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三个角度看今后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

从三个角度看今后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

从三个角度看今后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
从三个角度看今后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

从三个角度看今后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

熊贤良

探讨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问题,其逻辑前提是正确认识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所处国际竞争环境的挑战。就中国的经济状况而言,一方面,中国由于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市场经济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国无论是在20年前开始改革时,还是改革20年后的今天,都具有不同于大多数前苏联和东欧“转轨经济”的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所占的高比重及总的人口规模上。像世界银行那样用“双重转型”(“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的工业社会的转型”及“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现状,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样是“转型”,不仅有的起点与起点不同、有的终点与终点不同,而且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还有着宽阔的“中间地带”。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定位需要更详细的特征描述。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这一工作:一个是中国经济循环的状况,一个是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前者是从横截面看的,后者是从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看的。

就中国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而言,自从中国开始由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过渡后,政府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中国所提出的挑战有清楚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经济循环的状况看政府的经济作用

一、从国内

从国内经济循环的状况看政府的经济作用

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只有一种,就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一致的循环。在现代,这种循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企业在各种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有效配置,居民用其要素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自由地选择消费品,所有储蓄有效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企业之间的交易也遵循自由选择的原则,经济活动成果的分配能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这样的良性循环,主要依据是:

1.微观主体看,(1)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消费者选择大部分消费品(含服务)的自由己经实现;非国有单位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比较自由,但国有单位劳动力仍占城镇劳动力的50%左右,且缺乏流动性;作为最重要的储蓄主体,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比较单调,仍以银行存款为主。(2)非国有企业进入了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产品供应者,但国有企业仍在铁路、邮政、民航、电信等行业占有几乎100%的市场份额,在金融、保险、电力、石油等行业占90%以上市场份额,在冶金化工等行业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且在进入要素市场时,除外资企业外,其它非国有企业在获得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时与国有企业相比,常常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国有企业在利用生产要素及对要案进行再配置时,通常不像非国有企业那样关心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而且遇到多种约束(如在房地产转让、设备出售出租、人员辞退、企业转产等方面),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得不到贯彻。

2.从市场发展看,产品市场日趋完善(除粮食、棉花及一些垄断性的服务外),许多企业开始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大部分产品跨区域流动障碍逐步减少(相对较高的、通常带有歧视性的道路通行费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障碍)。但资本、

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受市场调节的范围还受到很多限制,现有市场的进出入自由、价格决定、竞争方式、全国一体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完善之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不均衡发展,还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低效率企业退出普遍困难,高效率企业难以扩张,新企业诞生也遇到障碍。

3.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威胁不仅来自通货膨胀的潜在可能性,而且来自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障碍和低效率。经过这些年改革,居民成为最重要的储蓄供应主体,但大量储蓄经过国有银行体系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转化为低效率的投资,不仅银行体系己经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这恶性循环还在不断地继续,构成对金融体系稳定的严重威胁,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说是经济市场化不完全、不彻底所带来的。从收入分配方面看,则目前既有市场发展不充分、按贡献分配得不到贯彻的问题(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尤其是劳动力跨区、跨城乡之间流动性缺乏使之难以成为缩小收入差别的力量,行业、企业垄断带来的诸多特权和高收入,与政府官员影响资源配置权力相伴的个人寻租行为,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制相伴的公款消费及不公平的“化公为私”等),也有政府缺位、对高收入阶层征税不够和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不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加,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良性循环的最后一环无法实现,而且对经济增长还有直接的不利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将因收入越来越集中在富人手中而增长缓慢,而富人对进口高档产品持别是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对国内产业成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在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并且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恶化后,政府将收入再分配差距问题置于更突出的地位,对低收入阶层的人给予特别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防止“富者愈富,穷人愈穷”的局面,目前显得十分迫切。

以上分析表明,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循环四个层次(微观主体、市场发展、金融体系和收入分配)中的严重问题,中国政府急需采取相应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以使中国经济尽快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为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效率奠定基础。

二、从中国所处经济增长的阶段看政府的经济作用

无论是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看,还是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最近几十年的经历看,经济发展从收入水平较低,人均资本量也较低的乡村社会启动,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乡村人口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口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而从经济增长的来源看,资本积累的贡献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过去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考察表明,中国己开始了这样的过程。乡村劳动力从农(及林、牧、渔)业中撤出来实现非农化,特别是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是中国这阶段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对增长源泉的众多计量分析同样表明,资本积累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中国仍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由资本积累驱动的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阶段。在此期间内,并不排除全要素生产率因为改革导致的激励的加强、因为技术进步以及伴随城市化而来的

聚集经济,而有显著的提高并对增长作出贡献,从而使经济仍处于可与前20年相比的高速增长阶段(在此期间之后,才是主要依赖生产率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较低增速的阶段)。

中国过去近20年高增长的实现,与系列改革措施修正以前的错误,为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城市化扫除障碍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农村改革放松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管制,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解放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为他们的职业流动、跨地域流动创造了条件;紧接着在80年代中期,政府长期通过户口、口粮、城市招工、住房及其它福利分配等措施实行“城市化抑制”的政策,在小城镇层次松动,使农村多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非农产业流动,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在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城市粮食销售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建立、户籍管理的松动以及城市企业招工体制改革等措施,为乡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流动扫除了一些障碍,新增城镇人口集中到聚集经济更明显的大中城市。也就是说,即使不从经济良性循环的角度,而是从长期增长源泉的角度看,这些改革也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适应了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把潜在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释放了出来。与此同时,较为广泛的经济增长的受益面反过来证明了改革的“合法性”,使改革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中国不像许多推行激进改革措施的转轨国家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类似于“为改革而改革”的国家),而能够实现平稳转轨与高速增长相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过去20年中国改革成功的真正经验之所在。

但今后政府在继续推进乃至完成此种改革并保持以前的高速增长方面,己经和将要遇到系列严峻的挑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国有部门(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隐性失业”的公开化,国有部门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净供给者(其“下岗”人员超过新安置的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迫使各级政府采取限制和歧视乡村劳动力流动的措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能形成,城市劳动力(特别是国有部门)高工资的现象继续维持,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和充分地为长期增长作出贡献。

2.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组织、管理能力的约束,影响着中国充分获取城市化多方面的效益,带来系列的“城市病”(如空气质量下降、交通状况恶化、犯罪率上升、贫困人口比重增加等),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跟不上,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破坏经济增长的环境。

3.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街道、桥梁、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供电、公交等),是城市不同于农村的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城市吸纳乡村人口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财政及投融资体制上的缺陷,使城市政府难以满足城市发展方面的投资需求,这问题在增长潜力较大、区位较好的中小城市扩展其规模时表现得十分突出。

4.城市二、三产业的进步发展对劳动力的质量、尤其是其人力资本含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是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质量,还是城镇“下岗”劳动力的质量,都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出口升级的需要。

因此,从中国目前所处经济增长阶段看,中国政府需要积极回应由资本积累驱动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提出的多个方面的挑战(主要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城市组织督理能力、建立为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支持的投融资体制、提高城乡劳动力的素质这四个方面),而不是为这样的增长设置障碍。与政府在经济循环方面的作用相比,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更具长期性的,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三、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看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

国际竞争环境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作用提出了主要挑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产品市场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通过进口替代扩展产品空间,实现纵向增长及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的升级,其关键是政府如何帮助国内企业进入新产品部门并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

第二是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使之免受资本流出流入波动的影响,其关键是政府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理、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

第三是外部冲击(如贸易条件恶化、外部需求锐减、国外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等)的存在,增强了政府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必要性,其关键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以及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外部冲击对低收入阶层的不利影响,防止该阶层成为社会动荡的来源,让更多的人从国际竞争中受益。第二、三两个方面的挑战实际上针对的是经济良性循环的维持,第一个方面的挑战实际上针对的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挑战对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回答这问题除了要联系中国的经济状况外,还要联系目前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以及中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

1.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目前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经济,其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庞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潜在的国内市场十分广阔;只要国内市场是统一并富有竞争性的,扶持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兴产业一般不会受到国内市场规模的约束,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深受此种约束。激烈的国内竞争还有助于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一些消费品行业如洗衣机、彩电、冰箱的成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使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自由是发挥这优势的一个先决条件)。这样的优势使中国可以在相当长时期内不用担心“外汇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3)高储蓄率使得快速增长所需的高投资率有了基础,而不必过多依赖国外储蓄,使宏观经济循环可以少受国外利率、资本流入波动、汇率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为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作出贡献。对储蓄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居民,其储蓄由1978年时占GDP不足1%上升到目前占GDP的21%,占全部储蓄的份额己超过一半。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这样的高储蓄率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不同之处是在低得多的收入水平上达到高储蓄率的。

(4)遍及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的华人以及香港这样的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在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便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和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新产品。

这些优势是中国近20年来从国际竞争中获利的基础,也将是今后中国继续从国际竞争中受益的基础。

2.渐进式开放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近20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的突出特征是“渐进式”:从开放的区域看,经历了一个享受优惠的区域逐渐扩大的过程;从开放的领域看,由进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延伸到举借外债和吸收证券投资;从外汇及汇率管理看,先放宽了对出口外汇及个人持有外汇的管理,然后是进口用汇及设立企业之间的外汇调剂市场,最后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并设立银行间外汇市场,以该市场汇率作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准。中国这种“渐进式的开放模式”既不同于许多封闭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许多转轨国家,对于保证中国获取融入世界经济的利益、加速经济增长以及避免宏观经济平衡受到大规模资本跨国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对过去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速了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二是进口了大量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三是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既增加了资本积累,转移了新技术,也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销售网络;四是举借外债也为促进国内投资增长作出了贡献。

3.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的近20年间,中国是在国内经济尚未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时开始其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的,再加上一些不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中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未能避免以下问题:

(1)国内投资机会转化为国外投资者的投资机会。这与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障碍及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密切相关,结果是储蓄利用不足(以及资本外逃)与举借外债并存,一些地区和行业投资机会缺乏与外来同类投资增多并存。

(2)技术引进未与国内技术供应能力互补,形成重复引进、过度引进的状况,并且缺乏以掌握引进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活动,难以跟上国外技术进步的步伐,后续引进难以避免。

(3)一些地区因地域、政策等原因脱离国内经济循环,其经济活动“两头在外”,类似于“飞地型”经济: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出口品,大部分增值额因此都流向国外。国内其它地区很难以从这样的对外经济活动中受益,出口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带动作用很有限。

(4)国内贸易机会转化为对外贸易,往往表现为低价出口和高价进口(与国内贸易时的价格比),一般源于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不足及非效率因素(如进口相联系的出国机会,与出口相关的外汇截留等)。

(5)对外经济活动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地域十分集中(集中在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少数地区),而国内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跨区流动很不充分,扩大了地区间资本/劳动比率差距,收入的地区差别也因此而扩大(缺乏收入跨进区再分配机制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6)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商以“高进低出”的定价方式转移利润,减少了中方在贸易中的收益。在合资企业中这一现象的发生与中方合资者缺乏像私人企业那样的激励机制有密切关系。

此外,国内经济未进入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还直接影响着前面所述中国几个竞争优势的发挥。比如,国有部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够,影响规模经济显著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重组;国内储蓄的闲置和资本外逃,降低了高储蓄率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结果是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未达到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受到不利影响。

4.中国政府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选择

就回应经济全球化第一个方面的挑战而言,应以政府在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方

面的作用为基础,即要求政府首先在为资本积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消除国内障碍方面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在城乡、跨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完成、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一般也是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形成压力后,中国的低素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才会充分发展,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国际竞争优势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城镇劳动力普遍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含量、高收入地区进入新的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也才会有动力。与此同时,并不排除政府从现在开始就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发展上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提高教育和培训系统的供给能力,扩大其对城乡劳动力的开放程度,有助于把劳动力供给价格竞争引导到质量竞争上,从而便利产业结构由低素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其它非农产业的转型;鼓励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资,使之成为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扩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以有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对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是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密集、收入水平也较高的地区)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新兴产业(包括服务业),给予有选择的扶持,并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当保护,以促进进口替代,同时以加强国内竞争的方式促进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力的提高;引导外资企业在新兴产业部门为国内企业成长发挥示范作用等等。

回应经济全球化在第二、三两个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对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减轻外部冲击对低收入阶层不利影响的国内收入分配体系,还是在资本大规模流出入时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所必需的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都是使国内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目前由于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积累,都比较突出,对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的威胁也比较严峻,政府需要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改进。此外,政府继续加强对资本项目跨国交易的监督,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丰富了保持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容(由封闭情况扩展为开放经济),目的在于使国内经济不受不稳定的资本流动、僵化的汇率政策的影响,通过保持对外经济关系的平衡,避免对外经济不平衡冲击国内经济平衡。对资本交易的监管意味着将资本流动及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置于政府控制之下,同时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动,使其结构和流向更符合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利益;灵活的汇率政策意味着在国内财政、货币政策保证了宏观经济稳定后,让汇率的灵活变动服务于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的平衡目标。就提高中国贸易品的竞争力而言,汇率政策与其它政策如出口退税、进口关税等相比,是一种同时公平作用于出口产品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的政策,因而也更具优越性。

四、总结性评论

以上分析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可以在今后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同时表明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国际竞争的环境对政府经济作用的领域有一致的要求,即政府应主要在实现并保持经济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扫清障碍及创造条件这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政府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中国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摘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2期)

资料来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5491106.html, 08/13/2001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导游人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游人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导游员也就成了旅游业中最积极最有代表性的从业人员。 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表现为经济意义。因为旅游业是经济产业,导游员的工作,可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可使旅游资源转化为财富。但旅游业又是一项特殊的经济产业,旅游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又表现为其文化和审美意义。通过导游的服务,旅游者可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同时,由于旅游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导游员的作用,还表现为政治意义。导游员在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面前,代表着祖国,通过导游员的服务工作,可以让世界各国的游客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风貌。 尽管旅游有其经济性、文化性和政治色彩,人们外出旅游,是出于不同的动机,但究其本质,旅游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人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欣赏和享受。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人们旅游的目的不是有力无处使,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正因为如此,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出发,正确认识导游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认真探讨其在旅游者综合审美实践中的作用和探究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导游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在大众化、社会化的现代旅游中,尤其是团队旅游中,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旅游者旅游审美中直接的审美对象 旅游者外出旅游时,最先和全程自始至终接触的是导游员。旅游者从一接触到导游员开始,到旅游活动结束,都会对导游员从生理的角度(男女)、心理的角度(喜怒)、审美的角度(美丑)和伦理的角度(善恶)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导游员在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又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旅游者自觉不自觉的会对导游员产生审美需求,要求导游员要从外表到内心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每一位旅游者都愿意在自己的路途中,有一位美的使者陪伴自己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因此,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导游员自然就成为旅游者旅游审美活动中直接的审美对象。 2、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由于个性差异(素质、阅历、能力)、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板块、不同的文化圈)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存在,对同一旅游审美观照物――景观,在旅游审美感受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当他一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便不期而然地进入一场异质文化的精细而无声的碰撞;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有可理解的,也有不可理解的。一般的说,异质文化既能满足人们的猎奇之心,又会带来莫名其妙的陌生感,甚至会把人引入一种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所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事旅游这种

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

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着力编制好地方发展规划。当前区域经济合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地方政府职能失效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地方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即从实际出发,细抠预算、严格把关;从协调服务的角度出发,和基层形成面对面的服务局面;协调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有效引导资本的区域流动这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作用 引语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公共服务来吸引,支持,留住企业.这些公共服务不仅仅包括“硬件”公共服务,如机场,道路,运输设备,电信,水资源和排水系统等,而且还包括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软件”公共服务,例如,公园,娱乐设施以及艺术文化设施。地方政府也可以颁布法律来改善居住和工作条件,这同样也影响了企业的选址,并且它们能够参与土地使用和制定发展计划。中央政府最好能够维持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营并确保商另一方面,品和劳务能自由公开的交易。他们也能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融资。中央政府为基础建设拨款的理论基础在于大型基础工程的收益(例如公路建设)超出了城市界限,并且为此城市很可能不能提供该项公共服务。进一步来说,经济发展的收益超出了城市界限。由此确定了中央政府的角色:城市中产生的财富使整个国家获益。由于所有不同层次的政府都承担经济发展活动,因此有必要调节这些活动来避免重复建设和未予建设问题,同时应确保单个政府活动的有效性。地方政府要与其他层次的政府以及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其它经济发展活动所涉及 的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 一、地方政府编制好发展规划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县乡基层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直接投射和缩影,代表上级政府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法律和规章,依法对区域内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社会的一切领域中的事务进行具体执行和指挥。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地方政府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的经济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成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地方政府领导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因此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科学的规划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国家也赋予了地方政府规划职能。主要有:研究提出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做好本区域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做好本区域重点项目的谋划、申报;研究制定重点建设有关政策编制和重点建设规划;负责制定本区域工业经济及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负责工业项目、外资项目、市场建设项目的谋划、申报;负责制定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负责制定文教、卫生、广播、基建等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总上所述,地方政府的规划职能含盖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规划职能是国家赋予一级地方政府的权利和职责,是基层地方政府管理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地方政府要将规划职能发挥好,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谈市场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谈市场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摘要 : 经济的发展总是受政府调控和经济规律两个方面的影响 ,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或者说是惯性作用,使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友展中适应缓慢 , 作用错位 , 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从一定 意义上讲阻碍着全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文对现状的分析 , 提出地方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职能 , 改变“游戏规则”,更好地发挥作用,走上法制经济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 地方政府 ; 市场经济 ;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 - 293X(2002)02-0074-04 纵观中国历史 , 地方政府在整个社会里处于举足轻重的位臵 , 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 凌驾于经济之上,可以说是 " 政府经济 "、“领导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 商品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 地方政府的作用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此,我们把地方政府的作用放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国情和现行体制的前提下作一探讨。 一、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部门 , 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这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 应因时因地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现代商品经济体制中,基本上两种力量决定着资源配臵,即市场和政府。市场配臵资源已被实践一再证明是目前人类社会配臵配臵资源最好的机制 ;而政府一般是对市场机制配臵资源不起作用的那部分资源进行补充性配臵。市场经济就是那种以市场力量为主进行资源配臵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即整体经济的充分就业平衡( 宏观经济 ) 和企业、个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 微观经济 )。然而事实上,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在许多方面会失灵。现归纳如下 :⑴市场不完全竞争和竞争失败 ( 垄断 )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 在价格和利率不能指示相对不足和机会成本的地方,在消费者没有平等的渠道得到有关产品和市场信息的地方,或者在生产要素被限制而没有能力进行流动的地方 , 依靠市场力量进行的资源配臵仍然是低效的,然而,过渡竞争必然产生垄断,垄断的结果是无效率的;(2)市场不能解决经济活动产生的 " 外部效应 " 。如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 ;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也不能仅靠个别企业出于利益动机来推动。(3)市场不可能提供公共品。公共品只能带来社会效益,不能带来企业的单个经济效益,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没有一个企业主,会提供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品。(4)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处于低谷时可能带来的大量失业,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市场四方面失灵,正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面。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进程,中央采取了行政性放权与经济性放权并进的" 双向放权 " 改革战略,地方政府已不再仅仅是垂直权力系统的一个传递层次 ,其功能也不再是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地方政府被列为中央政府、上级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一个经济主体和中介组织,目前已具有宏观管理经济职能和组织发展当地经济的经营职能的双重经济职能。同时,双重经济职能表现为调控主体与被调控主体,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强化与约束机构疲软,对地方政府活动中的行政评价与市场评价等矛盾 , 地方政府只能在四大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地方政府在市场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并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的,也是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4种主要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国家计划 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大都是预期性或预测性的。 运用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然后编制符合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计划,保证社会总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手段 含义: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外贸政策。 调节对象:市场体系或总体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诱导。 特点: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 内容: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体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规范和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 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 例题:单选 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的调控方式。 A. 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B.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 C.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一) 一、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1工商管理规范了市场主体的准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市场主体合法合规经营和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我国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变得规范、合理。 我国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是以严格审查、层层审批为基础的企业登记审批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主体准入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进行登记后便可以获得市场准入许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审查,规范审批程序,提高企业注册登记的管理质量,积极培育优良的市场主体。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的积极作为,有利于构建规范化的市场准入机制,有效地维护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继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工商管理强化了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方面作用巨大,通过实施商标注册管理、市场竞争管理等有效的监管行为,可以使得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交易活动

符合市场规范,从而为各市场主体营造出秩序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实施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方面的监管。 通过实施一系列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监管,可以极大地改善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营造出公平竞争、诚实有信的市场环境,这将使得我国的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从而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注入动力。 第二,加大对企业商标权的保护力度。 商标作为企业和商品的重要标志,在日益融合的全球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的商标权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将直接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秩序能否正常平稳运行。 通过积极保护企业的商标权,严厉打击商标仿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以使得企业的该项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秩序的平稳正常运行。 第三,大力完善以信用等级、行业风险等为基础的行业分类监管体系。 基于信用等级、行业风险等进行的行业分类监管,将使得整个监管体系更加精细、更加有效,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对各行业的监管更加有效,针对性更强,继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第四,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 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对于净化广告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的广告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益于形成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继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大局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 1.3工商管理促进了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运用自身职能,透过对市场主体的积极培育和对市场主体的有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0年代后期,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则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纪录。《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播出之后, 剧中嬉笑自如、无拘无束的青春女性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该剧不仅在电视市场上创造了播出权几十万元一集的价格,而且不少电视台在播放该剧时还在剧中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插播广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播出电视剧本身的时间。这表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中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从《宰相刘罗锅》(1996)到《雍正王朝》(1998),再到《铜嘴铁牙纪晓岚》(2001),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这些电视剧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而且也是模拟现实。例如,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它不仅通过100多位人物、600多个景点叙述了清代从康熙到雍正年间的政权斗争,而且还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历来是中国的叙事传统。这些电视剧显然继承了这一知识分子的叙事传统。这些电视剧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写,其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而在于温故而知新。 如果说历史剧是各种社会力量共有的策略,那么类型化电视剧的出现则是电视剧市场化的结果。中国电视剧从《渴望》开始出现了类型化倾向。在各种类型的通俗电视剧中,以《渴望》、《皇城根》、《京都纪事》《儿女情长》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以《爱你没商量》、《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牵手》等为代表的言情剧数量最多。此外,以《公关小姐》、《广告人》、《情满珠江》等为代表的都市商战剧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公关小姐》甚至在某些地区创造了52.76%的收视率,最高收视率达到了90.78% 。在这些电视剧中,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权力较量、人们实际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都被戏剧化为人物的善恶冲突,社会或历史经验通常都被简化为“冲突—解决”的模式化格局,通过叙事的策略性过程的处理,文本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最终被“驯服”,随着那个被预订好的叙事高潮的到来,最后是一个善恶分明、赏罚公正的结局。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编辑部的故事》带动了中国城市电视喜剧的风行,1995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我爱我家》的播出,则使情景喜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俗电视剧形式。情景喜剧的形式虽然是舶来品,但其叙事的策略却是本土化的,这体现为其常常采用幽默、滑稽、戏闹的传统喜剧形态,常常启用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喜剧演员和明星,用小品似的故事编造、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作了喜剧化的改造,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这些平民化、世俗化的喜剧,通过对一些杜撰的喜剧人物的滑稽言行

(完整版)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明确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当前与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新时期,而此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档次低,发展方式落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用文化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既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塑造现代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解决劳动者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知识增加,境界提升的功能过去一味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其它功能功能被弱化现代旅游业教育与提升人们境界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静态文化动态化,地下文化显性化,从而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先进部分,又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遗迹品位高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是该地区或国家一张重要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充分兑现。

关于政府对于经济制度的作用的研究

关于政府对于经济制度的作用的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我们国家的进步,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经济与政府对于生活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对于经济制度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出阐释。第一,国家建立健全经济制度的历史回顾;第二,中国经济制度的反思;第三,当代中国政府在经济制度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制度改革实践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体系倍增计划 第一部分国家建立健全经济制度的历史回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我们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大地上最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1956年后,我们实行的是纯粹的计划经济。我们的生产过程全部由国家调控,在我们的经济中,国家占据主体地位,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计划经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我们是经典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我们的经典计划经济开始实行改革。1993年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我们国家的不同时期,我们不断地建立了许多的经济制度,也在完善我们的制度。 我国改革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78~1984年是改革起步阶段,1984~1992年是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92~2002年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6]。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后来的城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离,一直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革。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后,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革实践中的又一个伟大创造[6]。 我们的改革是分步走有计划有层次的。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再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从推动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入手,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采取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型”改革,然后转到以企业制度创新和整个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的改革。先改革一般竞争性领域,再向传统的垄断性领域推进。先在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内价格和计划外价格并行的“双轨制”,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并轨,实行单一的市场价格制度。先着力发展商品市场,再逐渐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先实行单纯的“按劳分配”,再向“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推进。先以微观经济基础重塑作为改革的中心,再推进到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要环节。先沿海、后内地,先一般加工工业、后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先“引进来”、再“走出去”。一是在开放的区域上,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着眼于全方位改革的过程中,先着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再及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二部分中国经济制度的反思 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分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要批判地继承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文明成果,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4]。 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渐进式这种循序渐进的改革战略,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最新范文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

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