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

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

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
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

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正经历两项重大体制转变:一是管理体制转变,教育事权由乡镇管理转向“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投入体制转变,在税费改革中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基本形成。本文拟在探讨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农村教育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农村教育的问题与结构性矛盾

(一)教育费减收与教育投入不足形成的矛盾

在税费改革过程中,教育费减收对农民减负有很大的贡献,但财政投入增量与教育费收入减量之间存在着缺口,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教育费附加取消、教育集资和政策外收费废止,农民负担减轻,同时教育费也相应减少。中央转移支付加大,但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划拨渠道与“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不适应,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渠道使农村相当一部分县(市)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由农民承担。有学者统计,在中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中,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所占比重维持在50%—60%,其他40%—50%来源于集资、摊派、教育费附加及捐款和学杂费等。税费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从1997年的430亿元上升至2002年的990亿元,5年间增加了1.3倍,初步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但由于农村教育“欠账”太多,且在税费改革过程中教育费大幅度减收,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缺口。在许多地方,教育投入的增幅远远小于教育费减收的幅度。此外,还有巨额的政策外收费。这三项收费取消使农民负担减轻,但教育资金形成缺口。教育投入与减收的矛盾形成了农村教育的“五难”:一是全面保工资困难。二是保运行困难。三是扶贫助学困难。四是偿还债务困难。五是扩大中学校舍和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困难。

(二)师资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形成的矛盾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减人、减支和减负,这势必对农村教师队伍产生影响。农村师资一方面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结构失衡。教育系统需要减员减支,但一线教师严重短缺。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五多五少”:在城乡结构上是县城多,乡村少;在学段结构上是小学多,中学少;在学科结构上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是专科、高中学历者多,本科学历者少;在年龄结构上是50岁以上的多,30岁以下的少,一些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6岁以上。一方面,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一名骨干教师往往会带走一批教师,留下的教师情绪也不稳定。另一方面,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难以进入农村教师队伍,新鲜血液不足,使教师队伍存在一种“老”、“弱”、“差”、“廉(价)”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小学和教学点,基本上是老教师在任课,且一个人常常要带几门课甚至十几门课,其体力、精力、智力与新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农村大批的代课教师收入低廉,一般月薪只有300元左右,有的还没有财政保障。

(三)小学与中学的学段矛盾

目前,小学学段人数锐减,初中学段渡峰困难,高中学段发展严重不足。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小学学龄人口出现低潮,有的班级只有20人。而在初中学段,学龄人口高峰导致初中人满为患,国家规定一个班45人,可现在有的地方被扩大到70人至100人,平均每班70.36人,最高达120人。农村高中发展严重不足,致使高中阶段城乡教育的差距很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目前,高中阶段入学率仅能达到53%,每年有约800万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据我们调查,在一些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高达60%—7 0%。

(四)升学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在现有的学历教育中,一方面,80%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而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又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惟一追求的目标。这样,农村学校为了服从少数人的升学而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农村教育成了“离农教育”;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心理、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结果是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五)学校集中化与学生寄宿条件差的矛盾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农村地区小学布局呈现几种形式:若干村集中设点办学,如果班级规模太小,则建立现代复式教学制;全乡(镇)范围集中设点办学,实行走读制;全乡(镇)范围集中设点办学,实行寄宿制;在山区人口分散地区,有一部分农村采取办寄宿小学和学前班的形式。当前,农村发展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有利于学生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也有一些问题,如食堂、住宿等生活设施不配套,居住条件较差;伙食差,食品安全风险大等。还有一些地方,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和发展寄宿制学校时,由于没有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没有把握好度,在布局调整中具有盲目性,造成一些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孩子因经济困难、就学成本上升、交通不便而辍学。

(六)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

农村改革加速了农民的流动和收入的增加,这势必带来一部分农民子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现在农村教育质量总体较差,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就形成了农村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等。

总而言之,农村教育在体制改革时期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包括投入、师资、校舍等在内的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特别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和占有具有很大的非均衡性。而这种教育失衡将是其他社会经济失衡的根源。

二、化解农村教育结构性矛盾的对策

(一)保障双重利益

兼顾农民的眼前利益(减负)和长远利益(子女教育),确保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正由以农民为主向以政府为主转变,管理体制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各级政府要处理好农民“减负”和教育“普九”双重利益的关系,构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的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民众要和政府共同分担教育成本。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要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转。减轻农民负担要解决“三

农”问题的“今天”,是农民的眼前利益;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农民的长远利益,农民的双重利益都应该予以保障。税费改革有“三个确保”,即确保农民的负担减下来、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确保义务教育的正常需要。三者是统一的,我们应从整体上对其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要寻求减轻农民负担和保障义务教育的平衡点,把收费特别是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收费定在合理水平上。在这一关系问题上,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不能以牺牲农村教育来换取农民负担的减轻。要在严格治理有关方面对教育的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与教育运行有关的收费标准,在科学核定义务教育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和有效的运行成本筹集机制。

(二)明确双重责任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责任,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首先,明确投入责任。要建立明确的投入保障责任制度,“硬化”投入指标。各级政府要努力尽快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要使农村教育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机制,对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供给体制进行改革。应在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财力建立不同的财政投入体制,形成分类指导机制。“以县为主”只能是管理体制,而不能是投入体制。如果在投入体制上完全实行“以县为主”,不少县是无力走出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这是因为:一是县财力很弱。二是不少县、乡(村)债务很重。笔者认为,对经济发达、县财政充裕的地区,宜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对经济发达省(区)的贫困县,实行“以省为主”的投入体制;对于中等财政收入省(区),实行“以中央和省为主”的投入体制;对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和极端贫困地区,要实行“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

其次,明确管理责任。农村义务教育要形成县、乡(村)责任分担机制。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能导致“以县惟一”。要明确中央、省、地、县、乡、村民自治组织的责任,做到“以县为主”与各级政府责任并行不悖,特别要避免地方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和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撤销后乡镇政府教育角色完全淡出,出现管理“真空”和“断层”问题。再次,明确重点工作责任。例如,危房改造工作是当前农村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对这项工作,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在投入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危房改造应“以县为主”来组织实施,但危房监控的职责和组织学生入学义务主要在乡(镇),乡(镇)长要成为危房改造监控的第一责任人。当前,县政府在组织实施危房改造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贪高求大意识,力戒追求奢侈豪华,避免形成新的教育债务。

(三)确定双重任务

政府要肩负保障教育投入和降低百姓教育成本(治理乱收费)的双重任务。首先,要做到投入与规范并重。不增加教育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只有在保障投入的基础上谈规范收费才是有效的,才是治本之策。其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出现乱收费问题,一方面要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追究政府负责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方面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重点是要治乱;政府的责任重点是要保投入。

(四)做到双重约束

加强对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约束,形成“反侵占”机制。要保障教育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政府需要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消除收费怪圈。一方面,要禁止学校对学生的乱收费;另一方面,要禁止社会有些部门对学校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等。其次,要建立“反侵占”机制。要加大对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要建立“直达、

封闭、专户”的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教育投入的“反侵占”机制,禁止地方政府以任何理由对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挪用。政府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和各学校所收的杂费及其他收入也应进入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以加强管理和监督。

(五)重视双重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中的双重主体。从“教”来看,教师是主体,从“学”来看,学生是主体。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人为本。首先,要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其次,要优化教师队伍。再次,要加强教师培训。最后,要建立农村教师的表彰制度。在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教师,特别是长期工作在“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教师,他们的崇高品德和业绩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在教育学生方面也要以人为本。首先,兼顾学生的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回乡务农双重利益,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其次,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再次,保障学生安全。最后,要健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制度。当前,要特别关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抓紧建立健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制度。

(六)化解双重矛盾

农村教育改革需要考虑农村的贫富差距,既要加快学校建设,加大助学力度,努力使一般百姓子女“有学上”,防止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失学;又要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满足富裕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使富裕的农民子女“上好学”。

首先,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学校建设,解决中学学龄人口高峰问题。其次,要依托名校利用民营机制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再次,要开源节流,保障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最后,城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摘自:《新华文摘》2005年04期作者:辜胜阻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_辜胜阻

No.5,2013 General,No. 400 EDUCATIONAL RESEARCH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 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 由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我国经济增 长高度依赖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低成 本竞争战略推动了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增 长,确立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研究结果显 示,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为24%,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24%,劳 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为21%,合计占全部因素 的近70%。[1]但廉价劳动力也使得许多企业 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力成本 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 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弱势 地位,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 受控于人”,陷入“低端设计、虚弱品牌、微薄 利润”的格局。[2]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 企业转型升级,努力从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 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 口红利”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形成“技术红利”。 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 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 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 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 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 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3] 这就需要人才供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为产 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然而, 我国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大量的 中小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 人”的难题,成为困扰产业升级的典型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 辜胜阻王敏李睿 [摘要]由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反映出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改变对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 革,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 求。应深化教育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化解人力资源 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的悖论式问题。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难;用工荒;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王敏,武汉大学博士生;李睿,武汉大学硕士生(武汉430072)

毕业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村义务教育政策”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1) (一)农村义务教育程度普及程度高 (1) (二)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培养体制 (2) (三)形成了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 (四)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2) 二、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问题 (3) (一)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3) (二)农村义务教育目标错位 (3) (三)教师引入渠道狭窄,师资结构不合理 (3) (四)社会、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4)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4)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4) 三、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对策 (5) (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 (5) (二)正确引导义务教育发展方向 (5) (三)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师资结构 (5) (四)改变观念,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行与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教育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以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前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国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国家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剖析相关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体制;师资队伍;教育发展机制 引言: 我国是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实行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免收学杂费,这一项举措被人们誉为政府的最大政绩。但这项工作在实施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自1986年国家出台义务教育法以来,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6年国家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教育落后的情况。 (一)农村义务教育程度普及程度高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十分重视,修改了《义务教育法》,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所欠的债务,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农远工程、校安工程、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等。农村中小学校容校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形成不了规模,浪费了现有教育资源。目前,农村学校布局还是以乡镇为单位,一个乡镇要得保留一至二所初中,一个村要有一所小学,不少小学班级数只有6个,学生数不足百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在下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农村举家外出务工人口在增加;城乡教育有差距,不少农村学生家长将子女送入城市优质学校上学,等等。导致农村中小学校适龄人口下降,学生数减少,不少地方学校教学楼刚建成,就没有学生了,面临着要撤并的危险,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打破乡镇界限,以县为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可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利用国家实施校安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契机,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布点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学校,如九年一贯制和寄宿制学校等;

其次是在村村之间,人口相对集中预计5年内尚存两个平行班的地方改造一批中等规模的学校;在再者,保留一批学校作为附近大中型学校的教学点,其余不是布点的学校一律撤并。实施布局调整,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学校,有利于整合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留住人才;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 二、完善补充教师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补充不以地方领导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按章办事。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学校校舍漂亮、学生不多、教师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校舍也发挥不出作用,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农村教师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上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多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聘用的教师,每年都有大批人员退休,县区政府因财力不足没有给予及时补充。农村中小学学生数虽然有减少,但学校数、班级数变化不大,教师的需求量没有减少,造成教师总量上缺。二是结构性缺:农村小学缺英语教师。笔者所在的独山镇是人口在8万人以上的山区大镇,现有20所完小,没有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型学校不开英语课,一点的学校勉强开设英语课,还是部分教师兼代或改代,非自己专业。普遍缺少音体美教师,不少学校只上语、数两科,音体美课名义上分给教师兼代,但由于教师没有专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对策分析 一、几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今年1至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下降,消费偏弱,令国内通货紧缩压力趋紧 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所做的《20XX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指数已连续负增长8个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商品价格指数(同期比)已连续下降13个月。 据国家统计局站公布的最新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而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创下1999年8月以来最大降幅。 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2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降幅在%至%之间。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是:广东下降%,陕西和山西下降%,广西下降%。但是有6个省、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地区是:青海上涨%,河南上涨%,江西上涨%。另外,黑龙江、湖北、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月持平。 有关专家将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4个下降,即财政收入增长下降、效率增长下降、物价指数及居民消费指数下降、外贸协议投资金额增长下降,认为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通货紧缩对投资预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应有所作为。 ——上半年存款增长平稳,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金融机构贷款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增加 20XX年1-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14491亿元,同比多增2801亿元。其中:存款增加3008亿元,同比少增601亿元。1-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同比多增2711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万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近两年同期平均增幅高百分点。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从宏观上看,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较快;但从微观看,资金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中小反映贷款难,商业银行反映难贷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从全国范围看,许多产品供大于求,对银行贷款实际需求不足;二是自身素质偏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三是对中小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四是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还有待改善;五是县域金融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在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方面,上半年,国债累计发行2600亿元,同比增加680

失业的原因

失业的原因 1、工作搜寻与摩擦性失业 失业的一个原因是,使工人与工作岗位相匹配需要花时间。实际上,工人有不同的偏好与能力,工作有不同的属性。而且,关于找工作者和空缺职位的信息流动是不完全的,工人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也不是即刻的。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需要时间和努力,这往往会降低入职率。由于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支付不同的工资,所以,失业工人可能不接受他们收到的第一个工作机会。由于工人找工作需要花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分析,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又有两个,一个是部门转移,一个是公共政策。经济学家把需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构成变动称为部门转移。由于部门转移总在发生,且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摩擦性总是存在的。公共政策如失业保障也会导致摩擦性失业。通过减轻失业的经济困难,失业保障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数量,提高了自然失业率。那些得到失业保障津贴的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压力小了,更有可能放弃没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这两种行为变化都降低了入职率。 2、实际工资刚性与结构性失业 失业的第二个原因是工资刚性——工资未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工资刚性与工作配给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积极寻找最合适他

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因为愿意工作的人数与可以得到的工作数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在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量超过劳动需求量,所以许多工人只是在等待招工。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最低工资法、工会的垄断力量以及效率工资。这三个原因使工人的实际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和工人的供给超过需求。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尽管存在劳动的超额供给,企业也未能降低工资。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来,各地用工荒现象越来越凸显,企业高薪聘请却无就业人员能操岗的局面,显现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及低学历劳动者就业困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就业与用工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我市为例,截至目前我市登记失业人员3034人,企业登记岗位需求约9765人。为此,基层建议,从根本上调整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着重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二者并存难题。 一、原因分析 ??? 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供给匹配度差。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快,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给结构变化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近1/2求职者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以上,人才供需难以对接。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劳动群体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二、对策建议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业倾斜。第一,推动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发展,如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第二,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如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施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第三,落实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主动跟进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就业创业。 二是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在职员工的技能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水平,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大企业参与职业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 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对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义务教育肩负着对亿万农村孩子实施基础教育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总体质量,决定着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事业,不能忽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强调了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要发展,义务教育是重点;义务教育要进步,素质教育是关键。然而,我国广大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政策落实现状却不容乐观,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直接说明了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政策落实是不够深入的,因此这种不够深入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复杂的教育问题。本来就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作一简略探讨。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处在像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还是以原始的手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

的增长,经济有非常落后,贫穷和由此产生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总之,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义务教育落后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1,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比较大。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在某个程度是以牺牲农村经济为代价的。由于城市的经济发达,稍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城市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虽然打工者可以挣钱回农村来补贴生活,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农村的义务教育自然不能很好的发展。最近,我国已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必要的重视。 2,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结构性失业类型

结构性失业类型 来源:作者:日期:2011-05-27 首先,从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原因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结构性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构调整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相应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失业。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多。但不同产业对劳动者在工种、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如果原来从事第一产业、传统产业的人员无法对自身各方面素质及时作出调整就不能顺利转入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从而导致失业。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促使用人单位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适应要求的低素质劳动者原来即使有岗位也会陷入失业状态。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欠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则欠缺相关的人才,从而导致空位的存在。 2.体制转轨型失业。指由于经济体制转变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而产生的失业。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要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以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来确定。在严格的成本约束下,国有企业中那些边际生产力低于社会平均边际生产用的职工(无效劳动力)就会下岗失业,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中下岗的员工并不能很好地转入非公有制企业。因而下岗失业也是由于供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621万人,下降了32.2% ,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856万人,下降了59.O% ;两者合计减少5477万人,下降了38%。若扣除正常的退休职工人数(1995-2000年期间,累计782万人,其中企业为612万人),下岗职工实际累计4500万人左右。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指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起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技能要求的提高而现实中劳动者的技能满足不了要求而产生的失业。如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大量员工失业;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青岛、福州、深圳等都出现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其中,北京某公司实行工资改革,为高级钳工开出的月薪超过五千元。上海发出了“技术人员紧缺,青年技工、技师亟待补充,高级技工缺额较大”的呼吁。另外,据报道,深圳每年急需中、高级技能人才3万余人,而每年的培训能力尚不足l万,缺口很大。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该市每年都有1万名失业员工需要再就业。这些失业员工,80%以上没有参加过职业训练,无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较为困难。这些都可认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4.技术进步型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在工种、技术、知识上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带来崭新的变化。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这给我们的就业结构带来重大变化。正如英国《焦点》月刊提出的那样:“在今后的15—20年中,将出现一股巨大的科技浪潮,它将像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祖先造成的影响那样对我

就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人口数量大,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 甘肃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洲年末,甘肃总人口2618.7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9.23万人,占28.61%。由于人口基数大,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十分突出。受人口基数和人口年龄结 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时 期。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4—19N年,甘肃省每年出生人口都 在40万人以上。因此,钽电容16年以后的2000—20to年是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蜂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劳动力供给。20凹— 洲年累计净增劳动年龄人口高达128万人,按目前82%的就业 参与率,四年中累计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t06万人,平均每年历 万人。 (二)就业结构层次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 构偏离大 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偏高.凹04年58.58%,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 18.05%,存在较大偏差;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18.72%,所创造 的增加值占GDP的48.6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2.7%,所创 造的增加值633.3t%。这些数字说明,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 甘肃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存在较大 偏差,第一产业表现最突出,偏离度为—0.69,说明农业劳动力转 移缓慢,富余劳动力多。第二产业偏离度t.6,为正偏离,主要是 企业就业人员演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偏离度O.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伯少的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从国际上 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般 达到助%。75%。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 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在35%—54%左右。甘肃省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22.7%,发展潜力很大,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的矛 盾加剧,人才流失严重 劳动者整体系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广是劳动者整 体文化水平低,二是劳动者职业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职 业技能)水平低,三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占劳动者的比重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是XX最新发布的《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摘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

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

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农改[2011]4号 2011年2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局)、农业厅(委员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局、教育局、农业局,农业部农垦局、国家林业局计资司: 2007年12月全国启动农村“普九”化债试点工作以来,各地及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化债工作。到2009年底,内蒙古等首批14个试点省(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完成了中央提出的化债目标任务。为全面考核化债任务完成情况、客观评估化债工作成效,2009年4月和2010年5月,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委托财政部组织有关省、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上述15个省(自治区)的化债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从考核验收情况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化债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化债目标任务,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化债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学

校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认真整改。为切实做好整改和下一步的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做好债务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工作 严格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债务是做好债务偿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考核验收情况看,凡是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工作做得扎实的地方,化债工作就推进顺利,就很少出现违规违纪现象;而发现较多问题的地方,大都与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工作不扎实有关,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贯彻落实中央化债政策中关于严格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债务的要求,没有按规定程序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债务。有的地方边清理边化解,结果欲速不达;有的地方只进行了县级审计,没有开展省级抽查,造成债务“虚胖”;有的地方债务公示不到位,债务锁定没有落实到债权人,造成偿债困难或违规违纪问题。为此,各地及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债务审计政策,严格审计程序,狠抓审计锁定工作。一是必须遵循先审计锁定再偿还债务的化债工作程序;二是县级审计要覆盖所有农村中小学校、乡镇、村级组织和国有农(林)场等单位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必须把所有债务锁定落实到每一个债权人;三是各地要在县级审计的基础上,组织省级范围内的交叉审计,省级抽查审计的债权人数或债务额不得低于本地总数的40%。 二、认真履行筹资偿债责任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我国劳动力供给偏差分析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的流动障碍。由于技能、地理位置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偏差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原因,劳动力在行业间或区域间的“有效供给”是缓解当前结构性失业的关键,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措施,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促进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偏差分析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动,我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甚至超过了总量性失业,成为我国失业问题之首。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结构,把就业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促进医学论文发表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6306178.html,/yxlwfabiao/就业成为了我国当前和以后相当长时间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针对结构性失业,笔者尝试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进行研究,并借此寻求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理论依据,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结构性失业的成因结构性失业产生的理论原因,在于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障碍。首先假定存在一个由A、B两市场组成的经济体系,两个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恒定,且初始状态都是充分就业,均衡工资是W 0,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A、B两市场劳动力供求处于一个稳定的均衡状态,用图1表示如下(其中,S I指I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D I指I市场的劳动力需求曲线,I=A、B)。 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不同市场的劳动力供求稳定状态受到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A、B两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势必也会发生改变。改变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需求共同增加,二是需求共同收缩,三是两个市场劳动力需求异动。在劳动力供给恒定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的共同增加或共同减少导致的都是极端结果,或者是整体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是永久性失业的存在(也许会在政府强制力作用下导致整体工资水平下降),因此,这两种情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很少见的。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尤其是在转型期,经常是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和收缩在不同情况下共存。因此,根据我国国情,重点分析第三种情况。 假定A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D A曲线移至D A’,工资由W 0上升到W A,A 市场的就业量保持不变;B市场劳动力需求收缩,D B曲线移至D B’,理论上工资下降至W B,但是由于工资率是缺乏弹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因此工资继续保持W 0水平,这种情况下将会产生(S 0-S 1)人失业。 如果两个市场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则B市场中将会有一部分富余人员流向A市场,使得A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 A’。不考虑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这种流动将会缓解B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和A市场工资上涨的压力,最终使得两市场劳动力供求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均衡,均衡工资水平为W 1。如果两个市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则结果是:(1)A市场将会因劳动力短缺而使工资率远高于均衡水平;(2)B市场由于劳动力需求降低和工资刚性的作用导致劳动者失业。事先假定劳动力供给是恒定的,因此这种失业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将上述A、B两市场扩展到多个市场,分析过程类似。 从上面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劳动力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障碍是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在表现为不同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差异,结构性失业越严重,工资水平差异越大。 二、劳动力供给结构偏差分析在图1的模型中,A、B两市场也可看成是一个经济运行体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演变分析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演变分析 [摘要] 在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追求的目标实质和实施重心在不同时段都有变化,具体有三个特点:一是政策的目标追求从机会平等转为过程平等,二是政策的重心从侧重效率转为侧重公平,三是政策的形成动力从问题倒逼转为目标引导。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作用于它的多重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政策的效果有时难以彰显。新时期教育政策在追求效能价值、效率价值、公平价值上都有了明显的效果,但公平价值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演变 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演变特点 (一)政策的目标追求:从机会平等到过程平等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重点目标。1978―1984年以恢复教育秩序与普及初等教育为基本目标,1985―2000年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本目标,2001―2007年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本目标。不同时期的基本目标都是为了让农村孩子有机会与城市孩子一样,有权利接受义务教育,不因民族、性别、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的差距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显然,这一段时期是在追求教育的机会平等。

2007年完成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后,国家又围绕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扩大实施被证明有一定成效的“特岗计划”;2010年启动针对落后地区教育的两项“国培”工程,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2012年下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的通知》,指出要确保满足义务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条件。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质,是为了让农村孩子在获得了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础上,还要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以实现他们在接受教育中的过程平等。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始终体现出对“平等化”[1] 的追求。 (二)政策的重心转移:从侧重效率到侧重公平 1978―1984年改革之初,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政策实施的重点聚集在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上。在此过程中,作为制定政策主体的政府,很快发现在当时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的社会背景下,要在全国内实现初级教育的普及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为了尽快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时,只能集中资金去发展能为社会直接输出人才的高等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ATE 1农村教育的现状 1.1经费十分短缺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债务沉重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所以危房改造速度慢,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师资培训的经费落实不到位,教学设施的添置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普九”债务沉重,校长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管理,甚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更使债务负担加重。 1.2学生生源锐减 现在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大大减少的情况,学生生源严重不足。学生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学生自然人数逐年减少;民工潮经久不衰,学生随双亲外出就读增多;城镇化建设加速,城乡教育差别日趋扩大,农村流向城镇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人数锐减给学校带来难处,使学校难以处理有限教育教学资源(师资、校舍、教学设施等)的合理调配,不能保证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育活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教师严重缺编 教师缺编是农村学校中非常普遍的。由于受财政、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流动严重受限。一方面,大量专科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分配就业;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自然减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农村学校中公办教师偏少。为保证教学行为的正常开展,学校只有自己拿钱去请代课教师,高水平的代课教师无法请到,请来的代课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很少。他们不是教学水平低劣,就是干一两年就走人。许多老百姓抱怨村级学校教师更换频繁,学校实在有说不出的苦衷。聘请代课教师既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更严重的是拖了义务教育的后腿。学校在此状况下的通常做法是加重公办教师的工作量;返聘退休教师;组建大班,节约师资。在一些村级学校,老百姓自筹资金,校舍修缮一新,宽敞明亮,但站在讲台上的多数是两鬓花白的行将退休的老教师,年轻教师不愿上山下乡,这些年还几乎没有新分配来的年轻教师。我们忧虑的是:当这批老教师全部退休之后,谁来教育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谁来支撑我们的村级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4教育资源匮乏 当前农村学校的一些教学软资源(远程教学系统、彩电、放映机、信息资源等)都很缺乏。尽管已施行了针对西部学校的“远程教育扶贫工程”,却很难惠及每一所学校。学校无法了解到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教育教学信息,学校的教育教学很难有质的突破;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等硬环境或缺或危。 2农村教育滞后不前的原因 2.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 理论研究1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