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

浅谈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

浅谈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
浅谈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

浅谈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小说对话的翻译

摘要:本文结合《还乡》三译本中的对话实例,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了小说对话的艺术效果。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为研究小说对话翻译提供了有益思路,从词汇、句法、修辞等层面研究小说对话翻译,进行译本赏析意义重大。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小说对话艺术效果翻译

对话是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人物话语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注意。在柏拉图的《共和国》第三卷中,苏格拉底区分了“模仿”和“讲述”这两种方式,其中“摹仿”就是人物间的直接对话。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在《小说文体论》一书中指出:“对小说中人物对话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更高层次的作者和读者间‘对话’的理解”(Leech,G.N.& Short,M.H.2001:288)。对话在小说中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客观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效果,成为小说风格承载的重要载体。风格的传达,是文学翻译中最敏感而又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许钧,1992:174)。小说翻译中,对对话语言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翻译这个“传达”过程是否“完好无损”。

目前,哈代的《还乡》总共有七个全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影响较大的三个译本,分别是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王实味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1.对话能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

在绝大多数小说中,对话(直接引语)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直接引语:笔者注)的直接性与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申丹,1998:323)。亚里士多德说过:不同阶级的人,不同气质的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个性化对话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做到“言如其人”,而且能揭示其心理状态,更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灵魂的挖掘。

例1:“Tis worse than the poorest do.And I shouldn’t have cared about the man,though some may say he’s good-looking.”

(1)“这还赶不上那些顶穷的人家哪。再说,那个男的,虽然有人说他长得不错,俺可觉得不怎么样。”

(2)“这样结婚真比最穷的人还要鄙陋。而且,我也不会喜欢那样一个男人,虽然有些人许会说他是很好看的。”

(3)“这连最最穷的人家都不如。至于那个男人,虽然有人说他长得帅,我可不太喜欢。”

这里的那个“男人”指韦狄,这段话是苏珊·南色说的,爱敦荒原上一个没有文化的胖农妇,她外表粗俗,更心直口快。她对朵荪嫁给韦狄觉得愤愤不平,这是在大伙闲聊时她对这件事发的一通牢骚。以上三个译本均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所指意义,至于对人物形象“神”的传递,译文1(张谷若译)要稍胜一筹。“赶不上”,“顶穷”,“长得不错”,“俺”及“不怎么样”这些方言味很浓的口语生动地刻画

出一个没有文化,心直口快,甚至有几分粗鄙的当地农妇形象。“俺”是汉语里的一个方言词,张老用这样一个方言词“圈定”了苏珊的身份,精妙传达了原作中的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这些人物的对话中出现了很多拼写不规范的威塞克斯方言,张老用山东方言对译,创造性地解决了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冲突,达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

2.对话能达到描写客观环境的艺术效果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交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对话描写的运用,不仅能丰富表达的手段,而且能通过当事人之口使作品更引人入胜。

例2:“Tis very lonesome for ’ee in the heth tonight,mis’e ss”,said Christian,coming from the seclusion he had hitherto maintained.“Mind you don’t get lost.Egdon Heth is a bad place to get lost in,and the winds do huffle queerer tonight than ever I heard’em afore.Them that know Egdon best have been pixy-led here at times.”

(1)“今儿晚上,你一个人在荒原上走,不觉得孤单吗,太太?”克锐从他一向躲藏的地方跑出来说。“你可要小心,千万可别迷了路。在爱敦荒原这个地方上,一迷起路来,可真不得了;加上今儿晚上这个风,刮得又真邪行,俺从来没听见刮过这样的风。就是那些跟荒原顶熟的人,有的时候,也会遇到鬼打墙。” p这段话出自克锐之口,描写了夜晚的爱敦荒原的“邪乎”。通过一个在荒原上生活了多年的人的口道出了荒原的阴郁,冷酷,气候的反复无常,为小说的故事背景营造出了些许悲怆的氛围,使作品更生动逼真。三个译本都体现出了荒原的这种“邪乎”,但译本1的语言更活灵活现,口语化的表述也更符合人物的身份。

3.对话能达到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效果

小说中的对话绝不是对小说篇章的一种点缀,它必须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话不仅能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衔接得更紧密,而且能使故事情节描绘得更生动。

例3:“Young Clym Yeobright,as they call him,is coming home next week to spend Christmas with his mother.He is a fine fellow by this time,it seems.I suppose you remember him?”...

“In that rookery of pomp and vanity,Paris,I believe.”

(1)“他们都管他叫克林·姚伯的一个青年,要在下礼拜来家和他母亲过圣诞节。现在他好像是一个漂亮的青年了。我想你还记得他吧?”……

“我想是在那销金窟、虚荣市、熙攘纷扰的巴黎吧。”

(2)“少年克林姆·岳伯莱,如他们对他的称呼,下礼拜要回家来同他母亲过圣诞节了。他现在像该是个漂亮小伙子呀。我想你许还记得他吧?”……

“在一个奢侈和虚荣的垃圾坑,巴黎,大概是。”

(3)“大家都称他为克林·约布赖特的一个青年,下星期要回家跟他母亲一起过圣诞节。好像现在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了。我想你还记得他吧?”……

“我想,是在那浮华虚荣的熙攘之地,巴黎。”

引文是游苔莎的外祖父与她的一段对话。老舰长得知克林要从巴黎回来过圣诞节,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外孙女。言谈中他对克林充满了赞誉之词,而对奢华生活充满向往的犹苔沙听说英俊的克林在巴黎生活,便对克林充满了好奇。这段

漫不经心的对话为后文犹苔沙有意接触克林埋下了伏笔。吸引犹苔沙的不仅是克林英俊的外表,还有大都市巴黎。在这段对话里,作者着笔墨渲染了这两点,译文应精心翻译这两点。比较而言,译文1译得更精彩,尤其是用“销金窟、虚荣市”译“rookery of pomp and vanity”,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神韵。而译文2中“垃圾场”是贬义,用在此处明显不恰当。译文3又略显简略,匆匆一笔带过,没有把作者的意图充分传达出来。

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对话的艺术效果呢?下面分层次探讨小说对话的翻译。

1.从词汇角度

小说对话的用词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身份、性格等不同的人物说话中使用的词汇有显著差别。另外,不同的作者在使用词汇的种类、语体色彩及频率上都存在差异。词汇使用的差异成为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也是体现作者创作风格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对话中词汇的翻译也要考虑到作者用词的特点,在追求正确传达词汇的所指意义的同时,也要兼顾词汇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在小说《还乡》中,以阚特大爷、费韦、克锐等为代表的爱敦荒原上的土著人,他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哈代用威塞克斯方言表现这些人的言语风格和身份。在他们的谈话中出现了很多书写“不规范”的方言,张谷若先生创造性地用山东方言对译威塞克斯方言,使得原作中这些“地域性”特征很明显的人物形象在译作中也很好地展现,对于原作读者和译作读者来说,他们获得了相近的阅读体验。

2.从句法角度

在这里句法层面主要包括句式的使用及句子的复杂程度等。对话的艺术效果的传达主要是在这个层面,应在对话翻译中予以重点关注。由于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使用倒装、被动等句式的情况也比汉语常见。在翻译中,在保证人物语言特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语言应尽量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当然,不同的人在说话时句式或句子的长短方面会有一些差别,这也可能是作者“有意安排”成为该人物的一个特点。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应顺应作者的这种意图,尽量保留话语表达的某种特点。

3.从修辞角度

对话翻译中修辞艺术效果的传达是难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效果是可以复制或近似复制的。例3中,张谷若先生把“rookery of pomp and vanity”译成“销金窟、虚荣市”等。对于那些很难传达的修辞手法,译者可采用一些变通的手法,尽量近似地传达原文的修辞或联系效果,切不可对原文对话中的修辞手法“熟视无睹”,这样译出来的译文即使译出了原文内容,在形式和风格乃至艺术价值上也与原文相距甚远。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英文小说翻译案例精诚英语翻译工作室

精诚翻译工作室翻译报价 50到70元千字(而传统翻译公司的报价是100元以上)可以百度精诚翻译找到我们精诚翻译保证全网最低 街头反间谍工作 唐纳德·布莱德肖(Donald Bradshaw) 致读者: 在这本书的前几章会出现这套小说的主要人物,作为读者,你会熟悉每个人物的个性。 我们希望,你在看到第一个故事的高潮部分时,不仅可以发现间谍敌人的差异,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我觉得有些人物对于我的故事来说非常重要,会在回忆录中一直出现。

致伊丽莎白: 我亲爱的女儿伊丽莎白,感谢你长期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对本书最终稿子的编辑。 致贝蒂 你是甘于奉献的妻子和伟大的母亲。你一直跟我们一起度过快乐和艰难的日子。你从一开始就给我提供许多支持。仅以此书献给你。如果没有你,我们绝不可能完成这本书。

介绍 让观众和间谍捕手失望的是,反间谍活动都是安全计划和行动。为了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秘密,需要各级各类安全活动。维护我们的安全体系,包括安全围墙和障碍、边境、空中和港口的保安员和行人交通或运输控制,以及安全许可管理都属于反间谍的工作范围、 然而,令我们读者高兴的是,书中也有一些跟反间谍有关的有趣进攻活动,比如反间谍和其它进攻技术。 佛吉尼亚州和佐治亚州的联邦“机构”学校以及一些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DOD学校都教授反间谍课程;他们学习的课程包括基本安全、监视/反监视、特别行动(如主动反间谍和进攻行动)、谍报和背景调查、各种安全检查。当然,课程也必须包括反恐训练和其他反间谍支持活动,这些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文件制作、技术支持服务,也需要秘密的应急资金。 最后,反间谍活动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书面记录,当然这需要费力又无聊的报告写作,但这绝不能忽视。 你可能会觉得本书中的语法并不是很好,但你会从本书中发现,我热爱间谍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一直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你觉得我支持或反对任何政治党派;或批评任何其它机构或人员,你可以忽视这些。从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我一直从事反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豪;也为美国情报收集机构和外国情报机构的所有人感到骄傲。此外,由于对情报领域某些方面信息公开的限制,我被迫修改和替换本书中的某些内容。我真诚地希望,我这样做没有减少或降低本书的价值或质量。 我把自己40年的时间奉献给人工情报、进攻反情报和情报收集活动。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虚荣心。如果没有虚荣心,就不会有自豪感。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非常的自豪,在职业中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英汉翻译中英文小说

Certain Things Last (某些持续的事情) For a year now I have been thinking of writing a certain book. (这一年来,我一直想写一本有把握(在思考着写一本自己已经酝酿许久)的书)―Well, tomorrow I‘ll get at it,‖ I‘ve been saying to myself.(“好吧,明天我就完成它”过去自己一直这么说)(好,明天就开始动手写,我一直对自己这么说。)Every night when I get into bed I think about the book(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时就想着那本书). The people that are to be put between its covers dance before my eyes. (那些即将出现在作品里面的角色在我眼前跳舞)I live in the city of Chicago and at night motor trucks to rumbling along the roadway outside my house. Not so very far away there is an elevated railroad and after twelve o‘clock at night trains pass at pretty long intervals.(我在芝加哥生活,一到晚上,就听到家外面的公路上那些运货卡车隆隆地响。不远处有一条高架铁路,晚上过了十二点以后火车就开始通过,相互间隔得很远)Before it began I went to sleep during one of the quieter intervals but now that the idea of writing this book has got into me I lie awake and think.(过去在十二点之前趁着那一会儿的安静空隙入睡,但现在我躺在床上思考,脑海出现了写书的想法) For one thing it is hard to get the whole idea of the book fixed in the setting of the city I live in now.(在我如今居住的城 市环境中要想得到这本书确切的想法很难)I wonder if you who do not try to write books, perhaps will understand what I mean.(我很惊奇如果你没有尝试过写书,也许会明白我说什么)Maybe you will, maybe you won‘t. It is a little hard to explain. You see, it‘s something like this. (也许你会明白,或者不明白。这解释起来有点困难。就好比这样)You as a reader will, some evening or some afternoon, be reading in my book and put it down. You will go out of your house and into the street.(你作为一名读者,有些晚上或者下午可能会读我的书,读完后把它放下。你可能会离开家,走到街上)The sun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父亲去世后,约翰奈斯很伤心,爬在父亲的尸体上睡着后做了个梦,故事里对这个奇怪的梦是这样描述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_红楼梦_的翻译看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达意传神

从《红楼梦》的翻译看小说 人物对话翻译的达意传神 张志远 盖梦丽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220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 北京 100024) 摘 要: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话描写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中,对话的翻译也备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译本中对话译例的分析,探讨小说翻译中如何把原文的精神实质和风格韵味移注到译文,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对话美。 关键词:对话翻译;《红楼梦》;精神实质;风格韵味;再现 [中图分类号] F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6)04-0006-04 Abstract:Dialogue is an im portant writing device em ployed by novelists in characterization.Therefore,great im portance is at2 tached to dialogu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The paper is intended,by analyzing s ome dialogue sam ples selected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 A Dream o f Red Mansions,to explore how to convey the essence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in translation,thereby reproducing the verbal beauty of the original. K ey w ords:dialogue translation;A Dream o f Red Mansions;essence;style and flav or;reproduce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对话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没有精彩的对话描写,就无法展示精彩的人物,精彩的情节,从而也就无法让人产生强烈的参与和共鸣感。因此,小说家往往都会竭尽全力为书中的人物设计出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从而使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活,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而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就在于原文的对话美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再现。也就是说,译文中的对话是不是做到了达意传神。总的来说,达意传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把原文的精神实质移注到译文;(2)把原文的风格韵味移注到译文。 《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这部以封建贵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中心的作品,写出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描绘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鲜明的性格。其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而其中的对话描写,更是栩栩如生、精彩纷呈。要对这部艺术巨著做透辟的理解,已相当不易;而把其译成英文,其难度之大,更是可想而知。目前《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即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作The Story o 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A Dream o f Red Mansions,在读者中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堪称经典之作。其中关于人物对话的翻译,更是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的对话美。本文将通过分析以下译例,就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达意传神问题谈谈笔者个人的一点看法。 例一: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 [作者简介]张志远(1979~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盖梦丽(1977~ ),女,河北行唐人,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 文学研究。 6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小说翻译 中文翻译成英文

精诚英语翻译-翻译报价50-80元千字(市场价格100左右,团队网络化运作,零成本,价格自然低)欢迎百度搜索找到我们 Ulya,你还记得你是如何来到这个城市的吗? 回想一下,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让你尽量帮助下他,请相信我。我知道你很担心,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是可以承受得住的。所以让我们冷静考虑这个问题。当我说完要说的话后,我会让你回答。 记住这是一个早晨,你和尼古拉斯到了。灰色的黎明曙光和黑石头,雨水从梁上滴落,一群鸽子列队走着,陌生人聚在大厅里。即使是这个时候,大厅总是占满了满渴望进入城市的移民。他们排着对,穿着脏衣服,步履蹒跚。 我马上带你离开人群。你跟他们显然不一样:他们准备文件用于检查,拿着他们的财物,偷看警卫的卡宾枪的手表。不过,你和尼古拉斯跟他们不同。这方面我有很好的,而且很少出错。 在过去几个月,我似乎对你的生活有非常多的了解,也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请你不要惊讶。事实是,我一直都在这儿。你不会看到我,但我一直很谨慎的注意你的进步。我继续说说我的看法,然后你可以在细节的地方进行纠正。你觉得怎么样? 没人愿意在新生活的几个小时在面试间里度过,所以我为你那天早晨经历的事情感到道歉。我希望你觉得自己得到了关心和尊重。之后他们会给你拍照,让你等一会儿,一个矮个男人拿着一扎文件,开门迎接。他全神贯注,爱管闲事,我担心不应该让他来欢迎你。他甚至都没有介绍自己。至于你和尼古拉斯,你避免眼神接触,并尽量少说话。谁又能责怪你呢? 得一遍一遍讲述自己的事情会令人不安,不是吗,对于你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那个矮个男人从没有说他不相信你。他叹了口气,似乎你的回答有点令人失望。他离开了房间,又回来了,而你不得不重来。你从哪里来?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的朋友家人给你提供任何支持吗?你能证明你所在地方存在危险吗?这些问题真是极其无聊。 最后,他们给你暂住证,让你留在城市里,并列出未来日子你得做的事情:申请你的身份证,请求生活费和住宿方面的帮助,以确保我们可以联系的上你。他们让你走的时候,你一定是饿了,也渴了,且觉得委屈––但你们都没有表现出来。但我已经学会去相信自己的直觉,我可以告诉你和尼古拉斯将需要我的帮助。 我知道这都很不方便,我感谢你的耐心。你想象不到他跟小镇的关系,但是没关系-我们都会去那里。在我们继续谈话之前,你是否喝杯水呢?你只需要说一声就行。现在的一切都是陌生和不确定的,Ulya,我真的明白,但是请记住我们可以互相帮助,如果我们愿意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你做了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你试着勇敢地坚持,但是这个城市的某些特定方面是你不可能预知的。回顾的话总是会变得更加清晰。它总是清晰的回顾。想想你第一次走进半空塔楼公寓时的情景。我承认这不是你想要的,天花板有污渍,堵塞的排水管发出气味。没有家具。尼古拉斯用自己的脚趾戳房屋中间地毯上的蛹,然后踢了一下,发出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8291192.html,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作者:郑晓莉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10期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群体性,在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应坚持儿童本位原则、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以及采用适当手段再现童趣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本位童趣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归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它应遵循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时,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区别成人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第一,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定目标读者群是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有限。第二,儿童文学原作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儿童读者更依赖译者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差异。第三,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儿童文学需要译者要用更多的翻译手段弥补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方面的损失。针对这三个特点,在从事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二、儿童本位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儿童本位原则,即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曾说,“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接受者而设定的。”译者根据读者对象拟定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如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奥多。塞弗里就根据译文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 中提到“12岁孩童的文本构建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人的文本构建是完全不同。”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文意思之外,还要使译文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切以儿童看得懂,喜欢看为原则,即“儿童本位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即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修辞层面来实现。首先,在语音层面上,选词应富有节奏韵律。如大家都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其次,在词汇层面,注意选词的类型。实体词、语气词、感叹词、叠词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词会使译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加强语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而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采用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的翻译策略,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激发儿童读者兴趣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与译入语读者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应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段,符合译入语儿童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特点。毕竟,儿童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十分

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_以鲁迅短篇小说_孔已己_为例

2008年11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5卷第6期Nov .2008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o1.15No .6 收稿日期:2008-03-17 作者简介:武光军(1976-),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 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 以鲁迅短篇小说 孔已己 为例 武光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摘 要:与传统中国小说体相比,鲁迅短篇小说 孔已己 中复调结构与对话主义的运用是五四时期新旧文学范式转变的鲜明的文体特征。运用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模式和超语言学分析的方法对 孔已己 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并指出巴赫金的对话模式和超语言学分析法是复调小说中对话主义翻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复调;对话主义;超语言学;翻译策略 Abst ract :C o mpared w ith traditi o na l Chi n ese novels ,adopti o n o f polyphony and dia l o g is m in Lu Xun s K ung I -chi is ind i c ative o f the literary paradig m shift duri n g the M ay 4t h M ove m ent period in Ch i n a .W ith the he l p o f the dia l o g is m and the m eta li n gua m ethod presented by Bakhtin ,th is paper m akes a close analysi s of t w o English versions of K ung I -chi and clai m s t h at t h e m et h od serves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ranslati n g d ialog is m i n polyphon ic nove ls .K ey w ords :po lyphony ;d ialog is m;m etali n gua ;translati o na l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8)06-0033-06 一、引言 复调理论是以对话主义为基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在西方盛行。在1929年出版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 一书中,巴赫金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复调理论。巴赫金说: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巴赫金,1988:29)复调并不是多结构、复式结构,也不是 同声齐唱 ,复调的实质是 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ibid .:50)。复调小说不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完整性,而是突出对话的地位,是众声合乐而不是作者的独 唱。钱中文(1988:3)认为: 巴赫金强调的是 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关系,这是理解复调小说的关键之点。 此外,张杰(1989:43-44)认为,复调小说也最符合接受美学的特征。复调小说并不是激发读者的想象,而是交给读者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给读者一个极大的未定点或空白,任凭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填充。复调小说中的对话主义已引起各方关注,但笔者还未查阅到其在翻译中的处理问题的文章,本文拟对复调小说中的对话主义在翻译中的处理进行初步探讨。二、 孔已己 的复调性及对话主义特征 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复调结构与对话主义的大量使用。严家炎将复调小说定为 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