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简介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

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

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①捻转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②提插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③徐疾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④迎随补泻。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⑤呼吸补泻。进针得气后,按照病人的呼吸频率快慢进行捻针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此法是上述补泻手法的一种加

强手法。在吸气的时候,使用手法的主要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吸气的时候顺时针捻转较重,呼气的时候逆时针捻转较轻者是泻法;在呼气的时候,顺时针捻转较重,逆时针捻转较轻者是补法。⑥开阖补泻。在出针时按压针孔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的是泻法,不摇大针孔的是补法。

专用补泻手法

是针对病证的要求而施用的特殊手法。如寒证要用热的方法,热证要用寒的方法等。常见的有:①烧山火。在穴位内的天、人、地三部上进行常用手法操作。一般来说,从天部开始用补的方法提插捻转3次,然后再向下到人部同样3次,再向下到地部同样3次,这样算一大次。然后轻轻向上将针提至天部,照原样重新开始提插捻转。一般进行三大次。烧山火能达到局部或全身温度升高的目的。②透天凉。方法与烧山火刚好相反,先将针插入地部,行泻法后向上提至人部,又行泻法后提至天部算一大次。然后轻轻将针插入地部,重新开始,一共三大次,能达到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的目的。③阳中隐阴法。将针进至天部,得气后,再将针插入人部,在人部重插轻提9次或9的倍数,针下有热感,再将针插至地部,在地部重提轻插6次或6的倍数,然后将针一次退至天部,出针。能达到以补为主、补中有泻的目的。④阴中隐阳法。先将针插入地部,重提轻插6次或6的倍数,再将针退至人部,重插轻提9次或9的倍数,然后退至天部,再重提轻插6次或6的倍数,出针。能达到以泻为主、泻中有补的目的。

补法是运用于气、血、津、液、脏、腑、阴、阳等各种不同程度的虚弱甚至衰竭时的一种治法。补法包括提升阳气,回纳阳气,振奋阳气,调动原气,养护阴气,化生阴血,行气活血,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强壮筋骨,补益骨髓等。补法处方中所选用的穴位大多以补为主要功能,如百会、膻中、气海、足三里升补气机,三阴交、血海、太溪、阴谷补养阴血等。在针灸的时候一般选用补的治法,如加强灸法的使用,配合火针、燔针、太乙神针,不使用放血疗法等。

泻法适用于气机壅遏阻滞而变生的各种病证,如气停湿阻、气郁化火、寒凝气滞、气逆而厥,以及脏腑气机阻滞,诸如肺满气短、脾阻生痰、肝郁气滞、心火亢旺、相火妄动等。所选用的穴位多有通、开、散、降等作用,如十二井、金津、玉液、长强、涌泉、期门等。在针灸的时候一般选用泻的治法,如用放血疗法,灸的时候用吹火法,配合拔火罐、刮痧等。要达到补泻的目的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从养神的角度上看,则按《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泻必用方","补必用圆"。方,即刚刚开始之意,比如邪气刚刚开始要旺盛的时候,天气刚刚要暖和的时候,月亮刚刚要圆的时候,身体刚刚恢复了抵抗力的时候,都是用泻法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驱邪效果最好。圆,即行走的意思,移动的意思,也就是调动和调整气机,使气机来聚于针下,就容易达到恢复正气的目的。二是在治法上按《灵枢·官能》所说:"泻必用圆","补必用方"。即泻法要求圆利通达,使正气强盛,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才有驱邪外出的可能;补法要求方正安静,使正气得以集聚,这样才可以使正气得以恢复。三是从用针的效果上看,则按《灵枢·小针解》所说:"言补者,必然若有得也,泻者,恍然若有失也。

"即用了补法以后,病人应该有获得、充实的感觉(精力旺盛),用了泻法后,病人应该有失去、空虚的感觉(无病一身轻)。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补泻的目的。

3针法补泻

天有阴阳,人有男女。病有虚实,故针有补泻也。何者为补,何者为泻?曰:虚则补,实则泻。经云: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又云:徐出针而疾按之,疾出针而徐按之。又云:徐内而疾出,疾内而徐出。此中似有矛盾之处。试以相似论而释之:经络也似河道。引天之气而入经络谓之补,引经气行于外谓之泻。以水道相似论之,引水入渠为补水,决水外行为泻,故有随迎补泻也。随乃顺势而补也,迎乃决水而泻也。针若锸,气若水,慢插入渠,引水入之也缓慢,渠内之水不至于外。急退锸使水不复随之外流。故徐内而疾出之补也。以针徐引气入经络,疾退天部使气不从针而退也。针退出当以何为补也。必徐退,若水之渠,边退边堵水,退出后急以土掩口也。故曰:徐出而急按之,谓之补也。泻亦然,针之急入勿使天气随针入经,而徐出引经气外泄至天部,复急出引经气出于皮外,而徐按之,若水之随缺口外泄,而徐以土掩之。虽似矛盾而实非也。此二者之不同时也。

针之补泻又分手足、阴阳、左右、呼吸何也?此若水之流势,手居上,以象阳,足居下,以象阴。手之阳经自手走头,手之阴经自胸走手。足之阳经自头走足,足之阴经自足走胸。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今观地之水流,由于受地球偏转力作用,在北半球水流右偏。故水之左为阳,水之右为阴。南半球恰相反。人以脐为中心,百会者,地之南极,会阴者,地之北极。带脉即赤道也。其经络所行之力恰与地力相似。针之左旋右旋对不同经络其补泄不同也。故有针对一词。手左之阳脉,自手走向胸,因处左处,故左旋针可加速经脉中气流速度,为补也。反之相反。由此可知所谓随迎者,决经络之口,是入是出不同也。徐疾者,进出之方式。是补是泄也。旋转者,改变经络之气速度也。阴阳左右上下者,脉行偏转力不同也。呼吸者,增减外气与内气之势差也。男女者,阴阳属性也。而旋转之法,为补泄第一手法。

以八卦论之,上卦为经络之阴阳、上下、左右。下卦为针法之随迎、徐疾、旋转。上卦断用何经,下卦断用何法。呼吸男女者,外气与内气之势差也。此为针法八纲也。

以先天八卦论之。

阳经手左部为乾,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手左部为兑,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阳经足左部为离,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足左部为震,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阳经手右部为巽,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手右部为坎,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阳经足右部为艮,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足右部为坤,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此中乾卦三男,坤卦三女。阳以左补,阴以右补。故言补泻者,首随迎也。次徐疾手法也,次左右旋转也。随迎者,补则从上顺以引气,泻则从下逆以引气。再用呼吸男女法,使内外之气差增大,补泻如桴鼓。复用徐疾之手法进针,一进至天,二进至人,三进至地。此徐法也,一退至天,此疾法也。复徐出针而疾按之,此谓之补也。一进至地,此疾也。退二至人,退三至天,此徐也。复疾出针而徐按之,此谓之泻也。以手足阴阳左右经络而用左右旋转手法之不同,补泻有别也。古人不余欺也。

经云:营行于内,卫行于外。卫气之遁经而外行,则气足也。气当何以外行?因卫气为悍气,冲出脉外行之故。观水之行,北半球冲击左岸,向右偏转,复以左力驱之,水流加速,水气必行于外,可润泽枯土也。经气亦然,左右之旋,经气之速变,自可迫气行于经外,外气随之而入,卫气足则元气旺,谓之补也。泻者亦然。

天地之同理也,医易可汇通也。诸如其它补泻之法,亦为有理。九六补泻之法,实非补泻也。多配龙虎交战,乃行针之手法,通经活络作用,补时用补九泻六,泻时用补六泻九。如助气之波澜,使通其所阻也。提插补泻之法,以徐插疾提为补,疾插徐提为泻。多配子午捣臼。以除寒热。至于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烧山火,透天凉,热补凉泻等,皆手法也。知针法八纲,明补泻之理,手法推之可十,数之可百,皆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也。

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1-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2-艾灸使用 附 表 3-电 针仪使用 波形 机理 功用 类型 补泻名称 操作 提 插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捻 转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平补 平泻 补泻 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开阖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迅速用棉球按压针孔,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呼气的时候出针,为泻法 分类 灸型 类型 功用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虚寒性疾患 瘢痕灸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呕吐,腹痛,风寒鼻痛等 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瘰疬,肺痨及痈疡肿毒初期。 隔盐灸 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隔附子饼灸 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雀啄灸 急性病 回旋灸 急性病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雷火神针 温和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适于各科病证治疗。 天灸 白芥子灸 痰饮咳喘,胸肋疼痛,反胃呕吐,中风失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蒜泥灸 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 斑蝥灸 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内经》论针刺补泻

《内经》论针刺补泻 一、补泻的原则 1、补法原则 2、泻法原则 3、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 4、辨证补泻 “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5、刺法禁忌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 二、补泻的依据

1、辨别虚实 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 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 2、审察形神 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 3、明辨经络 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 三、补泻的方法 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1、迎随法 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 狭义迎随补泻法

(1)子母迎随补泻法 (2)深浅迎随补泻法 (3)提插迎随补泻法

(4)呼吸迎随补泻法 (5)针向迎随补泻法 2、徐疾法 徐指慢,疾指快。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 《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 (1)《灵枢》徐疾法 《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

天凉,即为本法与提插等手法的结合。 (2)《素问》徐疾法 《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而虚者,疾出针而徐疾之。” 在以上两种徐疾法中,以《灵枢》徐疾法运用较多。 3、提插法 提和插,是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提、插二字,但《内经》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以下称谓均为提和插。 插——推、内、按、进、入。 提——伸、出、引、退。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为得气后由浅部向深部推按插入为补法,由深出浅,摇动针身,引邪外出为泻法。李梃《医学入门》说:“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意为重提轻插为泻法,可使针下发凉;重插轻提为补法,可使针下发热。综合历代文献,把提插法整理如下。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

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补泻手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补泻手法 (一)操作方法 操作时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在患者体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匀地进行刮拭。一般使用腕力,同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拭的力量,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有平刮、竖刮、斜刮及角刮。 (1)平刮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2)竖刮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竖直上下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3)斜刮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适用某些不能进行平、斜刮的部位。 (4)角刮用刮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二)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1.补法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补法。 (1)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 (2)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慢;

(4)选择痧痕点数少; (5)刮拭顺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温灸。 2.泻法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泻法。 (1)刺激时问长、作用深,对皮肤、肌肉、细胞有抑制作用; 关爱学生,如坐春风 ——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_语文论文 关爱学生,如坐春风 ——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只是和许许多多的老师们一样在用平凡的工作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我从孩子们的脸上得到肯定,成为教师让我体会到教育工作无可替代的价值。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和快乐。

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性格、气质不同,特长、爱好不同,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成熟的孩子,自我行为的调控能力还较弱,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不断地变换教育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爱学生就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要从点滴小事入手关心他们。一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有时课间贪玩忘记喝水、上厕所。下课时我总是提醒他们先上厕所,准备好下节课用具再出去玩。渐渐的学生们养成了习惯,不但自己注意,还经常提醒自己的小同伴。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孩子们也就学会了去传递爱。刚开学,我班的的孟璐同学就因为车祸创伤了腿,当她来到班内,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主动到她的桌前交谈,在她上厕所时,孩子们也主动搀扶着她。孩子是一棵棵幼苗,有了爱的雨露的滋润他们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就其基本内容归纳如下,以期对当今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1制定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 虚之。”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曰:“盛 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虚 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 所竭力遵循。 2创立多种补泻手法 2. 1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指出迎着经气循 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 2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 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是以进针、出针 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怜;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 针一,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命曰补。”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 4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 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2. 5捻转补泻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这是以针的捻转方法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泻法用力较重,捻转幅度大,频率快,补法用力较轻,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2. 6开阖补泻 《灵枢·官能》云:“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补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又曰:“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清,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清,无使邪气得入。”是说出针后 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后摇大针孔或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2. 7导气补泻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导气补泻又称导气法,是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 恢复正常。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月的在于调和精气。因为这类病证,并不属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 1:白虎摇头 2:苍龟探穴 3:赤凤迎源 4:留气法 5:龙虎交战 6:龙虎升降 7:纳气法 8:青龙摆尾 9:烧山火 10:提气法 11:透天凉 12:阳中隐阴 13:阴中隐阳 14:运气法 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

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

倪海厦讲解---足三里之补泻手法

倪海厦讲解---足三里之补泻手法 倪海厦讲解---足三里之补泻手法 足阳明胃经呢?这是病人的左腿,我在足三里做补泻,这是新病,左转动,引到气,感到酸就是气到了。那阳明经的气是往下走的,现在我讲的是病人的左腿,针扎到足三里,心里面想经络运行的方向,针下去以后,逆向而转,逆为泻,顺为补。那逆着经气快转,再慢慢回来,就是泻嘛。不要去记顺时、逆时。补的时候,补是单数,像三五七九,比如说,把针提一点起来,一个绿豆大,气就到了,很快。如果是右腿,经络气血流注的方向是这样子下来的,要扎针下去,你针下去转顺要快,再慢慢回来。因为主要是要让气这样过去,不要把气带回来,所以很快的过去,慢慢的回来。如果要泻的话,针扎下去以后,要逆的转,很快的让它的气往回走,所以你不要去记顺时逆时、左右腿是反的。用基本常识去想,用基本法则把它简单化,这是补泻的一个手法。足三里用的很多,我们在治疗病人有血压上升的时候。中医说是阳亢,脸充血,西医说是血压很高,我们可在足三里下五分,斜刺到足三里穴,阳明热就慢慢泻下来了,这是临床实务在用。常常灸足三里,可让人健康长寿。因为中医观念,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临床上有很多看法。在治病

的时候,不管是肝癌、肺癌,或感冒。处方下去,病人如果胃口恢复,就代表救回来了。你一直在治,但胃口仍没有回复,所谓胃口没有恢复就是,病人不感到饿,不会想要吃,代表胃气还没有回来,就是没有胃气。如果胃气回来,代表病人就救回来了。这是第一个很简单的观念。第二个是中 医对疾病的定义,过去呢,在澳洲南方有个小镇,一个渔村,渔民靠捕鱼维生,澳洲政府发现这是澳洲最长寿的一个村,一百岁死的一大堆,九十几岁的人看起来像中年人,身体很好。澳洲政府就很纳闷,为什么他们身体那么好,他们也没有疫苗,也没有医疗的介入,为何身体还那么好。就派了一群科学家研究。他们不拿活人来研究,而拿死人来研究。这些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人很多人在西医的定义里是有肝癌,有肺癌,有其它什么病的。这些人确定都不是死于癌症,有人甚至活到一百一十、二十岁了,组织开始退化了,但都不是因为癌症的缘故。他们就研究吃的食物,发现他们都吃海带、海藻类。所以海带、海藻类对人的身体都很好。你问 任何的科学家,人类来自哪里,同一个答案都是来自海洋。海带、海藻类都是黑色的,黑色的入肾,所以肾很重要。这个案例上可以学到,即使病人还是有癌、肿瘤,但病人被你治后疗后,从没有胃口治成有胃口,这个癌你可以忽略它,因为它一百年也不会害你。既然它不会害你,你为什么要去动它,他等于在睡眠中。所以以后你们临床,不见得一定要

常用针刺补泻法

常用针刺补泻法 一、概述 《内经》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可见,针刺补泻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针刺治病的关键。 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和热补凉泻法等八种,它们由针刺的基本手法结合其他方法组合而成。根据其手法简繁不同的特点,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综合补泻手法)两类。 下面重点讲授常用针刺补泻法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二、单式补泻手法 名称概念操作要点 徐疾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进针、出 针的快慢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 法。 补法--徐徐进针,插针;疾速退针,出针(或结合少捻 转)。 泻法--疾速进针,插针;徐徐退针,出针(或结合多捻 转)。 提插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上提、下 插着重点不同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 刺手法。 补法--紧按(重插)轻提(结合先浅后深)。 泻法--紧提(重提)轻插(结合先深后浅)。 捻转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大指和食指末节的 指腹部来回转针,从掌握毫针左转(拇 指向前捻针)或右转(拇指向后捻针)、 角度大小、用力轻重、速度快慢的着重 点不同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左转为主,捻转角度小, 用力较轻,频率慢。 泻法--右转为主,捻转角度大, 用力较重,频率快。 迎随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的针尖方 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来区分补 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针尖顺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泻法--针尖逆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呼吸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配合患者的呼吸来 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补法:针的进出与气的出入正好相反;泻法:针的进 出与气的出入完全一致。) 开阖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出针当时按不按针 孔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出针后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血)。 平补平泻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既可出针。 三、复式补泻手法

针刺手法大总结!

针刺手法大总结! 展开全文 导读: 由单式到复式,由简单到复杂。针刺补泻手法虽各有不同,但其理论基础都是遵循着《内经》补虚、泻实的基本历代针灸医家,对针刺补泻手法,都一直视为针灸临床治疗中重要问题。《内经》就曾提出了“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多种补泻方法。以后历代不少针灸家,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发展,提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烧山火、透天凉”等针刺手法。法则。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及其理论的阐述报道很多,都各有其意义。本文仅就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1治神和守神(一)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篇)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神的意义,从广义来说可多方面理解,从针刺治疗补泻手法来说主要是: 1.了解掌握病人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 2.明确病人的五胜、六腑病机变化; 3.认真观察病证的虚实盛衰。在全面了解掌握这些情况的前题之下,应补则补、应泻则泻,运用与病证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不然则会犯“虚虚实实”泻不足而补有余之戒 (二)守神 守神,是对针灸医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如“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谨守病机”等。要求细心体察病人,观察体会针下的微细感觉得气情况,做到因人、因病、因穴、因针下得气感的不同,而进行辨证施治,这正是“守神”。 2针刺手法针刺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进针法、补泻法、辅助手法三部分。三者虽各有不同,却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进针法 进针,是指针刺入皮下和进入到一定的深度而言。可采用刺、插、提、捻、旋各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一、二种或二、三种方法综合应用。

针灸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 ⑦捻转补泻: 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 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 ⑦提插补泻 补法:得气后 泻法:得气后 ③疾徐补泻 操作时间短 操作时间长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疾:快速之意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 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 ④迎随补泻: 补法,近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⑤呼吸补泻: 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⑥开阖补泻: 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 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 ①烧山火: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补泻手法

简介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 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 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①捻转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②提插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③徐疾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④迎随补泻。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⑤呼吸补泻。进针得气后,按照病人的呼吸频率快慢进行捻针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此法是上述补泻手法的一种加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针灸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针灸手法操作

毫针刺法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针灸手法操作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_难经_论针刺补泻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术后第6天开始进半流饮食。 进食后第2天,反复出现呕吐,胃管引流量约1300ml 。消化道碘水造影示:胃腔扩大,壁稍坚硬,蠕动消失,2小时后复查造影剂未排入十二指肠。按胃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温运为法,电针足三里、吴茱萸熨腹、大黄附子细辛汤灌肠,7月22日病情缓解出院。出院后因饮食失节,病情再度加重于7月25日再次出院。入院情况:表情淡漠,郁郁寡欢,脘腹胀满,频频唾涎,不能自止,口干尿黄,面色惨白,四肢疲软冰凉,舌淡胖滑,状若水浸,苔白,脉濡弱。仍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等支持疗法。中医病机分析:患者虽非胃肠手术,但因巨大囊肿占据全腹,肝脾下缘,下极充满盆腔,小肠、结肠向上外推移,与大网膜广泛粘连成团,小肠节段性扩张。余下情况,肠胃受囊肿压迫及手术分离创伤可知。胃失其正常通降功能,则食入则 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运化无权则积湿为涎。第一次治愈出院后旧患复发,加重患者焦虑,紧张情绪,肝气不舒,克伐脾土,加重脾虚,虚久及肾,出现脾肾阳虚、肝气郁结之症。治予温扶肾阳,健脾理气,疏肝解郁。药用四逆汤合四磨汤加减:熟附子15g ,干姜10g ,生姜10g ,党参10g ,乌药10g ,沉香5g ,槟榔15g ,法半夏10g ,益智仁20g ,补骨脂15g ,郁金10g ,甘草5g 。上方水煎,每天1剂,分4次温服,另用大黄30g ,熟附子30g ,炒莱菔子30g ,水煎成150ml ,低压保留灌肠,每天1次。腹部穴位用隔姜、隔蒜灸,每天各1次。与此同时,通过与患者谈心,树立此病定可治愈的信念,帮助解决部分经济负担,教会患者做八段锦等体育锻炼。治疗20余天,患者终于痊愈出院。 (收稿日期2012-09-10) △通讯作者:龚东方,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乳腺及妇科疾病,E- mail :dongfangg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5598326.html, ●医籍研读● 《难经》论针刺补泻 苏霞辉1,龚东方2,△ ,李艳慧3 (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百色533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难经》的针刺补泻主要是通过母子补泻法、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配穴法与迎随补泻法、营卫补泻法等刺法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在针刺补泻时须注意顺应四时、双手配合、侯气以及评价补泻效应等。 关键词:难经;针刺补泻;方法中图分类号:R 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019-03 Discussing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in Acupuncture of Nan Jing /SU Xiahui 1,GONG Dongfang 2,LI Yanhui 3//1.Hospital Affiliated to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2.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China );3.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China ) Abstract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in Nan Jing mainly have been fulfilled through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points association ,such as mother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reducing south and reinforcing north method ,puncturing Jing and reducing Ying method etc.,and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such as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long against channel ,Ying and Wei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etc.The method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in acupuncture must be not-ed that conform to four seasons ,work in both hands ,Hou Qi and evaluation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effect etc. Keywords :Nan J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of acupuncture ;Method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一部重要古 典医籍。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对针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难经》对针法的研究涉及针刺补泻的方方面面,主要是通过配穴法和刺法的不同组合而达到针刺补泻的目的。笔者对《难经》中论述针刺补泻进行如下粗浅的论述,以期对针灸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1强调针刺补泻的重要性 《难经·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 内……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指出治疗上发生“虚其所虚”、“实其所实”的原则性错误,强调临证一定要辨别虚实,再行补泻的重要性。 《难经·八十一难》亦提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泻反则病益笃”的精神,以肝实肺虚、肝虚肺实之例,阐述了误用针刺补泻,反为针害的后果。第八十一难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此专门论述补虚泻实,更突显其对针刺补泻重要性的重视。正如清 · 91·2013年第31卷第01期Vol.31,No.01,2013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