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作者:黄帅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

【摘要】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堪称苏联综合国力最强大的时期,因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也显示出充满矛盾的特征,既有一度对外的“缓和战略”,也在“有限主权论”的影响下破坏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与苏联后来的命运息息相关。

【关键词】苏联外交;勃列日涅夫;有限主权论

勃列日涅夫自1964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便开始了自己长达18年的执政生涯,直到1982年在任上去世,苏联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都牢牢掌控在他的手中。相比其他几

位领导人的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甚至一度在冷战中处于上风。但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苏联的社会改革日趋缓慢、体制不断僵化的阶段,其中造成的诸多政治、经济问题,为不久后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这种强大并充满矛盾和风险的特征,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的教训给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从“缓和战略”到“有限主权论”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产生新的外交政策,与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有重要关联。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维持在7%左右,甚至在“八五计划”时期达到了7.4%,这对当时世界第二强国的庞大体量来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数字。而在其他经济指标上,不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农业总产值,都已经逼近了美国的水平,而在军事工业领域,苏联并不亚于美国的实力。即使是向来被认为苏联经济薄弱点的轻工业和民众日常需要的产业领域,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水平。这些成果,与苏联一体化的体制有关,以举国之力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型,才呈现苏联数十年来努力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他面对的正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苏联社会。1967年,他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论”,认为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至于到底什么是“发达社会主义”,

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但在当时的政治语境里,它被解释为:“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这种解释方法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即呈现出历史阶段论的色彩,也是对现实的一个指向性明确的引导。

通过革命的形式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化,是苏联此前历史产生的经验,如何由社会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的思路是通过生产力发达和分配公平来完成的。这个思路从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勃列日涅夫的问题在于,他过高地判断了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作者:安.哈扎诺夫网站编辑:安艳燕来源:《中共党史研究》日期:2013-04-13 斯大林继任者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也许只有从苏联50年代中期整个对外政策的前后变化上才能看清。斯大林的去世,是减少苏联集权制度内外政策中最不受欢迎的方面的信号;苏联在核武器及运载工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缩短了它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并造成这样一种形势:避免世界核战争的唯一可能性是寻求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谅解。 对于世界格局中这些根本的变化,苏联领导人的回应是: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赫鲁晓夫将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础。应当说,还是列宁论证了两个体系共存的必然性,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要求有一个两种制度暂时共存的时期。 斯大林作为列宁的追随者,他没有对列宁的这个推论提出反对意见。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的理论顾问们尝试改变国际关系的性质,建议用“和平共处”这个词来代替在列宁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敌对共存”的表述。事实上,正是这一点,是赫鲁晓夫在发展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方面作出的主要的创造性的贡献。“和平共处”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是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的简单发展。这一思想是由列宁提出,由斯大林付诸实践的。而赫鲁晓夫则进一步将“和平共处”规定为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由于赫鲁晓夫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政策有自己的目的,这首先是为了避免能够导致人类毁灭的核灾难。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是同资本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战。为了统一这两个明显互相矛盾的任务,赫鲁晓夫的理论顾问们试图论证“和平共处”是国际间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赫鲁晓夫希望:苏维埃国家令人神往甚至是热爱,而不是害怕它。同时他也想把经费从军事领域转到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方面。总之,他的主要外交思想表明他希望冷战解冻。 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苏联的国际地位,客气一点说,是不高的。当时朝鲜战争持续了3年,战争陷入了困境,各参战国都认识到,这场战争不可能由某一方取得胜利。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谈判达成停战协定。这个停战协定是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定的。关于朝鲜半岛停战的消息使世界各国松了一口气。这无疑提高了苏联新任领导的威望。结束印度支那8年战争的1954年日内瓦协议,可以说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至于苏中关系,其法律基础是《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条约是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定的。为阐释这个条约,还签定了许多协定,规定苏联给予中国巨大物质援助。然而,50年代的后半期,苏中关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两个人角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地位是关系冷漠的主要原因。苏中关系的恶化发端于1956年,而其后的两年又进一步发展。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米高扬和其他一些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毛泽东对苏联领导人事先不同他商量,并自认为可以单独决定这样重大的问题非常生气。赫鲁晓夫还是一个新的、缺乏经验的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在作出关乎世界革命运动命运的决定之前,应该同他这样老的、比较有经验的领导人商量一下。

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3.掌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 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调整对美政策。第二、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第三、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五、九十年代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摘要: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外部因素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国民党过分迷信和依靠美国,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当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同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对苏断交导致了在东北的失利。 关键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外交政策;美苏对华政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民党政权在抗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土崩瓦解,看似偶然,其实必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偏重从国民政府内部进行考察分析。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处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美苏对华政策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本文试图要阐述的就是美苏对华政策变化对国民党政权丧失的影响。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影响 二战结束,伴随着日本战败,中国一跃成为远东唯一的大国。因此,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并使之成为维护美国在远东利益的工具,成为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的必然选择。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布:“保卫中国即是保卫美国的关键。”①而要想真正保卫中国,首先必须使中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成为远东的强国。正如美国国务卿赫力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援助中国,使他强大和稳定……如果远东要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在做任何安排时都要保证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②其实,从波斯坦会议开始,美国就在全球积极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的命运因此一度被美国所左右。战后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援助底线是决不在中国大陆上使用美国地面部队执行战斗任务。换言之,尽量避免内战,实行国共谈判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首要内容。美国作出如此选择也是经过通盘考虑的: 第一,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为之一战。马歇尔上台后,他努力达成国共停战,督促建立联合政府,限制美国军事顾问团的活动范围,拒绝扩大军事援助的计划。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种广泛、共同的看法: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诉诸武力。美国的战略重点自始至终在欧洲。马歇尔曾私底下跟顾维钧说“美国并不是非帮助中国不可”③。 第二,美国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二战结束后,美国面临大批军队复员的压力。1945年,美国陆军只有400多万人,1946年陆军只剩100多万,其中只有12000名士兵驻在中国。④即使美国愿意全力支持蒋介石,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毛概:新时期外交九大特点

主题:新时期中国外交全方位布局 一、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含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更加密切,各种信息更加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去年春天,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外交行动。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

成功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到会演讲。接待法国、冰岛、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哈萨克斯坦、缅甸、秘鲁、赞比亚、柬埔寨等国领导人到访。密集接待美国高官访华,与美方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行沟通。同时,中国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应对地区热点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行动既有对外交原则和传统的承袭,也有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创新,特色鲜明地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宏篇序幕,迈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坚实步伐。 首先,是响亮回答了新时期中国外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追求什么目标、展现什么风格的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外交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国家利益。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近平主席“开局之旅”成果时指出,中国外交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开拓进取、务实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其二,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布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连月来的涉外活动涵盖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在双边、多边、区域、全球层面上通盘运作,统辖使用经济外交、能源外交、军事外交、金融外交、人文交流、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手段,点面结合、创

共产党情报局:冷战与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

共产党情报局:冷战与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 【摘要】:自共产国际建立以来,作为国际共运的领导者,苏(俄)共对共产党国际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和共产党情报局的态度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都反映了苏联领导人在对外政策上的深刻考虑。出于与西方大国进行合作的需要,二战后期,苏联领导人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战后,在苏联的大国合作战略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重又建立起了具有协调职能的统一的国际共运中心——共产党情报局,尽管它的成员只限于欧洲个别国家的共产党,但它们都在苏联战后的安全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苏联领导人积极利用共产党情报局为自己的对外政策服务,并在1950—1951年进行了扩大情报局职能和建立东方情报局的尝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苏联领导人最终放弃了这些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对欧政策面临挫折、两大阵营对抗加剧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重又进行了建立国际共运中心的尝试—企图以建立四个区域性的共产党联合组织来取代共产党情报局,并为此付诸了重大的努力。但最终苏联领导人的这一目的也没有达到。尽管共产党情报局存在的时间不长,并且在1950-1951年苏联领导人扩大其职能的尝试失败之后,它实际上就已经开始陷于衰落。但是,共产党情报局存在的时期正值苏联对外政策发生急剧转变的时期,也是冷战爆发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以及苏联领导人两大阵营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苏联领导人通过共产党情报局开展的反

对南斯拉夫的运动及其对共产党情报局成员的整肃加速了苏联和东欧集团的形成。共产党情报局发起的和平运动及其机关报对和平运动进行的大规模的宣传不能不对当时人们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共产党情报局的解散对苏共与东欧各国共产党关系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共产党情报局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进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共产党情报局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档案材料的限制,学者们对共产党情报局的研究都是非常有限的,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相关档案材料、特别是俄国档案材料的解密,学者们对共产党情报局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相继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共产党情报局组织机构和编辑部的建立、1950—1951年苏联领导人扩大情报局职能的尝试以及关于情报局第二次、第三次会议进行的研究,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揭开了长期以来共产党情报局的神秘面纱,并逐步廓清了人们以往对共产党情报局的一些错误认识。但是,关于共产党情报局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共产党情报局与和平运动问题、苏联领导人建立东方情报局的尝试问题、以及共产党情报局的解散等问题尚未出现专门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在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弥补在共产党情报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空白,并试图通过对共产党情报局在其整个历史时期从事的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来考察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考察冷战的起源和发展。并对这一时期相关的国际共运问题、苏共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

勃列日涅夫外交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维持和“缓和”政策的推行 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对外政策,而是继续维持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力图与西方缓和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尤其的与美国的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于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他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的差距不小,希望通过与西方的合作,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造苏联经济,缩小与西方的经济差距。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证明了赫鲁晓夫“火箭战略”的非现实性,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 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与苏联搞出什么问题来,毕竟苏美双方在核武方面的“恐

怖平衡”,足以让任何头脑正常的人做出一个正常的决定。此时的美国本就有些自顾不暇,60年代中期之后的越南战争已让美国深陷而不能自拔,巨额的战争费用,经济危机的一再出现,美元危机频频发生,都使得美国同样希望与苏联改善一下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欧洲与苏联百万大军对峙可不是好玩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一定改善。例如:苏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上升到等等。但在美国日益加强对越战争的时候,苏联也于1965年开始加强了对越南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苏美关系的改善;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更是让苏联上外交陷入困境。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在“缓和”政策正式确立之后,苏联利用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淖、国内“新孤立Z義”思潮兴起及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有利于苏联机会,大搞“缓和”外交,不但顺利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还成功组织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形成的“赫尔辛基精神”更是勃列日涅夫“缓和”外交取得的巅峰之作。 “缓和”政策实施的原因有:第一,苏联经济通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粗放式的经济的影响,在70年代开始减速,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效益和质量”重要性,希望改善同西方的关系,达到引进西方技术与资金的目的。第二,苏联在东欧的权利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而东欧问题一日不解决,苏联西方的威胁就一日不会消失,而通过“缓和”的外交政策达成法律上的欧洲战后现状不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篇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急需, [ 标签:中国外交,论文 ] 匿名回答:1 人气:311 解决时间:2009-11-02 11:11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与它们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在建立多极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点的战略道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中国选择这条道路,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就是要超越传统模式,坚持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是中国既往外交思想的深化。“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事业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且必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在外交实践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这几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中国的外交工作,在民间一度被误解为只处理国家大事的活动,与老百姓似乎无关。但现在我们看到,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不仅有了对外“开放日”,老百姓可以走进神秘的大厦去参观。而且外交部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公民可以自由查阅;外交部长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新时期外交工作朝着“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方向迈进的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1947年--苏联外交行为的根源)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 Author(s): X. Source: Foreign Affairs, Vol. 25, No. 4 (Jul., 1947), pp. 566-582 Published b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Stable U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stable/20030065 Accessed: 08/05/2010 04:46 Your use of the JSTOR archive indicates your acceptance of JSTOR'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Use,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page/info/about/policies/terms.jsp. JSTOR'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Use provides, in part, that unless you have obtained prior permission, you may not download an entire issue of a journal or multiple copies of articles, and you may use content in the JSTOR archive only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contact the publisher regarding any further use of this work. Publisher contact information may be obtained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action/showPublisher?publisherCode=cfr. Each copy of any part of a JSTOR transmission must contain the same copyright notice that appears on the screen or printed page of such transmission. JSTOR is a not-for-profit service that helps scholars,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discover, use, and build upon a wide range of content in a trusted digital archive. W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ol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facilitate new forms of scholarship.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JSTOR, please contact support@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s collaborating with JSTOR to digitize, preserve and extend access to Foreign Affair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活动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8291063.html,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活动初探 作者:康佳 来源:《活力》2015年第23期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苏联;外交政策;对外活动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外交战略主要以“进攻”为主,其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是“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在继续执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的基 础上,开始推行勃列日涅夫提出的“缓和”政策;整个70年代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这一时期苏联开始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80年代是“进攻”战略的收缩阶段。本文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变化为主线,就这一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进行初步探析。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及“缓和”政策的维持与推行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在执政初期沿袭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旨在同西方,尤其是美国缓和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纷争等历史遗留问题。1969年,受“布拉格之春”事件的影响,勃列日涅夫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主张,以打破外交僵局。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则正式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并强调外交活动应以“缓和”为中心。 可以说,在“和平共处”和“缓和”政策的指导下,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改善了同美国的竞争环境。苏联与美国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等多项军备控制协议,从美国方面争得了平等的地位。 二是缓和了同欧洲国家间关系。签订了苏联西德条约(1970年)和苏美英法关于西柏林 等问题的“四方协定”(1971年),缓和了苏联同联邦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最后文件》(1975年),确认了战后欧洲边界,从而巩固了苏联战后在欧洲西 部边陲取得的地位。 三是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大量的科技协定和合作项目,从西方获得了大量贷款,从而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了本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至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及外交政策(2020年整理).pdf

改革开放到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及中国外 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国际形势,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美苏争霸。不过,如果再作进一步观察,人们就会发现,就在美苏两国激烈争夺,战争危险严重存在的现象背后,一种新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趋势,也在这一时期孕育和发展起来,这就是和平与发展的趋势。第一,在70年代后期,尽管美苏两国争霸造成的战争危险异常严重,但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主要任务却是恢复或发展经济。甚至连超级大国自己也不能不把克服经济困难摆在首位。第二,尽管当时世界上一些地区战火不断,尽管超级大国手里拥有并还在增加着足以毁灭世界的战争武器,但真正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并无马上到来的迹象,因为主要来自经济方面的诸多因素,限制了超级大国使用其战争力量。第三,发展经济需要以和平的环境为前提,和平的维护又需要有经济的实力作保证。所以,当时多数国家都把恢复和发展经济同反对霸权、维护和平一起,并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第四,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以及超级大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把握住这一机遇,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就可以争取并利用和平的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就可以利用发达国家为克服萧条而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市场的时机,使本国的经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如美苏争霸转入僵持,对外开放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深。特别是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发生有利于中国变化,为中国外交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第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得以维系。中美关系因为里根政府对台出售军火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第二,美国对苏联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里根政府上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杜正艾 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是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论述言简意赅、亮点纷呈、立意高远,报告对中国外交在二十一世纪的地位、角色和战略内涵进行了准确、清晰、科学的定位。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向世界亮明了中国外交的大方向,把中国外交战略提升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应着重把握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 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明确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倡导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传统国际关系不同。十九大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了明确的阐述,包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互尊重。强调的是,要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要一律平等,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要尊重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内政。 第二个关键词是公平正义。强调的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尊重彼此的关切、照顾彼此的利益,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过去那种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的时候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2.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这个共同体就是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此,我们要把握五个关键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摘要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1945年2月苏联与美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为了兑现它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在华利益,以及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全国胜利,采取了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关键词苏联对华政策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形势。1937年前后,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步步紧逼苏联,苏联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性逐渐增大,为此,苏联确定了援华抗日的对外政策。但随着欧洲形势的更加紧张,特别是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发生逆转,与此同时,罗斯福与斯大林在维持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一致。1945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苏互相妥协而产生的重建世界秩序的全盘方案,划分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范围,为了进一步落实其协议,1945年8月14日又与中国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有好同盟条约》,不顾中国的民族利益与领土主权完整,支持蒋介石压制共产党,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一、秘密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发展,苏、美两国各自勾画着世界格局的蓝图,中国是他们蓝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既有争夺,又有妥协,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全局地位。 美国根据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确定了一个近期的军事目标,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力量,减少美军在对日作战中的牺牲;一个长远的政治目标,即在战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成为美国可以用来抗衡亚洲共产主义和反美势力的主要力量。对此,美国政要们是直言不讳的。然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还必须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承诺,否则是办不到的。赫尔利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相信,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他认为只要“苏联应允支持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则“将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如无苏联支持,则中国共产党终将以一个政党的地位参加国民政府”。 美国在军事上、政治上都依赖于苏联的支持,使苏联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鉴于美国需要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苏联借此提出条件,谋取在中国和远东的“优越权益”。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就远东问题单独会谈。罗斯福允诺了斯大林提出的对日作战条件,并写成书面形式。这样,1945年2月一个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在没有中国人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论苏联与中国的近代外交关系

论民国中后期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谓错中复杂,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大抵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欺压掠夺关系。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中国和俄罗斯近代以前,是两个孤立的国家。17世纪前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以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特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 例如:1858年参与签订了《天津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通过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被俄国侵占。 第二是结盟关系,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与十月革命的指引有关。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了很大帮助。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支持。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有重要意义。苏联积极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如“一五”期间重工业项目)。中国奠定国家工业化初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赵士国 内容提要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关键词抗日战争联华制日由热而冷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经14年,终于取得胜利。其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从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变化的情况看,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多变,也反映出苏联高层决策人物的复杂心态:国际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兼而有之。本文拟对此略加剖析,或许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当今的中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既有苏日间的历史积怨因素,更有日本威胁苏联安全的现实原因。甲午战后,日本为报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曾于1905年狠狠地咬了俄国一口,苏联对此心怀怨恨。1931年日本重施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到与中国山水相依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5年底斯大林获得德日准备缔结反苏协定的消息后惶恐不安,担心德国与日本同时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1]。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明目张胆地将矛头指向苏联。事情已经非常明显,

日本有德国人支持,它不仅要侵略中国,而且对苏联远东地区亦有领土要求。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德国则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苏联便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处境。此时,欧美大国虽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不像以前那样怀有敌意,但当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之时却不愿承担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1937年5月张伯伦在英国上台后,全面推行以妥协退让、嫁祸于人为特征的绥靖政策,其他欧美国家亦步亦趋,纵虎为患。因此,苏联不可能指望得到它们的任何帮助。苏联腹背受敌,该如何应对?联华制日是其明智之举。 况且,当时中国的抗战也需要苏联的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一向奉行反苏反共,依赖英美的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他仍希望得到西方的支持。1931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要员顾维钧等人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说:“中国完全委托国联”,“外委诸公主张,如国联无办法,再请美国提出九国条约以制日”[2]。这期间,蒋介石多次召见英、美、法、德等国使节谈话。顾维钧等驻国联代表也在国联内外积极活动。但是,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毫无收获。西方列强不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拒绝制裁日本。 中国国民政府对西方列强坐视日本侵略的政策感到失望和不满。1933年5月16日,国防会议就平津战事所作决议中说:“国际及各国,除道德上之同情外,未曾依据条约制裁日本,亦未与中国以实力援助。”[3]后来,顾维钧在与蒋介石、汪精卫等交谈后亦如此说:“我很自然地得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就是他们都对日内瓦国际联盟失去了信心。”[4]华北事变给中国带来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卢沟桥事变后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险恶。国民政府要求苏联参战的愿望日益迫切,甚至把苏联参战与否看作是中国抗战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认为“苏联如不介入,中国就会失败”[5]。

当前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摘要:新中国对外建交以来,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不尽相同的外交政策。但其主要特征离不开一个“和”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 中国作为目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活力无限,后劲十足,正慢慢崛起为世界强国,而世界的焦点纷纷聚焦于此,怀疑与赞美,阻挠与合作也集中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积极增进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影响世界的同时,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当代的外交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时期外交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新中国对外建交以来,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不尽相同的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成了友好的同盟关系。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中国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同时对抗美苏的压力。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加强同它们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中国为缓解苏联的压力,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抗苏的外交政策。九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回首二十世纪的新中国外交政策,主要特点都离不开一个字“和”,奉行的是和平共处原则,和谐相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我们中国自古宣扬“以和为贵”的理念。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和”都是我们总的方针政策的指向。放眼当前我国的外交,“和”亦是重中之重。我们强调和平崛起,既要能和平的与世界共存,同时要不断的发展。我觉得中国当代外交呈现了这样几个关键字:“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谋发展”。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