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留守儿童小明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天突发性晕倒在电脑前,医生检查了小明的血常规,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出现的是()

A. 葡萄糖

B. 尿素

C. 低密度脂蛋白

D. Ca2+载体【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详解】A、葡萄糖属于营养类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A正确;

B、尿素属于代谢产物,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B正确;

C、低密度脂蛋白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C正确;

D、Ca2+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能在血浆中出现,D错误。

故选D。

【点睛】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血糖的含量有关

B.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

组织液、血浆、淋巴;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 错误;

B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一定限度后,稳态会遭到破坏,B 正确;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C 错误;

D 、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元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 错误。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可将刺激转变成兴奋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

C.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D.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

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被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详解】A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形成动作电位,并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A 正确;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寒冷刺激时,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等位置,而效应器是骨骼肌、皮肤血管、立毛肌等,B 正确;

C 、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

C错误;

D、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NO是迄今在体内发现的第一种气体神经递质,NO具有疏水性,可自由穿过细胞膜,但并未在突触后膜上发现相应的受体蛋白。NO能激活细胞内GC酶的活性,使GTP生成cGMP,从而抑制Na+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心血管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NO在核糖体上合成

B. 含NO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被释放

C. 可用cGMP浓度近似反映体内的NO水平

D. 抑制Na+内流有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兴奋性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NO是迄今在体内发现的第一种气体神经递质,NO具有疏水性,可自由穿过细胞膜”,说明NO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但并未在突触后膜上发现相应的受体蛋白”,说明NO可能作用于细胞内的受体;“抑制Na+内流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心血管系统”,说明影响兴奋的产生。

【详解】A、NO为气体而非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被释放属于胞吐,而NO具有疏水性,可自由穿过细胞膜,说明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NO能激活细胞内GC酶的活性,使GTP生成cGMP”,故可用cGMP浓度近似反映体内NO的水平,C正确;

D、动作电位(兴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NO抑制Na+内流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则动作电位形成受阻,有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兴奋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NO为素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车不饮酒,饮酒别开车”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表现为走路不稳、体温降低、呼吸急促,

人脑中受影响的生理结构依次是()

A. 大脑、脊髓、脑干

B. 大脑、脑干、小脑

C. 小脑、下丘脑、大脑

D. 小脑、下丘脑、脑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躯体平衡中枢位于小脑,脑干中由呼吸中枢。

【详解】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表现为走路不稳、体温降低、呼吸急促,说明酒精过量影响了人体的躯体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的功能,故人脑中受影响的生理结构依次是小脑、下丘脑、脑干。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对于人脑的功能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6.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B. 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C. ①与②组成的对照说明稀盐酸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

D. 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实验③可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能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A正确;

B、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B错误;

C、①与②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C正确;

D、①与③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故对照实验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7.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高血压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发挥作用过程异常

B.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C. 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D. 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AC、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据题干信息可知:“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即胰岛素发挥作用过程异常而造成血糖浓度升高,A、C正确;

B、尿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D、服用降压药物ACEI,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D 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过程以及胰岛素的功能,考查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

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是解题关键。

8.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

B. 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

C. 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

D. 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A错误;

B、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

C、寒冷或紧张时,激素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甲垂体、丙下丘脑分泌激素a、b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D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的分泌受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

B.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其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详解】A、胰岛素分泌受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等的影响,说明胰岛素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不涉及免疫调节,A错误;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错误;

C、血糖水平变化是引起相关激素分泌的直接原因,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

D、婴幼儿经常尿床是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完整,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平衡、反射等多方面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 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 淋巴T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

D.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除免疫细胞外,其他多种细胞可以分泌溶菌酶,A错误;

B、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T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于胸腺,C正确;

D、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前两道防线不需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免疫细胞的种类来解题。

11.“光猪跑”始于2012年2月26日,设在每年2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日。参与者在气温较低的室外,只穿泳衣或短裤进行健身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B. 低温会使参赛者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C. 参赛者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D. 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由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膜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

C、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不在大脑皮层,C错误;

D、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原理、中枢及水盐平衡等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记忆细胞来源于B细胞或者T细胞

B. 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 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影响

D. 浆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详解】A、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来自于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

B、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

C、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同时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归纳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产生

B. 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浆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产生反应

C. 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D.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

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产生,A错误;

B、浆细胞无识别功能,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产生反应,B错误;

C、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HIV主要攻击T细胞,这会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析达尔文实验可知:胚芽鞘的弯曲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面部分

B.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氨基酸脱水缩合成生长素

C.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D. 成熟组织中的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详解】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正确;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合成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不是脱水缩合而成,B错误;

C、豌豆幼苗中的生长素浓度高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的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C正确;

D、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此外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也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生长素的合成,运输特点,并能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15.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侧细胞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

C. 若将半边茎的左右两侧分别提供不同含量的生长素,则左右两侧生长半边茎的弯曲角度不同

D.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两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因生长素的浓度、细胞的年龄、植物的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细胞的年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

【详解】A、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导致内侧细胞生长快,B正确;

C、据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存在两个不同浓度促进效果相同,故若将半

边茎的左右两侧分别放入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左右两侧生长的弯曲角度可能相同,C错误;

D、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可能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的作用因浓度、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次要求考生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原理对实验现象(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作出合理的解释。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

B. 赤霉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

D. 植物生长发育需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详解】A、和动物激素一样,植物激素具有调节能力,但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A正确;

B、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B错误;

C、乙烯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羊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①内蒙古草原上的羊不都是一个物种,因此不能称为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

③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中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可以直接决定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③④⑤⑥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掌握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述正确与否。

18.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A为“J”型增长,而图B为“S”型增长

B. 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限制生存条件,降低K值

C.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D. 图B中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A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图B表示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G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详解】A、图A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线图,为“J”型增长;图B为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A正确;

B、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设法降低其K值,可通过限制其生存条件实现,B正确;

C、为持续获得最佳捕捞量,应使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K/2左右,对应图中E点,C正确;

D、图B中G点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点的含义。

19.图1和图2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B. 图1中a和b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

C. 图1表示a、b是捕食关系

D. 图2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图2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AC、图1所示是捕食关系图,而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不能用图1表示,A错误、C正确;

B、在竞争关系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不断的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B正确;

D、图2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一种生物消失,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准确判断题图中种间关系是解题关键。

20.北京南海子公园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后逐步衰落为环境脏乱差的垃圾场,经过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景观恢复等,现已建成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湿地中的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最终可以演替成森林

B.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C.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群落演替的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A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该湿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错误,B正确;

C、因初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A。

【点睛】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的一种生物成分

B.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

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详解】A、一种生物由于不同的生理活动,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捕蝇草、猪笼草等既是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又是消费者,A错误;

B、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第一营养级,B正确;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错误。

故选B。

22.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④中的部分能量

B. “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 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D.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⑤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A正确;

B、“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 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的生物,C错误;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故

⑤+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并且最高营养级没有天敌,因此缺少流向下一营养级的去向。

2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叫做碳循环

B. 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C. 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

D.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使物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可以使物质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实现了物质循环,B正确;

C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明确物质是指元素而不是化合物,重点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及实例--碳循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多种多样,如臭虫发出的臭味、毒蛇身上斑斓的花纹、蜜蜂的圆形舞蹈等等。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以上信息分别属于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B.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的

D.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臭虫发出的臭味是通过化学物质散发的信息;毒蛇身上的花纹通过光传递,属于物理信息;蜜蜂用舞蹈来表示蜜源的方位是靠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故以上信息分别属于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A正确;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生态系统中信息不都是由生物发出的,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C错误;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5.某地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了保护该地的生态系统应该禁止对该地的开发利用

B. 该地的某些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D. 建设生态工程,无法提高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文明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A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该地的生态系统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A错误、C 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错误;

D、建设生态工程,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进而提高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上图所示结构中传递方向为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BDNF具有__________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