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假与假借

通假与假借

通假与假借
通假与假借

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

曹先擢《通假字例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收录常用通假字307个)。

马天祥等编《古汉语通假字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收录通假字2820个)。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出版社,1989年。

张桁,许梦麟主编《通假大字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朱起凤编《辞通》,开明书店,19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重印吴文祺主编《辞通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符定一编《联绵字典》,北京京华书局,1932;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王力编《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是指“写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通假和假借,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通假和假借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王力:“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假借:本无其字,借字托声。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字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假借,为字之音同音近,义亦通。

如:第一人称代词写不出,就借用表“锯子”的“我”来代替。第二人称代词写不出,就借用表性别的“女”来代替。表方向的词写不出,就借用同音的表“口袋”的“东”、表“相背”的“北”等来代替。

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假借为六书造字法之一。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叙》:“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形、声、意、事),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指转注和假借),文字之用也。……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

许慎《说文?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本无其字’,‘本’字应为‘卒’字,即仓卒无其字,借同音的字用之。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长’原为‘令良’,为避刘秀(光武帝)叔父‘良’讳,改‘良’为长。”令读零音,平声,良也平声,是双声。

对于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序》:“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

通假:也叫“字的通用”。本有其字,却张冠李戴。鹊巢鸠占。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1。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

如: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本来已有“早”字,但却以“蚤”字替代,“蚤”是“早”的通假字。“早”是本字或正字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用通假字“惠”来代替本字“慧”。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替代了“智慧”的意义,“惠”是“慧”的通假字,“慧”是本字或正字。

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本来有现成的字放着不用,却随便信手拈来一个同音字来代替,也就是写“别字”。如本有“屎”字,却用“矢”代“屎”。本有“企”字,却用“跂”代。本有“笞”字,却用“治”代。

如:有又、鼠予、视示、攻功、诱秀、牲生、節即、攻工、红功、驾加、削宵、请情、贫分、投殳、完院、赁任、龚恭、芥介、贼则,前者为通假字,后者为被借的本字。通假字的大量出现,主要是时代用字的习惯。2读书时,要用本字破通假字才能使全句豁然贯通。

1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

2《文字学》401~403页。

同音通假

古文字同音通假本身,有其发展规律:

第一,同出于一源,同音同义而形体有些改变,如“失”借用为“屎”,“昏”借用为“婚”。“公”借用为“功”,“骏”借用为“峻”。

第二,假借主要是同音,所谓同音,不是毫无内容抽象性的相同,而是有时间地点条件,即‘约定俗成’。而且同音假借一般具有时代性,例如“彼”“匪”同音通假,周代可用;“池”“饰”通假,宋代可用。假借不能随时到处乱用。

两个规律,适合于古代的通假,因古字较少,非假借不可。三代古器铭文,“眉寿”已假借用“麋寿”。麋同眉音,可以通用。

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

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

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穀”,借“吁”为“籲”。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唱”是“倡”的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字义相同,但字形写法不同的汉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

如“鬥”与“斗”,两者音意皆不相通,但合并后“斗”兼具“鬥”的意思,而“鬥”被列为“斗”的异体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同”和“通”的区别: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古体字”等同于“时代较晚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而不同形的字。例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再如,“閒”(从月)(从夕)3、“闲”4、“间”三字,定义不同。“闲”的本义是门栓,或栅槛。“閒”的本义是空隙,最初两字字义不同,不能通用,后来由于字义的变化,“闲”的本义不用了,可以通用,“闲”和“閒”变成了异体字。

上古没有“间”字,后人把“閒”写成“間”,是形讹,写多了,时间长了便约定俗成。“间”,读若艰。《新颁四库辨证通俗文字》,定作“间”。而读“闲”的字,只有在“空闲”的意义上才能写成“閒”。“閒暇”也可以写成“闲暇”,“闲”和“閒”变成异体字了。

异体字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异体字最初字义不同,不能通用,后来由于字义的变化,可以通用。

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由此产生一字多形。

异体字大体分六类:

1.形旁不同

形声字的形旁在很多字里只表示字义的类别,因此,很多意思相近的形旁在某些字里可以通用。比如:咏/詠、歌/謌、猫/貓、坡/岥、坑/ 、憔/ 。

2.声旁不同

汉字里同音字很多,同一个读音可以用不同声旁来标识。

比如:粮/糧、怜/憐、绣/繍、胶/膠、裤/袴、线/線。

3.偏旁位置不同。一些合体字的偏旁是不固定的。

比如:拿/ 、峰/ 、群/ 、够/ 、略/ 、稿/ 。

4.造字方法不同。

有些异体字,字形差别很大,是用不同方法造出来的。比如:吊3《金文编》769页。

4《金文编》769页。

/?、体/ 、泪/涙、算/ 。

5.偏旁多少不同。

比如:汞/、彷/?稀⒁、声/ 。

6.繁简不同。

有些字在简化时,笔画少的作为简体字保留,笔画多的作为繁体字较少使用。比如:龙/?拧、头/ 、对/?

狭义的异体字:跟字书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

“A“是“B”的异体字”一句中,“A”是狭义的异体字,“B”是正体字。

广义的异体字:读音、意义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A”与“B”互为异体字”一句中,“A”和“B”都是广义的异体字,不分哪一个是正体。

有时异体字的概念也包括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

平常所说异体字概念是狭义的异体字。如“丂攵”是“考”的异体字;“阝是”是“堤”的异体字;“峯”是“峰”的异体字。

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涙、覩睹、徧遍等。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罪辠”、“颿帆”等。这里,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其三是同一古文字形体由于传承演变、隶定楷化的方式不同,而在楷书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形体,这些楷书字形之间构成了异体字关系。如宜宐等。

其四是异写字。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早期的楷体而言的。异写字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书写元素、也就是笔画上的差异,它不对构形模式、结构分布和构意产生任何影响。

其五是讹字。讹字是指传抄、书写过程中字形发生了讹变的字。一般的讹字不能看成异体字,但当它积非成是并进入字书后,讹字与相应的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便没有什么两样了。这类讹字也应该看成是异体字中特殊的一类。

判定标准

几个字形原本表示的是否为完全相同的一个词。

第一,有些字常被借用,但不是异体字。

1、寔:止也,从宀是声。因本义少用而常被借用表“实”的“确实”等义。实(实):富也,从宀贯声。

2、寘:置也,从宀真声。放置。置:赦也,从网直。赦免(本义)→弃置→安置→放置→设置→置办

第二,有些字表示的词有同源关系,使用上也有交叉,但不是异体字。

1、獲:猎取禽兽。不写作“获”。获:收割谷物。可写作“获”。

第三,有些字表示的是不同的词,虽然文献中常混用,但不是异体字。

1、脩:干肉;与“修”通假。

修:修饰、研究;不用于表示“干肉”。

2、升:容器单位,量器。

昇:太阳升起、升平、上升

3、雕:猛禽、雕饰、凋零

雕(已淘汰):雕饰、凋零。凋:凋零、凋敝。

4、紬:chou2丝织品(异体字,淘汰);chou1抽引、引出。绸:chou2丝织品。

四、异体字处理的两种标准:

广义(宽式)标准:包括假借字。

狭义标准:不包括假借字。假借字不是异体字。

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采用的是宽式的标准。

凭:依几也。或作凴。——凭、凴互为异体字。

慿:怒也,满也。有时借表“凭”。

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汉字。除了以下场合外不允许使用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A

an

暗〔闇晻〕案〔桉〕

鞍〔鞌〕

岸〔?〕

ao

坳〔?〕

鰲〔鼇〕

翱〔翺〕

B

ba

霸〔覇〕

bai

柏〔栢〕

稗〔粺〕

ban

坂〔岅〕bang

帮〔幚幇〕膀〔髈〕

榜〔牓〕

bao

刨〔刨鑤〕褓〔緥〕

寳〔宝〕

褒〔襃〕

bei

背〔背〕

备〔俻〕

悖〔誖〕

杯〔杯桮〕ben

奔〔犇逩〕beng

绷〔绷〕

bi

痹〔痹〕

毙〔毙〕

秘〔秘〕

弊〔〕

秕〔粃〕bian

遍〔徧〕biao

膘〔臕〕

bie

鳖〔鼈〕

瘪〔瘪〕bing

冰〔氷〕

幷〔并并竝〕禀〔禀〕

bo

钵〔钵盋〕博〔愽〕

驳〔驳〕

脖〔〕

bu

布〔布〕

C

cai

睬〔倸〕

踩〔跴〕

采〔寀采〕彩〔彩〕

can

惭〔慙〕

参〔叅〕

cao

草〔艸〕

操〔撡〕ce

册〔册〕

策〔筞筴〕cha

碴〔〕

查〔査〕

察〔詧〕

插〔揷〕chan

铲〔铲剗〕chang

尝〔嚐甞〕肠〔膓〕

场〔塲〕

che

扯〔撦〕chen

嗔〔瞋〕

趁〔趂〕cheng

乘〔乗椉〕撑〔撑〕

澄〔澄〕

塍〔堘〕

chi

吃〔喫〕

翅〔翄〕

耻〔耻〕

痴〔痴〕

敕〔勅勑〕chou

仇〔讎讐〕瞅〔矁〕酬〔酧詶醻〕绸〔紬〕

chu

锄〔鉏耡〕蹰〔躕〕

厨〔厨?〕

chuan

船〔舩〕

chuang

创〔剏剙〕

窗〔窓窻牕牎〕床〔牀〕

chui

捶〔搥〕

棰〔箠〕

锤〔鎚〕

chun

唇〔脣〕

春〔旾〕

醇〔醕〕

蠢〔惷〕

淳〔湻〕

蒓〔蓴〕

ci

词〔?〕

辞〔辤〕

糍〔餈〕

鷀〔鶿〕

cong

匆〔悤怱〕

葱〔葱〕

cou

凑〔凑〕

cu

粗〔觕麤〕

蹴〔蹵〕

cuan

篡〔簒〕

cui

脆〔脃〕

悴〔顇〕

村〔邨〕

cuo

锉〔锉〕

D

da

瘩〔〕

dai

呆〔呆騃〕

玳〔瑇〕

dan

啖〔啗噉〕

淡〔澹〕

耽〔躭〕

dang

挡〔攩〕

荡〔汤〕

dao

捣〔擣〕

岛〔?〕

de

德〔悳〕

deng

凳〔櫈〕

di

堤〔堤〕

抵〔牴觝〕

蒂〔蔕〕

diao

雕〔雕雕凋琱〕吊〔吊〕

die

蝶〔蜨〕

叠〔叠曡疉〕喋〔啑〕

ding

碇〔椗矴〕

动〔働〕

dou

兜〔兠〕

斗〔鬦鬪鬭〕豆〔豆〕

du

睹〔覩〕

妒〔妬〕

dun

敦〔?〕

惇〔?〕

遁〔遯〕

墩〔墪〕

duo

朵〔朶〕

垛〔垜〕

跺〔跥〕

E

e

额〔頟〕

扼〔搤〕

萼〔蕚〕

峨〔峩〕

鹅〔鵞?〕

婀〔娿婐〕厄〔阨戹〕鳄〔鳄〕

腭〔齶〕

讹〔譌〕

en

恩〔?〕

er

尔〔尒〕

F

fa

罚〔罸〕

法〔灋?〕

珐〔珐〕

fan

繁〔緐〕

翻〔飜繙〕凡〔凢〕

帆〔?颿〕

泛〔泛氾〕fang

仿〔彷髣仿〕fei

痱〔疿〕

废〔癈〕

fen

氛〔雰〕feng

蜂〔蠭?〕

峰〔峯〕

fu

俯〔俛頫〕佛〔佛髴〕妇〔媍〕

附〔坿〕

麸〔粰?〕

G

ga

戛〔戞〕

嘎〔嘠〕

gai

丐〔匄匃〕槪〔槩〕

gan

赣〔贑灨〕秆〔秆〕

杆〔杆〕

乾〔乹亁〕

gang

杠〔槓〕扛〔摃〕肛〔疘〕gao

皋〔皐臯〕槁〔槀〕糕〔餻〕稿〔稾〕ge

阁〔閤〕胳〔肐骼〕歌〔謌〕个〔箇〕gen

亘〔亘〕geng

耕〔畊〕粳〔稉秔〕鲠〔骾〕gong

躬〔躳〕gou

够〔够〕钩〔钩〕构〔搆〕gu

雇〔雇〕菇〔菰〕鼓〔皷〕gua

挂〔挂罣〕括〔〕guai

拐〔柺〕怪〔恠〕guan

馆〔舘〕

罐〔鑵〕

gui

规〔槼〕

瑰〔瓌〕

guo

果〔菓〕

椁〔椁〕

H

han

函〔圅〕

悍〔猂〕

焊〔釬焊〕捍〔扞〕

hao

嗥〔嘷獋〕皓〔皜暠〕蚝〔蠔〕

he

呵〔诃〕

盍〔盇〕

核〔覈〕

和〔龢咊〕heng

恒〔恒〕hong

哄〔閧哄〕hou

糇〔餱〕

hu

呼〔虖嘑謼〕糊〔?餬〕

胡〔衚〕

hua

话〔?〕

哗〔哗〕

huan

獾〔貛?〕

欢〔懽讙驩〕huang

恍〔怳〕

晃〔?〕

hui

毁〔毁毁〕

蛔〔蛕蚘痐蜖〕辉〔煇晖〕

汇〔滙〕

回〔廻逥〕

徽〔幑〕

hun

魂〔?〕

混〔溷〕

昏〔昬〕

huo

祸〔旤〕

J

ji

羁〔覊〕

鸡〔鸡〕

楫〔檝〕

绩〔绩〕

迹〔迹迹〕

期〔朞〕

賫〔賷齎〕

jia

假〔叚〕

夹〔裌袷〕

jian

笺〔牋椾〕

剑〔劒〕

鉴〔鉴鋻〕

缄〔椷〕

碱〔鹻〕

碱〔堿〕

剪〔翦〕

减〔减〕

茧〔蠒〕jiang

缰〔韁〕

僵〔僵〕

奖〔奨〕

jiao

侥〔徼儌〕叫〔呌〕

剿〔勦〕脚〔脚〕

jie

秸〔稭〕

届〔届〕

阶〔堦〕

洁〔絜〕

劫〔刼刧刦〕杰〔杰〕

捷〔?〕

jin

斤〔觔〕

晋〔晋〕

紧〔 〕jing

阱〔穽〕

径〔迳〕

净〔净〕

胫〔踁〕jiong

炯〔烱〕

迥〔逈〕

jiu

韭〔韮〕

纠〔糺〕揪〔揫〕厩〔廐廏〕ju

巨〔钜〕矩〔榘〕局〔局跼〕据〔?〕

举〔擧〕飓〔〕juan

狷〔獧〕眷〔睠〕倦〔勌〕jue

橛〔橜〕撅〔噘〕决〔决〕jun

俊〔儁?〕浚〔濬〕隽〔隽〕K

kai

慨〔嘅〕kan

刊〔栞〕瞰〔矙〕侃〔偘〕坎〔埳〕kang

糠〔穅粇〕炕〔匟〕kao

考〔考〕ke

疴〔痾〕克〔尅〕ken

肯〔肎〕keng

坑〔阬〕kou

寇〔宼?〕叩〔敂〕扣〔扣〕ku

裤〔袴〕kuai

脍〔鱠〕kuan

款〔欵〕kuang

况〔况〕矿〔鑛〕诳〔诓〕kui

馈〔餽〕愧〔媿〕窥〔闚〕kun

昆〔昆崐〕捆〔困〕坤〔堃〕kuo

阔〔濶〕L

la

辣〔辢〕腊〔臈〕lai

赖〔頼〕lan

婪〔惏〕lang

螂〔蜋〕

琅〔琅〕

lei

泪〔泪〕leng

棱〔稜〕

楞〔愣〕

li

厘〔釐〕

裏〔里〕

历〔歴〕暦〔厤〕

莅〔莅涖〕犁〔犂〕

狸〔貍〕

梨〔棃〕

隶〔隷〕藜〔蔾〕

栗〔凓栗〕璃〔琍瓈〕荔〔茘〕

lian

廉〔亷?〕

镰〔?鎌〕

奁〔匳匲籢〕炼〔鍊〕

敛〔歛〕liang

梁〔梁〕

凉〔凉〕

lin

麟〔麐〕

吝〔恡〕

邻〔隣〕

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宇、通假宇、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卢烈红 摘要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关键词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辨析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宇、遣假宇异体宁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冗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L较复杂,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颤不易分辨。本文辨析说明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的关系,希望能为在这些问题上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一,古今字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略说为便于下文的辨析说明,首先需要对古今字加以界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介绍。对古今字的界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这个术语的实际,客观地进行综合、概括、认定。这种处理方法会将一部分通假字、异体字纳入古今字的范围。一种是立足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从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以历代学者使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加以改造,给出符合现代要求的界定。这种处理方法将古今字限定为一神与通假字、异体字等有别的文字发展现象。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思路。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关十古今宁产生的原因,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说文解字》:“然,烧也。”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说文解字”:“辟,法也。”假借表开、开辟。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艾。为了表义明确,为r 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图口霜哥孕语文知识 2007年第1期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后为引申义造“婚”字。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说文解字》:“景,光也。”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凡阴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也就是说,“景”由日光引申出阴影之义。后为引申义造“影”字。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文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故芡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要求】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 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说明】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 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 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

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异体字 狭义的异体字:全同的异体字 广义的异体字:包括狭义的异体字和“通用字”(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分别;两个或以上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异体字产生主要是造字的方法不同,改换了意义相近的形符和意符。改换声符。 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份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有时候,异体字和正式使用的字体在各地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大陆“(句多)”(当一字来看)是“(多句)”(当一字来看)的异体字,而在台湾却恰恰相反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word版本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精品】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 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表“他的”之义。《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气,可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通假字、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 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说文解字》:“然,烧也。”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说文解字”:“辟,法也。”假借表开、开辟。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后为引申义造“婚”字。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说文解字》:“景,光也。”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凡阴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也就是说,“景”由日光引申出阴影之义。后为引申义造“影”字。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文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故芡本义为“救”。引申为辅助、丞相等义。后为本义造“拯字。奉一捧“奉”的古文字构形中有两手,其本义是捧。如《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土。”引申为呈献、供给等义。后为本义造“捧”字。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顺民》)④臣错茅臣。(《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古今字的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同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例①是共同的意思,例②是供给的意思,例③是拱揖的意思,④是恭顺的意思。一个人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 通假字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 联系与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的区别

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2011-7-23 14:09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208次 请举例说明。 2011-7-25 10:27 最佳答案一、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擒、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同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 例①是共同的意思,例②是供给的意思,例③是拱揖的意思,④是恭顺的意思。一个人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这对运用文字来说是经济,但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为了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就造了供、拱、恭三个新字来分别发担它的兼职,共字本身就要用以表示共同、共合这一个义项了。

古汉语之假借与通假

第9卷第1期 2009年3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Hunan I n terna ti ona l Econo m i cs Un i versity Vol 19No 1Mar 12009 [收稿日期] 2008-11-11[作者简介] 江 灏(194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古汉语研究。 古汉语之假借与通假 江 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摘 要] “六书”假借和用字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表义的特点,因而常常被人混为一谈,其实有质的区 别。与通假字形同实异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又互有纠缠,它们是古书中非常常见的用字现象。 [关键词] 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音近义通;声义同源。 J ia jie and Tongjia i n Anc i en t Ch i n ese J IAN G Hao (Hunan I nternati onal Econo m ics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 Abstract:J iajie and Tongjia in Hexateuch are often confused by peop le,since bot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r 2r owing words of si m ilar s ounding or meaning .However,they are different in nature in fact .Together with par ony m s,Gujin characters,Yiti characters,they are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common phenomena in ancient Chinese .Knowing and distinguishing these kinds of phenomena in using words p lay a very i m portant r ole in reading and s orting out ancient Chinese books . Key words:J iajie characters;Tongjia characters;par ony m;Gujin characters;Yiti characters;si m ilar s ounding and cl ose meaning;s ounding and meaning par ony m s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分为表义与表音两类,认为汉字是纯粹表意文字者,总是强调字形表义,而忽视字音的表义作用。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第一要素。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首先要记录下语言的声音,假借和通假都体现了语音对文字的根本要求———借字标音。 由于假借和通假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因而清代的经学家、小学家大多将它们混为一谈。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相提并论。他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是专谈转注和假借的,他在卷首解释假借说: 无辗转引申而别有本字本训可指名者曰假借。假借,数字供一字之用而必有本字。 假借有本字而偶用别字,故假借附“六书”之末。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正确区分了假借与通假。他说:假借为六书之一,制字之时已有之,非用字之时始有之也。《说文》之言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旨哉,言乎?必明乎其说而后可以得假借之本,舍是而言假借抑末耳。何谓本?制字之假借是也。何谓末?用字之假借是也。二者相似而实不同。制字 之假借是本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以一字为二字者也;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义略同,因而通假合二字为一字也。以一字为二字者,其故由于字少;合二字为一字者,其故反由于字多,故曰相似而实不同也。用字之假借无穷,制字之假借有定。 (见《说文诂林?六书总论》 )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举的例字是“令 长”。由于定义和例字互相乖违,以致在理解上设下了陷阱,有人各执一端,有人曲意调和,大致形成了三派; 11强调定义的借音派。孙诒让在《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中说: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将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本字也,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这段话说明了假借在造字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强调了造字的原则和方法是“依声托事”。“声”就是字音,“事”就是字义。语言中的某个词,没有给它另外造字,就用一个已有的字记录那个词的语音,从而用借音的办法达到表义的目的。假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只有语音上的联系,没有字形上的联系,也没有词义上的联系。 21强调例字的引申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论假借说: 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

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

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解释古代作品用字时,注意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但在注释中也有失当之处:古今字和异体字混注;通假字和古今字混注;异体字和通假字混注;误释;前后注释矛盾。 标签: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学习古代作品应当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汉字异形有所认识。记录同一个词的汉字本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写法,但由于汉字的流传历史长,使用的地域广阔等原因,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记录同一个词的字有多种写法的复杂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典籍里大量存在。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情况虽然比较复杂,在学界还存在不同的意见,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在意义相关性上存在不同特点。古今字的今字的意义范围比古字小,只是分离了古字当中的一部分意义,或本义,或引申义,或假借义,意义只是部分相同;异体字两个字的意义重合,意义完全相同;通假字的两个字意义上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因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包括读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古文注释上用术语“同”和“通”来区别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如: (1)佗邑唯命。[佗,同“他”](《郑伯克段于鄢》)①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祭十二郎》)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5)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促织》) (6)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报任安书》) (7)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谏太宗十思疏》) 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对古汉语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的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但我们也注意到教材用“同”和“通”这两个术语交叉注释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样就出现了注释上的混乱。下面就教材中的注释举例加以辨析: 一、古今字和异体字混注 古今字和异体字是有区别的。古今字指因时代差异而产生两个不同的形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