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生动力研究

内生动力研究

内生动力研究
内生动力研究

创先争优——基层党建的生命力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也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的重要途径。

创先争优根本意义在强基固本。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和固本工程。创先争优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对社会发展认识所开展的一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党性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内生动力是强基固本的基础。党员内生动力是党员党性意识的内在体现,是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要素和内因。“创先争优体现了中共党员的本质特征和执着追求,其核心内容是不断增强党性、保持先进性。”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培养党员的角色意识、组织意识、宗旨意识,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有效激发员自我发展动力、追求进步动力和服务群众动力,使内生动力成为强基固本的基础。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素质,在工作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激发党员党性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能进一步激发党员主观能动性,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科学发展。

一、党员内生动力的涵义及要素

内生动力本质上是党员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党员内生动力的内涵,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党员的内生动力,注重的是党员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是共产党员在党性意识引领下,在本职工作中自然而生的对于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事业高度认可并为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综合素质和主观动力。在这种动力之下,党员个体具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党员身份认同感,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

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观念是党员内生动力的构成要素。党性是对党的本质属性的最高概括,相对于先进性、优秀性而言,是更深层次的概念,是涵盖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组织意识、品行操守、精神素养的集中表述。

宗旨意识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应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只有把最广大人民利益当成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组织观念是指我们每个党员应当具有组织意识,每个党员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时候要将组织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共产党员应当具有大局观和全局意识。

由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观念等要素构成的党员内生动力是我们纯党性、正党风的根本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凝聚人心、凝聚党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最根本的是党性意识的激发。党性的坚守和传承,依托于党员个人的党性修养和内在素质。创先争优活动就其思想性而言,是对党性意识的教育,是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

创先争优与党员内生动力是内外因的“互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从来都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②理想信念支撑下的党员内生动力,是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党员的内生动力还需要通过外在因素的激发来发挥作用,从而激发内生动力“互动化”。党员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其这种“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所以,创造必要的外在条件,使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向最优状态发展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党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党员的内生动力。

通过创先争优活动,能有效推动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增强党员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增强党员自身对先进的追求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党员应具备的“先进性”素质也进一步提升对党员和组织的要求,以进一步激发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内生动力。

二、创先争优与激发内生动力的二维关系

一方面,党员内在的党性意识和角色身份要求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做表率,即党员内生动力促使党员创先争优;另一方面,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党性意识和身份认同,即创先争优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从而形成创先争优与党员内生动力之间的二维关系。

党员身份和角色归属要求党员创先争优做表率。“共产党员”不单是一个称呼,也不单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身份和责任。党章对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先进性则通过党员来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产党员要在政治上当先进、思想上做表率、行为上做示范。

党员的“先进性”是一种讲奉献、讲责任、讲带动的精神,体现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素质、能力和实际行动上。这既是党员身份的要求,也是党员责任的体现。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共产党员在自身党性意识的激励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理想信念,带动党外群众立足岗位创先进、服务发展争优秀,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内生动力。胡锦涛指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就是围绕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展开,从而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突显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党员的内生动力一旦被激发,将会促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更强大的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说,党员的内生动力是激发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的过程;党员创先争优的过程,也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性意识的途径。这是一个二维关系,创先争优与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互为过程与方法,互为指向。

三、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四个主要途径

1. 强化一种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强化一种意识,就是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是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主动性的根本源头。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没有党性,就没有灵魂。党性意识是对党员身份的必然要求。共产党员的政治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说到底都是党性问题,一个党员有无党性、都可从他的思想作风乃至行为言论中来衡量。每一个党员都应当树立党的意识和党性意识,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政治上坚定、行为上先进,才能在各自的岗位成为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的事业及党自身建设的主体,在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发挥作用并居于重要地位,也应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党组织战斗作用的主体。只有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切实符合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

2.做到两个结合,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党性意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党性意识的实践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党性理论的学习,也要求我们加强党性实践的锻炼。做到两个结合,能有效地加强党性意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是把培养“学习型党员”与加强党性修养相结合。党员自身对于学习的需要,是对促进学习最根本、最有效也最能调动党员学习自主性的动力。做一名“学习型党员”,既是对提高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提高党组织能力的基础。

动力的激发要以活力的激发为前提,活力的激发则以素质的提升为保证,素质的提升则以学习为手段。作为一名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把加强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党员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把提高个人素养转化为工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良性互动。

衡量一个党员是否是“学习型党员”,关键看他是不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和终身修养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进一步纯洁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党性意识纯粹的共产党员。

二是把创先争优与加强党性实践锻炼相结合。

党性锻炼是党员自身在实践中按党性原则改造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活动。党员应该把党性锻炼贯穿于自我教育的始终,积极参与党的各项教育和锻炼活动,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

当前,重庆市委正在深入开展的“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争当人民好公仆”、“一讲二评三公示”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抓手,也是加强党性实践锻炼的重要推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性锻炼的具体体现。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通过岗位职责精细化、依责承诺具体化、讲述汇报务实化、点评评比严肃化、公示典型示范化,促使党员更加务实开展工作、明确努力方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同时,定期开展党性分析活动。通过常委会和中心组学习等方式,本着有利于明确思想、有利于推进工作的思路,按照党章、党性标准对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进行具体剖析,肯定积极方面,找差距、寻根源,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

3.搭建三大载体,提升履职能力

有效的载体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通过平台的搭建,为党员践诺履职提供了途径和渠道。

一是开展“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活动,增强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力。通过“抓、促、建”工作,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员党性意识;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为教师党员在教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平台;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优良党风引领校风、纯净教风、促进学风,培育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结合高校的实际,将“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作为激发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二是深入推进“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提供一定的助力。通过设岗定责和依责承诺,能有效加强对党员实施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讲述和点评,能有效总结经验和成绩、找出问题和不足,激发党员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公示和评星,能做到先进带动后进,使广大党员积极争星创星,激发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通过对优秀党员的挖掘报道,能增强党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引领其他党员创先争优做表率。

三是建立完善党员关怀帮扶机制,保障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为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提供制度保障。为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能有效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政治上保障党员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在生活上关心党员,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解决党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关照党员,营造和谐互助的工作团队,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

4.培育“四感”党员,提升党性修养

培养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四感”党员,实质是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促使党员讲使命、讲责任、讲贡献。

认同感是指党员对自身党员身份和价值的认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表示出来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坚持强化宗旨教育和民主权利教育,以激发党员的认同感;

归属感是指党员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对党员个体和党组织在心理上的安全依赖和认可。我们坚持突出以人为本和工作关怀激发党员的归属感;

责任感是指党员个体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做好党的事业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坚持强化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激发党员的责任感;

荣誉感是指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褒扬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身份意识。我们要坚持把握好典型宣传和表彰评比激发党员的荣誉感。

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是一种相辅相成、同生共融的关系,通过积极营造党内良好的民主团结氛围,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党性意识,增加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促使党员做到讲使命、讲责任、讲贡献,培育“四感”党员。

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道德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发展。通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使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形成以党的先进和优秀带动整个社会创先进、争优秀、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最终成为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汇编)

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通过从众多媒体获悉,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方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贫困户的思想也没有彻底转变过来,绝大多数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脱贫”。扶贫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就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我粗浅地认为:造成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脱贫条件不足。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空心化,年轻人不多,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谋生,扶贫工作面临着“产业发展无资源、扩大生产无人手、投资项目无出路”、“创新项目无技术”的窘迫局面。

二是脱贫意识不强。有的贫困群众仍未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的自然经济状态,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去分析“我为什么贫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脱贫的路子在哪里”等问题,认为自己贫困是政府的责任,等着政府给修房子、找路子、发票子,于是就出现了贫困户悠然自得的在墙角下 晒太阳,在麻将桌上搓牌九,在饭桌上酗酒发牢骚,而帮扶干部却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等等奇葩的现象。 三是脱贫能力不高。除了掌握基本种田、养殖技术以外,贫困群众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加之缺乏有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加之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贫困户“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小富即安,目光短浅。 除此之外,也有帮扶措施不切合实际,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导致难以建立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容易出现“今年脱贫,明年返贫,动态调整贫困户一年比一年多”的尴尬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加强思想扶贫力度。思想问题不解决,客观再努力也是暂时的。加快转变观念。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加强向贫困人口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理念。其次要大力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增强个体发展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职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

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测试答案 1)单选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1单选题 (3.0分) 内生动力又称为(),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 1. A. 内驱力 2. B. 驱动力 3. C. 外驱力 4. D. 推动力 2单选题 (3.0分) 德鲁克认为激励员工“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而非满意度”。 1. A. 责任感 2. B. 成就感 3. C. 认同感 4. D. 以上都是 3单选题 (3.0分) 团队精神能够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不包括()。 1. A. 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 2. B. 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 3. C. 每个人都是主角 4. D. 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自己的私利 4单选题 (3.0分)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对其起影响的因素不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 1. A. 自身因素 2. B. 主观因素 3. C. 内在因素 4. D. 心理因素 5单选题 (3.0分) 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所担负的(),都是和他对国家,社会应履行的义务相一致的。 1. A. 工作 2. B. 职责 3. C. 任务 4. D. 责任 6单选题 (3.0分) 当今世界,()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1. A. 社会资源 2. B. 文化资源 3. C. 人才资源 4. D. 技术资源 7单选题 (3.0分) ()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1. A. 需求动机 2. B. 行为动机 3. C. 成就动机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目前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党委政府主导、干部帮扶为主,绝大多数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甚至出现“精神贫困”的严重问题。从内因看,主要是贫困户思想封闭落后,摆脱贫困状况、想过美好生活的动力严重不足,习惯小农思想,自身条件较差;从外因讲,主要是脱贫推进机制不够灵活,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自身动力匮乏,缺乏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综合分析,根本性的原因在于: 一是缺信心、脱贫资源匮乏。地处偏远落后地区,资源相对贫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二是缺营养、脱贫动力不足。认为脱贫是政府考虑的事,现实中很多贫困群众不愿摘掉贫困户帽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一门心思靠着墙根晒太阳、围桌桌子搓麻将、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不良现象。 三是缺产业、脱贫措施不多。只会种田、养殖,缺乏新技术、新技能,加之信息不灵、门路不广、项目缺乏、资金短缺,增收措施严重不力。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我认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实施五大战略”,稳步实现贫困群众愿脱贫、能脱贫、会脱贫、敢脱贫、想脱贫、真脱贫。 一是实施“思想扶贫”战略,破除贫困心理,引导群众“愿脱贫”。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向贫困群众宣传政策,破除陈旧观念,分析致贫原因,转变思维方式,激发自身动力,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 二是实施“技能培训”战略,夯实发展基础,支撑群众“能脱贫”。坚持“实地、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技能培训,与厂企联合、与就业结合,“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三是实施“产业帮扶”战略,优选脱贫项目,推动群众“会脱贫”。典型示范、能人带动,通过资金、项目、政策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脱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辐射力。 四是实施“量身定制”战略,因户因人施策,确保群众“敢脱贫”。针对贫困成因,从教育、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脱贫群众“一家一户”研究脱贫路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案例解析

自1989年“砸三铁”开始改革至今三项制度改革已历时整整30年,但国企内部仍旧存在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人力资源无法盘活等诸多问题。例如:干部选拔缺乏市场化选聘机制;干部考核难以体现工作及管理能力;不胜任干部没有退出机制;用工管理存在市场化招聘力度不足;人员效能无法有效发挥;缺乏员工流动机制;薪酬水平外部竞争力不足;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不足;薪酬激励模式单一缺乏激励;没有将薪酬与个人考核挂钩等问题。 “双百行动”是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是在以往混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如在同一家企业同步推进职业经理人试点、董事会职权试点等。被纳入名单的企业将明确具体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责任分工等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并履行相应申报、审批程序。 下面我们就以某公司的改革方案为例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借助“双百行动”的助力来实现自身的改革发展的。 一、项目背景 A公司作为一家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承载国家专项任务的科技型央企二级单位,在外部环境严峻,内部人才流失的形势下,人力资源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借“双百行动”改革契机,A公司以三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市场化经营管理和约束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生活力,激活干部员工内在动力,做强做优做大

国有资本,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二、核心需求 A公司作为一家“年轻”却“任重”的国家战略型研发企业,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目前人员规模已达1700余人,逐渐形成一支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勇于攻关、能打硬仗、具有国际视野的核心人才队伍。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A公司也因长周期的研发时间、快速扩张的企业规模和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企业活力下降、员工不满情绪日益增加。此次借“双百行动”改革契机,A公司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打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在企业规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清障疏堵,有效提升了国企发展的活力与效率。 三、实施方法 1、全面诊断、找准症结 想要解决A公司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A公司当前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诊断,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方能对症下药。中智项目组通过资料分析、数据调研、访谈调研及对标研究等全面摸底调研,结合A公司人才画像综合分析发现,A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①国际环境严峻,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世界强国高度垄断、控制封锁核心技术,国内技术空白; ②市场潜力巨大,但上中下游产业不成熟,公司将长期处于研发期,前期成本投入巨大; ③国内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人才培养周期长,国家战略需求紧迫; ④员工整体年轻化,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硕博以上学历比例高达近80%,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征显著; ⑤人才结构呈典型“金字塔”型,初级人才较多,核心骨干不足,高专人才稀缺,人才梯队尚未形成。

西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27西部经济发展的 内生动力机制分析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西部大开发诸多困难中最具体、最实际、也是最难解决问题。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势复杂、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问题导致生存环境差、交通不便、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障、投资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西部地区缺少投资吸引力,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先天性”自然环境的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硬伤”。(二)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电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它的建设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沟通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加强,成为地区经济能否得到较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交通看,西部地区偏僻、多山脉等地理特征使得交通十分不便,从客观上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给当地投资的改善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他基础设施同样落后,通信、电网覆盖率较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水利设施缺乏。这些因素直接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本,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瓶颈”。内容摘要: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西部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支持,缺 乏西部地区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结合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构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动力机制。关键词:西部经济发展 制约因素 动 力机制 内生增长(三)“软环境”的影响 软环境是指由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及规则等形成的环境。较好的软环境能使合作者产生可信、便捷、舒畅的感觉,从而产生认同感,愿意合作。软环境较差,投资者缺乏心理安全感,很难建立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放宽了投资的政策,西部大开发进程 中,也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但 是西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软环境差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规 章制度不健全。政策规章制度不健全使投资者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投资者缺乏心理安全感,很多投资者对西部的投资采取观望态度。二是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行政审批权利的滥用导致审批效率低下,妨碍公平竞争,导致腐败现象,妨碍了市场公平,最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定。因此 法制体制环境、国家政策等软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导致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障碍 产业结构障碍主要体现在城市产业结构低下、技术老化。过去国家开发西部的目的,一方面重点在于建立战略后方基地;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强调开发西部资源的重要性。而开发西部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的发展,并力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西部资源开发、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布格局,并把这种格局视为东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西部建立开采和冶炼企业。但是由于资源产品价格低,西部并未从资源开发中获得多大收益。改革开放导 致的资源过剩,使西部形成的资源型开发■马军红 张 军(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和粗加工企业面临困难;西部轻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与东部形成竞争,萎缩越来越严重;西部制造业主要是军事企业和与之配套的重工业,由于军品需求的减少,军事企业转型战略大多以失败告终,西部的重工业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因此,西部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五)人才资源的稀缺现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西部大开发,人才是重中之重,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紧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育人、留人、引人和用人问题。首先,育人问题。教育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差必然影响到教育的投入,教育的落后导致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升学率,所培养的人才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其次,留人问题。落后的经济、薄弱的高等教育导致“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本地区的人才选择向中东部流动,西部无法留住本地区培养的人才资源。第三,引人问题。西部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落后的经济,难以吸引到其他地区高素质人才。最后,用人问题。西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人才利用率也低。由于市场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等因素,通过高薪留下的人才或自愿留下的本地区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西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西部大开发也面临着新的转变。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势,本文提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四个动力:(一)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值与技术的进步成为21世纪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中央西部开发战略的重点,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人才存量,积极引进人才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流动和优化配置机制,对于西部实施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教育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措施,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同时,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要通过启蒙教育的方式引导西部农民提高教育方面的支出,逐步通过教育支出的增加使西部地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方式和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因此,为了确保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与推广,亟需加大教学评价的力度,通过评价改革来促进和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教学评价改革的走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其目标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三个面向”的有力保证。针对目标中的“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到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结合教育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1.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课堂上教师的少批评,赞扬一点不计其余的行为;放大学生个体的“单元”优势,提高其自信心的行为;培养学生群体的学会欣赏、赞扬他人的行为等。 2.自主性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解、自我提升等能力。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得以高度重视。如,实效性地创设小组交流的时空,使学生有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机会,这便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默化。

再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作业自评,互评,再师评等具体操作,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3.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的多因素影响,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需要因材施教,因性施教,绝不可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贯彻“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操作原则。“要保底”就是确保每位学生在每日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即使是学困生,也同样要通过教师的帮助,同学的影响而感受到“只要我努力,我也会提高,我也有优势”。对学困生不追求其全面、最好等,评价侧重他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与自身的进步相比,关注他的“更好”,哪怕是一时的不足,难寻其长也应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性评价,因为只要希望在,成功就在。“不封顶”就是注重教育的层次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平台。不仅要“走共同富裕之路”,还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多元奇秀的“领头雁”。 4.多元性原则 课堂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是参与评价者的多元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形成各学科评价思想的和谐、统一、互补、持续;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乃延伸于管理者与家长、社会的评价等,从而构成评价的立体化。二是评价角度的多元性。针对学生个性和班级群体的评价,不仅限于知识、能力上,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多方面。 如,我们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评价,并加强年级教导制的教研管理,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5.艺术性原则

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测试题与答案

单选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1单选题 (3.0分) 内生动力又称为(),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 1. A. 内驱力 2. B. 驱动力 3. C. 外驱力 4. D. 推动力 答案 A 解析 2单选题 (3.0分) 德鲁克认为激励员工“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而非满意度”。 1. A. 责任感 2. B. 成就感 3. C. 认同感 4. D. 以上都是 答案 A 解析 3单选题 (3.0分) 团队精神能够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不包括()。 1. A. 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 2. B. 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 3. C. 每个人都是主角 4. D. 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自己的私利

C 解析 4单选题 (3.0分)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对其起影响的因素不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 1. A. 自身因素 2. B. 主观因素 3. C. 内在因素 4. D. 心理因素 答案 A 解析 5单选题 (3.0分) 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所担负的(),都是和他对国家,社会应履行的义务相一致的。 1. A. 工作 2. B. 职责 3. C. 任务 4. D. 责任 答案 B 解析 6单选题 (3.0分) 当今世界,()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1. A. 社会资源 2. B. 文化资源 3. C. 人才资源 4. D. 技术资源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关于激起贫困大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重车爬坡、逆水行舟关键时期,如何从内部激起的贫困大众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大众在脱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激起贫困大众内生动力提出以下建议: 1、贫困大众内生动力不足的缘由(1)思想落后,认识不足。1是人穷志短,精神颓废,缺少奋斗拼搏豪情,总认为基础条件差、面临困难多,没法克服和克服,索性“破罐子破摔”,“今朝有酒今朝醉”。2是功利思想严重,只要评上贫困户就“等着送小康”、“靠人来救济”、“要钱还要物”,缺少上进心。3是因产业发展失败、务工就业受挫,惧怕上当受骗、发展眼光短浅等因素,致使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墨守成规。 (2)发展无方,能力不足。1是受教育年限短,文化水平低,缺少对现代科技、信息了解,只能从事传统体力劳动,没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2是缺少1技之长,深陷穷而苦干,干而无方的恶性循环,没法掌握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3是对技能培训重视不够,虽然在政府组织下参加相干技能培训,但缺少对本身的充分认识,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培训成效不佳。4是缺少对固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的土地、林地,和其他财产未能充分发挥资产效益作用,致使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2、激起贫困大众内生动力的建议激起内生动力要坚持扶贫、扶智、扶志同向发力,通过宣扬教育、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途径,增强贫困大众自我造血的动力和能力,推动贫困大众实现稳定脱贫和可延续发展。

(1)宣扬教育“扬风气”。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坚持把扶志作为扶贫的关键,利用各级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新媒体,和乡村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贫困大众集中居住区的户外媒体,宣扬贫困大众依托辛苦劳动自食其力、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提倡勤劳光荣、赖贫可耻的价值导向。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村社、田间地头和农牧户家中,接地气、冒热气地宣讲党的扶贫政策和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鼓励贫困大众建立脱贫的志气,激起他们摆脱贫困的斗志,坚定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他们牢固建立自强自立、自食其力、不等不靠的信心,建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理念。 (2)技能培训“强底气”。本着“缺甚么、补甚么”“需要甚么、培训甚么”的原则,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按需供给,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积极整合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等资源,展开各类劳动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户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便利条件发展特点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积极展开苹果修剪技术、硒砂瓜机械化生产、蔬菜统防统治、水稻机械化精量旱穴播、电子商务技术、家政服务等用工训期较短、内容较实、见效较快的培训课程,实现每一个贫困家庭劳动力最少掌握1门增收致富技能,提升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发家致富能力,增强脱贫致富的底气,打牢安身立命的基础。定期搜集致富项目、劳务输出、就业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利用电视、广播、公然栏定期发布给贫困大众,实现就业1人、脱贫1户。 (3)产业扶贫“提士气”。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贫困大众脱贫士气的基础性选择。围绕沙坡头“4带1区”优势特点产业布局,立足贫困地区资源天赋,因地制宜,整合投入,发展特点产业、实行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1是狠抓特点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工程论文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臣军LAI Chen-jun;王磊WANG Lei;卢恩平LU En-ping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054035)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Xingtai 054035,China) 摘要: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是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外力作用下通过重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机理,这种动力机理可由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也可来自外在作用力的推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对邢台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顺利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formed by all kind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by a new integrat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factors,and also can be a result of the push from outside forc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Xingtai to us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the Beijing-Tianjin industries,comple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 Key words: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ransfer;dynamic

成长型企业集群内生动力机制综述

Management 经管空间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6344280.html, 2012年7月 107 成长型企业集群内生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西南科技大学 刘健 韩娜娜 摘 要:目前理论界对于成长型的企业集群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结合大量文献,系统地分析了成长型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的主要因素,为成长型企业集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方向。关键词:成长型企业集群 内生动力机制 内生动力因素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a)-107-02随着不断发展的全球经济,企业集群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集群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提高了本地区的竞争优势,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甚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1 成长型企业集群的概述 企业集群问题是当代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研 究与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理论界,甚至是各国战略政策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的学者对产业集聚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出现了企业集群、科技园区、产业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不同的概念。集群理论专家迈克尔?波特对产业群或集群(Cluster)做了如下定义,所谓产业群或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中,存在大量的具有相互关联的产业,其企业及相关服务、管理等支持机构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的现象。 在国外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集群的生长和演化作了简要的研究与分析,他将企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Birth)、进化(Evolution)和衰亡(Decline)三个过程。Ahokangas和Rasanen(1999)运用演化模型分析了集群会经历出现、增长和调整的过程,他们认为,在集群进入增长阶段的特征是:企业之间的各种思想、技术和信息传播速度快,企业间的经营活动趋向同构化(homogeneity),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集群发展演化的研究成果。 奥地利经济学家Tichy G借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时间维度上研究了企业集群的演化,并将企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并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总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他认为:产业增长率高,集群内企业发展迅速,集群内的知识、信息以及技能等资源主要集中于主导产品或产业中,很少或没有创新,这个阶段是集群的成长阶段。 国内理论界对企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划分有两种观点:一是王缉慈和盖文启等人的区域创新网络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相互信任和满意等区域内最有价值的资源与生产合作或市场交易网络等柔性集聚体的基础上,把集群的形成与演进分为三个阶段,即:网络的形成阶段、网络的成长和巩固阶段以及网络根植的高级阶段。该观点认为在成长阶段区域内的企业活动逐渐连接成网络,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魏守华等人的竞争优势观点,依据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企业集群划分为发生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他认为,在集群成长阶段,其主导动力是社会资本优势和低等级竞争合作效率;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集群产业区内的社会资本及其协作效率较高,并且逐渐重视产品差别化、生产要素以及市场细分,但是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力。 本文认为可以从组织演化动力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企 业集群分成政府组织型企业集群和自发企业集群两种类型。 自发企业集群是指由区域内部因素如地区文化传统、地区特定优势、产业关联、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自然形成的。 本文对山东梁山专用汽车企业集群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该地区也是依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农机机械技术,自发地形成了依附于汽车车头而生的生产全挂车、半挂车等挂车产业,近几年逐步形成并扩大了以专用车、特种车及汽车配件为主的专用汽车产业体系。梁山专用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被上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称为“梁山现象”、“梁山模式”。这些自发型企业集群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自发型企业集聚模式一般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成;其次,大部分企业都是本地自发产生的企业,地区植根性强;最后,自发型的企业集群,多数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根据现有的各种集群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并且结合自发企业集群。本文认为,成长型企业集群就是以企业集群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当地出现各类研究机构,当地企业之间呈现良性竞争,集群规模不断扩大、集群内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集群内网络合作环境开始改善、产品种类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创新,开始出现知识外溢现象,并且集群中信息不断积累,该地区培训机构不断增强,集群实力与声誉加强等为标志的企业集群。 2 集群内生动力机制要素的形成研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企业集群的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其 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2.1 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对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并对企业集群集聚的动力因素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原材料的供给、信息溢出效应、专业化供给者和熟练劳动力以及技术扩散等都是集群集聚的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继承和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的角度,把企业地理集聚的关键因素总结为:专业化劳动力、相关企业和生产服务活动对核心产业的支持以及信息交流,这些动力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和孤立性。 国内的学者王缉慈是我国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代表,探讨了企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指出区域内的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与当地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可以够获得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2 交易费用理论 作者简介:刘健(1962-),男,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研究; 韩娜娜(1987-),女,山东济宁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企业集群研究。

行为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行为的动力机制 教学重点:需要和动机的实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学难点:需要的分类;动机的动态结构以及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 本章课时:3学时 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个体进行着不同的行为活动,而在同一行为中不同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性。这是由于人们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决定的,所以,学习这一章,要求理解和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实质,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明确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以及它们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这对于调控个体的行为,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 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反映。人有劳动、学习、交往、创造、维护道德、 娱乐和运动等方面的需要。 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愿望、意 图、兴趣、动机等。 2、需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对象性它总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需要。 (2)紧张性它是人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推动性需要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寻求满足的力量,推 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 (4)起伏性一般的需要有周而复始的特点,不是一次得到满足以后就永远消失,总是需要——满足——再产生需要——再次满足……。较复 杂的需要,则没有这种起伏性。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这是根据需要的起源来划分的) 生理性需要是个体为维持其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它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需要则仅仅为人所独有。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也不相同。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根据需要的对象来划分的)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如对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目前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党委政府主导、干部帮扶为主,绝大多数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甚至出现“精神贫困”的严重问题。从内因看,主要是贫困户思想封闭落后,摆脱贫困状况、想过美好生活的动力严重不足,习惯小农思想,自身条件较差;从外因讲,主要是脱贫推进机制不够灵活,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自身动力匮乏,缺乏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综合分析,根本性的原因在于: 一是缺信心、脱贫资源匮乏。地处偏远落后地区,资源相对贫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二是缺营养、脱贫动力不足。认为脱贫是政府考虑的事,现实中很多贫困群众不愿摘掉贫困户帽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一门心思靠着墙根晒太阳、围桌桌子搓麻将、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不良现象。 三是缺产业、脱贫措施不多。只会种田、养殖,缺乏新技术、新技能,加之信息不灵、门路不广、项目缺乏、资金短缺,增收措施严重不力。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我认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实施五大战略”,稳步实现贫困群众愿脱贫、能脱贫、会脱贫、敢脱贫、想脱贫、真脱贫。

一是实施“思想扶贫”战略,破除贫困心理,引导群众“愿脱贫”。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向贫困群众宣传政策,破除陈旧观念,分析致贫原因,转变思维方式,激发自身动力,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 二是实施“技能培训”战略,夯实发展基础,支撑群众“能脱贫”。坚持“实地、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技能培训,与厂企联合、与就业结合,“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三是实施“产业帮扶”战略,优选脱贫项目,推动群众“会脱贫”。典型示范、能人带动,通过资金、项目、政策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脱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辐射力。 四是实施“量身定制”战略,因户因人施策,确保群众“敢脱贫”。针对贫困成因,从教育、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脱贫群众“一家一户”研究脱贫路径,尊重群众意愿,“量身定制、精准施策”,决不能搞一刀切。例如,大力培植和扶持地方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拓宽农民的致富路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拓宽信息渠道。 五是实施“精神脱贫”战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确保群众“想脱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坚持精神扶贫与物

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格局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动力机制上解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脉络,从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更宏观的背景框架和更深刻的政策渊源。为此,本文以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含经济总量、投资额、政策、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测度指标的城市化动力框架和驱动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论,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子;规划创新 1 引言 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城市创新规划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 2.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选择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2]。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城市

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几点建议

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17-07-26T17:31:43.6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作者:刘素萍[导读] 摘要: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而党员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不仅关系到党员在生产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同时还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意义重大。 包头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要: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而党员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不仅关系到党员在生产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同时还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党员;工作理念;企业文化;思想 作为一名企业的党建工作者,结合在本企业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公司自组建以来,在完成好行政目标任务的同时,始终注重党建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制定完善党内制度、组织各类职工活动、关爱帮扶困难党员等,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中,党组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有部分党员党性观念不强,理想信念动摇,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缺乏敢于争先的激情,甚至极个别党员以权谋私、走向腐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内部的问题。一是对党员的引导教育摆样子、走过场,没有触及到党员的思想深处;二是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制度坚持的不严格,没有形成浓厚的党内民主气氛,党员缺乏组织上的政治荣誉感,也就没有了干好工作的成就感;三是党员应有的权力被忽视,党组织总是要求党员做什么,一味地强调管理而忽视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总是“被管理”,只能去贯彻执行公司的决策,大大打消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多方面原因导致党员的内生动力被严重削弱。 那么,什么是党员的内生动力?我认为,党员的内生动力是党员内心潜在的一种原动力,只有在公司内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自身的期望目标与公司可以预见的发展远景相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渴望实现期望值而迸发出积极主动、努力奋斗的力量。如何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呢? 第一,把关注党员个人利益和发展空间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生存权利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党员也一样。当一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暂时陷入困境,即便他们不向党组织寻求帮助,党组织也不应漠视他们的困难,要及时提供帮助,否则只会使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与党组织渐行渐远,一些长期不上班的党员甚至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党员在群众当中具有先锋模范作用,同样,党员的境遇在群众中也存在示范效应。党组织要更多的关爱困难党员,关注党员的个人利益,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还要尽量提供广阔的平台,使党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力争做到“用真情感动人、用关怀激励人”。党员能够得到组织的关爱和培养使用,期望值大大增加,对党组织就会有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党员积极、主动、自觉地干好工作,为企业、为国家做贡献的内生动力。 第二,坚持党员素质进步与培育企业骨干相结合。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就必须重视职工队伍的建设。因此,企业党组织首先要做好党员的思想教育,要完善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党员参加学习的情况作为党员评议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其次,党组织要在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上下功夫,通过公开招聘、组织提拔,把有知识、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基层组织建设适应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而在具体结合上,就是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把生产经营骨干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经营管理中的优秀党员推荐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到经营管理层,从而形成党的组织建设与生产经营治理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第三,把党建工作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党建工作是一项治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属企业治理的范畴,是最高层次,他们作为治理范畴中的两个方面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日常教育中,多宣讲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为职工做的好事实事、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等,让大家感受到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是幸运的;还要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在“树一流人品,做一流产品”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荣我荣,企业兴我兴”的集体主义精神上下功夫,通过企业文化对党建工作的渗透,使党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自主的努力奋斗。 第四,将宣传工作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加强宣传也可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企业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在生产建设一线深入挖掘、总结提炼、选树典型,充分利用内部网络、公司编办的报纸杂志、手机微信平台等方式,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用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首先带动党员干部学先进、比先进、当先进,再引导教育感召广大职工群众。这样,以点带面,不断将宣传舆论延伸扩大,从内部相互比学到向外推广报道,形成宣传典型的气候,整个企业将会有不一样的精气神。通过这种正面的宣传,不断传播正能量,达到鼓舞士气、比学赶超、凝聚人心的目的,最终会体现到加快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上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