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原因及对策(小论文)

浅谈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原因及对策(小论文)

浅谈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原因及对策(小论文)
浅谈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原因及对策(小论文)

浅谈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科技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结果为载体,探讨分析了吉首市太平乡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的内外部原因,在这基础上根据理论知识结合本乡乡情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希望能够凭借所学知识为家乡的有序建设和长久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字:科技实践活动、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

一、研究背景

太平乡系吉首市辖乡。位于市境东17公里,面积58.4平方公里,辖太平、夯古、马头、司马、深坳、干田、英勇、青枫、金山、新华、农科11个村委会,人口0.7万,系苗族聚居乡[1]。乡政府驻五台溪口,目前仅有一条公路通市区。2014年7月12日至17日,吉首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全市总降水量达485.3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47.8毫米)偏多437.5毫米,偏多9倍。此次暴雨灾害,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度大,受灾面积之广、受灾程度之深,由表1可以看出太平乡在此次特大暴雨中也未能幸免,遭遇公路滑坡甚至出现部分村寨发生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给乡民的出行和人生财产都造成了不少损失。其实,太平乡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并非头一次。因为地貌多为红岩低山,山峰丛丛,岭峪交错。光是滑坡点全乡就有6处,且大多分布在村民聚集的地方,一旦暴雨来袭,引发的泥石流通常都会将公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冲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太平乡的一份子、

家乡未来发展的希望,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利用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更为主动地调查研究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探究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增强保护家乡的意识,为家乡的生产建设和有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图1 2013年泥石流

图2 2014年滑坡

表1 吉首市农村公路受灾情况统计表[2] 二、认识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4

2014年太平村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

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

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

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

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

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3]。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

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

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

成巨大损失[4]。

认识了滑坡、泥石流两大自然灾害

的概念再加上上文两幅照片可知,太平

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一旦暴雨来袭便

会引发破坏程度不等的泥石流和滑坡灾

害,而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成为全乡有序建设和乡民致富发展的阻力。所以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网络、书籍、报刊、咨询有关专家以及走访当

图3 2014年太平村滑坡

图5 2014年司马村排寨坪受灾现场

图6 2014年司马村排寨坪受灾现场

地政府相关部门等渠道深入调查导致太平乡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频发的一系列原因。

三、 原因分析

据太平乡政府部门国

土资源所资料显示,太平

乡目前存在6处大型的泥

石流、滑坡点,即干田村

排头拉、金山村矮坳、金

山村海螺行、司马村排寨

坪、太平村桐坪、太平村太平村希望学校。经指导老师商讨最终选定其中一处离学校最近且考察研究价值最大的司马村排寨坪作为本次科技实践活动的研究区域。下图为研究区域受灾情况。

根据对造成泥石流和滑坡一般原因的认识,然后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得出太平乡泥石流、滑坡灾害易发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原因:

从地形地貌条件来看,太平乡地貌多为红岩低山,山峰丛丛,岭峪交错,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泥石流爆发的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从地表的物质组成来看,太平乡地表多为红色沙土,属于疏松、透气、且沥水的土壤,遇到暴雨极易松散并被雨水冲刷流走。岩石易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具有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暴雨来袭定会引发滑坡灾害。

图7 太平乡司马村排寨坪红色沙土 图8 太平乡司马村排寨坪碎屑岩石 从气候条件来看,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且雨季较长,夏季多暴雨。雨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动力来源)。同时雨水的大量下渗,

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

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形成了“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地质特点。

(2)外部原因:

当然,除了太平乡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致使本区易发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外,当地村民的生产活动也会对其地表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并成为滑坡的外部诱因。

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地形的制约使得本地大部分村民

的房子都建造在半山腰或紧靠山麓的平坦地带,在打地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人为的破坏,如岩石破碎、土层松动、植被破坏等等。

另外,当地居民90%的生活燃料都选择使用木材,而这些木材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自家山头的树木或高大的灌木。因此本地砍伐森林的现象比较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植被的过度破坏。失去了植被对含蓄水源和固结土壤的强大作用,一到暴雨来袭,这里将不堪一击。四、防灾、减灾措施

在了解了太平乡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具体乡情的前提下,在深入分析本乡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频繁的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从防灾和减灾两方面入手,提出以下符合本乡实际情况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太平乡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并最终造福于家乡的父老。

(1)减灾措施

第一,当地政府部门成立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并严格实现责任到个人的安全责任制度,同时健全各项减灾制度,尤其是对泥石流、滑坡点的监测制度:一是设点观测,灾害点裂缝两侧设置观测点定期对观测点进行距离测量;二是对裂缝进行追索观测,对滑坡体一定范围进行踏勘,了解滑坡体变化情况。当观测点连续几日裂缝变宽,应及时通知群众避险,当裂缝变宽加大,有异常情况,且灾害一日内变化速度加快,应视为临灾状态,立即组织人民群众紧急撤离,避开灾害。

第二,确保灾情速报。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按照乡——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如遇紧急情况,村指挥所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并及时上报上级防汛指挥机构。必须保证灾情能够准确无误的实现上报和下发,这是做好减灾工作的前提。

第三,立即组织人民群众紧急撤离,避开灾害。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躲避泥石流时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

第四,进行撤离后安置,群众撤离后,绕开险区统一安置到学校及村部等安全、平坦的地点,同时排查是否有失踪的人员,如有应马上发动救援官兵进行救助。同时联络好当地卫生所医务人员诊断现场村民的安全状况,以便进行及时就医。

(2)防灾措施

第一,划分泥石流、滑坡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第二,当地政府和学校应联合起来,将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通过板报、宣传单、讲座、考试等方式进行定期的宣传教育,提高乡民和学生的灾害预防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政府可以联合武警官兵每年一次甚至两次对当地村民进行应对灾害的模拟演练,增强村民的求生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当灾难真正来临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生命安全。

第四,联系相关地质专家对太平乡的地质环境以及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专业的应对措施,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五、研究总结

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改变,但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对于我

们青少年则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掌握预防灾难的知识。在本次关于太平乡泥石流灾害频发原因调查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了一次全新并且正确的认识,了解了家乡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从原因入手探讨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希望在下一次灾害来临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凭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收获的知识帮助自己家人甚至其他人减轻灾难所带来的损失,顺利渡过难关。但是这次科技实践活动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对专业术语的不理解,如果时间不充裕,就课外再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对于土壤和岩石的性质与引发泥石流的关系认识较难,因此,本活动过程主要以定性认识为主;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太小,较详细的数据、资料未能查明并收集得到利用,给本次调查研究带来一定难度;这些一般要根据当时情况去解决:如活动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课外知识、活动中根据实际问题采用适当方法去处理、活动后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学习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探索解决,倡导学习在“做中学”。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652310.html,/Category_39/Index.aspx资料来自:吉首市政府门户网(引用日期2014-10-9)

[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652310.html,/Info.aspx?ModelId=1&Id=29591&P=3资料来自:吉首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0-9)

[3]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652310.html,/view/7135.htm?fr=aladdin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4-10-9)

[4]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652310.html,/view/144443.htm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4-10-9)

[5]主编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正文第1033页

[6]泥石流、滑坡的形成条件(百度百科)

地震论文

工程地质分析论文 题目:“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姓名:陈富伟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93541 学号:09354101 指导老师:余修日 日期:2011/11/11

目录 0 引言 (1) 1 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 (2) 1.1 砖混结构 (2) 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 (4) 2.1建筑特点 (4) 2.2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 (4) 2.3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5) 3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陈富伟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354101)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砖混结构缺乏必要的整体连接措施;建筑体型不对称加剧了地震中建筑的倾倒。建议高烈度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应重视剪力墙的设置,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组合砌体: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方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重视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的破坏特征,研究其破坏特征与结构型式、结构构造特点之问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建筑工程破坏研究经验教训 0 引言 根据有关资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地震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此次地震震级8级,震源浅10km 左右,烈度高达1l度,断层带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一带,向西南方向一直延续至成都市都江堰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1、情况简介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统计数字表明,中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 earthquake )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

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 以上的浅源地震(0 千米~60 千米),全部的中源(60 千米~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300 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 1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 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 地震、泥石流、滑坡 C.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 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2. 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滑坡 D. 泥石流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3. 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4.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5. 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 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 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 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6. 读“世界局部地区泥石流分布图”和“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泥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4)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的主要人类活动有哪些? (5)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1. B 解析: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 A 解析:地震是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 B 4. A 5.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防御措施、关联性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3题,从图中很容易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灾害的次数最多。第4题,植树造林是防止山崩、滑坡、泥石流的很有效的措施。第5题,用排除法较容易得出答案。 6. (1)主要分布在山区。 (2)①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①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①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3)非洲总体降水相对而言比较少。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4)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等。 (5)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至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措施:①加强植树造林;①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①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 解析:将两幅泥石流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叠加起来后就会发现其分布地区

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在地震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增强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因为每一场地震都会带来许多灾难,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1. 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 3. 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4. 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5.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语文作文评语大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初中作文资源请搜索初中作文频道与你分享! 6. 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7.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8.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9.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

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10.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11. 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12.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13.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14.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5.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6.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7.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8. 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9. 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20. 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推荐1. 作者对…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 2. 全文语言朴实结构自然…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浅谈地震灾害对输油管道的影响

浅谈地震灾害对输油管道的影响 李东凯(长庆输油气分公司惠安堡维抢修队) 摘要地震波影响的区域要比永久性地土移动所发生的区域广,破坏管道系统薄弱部分的可能性大,但是永久性地土移动比地震波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由地震引起的大规模永久性土地移动,如地表断裂、沙土液化、塌方等对输油管道的损坏尤为严重。宁夏处于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的北缘,历史上曾出现过里氏8.0级以上地震两次并多次出现里氏7.0级以上的地震,属于地震多发区域。从管道损伤的角度来评价损坏的原因,对于规定地震危险等级和工程设施的定点都很重要。列举1987年厄瓜多尔发生的地震对石油设施的影响以及从这次地震中得到的教训。 主题词地震灾害输油管道影响 一、地震的危害性 地震波影响的区域要比永久性地土移动所发生的区域广,破坏管道系统薄弱部分的可能性大,但是永久性地土移动比地震波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它往往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破坏。在地震时,永久性的土地移动对地下管道和其他管道造成的最大扭曲,可以看作是地震中最严重的破坏形式。地震波对地下管道产生拉伸作用,但是由此动力激发的惯性效应极小,对管材的屈服点或断裂界限值的构成只占很小的比例。一些遭受腐蚀或焊接质量差的薄弱管段收到过地震波得破坏,而按照当代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建设的连续环缝焊接钢管在发生地震中几乎没有受到破坏。 大规模永久性土地移动,如地表断裂、土壤液化、滑坡对管道的损坏最为严重。 1.地表断裂 地表断裂是最显著的一种地动形式,主要原因是因为地表断裂活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一直是许多图表和报告的主题。其实地表断裂很少发生,地震等级不到里氏6级,不会产生地表断裂现象,地表断裂位移大到足以使管道损坏,一般地震等级必须要达到6-6.5级。 2.土壤液化 通常,对于地下管道,土壤发生液化诱发的地土移动对管道危害最大。流滑事故指完全液化的沙土位移,通常发生在坡度大于5度得疏松的、饱和沙土中。侧向扩展指由于下层沙土液化致使表面的土体产生水平运动。最大的位移通常为若干英尺,有时还可以出现在倾斜度0.5-1.0的缓坡上。沿着侧向扩展的边缘,地土的变形形式趋向于在法线方向和平移断层处反叠。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 (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 (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 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 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 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二)按震源深度划分: 浅源地震 (<70 km); 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 (三)按震级划分: 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四)按震中距划分: 地方震(<100 km)、近震(100-1000 km)、远震(>1000km)、极远震(>11000km)。 (五)按主震前后划分: 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梁飘学号:3120104320 地学院地质学12-1班 浅谈地震灾害 摘要: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 关键字:地震成因等级分布危害预防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0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2013年4月22日20时30分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5800余人受伤,累计造成152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2036次。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二、地震的介绍 2.1 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二、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都是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另外,地震和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也能诱发泥石流。 四、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非常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 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 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