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他的核心概念的“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

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

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物质或精神收益。

3、教育资本储藏量: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着密切关

系。

4、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5、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

划规定上。

6、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

用。按照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其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7、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

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核心)

8、校园文化的价值: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品德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

以替代的。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的共同信念。这种精神环境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9、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简答题: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掌握教育的支配权,从

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方面控制教育发展的方向。(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掌握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

主要途径。(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的言论、行为、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藉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

动力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生产力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也必然促进教育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4、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5、人力资本理论:(1)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并给予理论阐述。作为人力资本理论核心

概念的“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2)人力投资的内容。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由投资的方式产生的,对促进生产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物质或精神收益。(3)教育投资效益的计算。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基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

成及国民收入有着密切关系。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

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其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及其他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遵循这种规律。再者,.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3) 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的途径。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内容。②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人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③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是将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后,传授给更多的人,

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从17、18世纪开始;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是尤为突出(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8、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1)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不断深化,这是一场信息革命。这场革命,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这场革命也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观念。(2)教育观念的转变。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有16年的学习时间,而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所以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②教育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③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④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9、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和创新的作用: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一)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

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4)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10、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11、传统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吸纳。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

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都是今天依然要发扬的。但是当代在总体上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2)传统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①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教学中,崇尚教师权威,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

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③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作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 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 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 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 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 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我国“课程”一词见于唐朝 课程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课程”: 包括应学科目的总和、课内外活动、各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学科中心,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经验中心。学生社会活动研制课程、组织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三、课程开发 制约三大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1.儿童:直接因素(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 2.社会:决定性作用(社会的效用、社会责任感、家长与社会的压力) 3.学科特征:重要因素(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吸收新的科学成就)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划分 1.分科课程 又称科目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

“六艺”、“七艺”。 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 特征: 科学安排每门学科知识体系,易于知识连接,知识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2.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相关课程:又称“联络课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联系,但又维持独立状态。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相关学科合并一个新学科。 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3.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特征: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的自主性; 内容的开放性; 形式的多样性。 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分 1.必修课程 定义:同一年级学生必学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基本学历还可分为国定、地方、校定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根本特征:强制性, 优势: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养成学生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养;便于课程实施、管理、评价;体现了国家共同基本要求。 不足:过分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容易出现社会本位倾向,忽视个体发展。 2.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的课程。 主导价值: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个性。

(完整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发作用。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相互制约,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政权--精神产品生产--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同多颁布,指定,分配,规定,任命聘用等,实现控制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直接或间接手段--决定或影响受教育权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因素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内容的取舍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学校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要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身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民主程度--整体--人民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公民意识--民主价值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社会历史,就是指人类活动进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类生活的社会所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全面的,包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等。那么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呢?因素有很多,如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历史的发展。生产力代表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也就是一个国家能创造的财富。所以说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代表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一、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 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关系的进步与生产力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所以我们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 谈到经济学研究的交叉领域,人们可能会想到政治、哲学和数学等,从经济学的起源来看,这种流行观念是有道理的。但是,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的相关性。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都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的。例如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一部具有吸引力的编年史,充满了睿智的见解和生动的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的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的立法和公众的意见。”西方伟大的经济理论学家在提出其理论时都严重依赖社会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和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的著作中,对历史的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欧文·费雪等人,亦是如此。 历来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活动,它的运行和绩效是检验经济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能够被拿来用作检验实例的,只有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即历史。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获得了历史的证明,那么它的说服力大大增加就将是毫无疑义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指出:“新经济史”的研究者——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思——通过他们的杰出工作,“证明了经济分析中加入历史因素的需要”。当人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审视时,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它的认知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又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所以,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历史的进步。 有意识地思考和研究自身的历史,是人类的特点。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人类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关注,长期创造形成了一种产物,就是

第三章-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A 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参考答:B 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 A.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传统 C.学校仪式 D.学校物质硬件 E.学校规章 参考答案:ACE 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填空题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注:教育是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表现二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即政治经济制度队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表现: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和管理。同时直接指导教育法律法规,决定教育者的培养和作用。统治阶级利用经济的力量达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利用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受教育权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现工农教育,享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 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的意志的体现,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大法。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决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封建社会:愚民政策 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相对独立:不平衡性、继承性。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以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力量 封建社会:等级性、专制性、道统性、刻板性,反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人权。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民主化。民主的教育又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催化剂”。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课后思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2.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3.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6.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7.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 1、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2、()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3、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4、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5、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6、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7、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9、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 A、传递功能 B、传播功能 C、交流功能 D、选择功能 10、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11、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 A、生产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历史传承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二章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1.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 2.主张分科教学 二.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1.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三.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p60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3.学科(知识)特征会影响课程的编制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四.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 p64 (一)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五.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p65 六.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级) p66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七.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 p71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 八.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二级)p71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 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 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信息技 术对教育的影响。 (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 问题。 考纲链接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 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 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 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 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 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 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 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 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 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 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 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内容。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①教育通过培养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②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点、道德风尚,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②生产力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③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内容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能够引导儿童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2)学校教育能够给儿童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3)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由专职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地培养(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②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保存和继承文化②传播和交流文化③选择和融会文化④发展和创新文化 4. 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1)发展的统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2)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充分利用可塑性引导学生健康发展(4)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良好的影响(5)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回答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是培养各种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 . 教育方针的内涵?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什么是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 我国当代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正确理解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4.试述五育之间的辨证关系 (1)统一性(2)不可替代性(3)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和多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C)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C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D)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B)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C)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8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9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简答题 1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 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本书所称的经济主要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5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 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出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 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2)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一般而言,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儿童入园率较高。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出现家庭, 儿童是属于整个氏族的, 因而也就没有家庭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工厂的日益增多, 妇女开始大规模进入工厂, 出现孩子没人照料的情况, 再加上在西方社会, 孩子成人后都是与老人分开住的, 一般不会像中国这样由老人照看小孩, 因此, 建立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公共社会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西方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培养个体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提供了条件。 二、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一和第二章)

第一章教育基础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答: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依法执教、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20世纪后期教育的发展特点 答: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答: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确定(3)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2014上 答: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的确立和依据2014下 答: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2016下 答:双规制度,以英国为代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子女所占有,一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____。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____、____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____。其核心是____、____。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___、____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__;三是____。 10、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 2、人力资本理论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5、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四、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生产力 2、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舒尔茨 5、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9、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 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