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最新资料推荐------------------------------------------------------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的涂画。

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并养成了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用以来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此时,他们对物理学的内容已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轮廓。

通常,人们便把这种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系统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对于该知识领域中的客观事物的概念、规律、思维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又可称作先有观念或先验观念,而把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特有的一种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

[10] 通常,中学生的前概念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实践。

如:

冬天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感到铁块冷些,就认为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2)来来源于其它学科的干扰。

如: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s/t,它具有数学的比例形式,就认为速度 v 与位移 s 成正比,与所用的时间 t 成反比。

(3)来来源于直觉认识。

1 / 9

如:

由有力拉车,车就动;不拉车,车就不动。

这一简单的实验现象,就认为物体的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

前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没有经过认真的思维加工,也没有分析自然现象在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只是根据个体观察的结果对自然现象从表面上所做的概括和总结。

所以说,前概念一般比较含糊,没有明确的表述形式,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

教师在了解了前概念的形成、来源、特征、分类以及它对物理学习的影响之后,帮助学生把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帮助学生把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关键是要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顽固信念的基础。

综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历次重大观念变革到来之前,都要经历一系列的灾难或危机的剧烈冲击。

而在这些危机之前,人们也并非未遇到不和谐的迹象,但这些小小的不和谐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只有当这些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灾难、危机,再也无法回避时,人们才不得不走出他们建造的象牙之塔,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定他们曾坚信是完美无缺的塔的根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从而导致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学生学习物理也有类似的情况,要使学生放弃他们曾深信不疑的观念,将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步骤、方法来实现前概念向科学的物理概念的转变:

第一步,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认知结构。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使学生暴露前概念的前提条件。

教师方面的精细直觉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

情绪状态、感情压力、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自信心,所有这些情感方面的问题影响着物理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6] 要使学生的前概念转变成科学的物理概念,情感因素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相信即使讲错也不会招来学生的耻笑,只有在这种融洽的教学气候下,学生才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前概念全盘托出。

使学生暴露前概念的方法很多,如:

1、谈话法[4] 要想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或了解他们已有的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个别访谈。

教师在访谈中应以个人化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注意在易于回答的问题与较难回答的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提问的重点是让学生显示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师通过个别访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前概念,有利于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3 / 9

不过,用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2、预测――实验――解释法首先,教师对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前概念进行预测,可以根据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回忆或参照物理学史,但最重要的是靠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经验进行设计。

然后,教师根据预测,有针对性地巧设实验,诱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或结果的观察,说出自己对这一现象或结果的解释,从而得到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纳斯鲍姆和诺维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其内容是有关气体理论的问题。

为了观察学生的反应,实验人员给学生呈现一个烧瓶和一个真空抽气筒,并告诉学生:

烧瓶中的气体已用真空抽气筒抽出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想象:假定给他们一面魔镜,通过它能够看清楚烧瓶中剩余的气体;接着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幅有关烧瓶中剩余气体的图形;画完图以后;再让学生描述一番并作出解释。

这种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前概念做出言语的和图形的解释。

[4] 不同学生对烧瓶中剩余气体之状态的描述甲同学解释道: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分子也不例外,

---------------------------------------------------------------最新资料推荐------------------------------------------------------ 所以烧瓶中的剩余气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应沉于瓶底。

乙同学的解释很简单:

空气很轻,故应上浮于瓶口。

这倒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一致。

亚里斯多德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气、水、土、火四种元素组成,所以物体有它们的自然位置。

气和火因为轻而上浮,浮于天空;水和土因为重而下沉,沉于地面。

丙同学认为:

气体分子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故气体各分子由于受到其它分子吸引力的作用应集中于烧瓶的中央。

丁同学则认为: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可以流动,故剩余气体应充满整个烧瓶。

结果显示,学生对气体本质所持有的观念是不同的。

在教学的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不抱偏见,不仅应对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有内在的兴趣,还应把这种活动当做弄清学生前概念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这里,教师应注意延迟评价,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都

5 / 9

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

第二步,适时暴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组织讨论,甚至争论,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矛盾,暴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给予其原有错误的理论沉重的一击,从而使学生自愿放弃原有的观点。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使其转变为科学的物理概念绝非易事。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

对于遇到的新的问题,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解释,无力解决;过去认为很重要的某些经验,现在看来,在解释某些现象时,已不是必要的了,或者说,原来的认知结构并不是某些现象的最终原因,可能有更根本、深刻的概念来取代之;发现原来的认知结构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已公认的原理;从原有认知结构推出的结论是荒谬的,无法接受;原认知结构与其它有关领域的知识相冲突,这时,学生便会自愿的放弃原有的错误观念,而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有力地解释这一物理现象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对于错误前概念的揭示可采用类比、实验等方法:

1、类比法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即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的相似性非常重要。

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有效工具。

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对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做出解释,

---------------------------------------------------------------最新资料推荐------------------------------------------------------ 这时,把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学生先前所熟悉的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可促进学生对新观念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前概念:

光在任何介质中运动的速度都是。

这时,教师可利用类比法对这一错误认识进行批驳:

光线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的情况与小车由光滑的平面进入毯子相类似。

学生通过前述的学习容易得出小车的速度将减小,于是对光速不变产生了怀疑。

2、实验法科学实验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不仅能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还能验证某些假说,纠正人们心目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

所以,用实验法来引发学生放弃旧的错误前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例如: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有重物下落得快的错误前概念,此时,教师可用下面的实验来揭示这一错误认识:

7 / 9

取两张同样的纸片,把其中的一个团成纸团。

实验前,可让学生设想:

它们谁下落得快。

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同它们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那么同样重量的纸片与纸团将同时落地。

这时教师不要加以评论,开始实验。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发现,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设想恰恰相反。

于是,他们对于重物下落得快的信念便开始动摇了。

第三步,引导学生接受(或尝试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只有当学生认为新的认知结构具备以下优越性时,他们才愿意接受。

1、能够成功地解释旧的认知结构无法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2、新认知结构比旧认知结构包括了更本质的内容。

3、新认知结构及其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4、新认知结构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其它知识没有冲突。

当学生对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结构产生怀疑时,教师应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地分析、推理、因势利导,解除疑惑,从而实现把错误前概念向科学物理概念的彻底转变。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学生凭空臆造的,而是客观事实在学生头脑中粗略的、经常是非本质的反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埋怨、责怪学生,对前概念不能回

---------------------------------------------------------------最新资料推荐------------------------------------------------------ 避,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消灭的手法,而应放在桌面上进行讨论。

教师的任务,旨在缩短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不是跨越这一历程;旨在改造旧的认知结构为新的认知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弃旧立新。

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粉笔和说教的简单方式就可使学生把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也不要抱有经过一两次纠正就可以使前概念销声匿迹的幻想。

前概念向科学物理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改变,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革命。

需要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需要克服旧模式的惯性,因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物理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的过程,物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

9 / 9

初中科学概念详解之-酸

初中概念详解之——酸 酸一般有腐蚀性和酸味(酸刺激产生的主要味觉)。(联想醋) 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做酸的酸根离子。 酸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这类物质大部分易溶于水中,少部分,如:硅酸,难溶于水。酸的水溶液一般可导电,酸可以和碱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酸的分类: 1.根据是否含氧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含氧酸(如硫酸H2SO4、碳酸H2CO3等)无氧酸(如盐酸HCl、氢氟酸HF等) 2.根据从酸分子中可以电离出H+的个数 可以分为一元酸(HCl)、二元酸(H2SO4)、三元酸(H3PO4) 3.根据酸性强弱将酸分为强酸,中强酸,弱酸(是否能完全电离) 强酸(HCl等) 中强酸(H3PO4等)弱酸(H2CO3等) 4.根据是否是中心原子得电子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 强氧化性酸(HNO3浓硫酸等) 相关练习 1.下列哪些物质是酸,为什么?HCl H2SO4H2S HNO3H2CO3H3PO4H2SiO3 NH3NaHCO3NaHSO4NaOH 2.下列物质中,可以确定某种物质是酸的是() A.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D.水溶液能导电 3.下列物质中,属于二元无氧酸的是() A. H2CO3 B. H2S C. HCl D. Na2CO3 4.下列物质均含有H+离子,但不属于酸类的是( ) A.H2SO4B.H3PO4C.HCl D.NaHSO4 5.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和碱一定含有氢元素B.盐和氧化物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碱和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D.酸和盐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B.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肯定相等 C.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D.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相等 7.酸和碱都有的元素是() A.氧元素B.碳元素C.氢氧两种元素D.氢元素 8.砷(As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有+3价和+5价,因此可以形成两种含氧酸——砷酸和亚砷酸。砷酸的化学式为 ( ) A.As2O3B.As2O5C.H3AsO3D.H3AsO4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 义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 李高峰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对“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及其分类、“前科学概念”的概念的不同界定,讨论了其分歧,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前科学概念;术语;定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对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词的错误和不恰当的选择会极大的阻碍理解”(Francis Bacon,1620);“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是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早期研究对“前科学概念”的指代 皮亚杰(Piaget Jean)在1929年出版的着作《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就是关于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严格地讲,“儿童概念”(child’s conception)不是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因为它并不是前科学概念研究中的专门用语,而只是对“前科学概念”的描述或指代。属于此类情况的还有很多,诸如“儿童关于人体结构和内脏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ody)、“儿童关于性和生育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s of sexuality and birth)、“儿童关于繁殖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s of reproduction)、“语言对儿童速度概念的影响”(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a child’s conception of speed)、“儿童对生物分类的理解”(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organisms)、“外行理解的亚里斯多德学说、牛顿学说和物理学”(Aristotelianism, Newtonianism, and the physics of the layman)等。 二、“前科学概念”的术语 作者简介:李高峰(1970-),男,汉族,河南沁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恩山(1956-),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徐影 广告2班 08132216

提要:美食怎样定义的?在我的眼中美又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是残缺的美,还是距离的美亦或是大画家艺术家的作品才是美呢? 关键词:客观属性、唯物论、残破美、距离、爱、情感 正文 人、事、物是美?是不美?是丑?是不丑?这是人、事、物的一种属性(审美属性),不是人、事、物本身;而且,审美属性与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即自然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和人、事、物本身,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以纳入唯物论的范畴。而审美属性却是一种人文属性,与审美主体--人--密切相关,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物),一些人认为美,一些人认为不美,一些人认为是丑,这样的事累见不鲜;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美感(即审美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国唐代女人以丰满为美,而现在大多数人却以苗条为美;人的美感还会受某种倡导和导向的严重影响,“吴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殍”,而当今很多人把毫无韵律、反来复去只有那么两句、扯着嗓子干喊乱叫的歌曲当作美,一些格调低下毫无艺术性的东西大受欢迎,就是媒体炒作、导向的结果。因此,将美与美感截然分开,将审美属性纳入唯物论范畴则是机械唯物论,由此而来的关于美的定义,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定义。真正的定义应当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是美? 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感觉,不同人对不同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不同的定义 有人说:"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东西就是美。"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容臵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世上又何尝存在过绝对的完美?它是一种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它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不真实,这种高高在上,这种遥远,也让"完美"这个光环渐渐黯淡下来了。 又有的人说:"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特质的美丽。"这可能让大部分人难以接受,但细细想来,又发觉其中不无道理。曾记得不知哪一首诗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句话,让人一刹那才发觉生活中的许多美丽原来是由破碎产生的。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圆明园那让人揪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断壁残垣,它的破碎,它的亘古不变的真实,伴随着那痛心的历史,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林黛玉破碎的美,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破碎的美,在于她在写作中真挚地宣泄情感而后对生命的解脱和潇洒;梵高的破碎的美,在于他把绘画的灵感和生命的灵魂二合为一,而又超脱两者。这一切一切不同的破碎,就像破裂后的镜子,在每一块碎片中可以映射出一个太阳。 还有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两颗心的思念跨过空间而碰撞出的火花多美啊!"想想看,两个人在天空的两头,独自对着苍穹天宇数念着见面的日子,细细品味着那份思念的怅惘,心里总留着一份对对方的惦记,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在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仿佛为我们在天空划下一道无形的彩虹,让我们仰望星空时,都感觉到这份距离的美;在人间,凄美的梁、祝故事打动了多少人,他们生时被隔着一道不能跨越的墙,最后要

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

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我拿起蔡铁权教授的《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时,初看标题,让我感到有点陌生和难以理解。而当我看完整本书以后,我感到书中所谓的概念转变,不仅仅是科学中的概念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对教师教育概念的方法的一种转变。 在进行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之前,首先对教学用书和教师的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科学本质。然而现实情况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感到十分惭愧,我思索良久依然无法表达出到底什么才是科学本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精神,还是利用工具去认识自然,还是将经验转化为理论的认识呢?如果从课标上入手的话,科学本质的学习更偏向于科学自然的认识和学习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本质是不切实际的。在我看来,只有教师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之后,才能在教学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能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影响甚微,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 初看科学概念的学习,我想当然的认为在初中阶段是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这是我对初中科学的认识的第一个不足。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对自然界充满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现在的我难以想象的,学生的想法总是让我十分惊讶。回顾我过去一年的教学,最初,我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估计太高,学生常常跟不上我的思路。之后,我常常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最终还是没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而有意义的教学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发现学生的迷思概念,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从而建立起新的科学概念。 这样的教学首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书中提到的方法有许多,如:诊断式传统测验题、概念图法、访谈法、关系图法、V形图、二段式测验、DoE访谈等。但书中重点介绍了概念图法、访谈法、二段式测验和观察法。 对于概念图法,在去年的一年中我已有所尝试,我在单元复习课堂上曾给学生建立概念图,但当时都是以我为中心,并未对学生加以过多的指导。而且当时我在黑板上罗列出的概念图更像是一种知识条目而非书中所阐述的概念图,这是我对概念图认识不清所导致的第二个认识上的不足。况且最让我难以把握的是,概念图对学生到底有没有作用,至今我还不甚了解。在学习了书中的`概念图的做法以后,我开始对概念图的设计有了大概的了解,比起去年的懵懂,今年的我打算继续尝试,将书中所阐述的理论应用与课堂当中。 如果真的能对学生的概念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那真是大有益处。对于概念图的教授,在我看来,第一步还是应该从教师指导出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概

前概念的教学理论

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科学前概念大多是不完整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种前概念常根深蒂固地留在小学生脑中,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由于教师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最后学生还是不清楚”的负效率现象。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小学生这些偏颇的前概念从何而来?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本文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以笔者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为例,阐述个人的一些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前概念认知教学小学科学 科学前概念是小学生在科学课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小学生的前概念有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有的与科学概念相悖。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教得轻松;反之,学生就会觉得很难接受,同一知识点往往反复出错,教师虽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让人颇感无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前概念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这些研究内容更多是为了服务中学教学。随着中小学知识联系日益紧密,前概念的研究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认识并得以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教学应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1]。可见,前概念在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就是这几年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一些思考和研究。 一、了解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途径 (一)直接提问法。常见于课前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第一时间了解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结构。但是这种方法的受众面有局限,只涉及提问到的学生,教师不能了解所有学生的认知情况,容易把发现的问题过分扩大或缩小。 (二)问卷调查法。教师把需要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教

人体美的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人体美的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 ●人体美天然地汇集了所有形式美的法则,诸如对称、 匀称、均衡、节奏、和谐、整体、多样性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 ●黄金分割定理: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发现, 从数学关系去探讨美的规律,并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按照这种比例关系就可以组成美的图案,1.618:1或近似等于8:5的关系. 在人体以肚脐为分割下半部与上半部的比例关系,恰是8:5的关系; ●早在5世纪. Leonardo De Vince就把颅面部横分成 二等分 ●上半部是从颅顶到鼻根部,下半部从鼻根部到下颏 部,这两部分的高度应该相等, ●两眼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眼的宽度, ●鼻翼的两外侧缘不超过两内眦的垂直线。 ●口角的两侧缘恰好在两角膜内侧缘的垂直线上, ●面部正面可纵行分为四等分 从面部中线和其左右通过虹膜外侧缘及面部外侧角做垂线纵向分割成四个相等的部分 也有人将面部做五眼分法,即在眼睛水平线上,左右耳孔之间的距离正好等于五个眼的宽度. ●右边的牙齿咀嚼,因此右半边的咀嚼肌和下巴骨发 达,给人以健壮的感受。相比之下,左半脸给人以匀称和温柔感,流露着爱情和体贴。 ●由于左脑掌管思维和语言,支配人体右半侧 ●右脑掌管感情和视觉,支配人体左半侧,所以,多数 人左半脸表情机敏。从而使得左半脸更富丰富的表情 ●Leonardo认为八头身(即身长是头高的8倍)的身 材,且以两侧髂骨最高点连线将身体分为上下相等的两段才是健康男女青年理想的身材. ●测角学说、常用以鼻尖点和颏下点的直线为基准,这 条线可以用来观察嘴唇的突出度 ●鼻尖唇-颏下点基本为一直线时,被认为是美人的标 志之一。 美学新标准 ●对脸部也做了精确的数学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卡尼如 默经过研究,提出了下列6条通用标准: 1、眼宽为脸宽的3/10; 2、下颏长度是脸长的1/5; 3、眼中心至眉毛的距离是脸长的1/10; 4、正面可见的眼球纵向长度是脸长的1/14; 5、鼻子所占面积应为整个脸部面积的5%以下; 6、嘴的宽度应是嘴部脸宽的50%。 ●眉毛的外侧缘向上外微微翘起才显得年轻、有朝气, 否则就毫无生气.在平视时上睑缘与瞳孔上缘齐平, 下脸缘则与角膜下缘齐平,但是对于老年人则不适 宜. ●人体是这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品,从面部到身体都遵 循黄金分割率。以人的面部来说 ●脸的宽度和长度比值为0.618时,为最完美的脸型; ●上身长和下身长的比值为0.618时,是最协调的身 材。 ●我们的牙齿、耳朵、宽度和长度的比值也都近似 0.618。 ●在人体内, ● 1.消化道长9米,乘以0.618后正好为5.5米, 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美国牙科学博士 杰弗逊表示:“这个比例不仅仅关乎审美,也关乎健 康。” ● 2.面部过长的人普遍容易有呼吸方面的问题,因 为他们的鼻窦窄,很多时候需要用口呼吸,导致打鼾 甚至失眠,还可能导致牙齿畸形。 ● 3.面部过短,下颌关节就容易压迫血管,阻挡部 分流入大脑的血液,导致头疼,反过来头疼会加重下 颌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导致磨牙。 ●而一项对于心脏健康的研究显示,心电图中的T点如 果出现在两次心跳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表示此人无论 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一颗“健康心”。 温度黄金分割点 ●人体的体温和黄金分割率也有着直接联系。水的冰点 是0℃、沸点是100℃。而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恰好处于负黄金点0.382的附近。所有其他生物 的体温,也都是围绕这个值上下波动的。 ●基于人的正常体温37℃,可以得出人体在22—24℃ 时感觉最舒适,因为37℃与0.618的乘积为23℃, 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 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对此,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 专家洪昭光表示,确实,不论春夏秋冬,23℃最让人 感到舒适,工作时不会觉得热、睡眠时不会觉得冷。 年龄黄金分割点 ●如果把人的一生定为0岁至100岁,它自然地包括了 两个点。一个人一生最顶峰的年龄是100×(1-0.618) 即38.2岁,在此之前,一切都在积累和上升阶段. 38.2岁是人体的黄金年龄是有道理的。虽然此时人 的体能肯定已经不处于顶峰,但是心理上已经趋于成 熟,接近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在价值观、判断 力等方面达到了顶峰 ●而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年龄是61.8岁,在此之后, 身体开始全面老化。危险年龄61.8岁,可能是源于 此时积聚的健康问题开始暴露,而退休的压力又会带 来内心的空虚,所以,在这个“人生转型期”蕴藏着不少危机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概念是中学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迷思概念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阻碍了学习。本文介绍了迷思概念的成因、迷思概念的探查,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转化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迷思概念科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49-03 【abstract】concept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 of science courses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the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inhibit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misconcep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misconcep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misconception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misconceptionsscience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都是错误的,但有时候却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与科学概念是对立的。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多而抽象,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通过借鉴一些名师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冰雪融化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冰雪融化之前是固态水,融化之后是液态水,组成没有变,只不过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注重实验,利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研钵研碎块状胆矾和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研碎块状胆矾的过程中胆矾的形状变了,但其成分没有变;而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有蓝色的沉淀物生成。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中有蓝色的沉淀物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

解前概念

了解前概念转化前概念构建新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前概念的转化策略 莫城中心小学朱丽佳 【摘要】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历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像吻合,将有利于其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冲突,那么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有效的促进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关键字】小学科学前概念科学概念概念转化 【正文】 小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前,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空的“容器”,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有自己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我们把儿童这种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觉式理解称为前概念或初始想法。将科学界经过反复研究后得出的对外部世界的系统性的解释称为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历程。 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和科学概念相吻合的,有的却是和科学概念背道而驰的。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转化是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谈谈在科学探究中,有效把握与转化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获得学生前概念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进行分析,从而能深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这是教学的准备工作。获得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访谈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一个学生对于某一概念的真正掌握程度,可以通过他能否完善地向另一个人解释这个概念来考察。概念访谈法就是基于这个观点提出来的,访谈者例举出某一概念,要求被测学生对此进行开放式访谈,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弹性回应。教师在访谈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要在访谈的时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如何设计访谈也值得教师思考。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设计的前概念访谈问题,在课前访问了约20名学生,记录了其中一名学生的回答。 师:你见过把盐放到水里吗?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

4-1-6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文章来源:化学课程网 胡久华支瑶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00875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100032) 摘要: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按照“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这一基本思路完成教学设计。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创设形成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以及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等。 关键词:科学概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建构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策略是什么?本文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 怎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认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

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儿童得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范学军 一、什么就是前科学概念 (一)关于儿童前科学概念界定 在日常得科学教学中,您就是不就是也有这样得困惑:有些科学知识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有些科学知识不管怎么讲,学生都出现错误得认识,比如烧水时冒出得“白气”学生认为就是水蒸气,浮在水面得物体受到得浮力大等等。出现错误得认识到底就是什么原因呢? 踏进科学教室得儿童,并不就是一张白纸,她带着进入课堂之前积累得所有生活经验,包括她在过去学习与生活中瞧到得各种现象、形成得各种观念,以及她们个体得想法,其中有一部分与当今普遍认可得科学理论就是一致得,有一些则就是不一致得。它们就是儿童在接受正式得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得现象,通过长期得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得对事物得非本质得认识。比如:一些儿童认为鸡不就是鸟,鳄鱼属于两栖动物等等、儿童得这些概念来自她们对自然现象得感觉体验、日常语言、大众传媒、科学课程、家庭情境中得对话等、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得这些概念并不就是一些简单、零碎得错误信息,儿童有自己得“朴素物理理论”、“朴素生物理论”等,她们有自己解释、分析有关现象与事物得方法,尽管她们得解释可能与科学得观点有很大不同、因此相对于科学概念而言,我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前概念”得提法最早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她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两类: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错误概念。也有人把前概念也叫科学前概念、日常概念、迷思概念、另有概念、直觉概念、天真理论等。 关于“前科学概念”得界定,国内外教育界对此都有所研究。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高峰、刘恩山所撰写得“‘前科学概念’得术语与定义得综述"一文中对“前科学概念”得界定表示认同。她们得观点就是:在理论上,前科学概念指得就是学习者将科学概念得内涵增加、减少或替换,导致外延扩大、缩小或移位得概念。 韦钰博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也指出“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得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

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初中科学教学措施篇一 本学期,我接手了八年级和九年级两个班级的科学课程教学,更是兼职学校的教导工作。而教导工作非常的繁重,使得我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时间投入,有些不够。但一直以来,都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进行我的教学工作。如今临近学期结束了,我也对自己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目的是希望能准确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希望能把握好以后的教学方向和目标。 一、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由于八、九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学风不同,原有的知识构成也不同,这就要求我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们所隐含的不同情况。 对于九年级学生,因为八年级的时候,我已基本上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前的科学是另外一个科学教师任教的,所以我只是基本上有所了解)和他们的知识构成。而对于他们的学生更是耳濡目染、深刻了解。针对这些情况,这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走的也是严格、负责的路线,就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

对于八年级学生,由于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年多的接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深知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 识掌握和成绩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这个班级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学生的纪律非常好,这让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此种种条件下,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实效、有注重实际的精神,制定好了这个学年的工作计划和这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抓好教学过程、激励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八年级的学习情况很差,导致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掉落,到了九年级,班级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已经大打折扣,这给我自己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非常差,班级里有3/4的学生没有学习状态,更没有学习的心思。如果一味的贯彻学习目的和内容,我怕会引来更差的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对课堂内容进行处理,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多一点精彩。但我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了优秀的学生,或者放弃了后进生,尽量的让我的课堂多一些气氛,而至于课本上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我更多的是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实在不行的,再另外处理。一年下来,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没有让学生失去科学的兴趣。(我觉得在一个毫无学习氛围的班级里上课,真的好辛苦) 。

小学科学前概念_刘忠学

小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教学 刘忠学 摘要: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学生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困难。本文列出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前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中分析出它们的一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前概念;教学;小学科学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外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现在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研究。下面是本人及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一些研究结果。希望这些研究能给

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调查以下这些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提问法,另外在访谈中有的还用到了绘图和实验操作等手段。研究的对象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 1.对地球的认识 访谈的对象是8-11岁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引力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平的,不是像球体一样圆的。 当访谈者问这些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地球是球形的,而当访谈者进一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解释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事实,在他们思维的深处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以下学生绘制的关于地球形状的解释图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a)是一位8岁小学生画的。她认为地球是圆的,就像地面上的路一样弯曲。 图片(b)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他认为地球是圆,就山顶的形状一样。 图片(c)也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他认为存在两个地球,一个地球在天上(图上的小圆代表的是天上的地球),它是圆球形的。另一个是我们脚踩的地球,它是扁平的。 图片(d)是一位11岁学生的解释图。他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他还画了一个哥伦布环球航行的路线图。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

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美学的范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艺术从象征、古典到浪漫的转化是精神自由的、无限的理念要求冲破一切物质形式的束缚回到其本身,在绘画、音乐、诗歌中物质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纳《美感》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指出“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组现象,艺术品以及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实美本身并不在于这两者的区别,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是审美的对象。美学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在那个域。美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表现为和谐,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现为崇高,在康德、黑格尔表现为自由,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纳表现为客观或现实。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的角度,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理由。 我们并不准备确定美的定义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谐,因为美是一种意识现象,它具有基于自由意识的不同。因此对美的定义是

科学概念教学五要素

科学概念教学五要素 李高峰 唐艳婷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2) 摘 要 科学概念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是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及其前科学概念。语词是概念的符号,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定义的方法来界定的;外延是概念的全部对象,是通过划分的方法来明确的。概念的例证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必要支持。前科学概念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关键词 科学概念 教学要素 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科学事物的抽象,是人们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形成科学学科结构的基础[1]。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要关注与科学概念相关的五个基本要素———科学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及其前科学概念。 1 科学概念的语词 概念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语词是一些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笔划;“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2],概念与语词是密切联系的。概念的存在,必须依附于语词;不依附于语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语词的学习属于表征学习的范畴,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表征学习是概念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1.1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语词是民族习惯的产物,不同的民族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语词可以是不同的,如中文和英文对同一概念就是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像“细胞”和“cell”、“脱氧核糖核酸”和“DNA”、“基因”和“gene”、“反射”和“reflex”,两者都表达相同的概念。有时,在同一民族语言中,也常常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一概念。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之一“易地保护”也称为“迁地保护”;又如“过敏反应”、“超敏反应”和“变态反应”三词都表达同一概念。 1.2 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即一词多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例如,“白头翁”既可以表达一种鸟,也可以表达一个老头;“杜鹃”既可指一种叫“杜鹃”的鸟,也可以指一种叫“杜鹃”的花。另外,许多科学概念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新陈代谢”,狭义指生物体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广义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3]。又如“翻译”,既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做翻译工作的人”,在生物学中还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 科学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2],又称概念的含义;内涵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有内涵的。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常常是通过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其内涵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4]来界定的,也就是概念的定义。定义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2]。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2.1 属加种差定义 “属加种差的定义,就是定义项是由属与种差组成的定义”[2]。例如,“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被定义项是“基因”,定义项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被定义项(基因)=属(DNA片段)+种差(有遗传效应的)。定义“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定义项是由属“性状”与种差“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组成的。 科学概念的定义还常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这种定义方法称为发生定义。如“转录”的定义“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5];“二肽”的定义“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发生定义中,还有一些以事物发生的原因作为种差,称为因果定义。例如,“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表现与果蝇眼色的遗传非常相似,)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2 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就是规定或说明语词的意义的定义”。有的科学概念是说明的语词定义,如“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有的科学概念是规定的语词定义,之所以要规定,是因为在科学研究中,有些词或词组太长了,说起来或写起来很不方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