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摘要】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述,梳理了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综述,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做了重点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委托代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多次性的动态模型现实应用

1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1.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1.2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1.3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张维迎(1994)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假设是:(1)委托人对有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2)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1.4委托代理理论的两个分支——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在20 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学家们提出和发展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委托代理理论。但是, 该理论有着两种明显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种是被称为实证手法的研究, 又称为“实证代理理论”, 其特点是凭借直觉, 侧重于分析签订契约和控制社会因素, 其开创者为Alchian、Demsetz、Jensen 和Mecking 等; 另一种是规范手法的研究, 又叫“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其特点是使用正式的数学模型, 通过阐明各种模型所需的准确的信息假定, 来探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配机制, 其开创者是Wilson、Spence 、Ross 和Hart 等。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促进, 本质上都致力于发展一种合约理论, 旨在使受自我利益驱动的代理人能以委托人的效用目标为准则, 使代理人成本最小化。

2委托代理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研究综述

2.1国外

(1)莫里斯Mirrless,一是开创性地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型,奠定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二是在维克瑞(Vickery)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完整地解决了最优所得税等经济激励机制问题。Mirrless建立的委托代理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以及他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共同提出的“一阶条件法”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了奠基性的贡献。

(2)阿克尔洛夫(Akerlof)在他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简单地表述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市场上供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逐渐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滑,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长此以往,最后均衡结果是旧车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车存在。他的这一模型揭示了“劣币驱良币”原理和信息不对称原理。虽然他的模型是针对旧车市场研究的,但可以换成烟、酒市场、信贷市场等其他领域。用他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总是屡禁不止: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等。

(3)史宾斯(Spence)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开创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先河。Spence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于他 197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是关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问题,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Spence的模型还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该模型中,他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同时,他还证明了:虽然雇主和应聘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后来,Spence的这一分析框架被应用到像产业组织理论、教育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4)斯蒂格利茨(stiglitz)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究;对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失效问题)的研究。stiglitz在他的保险市场模型中指出: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同时,他还证明了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Stiglitz 的分离均衡思想已经被应用到组织制度设计和法律设计等领域。

2.2国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进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委托代理理论才进入中国经济管理学界。由于时逢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学者刚开始仅仅是用实证学派的观点定性地阐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和建议。在近几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也喜欢利用定量的方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段文斌(2000)将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因素加入到委托代理基础模型中,得出如下两条结论:(1)最优激励机制不仅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适当匹配的机制,更应该是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有效、合理分担的机制,是企业产权得到最优配置的机制。(2)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变量加入到激励合同中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洪剑峭(2000)从现存的不同形式的合同本身出发,比较了企业实务中最常见的两种报酬方案——预算报酬方案和线性报酬方案,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具体描述了企业应该如何根据其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的质量来选择和设计报酬激励方案,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定的控制和激励目标。

张宛平(2000)将代理人的努力变量分解成生产性努力和非生产性努力,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委托人的价值取向对评价和选择代理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效应,解释了当委托人不是产权所有人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给出了定量的分析和解决建议。

刘兵等(2001)在分析了声誉效应和棘轮效应一般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两阶段动态激励契约设计的问题,提出企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努力水平,经营能力,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及外生的随机变量,并建立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声誉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动态模型,讨论了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系数。另外,他们还研究了企业经营者的多任务动态激励问题,将经营者的任务简化为两种任务,即努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努力进行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引入相对业绩比较信息和相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多(两)任务两阶段的委托代理模型。

唐绍祥(2002)通过比较委托代理理论中确定委托代理基数的两种比较著名的模型——Weitzman模型和胡祖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提出的“联合基数确定法”模型,阐明了:“联合基数确定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管理理念,更容易被企业经营者所接受。

戴中亮(2004)认为委托代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和风险的观点,从委托代理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完善的信息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经济效益;组织的未来命运不仅和组织成员的自身行为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从而代理难以预计的风险。

冯根福(2004)指出,委托代理理论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公司治理理论,不适合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他重新提出和构建了一种大股东与代理人、小股东与代理人的双重代理理论。

刘华、孙阿妞(2006)认为企业代理理论开创对企业内权力结构的标准化分析,弥补了两权分离理论的不足;建立了标准化模型,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区分了企业内的“委托人”和“代理人”,而且还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权力和激励关系,使得许多现实问题都可以纳入到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但是很多学者越来越发现在实践中该理论存在一些缺陷。

王慧红、李伟红、杨淑君(2010)提出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

的风险责任不对等,经济学家总是站在所有者的立场考虑如何设计运用于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是当人力资本被提出后,经理人出让了自己的智力使用权,同时获得了所有者资产使用权。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双向的,双方既可互为委托人,又可互为代理人。他们在双向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合作决策模型。

3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

3.1基本模型——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数学模型, 以此来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模型和监督约束机制。Mirrless (1974、1975、1976) 用“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法”, 和著名的“一阶化”方法建立了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抓住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前提。即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 而只能观测到其行动的结果,但结果受到行动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e 表示代理人的某一特定的努力程度。θ表示不受代理人控制的外生变量(自然状态) , e 和θ共同决定一个成果π(如利润) , 即π=π (e , θ) 。e 、θ和π中, 只有π可以准确观察到。S 是委托人付给代理人的报酬, 其大小同利润的多少有关, 即其为π的函数S = S (π) 。C是代理人努力程度带来的负效用, 为e 的函数, C = C(e) 。则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分别是V = V (π- S (π) ) 和U = U (S (π) - C (e) ) 。

委托人在最优化其期望效用函数时, 必须面对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

(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约束。

这一模型有两个基本的结论: (1)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条件下而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 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 (2) 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立性者, 可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方法达到最优激励的结果。

3.2标准模型的修正——成本收益法

在标准模型的技术处理上, 也存在问题。由于模型采用了一阶化方法, 无法保证在局部极值时得出整体极值。Grossman 和Hart (1983) 提出了“成本——收益法”,它把委托人问题分解成代理人采取不同行为时的成本和利益两部分, 对于代理人的任何行为, 委托人相应可以制定一个最优报酬机制。他们导出了保证一阶条件有效的条件:分布函数必须满足单调似然率特征(MLRP)和凸性条件(CDFC)。虽然这两个条件并不是现实经济中所有分布函数都能满足的,但是他们对一阶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使得该方法继续被后来的文献所采用。

3.3委托代理关系是多次性的动态模型

由于委托代理基础模型是静态地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动态问题,而且还将现实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简化成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单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国外学者便转向扩展的、动态的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而对基础模型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研究较少。

(1)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

最早研究委托代理动态模型的是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他们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贴现因子足够大(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关系中,其一,由于大数定理,外生不确定可以剔除,委托人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

测到的变量中推断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懒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福利。其二,长期合同部分上向代理人提供了“个人保险” ,委托人可以免除代理人的风险。但是,弗得伯格(Fudenberg,1990)年证明,如果代理人可以在与委托人同样的利率条件下进入资本市场,长期合同可以被一系列的短期合同所取代。然而,对委托代理人长期的关系的关注和研究,启发人们从其它的角度来分析长期委托代理关系的优势。

(2)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明确提出声誉问题的是法玛(Fama,1980)。法玛认为,由于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的约束作用,“时间”可以解决问题,他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作用,为经理人市场价值的自动机制创造了“事后清付”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即使没有显性的激励合同,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模型化了法玛的思想,并且,它还说明努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努力的声誉效应越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年轻的经理越是努力。声誉模型告诉我们,隐性激励机制可以达到显性激励机制同样的效果。

(3)棘轮效应模型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源于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魏茨曼,1980)。在中国,类似的现象被成为“鞭打快牛”。委托人将同一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问题是,过去的业绩与经理人的主观努力相关。代理人越是努力,好的业绩可能性越大,自己给自己的“标准”也越高。当他意识到努力带来的结果是“标准”的提高,代理人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这种标准业绩上升的倾向被称为“棘轮效应”。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Ricart-Costa (1986)研究了相关的问题。在他们的模型里,经理和股东之间风险分担存在着不一致性。原因是经理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能力的反映,而股东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金融资产的回报。人力资本回报和资本回报的不完全一致性,是股东在高收益时,认为是资本的生产率高,从而在下期提高对经理的要求。当经理认识到自己努力带来的高收益的结果是提高自己的标准是,其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同样是在长期的过程中,棘轮效应会弱化激励机制。

(4)强制退休的模型

关于“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莱瑟尔(Lazear,1979)证明在长期的雇佣关系中,“工龄工资”可以遏制偷懒的行为。雇员在早期阶段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率,二者的差距等于一种“保证金”。当偷懒被发现时,雇员被开除,损失了保证金。因此,偷懒的成本提高,努力的积极性提高。该模型解释了强制退休:到了一定的年龄,雇员的工资将大于其边际生产率,当然不会有人愿意退休,因此,必须强制退休。虽然莱瑟尔的模型需要一些改进,但他启发了人们如何在基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动态分析,并得出更多的结论。

(5)“相对业绩评估”模型

利用众多代理人的相对绩效来奖罚代理人。当委托人面对着众多代理人而代理人之间的工作又具有很多联系性时,代理人的绩效就有了可比性。这种绩效评估方法在无形中促进了代理人之间的竞争。莱瑟尔和Rosen (1981) 根据相对绩效评估模型提出了锦标制度。他们认为代理人的报酬取决于他在所有代理人中间的排名。这种制度可以祛除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并且操作简单。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代理人之间有可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合谋,他们可能为自身的利益,相互串通达成共识,使得委托人无法根据相对绩效做出评估。

(6)打破预算平衡模型

委托人面对多个代理人时要打破平衡机制。“搭便车”行为既损害了团队中那些努力工作人的收益,同时也使得整体的利益得到损害。基于此, 霍姆斯特姆(1982) 提出了“打破预算平衡”模型。他认为委托人的作用并不是监督团队成员,而是打破预算平衡使得激励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以前那种平衡的预算约束,促使代理人付出的努力水平是小于帕累托最优的努力水平的,也就是说无法达到最优。要打破预算平衡机制,先要引入索取剩余的委托人,因为只有引入这一角色,才能使委托人有动力在代理人中间实行差额预算。张维迎(1995)指出,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授予负责经营决策的成员是最优的。

(7)多任务模型

当代理人从事的工作不只是一项,而是多任务时,或者即使是一项工作也涉及多个评价维度的时候,对任何给定工作的激励不仅取决于该项工作本身的可观测性,而且取决于其它工作的可观测性。霍姆斯特姆(1991)通过模型求解,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当任务之间是强替代性时,委托人要激励代理人完成某项任务,可以通过减少对其替代性任务的激励或者通过与特定任务结果相关的支付来实现;而如果是互补性的,委托人只需激励其中一项任务的努力水平就可带动其互补性任务的努力完成。(2)激励契约可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并引导代理人将努力在各任务间进行分配。(3)对任一任务的激励强度应随着其他任务度量的难度的增加而降低#如果某项任务无法度量则对所有的任务都提供固定工资的合约是最优的。

4.委托代理理论的现实运用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常常被用于解决人们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国有企业中,国家与国企经理、国企经理与雇员、国企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公司股东与经理,选民与官员,医生与病人,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重视组织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1委托代理理论的定性运用

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问题

一直以来,企业高管薪酬激励问题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体系,反映了企业的整体治理水平,高管薪酬是否能够产生有效激励,对企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国有企业高管的特殊性

从企业所有制结构来说,国有企业所有权归全体人民所有,全体公民让渡自己对社会财产的所有权,给予政府,使得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财产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全体公民和政府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政府选派合适、优秀的人员进入国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行使社会财产的使用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再次分离。政府与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又存在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但是国有产权的终极所有权天然缺乏人格化主体,加之产权主体的多元性,使得高管薪酬的决定程序和激励动机存在特殊性。

二、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激励动机分析

(1)经营商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不一致。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投资人来说其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业内的高管人员不一定是企业的所有者,所以这些人所选择的目标通常是能使个人效用达到最大化。

(2)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业绩并不承担完全风险,这就可能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国有资产容易被国企高管侵吞或滥用。

三、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的各种问题

(1)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和指导相关法规建设来促进职业高管市场的形成,规范选拔行为,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组织手段来加强对选任主体的监督和约束,通过法定程序向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大型骨干企业推荐高管人员,并逐步在选任机制上积极改革,明确由市场选择企业高管的改革方向。

(2)解决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双重身份现象。国有企业的高管一般是由国资委委派的,其在上任之初就有了一定的行政地位,属于政府人员,但是其所在职位的特殊性,使得其不仅具有政治身份,还既有一定的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国资委委派高管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由于选拔过程的不透明,选拔结果缺乏公正性,造成了国资委与国企高管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造成了国企高管薪酬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我们应该解决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双重身份这一现象,使其完全接受市场选择,其薪酬标准、薪酬高低与其所处行业和环境所决定。

4.2委托代理理论的定量运用

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生产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希望生产者尽最大努力去采取降低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的措施, 如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原料的浪费、减少次品数量等, 但哪些方面存在降低成本的潜力只有生产者最清楚, 这一信息就成为了生产者的私有信息, 因此在如何降低成本及成本降低额大小方面, 生产者拥有的信息多于管理者, 这时我们可以称管理者为委托人, 称生产者为代理人。

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成本控制的策略

为了激励生产者主动地降低成本, 生产管理者可以将成本降低额与生产者的个人效用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励目的, 即可以将一部分的成本降低额以工资或奖金的形式分给生产者, 让其分享成本降低的好处, 这样理性的生产者就会努力降低成本来达到提高自身利益的目的。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管理者不能观察到生产者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成本, 只能通过生产成本的降低结果来推测生产者是否尽最大努力来降低成本, 但成本的降低同时也会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观察到的成本降低结果来奖惩生产者, 以激励生产者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最大的努力,这时就需要委托代理框架中的激励相容约束。

激励相容约束是指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和约束,从而会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造成两种后果,即逆向选

择和道德风险,这就是著名的“代理人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委托人需要做的是如何设计一种体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有效“捆绑”, 以激励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从而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实现激励相容。

不论管理者如何奖惩生产者, 生产者总会付出使自己期望收益最大的努力成本。管理者不可能用“强制合约 ”来迫使生产者付出努力, 只能通过激励合同诱使生产者选择管理者希望的行动。

设管理者的单位产品利润U1= P - C + Z – bZ, 生产者的单位产品收益U2= W+ bZ - V 。其中, P 是单位产品的售价, C 是单位产品的计划生产成本, Z 是单位产品成本的实际降低额( 本期单位产品成本比计划单位产品成本的减少额) , b 是生产者对单位成本降低额的分享率, W 是生产者的计件工资( 生产单位产品所获得的工资) , V 是生产者降低成本所付出努力的损失( 如工作的辛苦, 休息的减少等) 。

这里, 激励相容约束可以描述为:

管理者的问题为:可以将单位产品成本的实际降低额Z 表示为努力成本 a 和外界不确定因素m 的函数, 即

Z= f 1( a) + m ( 1)

a

Max EU2= E ( W+ bZ - V) (2) 激励相容约束( 2) 可以用下列一阶条件dEU2/da= 0 代替, 在二阶导数存在并且≤0的情况下, 存在一个使生产者单位产品期望收益EU2 最大的努力成本a 值, 因此可以用生产者的单位产品期望收益EU2 对生产者的努力成本a 的一阶导数为零这一条件来代替激励相容约束。

这样, 同时也将生产者降低成本所付出努力的损失V 表示为努力成本a 的函数,

即V= f 2( a) (3)

管理者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b

Max EU 1= E (P - C+ Z- bZ ) (4) s. t. ( IR) E( bZ-V) ≥0 (5)

( IC) dEU 2/da= 0 (6)

0 ≤b ≤1 (7)

其中, 式( 4) 是管理者的目标函数( E 为求期望值符号) , 式( 5) 是个体理性约束, 式( 7) 是为使b 值有实际意义而作的限定。

在f 1( a ) 和f 2 ( a ) 及已知的情况下, 将式(1) 、( 3) 和( 5 代入目标函数中, 即可对该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如果目标函数是线性的, 可以用线性规划方法; 当目标函数为非线性时, 也可以采用将约束条件变为二次型的方法求解, 即使问题不存在解析解,也可以求出b 的近似解。近来应用较多的智能优化算法是解决非线性优化问题的一个较方便的方法。求解上述模型得到的b 值, 可以使管理者的单位产品期望利润达到最大。

从上述的求解过程中我们就能求得a 和b 的值,以使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期望效益最大化,

从而降低成本。

4.3委托代理理论的其他运用

随着委托代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委托代理理论已经被广泛的运用的生活当中,除了前面描述了的定性和定量的运用以外,委托代理理论在其他方面的运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一、体育经纪人与运动员:

体育经纪人与运动员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由于运动员本身主要从事自身的专项运动,对自身的其它价值的了解并不完全,从而将其许多的商业性活动都委托给其经纪人来处理,使得委托人的利益往往取决于经纪人的相关运作及动机,如何在保证委托人利益前提下使经纪人取得较好的利益是避免委托人与纪经人产生冲突的关键。

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按照其自身的利益选择行为,但委托人却不能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就是要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体育经纪人与其委托人之间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源于他们的私利性,这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所应有的特性只要他们不“损人”就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必须在这种相互猜疑中达到利益的均衡。有人曾给拳王泰森当时的经纪人唐.金算过账,泰森每挥出一拳,唐.金就有5 万美元进账。

二、房地产交易

房屋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均都可以是委托人,房产中介为代理人。房屋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通过把房产中介买卖房屋,房屋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可以比较快捷的买卖自己的房屋,中介人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利,米恩斯.现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M].台湾:台湾银行出版社,1982

[3]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04

[4]任勇,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对策及评析[J].经济问题,2007.7

[5]刘华,孙阿妞.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6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8]苏玉珠. 代理理论的形成及基本观点[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0 , 1

[9]何亚东, 胡涛.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 3

[10]向荣, 贾生华. 对代理理论的综述与反思[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 , 8

[11]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评述[J].学术界,2006,1

[12]李丽君, 黄小原, 张晓鸥.非对称信息下的成本控制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2004

[13]陈敏,杜才明.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6

[14] 胡涛,查元桑.委托代理理论及其新的发展方向之一.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2,11(23):2

[15]吕金红.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问题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时代金融 ,2012,3

[16]周霞陈金广.基于委托代理的企业经理人激励.华东经济管理2008,4

[17] Grossman S J,Hart 0 D.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 - 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1983,51(1):7 - 45.

[18] Hart O, Holmstrom B. Theory of contracts. In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Fifth World Cong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融资方面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际上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李集成(2012)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实施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其操作方式是通过政府定期拨款设立的基金作为融资担保,引导其他资金来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投资公司”在对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刚开始的操作方式是由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后改进为为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政府为其发行的长期债券进行担保的方式。经过40多年的运作,该计划充分体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价值,培养出了苹果、联邦快递等创新型企业。 以色列:以色列对企业的支持与美国相同点都是政府主导推动。但是以色列的操作方式与美国不同,以色列是先由政府拨款一亿美元成立YOZMA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民间资金设立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再由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给予资金支持,但其重点是创业企业的早期,投资的领域也限于在IT、医药、生物科学、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并且具有专利技术的创业企业。 韩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韩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支大学生优秀创业企业在金融和政策上等同于商业企业,并且在贷款方面更优惠于商业企业。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厅设立专门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创业基金,基金规模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2.5亿韩元到2009年增加到6亿韩元。在中小企业厅的带领下,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团体也纷纷跟进支持大学生创业。韩国一系列做法,使得韩国创业在1998年至2001年间,每年以一杯的速度迅猛发展。 英国:英国用减税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英国的做法与前面几个国家不同,其主要操作方式是针对私人股权投资的减税政策,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进行。比如2000年实施的《公司创业投资法规》中规定,在税收方面,资金投入未上市的小型高风险企业3年以上,则可享受投资额20%的税收地面,税收地面额再投资可以推迟纳税,在种种税收政策的鼓励下,英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在2000年的适合超过60亿英镑。每年大概提供38%的资金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 [1] (二)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吴运霞(2006)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同仇.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8. [6]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孙丽云.国际贸易(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刘诚.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9]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9]许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数据(1978~2003).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41-50. [10]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 [11]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23-27. [12]沈利生.如何正确评估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的看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6-117. [1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63-69. [14]汪占熬.新古典模型视角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29-62. [15]李明武.正确恩师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32-133. [16]黄华峰.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第28卷总第115期.100-102. [17]邹宏元、王晓东.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比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0期.28-31.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书店.1955. [5]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现代文库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4]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5]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 [1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前言 资本结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而融资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融资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是一切投资发展活动的开始。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有所不同,这里将国学者对融资行为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大致情况。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短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在国,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正好相反。 二、我国上市企业融资模式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在外文融资中,主要偏向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源融资。英明(2005),利辉,立新,桂(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达80% 左右,而源融资比例不到20%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源融资比例平均为- 3.385% ,这意味着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融资租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融资租赁若干问题探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2 学生姓名刘俊君 指导教师岳森 日期 2011年4月29日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项区别于传统租赁、分期付款销售和抵押贷款的新的交易形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的边缘行业,具有投资、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融资租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成长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4年,美国制造厂商80%以上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美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投入和购置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高踞30%以上,最高达到38%。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设备融资租赁,美国的融资租赁业成交额约占世界融资租赁业的45%。根据日本融资租赁事业协会统计,2003年,日本融资租赁业交易额为73778亿同元,约合600多亿美元。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65917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占民间设备投资额比例为8.7%。我国的融资租赁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并始终没有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认识不清、政府对融资租赁相关法律、会计、税收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建设滞后、以及全行业范围的租金拖欠,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几乎陷入了行业萎缩的境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时期。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2 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国外学者从融资租赁的成本分析、税收和折旧准则对融资租赁决策的影响等角度对融资租赁进行研究。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揭示,边际税率更高的企业更易采取融资租赁方式。Finucane(1988)的研究指出,税收因素并不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