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张祜《纵游淮南》里曾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三、背景介绍

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四、文体介绍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五、词前小序

1、认真阅读词前小序,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奠定了低沉悲凉的基调。

2、“黍离之悲”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

3、这是一首慢词,我们应该用慢(舒缓)的语调来读,加上有黍离之悲,情感基调是低沉悲凉的,所以我们应该用低缓而带悲伤地语调来读。

(先听录音,后自由朗读,再集体朗读,思考问题:)

六、整体把握:

(一)、快速浏览上阕,找出上阙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二)、词人用了哪些景象来写“空城”?

1、“荠麦青青”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荒芜

2、“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词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痛恨战争,物犹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倍增今日之凄清。二十四桥仍旧,

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月都不禁为昔盛今衰的扬州而伤感、而沉默!(联系“空城”来总结)这三句把荒凉冷寂的环境与词人沉痛伤感的情怀交融于一体,创造了一个凄美的意境。昔日的歌声笑语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的景象,怎么不令人伤怀呢?

4、除了这些所见之景,词人还有所听闻。“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当日落黄昏之时,凄清的号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寒”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说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三)、野草疯长,城池荒废,号角声声,催人心寒,面对如此景象,甚至连月亮都似乎冷寂无言。此时的扬州满目疮痍,空城一座,令人悲戚。除了写词人眼前现实当中的所见所闻,剩下的内容都是写的什么?——写曾今的扬州,以及想象杜牧来到扬州城的反应。

1、以前的扬州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2、哪些景象可以证明此前的扬州是“名都”?

“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3、想象杜牧来到扬州城的反应是为了写什么?

4、词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他所见到的扬州?

(如果我们说词人眼见为实,那么曾今的扬州以及想象杜牧到扬州来的反应,这些都属于什么写法呢——虚。所以词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虚实结合)对比反衬以及虚实结合:词中化用杜牧的诗句让人联想到昔日扬州的繁盛景象。而今日的扬州却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5、面对着这样一座曾今是名都,而如今是空城的扬州,词人心境如何?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让目睹今日衰败扬州之人更是痛心不已,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四)、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五)、刚才我们分析了词人眼前所见之景,以及杜牧笔下的扬州,词中还有一处景,我们还没有分析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请从虚实的角度来赏析这一句。

一个“念”字,表明是词人所想,与“算”意思相近。在这里,属于虚写。年年岁岁花相似,芍药年年开放。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已空,人已非,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是徒增空城的伤感罢了。

(六)总结:

齐读《扬州慢》

板书:

昔(繁荣兴盛)杜牧笔下——名都

虚实结合,对比反衬——黍离之悲今(衰败萧条)词人所见所闻——空城

姜夔《扬州慢》鉴赏

姜夔《扬州慢》鉴赏 扬州慢 姜夔 此词前面的小序,语言洗练,音节凄婉,恰如一篇声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作创作的具体时间——“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作词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的这篇《扬州慢》,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是一首表露“黍离”之悲的绝妙好词。 开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句,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到作者“解鞍少驻初程”之时,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往昔的扬州处处“笙歌彻晓闻”,如今所能听到的只有“渐黄昏,清歌吹寒,都在空城。”对此,词人不禁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和孝宗隆兴二年,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次,金主完颜亮率金兵攻占扬州后,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誓言部下,并题诗壁上之事,把赵构吓得魂不附体。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金廷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南宋才得以稍安。以上史实,在姜白石笔下,被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远。上片纪行,虽着墨不多,但却檃栝了唐人诗句入词,仅略略一点,就能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思。 姜夔,作为一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不禁想到晚唐大诗人杜牧。故过片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推测、料想之意,是猜度虚拟之词。意思是说,假若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的残破之象所震惊!接着,又拓深一层指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像杜牧那样的浪漫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抒写儿女情长了。作者在这里,是以假设杜牧“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较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紧接着,词人由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在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化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无声”,亦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借助于通感,传情达意,别有情味。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自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移情及物的结果。在“冷月无声”前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愈益显示出往昔的“佳丽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骑兵。“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

姜夔《扬州慢》赏析(20191124100131)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 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 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 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 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 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 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 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 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 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 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 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 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 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 慨。

高中语文扬州慢(淮左名都)苏教版选修一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原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14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初霁.( ) 戍.角( ) 怆.然( ) 豆蔻.( ) 窥.江( ) 弥.望( ) 【答案】jìshùchuànɡkòu kuīmí 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 (1)戍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军营中的号角。(2)悲伤。(3)自己创作。 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青楼梦好,____________。 (3)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3)波心荡冷月无声 [作者名片] 以诗词、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 ,词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探究——精研文本]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

《扬州慢·淮左名都》三维目标教案

扬州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本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情感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扬州,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姜夔,南宋词人,有《白石道诗集》、《白石道歌曲》,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的风格: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属于婉约派词人。人称“江湖雅士”。 词人生活的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攻破扬州,大肆掳掠,导致“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严重。15年后,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满目疮痍。 2、创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本词的小序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4、什么是“黍离之悲”?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师生谈感悟,并板书词题和作者。 投放情景式填空 出示需要探究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题目 出示练习:《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链接网络资料,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反思授课中的得与失,成与败。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音乐,并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 两生白板展示,其他学生做在学案上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在听写本上完成练习 诵读文字,赏析图片,感悟主旨 作业写在阅读笔记上 课堂小结 1、学生利用搜索工具进行前置预习,老师在放手给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学生也在自由中竞出了效率。 2、利用播放音乐进行铺陈渲染,利用形象得体的画面给学生直观性的体验,在音画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望,让学生对古今扬州形成条理清晰的 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图文并茂、音画 结合、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直观,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幻灯片演示软件、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 读的即时生成。 4、眼、脑、口、手动的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及课堂知识由具体到规律的总结,实现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 输给学生;它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突出生动优美的“语文味儿“,让 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激起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收益更大, 更利于学生的进步提升。

蒿目时艰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

蒿目时艰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赏析 黄进德 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膏是一篇声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问──“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洁周室衰微而作。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送著名诗人。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可赫赫有名,诗名堪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白石年少客游,与萧德藻相识,颇受器重。萧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齐东野语》)遂以兄女妻之。淳熙三年,白石才二十二岁。他与萧德藻相识则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由此看来,“千岩老人”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加的。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自度曲,又名自制曲、自谱曲、自度腔。白石在《长亭怨慢》序里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其实,古往今来,举凡乐歌大都先有辞,然后才谱上曲子。在白石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都擅长此道。他们妙解音律,谱起曲来,得心应手。但在这方面,尤以姜夔为最。 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扬州慢》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 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 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极其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之后,又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对他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因改其亭曰:“不归亭”,并题诗壁上曰:“万国车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中兴御侮录》卷上)其时,宋高宗赵构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准备逃亡海上,一会儿拟意入闽,一会儿又打算遣散百官。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好金廷内讧,金主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这些史实,在白石笔下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深。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它“数语写兵燹(xiǎ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一评论是很精当的。姜词向以韵味取胜。上片纪行,着墨不多,但檃括唐人诗句入词,略略一点,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思。 扬州,自古繁华,是东南都会。它的鼎盛时期是在中唐。据洪迈《容斋随笔》卷九说:“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河东记》说:“至贞元中,……维舟于逆旅主人。于时舳舻万艘,溢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其盛况在唐诗中更是屡有反映。李绅《宿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些诗人笔下的绿杨城郭,珠翠填咽,帆樯满眼,笙歌盈耳,甚至于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⑴淳熙丙辛日:南宋孝宗淳熙三年

冬至,这一年为丙申年。 ⑵维扬: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来因此借维扬指扬州。扬州慢 ⑶霁:天气转晴。 ⑷荠麦弥望:满眼都是野麦。 ⑸戍角:军营中的号角。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此时已成边境,驻有军队。 ⑹自度:自己创作。⑺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号。 ⑻《黍离》:《诗经·王风》中诗:彼沗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东周大夫经西周镐京故宫,悼念周室衰微而作。 ⑼淮左名都:淮南东路的名城⑽竹西:指竹西亭。 ⑾初程:初次到扬州。⑿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 【作者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

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朗读节奏划分】: 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仍在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全诗翻译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全诗翻译 赏析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全诗翻译赏析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

四桥仍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

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译文二】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江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江南下,城池废毁乔木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杜牧,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周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评点】 本篇为战乱后过扬州抒怀之作。 上片写战乱后扬州荒芜破败景色,以景寓情,抒写不堪回首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淮左名都)最终版

扬州慢姜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据《资治通鉴》记载“扬州富庶甲天下”,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吟咏;其三、整体把握;其四、重点词句赏析。 三、知人论世: 1、作者: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布衣终生。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21岁的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3、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古典诗文 2010-03-18 2049 _5d56b7b40100h2vq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 考 原词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

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 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 《扬州慢》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 《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 1.读准字音 2.读出意思 3.读出情感 4.读出问题 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 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 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 (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三)读出情感 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 方法: 理解内容 把握词作情感 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 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

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 (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 2.老师的问题: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 (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 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 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 预设: (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 (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时年21岁的姜夔,身为一介布衣,却心怀黍离之悲,家国之思,令人低回不尽。 千百年来,无论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的悲吟慨叹,还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勇豪迈;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赤胆忠心,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义无反顾,还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情辞激越,他们都心怀一腔爱国热忱,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 五、推荐阅读 陶映竹《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的创作接受》 刘楷《赋到沧桑句便工——姜夔〈扬州慢〉赏析》 洪烛《扬州慢》 上完这节课,我有两点感受:1.时间控制前松后紧,该让学生发挥的地方用时不足。 2.模拟对话学生上台后冷场,这个教学设计是否可行? 听课者意见: 1.四读法,有贴标签之嫌,课堂结构不灵动,缺乏生成,比较僵化。 2.应该寻求一个突破点,进行课堂探究性学习。 经过几天紧张的修改和调整,第二个方案终于出来了。 方案二:揣测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它写下一首歌,于是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维扬:今江苏扬州。②荠麦:荠菜和麦子。③千岩老人:指淮南东路,宋时在淮扬一带。④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⑤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景象。⑥清角:凄清的号角。⑦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⑧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⑨二十四桥:今扬州“二十四桥”。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鉴赏: 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 上处前三句叙事,交待写作背景。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此次初来。“过春风”以下六句写乍城中的印象,满目荒凉,“渐黄氏”三句由视觉向听觉,把空城寒之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状物绘景本领实高。 下片设想当年在扬州有过许多风流的音乐事的杜牧,假如所面对的是这样的情景,绝对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艳情诗业,委婉地表现出对扬州遭到战争破坏的无限惋惜和感伤。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人何在”三句由已及人,联想意中人今在何方?遂化用杜甫《梦李白二首》:“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诗意,写出月夜梦境或幻觉,仿佛看到“故人入我梦”,淡淡的月光透帘而人,映照着她那憔悴哀愁的容颜,借意中人魂魄人梦透过一层抒写了词人对情侣的刻骨相思。 全词结构严密,意脉清晰,从解鞍入城,黄昏听角到月夜问花,按时间顺序写来。从抒情看,先写所见,次写所闻,再写心中所思,逐层写来,从感情容量来看,如同一篇浓缩了的《芜城赋》。又因为其既表现出金兵入侵造成的灾难,又抒发了时人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的心理,故为当时传诵,有很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此词概括力极强,想象丰富,令人惊心动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