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1.遗传性、应激性与适应性

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述的是过程。长期应激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酶、激素、抗体、维生素

从来源上看:酶、激素和抗体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所有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只有内分泌腺才可合成激素,只有效应B细胞才可合成抗体。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少数种类的维生素可以在机体内转化而来,如在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

从化学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抗体一定是球蛋白质。而维生素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

从功能上看:酶是生物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抗体是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起免疫作用;维生素主要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是作为辅酶的成分。

这四类物质尽管它们的来源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但

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对正常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3.氨基酸、核苷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约有20种,结构通式为: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核苷酸分子

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如脱氧核糖核苷酸:

4.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原生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个原生质团。植物细胞由原生质和细胞壁组成。

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原生质体: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可以认为原生质体包括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核三部分。

5.细胞板、赤道板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一个平面。因为这个平面的位置比较类似于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它只是一个垂直于纺锤体纵轴的平面,是一个位置名称,在动、植物细胞都适用。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板状结构。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后将细胞质完全分隔开。可见,细胞板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板状结构,且只有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才出现,决定着细胞质分裂的方向。

6.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

(1)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

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2)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下图中,A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染色体,B是经过复制的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其含有的物质也与A完全相同,它们通过一个共同的着丝点相连。B的着丝点分裂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染色体(C)。也就是说,染色体复制后至着丝点分裂之前,染色体的个数不变,但包含有染色单体,也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染色单体。

A的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B的染色体中含

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个染色单体上。C中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计算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 = 染色单体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 = 染色体数。

7.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通过细胞分裂,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产生许多相同的细胞,使单细胞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使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稳定性的差异。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越低。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增殖,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8.无丝分裂和二分裂

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

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

无丝分裂则是发现最早的一种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而且不仅在体细胞中,甚至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由于其核分裂的过程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胞质分裂后的遗传物质不一定能够平均分配给子细胞,与有丝分裂有很大区别,故称无丝分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无丝分裂和二分裂有着本质的区别,二分裂指的是原核生物进行的一种最原始的细胞增殖方式,而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独特的细胞增殖方式,通过这种分裂,可同时形成多个核;且分裂时细胞核仍可执行其生理功能。

9.原生生物、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成形的细胞核;②遗传物质是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的环状(DNA)丝,不构成染色体(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组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③以简单二分裂方式繁殖;④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器、内质网、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⑤细胞内的单位膜系统一般都由细胞膜内褶而成,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场所。⑥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结构独特的细胞壁(支原体、立克次体没有细胞壁)等等。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等。

原生生物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原生生物是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

部份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一类生物。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营养方式繁多,有些似真菌,吸收外界营养;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进食有机食物,例如裸藻。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于水中。

10.硝化作用、消化作用

硝化作用是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从铵或亚硝酸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用以固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除自养硝化细菌外,还有些异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能将铵盐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消化作用是指将食物分解成足够小的分子使身体能够吸收利用的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1.回茬轮作、套种和间作

回茬:一年内一茬农作物收获后复种的那一茬,回茬可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轮作:在一块田地上依次轮换栽种多种作物。轮作可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也称为轮栽、轮种、倒茬、调茬。

套种:在某一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增加产量。也称套作,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间作:在同一栽培季节、同一地块中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式。可充分利用光照,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12.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强度、光合生产率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能利用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照射到此地的光能总量的比值。

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照射到此地被植物吸收了的光能总量的比值。

从计算公式比较,两者的分子是完全相同的,而分母不同。光能利用率的分母要远大于光合作用效率的分母,因为照射到某地的光能有的根本没有照在植物体上,而是照在裸地上,就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光能而言,也不会完全被植物所吸收,有的被叶片反射掉了。

从农业生产上看,我们要提高粮食产量就要设法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其方法是:

总之,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之一,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光合作用强度:指的是植物在光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同化二氧化碳的量,常用单位为毫克二氧化碳/平方分米/小时(请自己转换为通用代号,下同,答者注)。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植物在光下实际同化二氧化碳的量,但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进行呼吸作用,会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因此所测得的一般为表面光合作用或净光合作用,就是真正光

合作用所同化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去因呼吸作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一般所说的光合作用强度,就是指净光合率。

光合生产率:指较长时间(如一昼夜或一周)的净光合率,也称净同化率,其单位一般为每平方米叶面积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干物质的重量,如克数干物质/平方米/天。光合生产率可看作光合作用强度的一种表示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光合生产率同时覆盖昼夜,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针对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光合作用量;光合生产率强调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物质的积累量。

1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

细胞液: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达到很高的浓度,即细胞液一般指的是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分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称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称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和细胞外液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外延相同。细胞外液是相对于细胞内液而言的,是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的;而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环境来说的,是从人体的角度来看的。人体内的呼吸道、肺、消化道等的空腔,都属于外环境,其内的所有成分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14.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蛋白质,起着运输氧气的作用,属于细胞内的成分。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15.丙酮、丙酮酸

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不同(丙酮的化学式是C3H6O,丙酮酸的化学式是C3H4O3),分类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丙酮往往在实验中作为有机溶剂来提取内容物(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在生物体内不存在。丙酮酸是细胞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形成的产物,也是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枢纽物质之一。

16.渗透、扩散

渗透作用是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扩散作用。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微粒由单位体积微粒数多的地方移向单位体积微粒数少的地方。

不同点:渗透作用多指溶剂分子(主要是水分子)的移动,扩散作用多指溶质分子(如甘油等)或气体分子(如

O

2、CO

2

等),也可以是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运动;

渗透作用必须通过半透膜,扩散作用可以不通过半透膜。如肺泡中的O

2

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毛细血管是扩散,而水通过细胞膜既可认为是扩散作用,也可以认为是渗透作用。17.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能否通过半透膜只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因而对物质的吸收与否及吸收多少具有选择性。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简单地说,两者的相同点是水分子都能自由通过,另一些大分子不能透过。不同点是半透膜不具生命性,故无选择性。

18.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呼吸

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每一个活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的过程。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19.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

生长素是由植物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如顶芽)产生的一类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其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在一定浓度下具有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根和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

动物生长激素是由动物垂体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具有促进动物幼体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影响糖类和脂肪代谢的作用。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小分子有机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的合成,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之一。

三者的化学成分和作用各不相同。植物生长素在动物体内、动物生长激素在植物体内均不起作用,但生长因子在所有生物体内都是营养物质。

20.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兴奋的传递

神经兴奋的传导:是指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内部的传送过程。离体的神经纤维内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神经兴奋的传递:是指神经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传送过程。由突触来完成,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因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21.生长、发育和生殖

答: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生长和发育相伴随而进行,无法截然分开。有时候以生长为主,有时候以发育为主,但生长和发育始终是同时在进行。生长一般是指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增加,主要靠细胞的增殖来达到。发育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史中,结构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由细胞的分化和转化来实现的。

生殖是指生物由亲代产生子代的过程,生物必须生长、发育到性成熟以后才能完成生殖过程。而生殖过程又是下一代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开始。

22.胚囊、囊胚

囊胚:动物个体发育中,受精卵卵裂后的一个发育阶段,受精卵经6次分裂(形成64个细胞)开始形成囊胚,胚体中央出现明显的腔称囊胚腔,囊胚期无胚层的分化,囊胚的晚期,许多基因开始表达,一些细胞开始特化,少数细胞将向囊胚腔侵入,这标志着下一个发育阶段——原肠胚的开始。

胚囊:被子植物胚珠的重要部分,它位于胚珠的中央。典型的胚囊有7个细胞8个核,其中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

核(两个极核同在一个中央细胞内),卵细胞是胚囊中最重要的结构,位于近珠孔端。

23.极体、极核

来源:“极体”在动物的卵巢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第一极体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共产生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而“极核”在被子植物的胚珠中,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产生八个核。其中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

去向:动物产生极体以后都退化消失,而植物胚珠中的两个极核能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

24.芽芽体和芽孢

芽:是植物体处于幼态还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即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虽然也可发育成新植物体,但它不是新一代的个体,是母体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马铃薯芽眼中的芽。

芽体:在低等生物(水螅、酵母菌等)的出芽生殖中,从母体的一定部位上长出的幼小个体,芽体长大以后,就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芽体与母体相比较只是个体较小,形态结构与母体相同。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性休眠体。芽孢是细菌的原生质的浓缩,含水量低,具有极强抗性,可度过不良环境。芽孢不是孢子,不是繁殖体,也不是营养体(只有被子植物才有营养生殖,而进行出芽生殖的都不是植物,因此植物体上长出的是芽,而不是芽体),是一种休眠体。

25.胚孔、珠孔

胚孔是高等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外面生有的小孔,与原肠腔相通。

珠孔是被子植物的珠被形成后而围成的小孔,珠孔正对着卵细胞。

26.羊膜、羊水

羊膜是人和某些脊椎动物、爬虫类、鸟类的胎膜(胞衣)最内层的薄膜,这种膜在羊胎中特别显著而得名,故以羊膜泛称包被胎儿的外膜。

羊水是子宫腔内羊膜囊中的液体,保护胎儿不受外界震荡,也以羊水泛称之。

27.遗传密码、反密码子、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是指DNA(基因)中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识别信使RNA上相应密码子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存在的位置不同,遗传信息存在于DNA(基因)上,密码子存在于信使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转运RNA 上;二是作用不同,遗传信息的作用是控制生物性状,密码子的作用是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反密码子的作用是识别密码子。三者中最重要的是遗传信息,它通过控制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8.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配子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机进入配子而组合在一起。

基因重组: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它来源于四个方面:

(1)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而引起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交换;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来自父方染色体的基因和来自母方染色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

(4)分子水平上的基因拼接(DNA重组技术)。

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基因重组是包括了基因自由组合的。

29.突变、基因突变

突变一词应用于生物进化论中,将生物的变异分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突变在遗传学中包括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可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亦称点突变。属于突变的一种。30.转录逆转录和反转录

转录: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

逆转录:指某些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在合成蛋白质过程中,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的过程。

反转录:是在生物体外人工合成基因的过程,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基因工程中获得真核生物基因的一种方法。

31.细胞系和细胞株

细胞株是指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50代以内的传代细胞,它们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细胞系是指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50代以后的传代细胞,它们是在细胞株发生基因突变以后形成的癌变细胞。32.质体质粒和基粒

质体:植物细胞特有的且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储藏紧密相关的细胞器。根据所含色素不同,可分为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类。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和一些真菌细胞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基因工程中常用其作目的基因的载体。

基粒:是细胞内细胞器中的结构,叶绿体上的基粒由许多类囊体堆叠而成,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的场所。线粒体基粒是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小颗粒。

33.载体、运载体

载体:是指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一种蛋白质,它具高度的专一性,一种载体只能运载一种物质,它的存在使细胞膜具有选择性。

运载体:是指在基因工程中用于运载目的基因的DNA 分子,它往往有多个限制酶的切点,可以运载多种目的基因,没有专一性。

34.非编码区、非编码序列

在原核基因中,有的区段能够编码蛋白质,称为编码区;有的区段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称为非编码区。非编码区由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DNA序列组成。

真核基因中,也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部分组成,但比原核细胞复杂。主要特点是: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即在编码区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分隔开来,成为一种断裂形式,其中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外显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内含子。

由此可见,原核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就是非编码区,而真核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的内含子。

35.花药离体培育、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包括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主要有原生质体,悬浮细胞,组织(愈伤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器官(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其中最常见的是愈伤组织培养。〕

花药离体培育:主要是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花药或从花药中取出花粉粒,置于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花粉胚或花粉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长出根茎叶,最后长成花粉植株。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种。由于这种植株所含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植株的一半,故又称为单倍体植株。因此花药离体培养属于植物组织培养。只不过是利用成熟的生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因此这个过程应该属于特殊的有性生殖过程。

单倍体育种:即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的育种方法。

由上述可知:花药离体培育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类

型,又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过程。

36.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没有种的特异性。此外,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在不停的进行着,任何一种产物的合成发生障碍都会影响微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死亡。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

37.物种、种群

(1)二者的概念不同: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二者的范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多个种群组成的。

(3)判断的标准不同。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杂交,即使杂交也往往不育。种群的标准是同—地点的同种生物,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持

一个共同的基因库;同物种的不同种群个体之间可自由交配,并可产生可育的后代。

38.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新增个体数量与原个体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 a。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

(b-a)/1年

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39.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总数/该等位基因的总数。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一个体的任何一个基因型所占的百分率。假定等位基因为A、a,则A与a的频率为基因频率,AA的频率为基因型频率,在Aa×Aa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0.5,AA 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40.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中的全部染

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例如,正常男人的染色体组型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Y)。

染色体组通常指二倍生物生殖细胞所有的染色体。在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是不同的。例如,男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X或Y)。41.抗原与过敏原

抗原是能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

过敏原只会使有过敏反应的人(免疫异常,把正常不识别为抗原的过敏原识别为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且要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引起过敏反应。

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有过敏反应的人时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部分细胞膜表面。

42.肾上腺素与肾上腺激素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激素,主要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肾上腺激素是指由肾上腺分泌的所有激素,除了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外,还有由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醛固酮等激素。

高等数学部分易混淆概念及例题

高等数学部分易混淆概念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一、数列极限大小的判断 例1:判断命题是否正确. 若()n n x y n N <>,且序列,n n x y 的极限存在,lim ,lim ,n n n n x A y B A B →∞ →∞ ==<则 解答:不正确.在题设下只能保证A B ≤,不能保证A B <.例如:11 ,1 n n x y n n == +,,n n x y n ,那么函数()f x 在X 上无界. 无穷大:设函数 ()f x 在0x 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或x 大于某一正数时有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M (不论它多么大), 总存在正数δ(或正数X ),只要x 适合不等式00x x δ< -<(或x X >) ,对应的函数值()f x 总满足不等式 ()f x M > 则称函数 ()f x 为当0x x →(或x →∞)时的无穷大. 例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② ① 如果 ()f x 在0x 某邻域内无界,则0 lim ()x x f x →=∞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点汇总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点汇总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 ..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0.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6.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7.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一、应激性、反射、适应性、遗传性 应激性:植物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动物趋性、反射(一…就…最普遍) 反射:神经系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遗传性:决定、控制时选 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 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结构基础:细胞 二、纤维素、维生素、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会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B、Mo、Cu,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基本元素:C、H、O、N都是基本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植物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完整的一生);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四、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烃基和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性糖: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等。 五、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尿糖试纸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的原理均是利用了铜离子的氧化性把醛基氧化,产生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但成分略有不同。

高数易混淆概念

概念区别: 1.无界与无穷大 无界是对任一M(无论多大),总存在x,使得f(x)>M,这里x任意,存在即可,不强调存在方式。 无穷大是对任一M(无论多大),总存在x0,当x>x0时,f(x)>M(注,这里的无穷大时x趋近正无穷时,其他同理),这里的存在有限制。 从定义,再结合图像,无穷算是无界的一种。但是无界不一定无穷 无界是一个区间而无穷是针对一个趋势,举个例子1/x,在(0,+∞)是无界而同是这个函数x趋近0是无穷而趋近无穷则是0 第二个例子xsinx,x趋近无穷满足无界的定义,是无界,但不是无穷,因为无论怎样取x0,x>x0总有函数等于0,也就是不存在这样的函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无界的区间你如果有意识的话可以挑选一些数,有一定顺序组成一个新的函数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无穷了。正如例子中你选π/2,5π/2,9π/2……是不是无穷? 这也涉及到一元函数的极限概念,考虑一下二元函数极限是x,y无论哪条路径都可以趋近某个值,其实一元函数也有个路径,不过这个路径指的是在x轴无论0,2,4,6……还是1,3,5……等等都是趋近同一值,这是想通之处了。而对于某一类的无界它也不过是挑取某个路径达到无穷。不能满足所有路径都是。 2.无穷小和零 无穷小是趋势,一定条件下的趋势,同是一个函数在不同条件下地位不同比如x趋近0时时无穷小x趋近1就是,0是无论那种情况都是趋近0,所以0是无穷小。但是无穷小和0不是等价的,这点把握到这里就可以了。 3.常见的几种点 驻点:导数为0的点,不仅有定义,而且导数必须存在且为0 极值点:相对点,相对于附近某一小临域,它是最大〔小〕的值,这里强调这个临域存在,临域不是区间;这样的点有一些性质,若可导则导数必为0,但导数为0不全是极值点(x^3) 但是这不是判断极值点的唯一条件,还要根据定义,这就属于不可导的点了(|x|的0点),所以极值点穿插很多,多重考虑,别忘了必须有定义。 拐点:性质有点类似极值点只是要求不同,它是某一临域左右凸凹性改变,同理既要考虑二阶导数是0还有二阶导不存在的穿插,还要注意最基本,有定义 4.可积,原函数,变限积分 可积指定积分存在〔注意是定积分不包括反常积分广义积分〕,按几何意义,曲线与x轴面积〔这里也可以说是负面积〕存在。 原函数是函数,不是一个值,判定是否存在原函数,对它求导后导函数是该函数。 变限积分定积分下限为常数,上限是自变量,集合两者,把x确定为一个值它就是定积分,某种意义上它可以算是某个原函数,但是这是一般情况,总体来说它还是一个函数。 可积不一定有原函数〔一个值存在怎么断定一个趋近有函数呢,〕,有第一类间断点是没有原函数但是可以有定积分,可积。有原函数不一定可积〔1/x〕,它们之间关系颇为复杂,求一个定积分我们有能力的就是利用奇偶性或者间接利用原函数〔牛顿,来布尼次公式〕,一马归一马,注意区别。 而可积和变限积分联系挺大的,一般区间可积的话变限积分不仅存在而且连续,不深入讨论。 原函数和变限积分是最易混淆的,两者都是函数,求的过程容易觉得变限积分算是原函数的其中一个,一般函数可以这么以为,不过深入讨论,决不这么简单,对于存在原函数的上述结论正确,可是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第一类间断点没有原函数,但是变限积分存在且连续,图形上理解就是有间断点,不影响面积存在性而且不影响连续性,这点可以证明。 5.一元与二元函数的可微,可导和连续 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在连续,可微,可导虽然从书上看性质不太一样但这决不违背定理,两个之间有莫大的关系。 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的连续都要求极限存在且等于函数值,不同就是因为不同元函数因为空间的分布不同决定了极限的趋近方式不同,因为一元只有x是一条轴,一根线,那么教材上强调的更多是左右趋近,其实另一角度看,正如概念区别1来说其实方式也有很多,因为别看只是一条轴它却有无穷多个点,极限是要求连续取的,可是为了区别,我们有时候会跳跃取。正如数列极限中2n,2n+1,只有同时取尽才保证极限存在,而二元函数分布于一个平面这就决定了方向的无穷性了,随意一个一元函数都可以决定一个方向y=x,y=x^2等等,作为一条曲线可以作为一条方向只要它过所确定的点即可,一元函数其实就是沿着(x,0)对二元函数的极限,这也就说明二元函数连续,那么在该点确定的一元函数也连续。举个例子f(x,y)在0,0连续,那么f(x,0)肯定在x=0连续,一般到特殊,但是反之却不可以,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证明二元函数不连续,可以选取不同y,x关系,极限不同则不连续。 可导,一元函数中有可导必连续,这是因为导数的定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有哪些]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 有哪些]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 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 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 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 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 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 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 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 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 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

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 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 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 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 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 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 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 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 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 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 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高中生物容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生物容易混淆的概念 生物学科的概念有容量大、易混淆的特点,复习时可以将相近或相反的概念一组组甚至一串串地进行识记、辨别、区分和比较,这样不但容易记住,更重要的是记得准。鉴于篇幅原因,本篇只把概念一组组列出,同学们在复习时如果带着这些概念去看书和梳理知识,就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列出的这些概念有大有小,如果你都能辨别和区分清楚的话,高考生物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就已经掌握大半了。 1、生长、生殖、发育 2、应激性、适应性 3、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核糖核苷酸 4、细胞质、细胞液 5、染色质、染色体 6、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 7、赤道板、细胞板 8、纺锤丝、纺锤体、星射线 9、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0、分裂、分化 11、细胞衰老、细胞癌变 1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矿质元 素 13、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 14、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15、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6、自养型、异养型 17、需氧型、厌氧型 18、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19、神经中枢、中枢神 经 20、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 21、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22、感受器、效应器 23、突触、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24、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25、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推理、判断) 26、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27、囊胚、胚囊 28、胚膜、羊膜 29、极体、极核 30、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31、复制、转录、逆转录、翻译 32、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33、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34、基因型、表现型 35、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36、纯合子、杂合子 37、杂交、测交、自交 38、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39、XY型性别决定、ZW型性别决定 40、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41、基因突变、人工诱变 42、突变、基因突变 43、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44、物种、种群 45、种群、群落 46、生态系统、生物圈 47、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48、寄生、共生、捕食、竞争 49、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50、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5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稳态 52、生长素、生长激素 53、水平衡、盐平衡、糖平衡 54、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5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56、抗原、抗 体 57、淋巴因子、抗体 58、特异性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59、免疫失调(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60、C3植物、C4植物 61、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率 62、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 63、固氮细菌、硝化细

小学数学16条易混淆概念解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特转录了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16条“知识性诘问”,供同仁参考。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 即:1、2、3、4、5、6、7、8、9。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doc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

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 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高中生物35个重要概念梳理

高中生物35个重要概念梳理 1.多肽与肽链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含有多个肽键(—CO—NH—)的化合物叫多肽,其合成场 所是核糖体。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 2.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①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下的结构,只在细胞工程中使用此概念。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用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中。 3.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①生物膜: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膜等,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 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②生物膜系统: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生物膜系统。 4.与染色体有关的一组概念 ①染色体和染色质:细胞核内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并行的两条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DNA分子 的结构相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一样,其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的后期。 ③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切不能将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认为是同源染色体。 ④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组数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基因型进行判断。 5.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反映了细胞增殖速度。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有很多,有同位素标记法、细胞 计数法等。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个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数学考试里有不少基础概念,似是而非,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混淆而没能答对题。今天小编搜集了小学数学最容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家长让孩子看看都搞清楚了吗? 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 “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应该思考“规定”背后的数学涵义。 什么是有效数字一无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对一个数的近似值的精确程度而提出的。同一个近似数如果在取舍时,保留的有效数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数字少更精确。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40个概念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40个概念 易混概念一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易混概念五恒星日与太阳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易混概念六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发现有几个生物学问题很容易被学生混淆,下面是小编给大 家带来的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点一 受精作用属于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 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受精作用是指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受精卵 的过程,此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虽然受精卵的基因型不同,但是它是由不同基因型 配子所决定的。假如没有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四分体的交叉 互换,就不会产生不同基因型的精子和卵子细胞,也就不会形成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生物的基因型就不会有更丰富的变化。所以,不同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过程 不属于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点二 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具有低频率性。其原因之一是DNA的结构具有稳定性,而DNA 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是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当DNA解旋时,双螺旋结构 被打破,其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突变。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容易发生突变,转录时也需要解旋,同样也容易发生突变。新课程教材中这样描述道:“基因突变可以 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教参中明确指出: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 任何阶段以及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周期的任何时期。由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DNA 复制转录修复时,偶然出现碱基配对错误所产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由此可见:基 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点三 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有一种类型叫易位,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 体上。而四分体的交叉互换是指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 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交换,导致这些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因此,四分 体的交叉互换应属于基因重组,而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 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 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英语语言学 易混淆概念辨析

Phonological structure音系结构 Which sound unit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re put together Phonological analysis 音系学分析 Take a word, replace one sound by another, and see whether a different meaning results. (minimal pairs Phonemic contrast The relation between 2 phonemes when they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distinguish meaning Phonological rule 音系规则 a formal way of expressing a systematic phonologicalprocess or sound change in language. Assimilation Dissimilation 异化 A process where 2 identical or similar phonemes changes or displaces the other one Suprasegmental/Phonological features (syllable stress tone intonation Those aspects of speech that involve more than single sound segments Syllable structure 音节结构(divided into rhyme and onset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way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be dissected into meaning components, called semantic features.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语法结构 The proces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a grammatical unit ( IC analysis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句法结构 (endo/exo-centric construction Syntactic function 句法功能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nguistic form and other parts of the linguistic pattern in which it is used Grammatical rule By which the grammaticality of a sentence is governed Grammatical relations The structural and logical functional relations of constituents Syntactic relations positional/substitutability/co-occurrence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汇总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