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子政务系统及体系结构.pdf

电子政务系统及体系结构.pdf

电子政务系统及体系结构.pdf
电子政务系统及体系结构.pdf

第三章电子政务系统及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EGS)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而产生的一个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作为实施电子政务的有效工具和工作平台,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安全等技术的支持下,为政府机构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服务环境。相对于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而言,电子政务系统所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结构是由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政府业务应用系统、公共监管与服务系统、标准化规则制度、技术安全保障体系五个部分组成。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呈现出技术性强、结构复杂和规范标准化的特征。所以,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涉及到基本框架、网络模型和系统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电子政务系统概述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电子政务系统,广义上是指支持政府政务活动的电子技术手段的集合。狭义则是指:一个建立在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软件以及网络和通信设施基础之上,在相关法规和制度约束之下,实现政府电子政务活动目标的人机系统。

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政务系统的特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这四大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通过使用电子政务系统,可以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增强团队协同工作能力,做到公文处理、事务管理、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的科学化,预防管理真空,降低运行成本,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共享,增进内部交流,整合优化政务活动和职能。因此,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络并在Internet技术支持下,面向政府机构、企业及社区民众信息服务与管理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性质:

1.电子政务系统是典型的人机协作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必须以政府信息化目标为出发点,与政府人员及政府职能有机结合,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仅能处理简单事务的机器系统,而是履行信息化时代政府职能的有机系统。

2.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数据为处理对象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其输入、输出和处理的对象是各种政务信息和数据。从信息数据处理的要求来看,电子政务系统同样要确保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验证性、可访问性和安全性,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和处理方式应具备可靠性、灵活性和时效性。

3.电子政务系统是自动的工作流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应是具有事务自动处理能力的工作流系统,在协同化和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某些办公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甚至能实现政策信息咨询的自动应答。

4.电子政务系统是开放的可扩充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不应该是“信息孤岛”,而是在安全保障基础上开放的可扩充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在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保障各系统之间、系统和各用户之间、应用系统和网络低层之间良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从而便于系统数据转换和共享以及系统的升级换代。

从以上的性质分析可以总结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它是一个跨部门、一体化、支持前后台(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等)功能的智能型综合化系统。

2.它是一个具备各种应用的支撑系统,能在互联网上全面实现以公众为核心,进行公共管理业务传输服务的网上自动化办公系统。

3.它是一个具有满足信息实时双向性交流要求,同时能传递高度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政府信息门户,这个信息门户可以是“政府门户网站”,或是“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大厅。

4.它是一个能够实现政府资源计划,支持政府科学决策,体现协同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知识管理系统。

5.它是一个和数字签名与公钥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能保证信息交流、服务传递以及在线财务安全的可信系统。

此外,统一的电子政府系统有望把政府的服务功能也全部融入到整个国家网络之中,通过对具体政务应用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一种“一站式”的无缝集成服务系统,对公众提供统一、标准、方便和快捷的电子政务服务。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构成要素

电子政务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指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基本因素,它们主要来自于技术、信息、职能、制度和人员等方面。这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决定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1.技术要素

电子政务系统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共同所构建起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它将政府工作从传统的工作环境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之上,形成了“一个技术平台,四个资源整合”的工作模式。一个平台是指“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集成的服务平台。四个整合是指“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整合”。电子政务系统依靠各类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软件、互联网络和万维网技术的运用,来实现本单位与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公文运转、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政府决策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提供支持服务。

2.信息要素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是以信息为工作对象的,都具有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功能。政府工作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公文处理,数据或信息是电子政务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电子政务系统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和利用信息资源,挖掘出信息在电子政务中的价值,以提升信息的原始价值,同时,采用网络等技术改革政府信息交流方式,使政府可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改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职能要素

电子政务系统的职能决定了政务系统的基本目的和任务,从政府业务工作的角度来划分,电子政务系统可分成通用电子政务系统和专用电子政务系统。

(1)通用电子政务系统主要负责政府内部的具体事务处理。例如,政府部门中的人财物管理、公文和档案管理、政府采购、工作日程安排、电子会议、政策法规颁布等内部业务工作。通用电子政务系统适用于一般性的政府管理工作。

(2)专用电子政务系统是指为政府专项管理与服务工作所开发的电子政务系统。例如,负责行政执法功能的审计管理系统、司法与公安管理系统;负责经济工作监督任务的工商与税

务管理系统、金融管理系统;实施政府服务功能的气象信息系统、科技人才管理系统等。这些专用的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建立内部的相关数据库,通过对这些库内数据的综合分析,政府部门能很好地全面了解到社会与经济情况,正确的制定出各种有益的决策。

4.制度要素

制度和规则是电子政务系统中必备的规定性要素。它们的制定和确认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成份和运行要求,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工作准则。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合理地实现政府制定或规范的内容。

5.人员要素

电子政务系统中人员要素是系统的核心要素。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个人机系统,其工作效率的优劣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工作状况。电子政务系统要充分发挥人机各自的特点,采用“最大最小原则”,即人承担的工作量尽可能地小,信息设备承担的工作量应尽可能地大,在最大限度利用信息设备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注意他们在人机结合应用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生命期。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组成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网上政务处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1.政府部门内部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政府部门逐步开始实现办公业务活动的无纸化和电子化,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方式。办公自动化系统按照其任务的性质和处理范围,被分别用在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三个功能层次方面,以先进的科技手段来优化办公业务,达到方便管理、决策科学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互联的计算机局域网络而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的数据交换系统。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各部门实现跨部门的业务联动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各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及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协同办公平台相联接,同时业务调度系统将前台服务网络接收到的服务要求,按照处理方式分散到各部门或办公平台。而需要查询的信息则直接从资源共享平台上下载;对要求处理的公文就直接上传到协同办公平台,并分配到相关部门进行办理。而需要由其它各级政府联办的事件,可以通过政府内网向同级政府或上级政府提出办件申请,并由政府内网来实现流转办理。

3.政府部门通过外部公众网络向民众进行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和提供政务服务的网上政务处理系统。

网络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影响了政府内部的信息产生、加工和传递过程,提供了突破政府部门“信息孤岛”的技术能力。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一个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公共服务理念有机结合的网上政务处理系统,可以为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的网上交流提供一个互动的窗口。政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信息发布、政务公开、公众参与和在线办事等基本政务职能,获得公众对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与反馈信息、处理公众需求、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公众则利用政府门户网站迅速的获取政府机构的职能、组成、办事流程、政策法规和政府服务项目等相关信息,同时也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向政府提出服务的要求,合法地实现权利并履行义务。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三个子系统部分的有机组合,这样才能使它具备有效提升政府管理与协调能力,增强政府的监管力度,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正确性等综合整体功能。同时,这三个子系统部份又各有其自身独立的功能和特定范围的服务目标,以便完成

不同的工作任务,提升政务办理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能够规范工作流程,节约费用,提高办公效率;政府部门之间通过互联网络的协同办公能够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行政事务处理的互助与协调,强化政府制订和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在外部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网站,能方便地与社会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有助于民众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理解及沟通,进行快捷的政务业务的办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效果。电子政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这种分工与合作,实现和满足了电子政务系统所要求达到的总体功能目标。

第二节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与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内部包括多个独立功能的集成应用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在功能上的互相合作和支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这些子系统分别存在应用范围、基本功能、组成结构和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一个实用的电子政务系统在工作运行中往往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就需要电子政务系统有一个统一的体系结构模型,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电子政务在资源管理、安全保障、网络环境、业务处理和支持服务上的综合统一目标。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如图3-1所示,它是由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公共监管与服务系统、电子政务标准支撑体系和电子政务安全支撑体系五个部分所组成。

图3-1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结构体系

1.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做为电子政务系统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类应用提供底层支持能力和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系统使用的硬件设备和各种软件。常用的硬件有:个人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输入/输出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线和数据通信设备等。软件主要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中间件。其中系统软件中的操作系统是支持各类软件的基础核心,数据库系统软件则用于存储和管理电子政务系统中需用的各类数据

信息。而中间件作为连接软件组件和应用的一类服务软件,它能起到集成各类数据资源、支持跨平台异构分布数据资源的访问处理,提供多平台的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实现相关政务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等作用。目前的中间件主要分为:数据存取中间件、消息中间件、事务处理中间件、分布对象中间件和应用服务中间件五大类。

2.电子政务业务应用体系

电子政务业务应用体系是一个帮助政府部门之间和内部开展电子化办公服务的应用系统。在这个应用体系中包含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多个支持各级政府电子政务业务工作开展的应用软件。电子政务业务应用体系内的各子系统对各级政府间和政府内部的:公文审核、文件传递、信息交流、事务处理、数据统计、工作决策等政府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3.电子政务公共监管与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公共监管与服务体系是针对社会公众的公益服务、社会各界的业务活动所建立的一套监管服务体制。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重点之一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和面向公众,同时这些服务也常常附带有法律和法规的监管性质。社会公众的服务主要有:个人证件的申请和延期;私人物品的转让和登记;网上交易的提供;教育及培训管理;就业信息的查询;社会保险缴纳和医疗健康帮助等等。面向企业的服务主要是涉及:企业或公司的注册;个体或集体税务的申报与缴纳;员工的社会福利申请;统计数据的提交和政府部门的公开采购等。而面向社会的服务则包括了各类公开的信息和一般的、非敏感的社会服务。例如:基于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与查询;向全社会进行的信息采集和各类项目计划的申报或申请、政府的相关文件与法规的颁布和查询等一系列通过信息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的各类便民服务。电子政务公共监管与服务体系的存在正好能保障和满足这些社会服务的需求。

4.电子政务安全支撑体系

为了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业务互动,电子政务需要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电子政务安全支撑体系是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基础。电子政务安全支撑体系通过它内部设置的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和安全技术,从电子政务系统最低层的基础设施开始直至最高层的应用服务均提供不同方式和级别的安全防御手段。如比较常见的:网络信道的加密和网络的物理隔离;安装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数字认证、访问控制、系统备份与病毒查杀措施等。依靠电子政务安全支撑体系在安全管理、控制机制、防护措施、技术方法和硬件设备上提供的安全保护功能,电子政务系统就能够较好地发挥它的政务服务功能作用。

5.电子政务标准化支撑体系

电子政务标准化支撑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互联、互通和互动。它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这六个子标准部分共同组成,这些标准都是电子政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国家化统一标准规范。其中总体标准包括了电子政务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应用标准包括了数据元、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流程控制等应用方面的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了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的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主要包含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分配等方面的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与网络互联互通标准。管理标准主要是为确保电子政务建设质量而制定的电子政务工程监理和验收上的标准。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层次化和模块化的结构特征,它由网络系统层、信息资源管理层、应用服

务支撑层和应用业务层四个基本层构成。除此之外,系统还受到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安全措施的支持。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图3-2可以发现,自下而上分别是:网络系统层、信息资源管理层、应用服务支撑层和应用业务层,各层内部都包含自己的功能系统模块,这些模块以硬件、软件和中间件的形式呈现。同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模块和面向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模块与各层相耦合。这种分层的模块化结构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一种代表性的基本框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图3-2 电子政务系统基本结构

网络系统层位于电子政务系统结构的最低层。它是电子政务系统网络通信服务的基础设施。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通过与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中继设备的连接,形成支撑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架构,再加上安装的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网管工具等软件,共同构成了网络系统层。网络系统层向它上层的信息资源管理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遵照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关政策法规,该层要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的安全系统产品。

信息资源管理层是在网络系统层之上,它主要负责处理和存储在政府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各类数据资源,对应用服务支撑层需要的数据,采取访问、转换、提取、过滤与综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整合。该层内通常包括数据库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应用服务支撑层是一个信息的交换层。在这个层中有工作流引擎和电子政务中间件平台。中间件是用应用程序接口(API)定义的一种软件层,它是一类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主要的功能是在客户机与服务器或者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群之间的通信。中间件具有强大通信能力和良好的可扩展性,以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支持跨平台的分布式异构数据访问,从而向应用业务层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服务。应用服务支撑层内的工作流系统通过工作流引擎驱动数据在应用业务层的各应用之间流转,以便根据分工来合理、高效和完整地分配信息。同时,利用在它上层的面向政务领域应用框架可以快速地生成各种具体的政务应用,并根据需要实现动态扩充或调整。

应用业务层是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它包含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公众(G2C)和政府对雇员(G2E)等模式下的政务服务应用系统,以及协同政务工作的决策支持系统。

以上四层中都包含有电子政务标准和电子政务安全内容的功能性模块。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和面向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是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的技术与法规依据,以保障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能安全与可靠地运行。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由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六类模块组成。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则包括安全法规标准下的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产品、安全基础设施和安全服务等信息安全保证措施。它们并不单独附属在某一层,而是对四个层次都分别提供相应的模

块化功能服务。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层次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将各种软硬件设备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后协助政府部门实现政务工作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基础。了解整个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层次结构,明确本部门管辖的电子政务系统当前所处的位置,对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大有好处。

1.我国政府网络平台的层次结构

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层次上与我国行政体制的层次结构相一致,可以分为中央级网络平台、省市级网络平台和地市级网络平台三级。各级网络平台则将自己辖区内的部门网络连接成一体,构成本级的横向网络。各级网络平台都建有网络中心,来负责管理和维护本级网络,保证本级网络内部以及本级与上下级网络的通畅连接。 图3-3 政务网络平台层次结构

中央级网络平台连接中央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的网络,通过中央级网络中心接入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省市级网络平台连接本省(直辖市)国家机关各部门的网络,通过省市级网络中心连接到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地市级网络平台连接本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的网络,通过本级网络中心连接到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

中央级网络中心是整个网络平台的核心枢纽,它统一负责整个网络平台IP 地址的分配、域名管理、主干网络管理和广域路由等工作。省市或地市级的网络中心负责区域性的网络地址分配、域名管理、地区网络的管理和局部路由。各个网络中心还设有专门的接口与其它的专网相连接。由于网络中心在这种网络拓扑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核心网络中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备份中心,当网络中心出现故障的时候,备份中心能够迅速地接替网络中心的全部工作,成为新的替代网络枢纽中心,保障网络安全和顺利的继续运行。

在整个网络层次中,中央政府各部门都需要和省市级的对口部门建立行业系统纵向网。对于已经建成的行业系统纵向网,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可在网络中心设置专网接口,使其接入统一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拟建的行业系统纵向网,可采用虚拟专用网(VPN )技术,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建立虚拟的行业系统纵向网,以支持中央和地方各对口部门之间特定业务系统的建立,并能进行同级但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纵向网与横向网纵横交错的结构既便于各部委内部行政指令的上传下达,又便于不同部门之间工作上的沟通与协作。

除了形成层次型的分级网络平台结构之外,电子政务系统也可以组成中心型拓扑结构的系统模式。这是一种以中央网络为核心,分别与周围的部门及地区、数据备份中心、专用网络和… … 中央级网络平台

省市级网络

平台1 省市级网络 平台2 省市级网络 平台n

地市级网络平台

1~n 地市级网络平台1~n 地市级网络

平台1~n

省市级网络系统形成双向互联的星型结构。

2.电子政务用户的层次模型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化管理特征和组织结构,所以政府各级部门及其人员以及工作权限也被划分在电子政务系统的不同层次当中。电子政务用户的层次划分可以用一个三层的同心圆结构来描述,从里往外分别为:第一层的核心层,第二层的连接层和第三层的受众层。核心层包括了高级别的部门,如副省级以上单位等,它位于行政体系的顶端,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和社会直接进行信息交换,主要是各高级行政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以及和下属对口单位间的公文往来等,对保密性与安全性要求最高。

连接层包括各地方的政府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如果把“行政单位”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节点,它既可以代表当地的一个电子政务系统,也可以细化为更小的网络单元,直至到某一个具体的单位为止。作为一个地区性的电子政务系统时,每一个节点同样可以分为当地的三层同心圆结构。这一层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要为核心层提供一条安全高效的信息通道,以保证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间政务工作的通畅。同时它还需要一个统一的接口以便和其他地区或部门间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连接,以便进行各地政务工作的协调。除此之外它也必须提供一个直接面对社会的窗口,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将老百姓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反馈。所以,该层各节点中所使用的技术可以采取多样化,系统也应根据当地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再次规划和建设,但是要有统一的接口,以便连接到全国的电子政务网络中。连接层对安全性的要求比核心层要低,但是所提供的面向上级、面向同级和面向社会的三种接口有着不同的安全要求。这一层也还可以继续向省、市、县级等更小的单位进行细分,但仍然维持环状的同心圆结构。连接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体系骨干,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重点。

受众层包括社会公众、各地的单位以及国外的来访者。这些人通过特定的网络接口,从电子政务系统网络中了解政府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诉求,形成与政府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得政务工作透明化,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原则。这一层面对的是政府的外部网络,对安全性要求较低,受众层的接入方式是由当地的网络运营商所提供,不属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子政务用户的层次结构内部,各层中存在的每一个细分节点与其它节点,是网状连接而不只是单一的点对点连接。也就是说,各节点可以与其它多个节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例如公众可以了解多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某个政府部门要和两个以上的上下级部门打交道等情况就是一种直观的说明。

从上述电子政务用户的层次化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基本业务。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它可以具体到某一个行政单位,包括部门内部的局域网建设以及办公的自动化。

(2)政府部门间的内部业务处理。包括各地的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政务活动。它牵涉到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信息的共享以及电子公文传递的安全性与保密性。(3)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政务活动。如信息互动、网上审批、政务公开、公众意见反馈等。(4)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政务活动。

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网络体系结构与电子政务的应用密切相关。例如从中央到地方,在同一层面上各政府机关和业务系统之间的行政管理和协作,可借助于横向的电子政务系统,而同一业务系统上下级部门间的业务办理将借助于纵向的电子政务系统。但是,其中多数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些部门和特定区域,而是形成了全国性的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就是这些应用在不同业务范围、不同区域部门、纵横交错、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电子政务系统,构成了我国电子政务以政务内外网结构为特征的电子政务网络结构体系。

四、电子政务系统的工作平台

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个为电子政务活动提供空间和手段的服务系统,它需要有各种工作环境的支持来得以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工作平台就是这种工作环境的具体体现。与电子政务系统层次结构模型中各层的功能及组成模块相对应,电子政务系统工作平台一般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平台、电子政务业务支撑平台、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与维护平台、以及起到上下衔接作用的电子政务中间件平台。

图3-4 电子政务系统工作平台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保障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也是支撑电子政务及政府门户网站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中包括了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能构建和接入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和因特网(Internet)。对政府内部来说,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实现同层次和上下级政府间资源共享、信息应用、数据交换提供统一安全的网络环境;对于政府的外部,该平台将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是政府向社会发布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专用门户通道。

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平台位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之上,主要是完成对数据资源的清洗、管理和转换等综合处理工作,为上层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提供各种类型和用途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专用资源。

电子政务业务支撑平台是为具体的领域应用提供基础处理系统的公共框架平台。平台内的这些基础性处理系统独立于具体的应用领域。知识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同工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是电子政务业务支撑平台中存在的主要处理系统。

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是一个建立在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政务应用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具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政务服务等基本功能,能为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公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不同机构和部门进行协同化的办公管理,为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范围广泛的政务服务。在该应用平台的支持下,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出满足不同政务领域工作需求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例如,面向某职能部门的行业应用系统、跨部门的协作性应用系统以及面向领导决策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终端用户的统一入口,它为广大用户获取政务信息和服务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互动通道。只有建设一个好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才能有效的开

展电子政务,实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职能。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也是“一站式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主要接入点,它是建立在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上的。

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之间,需要中间件在它们之间接口。通过中间件接口程序和协议,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和相互操作。电子政务中间件平台就是这样一个能满足以上需求应用的服务性平台。

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与维护平台是一个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进行日常维护和保障安全的管理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整体的稳定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通过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与维护平台所提供的安全维护功能,实现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护。

五、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是架构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计算机网络是政务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承载体。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效果与网络的应用体系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中,必须正确的选择合适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才能使其能更好地利用与结构体系相关的网络计算模式和主流技术,充分发挥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应有功能。网络应用体系结构在这里所指的是网络所用的计算模式。

网络计算模式已经历了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四个发展阶段了。目前正进入到云计算模式阶段之中。

1.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即分时共享模式,是指将不具备资源的终端通过硬件线路直接连接到主机或终端控制器上,依靠主机的能力来运行应用程序,并将运行结果在终端显示出来的计算结构。它的主要特征是:终端计算机必须与中央主机相联,系统提供专用的用户界面,有着严格的控制与性能管理机制,终端计算机无数据处理的功能。

2.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又称为资源共享模式,是指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与大型机连接成局域网,从而使资源得到共享的计算结构。它具有可灵活的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特点,但由于管理控制和系统维护工作比较弱,所以主要用于数据和输出设备的共享共用方面。

3.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又简称为C/S模式。是指客户机通过应用程序调用服务器上的程序,服务器响应客户机的请求并执行相应的应用程序,最后将运行结果返回给客户机的计算结构。在C/S模式下,单台或多台的客户机及服务器与支持它们进程通信的网络操作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计算系统。

4.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又简称B/S模式,是指基于浏览器、WWW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的计算结构。B/S模式继承和融入了C/S模式的特点,但是更加开放、并与网络的软硬件性能无关,具有开发快捷、易于扩充和系统维护与升级方便等优点。

电子政务系统往往采用分布式的计算模式,选择两层以上的多层B/S组成结构,使构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平台能达到分散应用与集中管理的有机结合,更具有兼容性、协同性和可维护性。

第三节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构架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为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要加快建设和整合形成统一的网络平台。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相应文件中,颁布了“十五”期间的总体规划,其中明确了国务院办公厅将利用3~5年的时间组织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结构的我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建设“三网一库”旨在实现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递,逐步实现网络化和协同化办公,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后,2002年9月国务院信息办又将电子政务细化为“三网、五库、十二大系统”。我国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结构目前已经历并完成了从“三网一库”到政务内外网构架结构转变的过程。

一、“三网一库”构架的概况

由于电子政务涉及国家权力机构及其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机密信息,不同的对象对电子政务的安全保密、公众服务、决策支持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运行环境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它对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中,首要目标是建设形成以“三网一库”为特征的电子政务系统基础构架。

(一)“三网一库”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大都逐步建立起各自的办公信息系统。1991年底,在国务院办公厅领导下,实现了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办公机构“内网”的安全及保密互联,为政府办公业务资源“专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1993年以后,中央政府正式启动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大型信息化工程,初步建成了跨地区或全国性的行业部门业务管理网络。这些大型信息建设工程在各地应用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地区性或全国性的行业管理业务数据。例如:海关、税务和银行等行业均积累了庞大的各类数据。2002年,随着全国政府系统第二代电子邮件系统的开通,从而又为国内提供了跨地域、跨部门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决策业务电子邮件平台。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将网络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自从1999年的“政府上网”和2000年的“企业上网”展开之后,政府下属的许多行业应用开始转移到互联网络上。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成为了企业和社会公众访问政府部门,寻求政务服务和办理各种业务的新途径,形成了“三网一库”中的外网。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内网、专网和外网自成体系并独立发展,无论在网络建设还是在业务数据方面都已经有了各自的积累。同时,三网中的业务在服务对象、实际应用和处理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各个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不同,数据与处理各异,对数据安全保密的要求也不一致,因而存在对各自网络系统的管理要求不一样的状况。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府政务信息化系统。从这以后,各级政府相继在现有业务和网络环境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三网一库”基础架构为特征的电子政务系统基本结构体系。

(二)“三网一库”的结构及功能

“三网一库”中的“三网”指的是政务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以因特网为网络平台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外网)和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而“一库”则是指电子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政府内网主要是一定级别(副省级市)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它与此级别以下的政务部门办公网要实行物理隔离。政务内网可以是局域网、园区网、城域网和广域网。政府外网是办理公开政务的公众信息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和不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如“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所需要的不涉及办公业务的政务服务。政务专网是专门为政府系统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业务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络。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之间必须有保证网络安全的物理隔离措施,一般大多都靠防火墙、代理服务器或安全网关来完成。

政务信息资源库是由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立的用来保存和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它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供政府各部门共享使用。

图3-5 “三网一库”结构

图3-5是一个“三网一库”的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隔离情况。以下简要地说明“三网一库”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服务对象与功能。

1.内网

内网是机关内部的办公网。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各部门领导及与办公自动化有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内网是以政府各部门局域网为基础,借助专网的通信平台所形成的,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广域办公网络,内网与专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内网建立在保密通信平台上,主要运行涉及机关内部核心机密、重要决策、核心事务数据管理等内部的政务管理系统。如:党政决策指挥系统、关键业务管理系统、核心数据应用系统、领导事务管理系统等。

2.专网

专网是办公业务的资源网。主要服务对象是与行业部门业务管理有关的人员。专网联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上下级相关业务部门,在业务范围内与内网有条件互联,实现不同程度的涉密信息共享。主要运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行业部门业务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这些应用系统一般要联接到上下级相关业务部门和地方其他政府部门,为国家政务运转提供最主要的支撑平台。专网与外网间采用物理隔离,以确保政务办公系统和政务涉密信息的安全。

3.外网

外网是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公众网。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公众。外网建立在公共通信平台上,联接宏观调控、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等部门的网络系统,向社会提供服务、咨询及相关的管理,主要用于政务信息发布和向公众提供一般性的电子政务服务。外网的主要应用包括: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查询、社会公众的诉求与建议、各类公共服务性业务的

4.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用来存放党务、政务和行业部门的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它由政府各部门共建共享,是“三网一库”中将三网连接起来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规范的过程,存放的内容是所积累的行业部门业务数据以及政务、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相关信息。例如国家的政策法规、工商、税务和海关等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或数据等。

(三)“三网一库”的基本特点

第一,“三网一库”将具有不同特征的业务和数据区分开,三者在统一的建设原则指导下,由不同的机构或部门来分别负责规划和实施,而三者之间只是通过统一共享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来实现集成,从而有效降低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

第二,“三网一库”连接了副省级以上的全国各地方政府首脑机关和国务院各部委及其下属机构的办公部门,是国家重要信息上传政府领导和重大决策下达社会公众的主渠道之一,同时提供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部门之间统一的行政决策业务通信与应用平台,形成了跨地域、跨机构的网上虚拟政府框架。

第三,“三网一库”提供了重要信息上传和重大行政决策下达的标准化规范接口,有利于社会各类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和健康有序地发展,加速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从“三网一库”向“政务内外网”的转变

电子政务是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管理创新和技术革命等因素而不断成长和壮大的。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长期和变化的过程。在国家机构改革的推动下,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使得电子政务系统自身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功能结构,以适应改革后对电子政务服务发展的要求。我国最初确定的电子政务“三网一库”构架体系,也面临了结构优化转型的问题。

首先,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外网上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服务在规模数量上将会有几何级数的增长,而政府在专网上的业务随着信息化和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却将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造成两个网络中业务量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对电子政务网络的结构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如何实现在专网与外网之间的网络隔离与信息交换。在“三网一库”方案中,根据国家相关的安全法规,专网与外网之间必须实行物理隔离,这使得两网之间通过现有技术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不能实现数据高效的实时交换,同时也违背了互联网络中数据处理的一些规律和原则,限制了政府借助电子政务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发展。

为了解决“三网一库”中存在的这些矛盾,保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既满足安全要求,又提高数据交换效率和拓展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的内容,国务院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国内电子政务进行了研究。经过专家学者们对我国“三网一库”结构的电子政务基本体系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研讨,在“三网一库”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以政务内外网结构为特征的电子政务基本体系结构。

从“三网一库”结构转变到政务内外网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在“三网一库”结构中,因为业务性质而产生的网络物理隔离与数据交换效率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更能适应我国信息化的政务业务发展需求。

200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共同构成。从那以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就开始了从“三网一库”的结构向“政务内外网”结

转变结构后的政务内网主要是联接国务院办公厅内部、国务院各部门、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但也与党委、人大、政协等系统建立了有条件的互联。原“三网一库”中的内网纳入“政务内网”,政务内网和副省级以下的办公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实行逐级和分层的管理方案。而政务外网成为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承担政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管理和服务业务,以及不宜在政务内网上运行的工作任务。原“三网一库”体系中的专网和外网取消了物理隔离,副省级以下的办公网络被纳入政务外网。

根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和国家相关安全保密规定,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构造应基于所承载的信息和应用系统的密级,要将安全级别分为多层,并采用适当的隔离。为了满足国家政务安全和保密要求,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采用物理隔离,而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从图3-6的电子政务系统内外网结构图中可以反映出不同网络之间的这种隔离关系。

图3-6 电子政务内外网结构

第四节电子政务系统的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各方面协商一致后,由主管机构批准并以特定的形式发布,成为社会所共同遵守的一种准则和依据。按照标准适用的不同范围大小,它一般可以被划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几大类。借鉴标准的定义可以发现,电子政务领域的标准也同样涉及到不同的层次范围,应有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等多个级别相关的对应标准。

确立电子政务标准对电子政务的健康、快速、稳定和有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广和实施电子政务标准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电子政务系统的复杂性需求,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促进电子政务顺利和有序的开展。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扩展性、维护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基本要求,而这些要求又涉及到相关技术、管理方法和基础设置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实现起来的难度和复杂性程度都较高。为了让电子政务建设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制定出一个相对统一和系统性的电子政务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子政务标准的内涵

电子政务标准是以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为基础,经政府相关部门与合作厂商协商一致,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电子政务发展中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电子政务标准贯穿并应用于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是电子政务中技术应用、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统一规范。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不实现电子政务技术工作的标准化,电子政务系统相互之间的连接互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实现政府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电子政务的效益将很难得到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标准化旨在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一种: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层次分明、构成合理、相互支持、满足需求的标准体系。同时在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贯彻实施。

2002年1月,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这标志着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启动。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先后制定出《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两个指导性文件。这两部重要的法规文献阐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意义、组织结构、工作思路以及将开展的项目内容,同时提出了电子政务标准项目的管理办法。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框架和实施计划正逐步走向成熟,许多标准化方案已开始趋于完善。其中,《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制定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而《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则从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和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纲领性的指导。

200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准备进入用法律手段来推进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新阶段,这对有助于推动政府部门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电子政务标准制定的重要意义主要存在于下面的几个原因:

(1)电子政务标准是实现电子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的有效途径

通过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的统一,可以推动政府部门之间一致的数据共享手段和有效的业务协作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利用和办公的效率。推行电子政务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能对分散开发和建设的政府信息资源形成一定的规范,使其成为标准化的资源,让不同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充分获得共享的信息资源。

(2)电子政务标准是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统一的技术、业务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可以使整个工程在国家管属的范围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规范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高效和健康的发展。

(3)电子政务标准是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进一步规范了电子政务相关产品的通用和兼容,对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

二、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制定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指将电子政务建设所需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一个科学的有机集成系统。标准体系由结构图和明细表两部分组成,是电子政务标准的结构化蓝图。构建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是解决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作为电子政

务标准化的核心,应包括当前应有和已存在的,以及未来预计将发展的,电子政务的所有应用标准与规定。在制定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时候,应考虑以下的一些基本设计原则。

(一)科学合理性

科学性是标准化的最基本原则,是作为制定标准系统的整体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标准体系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根据电子政务的规划来合理确定标准,保持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同步性和相容性。

(二)全面灵活性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应当将电子政务发展中所涉及的所有标准分类纳入相应的分体系中,使这些标准之间协调一致、相互融通,构成一个全面完整的标准体系,确保标准使用的通用性。同时,也还应适当兼顾国内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和不同的阶段进程,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当考虑电子政务现状而制定标准时,应在标准体系中预留恰当的空间和位置,有利于未来的调整,保证能适应电子政务将来发展的需求。

(三)系统整体性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要将有关标准恰当地安排在体系的不同层次上,使体系中各个标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得到充分体现,做到层次合理分明、相互联系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标准体系的横向联系应该划分合理,纵向结构必须完整,系统的内容要避免相互间的交叉重复。

(四)发展前瞻性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会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而更新,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制定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时,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的电子政务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对电子政务发展方向有所预见。要追踪国外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将来可能会进入的电子政务应用领域,使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既能够适合当前的规范化,又可以指导未来的电子政务活动。

三、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与技术参考模型

电子政务标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可以有多种分类的方法,而不同的分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标准类型。由于电子政务标准具有跨领域、跨行业和跨信息系统的特征,因此,可按照电子政务的业务和应用层次对电子政务的标准进行分类。电子政务的分类能有助于获得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组成要素,以便将各种类型的标准有机整合,最终形成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一)按业务分类的电子政务标准

根据电子政务标准的业务范围,可将其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这五大类别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基础标准是指在电子政务范围内成为其它标准的应用基础,并被普遍使用的标准。它主要为电子政务效益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性标准,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平台的作用。电子政务基础标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标准、基础通信标准和网络标准三个方面。虽然计算机基础标准主要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标准,与电子政务本身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它对电子政务的实现起到很大的作用。基础通信标准是电子政务通信中用的基准性指标,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相互连通的核心标准。网络标准是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标准,

网络标准的制定保证了电子政务应用时所有网络的互联。

电子政务技术标准是指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一些技术支持所需的标准,没有电子政务技术标准的支持,电子政务的应用将难以实现。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数据类和业务处理类两个部分。数据类标准主要有数据表达与处理、数据格式、数据访问、数据交换四种;业务处理类标准分为服务调用标准、事务处理标准、业务访问标准和流程控制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标准是指电子政务具体应用方面的标准,是为规范电子政务应用而设计制定的系列标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信息元及其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业务流程等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提高系统运行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有很大帮助。

电子政务安全标准主要是为电子政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它为实施电子政务提供安全保障,保护公众的私有信息和维护系统的安全稳定。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和应用工程标准等。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是指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顺利实施所需要的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工程、项目验收与监管、系统测试与评估等涉及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它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个实施过程,为电子政务项目工程的监管和评估提供验收依据,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

(二)按应用层次分类的电子政务标准

从电子政务标准应用的层次来分类,可以将它划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层标准、应用支持层标准和应用层标准三大类。

1.网络基础设施层标准

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层标准是为电子政务基础通信平台所提供的标准。该标准属于整个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底层,为上层的电子政务应用提供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便于系统内部信息有效和可靠地传输。网络基础设施层标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网络安全管理标准。

2.应用支持层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持层标准是为确保电子政务应用顺利实施而制定的标准,它为电子政务的应用提供支持与服务保障。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数据处理和电子政务服务等标准。

3.应用层标准

应用层标准是指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系列标准,用以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的规范化。应用层包含了在应用支撑层上存在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它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接口层。所以该标准的制定可以方便用户对电子政务的具体使用。此类标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信息元及其代码、电子公文格式、业务流程等标准。

虽然电子政务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为业务类和层次类,但这两者是具有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如某些标准位于相同的层次范围,但又归属于不同的业务范畴。

(三)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是制定标准体系的基础,它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电子政务标准的技术框架。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由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组成,而信息安全管理和标准化规范则分散在各层之中,分别为它们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功能。网络基础设施层位于整个技术参考模型的底层,为各类电子政务应用提供必要的网络基础环境和高效与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是各类政务信息的最终承载者。

应用支撑层为电子政务应用层提供信息交换服务、事务处理服务和流程控制服务等各种通用服务,能有效地简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应用层提供在应用支撑层上构造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是整个电子政务面向最终用户的界面。

它主要包括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公文流转处理系统、公众服务系统以及其它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信息安全在各层中为电子政务提供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鉴别与抗抵赖等安全服务,主要针对安全管理、安全协议、数据加密、签名与认证、密钥管理、安全评测等方面。

标准化的规范及管理是支撑电子政务系统的设备配置、应用服务、技术措施和运行维护等工作必不可少的质量保障。

四、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组成

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如图3-7所示。它是根据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在充分考虑标准之间的纵横关系和体系的定位而构建形成的。整个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由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六个部分来共同组成。

图3-7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由“两个层次+六个部份”组成,其原因是综合了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的特征和电子政务标准的分类情况。由于电子政务技术参考模型结构在层次上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持层和应用层三个基本层次,同时标准化和安全管理又贯穿在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之中。所以应将其一并纳入到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内,然后再分别对它们进行细分。最后形成了以电子政务总体标准为基础,包含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应用及标准化管理的层次型、模块化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下面就分别对标准体系的主要情况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包括电子政务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则内容。它被分解为整体框架、术语标准和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三部分。

1.整体框架

整体框架中涵盖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电子政务综合业务网总体技术要求、电子政务内部办公网总体技术要求、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总体技术要求以及电子政务

互操作性要求的框架结构标准说明。

2.术语标准

术语标准的内容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算术和逻辑运算、设备技术、数据的组织、表示、准备和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语言、数据通信、操作技术和设施、处理器、外围设备、计算机图形、可靠性、维修和可用性、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计算机安全等术语基本概念的定义。3.中文信息处理标准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的内容包括:信息交换用的ASCⅡ码和汉字编码字符集的体系结构、基本集及其扩充集;信息处理使用的现代汉语分词规范;数字键盘汉字输入通用要求;汉字点阵字模数据的检测方法以及汉字识别系统要求的界定等。

(二)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内容主要是电子政务所需的基础通信平台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规范管理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是为了解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通信设施上面的互联与互通性问题。

(三)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是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主要包括了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的内容。应用支撑标准只针对部门级电子政务的应用,对规范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中的内容包括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标准。主要是数据元、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流程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应用标准是为承担电子政务系统开发的软件厂商提供的,对规范系统开发,提高开发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五)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涉及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六)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相关标准。主要包含电子政务项目验收与监理、电子政务系统测试和评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评价体系等涉及到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

五、常用电子政务标准内容简介

2003年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六项电子政务标准试用和征求意见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对电子政务标准的相关内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我国制定的电子政务标准主要规范有: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电子政务数据元(第一部分)设计与管理规范;基于XML的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和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这六个基础性的国家级标准,这些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用途如下。

1.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此通用规范标准为业务人员表达业务流程提供了一种描述业务流程的手段,同时也为业务人

员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采用一种规范的方法来描述业务的流程,并给出了说明业务流程细致程度的具体指标,从任务分工和业务运行的责任化,以及信息精细化处理等方面去促进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2.电子政务数据元(第一部分)设计与管理规范

电子政务数据元是政务活动中所涉及数据元的总称,它是有效增进和实现跨系统与跨环境数据共享的基础。此标准主要规定了电子政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电子政务数据元的规范表示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与方法,并给出了电子政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电子政务数据元(第一部分)设计与管理规范标准分为总则、公文体、显现、办理、交换、归档及安全等七个部分,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对机关电子公文处理过程的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描述,指导各级政府部门编制各种通用或专用的数据元目录。并通过制订统一的电子公文标准,达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标准化。该项标准对建立统一的电子公文格式,实现政务系统的有效互联和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有着重大的影响。

3.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范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是供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处理政务所使用的重要检索语言工具。该标准是用来规范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的编制,控制编写的质量以及实现检索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兼容与共享。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中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要求。主要涉及:词表结构、选定词、参照系统、主题词款目格式、排序、主表、附表、索引、出版形式、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与专业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范》在2004年4 月5日正式发布后,于当年10月1日起以GB /19486—2004标准号命名并开始实施。此标准的正式实施对规范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的使用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基于XML的电子公文格式规范

电子公文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来阅读、处理和传送的文件。电子公文作为行政活动中的重要载体,是政府机关处理公务和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存在工作平台的异构性和信息交换的共享性特征,需要有一种技术标准来满足在各种应用平台上与不同的软件开发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换。而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恰好能为在分布式和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一种独立于平台、语言和应用软件的方法技术。因此,基于XML的电子文档格式成为了描述电子公文的有效规则。

基于XML的电子公文格式规范标准着重介绍了XML在电子政务技术参考模型中的应用和应该遵循的标准格式。通过设计基于XML格式的电子公文,可以让用户按照统一的流程,使用XML语法规则设计出符合规范化要求的电子文档格式,这样能够让在各种同构或异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双方或多方,对所交换的数据进行无歧义地理解和处理。基于XML的电子政务格式规范为电子公文的设计者、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以及进行信息交换的各方,在设计电子公文格式时有了可供遵循的方法指南。

5.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信息化工程监理的主要工作是对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设计、开发、实施各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标准是一个系列化的标准,它在总规范前提下,又细分为总则、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监理、计算机机房系统工程监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监理、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工程监理和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监理等六个部分。此标准的实施可以对指导和规范我国电子政务监理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监控作用。

电子政务标准对电子政务发展所起到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有力的支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实施。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有助于电子政务的推广与应用,它除了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在技术上的统一和兼容之外,还可以避免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工程上的盲目重复

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函〔2011〕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和加强政务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现就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开展试点工作是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有效举措。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对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县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县级政府作出,直接面向群众的政务服务大多数由县级政府提供,县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整体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的有效举措,有利于保证政务公开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促进县级政府依法行政、阳光施政。 (二)开展试点工作是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县级政府结合实际,勇于探索,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应用,大力推进

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一、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配置建设 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加快市级民政数据分中心和民政政务外网建设的通知》,市级数据分中心建设、市级民政政务外网建设要求,数据中心服务器方面应按照可靠、稳定、安全标准建设,数据备份、冗余有对应的处理设备;外网建设方面对外网防火墙、WEB服务器都应在攻击、漏洞方面做到及时更新,网络处理纠错能力较强; 市级民政部门需要建设内外网物理隔离的机关局域网。政务外网依托互联网建设,在互联网与机关局域网之间部署防火墙,通过 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建设政务外网。 为保证网络畅通和数据安全,租用联通线路连接互联网并购置知名防火墙品牌;政务内网在政务专网与机关局域网之间部署防火墙,通过 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建设政务内网。 根据通知要求数据中心要求,列出以下配置方案: 设备名称技术要求数量 内网交换机锐捷三层交换机 具备三层交换能力,支持常用路由协议,支持常 用的VLAN功能,支持QOS 固定千兆电接口≥48 个,扩展槽位≥4 个 1 外网交换机锐捷三层交换机 具备三层交换能力,支持常用路由协议,支持常 用的VLAN功能,支持QOS 固定千兆电接口≥24 个,扩展槽位≥4 个 1 内网、外网防火墙山石网科SG-6000-M6110 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 设备基本要求: 8×GE,4×SFP,1*consol口, 支持至少1 个扩展插槽; 性能要求:吞吐量≥2Gbps,可扩展到 4G,AV 2

吞吐≥250Mbps,IPS吞吐≥500Mbps,IPsec VPN 吞吐率(AES256+SHA-1)≥1Gbps,最大并发会话 数≥100 万,必须支持扩展到 200 万,最大IPsec VPN 隧道数≥4000,每秒新建会话≥30000, SSLVPN并发用户数可扩展到至2000个; 功能要求:支持静态、动态(RIP、OSPF、BGP) 路由协议,并内置运营商路由条目;支持免费 ARP 广播,ARP 客户端认证(基于PKI 技术)防止ARP 攻击和ARP 病毒;支持基于源、目的、服务的会话 1台 — 3 —控制和防火墙策略命中条目数的统计,Web 页面关键字加权过滤;支持功能扩展,可扩展网关防 毒、流量控制、入侵防御等功能,并支持病毒库、 应用识别特征库、入侵检测特征库的离线在线升 级;3 年保修和升级服务。 数据库服务 器浪潮NF560D2 4U 四路机架式。 CPU : 2 颗六核 Intel Xeon MP7450/1 (2.4GHz)。 内存: 32GB,DDR2 FBD全缓冲内存; 硬盘:3 块 3.5 寸 15000 转 300G 热插拔 盘; RAID:512MB SAS高性能RAID卡。 网卡:1000MB*4 RJ45。 电源:1200W1+1冗余电源; 导轨,DVD光驱,1.44标准软驱; 服务:三年保修; Red Flag Asianux Server 3(含介质) 2 PC 服务器浪潮NF5280 2U 双路机架式。 CPU:2颗四核Intel XeonE5520/8MB(2.26GHz)。 内存:8GB ECC DDR3内存; 硬盘:3块300GB 15000转热插拔SAS硬盘; RAID:高性能SAS RAID,支持RAID0、1、5、10。 网卡:集成1000MB*2 RJ45; 电源及外设:600W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导轨, DVD光驱,USB软驱。 4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为加快我县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效能建设、改进为民服务、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推行网上为民办事和普及党政机关文档电子化,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及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改善招商环境,扩大吸引外资,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政府主导;统一平台,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工作目标。 以《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到XX年,全县电子政务系统框架基本形成。通过统一的电子

政务网络交换平台,推进政府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实现政务工作全面信息化。建成连接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政府电子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建立政府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系统,提高政府决策和应变能力;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政务服务。 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划 电子政务网络包括对外服务的政务外网、党政内部办公的政务内网,在政务内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网络拓扑图见附件)。 政务外网: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共行政部门统一的门户网站,为各公共行政部门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对外宣传交流提供平台。政务内网:建立党政职能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先进的数据交换、共享、采集、发布手段,使得各部门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业务。通过政务内网为党政机关日常电子化办公提供服务,实现包括公文收发、会议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政务活动电子化。 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进行隔离,保证政务数据资源及应用的安全性。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水

智慧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智慧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中心 建设方案

目录 1.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2) 1.1项目背景 (2) 1.2总体目标 (3) 1.3三大中心建设内容 (3) 2.三大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4) 2.1应用特点 (4) 2.2设计原则 (4) 2.3整体架构 (5) 2.4优势与亮点 (6) 3.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7) 3.1海量数据存储 (7) 3.2虚拟化与节能 (10) 3.3服务能力随需而变 (12) 3.4负载均衡与动态迁移 (14) 3.5大型数据中心管理 (15) 3.6备份和容灾 (16) 4.运行现状和用户评价 (18) 5.成功意义 (18)

1. 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 1.1 项目背景 电子政务外网是为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基于互联网架构的政务业务专网,是国家、省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建设,对实现各级政务部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政府行政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网建设之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政务外网,各部门业务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交换接口未预留、相互独立、数据封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部门间信息难以交换、共享,既影响了面向政府内部的部门间业务协同,又影响了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资金来源方面,90%以上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资金全部依靠财政投入,而各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投放分散现象,机房、网络等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通用、共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影响了部门间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另外,技术运维人员的缺乏也影响了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各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需要更高水平的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与公众互动交流等功能;二是需要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一网式”服务窗口,进一步方便市民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与交流;三是需要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服务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整合、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建立能够满足跨部门、跨行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需要的全市统一的网络和应用支撑平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和安全保障体系。 政务外网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础网络架构的布局较为合理,完全具备政务外网应用软件系统开发、部署及运行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基础网络上运行的应用系统资源不能整合及共享;没有发挥出基础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架构优势。解决这些不足,充分利用网络设备资源,提供多元化服务是政务外网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案例分析

广东省汕头市“一站式”电子政务案例分析 汕头市“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高效快捷、功能完善、便民利民、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整合政府职能,优化业务流程,建设一个跨部门、一体化、支持前台(门户网站)和后台(包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安全平台和业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无缝集成的智能化综合系统,实现网上审批、公共管理和政府信息服务等活动的电子政务系统。 以“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为门户,建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市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和办理审批单位之间的协同办理机制,将全市主要的行政审批事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集中上网,变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实现“一站式”服务。公众或企业需要查询、申报简单审批或上报各种统计数据时,可直接在“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上查询、上报各种统计数据及办理部分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需盖章、领取证件(批文原件)、提交原件等复杂审批的,可以到政府审批中心实现“一站式”审批和上报。 汕头市“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全市统一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2、网上申报子系统建设; 3、网上审批子系统建设; 4、网上行政效能监察建设; 5、身份认证系统建设; 具体如下: 1.全市统一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目标 利用汕头市政府办公资源网络平台和本地的网络运营商的资源,建设全市政府统一办 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流程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和办事高效化,整合全市各部门的横向、纵 向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建设政府协同工作环境,规范今后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为“一站式”公众服务提供可靠的网络保障和应用基础。 该系统建立于汕头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上,专门面向各级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雇员(G2E)的应用体现,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信息发布的平台。该系统集成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通用软件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业务支持系统等应用软件,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起到对政务信息进行高效管理的作用;绝大

政府电子政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锐翔政府信息化解决方案(RATHINK-GOV) 目录 一、方案综述 (2) 二、应用价值 (2) 三、设计目标 (3) 四、特点及优势 (4) 五、系统组成与功能说明 (4) 总体框架 (4) 5.1支撑平台 (5) 5.2协同办公系统 (8) 5.3网上审批系统 (15) 5.4内容管理系统 (17) 六.技术平台 (19) 6.1系统架构 (19) 6.2安全设计 (19) 七.成功案例 (20)

一、方案综述 在行政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国防建设等具体领域,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均对信息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十七大报告的思路更新了,要求也更进一步。}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与之相比较,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思路有所更新,要求也更进一步,不仅明确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还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不单表明民主决策要更多地依靠信息化,更明确了“公共服务”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职责。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数字技术,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实现公务、政务、商务、事务的一体化管理和运行,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 基层政府作为我国电子政务整体框架中的底层单位,最直接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任务。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提高政府社会工作服务的效率,增加服务的透明度,将是基层政府电子政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RA THINK政府电子政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基层政府机构建成一个包含政府内部网与政府公共服务网的完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 二、应用价值 电子政务的实施将能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其具体体现为: 1.社会、经济效益 发展电子政务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条件,因而它不能完全按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它的投入与产出,而应当把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管理效益 电子政务的实施将给政府内部带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之后,政府机构各部门就可以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换、远程连线会议,克服了“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现象,大大提高了推行政令的时效性和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 3.服务效益 电子政务建设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都将明显提高。首先,通过信息网络,降低了进政府办事的“门槛”。其次,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的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也将促进政府服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4.体制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 电子政务的发展将加快推进政府在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的转变,切实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方面的转化。

最新版电子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电子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 1 章、总论 (1) 1.1 概述 (1) 1.2 建设背景 (1) 1.3 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2) 1.4 建设目标与任务 (2) 第 2 章、需求分析 (4) 2.1 用户需求 (4) 2.2 数据需求 (4) 2.3 系统及应用需求分析 (7) 2.3.1 节点管理 (8) 2.3.2 主题管理 (8) 2.3.3 元数据管理 (8) 2.3.4 公共代码管理 (9) 2.3.5 数据采集 (9) 2.3.6 数据整理比对 (9) 2.3.7 数据交换 (9) 2.3.8 数据访问 (10) 2.3.9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 2.3.10 标准管理 (10) 2.3.11 应用支持 (10) 2.3.12 运行管理 (10) 2.4 性能需求分析 (11) 2.4.1 业务处理量分析 (11) 2.5 安全及保障机制需求分析 (12) 2.5.1 系统安全可靠性需求 (12) 2.5.2 数据安全保密性需求 (12) 2.5.3 数据完整性需求 (13) 2.5.4 实体的可鉴别性需求 (13) 2.5.5 不可否认性需求 (13) 2.5.6 对象和行为的可授权性需求 (13)

2.5.7 统一信任与授权策略需求 (13) 2.5.8 数据中心统一安全监管性需求 (14) 2.5.9 保障机制需求分析 (14) 第 3 章、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15) 3.1 设计原则 (15) 3.1.1 统一建设15 3.1.2 相对独立15 3.1.3 共建共享15 3.1.4 安全可靠15 3.2 数据中心平台设计 (16) 3.2.1 平台总体架构 (16) 3.2.2 数据资源规划 (16) 3.2.2.1 数据资源规划的总体思路..............................1.6 3.2.2.2 数据资源体系结构...............................................................1 7 3.2.2.3 共享数据一致性的保证................................1.8 3.2.2.4 共享数据库的建立过程................................1.9 3.2.3 数据支撑平台 (20) 3.2.3.1 数据共享交换子系统..................................2.0 3.2.3.2 目录管理服务子系统..................................2.3 3.2.3.3 共享数据管理子系统..................................2.3 3.2.3.4 共享业务管理子系统..................................2.4 3.2.3.5 系统配置管理子系统..................................2.4 3.2.3.6 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2.4 3.2.4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25) 3.2. 4.1 交换网络结构.......................................................................2 5 3.2. 4.2 交换概念模型.......................................................................2 7 3.2. 4.3 交换体系结构.......................................................................2 8 3.2.5 共享数据管理系统 (30) 3.2.5.1 功能设计...............................................................................3 0

智慧政务数据中心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数据中心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第1章项目整体理解与分析 (2) 1.1项目概述 (2) 1.1.1建设背景 (2) 1.1.2建设目标 (4) 1.1.3建设内容 (5) 1.1.4建设标准 (6) 1.1.5建设原则 (8) 1.2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9) 1.2.1信息化建设现状 (9) 1.2.2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1) 1.2.3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1.2.4本期项目建设意义 (13) 1.2.5标准与规范分析 (13) 1.2.6流程与功能分析 (14) 1.2.7用户角色分析 (14) 第2章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16) 2.1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16) 2.2总体标准规范架构 (17) 2.3目录系统业务架构 (18) 2.4目录系统技术架构 (19) 2.5目录系统数据结构 (20)

第1章项目整体理解与分析 1.1 项目概述 1.1.1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据资源的多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类社会主体的运作效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也影响着决策者前面的方向,对数据的全面搜集和有效挖掘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规中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明确了全局性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提出了清晰、协同、可实施的方案。该设计中分政府主导领域和市场主导领域,从市级、部门和区县三个层次,系统地开展全市顶层设计。其中,在政府主导领域,明确由决策分析与公众服务统领全局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出台了数据中心辅助决策平台顶层设计,明确要建立各区县、各行业建设区县数据中心辅助决策平台。 政府也提出加强数据中心工作,在区领导、创新办就多次提出要加强数据整合、共享和分析,支撑领导决策能力,并从多方面已具备了开展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 在理论研究方面,2012年开展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架构、信息资源利用模式及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在基础数据架构方面,提出了基于配置开放式基础数据架构设计理念的“三层四区”的基础库总体架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四横两纵”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设计了“1图(基础地图)、1库(人房关联主题库)、1表(重大事件跟踪表)、1报(民情日报)、1刊(便民服务快刊)、1年鉴(网格化年鉴)”6大数据产品,;在云服务中心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云服务中心内容体系、流程规范、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支撑平台需求,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其实施提供了指导意见。 在数据资源方面,通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数据关系,建成了相互关联的人、地、物、组织、房屋、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整合了120多万条基础数据,其中常驻人口953,998条、流动人口220,444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

天水市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 天水分公司 中国?甘肃?天水二〇一三年七月

合作业务目录 一、项目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电子政务平台服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一)天水市政务外网建设方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1、政务外网建设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2、政务外网功能............................................................................................. 错误!未指定书签。 3、互联网专线建设......................................................................................... 错误!未指定书签。(1)互联网集团专线业务 ............................................................................ 错误!未指定书签。(2)互联网专线设备需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电子政务平台外网服务器搭建........................................................... 错误!未指定书签。 1、云主机介绍................................................................................................. 错误!未指定书签。 2、云主机特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 3、云主机优势................................................................................................. 错误!未指定书签。(三)电子政务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错误!未指定书签。 1、电子工单审批平台..................................................................................... 错误!未指定书签。1.1工作台..................................................................................................... 错误!未指定书签。1.2事件受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1.3审批结果................................................................................................. 错误!未指定书签。1.4业务统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1.5公共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1.6个人事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1.7项目管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1.8项目与政策依据..................................................................................... 错误!未指定书签。1.9项目与材料............................................................................................. 错误!未指定书签。1.10项目与人员的关联............................................................................... 错误!未指定书签。1.11系统管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2、电子监察平台............................................................................................. 错误!未指定书签。2.1综合监察................................................................................................. 错误!未指定书签。2.2发牌记录................................................................................................. 错误!未指定书签。

智慧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云数据中心 建 设 方 案

目录 1前言 (4) 2项目概述 (4) 2.1建设背景 (4) 2.2建设意义 (5) 2.3建设原则 (11) 2.3.1实用性 (11) 2.3.2开放性与标准化 (12) 2.3.3先进性、成熟性和可扩充性 (12) 2.3.4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 (13) 2.3.5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14) 2.3.6业务多样性 (14) 2.3.7最佳性价比 (14) 2.4建设目标 (15) 2.5编写依据 (16) 3需求分析 (17) 4智慧政务建设内容 (24) 4.1城市基础数据库 (24) 4.1.1系统概述 (25) 4.1.2需求分析 (25) 4.1.3系统功能 (25) 4.2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26) 4.2.1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27) 4.3政务协同办公 (28) 4.3.1远程医疗系统 (29) 4.3.2区域卫生系统 (30)

4.3.4医讯通平台 (33) 4.4政务公共服务平台 (33) 4.5无线政务平台 (36) 4.6统一身份认证 (39) 4.7电子证照 (39) 5云计算中心总体设计 (39) 5.1云计算中心设计原则与规范 (39) 5.2云计算中心设计目标 (43) 5.3云计算中心方案设计 (44) 5.3.1云计算中心资源池设计 (47) 5.3.2云计算中心云管理平台设计 (60) 5.3.3云计算中心网络系统设计 (83) 5.3.4云计算中心安全系统设计 (102) 5.3.5云计算中心备份容灾设计 (205) 6建设范围 (211) 7运维服务质量体系 (212) 7.1运维服务体系建设说明 (212) 7.1.1运维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212) 7.1.2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214) 7.1.3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意义 (214) 7.2运维服务体系架构 (215) 7.2.1服务宗旨 (215) 7.2.2体系建设内容 (216) 7.2.3运维服务体系架构 (219) 7.2.4运维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 (221) 7.2.5运维制度建设 (224)

市大数据中心项目应急灾备中心基本建设方案

省电子政务应急灾备中心 某市分中心 项目建议书

目录 第1章项目概述................................................................................................................ - 4 - 1.1项目名称 (4) 1.2项目概况 (4) 1.3主要结论和建议 (4)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 5 - 2.1某省电子政务外网概述 (5) 2.2某省电子政务灾备系统现状及问题 (5)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6) 第3章项目需求分析 ........................................................................................................ - 7 - 3.1业务承载范围需求 (7) 3.2网络需求 (7) 3.3存储容量需求 (7) 3.4分险防控需求 (7) 3.5容灾系统能力需求 (8) 3.5.1 容灾系统的容灾对象.................................................................................................- 8 - 3.5.2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目标RPO与RTO ........................................................................- 9 - 3.5.3 标准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体系.....................................................................................- 9 - 3.5.4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目标与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体系的关系.................................. - 10 - 3.5.5 容灾系统能力需求分析.......................................................................................... - 11 - 第4章总体设计.............................................................................................................. - 12 - 4.1建设思路 (12) 4.2建设原则 (12) 4.3建设目标 (13) 4.3.1 近期目标.................................................................................................................. - 13 - 4.3.2 中远期目标.............................................................................................................. - 13 -4.4总体架构.. (14) 第5章容灾系统解决方案 ............................................................................................... - 15 - 5.1灾备中心架构概述 (15) 5.2灾备云平台建设 (18) 5.2.1 灾备网络建设.......................................................................................................... - 18 - 5.2.2 灾备云平台建设...................................................................................................... - 19 -5.3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 (22) 5.3.1管理层面................................................................................................................... - 22 -

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

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公共行政绩效 传统的政府结构特点是部门林立、条块分割、等级森严,行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信息处理手段落后,行政效率低下。电子政务的实施,改变了行政信息的传递方式和 处理手段,克服了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障碍,部门协作得到加强,政府运作程序和办事 流程得到简化,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 处理活动,政府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政府综合实力的指标,也 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政务信息处理方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的载体,存在着传递速度慢、储存(归档立卷困难、信息查询不便、传播范围有限、透明度低、成本高(印刷、打印、耗材和人工成本等缺点。 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 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纸质文件传递信息所 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公务人员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政府通过计算 机存储介质或网络处理信息,远比以往通过纸质介质处理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形式灵活。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透明、高效、无纸化办公,而且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从而使政府更加精干高效。网上虚拟政府 的建立,则大大简化了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府内部信息传递方式,政府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获得信息反馈。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组织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 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公众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方便地与政府部门直接沟通,反 映情况、办理业务、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网络的快速传递,使一些以前无法想象、无法实现的公共服务功能成为现实,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迫使政府回应速度大大加快。这些都为公共行政整体绩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降低公共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可以定义为政府组织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生产公共产品的活动过 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范

(智慧政务)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

XXXX市行政中心电子政务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华为3Com技术有限公司 2005年1 月

目录 第一章用户需求分析 (1) 1.1项目概述 (1) 1.2需求分析 (1) 第二章组网方案 (3) 2.1政务网网络结构 (3) 2.2内外网的逻辑隔离 (5) 2.3政务网安全 (5) 第三章网络平台安全设计 (10) 3.1网络互联互通分析及安全控制 (10) 3.1.1 二层互通分析及控制 (10) 3.1.2 三层互通分析及控制 (10) 3.2设备自身的安全防护技术 (11) 3.2.1 口令管理 (11) 3.2.2 控制对设备的访问 (11) 第四章网络规划建议 (14) 4.1IP地址规划 (14) 4.2VLAN设计 (15) 4.3路由策略 (16) 4.4Q O S设计 (19) 4.4.1 主要的QOS服务模型 (19) 4.4.2 QOS策略 (20) 第五章网络管理 (24) 5.1网络管理需求 (24) 5.2网络管理平台设计 (24) 5.2.1 网络集中监视 (24) 5.2.2 故障管理 (25) 5.2.3 流量性能监控 (25) 5.2.4 故障定位与地址反查 (26) 5.2.5 Web特性 (26) 附录:组网设备介绍 (28) Q UIDWAY?S8500系列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 (28) Q UIDWAY?S5516千兆智能三层交换机 (34) Q UIDWAY?S3000系列智能二层交换机 (36) Q UIDVIEW?网络管理系统 (44)

第一章用户需求分析 1.1 项目概述 XXXX市电子政务网络作为XXXX市机关的工作中心,需要建立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所有功能区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次工程旨在建成连接XXXX市行政中心各种PC机及服务器系统的高速宽带政务网络系统,提供数据的统一网络平台,全面满足政府办公需要;统一标准建立政府公文电子信息资源库,实现公文等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参照国家电子政务的有关规定以及XXXX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实际情况,XXXX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网络系统将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内网是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和办公业务系统,外网与因特网互联,为社会公众提供电子化、网络化服务。XXXX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的内、外网分别与XXXX市电子政务内网和公众互联网互联,采用一张物理网络,内外网逻辑隔离。 1.2 需求分析 XXXX市电子政务网络是为XXXX市政府、人大和政协的办公自动化,上、下级机关,国内外信息互联等建立的信息传输通道。网络宜采用先进的千兆以太网组网方式,并具有进一步扩展到万兆的能力。具备与外部广域网的多种连接方式,可与外部实现方便、快捷的连接,实现Internet接入等互联方式,为办公自动化、国内外信息互联、信息服务等,提供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本次方案主要是满足XXXX市电子政务网络用户的内网、外网业务的需求。整个行政中心分为主楼和东西两栋辅楼,主楼为一栋地上15层,地下1层的办公大楼,辅楼为6层的办公楼。网络信息中心位于行政中心主楼3层西南侧,主楼2-15层每层设计2个分设备间,分别位于每层的西北角和东北角,两侧人大和政协办公楼各设一个分设备间作为二级分中心,其余的周边单体建筑若需建设综合布线系统时,均各设一个分设备间作为二级分中心,管理本楼的信息点。根据楼层的信息点分布情况配置配线间数量,每个配线间根据端口需求配置一定数

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方案总论 1.1概述 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同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当前的电子政务外网已经成为各部委的电子政务外部业务的承载平台,不再是单一部门的业务承载网,电子政务外网正逐步在演变为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外部平台,2011年政府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也会转向电子政务外部平台建设。 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XX市电子政务的发展。 1.2建设背景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必将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保障政令畅通、落实政府监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平台,发挥支持作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数据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的培训制度,与电子政务相关

的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 1.3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过去的数年中全国各地区都在构建电子政务外网,为此国家信息中心下发了有关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技术指导,电子政务外网发展至今,其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的电子政务外网已经成为各部委的电子政务外部业务的承载平台,不是单一部门的业务承载网,电子政务外网正逐步在演变为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外部平台,当前电子政务外部平台的建设,网络的互通已经不再是政府建设的目标,政府更加关注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应当如何承载,数据应该如何整合,如何能够构建统一、全面的安全管理业务数据?数据整合、灾难备份作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得到电子政务信息部门的高度重视,统设数据中心的模式无论从投资、管理、应急方面论证都是电子政务数据集中、数据整合的理想模式。 目前的情况,每一个政府机构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不是处于孤立的状态。每一个产品和服务需要独立的信息系统来提供。每个信息系统通常是单独打包。没有通用的架构能够让前台和后台、后台和组织外部的系统的应用连接起来进行通讯,识别和授权的功能能够在每个信息系统中找得到,但不会一个组织部重新使用,更谈不上在组织之间重新使用。 数据中心主要是G2G、G2C、G2B等业务的集中处理中心,建设的重心与政府机构的业务紧密结合,是后电子政务时代数据大集中的体现,实现对集中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备份。 1.4建设目标与任务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XX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 (一)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