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學的基本概念

Instructor: 方永泉

Date:2007.12

教學的意義

中文

●古籍中教與學兩字常單獨出現,如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學則為「效也」、「受人之教而效也。」

●禮記學記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中國首將教、學合用之始。

●從中文來看,教學包括了教師的指導示範以及學生的遵從仿效。因此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完成有計畫、有目的、有價值、符合認知性與學習者發展狀況的一種歷程與結果。

教學的意義

●英文─teaching, instruction

●兩者區分不大。嚴格說來,teaching涉及整個教學情境中的師生互動關係,範圍較廣,包括計畫、準備教材、評鑑等全部教學活動。Instruction範圍較窄,專指在教室中所執行的例行技能之訓練。

●teach的字源有四種意義:

1.lore:為learn的字根,指用來被教的事實與信念,早期的teach與learn相同。

2.token:使用信號或符號,向某人展示某事物,或引發某人對於特定人事物的反應。

3.imparting:給予資訊,向某人展示如何做及進行某科目的練習等。亦即由外向內地傳授。

4.inquiry: 有計畫地提供學習者探究的模式。指師生間進行教育性的論辯,討論有意義的議題。

教學的意義─綜合來說

●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亦指「教學(導)者透過特殊程序的安排以促使被教導者學習教材。」

●基本上,「教」是依存於「學」的,教的核心工作就是要使學生能執行學習的活動,否則教學任務無法達成。

教學的性質

●教學是一種複雜的概念或活動歷程,教學活動必須依據理論才不致徒勞;

●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的必須佐以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教學是一種傳遞訊息與溝通的過程,故教學雙方的條件會影響結果;

●有效的教學是一種雙向回饋活動,教與學缺一不可;

●教學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手段,若無教育目的,教學便無意義。

教學的規準

●目的性(purposiveness):教學是有意向、計畫及目的的活動,而且也不應悖離基本價值。

●釋明性(indicativeness):教材的傳遞必須透過某種特殊的程序或方法的設計,它不是隨機的。

●覺知性(percetpiveness)─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習能力。

●效率性(effectiveness)─教學者要設計一套最有效率的教學程序以適時達成目標。教學的原則

●準備原則─暖身(教師及學生均應有所準備)

●自動原則─引發學生自發反應,共同參與教學。

●熟練學則─有讓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

●同時學習原則─克伯屈(Kilpatrick)提出主學習(primary learning)、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附(輔)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又如布魯姆(Bloom)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個領域。

●社會化原則。

●個別適應原則。

●科學化原則。

●藝術化原則。

教學方法的種類

●傳統上多用二分法

教師中心vs. 學生中心

灌輸式教學vs. 啟發式教學

闡明式教學vs. 發現式教學

另有些學者分為講演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單元教學法、創造教學法……等等。

教學的主要派別主張

●系統取向的教學觀(行為學派)

●認知取向的教學觀(認知學派)

●建構取向的教學觀(認知學派中的建構主義)

●人本主義的教學觀(人文主義)

●社會互動的教學觀(社會學習理論)

●多元智能的教學觀

系統取向的教學

●採行為主義的學習觀點,主張環境影響重於先天,著重刺激與可觀察行為間關係。教學原則有:

●學習有預訂清楚的目標(行為),以分解動作方式,循序漸進(編序教學)

●學習步驟層次分明,每步驟都有具有可評量的目標

●學習結果依預訂目標採客觀性評量

●教學活動過程由教師主導,學生反覆練習,直至達成目標

●教師運用「增強原理」隨時對學生學習提供回饋

●利用電腦輔助教學,因應個別需要。

什麼是編序教學(programmed teaching)?

●編序教學法是將教材按照程序,編成許多細目以便學生自習的學習方式。學生藉由教材從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順序學習,就像階梯一樣,循序漸升,只要第一階層學會

通過,就可晉升至第二階層學習;等第二階層通過,便可以一、二兩層的經驗為基礎,晉升到第三層學習,層層而上,最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況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立即核對結果,便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所看到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CAI),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認知取向的教學觀

●重視學習者學習的內在歷程及知識的結構和呈現形式。

●強調有意義的學習、發現式教學、學習策略的教導等。

●代表理論學者有Gagne的學習條件和訊息處理學習理論、Bruner的教學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教學原則有

1.教學要考慮學習者具備那些學習的意願與能力;

2.探討大量知識組織的方式,以便學習者掌握;

3.詳述能最有效地呈現所計畫之學習材料的序列。

認知取向代表學者的看法

●Gagne: 教材的組織要考慮學生學習的先備條件;學習活動應有合理的順序;教師應了解教材的「學習階層」,作出「工作分析」;不同類型的學習需要不同學習條件,此有賴教師妥為安排。他以訊息處理學習理論解釋人類內在的學習歷程。

●Bruner: 教學必須促進和調節學習者為學習及解決問題時,從事探索活動的各種選擇,教學必須包括探索興趣的激發、維持和方向引導;教師的角也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啟發學生親自”發現”事物。

●Ausubel: 有意義學習必須由教師組織學習內容,將其有系統地運用”解釋性教

學”(expository teaching)方式呈現給學生。而為使學生有意義學習,教師必須藉由前導組織(advanced organizers)喚起學生舊的認知結構,以形成新的認知構。

什麼是學習策略?

●指學生為促進訊息的吸收和組織所採用的方法,如專心、時間管理、記憶術、作筆記、考詴技巧、理解監控策略等。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認為學習者必須與周遭環境交互作用,主觀地將自己所經驗到的事物賦予意義,才能逐步建立個人或社會的知識內容與體系。亦即,強調學習是從經驗中建構而成,每個學生對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詮釋。

●代表人物,有Piaget與Vygotsky。

●教學原則:學生如何建構知識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1.知識的產生要靠學習者主動探索,教學設計要考慮用什麼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互動

2.知識體系的建立是靠學生自己建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是促進者、協助者及支持者

3.知識的建構要透過互動與對話,故教學中應有「合作學習」的機會,如討論辯論、小組研究等

4.學習成敗的關鍵在豐富的情境。

5.評量方式要多元化而非標準化評量。

人文主義的教學觀

●起於1960年代對舊有教育思潮及體制的反省。重視情感與情緒的教育;主張學習者中心教學法,認為學習者具有潛能,可以擔負學習的責任,在開放式與無威脅的學習環境,學習者會主動發現他們的需要和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則是溫暖的、支持的、非介入性的。

●教學方法上,重視師生一對一的溝通,並特別重視小團體學習。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被允許發展許多想法和行為,再從中選擇,教師並應對學生的反應當眾表揚,支持學生重覆實踐他們的想法。

●在教學評量上,則摒棄傳統的百分制,主張僅以通過/不通過的ABC等第代表學習的結果,以避免班級內同學的彼此競爭或傷害自尊。

高登(Thomas Gordon)的教師效能訓練方案(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ET) ●期待教師從傳統的嚴師變為催化者、鼓勵者、協助者、學習活動的伙伴,學生的朋友等。亦即教師能敏銳察覺學生的感覺、培養學生的自尊、發展師生正向的自我概念、並具有採用不同教學法的能力。

社會互動的教學觀

●代表人物Bandura,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個人的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互動而產生的,特別是人類的學習是經由觀察、模仿別人的行為受到增強而習得。

●教學原則

1.教師在教學情境中要刻意安排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觀察學習的機會。

2.觀察學習的內容包括認知、情意及技能的。

3.利用楷模教導學生新的行為時,要注意到四個成功模仿的要素:注意、保留、動作重現與動機,來設計教學活動。

4.教師可利用逐步示範與模仿,來教導複雜的內容。

多元智能的教學觀

●代表人物Gardner,認為人有七至八種多元智能:語文、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者。每人皆有其優勢或弱勢智能,智能是可以開發的。

●教學原則:

1.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優勢與弱勢智能,提供機會發展。

2.在豐富資源的真實情境中學習,安排多元的學習方式。

3.以「智能」為教導內容,幫助學生善用自己的智能去學習和解決問題。

4.可在教學情境中直接評量學生參與活動的各種表現。

什麼是教學決定?

●如何成為一位有效能的教師?教學中有許多的教學技能,必須經過學習,才能達成教學目的,成為有效能的教師。

●教師的教學決定工作,包括:必須決定教學內容所包括的知識、教學的整個計畫、該使用那些教材、如何掌握師生之間的人際關係、班級的經營等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考量問題是「如何能幫助學生學習?」

什麼是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

●如何針對不同的教學情境選用合適的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

●教學模式─是一組綜合性的成分,能用來規定完成有效教學任務之各種活動與功能的序列。

●教學策略─指教師教學時有計畫地引導學生學習,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所採用的方法。惟教學策略較偏向教學時考慮採用的教學取向。

●是以教學策略似乎是比教學方法更上位的概念。

各類教學模式

●Joyce, Well, Calhoun 將學習模式分為四大類:資訊處理類模式、社會互動類模式、個人發展類模式、行為系統類模式。再依此四類模式,發展出教學策略和特定的教學步驟,再各自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模式。

●國內學者習慣將學習的性質分為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大領域。再依次列舉教學策略及方法,

1.認知領域的教學─包括講述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思考教學法、創造思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精熟教學法、合作學習等。

2.情意─價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道德討論教學法、欣賞教學法。

3.技能─練習教學法和發表教學法等。

教學設計( instructional design)

教學設計是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形成的理念。那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計畫教學的過程;

●是教學方法的計畫;

●是教學內容、評量選擇、教學管理的計畫。

●根據學習者的特性與預先設定的目標,以邏輯、有系統的步驟實施並評鑑結果的方式。

教學設計模式的流程

●ASSURE模式

1.分析學生的特性(analyze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2.擬訂教學目標(state objectives)

3.選擇、修改或設計教材(select, modify or design materials);

4.運用教材或媒體教學(utilize materials)

5.要求學生參與及回饋(require learner response)

6.評量教學效果(assure)

教學設計過程流程圖

什麼是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

●由教師、實習、視聽教育人員、圖書館人員,以一種專業關係,組成教學團隊,在團隊中個人發揮所長,共同研擬教學計畫,然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協同教學的要素、功能與形式

協同教學的要素

●二個或更多的人員

●一科或更多的領域

●應用各種教學器材

●兩個或更多的班級

●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大班教學、小組討論或分組活動、獨立研究

●團隊合作的教學過程

●教學團隊的組成

為什麼要進行協同教學?

●發揮教師專長;

●促成教師的合作與對話;

●提供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適應學生個別差異。

協同教學的型式

●從學科教學的觀點來看:單科協同、跨科協同、主題式協同。

●從教師合作的角度來看:交換教學、循環教學、共同教學、班群小組教學、教階制協同、跨校協同。

●從學生學習方式來看:大班教學、小組學習、獨立研究。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36 课程名称:语言教学原理 学时/学分:18/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语言教学原理》是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语言理论课程,这门课系统的论述了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概念、总体设计中的主要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探索了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探索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和手段,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说明语言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的重点是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法。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代序) 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定位,以及未来展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领

域、现状、进展、特点与有待改进的问题;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教学难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四、教学内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2.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3.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4.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5.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 6.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新特点 7.有待改进的问题、展望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现状、成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教学难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 1.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 2.美国汉语习得研究述评 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第二章语言迁移研究

对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15-08-19T15:50:52.3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荣华 [导读] 武夷山市第一中学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武夷山市第一中学陈荣华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而且,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基本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充分分析概念定义。例如,在《几何概型》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几何概型的特点以及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的教学,而忽视了几何概型本身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地选择几何测度。 这个问题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对概念没有正确理解造成的。定义:事件A理解为基本事件空间的某一子区域A,A的概率只与子区域A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正比,而与A的位置和形状无关。满足以上条件的试验称为几何概型。而这题若选线段长度作为几何测度,则忽视了“成正比”这个条件。 二.导入数学概念的数学情景应该简单、易接受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随着新课标和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容易接受。基于此情况,在每次授课时,教师会很刻意地寻找引入新内容的数学情景。 对于某些教学情景,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它往往不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解 “对数函数”的教例中,教师经常用碳14来估算马王堆女尸年代问题引出 “对数函数”的概念。有些老师还由此引出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但笔者认为利用此问题不太适合,因为碳14的衰变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陌生的,所以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阐述它,即便如此,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那么就不能正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也就达不到引出 “对数函数”的概念这个目的。 所以,“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应该是学生生活中耳闻目染的问题。如果我们采用细胞分裂、GDP增长等问题来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就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虽然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然而,“情境教学” 并不能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 为了引入“概率”的概念,教科书首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人掏出硬币扔十次,记下正面朝上的次数并算出其频率。再算出各个小组里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全班总得正面朝上的频率。接着让学生观察: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他们的频率是否会越来越接近某个数。从而引出概率的定义。 上述做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教材中概率的定义是采用统计的语言来阐述的,“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常数”,事实上这是一个极限过程。而现实中试验的次数不可能做太多次,又因为实验的偶然性,所以在这几次实验中对应所得的频率可能没有什么规律,更谈不上是否会越来越接近某个数。 而且“概率”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完全陌生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早已对这一概念所表示的含义有一定的认识或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还不如直接提出:“有谁知道概率是什么吗”或者“有谁知道概率表示什么含义”然后直接阐述、分析概念。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用统计语言来描述,具有它的抽象性;而在中学阶段,概率的计算及其他性质并不是由此种定义给出,所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地花太多时间在此概念上。只要让他们理解概率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就行了。 四.对于一些能够直接体现数学思想的概念应强调内在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基础知识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基础知识的范畴,足见我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的重视。而数学的现代化教学,是要把数学基础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理解,而是要把它提高到概念本身所体现的意义和思想。 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中,具体概念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直接讲明的,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与教学过程,着意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教材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精品资料 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一)价值及教育价值 1.价值 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范畴,同时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指客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主体是形成价值的基础或核心,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对价值的这个界定是对不同领域具体价值形式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性的概括,因而是价值的一般界定,它对研究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2.教育价值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与其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就教育价值结构而言,其基本要素同一般价值结构是相同的,即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两个方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育价值。但是这两个要素在教育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客体及其属性是教育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没有客体存在这一事实为前提,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就不复存在;而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则是教育价值关系事实的基础或核心,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关系、无所谓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存在。因此,教育活动或现象的客体在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中是被动者、是服务者、是前提,而主体则是主动者、是被服务者、是基础,教育价值关系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是多元的,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元的。从形态上说,教育活动或现象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所以有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空间上说,有教育的内在主体或直接主体和外在主体或间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和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从现实性和超越性说,有教育的现实主体和未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从目的性和工具性上说,教育的主体有目的主体和工具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从投资上说,有投资主体(个人与社会投资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等。教育价值的诸多具体形式构成教育价值系统。 在这些教育主体、教育价值诸多形式中,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则是根本的,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个体主体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社会主体,则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构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H.H.Stern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第一部分扫除障碍clearing the ground Chapter one L1 L1 terms are used to indicate, first of all, that a person has acquired the language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nd generally within the family. Secondly, the L1 terms signal a characteristic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language. A person's first language is a basis for sociolinguistic identity. L1 language is also called the native language or primary language, consequently, it would be best to reserve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early-childhood acquisition and “primary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dominant or preferred use when the distinction has to be made, with the terms first language to cover both uses, allowing the context to make clear the distinction. L2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two meanings. First, it refers to the chron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any language acquired later than the native language. This definition deliberately leaves open how much later second languages are acquired. At one extrem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akes place at an early age when the native language command is still rudimentary. At the other, it may take place in adult life when the L1 acquisition process is virtually completed or slowed down. Or, it may take place at any stage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Secondly,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level of language command in comparison with a primary or dominant language. In this sense, second language indicates a lower level of actual or believed proficiency. Hence second means also …weaker?or …secondary?. Bilingualism Bilingualism can be used in two situations. When we say “ Canada is a bilingual country”, we are making a statement about the objectivity or legal status of two languages in that countr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every individual in that country is bilingual. It may mean no more than that some people in Canada are native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and other people ar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other language. The second use of the term, namely that of personal bilingualism, implies (a) notions of manner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regard to (a), it suggests a simultaneous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n two languages which is analogous to first or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ne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level of command, being bilingualism is usually understood to mean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wo languages. In more technical discussion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bilingualism in this respect has changed. It has tended to be more broadly defined so that any proficiency level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can be referred to as bilingualism. Second versus foreign language In contrast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here is today consensus that a necessary distinction is to be made between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in one country to which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applied, and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ech community outside national or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o which the term

什么是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教学 《标准》认为概念教学的含义是:“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精心组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能量贮存在了有机物中,同时释放氧气。但这并不等于概念就是术语,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教育界一般把概念定义为“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只经过一级抽象,即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是直接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如细胞、有机物等;定义性概念需要经过二级抽象,因为在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时,其定义中包含其他概念。例如

真核细胞的概念为“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结构)”,这个概念中包含“真核”“细胞”“核膜”等。真核细胞的定义是建立在“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等概念基础上的,这样的概念经过了二级抽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规定老师的讲授时间。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较多的学习知识,教师可能会多举相关的例子、相关的知识,如果规定教师的讲授时间的话,这样可能会使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突兀,比较匆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 余林主编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涉及一组相关概念,下面逐一介绍。 (一)测量及其要素 测量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认和描述的过程,如用秤或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或者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史蒂文斯 (S.S.Stevens)曾说,广而言之,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即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测量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事物及其属性。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所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性,如学业成绩。但这种测量关注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隐含于所测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的潜在特质水平,如学业能力等。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间接测量,因为它关注的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质,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不注重教学行为,相反,我们只有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测量,才能获得对相应的心理品质的推论。 二是法则。即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它是测量的关键。如公认的长度单位(卷尺等)和标准化的智力量表等,卷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能够用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法则的好坏能够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不准的卷尺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同样,不好的智力量表得到的智力分数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三是数字或符号。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本身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逻辑运算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数字来表示事物属性的类别、大小、多少等。 (二)测验 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测验本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行为样本。我们知道,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字标定,如智力118,要想得到这个118,就需要测量其智力行为;而智力行为是很多的,作为测量的一种的测验就要选

断面图的基本概念教案

课题:1、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2、断面图的分类 3、剖切位置与标注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要求:1、理解断面图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教学重点:移出断面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断面图的标注 教具:挂图:“轴的断面图” 教学方法:讲课时需讲清三个问题: (1)举例说明断面与剖视的区别,防止学生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避免把断面画成剖视; (2)指出断面图的作用和优点;(3)定性地指出断面图的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总结各种剖视图的画法、应用场合和标注,巩固剖视一节的内容,为学习断面图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题 在上一节,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剖视图来表达零件的内部结构。但对于某些零件,如种类,断面图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内容 国家标准GB/T17452—1998和GB/T4458.6—2002规定了断面图。 (一)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1、概念 假想用剖切平面将机件在某处切断,只画出切断面形状的投影并画上规定的剖面符号的图形,称为断面图,简称为断面。如图6—21所示。

(a)(b) (c) 图6—21 断面图的画法 2、断面图与剖视图的区别 断面图仅画出机件断面的图形,而剖视图则要画出剖切平面以后的所有部分的投影,如图6—21(c)所示。 (二)断面图的分类 断面图分为移出断面图和重合断面图两种。 1、移出断面图 (1)概念 画在视图轮廓之外的断面图称为移出断面图。 (2)举例 如图6—21(b)所示断面即为移出断面。 (3)画法要点 1)移出断面的轮廓线用粗实线画出,断面上画出剖面符号。移出断面应尽量配置在剖切平面的延长线上,必要时也可以画在图纸的适当位置。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读后感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读后感 在王红梅老师的推荐下,很荣幸读到史宁中校长专门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一本书《基本概 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主要讲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 一些核心问题,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四基”课程目标、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 教学方法。这本书有助于教师丰富本体性知识,让曾经模糊、困惑的一些概念、知识更加 清晰;有助于感受数学之美:抽象概括的简洁美、逻辑推理的严密美、统一协调的和谐美;更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读懂教材,设计出有广度和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魅力、培养学科素养。 一、“一针见血”的观点摘录与批注 “我确信: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是人的核心素养中最难得的一种关键能力,“悟”道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为学 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留有独立思考、交流碰撞的时空。教学不能太急:不要急于否定、不 要急于打断,不要急于和盘托出……) “数学思想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六个字表达:抽象、推理、模型。”(这是数学思 想最上位的三个方面) “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 关系。”(更能理解《课标》中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精算在本质上是对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数量的运算。”(因此估算往往是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估算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四基”中基本技能的习得需关注一般性,教 学中可将技巧加以梳理、提炼使之能上升为技能层面。如: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数学结论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归纳推理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这些观点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读下来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语言本身便能感受到作者大道至简的大气与智慧!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知识问题和根本性知识问题两方面各摘选 两点来谈谈感受与体会。 二、两个具体知识问题分析的触动 1.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方程以及与方程有关的函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最核心的内容。“方程”是小学生接触到的最为抽象的概念。什么是方程?教材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

《英语教学法》讲义

《英语教学法》讲义 SYLLABUS CONTENTS 一、外语学习论 6课时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6课时 三、《新课标》解读 3课时 四、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课时 五、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课时 Course Requirements: 1.attendance (30%) 2.class performance(10%) 3.final exam(60%)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聂希庸、曹宝健:《中学英语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9、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13、梁祝、卢福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5、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7、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概念教学流程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 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一、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 [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 [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 [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 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 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 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 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 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 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 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 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 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 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 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 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 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 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 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 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 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 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

英语语音教学的这些基本概念Word 文档

英语语音教学的这些基本概念,你都了解吗? 字母的名称音(name)就是字母作为字母的读音,比如A就是/ei/,B就是/bi:/,C就是/si:/。 字母的发音(pronunciation)是字母作为单词的一部分,在不同单词中的不同读音,比如A 在table中读/ei/,在after中读/a:/,在any、many中读/e/,在bat中读/Q/,再比如C在cat 中读/k/,在face中读/s/。我们在音标教学和整个英语读音教学中,主要是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 借助于音标进行的英语语音教学,是传统教学法;不借助音标进行英语语音教学,是为Phonics,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拼读法。 字母组合(letter team)是两个或多个字母写在一起、只发一个音的情况,如meet这个单词中两个字母e只发一个音/i:/,就是一个字母组合;再比如graph中的ph共同发音/f/,也是一个字母组合。 一般来说,两个元音字母构成字母组合的情况较多,除了ae、eo、ia、io、oe、ua、ui、uo 等少数以外,其他两个元音字母写在一起都是字母组合,比如ai、ay、au、ee、ea、eu、ei、oi、ou、oa、oy等。当然,例外肯定也是有的,比如create,这里的ea就各自发音,不是一个字母组合。 音素(phoneme)是语音的最小单位,不能再进一步拆分。比如/b/,/a:/,都是如此。这样的音就称为音素。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来的音有成千上万种,也就有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音素。 音标(Phonetic Symbols)是用来标记音素的书写符号。有多少种音素,就有多少种音标。各种语言有不同的音标系统,比如汉语,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但也曾有注音符号,现在仍然在台湾等地区通行: 再比如,同是英语,英国英语的常用音标体系是DJ音标,而美国英语则使用KK音标。朋友们在英美等国原版的词典里看到的不同音标符号,一般就是因为两国采用的是不同的音标体系。 本文作者因为接受的是DJ音标的启蒙教育,所以本文的音标教学主要是教DJ音标。好在KK音标和DJ音标差别不大,所以朋友们也不必担心。 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是为了简化各种语言纷繁复杂的音标符号而创设的,目前通行的是2005年的最新版本,共有107个单独字母,以及56个变音符号和超音段成分。现在各种语言的音标体系一般都基于国际音标的系统,最多加以增删,以适应本族语言的需要罢了。前述DJ、KK两种音标体系,就是这么来的。 元音(vowel)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按发音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又可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余林主编 一、量表评价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评价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以下是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北京市教材编审部:《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方案(试行)》,内部资料。) 表8-1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年级:讲课教师:学科: 课题:

注:表中*表示基本评价要点,总的评价等级将分为A、B、C、D四级,只要在这些基本评价要点上有被评为“基本不符合”的,那么总的评价等级将为D,即最低一级。2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堂教学评价表有各种类型。如,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表有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评价量表,也有供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使用的评价量表,如特定的学生评价量表(如表8-2)。吴必尊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7578619.html,/jxdd/doc/wubizun.doc。) 表8-2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名称__________ 评价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评价时间__________

注:①教师总评得分应等于每个学生对该教师教学评价的总评得分的算术平均值; ②教师总评等级应等于该教师总评得分(算术平均值)对应的等级。 (二)量表评价法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量表评价法的基础是评价量表,因此量表评价法的核心也就是评价量表的制订。而评价量表的核心又在于评价标准的制订。 量表评价法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1.明确评价目的和要求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 3、理解并能画出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图。 4、了解常用的网络硬件与软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画出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图。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课堂练习、作业: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根据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和规模分类,可分为哪几种? 3、画出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图。 五、课后小结: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对以后掌握网络的相关应用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概念性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教学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特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特网已经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正以极快的速度在不

断发展和更新,掌握因特网的应用是时代和工作的需要,本节我们先来学习因特网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二)授课内容 1、计算机网络 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二、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指在两个计算机或终端之间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换和传输数据。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分类标准有很多种,根据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和规模分类是最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依据这种分类标准,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如下三种。 (1)局域网(LAN) 局域网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内使用的网络,在这个区域内的各种计算机、终端与外部设备互连成网,其传送距离一般在几公里之内,最大距离不超过10公里,因此适用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组建的网络。 (2)城域网(MAN) 城域网是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它的设计目标是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学校、公司的多个局域网的互连需求,以实现大量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 (3)广域网(WAN) 广域网又称远程网,所覆盖的地理范围要比局域网大得多,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