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课题: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

【练习】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练习】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

【板书】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

【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

(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

(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

(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

(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3)步骤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什么是反应热? 2、什么是中和热?如何测定中和热?

【引入新课】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产生的。能量正如质量一样,也是物质固有的性质。物质具有的这个能量可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为此,科学家们定义了一个称之为“焓”的物理量,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物理量。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焓变 (一)焓与焓变

【阅读预习】1、焓和焓变分别是用来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反应焓变与反应热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该关系成立? 【板书】1、焓(H ):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物理量。 【注意】① 焓是一个物理量;②焓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与密度相似

【板书】2、焓变(△H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是用来描述反应热的物理量。

(1)单位:J?mol —1或kJ?mol —1

(2)表达式: △H=H (反应产物) — H (反应物)

【学生分析】从能量角度分析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吸热反应:△H>0,即产物的焓(产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焓(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由反应物生成产物时,需吸收能量。

放热反应:△H<0,即产物的焓(产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焓(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由反应物生成产物时,需释放能量。 【板书】

△H>0 或“+”反应吸热

(3)△H

△H<0 或“—”反应放热

(4)对于等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若只存在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表示为:Q p =△H (Q p 为等压反应热)

【投影】我们可以借助于反应焓变示意图来理解反应焓变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示意图

△H = ∑E(反应产物) —∑E(反应物)

【过渡】我们以前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仅表示物质的变化,没有将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表示出来。如果既要将物质变化表示出来,也要将能量变化表示出来的话我们就要借助于热化学方程式了。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含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举例】H 2(g)+12O 2(g)=H 2O(l) △H (298K)=—285.8kJ?mol —1的意义:1molH 2和1

2molO 2反

应生成1mol 液态H 2O 时放出285.8kJ 的热量。

【交流与讨论】观察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交流与讨论】1、△H 的单位中mol —1的含义是什么? 2、观察下面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H 2(g)+1

2O 2(g)=H 2O(g) △H (298K)=—241.8kJ?mol —1

② H 2(g)+1

2O 2(g)=H 2O(l) △H (298K)=—285.8kJ?mol —1

③ 2H 2(g)+O 2(g)=2H 2O(l) △H (298K)=—571.6kJ?mol —1 试回答: 为什么① 中的△H 的值要比②中的 △H 值要大? ③中的△H 的值为什么是②中的 △H 值的2倍?

3、 298K ,101kPa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g)

△H= -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g)和3 mol H 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 ,其原因是什么。 【板书】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投影】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① 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用“g ”,液体用“l ”,固体用“s ”,溶液用“aq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反应条件,也不用↑和↓。

② 注意反应热△H 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H 的测定条件。 绝大多数△H 是在298K 、101325Pa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H 的单位J?mol —1或kJ?mol —1;

④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H 的的值与方程式中的物质前的系数成正比,若反应逆向进行,△H 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⑥△H 的的值指的是反应物完成转化为产物所放出的热量。

【练习】1、比较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与△H 2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1)2H 2(g) + O 2(g) = 2H 2O (g)△H 1

2H2(g) + O2(g) = 2H2O (l) △H2

(2)S(g) + O2(g) = SO2 (g)△H1

S(s) + O2(g) = SO2(g) △H2

(3)H2(g) + Cl2(g) = 2HCl (g)△H1

1

2H2(g) + 1

2Cl2(g) = HCl(g) △H2

(4)C(s) + 1

2O2(g) = CO (g)△H1

C(s) + O2(g) = CO2 (g) △H2

2、在101325Pa和298K条件下,2molH2生成水蒸汽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H2+O2=2H2O ,△H= -484kJ/mol

B.H2O(g)= H2(g)+ O2(g) △H= +242kJ/mol

C.2H2(g)+ O2(g)=2H2O(l),△H= -484kJ/mol

D.H2(g)+ O2(g)= H2O(g) △H= +242kJ/mol

3、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水,放出649.5kJ 热量,乙硼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在101kPa时,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495.2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000L(标准状况)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480g呢?【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9 1 P10 2

【板书设计】二、化学反应的焓变

(一)焓与焓变

1、焓(H):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物理量。

2、焓变(△H):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是用来描述反应热的物理量。

(1)单位:J?mol—1或kJ?mol—1

(2)表达式:△H=H(反应产物) — H(反应物)

△H>0 或“+”反应吸热

(3)△H

△H<0 或“—”反应放热

(4)对于等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若只存在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表示为:Q p=△H (Q p为等压反应热)

(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含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哪些要点?

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molC2H5OH(l)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66.8kJ热量。

(2)18g葡萄糖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280.4kJ热量。

【讲解】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有的能够测量,有的不能测量。比如将一些生成不稳定物质的化学反应,例有C CO,CO或多或少的要转化为CO2,还有一些反应进行的比较慢,要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肯定不能测量。对于这样的反应热,我们就要进行计算才能得到。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反应焓变的计算。

【板书】三、反应焓变的计算

【讲解】反应焓变之所以能够有计算得出,要归功于瑞士科学家盖斯提出的盖斯定律,我们来看看该定律的内容。

【板书】(一)盖斯定律:

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讲解】这就说明对于化学反应,只要其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确定了,不管它中间经历了多少步,反应焓变总是一定的。好比一个人登山,不管他选择什么途径,只要他从山脚

到了山顶,他攀爬的高度总是一定的。这也说明了反应焓变有点像物理学中的矢量。

究其原因是焓是一个状态函数。

【板书】2、理解要点:

(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

(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

【投影】

反应物

a

生成物

△H

△H2

△H1

△H5

△H4

△H3

△H = △H 1+ △H 2=△H 3 + △H 4 + △H 5

【讲解】下面就结合例题,利用盖斯定律来求反应焓变。 【板书】(二)焓变的计算方法

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 【例1】试利用298K 时下述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

C (s ,石墨)+1

2

O 2(g )=CO (g )的反应焓变。

C (s ,石墨)+ O 2(g )= CO 2(g ) △H 1= —393.5kJ?mol —1

CO (g )+ 1

2

O 2(g )= CO 2(g ) △H 2 = —283.0kJ?mol —1

解:设此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C (s ,石墨)+ O 2(g )= CO 2(g )△H 1= —393.5kJ?mol —1 第二步:CO 2(g )=CO (g )+ 1

2O 2(g )△H 2′= —△H 2 = 283.0kJ?mol —1

将上述两步反应相加得总反应为:

C (s ,石墨)+1

2O 2(g )=CO (g )△H 3= ?

根据盖斯定律,△H 3=△H 1+ △H 2′ =—393.5kJ?mol —1+ 283.0kJ?mol —1 =—110.5kJ?mol —1

答:298KC (s ,石墨)+1

2

O 2(g )=CO (g )的△H 为—110.5kJ?mol —1。

【例2】试利用298K 时下述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P 4(s ,白磷)= 4P ( s ,红磷)的反应焓变。

P 4(s ,白磷)+ 5O 2(g )= P 4O 10(S ) △H 1= —2983.2kJ?mol —1

P (s ,红磷)+ 54O 2(g )= 1

4

P 4O 10(S ) △H 2 = —738.5kJ?mol —1

— 29.2 kJ?mol —1

【练习1】试利用298K 时下述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 2N 2H 4(g) + 2NO 2(g) == 3N 2(g) + 4H 2O(g)的反应焓变。

N 2(g )+ 2O 2(g )== 2NO 2(g ) △H 1= + 67.7kJ?mol —1

N 2H 4(g )+ O 2(g )== N 2(g )+ H 2O (g )△H 2= — 534kJ?mol —1

— 1135.7 kJ?mol —1

【练习2】试利用298K 时下述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

Zn(s)+ HgO(s)== ZnO(s)+ Hg(l)的反应焓变。

Zn(s)+ 1

2O2(g)== ZnO(s)△H1= —351.1kJ?mo l

—1

Hg(s)+ 1

2O2(g)== HgO(s)△H2= —90.7kJ?mol

—1— 260.4 kJ?mol—1

【讲解】下面我们看看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求反应焓变的方法——

【板书】2、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

【讲解】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键能。

【板书】(1)键能:原子间形成(或断裂)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H= ∑ (反应物的键能)—∑(反应产物的键能)

【例1】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数据:H—S 364kJ?mol—1,S—S 266kJ?mol—1,S=O 522kJ?mol—1,H—O 464kJ?mol—1。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焓变。

2H2S(g) + SO2(g) == 3S(g) + 2H2O(g) △H= ?

—1484kJ?mol—1

【练习】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数据:P—P 198kJ?mol—1,P—O360kJ?mol—1,O=O 498kJ?mol—1。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焓变。

P4(s,白磷) + 3O2(g) == P4O6(s)

P4分子结构P4

—1638kJ?mol—1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10 3、4

【板书设计】三、反应焓变的计算

(一)盖斯定律:

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

2、理解要点:

(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

(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

(二)焓变的计算方法

S8分子结构

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

2、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

(1)键能:原子间形成(或断裂)1mol 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H = ∑ (反应物的键能) —∑(反应产物的键能)

(第四课时)

(1)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

(2) 由生成反应的焓变计算化学反应的

焓变

(3) 利用化学键的键能求焓变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反应热

焓及焓变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符号:Q

2.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3.单位:J/mol 或kJ/mol

4.分类: 燃烧热:在101kPa 时,1mol 物质完全燃烧

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水时所产生的反应热 5.测定:

(1) 仪器:量热计

(2) 表达式:Q=-C(T 2-T 1)

或Q=-Cm(T 2-T 1)

焓: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符号H 单位:kJ/mol 或J/mol

焓 变

1. 定义: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

2. 表达式:△H=H (反应产物)-H (反应物)

3. 表示方法:热化学方程式

4.

意义:表明了物质变化情况,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书写注意事项

5. 焓 变 的 计 算

【典例精析】

例1. 已知25℃、101kPa 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C(石墨)+O 2(g)==CO 2(g) ΔH=-393.51kJ/mol 、②C(金刚石)+ O 2(g)==CO 2(g) ΔH=-395.41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①式减去②式,得到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石墨)== C(金刚石) ΔH=-1.90kJ/mol

说明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作为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金刚石中,也就是等质量的金刚石具有的能量比石墨高。A 选项正确。

例2. 氢气、一氧化碳、辛烷(C 8H 18)、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O(l)2H (g)2O 21

(g)2H =+1mol kJ 6.285H -?-=Λ )g (CO )g (O 2

1

)g (CO 22=+1mol kJ 0.283H -?-=Λ

)

l (O H 9)g (CO 8)g (O 2

25

)l (H C 222188+→+1mol kJ 5518H -?-=Λ

)l (O H 2)g (CO )g (O 2)g (CH 2224+→+

1mol kJ 3.890H -?-=Λ

相同质量的H 2、C 8H 18、CH 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B )

A H 2(g) B. CO(g) C. C 8H 18 (l) D. CH 4 (g)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假设其质量皆为1g ,则它们放出的热量分别为:

H 2:kJ 9.142mol kJ 8.285mol

g 2g 11

1

=???--

CO :kJ 11.10mol kJ 0.283mol

g 28g 11

1

=???-- C 8H 18:

kJ 40.48mol kJ 5518mol

g 114g 11

1

=???-- CH 4:kJ 64.55mol kJ 3.890mol

g 16g 11

1

=???-- 例3. 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1>ΔH 2的是(AC )

A. 2H 2(g)+O 2(g)=2H 2O(g)ΔH 12H 2(g)+O 2(g)=2H 2O(l)ΔH 2

B. S(g)+O 2(g)=SO 2(g) ΔH 1 S(s)+O 2(g)=SO 2(g) ΔH 2

C. C(s)+1/2O 2(g)=CO(g) ΔH 1 C(s)+O 2(g)=CO 2 (g) ΔH 2

D. H 2(g)+Cl 2(g)=2HCl(g)ΔH 1 1/2H 2(g)+1/2Cl 2(g)=HCl(g)ΔH 2

【解析】此类题目考查了学生运用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和物质状态与反应热关系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过程中容易混淆放出热量的多少与ΔH 大小的关系,突破方法:放热反应,ΔH <0,为负值,所以放出热量越多,ΔH 就越小。A 选项中气态水变成液态水还要放热,故ΔH 1>ΔH 2。B 选项中固态硫变成气态硫需吸热,故ΔH 1<ΔH 2。C 选项一氧化碳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热,故故ΔH 1>ΔH 2。D 选项,后一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为前一反应对应物质的一半,故ΔH 1<ΔH 2。

例4. 为了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①酸的浓度和体积 ②碱的浓度和体积 ③比热容 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⑥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⑦操作所需的时间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全部

【解析】所谓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水时的反应热。在本题中,生成水的量可由酸、碱的量决定,而反应的热效应可由公式Q=Cm(T 2-T 1)求算。由于酸、碱的稀溶液的密度可近似认为1g/cm -3,因此当知道①②时,也就确定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再利用溶液的比热容和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值,即可求出反应的热效应。 【课堂练习】练习册P9—P10 能力提升 【学生分析】

【归纳解析】1.C 从图示的焓变可以看出其正反应是焓升高的反应,故ΔH >0,而逆反应是焓降低的反应,ΔH <0。

2.B 本题的关键是搞清楚题目中所涉及的各种量与N A 的关系。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有10N A

个电子转移、形成8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N A 个液态水分子时放出1300kJ 的热量。 3.A 混合气体中共有0.4mol 甲烷,0.1mol 氢气,且燃烧后生成液态水,故放出的热量为0.4Q 1+0.1Q 3/2=0.4Q 1+0.05Q 3

4.BC Q 指生成2molSO 3时放出的热,若将2molSO 2与1molO 2混合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的SO 3小于2mol ,则Q 1

5.A ②C 2H 4(g)+3O 2(g)→2CO 2(g)+2H 2O(l)ΔH 2=-1411.0kJ/mol ③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l)ΔH 3=-136

6.8kJ/mol

②-③可得: C 2H 4(g)+ H 2O(l)→C 2H 5OH(l)ΔH=ΔH 2-ΔH 3=-44.2 kJ/mol 6.B 方法一:度算法,设物质的量分别为x 、y ,可以解得3.75mol 1.25mol 方法二:十字交叉法 方法三:估算法设二者1:1 7.y 890x 2

569

=13y x =

(第五课时)

【题1】已知X+Y==M+N 为吸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 A.X 的能量一定低于M 的能量 B.Y 的能量一定低于N 的能量 C.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 和N 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该反应一定要加热才可发生

【解析】吸热反应是指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比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而不能特指某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比另一物质所具有的能量高或者低,除非已给数据或可以计算各自数据。对于吸热反应并不一定都需要加热才可以发生。

【题2】已知某反应的焓变小于零,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大于产物的总能量 D.该反应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解析】焓变小于零即说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比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是否能绝对

的认定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这还要看前提,该反应变化的能量是否以热量的形式变化。因为不同的反应它可能以光的形式或者其他途径进行变化,而不以热量的形式。故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题3】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A)

【解析】要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就是要找一幅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比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低的图。

【题4】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方程式表示为:

2NH4ClO4△

N2↑+Cl2↑+2O2↑+4H2O下列对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D)

A.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B.从能量变化的角度,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C.反应的焓变大于零

D.在方程式后增加ΔH及其数据即为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该反应产生出3种气体,而且题目也给了该反应物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所以可以判定A、B均为正确的。选项C错误,因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选项D也错误,因为还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以及,焓变的温度。

【题5】某短跑运动员体重70kg,,其跑时以1/7秒冲出1m远,消耗的能量为6860J,其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葡萄糖提供,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mol,则所消耗葡萄糖的质量为(C)

A.0.22g

B.0.55g

C.0.44g

D. 0.66g

【解析】本题只要利用总能量除以焓变,即可得需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再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乘以其摩尔质量即为答案:

g 44.0mol /g 180mol

/kJ 2804kJ

86.6=?

【题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H +(aq)+OH -(aq)===H 2O(l) ΔH=-57.3kJ·mol

-1

分别向1L0.5mol·L

-1

的NaOH 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 ②浓硫酸 ③稀硝酸,恰好完

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ΔH 1、ΔH 2、ΔH 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D ) A.ΔH 1>ΔH 2>ΔH 3 B. ΔH 2<ΔH 1<ΔH 3 C.ΔH 1=ΔH 2=ΔH 3 D. ΔH 1>ΔH 3>ΔH 2

【解析】用③稀硝酸是我们正常学习的中和热57.3kJ/mol ,若改用①稀醋酸这种酸为弱酸,部分电离,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会被继续电离所吸收,故释放出的热量数值会变小;若用②浓硫酸,浓硫酸有自己的特性,那就是溶于剧烈放热,故释放出的热量数值会很大。另外三者均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数值越大的其焓变的值越小。所以有选项D 是正确的。 【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需要加热的也未必是吸热反应,因为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来促使反应的发生。放热反应主要体现的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而没有指代在常温下能容易发生。

【题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D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焦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解析】按题目来说,就是寻找吸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所以本题中就只有焦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为吸热反应了。

【题9】下列关于ΔH (焓变)的说法正确的是(BD ) A.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 ΔH >0时,反应吸收热量;ΔH <0时,反应放出热量 C.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的值与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D. ΔH 的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解析】反应热是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而焓变是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焓之差,二者不存在相等的关系。焓变的值是受化

学计量数影响的,是按倍数变化的。

【题11】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3.1g的单质磷(P)在3.2g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

(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是,其相应的质量(g)为。

(2)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则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反应热ΔΗ= 。

(3)写出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解析】

本题中磷燃烧可能生成P2O3和P2O5,要确定二者的比例,需要通过题目中的两个数据来联立方程组求解。设3.1g中有物质的量为x的磷生成P2O3,有物质的量为y的磷生成P2O5。故

x+y=3.1g/31g?mol-1 ①3x+5y=2×3.2g/32g mol-1 ②

解得x=y=0.05mol 所以可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为P2O3和P2O5,且质量分别为0.05mol×110g mol-1/2=2.75g 和0.05mol×142g mol-1/2=3.55g

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即1mol磷完全燃烧生成P2O5释放热量为Y kJ。从第1小题,我们可知0.1mol磷燃烧生成0.025mol P2O3和0.025mol P2O5释放的热量为X kJ,故2mol磷燃烧生成0.5mol P2O5和0. 5mol P2O5释放的热量应该为20X kJ,从而可知,1mol磷燃烧生成P2O5释放的热量为20 X kJ-Y kJ。ΔΗ=-(20 X -Y )kJ?mol-1

热化学方程式为P(s)+3/4O2(g)==1/2 P2O5 (s) ΔΗ=-(20 X -Y )kJ?mol-1

【题12】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用二氧化氮为氧化剂,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2NO2(g) ΔΗ1=+67.7 kJ/mol ①

N2H4(g)+O2(g)==N2(g)+2H2O(g) ΔΗ2= -534 kJ/mol ②

试计算1mol肼和二氧化氮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kJ,写出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有:②-1/2①得N2H4(g) +NO2(g) == 3/2N2(g)+2H2O(g)

ΔΗ=-534 kJ/mol-1/2×67.7 kJ/mol=-567.85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2N2H4(g) +2NO2(g) == 3N2(g)+4H2O(g) ΔΗ=-1135.7 kJ/mol

课题: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熔融氯化钠电解体系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电解、电解池概念,清晰地建立起电极

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判断阴极和阳极;

2.通过运用电解的原理分析食盐水的电解、铜的电解精练,了解这些较复杂体系中所发生

的反应以及电解的实用价值;

3.通过学习电镀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另一种电解原理的应用方法,并

进一步体会电解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

4.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5.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科学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经联想质疑中熟知的反应切入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节学习;以已知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为起点,从而分析具体反应中阴阳离子的移向,在渐进的学习中明白电解、电解池,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在电解原理的应用中,要让学生明白规律是有条件限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化学的魅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了解方法的重要意义,明白将来实现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电极反应

教学难点: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已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Na(s)+Cl2=2NaCl(s) △H= —822.3kJ?mol—1如果要真个反应反方向进行,则需要

外界提供能量,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外界能量。

【学生】电能。

【提问】那么这样的反应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学生】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教师】对,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中重要方法就是电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电解。首先我们来以电解熔融NaCl了解一下电解的原理

【板书】一、电解的原理

【阅读交流】

1)、通电前,熔融氯化钠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

2)、通电后,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怎样?

3)、接通电源后,熔融氯化钠中Na+、Cl-各向那个方向运动?

4)、移到两极表面的Na+、Cl-将发生什么变化?

熔融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测试含复习资料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5分,共30分。)1.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C6H12O6(葡萄糖)+6O2 62+6H2O B. 332O 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大于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反应热是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B.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2O(g)=H2(g) + 1/2O2(g) △H = +241.8/ H2(g)+ 1/2O2(g) =H2O(1) △H = -285.8/ 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A.吸热88 B.吸热2.44 C.放热44 D.吸热44 4.已知:H2(g)+F2(g) 2(g) △H=-2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 B.1氢气与1氟气反应生成2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C.在相同条件下,1氢气与1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氟化氢气体的能量D.2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的氢气和1的氟气放出270热量 5.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图: 下列有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改变 C.反应物的总能量E1与生成物的总能量E2一定相等 D.此反应一定有热量的变化 6.相同温度下,有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1)2H2(l)2(g)2H2O(l)△H1= 1? 1 (2)2H2(g)2(g)2H2O(l)△H1= 2? 1 酶 - 1 - / 4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及建议

化学反应原理是在学完化学必修1,必修2后的一个选修模块,供侧理学生选学。《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三个专题。“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对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贡献等内容。“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研究化学反应发生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所遵循的规律及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等。“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研究化学平衡原理的一些应用,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等;其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是“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例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和放热)化学平衡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影响的重要依据;化学反应的焓变的计算是判断某一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着力挖掘和体现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涉及到的核心观念有化学反应的能量观、平衡观和化学反应中微粒观。 定性与定量、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例: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盖斯定律,化学反应限度与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现象与本质相统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都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相统一 《化学反应原理》同样是探究式教学,但与必修1、2相比无论是探究的能力还是探究的开放度都有很大不同,《化学反应原理》则更适合于开展基于定量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探究活动。必修1、2更多的只是现象的描述,几乎没有理论的依托,如电解NaCl溶液,只需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不许要解释为什么,而解释为什么则由选修来完成。 4.本模块新增加的内容 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介绍了碰撞理论和过度态理论) 3.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4.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有关化学原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本模块时,需要重视选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1.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时1 原子结构 1.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B.O2-:1s22s22p4 C.Cl-:1s22s22p63s23p6D.Ar:1s22s22p63s23p6 解析:氧离子(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B选项是氧原子(O)的电子排布式。 答案:B 2.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解析:A、B两项不符合洪特规则;C项,原子处于激发态,不是能量最低状态;D中能够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 答案:D 3.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析:A中1s2结构的原子为He,1s22s2结构的原子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 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碱金属元素可以,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C 4.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和离子,其对应的元素一定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两原子其核外全部都是s电子 B.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离子 C.原子核外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而d能级上没有电子的两种原子 D.两原子N层上都有1个s电子,一个原子有d电子,另一个原子无d电子 解析:氢原子和锂原子都只有s电子但不在同一周期,A错;2s22p6的离子如果是阳离子的话,对应的元素就和2s22p6的原子对应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错;虽然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即使d能级没有电子,但4s上可能有电子或没有电子,C错。 答案:D 5. 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创新教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以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标分析 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点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3《化学反应的速率》(第1课时)

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并初步了解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实验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使学生知道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进行定量实验的设计、如何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等,提高他们利用定量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通过课本上的例子说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具有利用价值不仅决定于它是否有可能发生以及反应进行的程度,还决定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要想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必须要了解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并能定量分析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下节课我们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板书】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 【思考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思考2】如何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 【学生】反应物消耗的快慢或生成物增加的快慢 【思考3】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 【活动?探究】学生阅读P55 【投影】实验的图片。 【思考1】实验中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哪些方法表示? 【学生】单位时间内盐酸溶液或氯化镁的浓度变化;单位时间内镁的质量变化; 单位时间内镁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思考2】若用单位时间内盐酸浓度的减小或氯化镁浓度的增大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速率,需要哪些数据呢?二者在数值上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需要准确量取盐酸的体积,并利用关系式计算出反应中消耗的氯化氢或生成的氯化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选择题 (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 、正盐水溶液pH 均为7 D 、硫酸钠水溶液pH 小于7 2、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 离子浓度分别为 A mol ·L -1与B mol ·L -1,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4、向0.1 mol ·L —1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会引起 A 、溶液的pH 增大 B 、溶液中c (CH 3COO — )减小 C 、溶液中c (H +)增大 D 、溶液中c (H +)·c (OH —)增大 5、pH=1的HClO 溶液与0.1 mol ·L —1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A 、c (Na +) = c (ClO —) B 、pH>7 C 、pH=7 D 、pH<7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C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D 、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7、0.1 mol/L NaHCO 3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5.6 B 、7.0 C 、8.4 D 、13.0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的溶液中,pH 最大的是 A 、Na 2CO 3溶液 B 、NH 4HCO 3溶液 C 、NaH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9、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 B 、0.1 m o 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 c (OH —)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 =5的混合溶液:c (Na +)>c (NO 3- ) 10、有①Na 2CO 3溶液、②CH 3COONa 溶液、③NaOH 溶液各25 mL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 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 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 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 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 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 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 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 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 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 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 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 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 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 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期末测试题

高二上学期教学检测题化学 第Ⅰ卷(选择题,共47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14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NH3B.BaSO4 C.CH3COOH D.CH3COONH4 2.下列溶液中导电性最强的是() A.5L 0.1mol / L NH3·H2O B.5L 0.1mol / L 盐酸 C.0.1L 0.1mol / L H3PO4溶液 D.0.1L 0.1mol / L Ba(OH)2溶液 3.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且水溶液显酸性的微粒是( ) A.Al3+B.OH- C.H+D.HCO3- 4.已知:(1)Zn(s)+ 1/2O2(g)= ZnO(s),ΔH = -350 kJ·mol-1, (2)2Ag(s) + 1/2O2(g)= Ag2O(s),ΔH = -25 kJ·mol-1,则Zn(s)+ Ag2O(s) = ZnO(s) + 2Ag(s)的ΔH等于() A.-375 kJ·mol-1B.-325 kJ·mol-1 C.+375 kJ·mol-1D.+325 kJ·mol-1 5.下列有关问题,与盐的水解有关的是() ①NH4Cl与ZnCl2溶液可作焊接金属中的除锈剂②用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 液可作泡沫灭火剂③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④实验室盛放碳酸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⑤Al2S3不能通过溶液中的反应制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Al3+、Na+、HCO3-、[Al(OH)4]- B.Ca2+、HCO3-、Cl-、K+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

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鲁科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五) 第5章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某人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液呈微酸性,医生建议他( ) A.少吃苹果、梨等水果 B.少吃菠菜、芹菜等蔬菜 C.少喝牛奶、豆汁等饮料 D.少吃含蛋白质、脂肪多的肉类食品 解析:尿液呈酸性,说明他身体呈“酸性”,应多吃碱性食品加以调节,苹果、梨、菠菜、芹菜等水果、蔬菜代谢以后呈碱性,牛奶、豆汁等代谢以后呈碱性,而肉类食品代谢以后呈酸性,所以应少吃此类食品。 答案:D 2.20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 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 D.石英橡胶塑料 解析:A中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如棉花、木材等;B中食盐大量存在于海水中,提取即可,不必合成;D中石英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石英砂、水晶等;C中物质全部为合成而得,故选C。 答案:C 3.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氯气和二氧化硫均可作为漂白剂,若同时使用它们去漂白某一润湿的有色物质,漂白效果会明显加强 B.为了消除碘缺乏病,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C.苯酚有杀菌和止痛作用,药皂中也掺有少量苯酚,所以我们可以用苯酚对环境消毒或直接涂抹于皮肤 D.工业酒精不能加水当酒品尝,其原因是它含有甲醇,它虽具有酒香,但饮用后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解析:Cl2与SO2及水反应会生成没有漂白作用的盐酸和硫酸;食盐中加的碘是以碘酸根的形式存在;苯酚不能直接涂抹于皮肤上。 答案:D 4.我们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日常生活中许多小窍门和小常识往往包含着化学知识。生活中以下做法符合化学原理的是( ) ①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上的油污②用食醋清除暖水瓶中的水垢 ③用热的纯碱洗涤铁锅上的油污 ④用汽油清洗电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各种饭锅上的油污是酯类物质,热的纯碱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OH-的存在能使油污水解而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洗去,故③对;钢丝球不仅不能擦洗去油污,而且能将铝锅擦伤,因为铝的硬度小于钢丝,故①错;用汽油清洗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时,叶片表面上的漆面会被汽油溶解而破坏,故④错。 答案: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氟牙膏含氟越高越好 B.牙膏中加入抗菌剂可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C.牙膏的主要成分包括摩擦剂和清洁剂 D.由于铝元素对人体有害,所以牙膏中不能有氢氧化铝 解析:在牙膏中加入叶绿素,有一定预防龋齿的作用,氢氧化铝是牙膏中常用的摩擦剂。 答案:C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4《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

(第五课时) 【题15】A、B、C、D四种物质皆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加入水稀释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B) A.A+B C+D B.A+H2O C+D C.A+B C+H2O D.A+2B+H2O C 【解析】选项A中:加水稀释后,A、B、C、D四种物质被同等程度稀释,所以平衡不移动;选项B中,加水稀释后,A、C、D三种物质的浓度均减小,但水并未变,所以C和D 的有效碰撞几率显著下降,A与水的却不显著。(对于该反应,也可作如下分析,加水后,水在混合体系中的百分含量增加,相当于水的“浓度”增加,所以平衡向右移动);同理,选项C中,加水后平衡应左移。选项D中是一个非可逆反应,加水后平衡不移动。 【题1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5。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后达到平衡时,SO2、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 mol和0.9 mol,此时容器内SO3的物质的量应为() A.1.8 mol B.2 mol C.2.2 mol D.2.4 mol 【解析】 【题17】某温度时,把1 mol 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10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4 s时NO2的浓度为0.04 mol·L-1,再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前4 s中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1·s-1 B.在4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 C.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2O4 0.4 mol D.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O2 1.6 mol 【解析】因为出现红棕色,所以说生成了NO2气体。2NO2N2O4,4s时,生成的NO2的物质的量是c(NO2)V=0.04 mol·L-1 10L=0.4 mol,则消耗的N2O4是0.2 mol,剩余的N2O4是0.8 mol,这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0.4 mol +0.8 mol=1.2 mol。由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4s时容器压强为开始时 1.2倍,前4s中,v(N2O4)=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精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1.1 关注空气质量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4.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反映的内容,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确定。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版

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纵观整个高中化学,这部分内容是对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深化;就本教材而言,这部分内容是继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后,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学习第四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做好准备。同时,化学反应速率对工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和锻炼,在心理上逐渐趋于理性,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加强,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a、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b、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会运用归纳、验证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归纳推导的方法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采用分析、归纳、验证的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课时安排】共2课时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总结材料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焓变、反应热 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课题: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 学校: 授课教师: 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 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预 设 教学生成 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必修相关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 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 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 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 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 ?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 讨论、思考、提问 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 核心环节 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 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 盖斯定律的 应用讲评 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 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 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 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 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 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 P4(s、白磷)+5O2(g)=P4O10(s); ΔH = -2983.2 kJ/mol P(s、红磷)+5/4O2(g)=1/4P4O10(s); ΔH = -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3COOH(l)+2O2(g) =2CO2(g)+2H2O(l) △H1=-870.3KJ/mol (2)C(s)+O2(g)=CO2(g) △H=—393.5KJ/mol (3) H2(g)+O2(g)=H2O(l) △H=—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 培养计算能力 环节四 反应热的计算讲评 〖练习1〗298K,101KPa时,将1.0 g钠与足量的氯气反应,生成氯化 钠晶体并放出17.87 KJ的热量, 求生成1mol 氯化钠的反应热? 〖练习2〗乙醇的燃烧热是 △H=-1366.8KJ/mol,在此温度下, 1Kg乙醇充分燃烧后放出多少热 量? 培养计算能力 环节五课堂总结 怎样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1、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 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 的系数包括△H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 缩小相同的倍数。 2、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H相加或 相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3、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n × △H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归纳与整理 附录I 后记 周期表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归纳与整理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附录 后记 化学与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 课题1 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课题2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课题3 纯碱的生产 归纳与整理练习与实践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知识点总结 §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温度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2)焓: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符号:H。单位:KJ·mol—1。 ①焓变:△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0,吸热反应,△H<0,放热反应。 ②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③焓变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④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2.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状态明,符号清,量对应,标温压。

①状态明: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②符号清:注明焓变(要写单位、注意正、负号)。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正逆反应焓变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③量对应:△H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系数成比例。 ④标温压: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98K和101.325KPa 可以不标明。 3.燃烧热: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释放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4.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 量叫做中和热. ①中和反应实质:H+和OH-反应。 其热化学方程式: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②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 57.3kJ/mol。 ③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目的: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仪器及试剂:量热计(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盐酸、NaOH溶液。 原理:Q=-C(T2-T1)=-mc(T2-T1)C: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c:该物质的比热容; m:该物质的质量;T1: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2: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