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2012 新版教材 )注:带“◆ ”的为历年考过的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二、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本质区别

1.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各个分子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

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

体里,它的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

3.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生存,而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

不是为社会造福。

三、导致社会失范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另一

方面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会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

2.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则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1.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2.社会学应放弃那种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而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

3.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4.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

5.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

五、社会行动的类型

1.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2.价值合理性行动

3.情感性行动

4.传统性行动六、

◆ 芝加哥党派的主要艺术成就

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七、论述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1. 队伍和制度化建设:(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 学术团体的建立(4) 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2.社会调查的兴起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二、

社会学的综合特征含义

1.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它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2.社会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通联系中去寻找规律性

三、社会学的应用性含义

1.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着、体验着的。掌握了社会

学会帮助人们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

2.社会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关注的

3.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公政府可以用,团体可以用,一般人也可以用

四、◆ 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描述性、预测性、解释性、规范性

2.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五、统计调查需要遵守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3.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合

六、普查的原则

1.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3.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4.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期规律性

七、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一是实地源,二是文献源

八、◆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着重点不同

2.依据不同

3.手段不同

4.学科基础不同

5.结论表述不同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一、社会的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本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管理的特点

1.从主体上看,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执政党和政策,而且包括其他社会主体,比如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都负有社会管理的社会责任

2.从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

3.从目标上看,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

4.从作用上看,社会管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并为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特征: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四、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五、环境的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六、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七、文化自觉的内容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

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角色的含义

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三、论述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关系,常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

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引发

3.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

4.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5.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败现象

四、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3.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简述合作的类型

1.自发性合作:指某种情境下人们自觉自愿地聚集帮助他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需要的行为。这是一种最古老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直接体现为援助行为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是现代社会比较多见的合作形式,指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指导下一起完成某项工作

4.契约式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协议,以契约或类似契约的方式进行合作。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4.精神生活功能

5.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功能

二、◆ 论述家庭的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形式是最稳定的一种形式。一对夫

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也属于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堂家庭,是核心家庭纵向

扩大的结果,家庭关系比核心家庭复杂。特殊形式: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

庭,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单亲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代长房的一

对配偶手中

4.其他家庭: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亲家庭

三、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量存在、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在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即离婚低龄化和结婚时间不长就离婚的“昙花婚姻”明显增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

于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继续显现。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3.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

4.养老功能的挑战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二、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特征:

1.规模小

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

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科层制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方式。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四、◆ 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缺陷有:

1.形式主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五、权变理论的内容

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基本观点为: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和潜功能

显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 2.社会选拔的功能 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潜功能: 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减小就业压力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二、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资本

2.社会网络

3.社会制度

4.社会偏见

三、失业的含义及类型

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类型:

1.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转化工作过程中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或者生产技术的改变,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

3.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

4.季节性失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失业

5.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

四、消费社会的特征

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序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二、◆ 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四、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五、◆ 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六、◆ 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

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1.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既与国外的社区发展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发展是中国社区

建设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借鉴来源。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

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区,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

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

3.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

七、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

第十章城镇化

一、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城镇化的内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面对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三、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阶级阶层结构

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3.小资产阶级

4.半无产阶级

5.无产阶级

6.游民无产者阶层

7.农民阶级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范的社会流动

1.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过程发生于1949-1956 年

2.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提

3.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66-1977年

4.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78-1991年

5.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92 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论述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社会流动的机制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2.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

3.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4.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 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二、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社会进步

三、◆ 社会控制的特点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四、◆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的方面

五、社会控制的方式

1.法律控制

2.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宗教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4.这种失调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社会性

2.文化性

3.普遍性

4.特殊性

5.集群性

6.复杂性

三、自然灾害的特征: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四、◆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五、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长期性思想

六、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发展科学技术

4.完善社会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一、◆ 社会变迁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内容: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4.人与自然,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与人类活动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变迁的特点

1.必然性

2.前进性

3.非直线式

4.全面性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3.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4.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5.观念的改变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

四、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

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社会现代化是由一系

列子系统组成的:

1.工业化

2.城市化

3.民主化

4.管理科层化

5.社会结构分化

6.人的现代化

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五、◆ 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社会现代化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

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

六、◆ 全球化的特征

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七、◆ 当前全球化的表现

1.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

2.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3.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4.信息全球化

5.政治的多极化

6.文化多元化

七、◆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 1.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

2.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序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太

乐观。

八、◆ 面对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

2.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3.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 简述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

视为经典。

(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简述继续社会化的意义。

(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

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

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

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

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简述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的含义。

(1)所谓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2)所谓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3)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简述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 简述习俗的特点。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传承性。◆ 简述社会网络的特征: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最新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00541语言学概论 简答题分析题 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①⑤⑥ B.异化:④ C.弱化:② D.脱落:③ 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 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 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 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 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 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 (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0541语言学概论小抄

语言学概论 课程代码:00541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1 什么是语言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可是,什么是“语言”呢?首先,“语言”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因为“语言”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我们没法说:拿个“语言”出来给大家看看!“语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其次,“语言”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尽管我们人人都在使用“语言”,还天天在使用“语言”,可是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语言”。不过,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语言”是客观存在的,至于什么是“语言”,各人就有各人不同的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始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类为了繁衍生息,为了共同进行劳动生产,为了保护个人和整个群体,就要互相合作,互相协调,这就需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口头交际,也就是“说话”。“说话”是通过发出一连串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结合的信号,向对方或在场的别的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狼来了”是传递某种信息,“狼没有什么可怕的”是表达某种思想观点,“狼太可怕了!”是表达某种感情,“你跟我一块去打狼!”是发出命令。“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出来的“话”,当然不限于这么几种类型,这里只是就最主要的几种类型举例加以说明而已。另外,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也不一样,说出来的具体的“话”更不会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发展,“说话”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说话”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两个人或几个人互相交替着“说”和“听”的过程,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说话的人要有想说什么的愿望和想说什么的内容,而这就是跟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当前需要处理的问题分不开的,这就要涉及大量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其次,大脑要有怎么组织“说话”和怎么分析理解对方说的“话”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很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最后,还要有一整套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以及通过神经网络控制相应的器官协同发音、听音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也是很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现在有人从通讯理论的角度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从说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从听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这样一个双向交际过程牵涉到一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不过这些活动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用仪器来观察和记录,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 有不少人,特别是上过学,还学过一点外语的人,往往认为语言非常具体,语言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问题,语言就是语汇和语法,语汇可以到词典里去查,语法在语法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哪有这么复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就拿最简单的语汇来看,“说话”这个词应该说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一个词的客观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具体的发音可以说人人不同,而且也不一定非连在一起说不行,可以拆开了说,中间插入“了、着、过、起来”等等助词,还可以插入“呃、嗯、啊”等等叹词和语气词,插入“个、那个”那样的量词和数量词,口吃的人还可以说成“说说说说……话”。把这个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英语的“走”是go,这似乎也是简单不过的事,在词典里一查就知道,其实不简单。客观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go,而只存在go,goes,going,went,gone,在不少小孩子嘴里还有goed,而且不说每个人具体发音问题。把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为一个go就是一种主观认识,而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等同。语法书里面讲句子,讲句子结构,都是很规整的,而口头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句子大都是不那么规整的,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如果我们把平时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再如实整理成文字,自己看了也准会不相信这是自己说的话。这些都证明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记住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如果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我们的主观认识完全一致,把我们的主观认识跟客观存在等同起来,那么这一切都无法理解了,并且很容易认识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观点都是极端荒谬的了。学问无止境,语言学研究也无止境,这个过程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接近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客观真相的过程。 1.2 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也就是口语。但是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就有了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那就是书面语。不过,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尽管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也必须指出: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谬误,也就是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部分,同时,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实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这样看来,书面语就比口语少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书面语也还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语由于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书面语就不得不补上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这样看来,书面语就又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所以,简单地说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记录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所谓基本一致,指的是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书面语跟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当然,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的现象是存在的,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拉丁文就是“言文脱节”的典型的例子。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很不普及,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而且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面语的社会里才可以勉强维持,到了现代社会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所以五四运动以后,在现代汉语基础上产生的白话文终于替代了跟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文。 尽管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跟口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但是应该看到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口语一说出来这种声音就永远消失了,并且除了当时在场的人以外,别人都听不见。在一个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只能口耳相授,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都是极其缓慢的。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的出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可是在漫长的的旧石器时代和几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而在人类创制了文字用来记录语言出现了书面语,克服了口头语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以后的几千年文明史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大大地加快了。 因为口语是第一的,书面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该研究口语,并且当口语和书面语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一般应该以口语为准。世界上很多语言至今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那就当然只能研究口语。但是,由于书面语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面广,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又是官方文书和宗教、学术经典的载体,而且需要下工夫学习才能掌握,从古至今在社会上一直比口语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所以长期以来语言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书面语方面就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在今天,由于录音录像设备还不够完善和普及,异域语言和异地方言的口语形式也很难直接接触,口语的细节和语境资料就更难搜集,因此语言学研究还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是,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识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唯主要对象。 1.3 语言和民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例如汉族使用汉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日本人使用日语,俄罗斯人使用俄语等等,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怎样来定义“语言”和“民族”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单纯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来讨论这个问题,“语言”和“民族”这两个术语说可能形成无法解决的循环论证:同一个“民族”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语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但是,如果跳出单纯的语言学技术性的圈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会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的社会群体”,有的“民族”使用一种语言,有的“民族”使用几种“语言”。不过这样的定义要区分不同的时代,远古时代民族的概念和古代、近代、现代的民族的概念不完全相同。现代西欧国家通告的关于“民族”的概念是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来定义的。在罗马帝国解体以后,从8世纪到16世纪,先后建立了现代西欧各个主要的民族国家。所谓“新兴”国家是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家相对而言的,所谓“民族国家”是指这些新兴国家大多数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单一民族、单一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等等。但是有的处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也并不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而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瑞士就有说德语的日耳曼人,说法语的法兰西人,说意大利语的意大利人,说一种罗曼语的罗马人后裔等等。不过对这些国家来说,至少“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还是适用的。至于其他地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就无法适用“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这样的定义,连“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也难以适用。但是,由于现代西欧的这些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因此,他们对“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的片面观点的影响就十分深远,并且由于强行推广这种观点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和国际矛盾也有越演越烈的势头。语言学家应该了解罗马帝国解体以后西欧各个新兴民族国家举这段历史,更应该了解全世界从古到今的“语言”和“民族”之间、“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这样才有可能对“语言”和“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作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结论。 有些历史学家企图用“部落”、“部族”这样一些没有明确定义的术语和概念来替代远古、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民族”的概念,可是事实证明很不成功,所以我们宁肯多用几个字来区分不同时代的“民族”的概念。另外,“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他们还是犹太人,国外的有些华人已经不会汉语,使用的是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仍然是华人。另一种情况如我国境内不少少数民族在和汉族长期友好相处的过程中逐步改用了汉语。最典型的例子是满族。满族在17世纪中叶入主中原,在清代二百多年间,满族一直是中国的统治民族,但是他们逐步改用了汉语;到了乾隆朝,多数满人已经不会说满语了,所以皇帝不得不下令满族子弟必须学习满语、满文;到清代末年,满人几乎全都改用了汉语。今天满人说的是汉语,但是他们还是满人,民族身份不变。我国境内多数回话的情况跟满族相似。这种现象是有关民族形成以后某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条件造成的。在这些民族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定义大概还是适用的。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行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大概因为“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而“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也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不少人,特别是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货币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准,而且又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主张显然是由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这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不同地区的“话”各有特色,特别是“口音”不同,但是互相理解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些国家本来是在罗马帝国根据语言和历史的差异而设立的各个不同省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们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就是所谓“相互理解程度”: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互相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也就主张:互相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西方国家这种说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不过坚持这种主张的语言学家一旦发现自己的“理论”和客观现实发生严重矛盾的时候,就往往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采取实用语义的双生标准: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害死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这些不同群体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独立的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例如,长期以来不少西方语言学家,以及当代西方当代出版的某些著作就是只承认中国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客家话”等等“语言”,而不承认有一个汉民族的民族语言“汉语”。但是他们在处理自己的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的时候,态度就完全变了,就完全不提“相互理解程度”这样的原则,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例如,如果严格按“相互理解速度”来区分民族和语言,那么英格兰夫、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等等,说话相互才能理解,因此他们是一个“民族”,使用的都应该是“英语”,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等应该只是英语的“方言”。可是这么处理,这些语言学家自己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所以就“创造”了英语的“美国变体”,“澳大利亚变体”等等比较平等的“术语”,而且也没有忘记把英国英语改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尽管英国语言学家从来不会把英语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再如北欧瑞典、挪威、丹麦三个主权国家的语言差别很小,互相都能听懂。如果按“相互理解程度”理论来处理,这三个国家使用的是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称为“北欧语”或“斯堪的纳维亚语”,而下面分为“瑞典方言”、“挪威方言”、“丹麦方言”三个方言区。但是没有哪个坚决主张“相互理解程度”理论的语言学家“敢”这么说,他们还得承认这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瑞典、挪威、丹麦是三个不同的“民族”。很多西欧国家的语言同出一源,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特点是渐变的,在边境地区,边境两边分属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实际上说的是一模一样的“话”,德国和荷兰交界地带就是这种情况,按“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只能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再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处理。在德国这一边说的话是德语,居民属于德意志民族,在荷兰那一边说的话是荷兰语,居民属于荷兰民族。类似这种情况到处可见,而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许正是唯一正确而可行的处理方式。 1.4 语言和种族 绝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全世界从生理学的角度能确定的种族为数不多,如蒙古人种、欧罗马人种、闪米特一哈米特人种、尼格罗人种等有限的几种,但是就语言而言即使只算“语系”而不算下属的具体“语言”至少也有一二十个语系,要就语言来说,那就至少有几百种。因此,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当今世界上主张语言和种族有天然的联系,或者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的学者为数极少。不过也应该看到,语言和种族还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特别是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如果对语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推向人类语言诞生的初级阶段,现有的各种不同的语系越来越归并为更大更古老的原始语系,恐怕这种联系就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即使主张人类起源多元论的学者也不认为人类的发源地是很多的。因此,现在的众多语言只是少数原始语言长期扩散和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语言学理论上来讲,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遗传的,语言和种族的确没有必然的联系。孩子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生活,长大就说什么样的话。有一个实例很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北京外语学院有一位南美西班牙外籍都是,她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外语学院的幼儿园里,三四岁的时候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他妈妈怕他将来不会说西班牙话,所以小孩子一回家,就跟他说西班牙话,可是这个西班牙的小孩听不懂,还用北京话说:“妈妈,你说什么呀,你说的话像猫叫!”60年代他们回国了,估计现在这孩子的北京话也就忘光了。如果说语言和种族有必然联系,什么种族的人生下来就一定说什么话,那是既没有实例,也是无法想象的。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还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1.5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研究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一跟人和人类社会的口头交际活动分不开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才有两个方面:两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的流露。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跟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语言是无所不在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D .政治经济学? 四、 五、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 .功能学派? 七、? 八、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B .典型调查?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十六、十七、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 .实地研究?D .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 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 .整体性社会结构?二十二、二十三、8. 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B .人口规模?C .人口结构?D .人口分布?二十五、 二十六、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 C .文化震惊?D .文化排斥?二十八、 二十九、10.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B .孙本文? C .李达? D .费孝通?三十一、 三十二、11.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马克思 2.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B) A.社会规范 B.社会事实 C.社会制度 D.社会问题 3.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C) A.严复 B.章太炎 C.费孝通 D.雷洁琼 4.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A)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深度访谈 D.定量分析 5.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 析方法是(D)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量方法 D.定性方法 6.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C) A.生产关系 B.交往关系 C.社会关系 D.群体关系 7.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A)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8.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 斯和(C) A.马克思 B.雷克斯 C.布劳 D.帕森斯

9.“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A)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0.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D)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C) A.互动论 B.交换论 C.拟剧论 D.理性选择论 1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B) A.个人选择 B.印象管理 C.自我坦白 D.扮演角色 13.相距122厘米至365厘米以内的距离,是(C)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4.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D)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15.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16.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团体一般被称为(C) A.第一部门 B.第二部门 C.第三部门 D.第四部门 17.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A) A.社会控制功能 B.传播知识功能 C.文凭功能 D.社会选择功能 18.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B) A.涂尔干 B.滕尼斯

全国10月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请私信我或者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一、单顶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 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3. 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 B.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米歇尔。福柯 B.尤尔根·哈贝马斯 C. 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实验法 D.统计调查 7. 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汇总 B. 汇总、分类和审查 C.审查、汇总和分类 D.分类、审查和汇总 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 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 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 A. 文化整合 B.文化交流 C.文化合作 D.文化结构 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 A.附属文化 B.边缘文化 C.副文化 D. 亚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