气,你高兴,你悲伤,各式各样的心理,你需要借一样东西抒发。此时,文学成为了最好的工具。 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人感受着外界的刺激,受到刺激后,内心受到触发,然后开始用语言,用图画,抑或用歌曲,用表演来散发内心的情感。 前意识又称下意识,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社会不断的在禁止着一些东西,你不能写这个,你不能说那个,可是依然有很多文人保持着那份“潜意识”,从不害怕畏惧,有什么说什么,才不管你个什么不许,禁止。像韩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形象院系:文理学院班级: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邵亚丽学号:2008401210501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在《雷雨》中,最值得人回味、最具有“雷雨性”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的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作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嫁入周家,成为周朴园的妻子,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关键词】:繁漪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 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非凡的智力让他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曾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后来弗洛伊德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1] 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并且,对于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接受内心深处隐蔽的思想感情,它的理论前提是由“性本能”和“无意识”构成的。“无意识”是某一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