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

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

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
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

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Ξ

祝 政 宏

(新疆大学法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 要:集体安全理论是战后出现的一种安全构思。“9?11”之后俄罗斯为了切实保障中亚地区安全,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参加“上海合作组织”,较为有效地在该地区安全上发挥了作用,使这一地区“三股势力”的活动没有大规模蔓延。

关键词:俄罗斯;中亚;集体安全

中图分类号:D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4)042006220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急剧恶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幅东扩,直指俄罗斯西部边界。不仅如此,美国还大举渗入乌克兰、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另外,中亚各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这使得局势变得更为严重:俄罗斯的西南、南部边境的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2000年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开始确立俄对外战略的总原则,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始调整国家的对外政策。俄新世纪对外战略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集中精力于国内事务;以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突出外交的经济实利;不再刻意追求大国地位,适当收缩对外政策的目标范围;外交手段力求灵活、务实,避免对抗。可以看出,这个总原则是在不改变重振俄国、争取与俄利益相符合的大国地位的前提下,调整了叶利钦后期以“恢复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外交方针和强硬手段,突出了其大国战略的限度,并且尽力避免与西方大国发生直接冲突,而扩大有利于自身发挥作用的外交空间。

实行战略收缩政策的现实基础是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在国家实力上的严重不对称。俄领导人认识到,与美国比拼实力只能加速自身的衰落甚至灭亡,实行强硬的外交方针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俄美关系严重不对称是事实,但并不一定就是“悲剧”,俄只有放弃与美国在某些非重大战略领域及地缘政治方面毫无意义且代价过高的争夺,学会在与美合作中使自己成为美的朋友和伙伴,才能维护国家利益。换句话说,与其同美国硬顶,倒不如加入西方阵营,在其阵营内部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正是普京的战略韬略和战略收缩的真实意图。而奉行原来全方位、积极的对外政策不仅在经济上无能为力,而且极不合算,它会使俄罗斯失去很多回旋余地,使国家主动卷入不只与美国、也同整个西方的对抗之中。因此俄考虑的首要原则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营造宽松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在其他众多的国际问题上可以坚持原则性但不是对抗性的立场,有选择地参与一些与俄罗斯利益攸关的地区及国际问题。因此这种战略收缩是一种“有选择参与的模式”。

中亚正是俄认为与己利益攸关的地区。2000年6月《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出台,明确提出俄外交活动的优先地区和先后次序:名列俄罗斯外交第一位的是“重点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位是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第三位是与美国的关系;第四位是加强与亚洲国家“首先是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第五位是积极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第六位是加强与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对话与合作。[1]

根据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中亚、高加索地区是这个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是“欧亚大陆的心脏”;而根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该地区是亨廷顿所划分的当今世界“八大文明”的汇集点。此外,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世界各国为解决自身能源问题,纷纷把目光投向该地区。这些都使中亚的战略地位凸现出来。

中亚重要的战略地位使俄罗斯将其纳入自身的安全战略。首先,这一地区紧靠连接俄罗斯欧洲部分与远东的腹心地带,护卫着俄罗斯安全战略中最敏感、也最脆弱的“软肋”,如果失去对中亚地区的控

2004年12月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 ec.,2004第32卷第4期Jou rnal of X in jiang U n 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V o l.32,N o.4

Ξ收稿日期:2004204208

作者简介:祝政宏(1948-),男,浙江兰溪人,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制,俄罗斯将面临首尾不能相连的危险局面。其次,该地区与车臣、达吉斯坦穆斯林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段相连,是俄罗斯防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渗透的重要屏障。此外,这一地区仍有大量的俄罗斯族居民,俄政府负有保护他们的义务。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其全球战略指导下,也把中亚作为“战略制高点”而加紧渗透,并在“9?11”之后实现了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针对这一严重事态,俄罗斯必要全力对应之。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不能不极为重视中亚地区,竭力在这一地区保持相当强的军事存在。

与美国、欧洲的关系虽被列为第三、第二位,但事实上俄罗斯尤为看重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9?11”之后,俄罗斯与美国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莫斯科宣言》,并在“战略伙伴”框架中进行合作。然而俄美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双方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分歧日渐增多。尤其是“9?11”后美国以“反恐”为名,突破了俄在中亚的防线,实现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这触动了俄罗斯的神经,引起它高度警觉和不安。

俄罗斯将“融入欧洲”作为自身的长期目标,因此对欧外交突出“回归”与“合作”两大主题。在伊拉克战争前,俄与德、法采取鲜明的反战立场,而战后则强调让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双方关系紧密,俄欧峰会多次召开,不仅将双方合作的理事会升格,而且还签署了在安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扩大合作的多项协议。这表明俄欧在许多重要国际问题上共同利益在增多,分歧在减少。

尽管欧美关系上下波动,俄欧关系的发展也不会十分顺利,但是俄罗斯在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合作中毕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缓解了自身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为它解决错综复杂、十分棘手但又至关重要的“南方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俄罗斯一直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发起国和倡导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集体安全条约”虚多实少,集体安全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9?11”之后,俄罗斯经过种种努力,在军事一体化基础之上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步伐逐渐加快,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落实到位,另外它还积极参加第二个集体安全组织——以中国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可以说,“9?11”之后,俄罗斯才构筑了完整的、名副其实的集体安全体系。

由于从1999年起中亚某些地区曾多次发生恐怖主义事件,联合反恐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2000年6月独联体反恐中心成立,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2001年5月参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六国一致决定,为有效保障独联体南部边界安全,成立中亚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如果说反恐中心的组建意味着独联体国家有了统一的联合反恐常设指挥机构,使各国在联合反恐问题上拥有了可靠的保障机制,那么多国联合快速反应部队的成立则表明,作为常设反恐指挥机构的反恐中心拥有了一支可以随时调用的军事打击力量。

这个快速反应部队的建立使集体安全条约有了名副其实的内容。各国领导人将该部队视为“一支强大而团结的力量,足以打击任何破坏中亚和平与稳定的企图”。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还明确表示,部队将用于“对付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者的战斗”。[2](P.70)

就在俄与美欧关系升温的同时,俄决定进一步加大独联体内部军事合作和一体化的力度,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升格为国际军事合作组织。2002年5月,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理事会莫斯科会议通过决议,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应对新的挑战和威胁。10月,俄、白俄、哈、吉、塔、亚美尼亚六国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章程和有关法律地位的文件。可以说,它已从过去松散的机构转变为地区性的国际军事组织和军事同盟,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外部威胁进行有效的威慑。2003年4月底,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元首会议在杜尚别举行。出席峰会的六国元首决定将该组织转变为军事同盟:成立六个常设委员会;在2004年之前组建该组织的联合军事司令部;加强该组织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共同培训各成员国的军官和军事人才;各成员国将以非常优惠的价格采购俄国的武器装备;任命俄罗斯驻丹麦大使鲍尔丘热担任该组织的首任秘书长。尤为重要的是,会议强调,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到外来入侵,其他成员国都有义务对被入侵国提供包括军事支持在内的各种援助。[3]

十分明显,反恐中心、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建立是以俄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构筑进程中最突出的三大措施。

为了有效地打击“三股势力”,切实保障整个中亚地区的安全,同时防止美国在这一地区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俄罗斯在中亚部分国家租用机场、建立军事基地、与中亚国家开展军事合作的举动十分明显。

“9?11”后美国率领西方各国大举进入中亚,致使目前在中亚的外国驻军竟有10国之多,[4]尤其是美国在乌、吉等国租用机场、建立军事基地的行动引起了俄的高度不安。尽管俄总统普京从国家利益和世界大局出发,没有与美发生直接对抗,但俄各界尤其是军界对此反映强烈。因此,俄与美在这一地区的暗中较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2002年12月初,俄、吉

36

第4期祝政宏: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

领导人商谈俄使用吉境内的坎特空军基地问题,双方于2003年7月签订协议,俄正式接管坎特机场并开始部署。这是苏联解体后俄在原加盟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基地,用于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的陆军集群提供空中支援。俄在该基地的部署和将在杜尚别部署的基地可相互补充,俄空军可以借此对吉、塔、乌、哈危险地区的安全进行双重保障。[5](P.25)在另一个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俄除驻有著名的201摩步师,还在塔阿边界部署了上万人的军队,并租用在其首都杜尚别附近的一个基地。俄目前已在吉、塔保存着军事存在,今后还可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规定和联合快速反应部队的机制,进一步在中亚国家租用机场、建立基地、部署军队以扩展其军事存在的领域。俄与中亚各国的军事合作近年也十分活跃。2002年6月俄国防部长透露,在经过10余年后,俄打算重新利用原苏联在吉遗留下来的军工企业生产军用产品,这意味着俄吉开始联合生产军用物资和装备。2002年底俄哈国防部长签署了次年的军事合作计划:俄负责训练哈军人、增加哈受训军人的名额、俄专家到哈军事院校讲学、俄无偿向哈转让一艘战舰等。从2003年起俄按国内市场价格向哈供应军事技术设备。这些均引起了哈方的兴趣。哈等国一方面购买美国的军事装备,一方面对物美价廉的俄国武器也十分青睐。如2003年它大量采购俄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购买了14架新一代米格17B25武装直升机,用来装备本国空军。[6]俄哈还签订条约,俄租用在哈境内的几个用于军事目的的试验场。在美国军队进驻外高加索之后,俄国也不甘示弱。它与阿塞拜疆签署了俄长期租用阿境内的一个雷达站的协议。有了这个雷达站,俄大大扩展了对高加索、中亚甚至中东、南亚的监视。[7](P.49)

俄罗斯不仅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领袖”,而且也是另一个集体安全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成员。它认识到,在当今国际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横行、泛滥的时期,单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来防恐、反恐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保障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满足中亚各国在地区安全上更高层次的需求,还需要周边的一个大国——中国的参加。于是在原“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俄十分积极地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各项工作,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将打击中亚地区“三股势力”作为重要任务,成立了反恐中心,将地区反恐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俄希望“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领域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在2003年5月底的元首峰会上,它积极推动各成员国签署协议,决定在同年8月举行首次联合反恐的大型军事演习。

中国领导人在该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新安全观”,即相关国家共同安全,一起发展和相互信任;不追求军事优势;国家间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建立军事同盟和相同的政治制度;对相互间的分歧,摒弃对抗,平等磋商,妥善解决。这个多边安全合作的原则基本上符合俄的集体安全构想,因此它是赞赏并大力实施的。为了区别冷战的模式,俄与中、哈、吉、塔确立了该组织的“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这些原则也正是俄罗斯构思的集体安全体系原则。普京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后表示,该组织准备“同东方的和西方的其他类似组织合作”。2003年4月底普京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元首会晤后强调,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独联体、上海合作组织是有区别的,但不是相互掣肘,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将展开建设性合作。[8]

总之,俄罗斯主导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是保证俄及中亚地区安全的有效机制,这对地区安全乃至世界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比近两年来中东、海湾、土耳其、西班牙等地发生一系列轰动性的恐怖事件,中亚地区却相对平静:除了2004年3月底在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小规模的恐怖袭击外,这一地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恐怖事件。这个事实不仅说明俄罗斯在该地区安全上具有重大作用,而且证实集体安全体系具有强大的安全保障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对传统安全的威胁——战争深恶痛绝,开始探讨更为有效的安全理论。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重振世界秩序的“十四点计划”开始,维护世界和平的人们试图对比均势理论,建立一种集体安全理论和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均势理论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核心之一。美国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曾说,均势是“在若干国家之间防止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强大到足以威胁其他国家的独立”,是若干国家之间力量分配大体均等的实际状态。[9](P.4)均势在世界现代史上曾多次出现,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的多极均势,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五级均势和雅尔塔体系中的美苏两极均势。在肯定均势与集体安全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同一性、并且密切相关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这两者本质上的不同:

1.均势体系下的“安全困境”源于对某些国家实力的不信任,因而强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平抑他国势力;而集体安全体系是对某些国家政策和意图的不信任,并未将某一国家力量的壮大看成是对另一国的威胁或集体安全的威胁。因而可以说,均势体系的问题是“谁太强大了”,而集体安全体系的问题是

46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谁侵略了”。奉行集体安全理论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如此。以近年的联合国为例,虽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它并不认为美国是最危险的国家,却将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视为对世界安全造成威胁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具有对外扩张的意图和制造违禁武器的可能。

2.均势和集体安全理论都主张以结盟的形式保障安全,但是前者在抑制、平衡过于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时,这个来自“外部”的敌人或对手是谁,在联盟国家来看是清楚的。此外,前者的成员为了抑制、平衡过于强大的国家,往往采取结盟等军事、外交手段而对抗之。由于这一点,“均势体系中的联盟是外向型集团,它组织成员采取一致行动,目的是对付外面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而集体安全理论则认为,某个国家可以与他国结盟,但结盟不能是为了对抗另一国。如集体安全的理论家克劳德所说,“集体安全是所有国家防御所有国家”,其敌人是“抽象的”。这种体系看起来也是一个安全联盟,但它与均势体系中对手明确、相互对抗的联盟根本上不同。这种安全体系是“消除了均势体系中竞争性因素的联合模式”,是“联合所有国家保护集体秩序而不是将它们分成敌对的集团”,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内向型”的国家集团。[10](P.145)总之,这两者一个是“竞争型的”,一个则是“合作型的”;一个结盟的形式是“一对一”(一个集团对抗另一个集团),而另一个则是“全体对一”(全体成员国对付内部任何一个国家),它意味着国际政治是一种“全体对一”的局面,这将大大降低侵略者成功的可能性。

3.虽然均势对抗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个相对的和平局面,被称为“武装平衡”、“恐怖和平”,然而,由于国家利益的驱使,国家之间的结盟外交反复无常,联盟不仅多变而且寿命不长。此外,更重要的是,均势体系中各国关心的是自己的安全利益。如果国际冲突对己有利、对敌有害,它就可能支持国际冲突甚至战争。因此,均势中的两大国家或国家集团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如一战前“同盟国”、“协约国”的对抗即是如此。集体安全体系则极力制止战争。在这种体系下,所有成员国应全盘否定战争,而在最坏的结局——战争爆发后则毫无保留地支持战争的受害者。如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都规定了针对侵略战争和侵略者的办法和措施。且不论这些条款的实际效果如何,它们至少说明集体安全是合作性、协同性的,是为了保障各国安全的。另外,它强调国家安全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国家都应加入到任何一国的反侵略战争中去,安全合作是第一位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任何地区的侵略都在威胁着它的安全。

4.均势状态是不稳定的,随时有被打破的可能。

均势一旦被打破,不仅对抗的两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关系恶化,而且多数情况下某些弱小国家首先成为打破现状的某一方的牺牲品。如二战前德国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冷战期间美苏对抗时美国在60年代侵略越南,而苏联则在70年代末入侵阿富汗。因而,均势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国家安全的危险性,这是均势体系的另一大缺陷。而从上一点可以看出,集体安全体系在战前极力制止战争,在战争爆发后则毫无保留地支持战争的受害者。因而,它不存在均势体系中的这个缺陷。

5.两者在增强优势和手段的选择上也有差异。虽然两者都将军事威慑和诉诸武力作为达到目的的最后手段,但在均势体系下,各国都竭力提高军事战斗力,如扩军、研制高、新、尖武器,为增强军事实力而展开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因而,在这种体系下使用军事威慑和诉诸武力是很平常的事。而集体安全则依靠绝对优势的集体力量遏制或采取实际行动制止侵略行为。它提高绝对优势的作法不是表现为各成员国增强军事实力,而是努力聚集更多的国家,即“成员国越多,集体的力量就越大,安全前景就越好”。在具体手段上,它更多是选择外交、经济制裁等,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军事打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手段。

以往,集体安全理论主要是针对威胁传统安全的。“9?11”之后,以国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上升。人们发现,集体安全理论针对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更为适用。而俄罗斯在包括中亚的独联体地区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目前,俄罗斯集体安全体系的主要体现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前者由俄、白俄、哈、吉、塔、亚组成,后者由中、俄、哈、吉、塔、乌组成。其合作的目的是对付地区潜在的“三股势力”的威胁。由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具有跨国、流动性,因而反恐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建立一种有益的集体伙伴机制。俄罗斯在认识到仅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还不能完全有效地保障中亚地区安全之时,便采取构建多重安全机构的方法,带领多数中亚国家积极加入以中国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尽管这两个集体安全组织在具体任务、体系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总目标上却是一致的,这使得中亚地区的安全得到了双重保障。从另外方面说,有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参加,集体安全成员国数目增加,力量大大增强,其安全体系的质量大为提高。这样,“三股势力”在哪里出现,各国便可以连手追剿之,体现了集体安全理论中“成员国越多,集体的力量就越大,安全前景就越好”和“全体对一”的原则。

56

第4期祝政宏:俄罗斯的中亚集体安全体系

这种体系并非是松散的联盟。由于存在着统一的指挥系统(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军事司令部反恐中心和“上海合作组织”设在塔什干的反恐中心等),建立了统一的部队(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快速反应部队),这种集体安全体系正形成“强有力的机制”——正如安全机制理论家克劳福德所指出的,在一个混合多元的安全共同体内,各国彼此倚重,相互信任,共同遵守规则,机构运转高度制度化,当面临外来威胁时多以集体安全机制应对。[11](P.48)这种体系是开放的,符合集体安全理论的原则。“开放性”有两层含义:

1.按照集体安全理论,加强联盟力量的途径是聚集更多国家参加这个体系。为此,该体系欢迎更多的独联体国家参加。目前共同面临国际恐怖主义严峻挑战的独联体国家都对该机制表现出空前积极合作态度,就连一些“反对派国家”也表示“有条件”地参加该机制。[2](P.69)

2.该体系与其他在中亚地区的国际组织不仅并行不悖,而且相互合作。普京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之时曾说,这个组织是保护成员国人民和平生活和国家利益的有效工具,但在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条约必须用新的合作机制来应付新的挑战和威胁。他表示,该组织准备“同东方的和西方的其他类似组织合作”。在另外场合他进一步提出,俄准备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中腰,西连北约,东接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稳定弧”。[12]这些均反映了其开放性。

西方舆论对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出现及其作用不断增强的现实是承认、关注的。美国某权威智库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前言是由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撰写的)希望美国政府应当积极与二者协作,共同反恐。报告指出:“随着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坎特空军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中心开始全面启动,北京和华盛顿以及莫斯科应当抓住机会协调行动,并培养相互间的友好关系”,“实行情报共享”。“美国应当鼓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与北约之间的战略对话机制,以此促进更大程度的地区合作。”[13]

而俄罗斯议会上院议长米罗诺夫与哈萨克斯坦总统会谈时则一致认为,中亚目前现有的较理想的安全形势得益于地区安全机制的积极作用。米罗诺夫特别指出,在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下,上海合作组织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地区性安全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受到了有关各国的重视,这些合作机制在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方面的作用也将更进一步得到加强。[14]

[参 考 文 献]

[1]〔俄〕独立报[J OL].h ttp:∥www.ng.ru,2000207211.

[2]吴大辉.新世纪初的独联体,转机与挑战[J].俄罗斯中

亚东欧研究,2003,(2).

[3]俄新社[J OL].h ttp:∥www.rian.ru,2003204228.

[4]美国、德国、法国、印度、韩国、荷兰、丹麦、澳大利亚、挪

威、西班牙[N].环球时报,2003211219.

[5]俄罗斯第一个驻中亚国家的军事基地开始部署[J].袁

政,译.中亚信息,2003,(8).

[6]“哈萨克斯坦空军开始装备现代米217B25直升机”等

[J].亚兵,译.中亚信息,2002,(7);2002,(12);2003,

(2).

[7]季志业,许涛,等.大国战略与中亚地缘变局[J].现代国

际关系,2002,(2).

[8]〔俄〕国际文传电讯社[J OL].h ttp:∥www.interfax.

ru,2003204228.

[9]〔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5.

[10]〔美〕伊尼斯?克劳德.权力与国际关系[M].纽约:

1962.

[11]尼?克劳福德.民主国家间的安全条约[J].国际组织,

1994,(3).

[12]人民日报[N].2002206201.

[13]〔新加坡〕联合早报[J OL].h 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8791089.html,,

2003208229.

[14]〔俄〕国际文传电讯社[J OL].h ttp:∥www.interfax.

ru,2003204206.

[责任编辑:龚玉钦]

Russi a’s Cen tra l A si a Collective Secur ity SystemW

ZHU Zheng2hong

(S chool of L aw,X inj iang U n iversity,U rum qi,X inj iang,830046)

Abstract:T heo ry of co llective security is a po stw ar concep t of security.A fter“911”R ussian has exerted itself to safeguard regi onal security as it directs the R ussian Federati on of Co llective Security T reaty O rganizati on and partici pates in the Shanghai Cooperati on O rganizati on In do ing so,it p revents the th ree fo rces of the regi on from sp reading on a large scale. Key W ords:R ussia;Central A sia;co llective security

66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新世纪的到来,在祈祷和平的钟声敲响之际,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还有近期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纠纷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未来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在地形方面:东北部有外兴安岭、萨哈林岛(库页岛)濒临日本海;东部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与台湾省相隔台湾海峡,台湾岛东北部有著名的琉球群岛;南部的南海分布着储量巨大的油气田,有南沙、西沙、永暑礁等岛屿,最南端是位于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而北部湾的部分海域和越南有争议,云南、广西有很多从金三角来的毒贩,中国的澜沧江(经越南向泰国,叫做湄公河)和怒江(进缅甸,称萨尔温江)流向东南亚;西南是中印边界,多以喜马拉雅山为天然边界(存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雅鲁藏布江(南亚次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地理缝合线)曲折地流向印度;西北,天山延伸出去有帕米尔高原、咸海等,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其中有中俄交界处的友谊峰;北方有巨大的蒙古高原和大量的戈壁,再北有原属中国的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 中国周围分布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阿富汗)、中亚、北亚等国家。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刑广程、王伟 2011-03-11 21:43:47 来源:《学理论》2008年第2期 [ 摘要]普京执政以来, 加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巩固了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恢复了国防和军备实力, 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发展新思路。按照普京的“治国方略”, 未来的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应确立权威地位, 军事装备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多样化。重点要优先解决好人民生活质量问题和人口健康问题, 实现俄罗斯的强国理想。 [ 关键词]俄罗斯发展战略治国方略 [ 作者简介]刑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是普京在2000年任总统时对俄罗斯的评价。当时他为俄罗斯复兴勾画了一个这样的蓝图: 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重塑俄罗斯价值观, 建立强大的国家, 发展有效的经济。 光阴荏苒, 时近八年, 普京实现强国理想的“治国方略”也逐渐清晰,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强大垂直权力体系; 加强法制和社会秩序; 有计划地打击寡头, 加强国家对大资本和大型工业企业的控制; 整顿金融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推行旨在加强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同西方国家接近, 确保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核心利益, 维护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应得利益。三是恢复俄

罗斯的国防和军备实力, 建立强大的职业化军队。四是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新思想。五是发展有限的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和自由。 普京认为, 近年来的政策“主要致力于消除国家体制和社会领域内的失衡”。①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的长期调查显示,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策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 按上述顺序排列, 认可度达到了81%~65%。②2008年, 普京将结束其第二任总统任期, 受宪法所限, 普京将不再谋求第三次连任。但是, 目前俄罗斯政治却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第一, 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影响 力随着离任日期临近而日益巨大, 社会声望愈来愈高, 权力资源充盈丰厚。各种反普京的力量,包括前寡头势力虽然暗流涌动, 但对普京均构不成现实的威胁, 俄政坛没有与普京相竞争的独立政治力量和政治领袖。普京“无法”离任的炽热氛围将导致2008年的“接班人困境”。第二, 普京明确表示不谋求连任, 但从未表示会离开俄罗斯政坛。他表示, 将珍惜社会对他的期待, 并愿意继续为国家服务。这就不排除他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施加影响力, 这将使下一位总统陷入普京的“权力磁场”。 在苏联历史上, 最高领导人的合理更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国家最高领袖 更替呈不规则状态。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表面上遵守了宪法秩序, 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巧妙地“违规”操作: 以提前离职的方式启动了权力交接的应急程序, 保证总统接力棒传到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手中, 然后通过一系列人事安 排使实际权力得到延续。 目前来看, 普京为权力顺利交接也进行了缜密的人事安排, 并准备了一套 保障程序。这套程序和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 执行普京战略的人将是权力接班人。“治国方略”的延续, 一方面可以使普京保持对俄

大国军事战略复习资料2013-11 2

《大国军事战略透析》复习2013-11 一、军事战略绪论 1、军事战略下的定义是什么? 1997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军事战略下的定义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2、军事战略的构成要素是什么?通常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军事战略目标、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实力。 3、国家战略对军事战略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 一是军事战略的性质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和总政策的性质;二是军事战略目标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切实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三是军事战略与国力相适应;四是军事战略的重点、战略步骤也要与国家战略相协调。 4、军事战略的制约因素?包括战略环境、国家战略、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水平、民族文化传统、军事力量、精神因素、地理因素等。 二、美国军事战略 1、美国的战略层次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战区战略等组成。 2、军事战略的制定依据:依据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依据对安全环境的分析;依据国家的物质基础。 3、冷战时代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 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遏制战略”时期;(2)“大规模报复战略”时期;(3)“灵活反应战略”时期;(4)“现实威慑战略”时期;(5)“新的灵活反应战略”时期。 4、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有: 布什“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克林顿“营造—反应—准备战略”、小布什“先发制人”战略。 5、克林顿“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提出的“防务三原则”是什么?预防、威慑和击败。 6、克林顿“营造—反应—准备战略”针对的主要威胁是: 地区性危险、非对称性挑战、跨国危险和“意外情况” 7、小布什“先发制人”军事战略的战略指导是:保护、预防、战胜 8、“先发制人”国防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先发制人”国防战略,主要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在觉察到对手对美国有威胁时,先于其行动之前将其击败。即过去美国主要是通过威慑敌人来达到自身的安全,现在企图通过先发制人战略,迅速击败敌人,从战略上保卫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 9、2006年2月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美国国防战略的重点是: 摧毁恐怖组织;保卫美国本土;影响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的选择;防止敌对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获得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0、什么是“混合威胁”? 2010年2月美国新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报告认为,未来的敌人可能是国家,采取的是持久战,可能利用代理人进行胁迫和恫吓;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采用的是传统上只有国家才能采用的作战理论和高端能力。因此,未来战争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强,参战的行为体多种多样,传统的冲突分类日趋模糊。 11、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军事战略作了哪些调整? 一是巩固成果采取“收缩战略”;二是从“先发制人”到“柔性战争”;三是重点发展信息作战武器;四是“拨乱反正”重整军事力量;五是实施海外力量调整,重心向亚太转移。 12、评奥巴马政府的“柔性战争”论 “先发制人”战略本质上是共和党新保守派单边主义思想的产物。然而伊战后,美国防务实践很快暴露出“先发制人”的自裂阵营、伤筋动骨、劳民伤财三大败笔。奥巴马政府的军事纲领转向“软实力”论,把战争思想转移到打“柔性战争”上来。“柔性战争”的基本精神是,要想维护美国在伊拉克的既得利益,需要改变传统战争进攻、占领、镇压的刚性逻辑,避免最后不体面撤出的历史悲剧。提出美军要把高技术作战和经济发达的硬实力与美国的外交、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加强对亲美势力的军事训练和武器援助,

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概况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各共和国面积、人口具体情况如下: 1995年中亚五国面积人口一览表 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人) 哈萨克斯坦271.73 1654.4 乌兹别克斯坦44.742300.7 吉尔吉斯斯坦19.85454.5 土库曼斯坦48.81456.7 塔吉克斯坦14.31588.4 合计399.445454.7 气候: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发量大。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亚洲东方。早在16世纪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中国是头沉睡的雄狮,未来的某一天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了这位伟人的预言。新中国建国六十余载,其间遭遇坎坷艰辛,但都坦然度过,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收获了宝贵经验。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如今已实施三十余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已经开始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之旅。随着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的结束,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我国也怀着满腔的热情迈入二十一世纪,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开始有了愈加清晰的轮廓。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近三十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三十年间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众所周知,自70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周边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着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的实现。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回顾历史,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我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总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而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由于我国邻国最多,因此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无疑,这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除或者处理,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下面我就中国周围安全形势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介绍:

俄罗斯向东看战略资料

俄罗斯“向东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8791089.html,/hbrb/hbrbsglk/hbrb13/201209/t22194 50.shtml 为期一周的亚太经合组织系列会议,昨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落下帷幕。首次担当东道主的俄罗斯,为主办会议投入高达220亿美元,也借机吹响了“向东看”的号角。 俄罗斯如此看重这次会议,除了希望借主办盛会提升国际影响外,还有着许多深层的考量。 首先是推动“亚洲战略”实施。近年来,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一蹶不振,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俄罗斯政治精英普遍认识到,俄要重新崛起必须搭上亚太经济快车。为此,普京重返克宫后立即制定了“亚洲战略”,决心将俄由传统上的“欧洲大国”变为“欧亚大国”、“太平洋大国”。此次会议标志着这一战略正式启动。会议确定的四大议题,即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粮食安全、建立可靠供应链和推动创新增长合作,都紧紧围绕深化俄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这一主题。 其次是促进远东地区开发。开发远东对俄罗斯而言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总统叶利钦的经济智囊们就曾提出“东西两翼齐飞”设想。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开发课题一直停留在口头上。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明确提出远东大开发战略,并采取

了一系列行政和财政措施。借助举办APEC会议之机,俄罗斯投入数千亿卢布在会址所在地区新建和改建50多项工程,目的就是要顺势改善基础设施,增强远东地区的投资吸引力。 再次,扩展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由于北约东扩和美国欧洲反导系统的步步紧逼,俄西部战略空间不断缩小。在此背景下,亚太地区成为俄外交突破口与倚重所在。而在亚太,俄罗斯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美国正积极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推广民主价值观,打造“亚洲版北约”,构成对俄罗斯的新一轮战略压缩。俄唯有变守为攻,融入亚太地区,巩固东部安全,才可能避免陷入“腹背受敌”困境。 由此可见,俄罗斯“向东看”既是客观需要,更是形势所迫。不过,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把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俄政府还需要更强的意志和更多的智慧。 APEC系列会议于2日至9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俄罗斯全力主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显示了其提高自身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意愿,也昭示着以此为机遇,俄罗斯将继续推进其“向东看”的亚太战略。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2007-09-26 14:13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接合部,与我西北地区毗邻,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亚五国是原苏联的粮仓和欧亚大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产区,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发达。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经过独立后15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度过了独立初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特别是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有利形势下,各国财政状况不断好转,宏观经济普遍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由于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谨以此文对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及商品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我工商界人士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提供帮助。 一、哈萨克斯坦 (一)石油、天然气开发 哈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上石油探明储量40亿吨,居世界第七位、独联体第二位,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哈属里海地区是哈油气开采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据专家估算,里海地区石油总储量可达900-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458.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7.2%和7.5%,里海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中东"。里海周边共有五个国家,即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和伊朗。如五国能就里海权益划分问题达成协议,哈属里海水域将占总面积的30%,为五国中最大,同时石油储量也位居榜首。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材料,哈属里海地区石油储量约1010-1096亿桶,占整个里海地区总储量的一半,天然气储量为153.3万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哈属里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80亿吨,其中仅最大的卡沙干油田石油可采储量就达1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 目前,哈拥有80多个油气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的80%和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0%已投入开采。2005年哈共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6192万吨,开采天然气252亿立方米。2006年,哈产石油6480万吨,出口5710万吨。2007-2010年哈石油开采计划如下:2007年-6400万吨;2008年-7000万吨;2009年-7800万吨;2010年-8400万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我国国内外安全形势分析完整版.docx

我国国内外安全形势分析完整版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

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

俄罗斯新世纪初的军事战略

俄罗斯新世纪初的军事战略

俄罗斯新世纪初的军事战略 杨运忠 2012-8-14 16:14:47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京)2001年03期第64~68页 【专题名称】国际政治 【作者简介】杨运忠,1959年生,济南陆军学校教授。(济南250029) 【内容提要】本文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出发,对新世纪俄罗斯的 军事战略做了较系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普京执政后,对俄军事战略做了较 大调整,新世纪初俄军事战略已基本确立。如何处理与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关系,维护“军事大国”地位,为重振大国地位提供坚强有力的实力后盾和军力支持,是俄新世纪军事战略的核心问题。重振大国地位的军力需要与各种严峻挑战所 形成的军力差距,将是制约俄今后军力发展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将决定俄军事实力在新世纪的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军事战略/安全战略 冷战结束后,与其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相适应,俄罗斯的军事战略 经历了一个摸索和调整的时期。在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有幻想全部破灭”、北约对俄攻势日趋严厉、俄罗斯国力趋于衰落、政治地缘环境趋于恶化 的背景下,普京政府开始大幅度地调整俄罗斯的军事战略,俄罗斯面向新世纪 的基本军事战略已经明晰。

普京自2000年1月1日执掌俄罗斯政权以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调整俄罗斯的军事战略。1月10日和4月22日,普京签署了关于批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和《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命令。7月8日,普京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新政府的施政方针。7月11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发表《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全面阐述了俄罗斯涵盖军事战略的外交政策。9月9日,普京总统批准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以上述重要文件为基础,俄罗斯面向新世纪的军事战略已经确立。俄罗斯面向新世纪军事战略的基本点是: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先导,确立军事力量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以美国和北约为主要防御对象,立足于准备打一场“大规模战争”;以美国为军事较量的重点对象,推行既谋求发展合作关系又加以严密防范、既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又善于同美周旋的双重政策;以加强战略核力量为支撑,维护和巩固“军事大国”的地位;以推进独联体的军事一体化进程为途径,构筑有利的军事地缘环境;以面向亚太,发展同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军事关系为手段,全面缓和东线军事关系,改善军事环境,集主要力量于西部同北约抗衡,为重振大国地位提供坚强的实力后盾和军力支持。 (一)重新审视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综合实力确立强大军事实力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抱着一系列对西方国家“美好的幻想”,自以为只要实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西方就会在经济上慷慨解囊,政治上平等相待。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弱化和控制俄罗斯的严酷现实,使俄罗斯的幻想全部破灭。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俄罗斯虽然开始调整亲西方的外交战略,叶利钦有时也表现出了某种强硬的外交姿态,但由于讨好西方、寻求西方的政治支持,是叶利钦稳定政权、巩固政局的重要政治资本,这就决定了叶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 择》 陈兆德 2011-02-04 10:18:31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原来最大的加盟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成了其合法的继承国,并仍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10多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现在,俄罗斯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还很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早已确立,但政治转型过程尚未完成,政治民主、政治效率和政治秩序的目标还未实现;俄罗斯务实外交的方略已渐趋形成,但仍有一些制约的因素不利于其大国外交的实施。因此,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进行跟踪研究就十分必要。加之俄罗斯是地跨欧亚的政治大国,又是我们最大的邻国,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俄两国具有大致类似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研究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范建中等同志撰写、时事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一书(以下简称《当代俄罗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走向的好书,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和外事工作的人们认真读—读。 重点突出显主题。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当代俄罗斯》一书没有泛泛研究俄罗斯的全貌,而是着重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在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始终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为相关国家的决策层所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与经济合作问题( 赵常庆, 2004、2002、2001, 孙壮志, 2005) 。有的学者则在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孙永祥、张晶, 2003;唐艳辉、陈海威, 2004) 。还有学者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内容、模式与前景角度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 杜亚平,2004;陈玉荣, 2004) 。有的学者在WTO 的框架下探讨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选择问题( Richard Pomfret, 2005, pp.32-58)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也为学术界所关注( James P. Dorian, Utkur Tojiev Abbasovich,Mikhail S. Tonkopy, Obozov Alaibek Jumabekovichand Qiu Daxiong, 1999, pp.281- 287) 。本文以相关统计资料与研究文献为基础, 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五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试图弥补该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 中国与中亚同为经济转型国家, 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过程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双边、多边贸易与投资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较为突出。

中亚五国 传统服饰解读

中亚五国传统服饰解读 吉尔吉斯人男子的传统服装上身是长袍,罩羊皮袄;下身是布料长裤,冬天则穿皮裤。脚穿皮靴或毡靴。头戴皮帽或绣花小帽,叫“卡尔帕克”的帽子。这种帽子用白毡做成。帽里的下沿儿镶一道黑绒,向上翻过来,并在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口儿。冒顶呈四方型,缀有珠子和缨穗。这种“卡尔帕克”毡帽是区别吉尔吉斯人与其他民族的一大标志。男子腰系皮带,上挂小刀。妇女一般穿色彩鲜艳的宽大连衣裙,外罩针织丝绒或长绒的长袍或小坎肩,下配灯笼裤,长袍外面束一条开襟的绣花围裙。脚穿软皮鞋,外套胶皮套鞋。 乌兹别克男子穿衬衫、黑色长裤或白色布袍,外罩花条丝绸长棉袍,戴绣花小帽,穿塑胶皮靴。衣服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镶绣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彩色花边。女子喜欢穿白黑或红黑、金色相间的肥大丝绸连衣裙,外罩坎肩或短上衣,披彩色或羊毛披肩。老年妇女服装多为黑色、深绿色或咖啡色。乌兹别克长棉袍"哈拉特"极具民族特色,有棉、棉丝混织、丝绸、缎等数种质地,做工十分精致,在袍衣的边上均绣有花边。乌兹别克人常把它作为礼物送给 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分明的四季换装。男子着肥大的白色衬衫、灯笼裤、外罩一件宽大长袍,腰束腰带或方巾,头戴绣花小帽或缠头巾,脚穿软质皮靴。女子穿一种类似丝绸做成的灯笼裤,配长衬衫或外罩彩裙,头扎白纱巾或丝绸巾,或戴绣花小帽,饰物有珠子、珊瑚项链,手镯,耳环等。民族服装多山区人。 土库曼男子的民族服装为黑色、白色和褐色羊皮缝制的高帽、领口精心修饰的长衬衫、肥大的裤子和东方式的长袍。土库曼女子往往穿着长及脚踝、领口精心绣制的长裙。土库曼姑娘喜爱戴头巾、编辫子并在发梢缀有各种装饰。姑娘们通常用绿色、紫色和蓝色等鲜艳的衣料缝制服装,在冬季爱穿东方式长袍。 哈萨克男子夏穿白色的宽大衬衫,宽裆裤子,外罩一件齐膝的无袖长衣,头戴绣花小帽或是浅色尖顶软毡帽。在冬季,则在外面穿上一件皮大衣,并且头戴皮帽,脚穿毡袜和高统皮靴。哈萨克女子大都喜欢穿用白布或丝绸缝制而成的连衣裙,并且头戴用毛皮镶边的尖顶帽或是上边插有飞禽羽毛的皮帽,脚蹬软皮靴。短小的上衣,绣花丝绒的坎肩,裤脚带褶的灯笼裤,通常也是她们喜爱的着装。崇尚勇武的哈萨克斯坦人素有使用动物的毛皮来装扮自己的习惯。

喀什周边中亚五国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情况简介简介

喀什周边中亚五国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情况简介简介 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的经济都有了新的发展,普遍走出低谷, 进入恢复性增长的新时期,,中亚五国资源丰富,贸易环境不断优化,消费规模和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中亚正成为新的投资和贸易发展的热土。 一、贸易及市场环境概述 1.中亚五国市场规模的宏观评估 目前,中亚五国共有人口约6015万,根据上世纪以来中亚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 以及各国独立后实行的人口政策和当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2030年前后这一地区的总人口可能达到1亿人;2060年前后可能达到1.5亿人。苏联解体前,中亚五国消费水平在国际商普遍在中等偏上水平,消费总额合计7197亿美元,人均1432 美元,在世界上排第27位。但是,苏联解体后这一数字一直下降,最低的1998年消费总额只有150亿美元,人均269.8美元,在世界上排70位之后。最近几年,各国经济进一步恢复,经济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 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列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消费规模和水平不久将会达到或超过独立前的水平。 2.中亚市场的双向延伸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全线贯通和乌鲁木齐—新西伯利亚—莫斯科、

乌鲁木齐—尹斯兰堡、乌鲁木齐—第比利斯等航线的开通, 中亚市场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亚市场可沿着亚欧第二大陆桥向西延伸,扩大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与中亚国家隔里海相望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也已经成为中亚市场西延的范围,乌鲁木齐到巴库和第比利斯等城市的旅游购物包机已经往返了数百架次。中亚市场的向东延伸,除了我国东、中部的商品经新疆进入中亚市场外,内地不少企业还在中亚地区开商店和办工厂,直接参与中亚市场的开发。中亚市场的东西双向延伸是客观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3.中亚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随着中亚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外国商品大量进口以及各国都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 中亚地区的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中亚各国相继降低了进口税率(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的平均进口税率已降至5.2%,实行零关税的税号已有2000多种),许多国际惯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可,市场行为也进一步规范。 4. 中亚五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市场竞争激烈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各国独立后都宣布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中亚各国的各类外资企业( 包括合资、独资等各种形式)约有15万多家,其中仅在哈萨克斯坦正式注册的就有9700多家。中亚市场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万商云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俄罗斯和中国在地缘、人文环境等方面略占优势,而美、日、德、法、英、意等则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绝对优势。但是,只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 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

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他提出“火箭核战略”,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赫鲁晓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如果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灭”。苏联的“火箭核战略”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大战,否定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强调火箭核突击的作用,否定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意图争夺火箭核优势。 (三)1965年至1979年,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的色厉内茬,其战略导弹优势也只保持了几年。之后,苏联在武器研制上缺乏科学论证的态度、易受个人影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武器发展严重失衡、顾此失彼。火箭核战略作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是苏联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但在以第三世界代理人方式出现的常规战争中,其现实作用却远远比上不常规武器,尤其是苏联的海军力量过于薄弱。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认真总结了“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失败的原因,认为核力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蒋莉、刘桂玲、李东 2011-03-07 11:10:19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清晰,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俄独立初期,叶利钦一味追求融入西方,推行全盘西靠的发展战略,致使俄国家发展失去独立性和主动性。普京执政后,提出了要走符合俄国情的“强国战略”,目标是振兴俄罗斯经济,恢复俄世界强国地位。从目前看,普京的发展思路与俄罗斯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赢得了国内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未来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俄国内反对派的掣肘,以及西方的不满、担心和阻挠,必将使普京的强国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国家发展战略 [作者介绍]蒋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刘桂玲,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李东,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 俄罗斯独立后的国家发展方向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叶利钦的全盘西靠到普京的“强国战略”,俄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重大调整和不断演化,并逐渐明晰。本文将在梳理俄国家发展战略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普京“强国战略”的内涵,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基本判断。 一、俄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 俄罗斯独立初期,全国上下在选择何种国家政体和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争论不休,俄领导层内部在国家定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俄当时的政治倾向看,主要存在左、中、右三派主张。代表左派的主要是共产党人,也被称为

保守派,他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苏共70年的专制统治使苏联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因此俄多数民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支持者仅为原苏共坚定追随者、部分前苏联领导人和持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阶层。代表中间派的是各种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他们主张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但俄罗斯是个易走极端的民族,中间力量历来难有市场,因此其支持者数量极其有限。代表右派的主要是激进民主派和部分民族主义势力,他们坚决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右派势力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拥有相当高的支持率。对于刚刚摆脱旧体制的俄广大民众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和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仿佛俄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国家前景将一片光明。[1]俄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绪,对本身就具有颠覆性格的叶利钦总统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选择了西式民主自由的国家发展道路,即全盘西靠战略。 首先,搞政治民主化,实行三权分立。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表示要与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彻底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变。叶利钦更是打算把“民主体制”推向极致:在政治上建立西式民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从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过渡,[2]并引进西方宪政制度的法治、主权在民、自由和民主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基本原则。叶利钦在积极推动俄政体三权分立的同时,主张“实行总统制”。[3]因为俄罗斯当时正处于全面转型阶段;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实行议会制的条件显然不具备。叶利钦希望通过扩大行政权力来控制局势,推行经济改革,最终实现国家复兴。 1993年4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新宪法草案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式国家权力体制固定下来。俄总统新闻秘书科斯季科夫称,这一结果意味着俄罗斯将恢复成这样一个国家:具有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发达的联邦制,

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多边外交日趋活跃,软实力不断加强,中国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纵观目前国际局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切不可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仍需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jiao权端势力、民族fen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二)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三)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