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彩陶

名词解释彩陶

名词解释彩陶

彩陶是一种古老的陶瓷艺术形式,主要流行在中国古代的彩陶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是指用彩色陶料装饰或绘制图案的陶器。

彩陶制作的技艺在中国古代非常发达,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陶工们掌握了一系列精细的工艺技术。首先,他们用选料考究的陶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陶器,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上一层细腻的白色瓷泥,这样可以增加绘画的精细度。接下来,陶工会用各种颜料和器具,在陶器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几何纹样等。最后,将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经过高温的作用,彩陶的彩色图案会与陶器表面融合在一起,形成持久的装饰效果。

彩陶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陶器的装饰形式,也提高了陶器的艺术价值。彩陶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色彩,并运用了各种细致的装饰技法,使得陶器变得色彩斑斓、华丽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另外,彩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观察,许多图案描绘了丰富的动植物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彩陶制作的技艺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欧洲和中亚等地。在中

国,彩陶时期的结束标志着青铜器的兴起,但彩陶的艺术影响和技术传承仍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彩陶已成为了研究古代陶器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藏品之一。

彩陶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彩陶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上,彩陶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彩陶是指在陶器表面上施以彩绘,使其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下面,我们将按照不同的类别,对彩陶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一、彩陶的历史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彩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礼仪场合,如饮食、祭祀、婚嫁等。同时,彩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水平。 二、彩陶的种类 1.彩陶器 彩陶器是指在陶器表面上施以彩绘的陶器。彩陶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陶罐、陶盆、陶壶、陶瓶等。其中,汉代的彩陶器尤为著名,如汉代的彩陶马、彩陶俑等。 2.彩陶画 彩陶画是指在陶板或陶瓦上绘制的彩绘作品。彩陶画的主题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鸟等。唐代的彩陶画尤为精美,如唐代的彩陶马踏

飞燕、彩陶瓦上的佛像等。 3.彩陶雕塑 彩陶雕塑是指在陶器表面上雕刻或塑造的彩绘作品。彩陶雕塑的种类也很多,包括陶俑、陶马、陶狮等。其中,唐代的彩陶俑尤为著名,如唐代的彩陶马俑、彩陶骆驼俑等。 三、彩陶的技法 1.彩绘技法 彩绘技法是指在陶器表面上施以彩绘的技法。彩绘技法包括刻画、涂抹、点染等。其中,唐代的彩陶绘画技法尤为精湛,如唐代的彩陶马踏飞燕就采用了点染技法。 2.彩釉技法 彩釉技法是指在陶器表面上施以彩釉的技法。彩釉技法包括单色釉、多色釉等。其中,唐代的彩陶釉技术尤为先进,如唐代的三彩釉、五彩釉等。 四、彩陶的艺术价值 彩陶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陶作品不仅

具有装饰性,还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同时,彩陶也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技术的重要代表,代表了当时的陶器制作水平和技术水平。 总之,彩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种类、技法和艺术价值。通过对彩陶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

中国美术史纲要名词解释

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 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11.《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多作品产生。 13.“意在笔先”:“意”主要是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四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 1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2 新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 3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4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5 铜镜以青铜铸造的鉴容用具。正面光滑明亮,背面常有装饰图案。中国早期的铜镜已见于齐家文化遗址,经战国两汉、唐两个高峰后,艺术转向衰落,入清,为玻璃镜取代。 6 带钩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物品的器具,形如微曲的长条或琵琶等。因展示性强,往往制作考究、装饰华丽,材质虽以青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石。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秦汉风靡。 7 夹纻一种轻巧漆器胎体的制作方法,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再于麻布壳上髹漆。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魏晋以来,多用于制作塑像。 8 玻璃中国古代,常称“琉璃”等,入清,又称“料器”。曾长期属于铅钡玻璃,其透明度及耐热性都不及西方的钠钙玻璃,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改变。 9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10 釭灯汉代流行的一种设计优秀的铜灯。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吸入灯身,灯身常可盛水,令烟气溶于水,以降低空气污染。灯罩能开合,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光照的方向。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即属釭灯。

名词解释 2 彩陶

名词解释2 1、彩陶: 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或: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2、画像砖: 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或: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4、金文: 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5、南宋四家: 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6、“三远”: 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8、饕餮纹: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9、骨法用笔: 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0、《人物龙凤帛画》: 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 11、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12、兰亭序: 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

彩陶文化名词解释

彩陶文化名词解释 彩陶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它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发展,并且不断演变到今天为止,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魅力。本文旨在介绍彩陶文化,重点介绍其相关的术语。 彩陶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技术,它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出现了用水洗抛烧制成品,质地细腻而且出现了抛光。而后,彩陶工艺又不断地改进,越来越精细,有釉料颜色彩绘,也有一体成型等特征。彩陶的开创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大师,他们将陶土烧成绿色、橙色、紫色等色彩美丽的作品。 彩陶文化的主要词汇有,“陶器”,它指的是用陶土烧成的器皿,可以用来装潢家居,也可以用来收藏画像和各种艺术品;“陶艺”,指的是用陶土制作各种器物,从器皿、佛像到装饰品,都是陶艺的领域;“釉面”,指的是在陶器表面铺盖的釉色,以增加陶器的色泽;“彩绘”,是指在器物的饰面上描绘的彩色图案,使其具有艺术性、美观性和实用性;“烧制”,是指将自然原料烧成陶器的工艺,由于烧制过程复杂,需要熟练技术和多年经验;“成型”,指的是用模具将材料加工成器物的工序;“抛光”,是在烧制完成后,经过打磨,使其表面光滑而有光泽;“装饰”,是在器物上涂抹釉色,加工成美观大方的装饰品。 彩陶文化虽然古老,仍然被广泛应用。它可作为礼物来表达心意,也可作为日常生活的装饰品,增添家庭的气氛;它可以成为收藏品,让历史回溯;它也可以成为投资品,用以保存财富。彩陶文化的历史悠久、味道无穷,像一只优雅的老鹰,把每一位收藏者带入古典世界,

欣赏其艺术美感。 总之,彩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收藏,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彩陶的名词解释

对彩陶的名词解释 彩陶,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彩色装饰的陶瓷制品。彩陶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 的各个历史时期,其精美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成为人们研究古代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窗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彩陶进行深入解释,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陶瓷制品的区别等方面内容。 1. 起源 彩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具体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 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除了具有基本的陶瓷功能外,还被装饰上了纹饰,赋予了美感和艺术性。这可以被认为是彩陶的前身。 2. 发展历程 彩陶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在新石器时代之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 时代初期,彩陶制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彩色装饰技法。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运用各种不同的颜料,如红色、黑色、白色等,创作出各种独特的图案和图像。这些图案和图像往往以抽象的方式表现自然界的事物,如动物、植物和人物。 3. 制作工艺 彩陶的制作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准备、制作模具、制陶、修整、 彩绘、烧制等。首先,制作者需要选取适合制作陶器的黏土,并将其加工成细腻的均匀质地。接下来,制作者使用模具或手工方式制作陶器的形状。制陶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器物的均衡和比例。完成制陶后,制作者对器物进行修整,以确保其表面光滑。彩绘是彩陶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制作者运用各种颜料和技法在器物表面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和装饰。最后,将彩陶放入窑中进行烧制,以使其具有光泽和耐久性。

4. 与其他陶瓷制品的区别 彩陶与其他陶瓷制品,如青瓷、绿釉陶等,在制作工艺和装饰形式上有着一定 的区别。首先,彩陶通常采用较早的手工制陶工艺,相对于青瓷等较为精细的技法,彩陶更注重于其装饰的艺术性。其次,彩陶的装饰常常采用多种颜色的颜料,以形成鲜明、丰富的效果,而其他陶瓷制品往往采用单一的颜色或釉色。另外,由于彩陶制作工艺的局限性,彩陶通常比其他陶瓷制品更容易破损,需要更加小心保护和保存。 5. 彩陶的文化意义 彩陶作为古代陶瓷制品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首先,彩陶上的装饰 图案和形式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通过研究彩陶,人们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其次,彩陶还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彩陶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古代陶瓷工艺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对后世的陶瓷制作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彩陶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装饰的陶瓷制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其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彩陶的制作工艺独特,装饰形式丰富多样,与其他陶瓷制品存在一定的区别。通过对彩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同时,彩陶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彩陶的名词解释

彩陶的名词解释 彩陶,又称彩釉陶器,是一种使用彩色釉料装饰的陶瓷器皿。它是中国传统陶 瓷的重要分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彩陶以其华丽多彩的外观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彩陶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取优质的陶土作为基材,这种陶土具有良好的 可塑性和耐火性。接下来,艺人将陶土按照设计要求制成所需的形状,如器皿、雕像等。 在陶制成型完成后,彩陶制作的关键环节就是上釉。釉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 成分的粉末状物质,可以通过烧结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光滑、坚固的保护层。而彩陶的特点之一就是釉面上有着多种色彩的花纹或图案。 彩陶的彩色釉料来源于矿石和植物等自然物质,经过精细处理和配比,配制成 各种色彩鲜艳的釉料。这些釉料既可以涂抹在整个器皿表面,也可以以特定的方式装饰在陶器的特定部位上。 在釉料施加到器皿上之后,艺人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法,如刻线、划花、镶嵌等,进一步丰富彩陶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技法结合釉料的多彩变化,使彩陶呈现出绚丽多样、富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彩陶的烧成过程也是制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艺人将半成品陶器放入窑中,经 过高温烧结,使陶器和釉料充分融合,形成最终的成品。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彩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的出现填补了早期陶器单一色调、质朴风格的不足,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艺术表现力。

彩陶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在古代,彩陶不仅是一个 实用的生活工具,也是一种象征身份和美学追求的方式。一些精美的彩陶被作为贡品奉献给皇室贵族,也成为富有的商人和官僚的身份象征。 彩陶的艺术风格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多变。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彩陶呈现出丰 富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风靡一时;宋代的汝窑彩陶则以素雅典雅、淡泊无华的美感而著称。 彩陶的艺术价值也引起了现代人的广泛关注。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彩 陶的价值得到了重视。一些文博机构和艺术家致力于彩陶的研究与复制,以保护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 总的来说,彩陶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形式,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优 雅精湛的工艺成为了陶瓷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和演进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而它的美学语言和表现力依然在今天的文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传承彩陶的艺术是我们作为后人的责任,希望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灵感。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彩陶: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红褐色或棕红色陶器。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类型: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代表作: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黑陶: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采用轮制技术。代表作:山东龙山文化的薄胎蛋壳黑陶。 岩画: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 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的特点。 ①时间: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 ②种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 ③制作方法:失蜡法、焊接法。 ④代表作:后母戊大方鼎。 ⑤意义:一般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是一些夸张、抽象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具有综合性,表现凶猛庄严的动物形象。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代表作:后母戊大方鼎。 战国帛画:帛画是一种在丝织物上描画的艺术形式。属于经幡性质,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代表作: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 汉代帛画: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几幅西汉帛画,有的用作殡仪中的旌幡,表现引魂升天的场面;有的则描绘了迎宾、祭神、健身体操等景象。代表作:《T字形旌幡帛画》。 ★画像石: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 ①时间: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鼎盛。 ②地点:山东、河南、陕北、四川出土较多。 ③表现形式:减地平雕、阴线刻、阳线刻等。 ④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武梁祠)、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中国工艺美术史题库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1)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1)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1) 2 新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1)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1)注重材料的选择,(1)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1)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1) 3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1)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1)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1)起源于商代以前,(1)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1) 4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1)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1)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1)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1)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1) 5 铜镜以青铜铸造的鉴容用具。(1)正面光滑明亮,背面常有装饰图案。(1)中国早期的铜镜已见于齐家文化遗址,(1)经战国两汉、唐两个高峰后,艺术转向衰落,(1)入清,为玻璃镜取代。(1) 6 带钩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物品的器具,(1)形如微曲的长条或琵琶等。(1)因展示性强,往往制作考究、装饰华丽,(1)材质虽以青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石。(1)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秦汉风靡。(1)7 夹纻一种轻巧漆器胎体的制作方法,纻即麻布。(1)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1)再于麻布壳上髹漆。(1)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1)魏晋以来,多用于制作塑像。(1)8 玻璃中国古代,常称“琉璃”等,(1)入清,又称“料器”。(1)曾长期属于铅钡玻璃,(1)其透明度及耐热性都不及西方的钠钙玻璃,(1)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改变。(1)9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1)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1)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1)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1)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10 釭灯汉代流行的一种设计优秀的铜灯。(1)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吸入灯身,(1)灯身常可盛水,令烟气溶于水,以降低空气污染。(1)灯罩能开合,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光照的方向。(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即属釭灯。(1)11 多子奁盒一种设计优秀的容器形式。(1)可在一件较大的容器中,紧密地放置若干较小的容器,(1)如多子妆奁、具杯盒(1)。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1)今见的作品多为汉代漆器。(1)12 云气纹成熟不晚于战国,是汉代主要的装饰纹样,(1)其流行同神仙思想有关。(1)它增加了图案的动感,既可分割画面,(1)又能使各装饰区产生统一的效果。(1)常与动物纹搭配,组成“云虡”图案。(1)13 汉代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灵纹”。(1)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1)和春秋夏冬四个季节。(1)是汉代流行的装饰题材,(1)体现了汉人的神仙思想和辟邪求福的观念。(1)14 瓷器以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制坯,(1)上釉后,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器物。(1)胎体致密坚实,扣击发音清脆。(1)发明于中国,历史不晚于汉代,(1)两宋是其艺术顶峰。(1)15 越窑窑址在浙江绍兴、宁波一带,是东汉至北宋的重要窑场。(1)主要烧造青瓷,(1)鼎盛于晚唐至北宋初。(1)釉面追求玉的质感,器物常带各类装饰。(1)作品被《茶经》形容为“类冰”、“类玉”。(1)16 何稠北周至唐初的工艺美术家。(1)祖籍应为中亚,(1)长期主持宫廷营建、制作。(1)隋代,他仿造的波斯金线锦袍比原作更精美,(1)又以绿瓷仿制玻璃,效果“与真不异”。(1)17 窦师纶初唐著名丝绸纹样设计家。(1)设计的瑞锦、宫绫“章彩奇丽”,(1)常以对鸡、斗羊、翔凤、游麟为题材,(1)图案多取对称形式。(1)因窦爵封陵阳公,故他设计的图案被称为“陵阳公样”。(1)18 夹缬唐代开始流行的一种丝绸等织物的印染方法。(1)做法是,以两块图案相同的镂空花版(1),将按幅宽对折的织物夹住,从两面施染,(1)花纹对称。(1)有的作品因多次施染,能形成多种彩色的图案。(1)19 联珠纹中国6世纪中期到7世纪后期流行的装饰题材。(1)由连续的圆珠构成,(1)典型为丝绸上的联珠圈纹,(1)应受经中亚传入的萨珊波斯影响。(1)8世纪初,逐渐退出中心地区的装饰主流。(1)20 金银平脱唐代流行的高档装饰方法,(1)由汉代的贴金银片发展而来。(1)做法是,将金银片剪刻成花纹,粘贴在漆地上,拼成图案,(1)再涂漆、研磨,使图案与漆地平齐。(1)用以装饰漆器、铜镜,以至瓷器。(1)21 雕漆相传始于唐的漆器品类。(1)做法是,在器胎上涂以几十道、以至上百道大漆,(1)再于漆地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超全

名词解释 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 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11.《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多作品产生。 13.“意在笔先”:“意”主要是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 14.“品论”:以品论画,自六朝始,历代沿袭,遂成传统。立品格,对于把握绘画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创举,对于中国古典美的范畴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15.院体画:专指封建时代为皇室宫廷供养的专职画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一般讲求工细、整齐、富丽堂皇,有较强的装饰性。 16.“南宋四大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1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清明节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阔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世俗生活。 18.《太白行吟图》:作者梁楷是宋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太白行吟图〉是他减笔画的代表作品。用迅疾洒脱、灵转活泼的几笔,活现了李白“恃才傲物、不慕荣利”的性格和昂扬潇洒的动人神情。 19.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 20.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被称做元四家。 21.董其昌:明末的绘画大师,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他提出了“南北宗论”。 22.八大山人:明朝朱耷,号八大山人。善画山水花鸟竹木。 23.扬州画派: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 24.借古以开今

中国美术简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 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24、“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25、〈〈清明上河图》: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作者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作者通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这幅作品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6、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元代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画坛的中坚。27、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浑厚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 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42、明四家(吴门四家):沈周与文征明同为吴门画派的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他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 4、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 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 山明水秀之景.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化 15、比较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在构图以及空间处理上的北宋山水画以雄壮、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秀丽、工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有千秋. 36、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山高隐》、倪瓒〈〈松林亭子》吴镇〈〈松泉图》.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3与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 18、元四家”是指哪四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共同的特点 是什么? 答:元四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绘画都受赵孟尧的影响,以画水墨山水及竹石。元四家山水重视笔墨,讲风格,有一定生活依据,在山水中借以抒发胸怀,并用诗文图跋加以阐述,各自有独特面貌,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度。但是他们的题材较狭窄,作品情绪流于孤寂、伤感。反映了在社会动乱中力求超脱的情绪。 25、“青藤”是指哪位画家?他对我国花鸟画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徐渭。具革新精神,在绘画上建立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擅长写意花卉,发扬了文人画中笔墨写意的传统,一改吴门画派秀之风,形成大胆泼辣,乱头粗服的画风,融合题诗及苍劲的书法表达个性,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对清代及近世都有巨大的影响。 27、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这是历代画论中对两种绘画风格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 10、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 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应该肯定董其昌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不同特点.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 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 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5厘米1191。5厘米。画家在近12米20厘米,整绢上以半年的时间、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气魄和高超的技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锦绣河山. 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