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

【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提问】刚才我们讲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诞生在平原地区。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看,平原是最适合远古居民居住的。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说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如果这两个平原上有大批居民居住,那么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方面来思考。

【小结】对了,我们发现,西西伯利亚太冷,亚马孙平原太热,这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居民生活,所以,气候也是远古人们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问】我们来看书上图2-11,大家发现这幅世界地图被画得花花绿绿色彩多样,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呢?

学生通过地图注记得出结论:地球的气候多样。

【提问】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地图下面绿框框里的两个问题,大家也是分小组讨论一下,特别要小心第二个问题:气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

【承转】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描述了某一种气候,最主要的就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现在如果请你们把全球的气候按照地理位置分为3类,你该怎么分?

学生思考回答: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提问】对,那么我们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上去,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属于哪个气候呢?

学生回答:温带气候带。

【小结】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古国的居民们在温带的气候中,在合适他们居住的气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所以,结合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是必然的。

【提问】我们说,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带,只是一种笼统的分法,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进行划分,比如说温带气候又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那么我们浙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气候呢?

学生看图,找到浙江省的位置,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

【提问】那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最喜欢去旅游的国家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呢?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地球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够有机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气候!

【气象万千】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对世界气候的多样性获得感性认识。

1. 图2-11的教学建议

首先,带领学生读图2-11,说一说共有哪些气候,从而引出气候多样、气象万千的标题。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阅读6个地区的人们对当地气候的描述,思考“人们都用了哪些词汇来描述气候特点?”或“这些词语主要说明了气候哪两方面的特点?”,启发学生完成书上的读图练习。

最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形容自己家乡所在地的气候,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来表达的,这是本课的重点。

2. 地中海气候的教学建议

课文中对于地中海气候的文字描述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尽可能想办法使学生获得对这一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可向学生提出:○阅读图2-11,想一想英国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这种气候有哪些特点?

○夏季时英国阴雨连绵、潮湿闷热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地方,有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碧蓝的大海、柔软的沙滩,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这个地方在哪里呢?”

○在学生观察图2-12时,突出描述“阳光海滩”和“日光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3. 季风气候的教学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2-13,总结归纳季风气候的特点。

○在冬季,风由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这种风有什么特点?

○在夏季,风又是由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这种风又有什么特点?

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

其次,对于季风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应重点突出夏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向学生提出:

○水稻的生长期主要在什么季节?

○水稻的生长对气候有哪些要求?

○季风气候对水稻生产有哪些主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季风气候对河流、湖泊的补给作用。

4.从动植物看气候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教师可找出几张照片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思考:

○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或动物?

○这些植物或动物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从图片上可看出当地气候有什么特点?

○说说本地区代表性的植物或动物有哪些?这与什么因素关系最密切?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探究生活,学以致用,热爱学习。

【风光迥异】

1. 景观图片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图文并茂,图2-15至图2-19,用5张景观图,形象地展示出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千差万别。

教师可先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思考:

○每张图片及图片说明中介绍了哪种地形?(森林、草原、沙漠、冰川、高原)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方的大致位置,试着说出它们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高山气候)○这些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最后,再让学生阅读图片说明,分析一地景观是由哪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气候、动物、植物等)

【活动】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通过地形和气候特点、典型植物、主要动物等几个方面来描述家乡的景观,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自我测评】

1.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

2.沿40°N自东向西横穿亚洲大陆,经过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沿100°E自南向北纵穿亚洲大陆,经过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高原高山气候-温带荒漠草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亚寒带草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3.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说明最好注明地点及其特点。

内容点析

【地形多样】

1.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有山脉、峡谷、陡崖、高原、平原、丘陵、盆地……课文以“地形多样”作为认识世界自然面貌的起点,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活动,旨在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新课。

2.海拔和山脉的概念,应注意图文的结合,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山脉、平原的概念。不需要学生记忆各种地形的具体海拔高度,只要能描述其地表形态特征,能区别不同地形即可。

【气象万千】

1.“气象”一词,与我们经常说的天气、气候等词不同。天气,是指瞬时或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综合显示的大气状况,具有短时、多变的特点,因此我们常说今天的天气如何;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与天气相比,具有长期和稳定的特点,如我们常说的北方气候寒冷,南方炎热;气象,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课文用“气象万千”一词意在说明地球气候的多样性。

2.图2-11虽然标出了十多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但不需要解释说明每种具体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只是为了表明气候的多样性。所以,在引导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注意侧重点。气候分布图的边缘,给出了6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文字描述,并配以相应地区的人物头像,用各种描绘气候类型的特征,使“死”的图像知识“活”起来,更容易使学生感到亲近。

3.课文设计的读图练习,旨在培养学生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该充分理解这几种气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归纳,发现规律,并掌握描述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4.地中海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西侧,因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许多欧洲人把这里当作享受“日光浴”的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地中海周边地区成为旅游胜地。课文通过形象的对比,如“充足的阳光、柔软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和“阴冷、潮湿的英国天气”,使学生对地中海气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5.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120°。图2-13旨在通过学生读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季风”的含义,发现风向的季节差异,从而引出季风的概念。

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的结果。冬季,大陆因气温低而形成势力强大的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气压低于大陆,因此,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夏季,大陆因气温高而形成低气压,而海洋的气压高于大陆,因此,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因此而产生。

6.课文以较多笔墨描述了季风气候对亚洲东南部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为水稻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为第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至于季风气候的其他特点及其危害,在此并未展开,将在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进一步讲述。

7.不同气候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资源的分布也不同,这部分内容作为扩展知识在阅读卡里出现。三幅景观图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和动物的差异。

【风光迥异】

1.本页选取了差异较大、特点鲜明的平原、高原、沙漠和冰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将这些地区的动物、植被及地形特征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文字说明描述了不同地形所在地区的典型特点等内容,补充了图像所未能反映的信息,图文结合,构成了对这些地区景观的完整介绍。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全课的总结,注意指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景观的出现,都是这个地区地形和气候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精心设计的版式,错落有致的编排,这一切都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并逐步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2.图2-18的说明中,提到北极地区“近半年的时间太阳悬挂在半空中”,这是极地地区特有的极昼、极夜现象,当极昼(极夜)期间,太阳24小时不落(不升),这种景象在极地地区每半年变换一次。

参考资料

地形高度特征表

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在亚、非、欧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水域,深陷在陆地之中,东西长约4 000千米,南北最宽约1 800千米,总面积250万平方千米,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地中海北倚南欧,南临北非,东靠西亚,西面经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通向大西洋,东北有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入红海到达印度洋。地中海在国际航运和战略地位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中海北部的海岸十分曲折,南欧三大半岛突入海中,并且分布着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马耳他岛等众多的岛屿。

地中海平均水深1 500米,最深的地方有5 092米。一般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是爱琴海,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海岸十分曲折。由于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水深竟相差400~500米之多。

地中海北岸是南欧高峻的阿尔卑斯山脉,南岸是非洲干燥的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的大河只有非洲的尼罗河和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地中海所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海水蒸发十分强烈。据计算,一年之内,蒸发就能使水面降低1.5米,如果封闭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在8 000年内就可能完全干涸。因此,地中海海水的含盐量比一般海水高得多,表面海水平均含盐量为37‰,东部海水含盐量在39‰以上。

晶莹洁白的冰雪海岸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冰盖和雪原,那里是冰雪世界。南极洲和北冰洋的海岸十分奇特,在那里很难见到泥沙、岩石,连绵不绝的是由晶莹、洁白、纯净的冰雪组成的海岸。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区域,包括北美及欧洲大陆极北的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北冰洋的大部分水域。北极地区是一个以海洋为主的地区。海域面积达1 300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仅有80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占北极地区总面积的61%,陆地面积仅占39%。

在北冰洋沿岸生活着500万因纽特人。他们是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属蒙古利亚种(黄种人)。他们依靠猎取海洋哺乳动物生活。他们在险恶环境下顽强地生活,成了北极地区的主人,创造了独特的北极文化。在北冰洋冰雪覆盖的海岸上,经常可以见到因纽特人匍匐在冰面上,用猎枪瞄准蹒跚而来的北极熊。

登上北冰洋海岸或从海岸去北极探险,常有北极熊向探险家们发动突然袭击。探险者们不得不带上武器,在危急关头,开枪打退北极熊的进攻。你还能见到狗拉雪橇匆匆而过。拉雪橇的狗是在北极地区土生土长的,它能适应-40℃以下的严寒,顶风冒雪拉着雪橇在冰原上飞驰。这些健壮的狗能够拉着载重几十千克或数百千克的雪橇在冰原上长途跋涉上千千米。

亚马孙地区赤道横贯的南美洲亚马孙地区,大部分在巴西境内,这是地球上最富饶、最壮丽的一块宝地。有“世界河王”之称的亚马孙河,浩浩荡荡流贯于低平坦荡的亚马孙平原,向东奔入大西洋,全长6 480千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大小支流密如蛛网,长度超过1 500千米的支流就有17条之多。705万千米的流域面积约占南美大陆面积的40%,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大河流。它的水量更令人咋舌。河口年平均流量达12万立方米/秒,每年入海水量约占全球所有河流总流量的14%,以致在离河口300千米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亚马孙河的浑浊河水。在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亚马孙平原上发育了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森林面积560万平方千米,木材蓄积量500亿立方米,植物种类繁多,林木葱郁分层,藤木和附生植物盘根错节。浩瀚无际的亚马孙林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释放着地球上1/3的氧气,称得上是“地球之肺”。亚马孙河特有的水生植物是王莲。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形王莲直径可达2米多,35千克重的儿童坐在叶面上不会下沉。

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的山峰,被誉为非洲之巅和“非洲大陆之王”。在茫茫无边的大平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景色瑰丽。它位于坦桑尼亚的东北部,在赤道与南纬3°之间,靠近肯尼亚边境。

乞力马扎罗的山坡是一个连续的直坡,从海拔5 000多米的山顶一直下降到1 000米的莫希,是世界最高的连续山坡之一。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具有生长热带、温带、寒带三带作物的不同气候条件,山上山下景色迥然不同。山麓上长着高大的热带森林,巨大茂密,上面缠绕着巨蟒般的藤蔓,厚厚的苍苔像绿色帘幕从枝柯上倒悬而下,林中水气弥漫,阴暗潮湿。山坡上,覆盖着肥沃的火山灰,甘蔗、茶林、咖啡、香蕉、剑麻等等,漫山遍谷,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雪线以上,则是皑皑白雪的峰巅和银蛇蜿蜒般的巨大冰川,形成一片银色的世

界。平时山峰云雾缭绕,变幻多端,给人以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印象,而当云散雾开时,冰清玉洁的山顶,在赤道骄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奇景。在当地斯瓦希利语中,称它为“乞力马纳—恩加拉”,意思就是“照亮美丽的山”。

在炎热的赤道附近,居然会有一座终年覆盖着冰雪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观。

热带草原的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雨量500~1 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干季的气温高于热带雨林地区,每日平均气温在24~30℃之间。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这时北半球热带草原上盛行从几内亚湾吹来的西南季风(又称几内亚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湿季。11月到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北回归高气压带的信风(哈马丹风),十分干燥,形成干季。南半球热草带草原的干、湿季节时间与北半球恰好相反。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个沙漠西抵大西洋,东到红海,北起地中海和阿特拉斯山,南至北纬13°左右,东西宽达5 600千米,南北长1 600千米,遍布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等十几个国家,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比澳大利亚的面积还要大。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大荒漠的意思。在这个大荒漠里,不仅有被叫做沙漠的沙地,还有大面积的光秃秃的石质地面。这种石质地面叫做戈壁。地面上有各种被风吹蚀出来的小洼地,有的就是砾石堆。在撒哈拉大沙漠里也并不是没有树木和人烟。在有水的地方,潺潺的泉水汇集成小溪,灌溉着两岸的土地,高大的枣椰树把黄沙弥漫的荒野装饰得一片翠绿,这就是沙漠中的绿洲。

撒哈拉大沙漠气候异常干燥,降水极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常年见不到一滴雨。天气变化无常,蔚蓝色的天空顷刻间就会变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卷起的沙石有时形成黄色的沙尘大柱,铺天盖地而来。风沙和沙暴更增加了撒哈拉的干旱。白天,赤日当空,光秃秃的沙面被晒得滚烫,把鸡蛋放在地上都能够烤熟。沙面上的温度高到 70℃以上。在这种酷热干燥的环境下,人的汗水刚一渗出体外,便立刻蒸发光了,所以在撒哈拉沙漠地区,人是“不出汗”的。太阳落山以后,地面的沙石散热很快,到了夜晚,人们睡在毛毯里还觉得有些凉。夏天的撒哈拉,一天中昼夜的温度相差可达30~40℃。

这个遍地沙石气候恶劣的撒哈拉,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荒凉可怕。其实它是个富饶的能源宝库。西起大西洋,东抵红海滨,从沙漠的北边直到内地都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这里的石油储量大、质量好。在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的荒漠里,已经立起了高大的石油井架。这三个国家的石油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撒哈拉地区地表虽然干旱,在沙漠中穿行的尼罗河,却给了埃及人民灌溉之利,他们在沿河两岸开辟棉田,形成了“绿色走廊”,此外,撒哈拉地区丰富的地下水也将为撒哈拉沙漠的开发提供有利的条件。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 五、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旱井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北京,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舌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字叫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从而开拓思路。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师:请大家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图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观? 教师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日本景观等等。 总结:这些景观都在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自豪。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亚洲。(板书:世界第一大洲) (展示“东西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请同学们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作者:崔广伟 来源:《地理教育》2019年第01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本章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篇,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区域,也为学习后续的地区与国家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编排仅以亚洲一例作为区域学习内容,重点是通过亚洲自然环境的分析探讨,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自主学习和分析其它大洲的地理环境。教材编写呈现突出方法主线,体现案例分析、方法应用的思路。本节“自然环境”内容分两部分:“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复杂的气候”。重点在于如何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环境特点,并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半年地理学习,已掌握相关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读图能力和简单分析、归纳地理信息能力,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又是第一次接触区域地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读图、析图,总结、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其它区域自然环境的思路与方法,达到以案析理、以理及案之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亚洲地形图、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进一步掌握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形与河流等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分析亚洲地形图、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过程中,学会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要素,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的方法,以及分析区域自然要素联系的一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树立自然地理要素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自然环境教案教学文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一年级李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⑵、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⑶、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对比得出亚洲气候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 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分析造成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程序 1、导课:在寒假期间,一位远在俄罗斯的朋友玲玲和海南的朋友贝贝邀请你去他们那 旅游,并且叮嘱你去的时候多带厚衣服,请你判断谁的说法合理,为什么?为什么 同在一个大洲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新课讲授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 因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教材的整体结构是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学对象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的教学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尝试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学习区域地理,让学生对所学区域有深刻的印象,并掌握学习或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而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对新学的知识需要反复练习进行巩固,特别是对新学的地形剖面图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地形剖面图的阅读的设计分为三部分:⑴我先将阅读地形剖面图的方法投影在屏幕上,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所展示的方法阅读《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⑵再以《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做为学生学习地形剖面图的反馈,以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纠正,⑶在课后还安排了拓展练习——阅读《沿87°E的地形剖面图》。 结合我科的课题《中学地理课堂互动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图像教学的评价》,在上学期已经进行的读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的训练。本节的知识点基本上都需要落实到地图上,大量的读图、用图训练必不可少,而初一的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比较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初一学生好奇心重,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特别快,抓住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我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初一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让学生了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海拔高度之前,安排了听音乐、看图片和实物的方式让学生竞猜将要讲的国家,从而引出主要地形区。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 【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提问】刚才我们讲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诞生在平原地区。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看,平原是最适合远古居民居住的。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说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如果这两个平原上有大批居民居住,那么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方面来思考。 【小结】对了,我们发现,西西伯利亚太冷,亚马孙平原太热,这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居民生活,所以,气候也是远古人们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问】我们来看书上图2-11,大家发现这幅世界地图被画得花花绿绿色彩多样,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呢? 学生通过地图注记得出结论:地球的气候多样。 【提问】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地图下面绿框框里的两个问题,大家也是分小组讨论一下,特别要小心第二个问题:气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 【承转】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描述了某一种气候,最主要的就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现在如果请你们把全球的气候按照地理位置分为3类,你该怎么分? 学生思考回答: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提问】对,那么我们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上去,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属于哪个气候呢? 学生回答:温带气候带。 【小结】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古国的居民们在温带的气候中,在合适他们居住的气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所以,结合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是必然的。 【提问】我们说,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带,只是一种笼统的分法,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进行划分,比如说温带气候又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那么我们浙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气候呢? 学生看图,找到浙江省的位置,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 【提问】那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最喜欢去旅游的国家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呢?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系别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14级地理科学 学生姓名李彦霖 学号2014030641013 见习时间2016年11月24日 指导教师郭翠恩 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本次说课主要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4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谈话法: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请你思考】 1.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你可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怎样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4.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来描述? 5.从哪些方面来归纳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情景一〗为什么说世界上第一大洲?如何来描述它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探究活动一〗 1.问题: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怎样?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提示与启发: 1)老师如果要到某同学家去家访,你怎样告诉老师他家的住址(绝对位置)?如果老师走到他家的附近还是找不到,能否利用附近明显的地物作参考,描述他家的位置(相对位置)。例如,在百货商场的对面、菜市场的西侧、学校的向北第二排房子等。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就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2)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3)读图6.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及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4)想一想,你可以从哪引起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①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②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并和其他大洲作一比较有何不同。 ③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的差异。 5)一个大洲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还可把大洲分成不同的地理区域。 ①读图6.4,按地理方位,人们把亚洲分为哪几个地区?中国位于哪一地区?这一地区有哪些国家? ②其它地区是否都与中国接壤?它们分别位于中国哪个方位? 3.结论:亚洲地处__大陆上,东临____洋,位于__半球和__半球,是世界上面积第__大洲,还是世界上跨__最广的大洲、____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问题情景二〗 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探究活动二〗 1.问题: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提示与启发: 1)在地图册中的亚洲地形图上,看看亚洲有哪些基本地形?些结合地形图上的颜色、图例和注记,观察亚洲的地形在地面起伏上有何特点? 2)读图6.5,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3)读图6.5,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4)从亚洲的地形类型和各类地形占的比例看,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主讲教师: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件出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二)、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教师(1)提供“知识拓展”──内流河、外流河 (2)阅读课本第7页“图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①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②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亚洲主要大河,按注入的大洋把河流分类,看看亚洲河流是否都注入了海洋。(注意区分内外流河) ③读图说出亚洲河流在数量、长度方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2)亚洲河流数量多,并且源远流长,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亚洲的地形来考虑 教师总结 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 三、亚洲的气候 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1)旅行路线:沿北纬30°纬线,从东向西做旅行。沿途记录所经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要求:活动中各小组长总负责,并记录好所经地区的特征。) (2)根据剖面图判断:亚洲海拔最高部分在亚洲的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部位),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1)流入太平洋的 有:。 流入印度洋的 有:。 流入北冰洋的 有:。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 有:。 师徒总结出 河亚洲地势特点是,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呈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师徒完成下列任务:

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教师出示幻灯片 教材第10页图,找出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 说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1)在教材第10页图上,找出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 (2)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1)联系生活: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思考一下,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 (2)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小结: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但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涝灾。 四、巩固练习 (1)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看亚洲跨几个温度带。 (2)30°N附近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呢 (3)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5.1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中图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反映了区域学习的框架。第一部分亚洲的自然概况,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第二部分是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第三部分是亚洲的气候。这三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区域要掌握的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区域的方式 2、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运用地形图和相关数据,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 4、运用地形图,归纳亚洲河流的分布特征 5、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的特征 6、初步综合分析亚洲气候形成的原因 7、初步分析其他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为主,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同时,增加课堂趣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兴趣,适当的穿插活动,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

降水量柱状图,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印度孟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炽热的印度,寒冷的北极,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绿洲,季风区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眼明手快”活动课件,音乐《亚洲雄风》 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三、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降水量柱状图。【提问】这些图表和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看图回答 【叙述】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世界气温最低的,有世界降水最多,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世界最低的盆地。【提问】你知道亚洲还有哪些世界第一? 学生回答 【叙述】亚洲有很多的世界之最,是一个复杂的大洲。【板书】第5章认识大洲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繁复的气候”,主要内容是在地图上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以及和气候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个核心。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体验亚洲的位置特点和亚洲地形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留意分析亚洲气候繁复多样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心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优良情感,激发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亚洲的资料、图片,预习课本 2.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共2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几个大洲说出来?我们宏伟的祖国位于哪个大洲? 学生回答:有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我国位于亚洲。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屏幕显示: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大洲?面积多大?学生回答:略。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开篇从教材内容看是以亚洲为案例的大洲自然环境的描述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区域自然地理的框 架由“世界上最大的洲”、“地形起伏大河流众多”、“气候复杂多样”三部分构成教材通过地图、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并补充相应的图片 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这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将上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地理区域学习中而且 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巧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初中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 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

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以及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最新-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精品文档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位置、世界第一大洲。 2.要求学生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知道中国位于东亚区。 3.要求学生掌握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青藏高原和主要河流。 4.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的特点。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分布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和水旱灾害的形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填充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这两部分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 亚洲的位置 出示亚洲地形图。(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图讲述) 生: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临北冰洋、东面、东南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是欧洲和非洲。(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世界最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长江、黄河、世界人口最多) 师(指挂图):哪个洲最大? 生:亚洲。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板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亚、欧、非三大洲分界线吗?请一名同学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来。 生(指图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尔其海峡和苏伊世运河。 师:刚才同学回答说亚洲最大,现在请同学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师:请同学从亚洲跨越的纬度方面去查阅地图,同时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生:亚洲北到北极圈以北,南到赤道以南,跨越纬度80度左右,东西距离10000多千米。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

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微视频──亚洲自然风光集锦,(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观看微视频,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 教师:同学们,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中图版八下)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反映了区域学习的框架。第一部分亚洲的自然概况,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第二部分是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第三部分是亚洲的气候。这三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区域要掌握的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w教材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弓I 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 为主,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同时,增加课堂趣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兴趣, 适当的穿插活动,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降水量柱状图,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印度孟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炽热的印度,寒冷的北极,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绿洲,季风区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眼明手快”活动课件,音乐《亚洲雄风》 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最新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系别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 _____ 14级地理科学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___ 李彦霖_____________ 学号2014030641013 见习时间2016年11月24日

指导教师________ 郭翠恩_____________

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本次说课主要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4 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 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亚洲几个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几个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位置,濒临的海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七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 [图片欣赏] [承转]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亚洲 [板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讲述]同学们,当我们到上海去旅游时,我们会先在中国地图上找到上海的位置,同时我们在学习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和范围。 [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图6.1) [提问]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还有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在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读图]“亚洲的范围图”(图6.2)在图上找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并完成下表大洲位于亚洲的方位与亚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___________海峡 大洋州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 非洲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___________运河 欧洲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_________山脉_______河_______山脉 [说一说]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洋,并说出它们分别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归纳]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西面濒临地中海和黑海;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北,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纸,上面有按同一比例尺绘制的七大洲轮廓图,并标有各大洲的面积以及最南、最北的大致纬度。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或量出)面积最大的大洲。 [讨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结]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大 3、东西距离最大 [承转]由于亚洲的国家较多,面积很大,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又把它分成几块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图6.4)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材分析 本章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篇,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区域,也为学习后续的地区与国家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亚洲自然环境的分析探讨,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自主学习和分析其它大洲的地理环境。教材编写呈现突出方法主线,体现案例分析、方法应用的思路。本节“自然环境”内容分两部分:“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复杂的气候”。重点在于如何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环境特点,并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地理学习,已掌握相关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读图能力和简单分析、归纳地理信息能力,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又是第一次接触区域地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总结、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其它区域自然环境的思路与方法,达到以案析理、以理及案之目的。

教学目标 1运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2运用亚洲气候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气候特征;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4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地理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了多种自然要素,我们将从地形、气候、河流三大自然要素来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地形、河流这两要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