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格心理学重点论述

人格心理学重点论述

人格心理学重点论述
人格心理学重点论述

一.结合性别角色讨论个体行为的差异

性别角色差异是在社会化过程在形成的,分为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学习性别角色行为;第二,形成性别角色观念,即指个体对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形象的认识;第三,确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即个体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与评价。这三个互为联系的阶段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区别教育,二是角色模式认同,前者涉及到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后者则论及到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同。这两种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交叉进行的。

心理学教授班姆(Sandra Bem)首先提出「双性化」的观点,虽然不无争议,但她的理论引起广大兴趣。她说,男人气概(Masculinity)或女性气质(Femininity)不是向度的两个相反极,而是独立的。她继续争论说:心理最健康的人同时具备男人气概和女性气质,她称之为「双性化」。这样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做被视为是男性的事情,或表现出女性的温柔,他们懂得灵活变通。反之,那些只有男人气概或女性气质的人,在生活上适应能力差。换言之,「双性化」有两个好处:更能适应;心理更健康。班姆在她的代表作《性别视框》(The Lenses of Gender)中表示:我们有一些有色眼镜,其一,以男性为良好,女性为偏差;其二,将性别两极分化,将生活上每一件事情划分为男性的和女性的;其三,以生理为藉口,为上边两个有色眼镜护航。但是,班姆认为性别角色是文化培养所至,所以她争论说,我们不应该再强调「男女之别」,反之将它化为女性的利益。她就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说明夫妇二人怎样在平衡职业、家事、照顾孩子各事上,完全平等。

二.依恋类型与成人人际关系

如果问人们,什么能给你带来快乐,他们常会提到与别人的关系(Myers,1992)。当人们静心思考什么是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时,职业、个人成就、物质条件比起我们所爱的人来,总是排在第二位。确实,埃里克森认为,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虽说人际关系是我们得到欢乐的最重要源头,可它有时又是痛苦的发源地。很多成人建立了人际关系,可是由于某些原因却不起作用。你和某个冷漠的人打交道时,你可能得受点挫折。或者你的同伴依赖性太强,让你透不过气来。如果你运气好,会遇上一个自信的、热情投入的情人。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建立人际关系很容易而有的人却感到很难?人际关系成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个考察人际关系的流派认为,要理解成人的浪漫行为,须从很早的童年经历开始。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主张,怎样与身边重要人物(如成人)建立联系,反映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特点。近期研究发现这一点很有价值。

1.对象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的弗洛姆(人类需要中关联的需要),沙利文(人际需要)

在20世纪中期拓展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中,有一些就是由于客体关系理论

(Object Relations)而出名的。客体关系理论是从自我心理学中衍生而来。它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比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内在冲突更值得注意。婴儿对母亲和其他人的依附,形成了自我的发展,并使个体由强烈的对母亲的依附朝向一种比较独立自主的状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拥有了未来人际关系类型的基础。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梅拉涅·克莱因(Melanie Klein)、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和赫德因兹·考特(Hdeinz Kohut)。他们对对象关系理论的解释有不同,但这些不同观点之中都贯穿着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像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学者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强调早期经历的作用。但他们并不关注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内部冲突和驱力,而对婴儿与他身边的重要人物的关系感兴趣。这主要指孩子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第二,顾名思义,对象关系理论假定,孩子对他的环境中重要的对象会产生无意识的表象。当父母不在时,这种对父母的无意识表象不只是给孩子提供了与自己有关系的对象。孩子内化父母形象的方式影响到孩子在今后建立的关系中对他人的看法。换句话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状况影响到孩子在成人后与重要他人建立有价值的依恋关系的能力。

对象关系理论成了依恋理论的出发点。对这个理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1973,1980)和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1989,Ainsworth Blehar,Waters &Wall,1978)。这些心理学家开始是考查婴儿和养育者(通常是母亲)的情感依恋。鲍尔比称之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人依附于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鲍尔比尤其感兴趣的是婴儿与养育者分离时的行为表现。有的孩子很会应付分离,他们似乎明白,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马上就会回来,他们所需要的爱和照料不会失去。但是,另一些孩子以哭喊来反抗分离。还有另一些孩子在妈妈离开后陷入绝望,有些孩子在妈妈回来后甚至不理她。

爱因斯沃斯和她的同事在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做了类似的观察。她们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Ainsworth et al.,1978)。第一种叫做安全型关系,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第二种叫做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第三种叫做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敏感。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依恋理论家就不同的依恋类型做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象关系理论家一样,他们指出,这种不同的亲子关系从长远看影响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

不好的印象。鲍尔比(Bowlby,1973)这样解释,“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样,与养育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持的源泉。如果我们的依恋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认为这些依恋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

2. 成人的依恋类型

如果依恋理论学者是对的,那么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不同依恋类型应该能适用于成人。换句话说,爱因斯沃斯及其同事将孩子分成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并建立恋爱关系时,这些特点仍会显露出来。我们能找出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并信赖对方。我们也能发现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最后,我们也能看到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有时候显得比较强势。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吓跑了同伴。

有趣的是,首先尝试查明和测量这三种成人依恋类型的是刊登在《洛基山新闻》上的一项调查(Hazan & Shaver,1987)。有一千多个读者从科罗拉多州这份报纸的生活版上看到了这个小测验并寄来了他们的答案。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求答题者标明下面三种描述中哪一种与他们最接近: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另一个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第一种情况描述的是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第二种是回避型的成人,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成人。尽管样本不一定具有科学性,但是结果却给人启发。答题者中56%属于安全型,25%属于回避型,19%属于焦虑—矛盾型。后来的一项美国全国大样本调查(Mickelson,Kessler,& Shaver,1997)发现了相似的分类的情况:59%的安全类型,25%的回避型和11%的焦虑型(5%的不可分类)。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些数字的意义,并且发现三种类型的成人的比例与发展心理学者计算的婴儿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比例非常匹配(Campos,Barrett,Lamb,Golksmith

& Stenberg,1983)。这些数据上的相似性和一种说法相一致,即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期。

另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亲子关系和成人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一种推测。当问到家庭成员关系时,安全型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成人更倾向于描述同父母的积极关系和一个温暖、信任的家庭环境(Brennan& Shaver,1993;Diehl,Elnick,Bourbeau,& Labouvie-Vief,1998;Feeney & Noller,1990;Hazan & Shaver,1987;Levy,Blatt,& Shaver,1998)。与之相反,焦虑—矛盾型的人很少回忆起父母的支持,回避型的人描述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不信任的和情感淡漠的。描述父母的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是回避型的,他们不大可能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类型。

3. 其他的模型和测量

成人依恋类型的提出导致了这方面著作和研究的大量涌现。这类研究包括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新观念和怎样对个体进行分类的新标准(Bartholomew,1990;Bartholomew & Shaver,1998;Carver,1997;Simpson,Fischer,& Liu,2005)。近年来依恋研究者发现按两个维度对依恋类型进行分类比较有用(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Brennan,Clark,&Shaver,1998)。研究者首先把人们分成对爱情伴侣将背弃他们感到害怕和不害怕的两类。从依恋理论来看,我们可以说这种害怕背弃反映了个体内化了的自我价值感。很少担心背弃的那些人把自己看做是有价值的和值得被珍惜的。在维度另一端的人,怀疑自己的价值,对别人是否会觉得他可爱持保留态度。研究者把这个维度成为焦虑。第二个维度反映人们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在此维度一端的人,相信对方是可信的,会满足他的情感需要;维度另一端的人,认为别人是不可信的和拒绝的。研究者把这个维度叫回避。

我们把这两个维度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图6.4所示的四种分类模型。喜欢亲密和不过分关注背弃的成人被归为安全型,与三类别模型中的安全型成人一样,这些人倾向于寻找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为此感到愉悦。但是,一些不害怕背弃的人仍对他人极不信任。这些回避型(有时称为拒绝型)的个体逃避密切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大信任别人,或因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愿在情绪上依赖别人。

模型中其他两类人体验着不被别人爱的情感,这使他们背上了害怕爱人背弃他们的永久负担。其中喜欢亲密的人被归入焦虑—矛盾类型(有时称为过分关注型)。因为这种人缺乏自我价值感,他们通过寻求与别人的亲密来获得自我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试图去证明如果别人发现他们是可爱的,他们就一定是值得爱的。遗憾的是,当他们的伴侣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亲密需要时,自我价值的缺失就会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打击。另外,还有一种无定向的人(有时称为恐惧型)。这些成人认为自己不值得爱,怀疑爱情是否能提供所需要的亲密。他们回避与别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的痛苦。

学生们会问,三分法和四分法哪个能更好地描述成人依恋类型?答案是,虽然近来研究

中有运用四分模型的倾向,但这两个模型都是有用的。因为研究者有时把研究对象分成三类,有时把他们分成四类,这样就难以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但是因为两个模型间的相似性,所以运用任何一个模型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下面介绍的研究都是运用这两种模型进行的。

4.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

依恋类型真的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吗?回答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也许在于人们在爱情关系中有多快乐。好几个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对他们的浪漫关系更满意(Brennan & Shaver,1995;Keelan,Dion & Dion,1994;Pistole,1989;Simpson,1990; Tucker & Anders,1999)。其他方面也存在这种现象,即,有安全依恋型同伴的人也更满足于他与别人的关系。不奇怪,安全依恋型成人也倾向于找一个同样依恋类型的同伴(Brennan & Shaver,1995;Collins & Read,1990;Kirkpatrick & Davis,1994)。

有研究者测量了52岁人群中的依恋类型(Klohnen & Bera,1998)。研究人员在这些参与者21岁、27岁和43岁时就已经测量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像预期的一样,安全性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如图6.5所示,安全型的参与者比回避型参与者更可能结婚和保持婚姻状态。到52岁时,95%的安全型成人都已经结婚,仅有24%的曾离过婚。相比之下,仅有72%的回避型成人曾结过婚,50%的人经历过离婚。

但是,为什么人们同安全型成人的关系比同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成人的关系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考察了同这三种类型的人建立的关系的特点。他们发现安全依恋的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中有很多爱、承诺和信任(Keelan et al.,1994;Simpson,1990)。此外,这些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接纳并支持同伴(Hazan & Shaver,1987)。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Simpson,1990)。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

三.精神分析如何解析梦

释梦之一:小白狗被绞死

有位女性梦见一只小白狗被绞死,与弗洛伊德的助手费兰斯对此梦的分析的例子,现在已被许多书引用,而成为很有名的话题。当这位女性把梦中“荒诞”的经历告诉费兰斯以后,费兰斯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条小白狗实际上是这位太太所讨厌的义妹的形象。读者诸君恐怕难以相信,小白狗怎么会成为人的形象的代表呢?可是,若看看费兰斯下面的说明,对于他的结论你多半会心悦诚服的。费兰斯的说明是这样的:这位女性对烹调很擅长,并且有时还亲手勒死鸽子、小鸟等来烹饪。但她绝不认为这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很想辞去这项工作。在分析梦的过程中,这位女性说出了这些情况,于是我问她是否有特别讨厌的人时,她说出了义妹的名字,并激奋地说起了义妹对她丈夫“就象训练好了的鸽子一样”,

使她十分厌恶。我告诉她,你在梦中勒死小白狗的方法同勒死鸽子的方法实际是一样的,而鸽子、白狗其实都已拟人化了,它很可能就是你义妹的形象。通过进一步询问,果然得知,这位太太在做此梦之前曾与义妹大吵了一场,还把义妹从她房间里赶了出来,对义妹骂道:“滚出去,但愿别让狗咬着我的手!”分析到这里,女士承认,她确实有过“义妹死了可好”的想法,而她的义妹身材矮小,皮肤细白,就像小白狗一样。

梦中出现的象征

虽说人的有些欲望能像上面那样的梦中明显表现出来,但也有些欲望会不露形迹地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欲将义妹勒死这种反社会、反道德的欲望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更明显。实际上我们就是睡着了,良心也不是完全麻痹的,而是在适当地起着作用。弗洛伊德把这种机制叫做“梦的检阅”。它和过去军方检查报纸、书刊,把当时认为不妥的部分删掉重写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以不能让无意识界的芥蒂在有意识界随便露头,是因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镜头里都闪烁着检查官的目光,起着禁止可疑东西通过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尽管是在梦中,无意识欲望中一些丑恶的东西也都在换装、变形,变成能混过检查官眼睛的那种程度再表露出来。勒死义妹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勒死小白狗还能说得过去。于是,在分析梦时,就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找到事物的本质,为此需要懂得梦的“象征”。如:性行为→骑马、吃香蕉等;男性性器→竹竿、手杖、蛇等(呈棒状的东西)。女性性器→花瓶,房子等(呈容器状的东西)。弗洛伊德把这些关联密切、

可以置代的东西称之为“象征”。前面举例中的义妹→小白狗之间的密切关联,也是一个象征,但这毕竟只是当事人明白的象征,与男性性器→竹竿这样的能被广泛用于断定性质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们掌握了“象征”的多变性,解释梦就比较容易了。一位年轻女性做了这样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乍一看,这个梦没什么离奇之处,可是你若知道“象征理论”,这个梦就很不得了。如果把这个梦分析出来,就是:“某个男人强迫一个讨厌他的女性进行性交,失败了三次,但第四次终于达到了目的。”实际上,这位女性有了三次拒绝男朋友求爱的经历,这次也要坚持拒绝到底。梦中的“象征”把表示的性交成功,恰恰是她对自己行为能否成功的担忧。可见,判断梦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平时被压抑在心底的欲望,以及各种“象征”的意义。有了这两条,不少梦能够合理地阐释。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 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 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 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①自由意志----决定论 ②理性----非理性 ③整体说----原素说 ④素质论----环境论 ⑤主观性----客观性 ⑥主动性----反应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升华、理智化、反向、否认、投射、替代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9.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0.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1.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自陈式问卷、投射测验 12.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13.人格动力: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阿德勒是自卑感、马斯洛是自我实现 14.1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5.斯金纳提出了两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6.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和睦相处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多拉德与米勒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将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21.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类型四个水平 22.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3.大五人格的维度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4.Funder现实准确性模型包括:良好的判断目标、良好的特质、良好的信息、良好的判断者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③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④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⑤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 2.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 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3.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 量来源。 4.力比多(性本能)——即生命力 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 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5.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 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 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6.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攻 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 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 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 在潜意识的海洋中,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它是能量的储存库,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 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 1、口腔期(0-1岁) 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 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 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 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口腔期(0-1.5岁)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鉴。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8.梦的工作包括:凝缩、替代、象征、润饰。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有: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生命力。它按等值原理和熵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神经症文化决定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基本焦虑。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 阿德勒是自卑感、霍妮是基本焦虑。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代币制、厌恶刺激疗法、行为协约。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20. 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 4.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卡特尔 6.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7.顺利完成任务而必须具有的人格特征是( A 能力)B 气质 C 性格 D 智力 8.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9.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A 阿德勒 B 奥尔波特 C 罗杰斯 D 艾森克 10.阿德勒认为()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机。A 生活风格 B 保持自卑 C 社会兴趣D追求优越 11.艾森克研究发现,()特质与大脑皮质兴奋、抑制水平有关。 A 内外倾 B 神经质 C 宜人性 D 精神质 12.首先提出“同一性”问题的人是(C 艾里克森)。A 荣格 B 斯金纳 D 阿德勒 13.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 B 马斯洛)。 14.提出个体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到别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班杜拉)。 15.“火可以使黄油融化或使鸡蛋变硬”反映了人格的(D 社会性)特性。A 整体性 B 独特性 C 稳定性 16.“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反映了人格的(C 稳定性)特性。A 整体性 B 独特性 D 社会性 17.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最深层部分是(C 潜意识) A 意识 B 前意识 D自我 18.弗洛姆认为人克服孤独感的积极方式是()A逃避自由 B 积极自由 C 毁灭 D独裁 19.贝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 自卑 B 建构 C 强化 D特质 20.最早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人是()A奥尔波特 B华生 C高尔顿 D斯皮尔曼 2.荣格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把人格分为() D 内倾 E 外倾 3.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A 首要特质B 中心特质C 次要特质D 个人特质 E 共同特质 4.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 B 类型 C 特质 D 习惯反应 E 特殊反应)A 移情 5.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A 归属需要B 尊重需要D 审美需要E 自我实现需要 6.弗洛伊德认为,可以通过()了解无意识。A 自由联想 B 口误 C 梦 D 集体无意识 E 催眠 7.指出下列属于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A 弗洛姆E阿德勒) B 斯金纳 C 霍妮 D 艾里克森 8.阿德勒提出了以下著名概念( ) A创造性自我 B 生活风格 C 追求优越 D 社会兴趣 E自卑感 9.荣格研究的集体潜意识主要有( A 阿尼玛 B 阿尼姆斯 C 阴影 D 自性 E 人格面具) 10.大五人格模型主要包括( A 外倾性 B 宜人型 C尽责性 D 神经质 E开放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