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

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

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

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

4.0cm (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附录A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

(补充件)

A1 从可疑布病患者分离布鲁氏菌

A1.1 血培养

A1.1.1 双相培养基培养:无菌从可疑病人静脉取血液4~5mL,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血液注入5~6支含双相培养基的中试管内,或2~4只含双相培基烧瓶中,轻轻混合倾斜,使被检血液分布在琼脂斜面上,置37℃温箱培养,如果怀疑病人是牛种布鲁氏菌感染时,应有一半标本置CO(下标始)2(下标终)环境中培养,三天后观察结果,如未见布氏菌生长,可按上法再倾斜,使血液涂在琼脂斜面上,继续培养,每隔一天观察一次,如有可疑布鲁氏菌落,可用铂金耳勾出接种到琼脂试管培基,获得纯培养,进一步作布氏菌鉴定,血培养二十天仍不出菌,可定为阴性。

A1.1.2 接种未受精鸡卵法:取新鲜鸡蛋两个,把鸡蛋放在固定架上,锐端向上,以碘酒和酒精依次消毒蛋壳,用眼科手术刀在顶部穿一小孔,用三厘米长注射针头将被检血液徐徐注入卵黄中,每个鸡蛋接种血液0.2mL,立即用灭菌石蜡将孔密封,置37℃温箱中培养,五天后把接种血液的鸡蛋无菌打开,用灭菌的毛细管把接种血液部分的卵黄及蛋清吸出0.5~0.6mL,接种2~3支斜面培养基上,置37℃培养,2~3天观察一次,15天仍不见可疑菌落生长,定为阴性。

A1.2 骨髓培养

用灭菌的导尿管将尿液导出放入灭菌容器中,为浓缩细菌,提高检出率,可在尿液中加入1%~3%的高价布鲁氏菌免疫血清,混合后,置37℃温箱2h,高速离心沉淀,取沉淀物0.5mL接种在选择性培基上培养,或注射豚鼠,用生物学法分离布鲁氏菌。

A1.3 其他病原材料培养

由乳,脑脊液,关节液和滑囊液分离布鲁氏菌,将液体标本无菌地接种到琼脂斜面上,或培养平板上,涂布于培基表面,参照血培养法观察结果,15天仍无可疑菌生长,定为阴性。

A1.4 生物学分离布鲁氏菌法

为了提高对布鲁氏菌的检出率和从污染的材料中分离布鲁氏菌,将被检材料(固体标本加灭菌的生理盐水研碾成浆液态)经皮下或腹腔注射豚鼠或小白鼠,豚鼠接种1 mL,小鼠接种0.5mL,接种豚鼠,即可观察血清变态反应情况,又可作细菌分离培养,小鼠感染后二十天解剖取脏器培养,豚鼠接种后三十天解剖取脏器培养。

A2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A2.1 平板凝集试验(PAT)

A2.1.1 器材及试剂

赫德逊氏凹玻板或一块清洁无油脂玻璃板,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已知阴性和阳性血清,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

A2.1.2 操作方法

A2.1.2.1 备方形洁净的玻璃板,划成25个方格(或更多),横数5格,纵数5格,第一列各格写下血清号码。

A2.1.2.2 用0.1mL吸管按下列剂量加受检血清于任何一行(横格)的各格中:第一格0.08mL,第二格0.04mL,第三格0.02mL,第四格0.01mL。

A2.1.2.3 加平板凝集抗原0.03mL于各血清格中,用牙签或细铁丝混合,由血清量最小的格混起,每份血清用一根牙签混合即可,用后烧毁,若用细铁丝混合时,每份血清混合后用酒精棉球擦净,然后再用作另一份血清。

A2.1.2.4 混匀后将玻璃板置于酒精灯火焰或凝集反应箱上,均匀加温,使其达到30℃左右,5min内记录反应结果。

A2.1.2.5 每次试验用阴、阳性血清各1份作对照。

A2.1.2.6 按下列标准用加号记录反应强度:

++++:出现大的凝集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集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5%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50%凝集。

+:液体混浊,只有少量粒状物,25%凝集。

-:液体均匀混浊。

A2.1.2.7 平板凝集反应与试管凝集反应的关系:

0.08mL 血清量出现凝集相当于试管法1∶25的血清稀释度,0.04mL相当于1∶50,0.02mL相当于1∶100,0.01mL相当于1∶200。

A2.1.3 判定

人血清0.02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阳性,人血清0.04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可疑。

A2.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A2.2.1 器材及试剂

清洁脱脂玻片或有凹型孔的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A2.2.2 操作方法

在玻片上加0.03mL被检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摇匀或用牙签

混匀,在5min内判定结果。

A2.2.3 判定

判定凝集程度(-至++++)同平板凝集反应亦可只分为(+)阳性,(-)阴性两类。

A2.3 试管凝集试验(SAT)

A2.3.1 器材及试剂

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凝集试管,温箱和

试管架等。

A2.3.2 操作方法

A2.3.2.1 被检血清的稀释:在一般情况下,每份血清用5支小试管(口径8~10 mm),第一管加入2.3mL石碳酸生理盐水,第二试管不加,第三、四、五管各加0.5 mL,用1mL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mL,加入第一管中,混匀。混匀后,以该吸管吸取第一管中血清加入第二管和第三管各0.5mL,以该吸管将第三管混匀,并吸取0.5 mL加入第四管,混匀。再从第四管吸取0.5mL,弃去。如此稀释后,从第二管到第

五管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2.5,1∶25,1∶50和1∶100。

A2.3.2.2 加入抗原:先以0.5%石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作适当稀释(一般是

作1∶10稀释)。稀释后的抗原加入各稀释的血清管(第一管不加,作为血清对照),每管加0.5mL,混匀。加入抗原后,每管总量1mL,血清稀释度从第二管至第五管分别为1∶25,1∶50,1∶100和1∶200,从第一管再吸出0.5mL,剩1mL。

A2.3.2.3 对照:阴性血清对照,血清稀释后加抗原(与被检血清对照相似)。阳性血清对照,其血清稀释到原有滴度,再加抗原,抗原对照,适当稀释的抗原加石碳酸盐水。

A2.3.3 判定

A2.3.3.1 判定比浊管制备:每次试验须配制比浊管作为判定的依据。配制方法是:取本次试验用的抗原稀释液5~10mL,加入等量的0.5%碳酸盐水作倍比稀释,按表A1配制比浊管。

表A1 比浊管配制

A2.3.3.2 全部试验管,对照管及比浊管充分振荡后置37℃温箱中20~22h,取

出后放室温2h,然后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A2.3.3.3 记录结果:根据各管中上层液体的清亮度记录结果。特别是50%清亮

度(++)对判定结果关系较大,一定要与比浊管对比判定。

++++:完全凝集,上层液100%清亮。+++:几乎完全凝集,上层液75%清亮。++:显著凝集,液体50%清亮。+:有微量凝集,液体25%清亮。-:无凝集,液体不清亮。

确定每份血清滴度是以出现十十及以上的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

A2.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

A2.4.1 器材及试剂

除试管凝集试验所需的一般器材及试剂外,还需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及普通离心机。

A2.4.2 操作方法

A2.4.2.1 试管凝集试验阶段:按A2.3进行试管凝集试验。

A2.4.2.2 抗免疫球蛋白的反应阶段:选取试管凝集试验的可疑反应管及全部阴性反应管,记录管号,经4000r/min离心15min,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三次,然后向各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5mL、一定稀释度(一般是1∶20倍稀释)的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混匀,将反应管置37℃温箱中20~22h,取出放室温2h后判定结果。

A2.4.2.3 判定:判定结果的标准,程度均同试管凝集试验。

A2.5 补体结合试验(CFT)

A2.5.1 器材及试剂

37℃水浴箱,普通离心机,普通冰箱,各种容量的吸管,烧瓶,凝集管和试管架,生理盐水,补体(新鲜豚鼠血清,或冻干补体),2%的绵羊红细胞悬液,溶血素,补体结合抗原,阴性和阳性血清,被检血清。

A2.5.2 操作方法

A2.5.2.1 补体滴度:在进行CFT时,必须当天滴定补体,将补体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20,通常在十支凝集管中分别依次加入不同量的1∶20稀释补体0.02~0.2 mL,然后各管中加入2个单位的抗原液0.2mL,再用生理盐水把各管补至0.6mL,混匀后放37℃水浴中30min,再加0.2mL的溶血素(2个单位)和2%红细胞0.2mL,混匀,置37℃水浴中30min,判定结果(见表A2)。

表A2 补体滴度程序和结果mL

上例中产生完全溶血且合补体量最少管为第八管,定为一个恰定单位,前一管(即第七管)为一个完全单位。在正式试验时采用两个完全单位的补体量,按式(A1)计算出补体稀释倍数X。

20∶2Y=X∶0.2………………………………………(A1)

式中:Y——1个完全单位补体量。

A2.5.2.2 溶血素及抗原滴定:在进行CFT时溶血素和抗原亦需滴定,但不必在试验当天进行;而且,在购到此二试剂时出售单位(或提供单位)都已滴定了,需用单位按说明稀释即可。

A2.5.2.3 被检血清灭活:人血清灭活补体的温度是56℃,时间为30min。

A2.5.2.4 本试验:灭活后的被检血清从1∶5稀释开始,然后作倍比稀释,每管中稀释血清量为0.2mL,再向各管中加2个单位抗原0.2mL,2个单位补体量0.2mL,混匀,置37℃水浴中30min,取出后,向各管加0.4mL的溶血素,再放37℃水浴中作用30min,判定结果(见表A3)。

表A3 CFT本试验程序mL

A2.5.3 判定

++++:无溶血,SRBC沉于管底或悬浮。+++∶25%溶血。++∶50%溶血。+∶75%溶血。-:100%溶血。以50%(++)及以上不溶血确定CFT的滴度。

为防止判定的错误,可配制标准溶血管(见表A4)。

表A4 标准溶血管的配制mL

A3 皮肤过敏试验

A3.1 器材及试剂

布鲁氏菌素,75%酒精棉球,结核菌素注射器,皮内注射针头,测量尺。

A3.2 操作方法

于被检者前臂内侧1/3处,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晾干,皮内注射0.1mL布鲁氏菌素,在注射后24和48h作两次观察。

A3.3 判定

两次观察,以反应最强的结果为准,注射局部出现充血,浸润为2.0cm×2.0cm 及以上(或以反应面积≥4.0cm(上标始)2(上标终)),判为阳性。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尚德秋、舒光亚。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布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3 液中加入1%~3%的高价布鲁氏菌免疫血清,混合后,置37℃温箱2h,高速离心沉淀,取沉淀物0.5mL接种在选择性培基上培养,或注射豚鼠,用生物学法分离布鲁氏菌。 A1.3 其他病原材料培养 由乳,脑脊液,关节液和滑囊液分离布鲁氏菌,将液体标本无菌地接种到琼脂斜面上,或培养平板上,涂布于培基表面,参照血培养法观察结果,15天仍无可疑菌生长,定为阴性。 A1.4 生物学分离布鲁氏菌法

布病的防控知识讲座

2017年×××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计划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为贯彻落实县疾控中心《关于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普及活动的通知》精神,全面做好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广大居民和养殖户对“布病”的防控能力,确保人畜安全。我院积极响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等,×××乡卫生院在2017年×月×日开展此次关于布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此次讲座做了了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首先安排符合我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讲座内容,如根据我们乡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这次健康讲座活动。卫生院健康教育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有的打印宣传材料、制作张贴宣传海报。大家以高涨热情为活动做准备,为前来听讲的村民热忱的服务,并发放宣传手册。整个活动准备十分充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组长:×××(总体部署) 副组长:×××(具体安排) 组员:×××(组织会场、发放宣传单、)×××(精心授课)×××(影像拍照、监督签到)×××(临时指导、监督会场秩序) 一、讲座时间:2017年×月×日上午9:00:00-10:00 二、讲座地点:×××卫生院健教室 三、讲座内容:布病的防控知识 四、授课人:××× 五、参加人员:×××村民 六、讲座会序

1、参加人员签到 2、讲解此次讲座的目的和意义 3、讲解讲座内容 ××××卫生 二零一七年×月×日

布病的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的通知 通知: 生命无价,健康第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观念和防病意识,提高村民自我保健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我院为了让我乡村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丰富他们的身体保健知识将举办一场“《布病的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蔫吧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本次讲座内容有布病的防控工作,普及布病预防知识等。具体安排如下: 一、讲座时间:2017年×月×日上午9:00:00-10:00 二、讲座方式:采取集中方式进行 三、讲座对象:全体村民 四、讲座内容:布病的防控知识 五、讲座地点:×××卫生院健教室 六、授课人:××× 七、讲座期间注意事项 1、讲座参加人员签到 2、讲解此次讲座的目的和意义 3、讲解讲座内容 4、参加人员在听课期间手机调入震动状态,严禁吸烟 ×××卫生院 二零一七年六月九日

布病防治知识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 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够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五、如何预防布病?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 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3)补体结合试...... ...... 布病诊断标准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1 传统的检测方法 1.1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2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IgM 在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2000 年被OIE 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2]。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tests)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1977 年Parratt[3]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3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0.2ml 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24h 及48h 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 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

牛羊布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羊布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牛羊布病存在较高的发病率,而且传染性也较 强, 在多种传播方式影响之下不仅会使牛羊等牲畜出 现病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在养殖牛 羊产业当中,一旦出现牛羊布病其产奶量会大幅度减 少,而且牛羊生殖系统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炎以及 病变等情况,进而就会加大流产的可能性,这对于养 殖产业来说会直接降低经济效益。 1 1.1 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 牛羊布病主要病原就是布鲁 氏菌,而这一病菌游 戏对于多种动物体易感,其 相比较而言,母畜比畜发病率要高、成年畜比幼年畜 发病 率要高。 体,传染途径则是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此外也有 经皮肤以及 破损黏膜传染的案 例,流行特点则是以地 方性流行为主。 官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了布病 结 节,有的病牛羊还会存在可见关节炎。 牛羊布病诊断 中牛羊更是易感性较强, 羊布病传统然主要是带有细菌的动物 羊布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殖器

1.2 临床诊断 牛羊布病需要按照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要想确诊还要经过血清学诊断才行,所以,实验室诊断是牛羊布病诊断的关键。在实验室诊断时经常会使用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来进行初步筛选,之后就会使用试管凝集试验来进行确定,在初步筛选试验的时候,如果表现为阳性而且还存在流行病学史以及临床症状,亦或者是试管凝集试验呈现阳性的话,就可以将其判定为牛羊布病。 牛羊布病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做好免疫接种在对牛羊布病进行预防的时候,首先要积极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在免疫接种过程中需要按照地方疫情流行情况来对免疫接种区域进行划分,尤其是对于疾病多发地区更是要加??检疫。此外,在免疫接种的时候,对于牛疫苗可以选择29 号布鲁氏菌苗、粗糙型 M111 菌苗;而羊则可以使用V 号布鲁氏菌苗。最后,在免疫接种完成之后,还需要定期组织效果监测,确保免疫接种的有效性。 2.1.2做好疾病监测在对牛羊布病进行预防的时候,还需要对牛羊做好疾病监测工作,如果牛场数量大于50 头、羊场数量大于70 头,则可以按照10%的比例来进行

布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布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羊、牛、猪等家畜。鲁氏菌是布病的病原菌,不产生芽孢,能产生内毒素,是使人畜患病的重要因素。 1、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对热敏感,70℃10分钟既可死亡;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而在零下40℃的条件下以及粪便、土壤、水、皮毛中可生存四个月之久,在酸乳和冻肉中也可以生存两个月以上。 2、布病的危害: 人得了布病后,布鲁氏菌可侵入人体各个部位,引起各个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者可造成终身丧失劳动能力。 畜生感染了布病后可导致母畜不孕,另外还可引起怀孕母畜流产或产生不健康幼畜,严重降低繁殖率和成活率。 患病牲畜可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又会使更多的牲畜感染布病。这不但会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并对乳、肉、皮毛加工带来无穷的遗害,而且还会直接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3、如何预防控制布病的流行: 目前,布病的发病正由饲养员、放牧者向畜产品加工、收购等易感染人群扩展。为此,我们必须要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畜群免疫。(接种疫苗)免疫的密度要达到95%以上。要及时将患病牲畜进行隔离、扑杀,病畜流产物要深埋或焚烧。对病畜污染的圈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布病传染给健康的人和牲畜。牲畜买卖时一定要严格进行检疫,防止购入病畜。要保护好草场和水源,使之不受污染。对病畜污染的圈舍、活动场所、饲槽等要用消毒液消毒处理。 (2)加强个人防护。 从业人员和广大牧民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从事牲畜饲养的人员,在饲养牲畜工作中(包括接羔、犊,预防接种和药浴,剪毛,清理棚圈等),必须穿戴工作服、乳胶手套或线手套、口罩、胶靴等防护用品。2、屠宰加工(包括皮、毛、乳肉加工)工作人员除需上述个人防护外,工作场所必须有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3、工作休息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五、布病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在一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一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㈡发病及前驱期症状: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一般诉说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征可以发现患者有微热,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者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㈢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 ⑴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根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驰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发热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热型,因此,曾把布氏菌病称为“波状热”。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短者3~5天,长者数周。波状发热多见于羊种布氏菌感染。近年来,波状热型已属少见。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 )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在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年被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沉淀试验()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年[]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及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自从年等和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以来,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年第一次建立间接( , )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年等用间接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年等人用抗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前两组分别是和, 间接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是; 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年. 等评价了间接在阿根廷奶牛中用奶和血清检测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效果, 在来自相同奶牛的奶和血清中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奶样敏感性为特异性为; 血清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奶和血清的敏感性相同而奶的特异性比血清的高[]。说明可以在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时候可以用奶代替血样, 排除了采血带来的麻烦, 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赵云玲等人分别通过琥红凝集试验( ) 、试管凝集试验( ) 、和酶联吸附( )试验检测某牛厂送检份血清和份乳清, 所得的实验结果说明乳清完全可以代替血清用于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年. []等人比较了在大量奶样中用间接和用乳汁环状试验检 测流产性布氏杆菌抗体的差异, 最后得出间接的敏感性( ) 高于乳汁环状试验( ) , 而间接的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传染源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 2、人们是怎么被传染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病畜或其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3、那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4、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 布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人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周身不适、易疲劳、盗汗、倦怠、体力下降,可伴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民间亦称布病为“懒汉病”。 5、布病能否彻底治愈? 发现可疑症状后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急性发病期(一般为患病3个月以内),只要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若不按疗程规范治疗,容易转成慢性,治愈难度加大。 6、个人如何预防布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买病死和腐败的畜禽肉,不喝未经消毒的生奶,切忌食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少去或不去街头小摊点吃烧烤,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 2)搞好环境卫生,牲畜栖息地或圈舍,生活环境定期严格消毒处理。 3)从事牛羊接生、屠宰、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工作时,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是特别大的,因此我们在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道听途说的乱用治疗药物,而因此耽误治疗让身体健康遭受更严重的伤害。那么布氏杆菌病的确诊需要做怎样的检查呢?其实只需要做血象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这三种检查就可以了。 一般布氏杆菌病在通过血象、细菌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之后就可以对此病进行准确的确诊了,而具体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血象检查,有百分之六十患有布氏杆菌患者在进行这

项检查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细胞有轻度减少的现象,而淋巴细胞却有相对增多的现象发生,并且在这种现象发生的同时大多数的患者血沉还会有增速的现象,而病程比较久的患者还会有轻度和重度贫血的症状发生。 ★2、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血液、鬼祟。乳汁以及子宫分 泌物都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要求严格的环境,因此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最好是采用两份,一份用于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之后在CO2孵箱中培养;而另外一份则放在一般的环境中进行孵育,一般培养的时间要超过两周才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结果出现。 ★3、免疫学检查,这项检查主要包括的有血清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皮肤试验等,一般在通过这几项检查所得出的具体表现,就可以基本对此病进行确诊了。 上述就是针对确诊布氏杆菌病检查方法所作的介绍,上述内容可以供给大家参考,如果有人怀疑自己感染了布氏杆菌,就该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这样在确诊了疾病之后才可以作

出针对性的治疗,从而给才可以避免疾病加重之后会有危及生命的危害发生。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又称波浪热,由布氏杆菌引起,临床上以长期低热、关节酸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正常或减少,其中淋巴细胞(L)或单核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用凝集试验、ELISA等法,特异性抗体测定可为阳性。 (3)皮内试验:以布氏杆菌做皮内试验,如阳性,表示曾感染或正在感染本病。 (4)布氏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定:如为阳性,有确定诊断意义。 (5)病原学检查:血、骨髓、淋巴组织、脓性物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均可为阳性,其中以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布氏杆菌病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4、T淋巴细胞 5、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WFR) 6、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T) 7、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8、呼吸道合胞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意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T淋巴细胞(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布病防治知识问答

布病防治知识问答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老乡们称之为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 2、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主要是由患了布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的,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传染。 3、人们是怎么被传染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4、那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儿童、老人及与患病羊群有密切接触人群,儿童吃煮沸不彻底羊奶的易感。 5、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 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经过1-3周或更长的时间才发病,少数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才发病。发病时全身困倦、四肢乏力,全身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热,体温可达39-40,午后加重,次日早晨逐渐下降;多汗,特别是晚上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个别人会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和睾丸肿大,女性有卵巢发炎、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症状。 不管是牛,羊,猪种布病,还是人的布病,基本症状都是发烧,乏力,出汗,关节游走性疼痛。严重者可以出现人体八大系统的渐进性病理损伤,比如肝脏,脾脏肿大,胆囊炎,男性睾丸炎,女性月经不调,附件炎等,布病最先侵犯的系统是运动系统,其次是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还有血液循环系统等。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常被误诊为感冒。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睾丸肿疼、性功能低下等等。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还有尿频,拉稀,遗精等。 6、布病有哪些危害? 人得了布病后,布鲁氏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各个部位,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影响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牲畜患病后,可导致大量母畜不孕、流产,同时患病的牲畜可造成周围环境污染,使得更多的牲畜患病,这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更对乳、肉、皮、毛加工带来无穷危害,而且还会影响人群的健康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7、布病的治疗原则有那些? 得了布病不可怕,关键是要早发现,及时治疗。治疗布病至少要3个疗程,每个疗程21天,必须按医生的要求完成治疗的时间,按时的吃药、打针。发病后3个月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一治、停一停,一但转成了慢性布病,就很难治愈。

[杆菌,牛布氏]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在牛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疾病,其中牛布鲁士杆菌疾病的发生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牛布鲁士杆菌疾病又称为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危害到牛的生殖系统,母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在妊娠期会出现流产现象,即使犊牛能够正常的生产下来,其体质虚弱,多半会在半途夭折,公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引发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最近几年,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布病的发病呈现高发的趋势,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做好牛布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就牛布鲁士杆菌的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对更好的促进该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牛养殖产业布鲁士杆菌病诊断方法防治对策 牛的布鲁士杆菌疾病是由布鲁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对牛的生殖器产生严重危害,会造成母牛出现不孕或者流产和公牛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发生。该种疾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其中对性成熟的公牛和母牛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杜绝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1 病原学分析 布鲁士杆菌为形态不规则的革兰氏阴性微小杆菌,其呈现无鞭毛,且不成形的芽孢和加膜。该种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在被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中,能够存活20天以上,这就为疾病预防工作带来的严重的阻碍,但是该种病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利用其这一个特性对该种疾病进行预防。 2 流行特点 病牛和带病菌的牛是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的母牛在妊娠流产和生产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排出体外,其中在母牛的生殖器分泌物和母乳中含量最高。该种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同时,也可以借助皮肤、粘膜和吸血的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其中牛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易感性是随着性器官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升高,犊牛对该种疾病表现为一定的抵抗力。 3 临床症状分析 牛的布鲁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左右,在潜伏期内缺少明显的全身症状,妊娠母牛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流产,其可以发生在母牛妊娠的各个时期,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在妊娠期的6~8个月之间。母牛流产前可以见到在阴道处出现大量的红色结节,同时流出灰白色的粘液,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会从阴道中持续排除污秽物,颜色呈现棕红色或者灰色,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恶臭气味。布鲁氏杆菌病会严重影响到母牛再次受孕,公牛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肿胀,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篇一: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人间布病防控工作计划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开展以医务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计划。 (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布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医务人员培训 卫生院相关医护人员。培训目的:是为了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布病诊断知识、避免对布病病人的误诊,使布病病人能够及时被确诊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 二、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我苏木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预防布病的侵袭,由旗疾控中心编印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布病防治知识小册子,由政府部门组织逐级下发,直到每一家牧户和农户。 三、人群布病筛查 农牧区入户采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全苏木农牧民以及居民布病高危人群进行布病筛查,预计筛查人数不少于

上级给的计划任务,达到极早发现、及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服药、随访、建档、报告、及时治疗病人的目的。 四、布病病人治疗 经过筛查和监测发现的病人,由专业医师给予规范化治 疗,流行病个案调查、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转慢性率的目的。由于布病病人多数不需要住院治疗,居家治疗即可,为减轻农牧民治疗布病的经济负担,促使农牧民接受规范化治疗,新农合核销治疗。 五、布病病人随访 为更好地督促布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专业人员采取电话与入户、小药箱相结合的方式,对布病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每位病人不得少于4次。 乌苏木中心卫生院 篇二: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方案 达茂旗卫生局人间布病防控 工作方案 为有效地遏制布病在我旗迅速蔓延的势头,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旗卫生局拟从XX年开始,开展以医务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人群布病筛查、病人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布病综合性防控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到实效,制定此方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