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平衡平衡(balance)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①保持体位;②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③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范围内。换言之,平衡就是维持COG于支持面上方的能力。

2.支持面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当支持面不稳定或面积小于足底面积、质地柔软或表面不规整等等情况使得双足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时,身体的稳定性下降。

3.稳定极限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COG能够安全地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跃倒。LOS 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乎整而坚实的地面上时,LOS的周长围成一个椭图形。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12.50度,左右方向为16度。当重心偏离并超出支持面范围以外,超出稳定的极限时,平衡便被破坏以致跌倒。

(二)平衡功能的分类

1.静态平衡(static balance)是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立、单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

2.动态平(dynamic balance) 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动态平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平。坐或站着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站起和坐下、行走等动作都需要具备动态平衡能力。

3.反应性平衡reactive balance)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如保护性伸展反应、迈步反应等。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1.躯体感觉系统

2.视觉系统

3.前庭系统

4.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5.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动作

6.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整合作用

(四)评定目的

1.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2.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3.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5.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术、药物)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6.跌倒风险的预测。

老年人的平衡功能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而下降,容易出现跌倒的情况。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平衡功能的跟踪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障碍、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是对身体的平衡功能有着特殊要求的职业,平衡功能评定也是特殊职业选拔的重要步骤。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思、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

(2)前庭功能损害。

(3)肌肉骨伤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及骨关节疾息、骨质疏松症、截胶、关节置换、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椎与腰椎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性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

2.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二.评定方法

(一)定性评定

1.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检查可以在不同的体位.如卧位、跪位、坐位或站立位进行。检查者破坏患者原有姿势的稳定性,然后观察患者的反应。阳性反应为正常。检查既可以在一个静止、稳定的表面上进行,亦可以在一个活动的表面(如大治疗球或平衡板)上进行。平衡板底面为弧形,检查者控制平衡板倾斜的角度。正常人对于破坏平衡的典型反应为调整姿势,使头部向上直立和保持水平视线以恢复正位姿势、获得新的平衡。如果破坏过大.则会引起保护性跨步或上肢伸展反应。平衡反应检查包括如下内容:

(1).卧位倾斜反应

①俯卧位倾斜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上呈俯卧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平衡板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平衡板翘起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出现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身体的某个局部可见阳性反应)。

②仰卧位倾斜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上呈仰卧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平衡板向一例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抬高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反应)。平衡板下降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无平衡反应及保护反应出现(身体某个局部可能出现反应,但其他部分无反应)。

(2).膝手位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双手双膝支撑身体。

检查方法检查者推动患者躯干,使其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受力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反应),另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见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仅身体局部出现阳性反应)。

(3).坐位平衡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坐在椅子上。

检查方法检查者将患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被牵拉一例出现保护反应,另一例上下肢伸展、外展(平衡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出现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4).跪位平衡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取跪位。

检查方法牵拉患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拉牵拉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出现平衡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未出现调整,未见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身体某局部可能出现阳性反应)。

(5).迈步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取立位,检查者握住患者的上肢。

检查方法向左侧、右侧、前方及后方推动患者。

阳性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脚向侧方或前方、后方踏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不能为了掌握平衡而踏出一步。

2.运动系统检查

( 1).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检查对于平衡障碍的患者要首先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评定以分别判断它们是否对姿势控制有影响。肌力检查应当在功能状态下进行,如臀中肌最好在单腿站立同时提高对侧骨盆的姿势下检查;股四头肌则在半蹲姿势或其他有关功能活动时检查。

(2).诱发下肢关节协同动作检查正常人在身体重心受到前、后方向的干扰时会采用踝关节协同动作、髋关节协同动作以及跨步协同动作来抗干扰并维持平衡。重心干扰诱发出何种姿势协同模式取决于站立支持面的种类和干扰强度。如果站立支持面坚硬、支持面宽度足以支持对抗踝关节运动(前后方向转动),一个小的干扰不会使重心偏移太远且可以通过踝关节协同动作加以纠正。较大、较快速的干扰常常诱发出髋关节的协同动作。此外,如果支持面不能有效地对抗移动重心的踝关节的转动力,髋关节协同动作就成为抗干扰的动作模式而出现。最大和最快速的干扰将引发出跨步协同动作。检查应按踝关节模式、髋关节模式及跨步模式的顺序依次进行。因此,检查中施加干扰的速度和强度以及支持面的变化应循序渐进。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硬且宽;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于足底长度的横木上,或采取不会引起踝关节协同动作的其他体位如足跟接足尖(双脚一前一后)站立位。在于扰的同时,检查相应动作肌群的收缩情况及动作反应,如检查有无跟关节协同动作,干扰使身体向前倾斜时触摸腓肠肌、腘绳肌以及脊柱旁肌群:干扰使身体向后倾斜时触胫前、股四头肌和腹肌。检查干扰中是否出现髋关节协同动作,干扰使身体向前摆动时检

查有无腹肌和股四头肌收缩;干扰使身体向后摆动时检查有无脊柱旁肌群和腘绳肌收缩。在检查中需要搞清楚协同动作模式是否有以下情况:①存在并且正常;

②存在但受限;③存在但不能在特定的状况中出现;④异常;⑤消失。如果有异常或消失等情况,检查者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姿势协同动作不能诱发出来;协同动作本身有无异常,如肌肉的收缩时间、收缩顺序或应答是否发生错误等。为了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参与姿势协同动作模式的肌群活动情况,有条件时应进行肌电图分析。

(3).结果分析关节肌肉功能异常可导致平衡障碍。踝关节活动度受限及其周围肌肉肌力下降将影响踝关节协同动作的有效利用;髋关节活动度受限及其周围肌肉肌力下降将影响髋关节协同动作的利用,使动作反应受限或减弱;原发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颈部关节活动受限。协同动作反应延迟或在不该出现的时间和部位出现,提示肌群的应答错误、各种感觉信息判断不准确或感觉运动整合错误。为了区分平衡功能障碍是由于运动系统病变所致,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还是两者兼有,临床中有必要对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做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即进行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以明确障碍原因。

3.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

(1).感觉检查在进行感觉整合检查前,应首先检查本体感觉和皮肤触、压觉。足底和踝关节为重点检查部位。

(2).感觉整合检查中枢神经系统选择与综合正确的感觉信息的过程为感觉整合(sensory organization)。感觉整合检查(sensory organization,SOT)将被检查者置于6种感觉控制条件下进行测试(表lo—1)。被检查者除站在正常的支持面上,还要站在硬海绵上来干扰躯体感觉系统传递来自踝关节和皮肤的、有关人体垂直位的正确信息;通过睁眼、闭眼及戴上头罩(一个大的球形罩将头面部包括在其中,头罩随头部的运动而动,头罩的内面有经纬线用于视刺激和视

固定跟踪)的方法分别输入正确的视觉信息、阻断视觉信息输入及输入错误的视觉信息。除检查1的支持面和视觉输入条件均正常,其余5个检查的感觉输入条件都有不同的变化并且感觉冲突水平逐渐增加,检查6难度最大。通过改变站立支持面和视觉输入条件,有系统、有步骤地控制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的输入,可以分别对躯体感觉、视觉和前庭等感觉成分在维持平衡功能上的作用进行单因素分析,亦检测被试者抑制不准确感觉信息的能力。平衡的感觉整合也可以用高科技的平衡功能检测设备进行检查。检查步骤、检查方法与原理见表10—1,并参见图10-3(a-f)

(3).结果分析因感觉损伤而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可根据感觉整合检查鉴别感觉损伤的种类。感觉整合检查通过改变躯体感觉和视觉输入的准确性,能够系统地逐一筛查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对于平衡功能的影响。当双眼因被遮蔽面不能感受视觉信息时,只有依赖躯体感觉信息控制平衡。此时若躯体感觉功能障碍,则重心摆动异常增大。在检查4中,正常情况下起主要作用的躯体感觉因支持面不稳定而受到干扰,使重心摆动随之增加,但由于此时视觉输入正常,重心摆动增加的幅度并不大;如果摆动幅度异常增加,提示患者关于平衡的视觉输入出现了障碍。在检查6中,由于视觉和躯体感觉同时被干扰并发生冲突,故只能依赖前庭解决冲突并控制平衡。正常人此时重心摆动虽有所增加,但仍可以保持平衡;如摆动幅度超出正常范围,则提示前庭功能障碍。

(二)半定量评定

为量表评定。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

(三)定量评定

定量评定是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能的各种参数进行量化。其目的

在于准确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1.仪器及其工作原理

在19世纪中叶Romberg首先提出了行为试验方法来评定平衡功能障碍,即观察和比较患者在睁眼和闭眼的情况下站立时身体自发摆动的情况,这是一种定性检查法。70年代以来,随力台技术的发展,人仍将力台技术与Romberg的平衡行为试验方法相结合.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初步实现了身体自发摆动状况的定量分析。但是,由于垂直力测量仅仅记录了力的运动轨迹与范围,而无法测定身高、体重等因素对身体平衡的影响,致使这种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90年代初,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得到应用。这种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可以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center of gravity,COG)的摆动角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平衡功能检测所采用的力台技术是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当被检查者双脚按照规定的位置站在力台上时,力台通过压电或晶体传感器将来自身体的压力信号即人体重心移动信号转换成电信气信号经微机处理获得与重心摆动有关的多项指标。

2.静态平衡功能

重心移动或摆动测定是目前评定人体在静立状态下姿势的稳定性即静态平衡功能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客观、定量地记录身体重心摆动的程度和性质,提供准确的平衡功能评定。

(1)评定内容静态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包括双腿站立(双足分开、双足并拢)、单腿站立、足尖对足跟站立(双脚一前一后)、睁眼及闭眼站立。通过下肢各种站立方式,检查站立支持面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对平衡的影响。闭眼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驱除视觉系统对平衡的影响,从而使被试者更多地依靠本体感觉

和前庭觉。在去除视觉因素的情况下,检查本体感觉系统,前庭觉系统的功能状况。静态平衡功能评定也可以在坐位进行。

(2)记录参数及动态分析静态平衡功能评定参数包括重心移动(摆动)类型,重心移动路线或轨迹以及长度,重心摆动的范围,根据偏移距离显示重心的位置等以及衍生参数如Romberg率,平衡指数等。这些参数可以客观地反映被试者的平衡功能状况。

3.动态平衡功能

人体在保持静态平衡的基础上具有在动态条件下仍能够维持平衡和姿势稳定性的能力,才可能参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动态平衡功能所反映的是人体的随意运动控制能力。

(1)评定内容动态平衡功能的评定包括身体向各方向主动转移的能力和在支持面不稳定时身体通过调节重新获得平衡控制的能力的检查。

(2)记录参数及结果分析

①稳定极限身体的主动转移能力通过测定稳定极限获得。可在站力位和坐位进行,要求被检查有控制地将身体尽可能向所规定的目标方向(如前,后,左,右)倾斜。当重心超出支持面范围时可诱发出保护性上肢伸展反映。观察指标包括身体倾斜的方向,身体到达规定目标的时间,速度,路线长度(即支持面到身体最大倾斜时重心位置的距离)或倾斜角度。平衡功能检测仪器测得一例正常人的稳定极限范围。

②调整反应支持面不稳定时,由于关节和肌梭感受器不能感受正常的踝关节运动反应,因而身体晃动加大。平衡功能检测专用仪器可以通过改变支持面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来改变支持面的稳定性。为保持身体平衡不摔倒,要求被试者能够主动地进行调节以重获身体的平衡。被试者在应对支持面的变化进行调整反应时,测试仪记录到重心摆动轨迹及长度,身体重心摆动范围等指标。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 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平衡平衡(bala nee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①保持体位;②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③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body's cen 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范围内。换言之,平衡就是维持COG于支持面上方的能力。 2.支持面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 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当支持面不稳定或面积小 于足底面积、质地柔软或表面不规整等等情况使得双足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时,身体的稳定性下降。 3.稳定极限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 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COG能够安全地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跃倒。LOS的 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乎整而坚实的地面上 时,LOS的周长围成一个椭图形。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12. 50度,左

右方向为16度。当重心偏离并超出支持面范围以外,超出稳定的极限时,平衡便 被破坏以致跌倒。 平衡功能的分类 1 ?静态平衡(static balance)是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立、单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 2.动态平(dynamic balance)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 的能力。动态平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平。坐或站着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站起和坐下、行走等动作都需要具备动态平衡能力。 3.反应性平衡reactive balance)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 时,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如保护性伸展反应、迈步反应等。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1.躯体感觉系统 2.视觉系统 3.前庭系统 4.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5.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动作 6.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整合作用 (四)评定目的 1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2.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3.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平衡平衡(balance)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①保持体位;②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③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范围内。换言之,平衡就是维持COG于支持面上方的能力。 2.支持面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当支持面不稳定或面积小于足底面积、质地柔软或表面不规整等等情况使得双足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时,身体的稳定性下降。 3.稳定极限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COG能够安全地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跃倒。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乎整而坚实的地面上时,LOS的周长围成一个椭图形。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12.50度,左右方向为16度。当重心偏离并超出支持面范围以外,超出稳定的极限时,平衡便被破坏以致跌倒。

(二)平衡功能的分类 1.静态平衡(static balance)是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立、单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 2.动态平(dynamic balance) 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动态平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平。坐或站着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站起和坐下、行走等动作都需要具备动态平衡能力。 3.反应性平衡reactive balance)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如保护性伸展反应、迈步反应等。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1.躯体感觉系统 2.视觉系统 3.前庭系统 4.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5.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动作 6.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整合作用 (四)评定目的 1.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2.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3.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平衡功能评估量表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12.5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 ()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 平衡功能评定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 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 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 静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 9~12个月;站 立,12~21个月. 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 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F u g 1 - M e y e r 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 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O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O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O 2经过儿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O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O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 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O 1经过儿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 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O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O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O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O 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O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O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 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O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O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O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O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O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O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O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O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 秒 s.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得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得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得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得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 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12、5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瞧。 ()4瞧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 ()3瞧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4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两个方向 ()3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一个方向 ()2安全地360度转身但速度较慢 ()1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身 ()0帮助下转身 12、站立时交替抬腿置于小矮凳上:连续4次共8步()4独立安全地站立,20秒内完成8步 ()3独立站立,超过20秒完成8步 ()2没有监护下完成4步 ()1少量帮助下完成2步或以上 ()0帮助下以防摔倒或不能尝试 13.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方站立:步长必须超过脚得长度,步宽与该儿童平时步宽相似。 ()4双脚一前一后独立保持30秒 ()3一只脚在另一脚稍前方独立保持30秒 ()2更小得步长独立保持30秒 ()1帮助下迈步保持15秒 ()0站立或迈步时失去平衡 14、单脚站立 ()4独立单脚站立超过10秒 ()3独立单脚站立5-10秒 ()2独立单脚站立3秒或以上 ()1尝试抬腿不能保持3秒但能独立站立 ()0不能尝试或帮助下防止摔倒 Berg平衡量表总分Berg平衡量表评价记录表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 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 .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 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 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 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0扶持下坐 5. 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 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 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 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Berg 平衡量表总分8 .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 前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 .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 —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 .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 ()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 . 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4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两个方向 ()3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一个方向 ()2安全地360度转身但速度较慢 ()1 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身 ()0帮助下转身 12 ?站立时交替抬腿置于小矮凳上:连续4次共8步()4独立安全地站立,20秒内完成8步 ()3独立站立,超过20秒完成8步 ()2没有监护下完成4步 ()1少量帮助下完成2步或以上 ()0帮助下以防摔倒或不能尝试 13 . 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方站立:步长必须超过脚的长度,步宽与该儿童平时步宽相似。 ()4双脚一前一后独立保持30秒 ()3 一只脚在另一脚稍前方独立保持30秒 ()2更小的步长独立保持30秒 ()1帮助下迈步保持15秒 ()0站立或迈步时失去平衡 14 .单脚站立 ()4独立单脚站立超过10秒 ()3独立单脚站立5 —10秒 ()2独立单脚站立3秒或以上 ()1尝试抬腿不能保持3秒但能独立站立 ()0不能尝试或帮助下防止摔倒

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 人体平衡功能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相对活跃的一个研 究领域!已经涉及到医学"运动学"仿生学"计算机等多个学 科#国外对于平衡功能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纪中期! 到目前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众多学者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平衡功能 知识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研究范围不 断扩展#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于平衡功能的研 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 差距#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加大了对平衡功能的研究!相 关成果不断发表!为进一步推动平衡功能在我国的研究发展 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在护理研究方面!该课题的研究几乎 仍是空白#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的平衡功能研究进展! 借此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平衡的认识与重视# 平衡的定义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康复医学%中对平衡概念的 基本描述是&’平衡(>4/453,,@A:/:>0:A8)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 一种能力#*根据此定义可以将人体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 平衡#类+’I#,#静态平衡即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 定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另一类

是动态平衡!包括#个方面&’)自动态平衡!即人体在进行各 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 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他动态平衡!即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平 衡的这种分类包括了人体在各种运动中保持"获得或恢复稳 定状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平衡的控制 从力学观点看!影响平衡的因素有(点&一是重心的高 低-二是支撑面的大小-三是支撑面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重 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也就越好-反之亦然#就人体而言!人体平衡的控制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技巧!也 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肌肉运动过程#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 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 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从而实现对平衡的控制!但其具体的生理机制相当复杂#一般认为!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前庭系 统是影响平衡功能的(大感觉系统#为了保持正常的平衡! 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对来自于(大感觉系统的输入信息 进行整合加工!然后相应地发出信号!并传达至与平衡功能有!!作者单位#)’%%R’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作者简介#陈海霞!女!’!S)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护理管理和骨科临床康复护理#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3向前伸超过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 ()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 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12.5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 ()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4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两个方向 ()3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一个方向 ()2安全地360度转身但速度较慢 ()1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身 ()0帮助下转身 12.站立时交替抬腿置于小矮凳上:连续4次共8步()4独立安全地站立,20秒内完成8步 ()3独立站立,超过20秒完成8步 ()2没有监护下完成4步 ()1少量帮助下完成2步或以上 ()0帮助下以防摔倒或不能尝试 13.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方站立:步长必须超过脚的长度,步宽与该儿童平时步宽相似。 ()4双脚一前一后独立保持30秒 ()3一只脚在另一脚稍前方独立保持30秒 ()2更小的步长独立保持30秒 ()1帮助下迈步保持15秒 ()0站立或迈步时失去平衡 14.单脚站立 ()4独立单脚站立超过10秒 ()3独立单脚站立5-10秒 ()2独立单脚站立3秒或以上 ()1尝试抬腿不能保持3秒但能独立站立 ()0不能尝试或帮助下防止摔倒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 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12.5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 ()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4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两个方向 ()3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一个方向 ()2安全地360度转身但速度较慢 ()1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身 ()0帮助下转身 12.站立时交替抬腿置于小矮凳上:连续4次共8步()4独立安全地站立,20秒内完成8步 ()3独立站立,超过20秒完成8步 ()2没有监护下完成4步 ()1少量帮助下完成2步或以上 ()0帮助下以防摔倒或不能尝试 13.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方站立:步长必须超过脚的长度,步宽与该儿童平时步宽相似。 ()4双脚一前一后独立保持30秒 ()3一只脚在另一脚稍前方独立保持30秒 ()2更小的步长独立保持30秒 ()1帮助下迈步保持15秒 ()0站立或迈步时失去平衡 14.单脚站立 ()4独立单脚站立超过10秒 ()3独立单脚站立5-10秒 ()2独立单脚站立3秒或以上 ()1尝试抬腿不能保持3秒但能独立站立 ()0不能尝试或帮助下防止摔倒

平衡功能评定 方法 一、平衡反应的评定 (1)坐位平衡反应:患者坐在椅子上,检查者将患者上肢向一侧牵拉。阳性反应:患者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 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阴性反应:患者头部和躯干上部未 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 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患者取跪位,检查者将患者上肢向一侧牵拉,使之倾斜。 阳性反应:患者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 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阴性反应:患者头部和躯干上部 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 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3)站立位平衡反应:患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患者身体。阳性反应:患者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 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患者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 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二、Berg平衡量表 (1)评定工具: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和台阶 (2)评定标准:每项分为5级,即0、1、2、3、4.最高得4分,最低得0分,总积分最高为56分,最低分为0分。

备注:上肢向前伸展达水平位,检查者将一把尺子放在指尖末端,手指不要触 及尺子。测量的距离是被检查者身体从垂直位到最大前倾位时手指向前移动的 距离。如可能,要求被检查者伸出双臂以避免躯干的旋转。 三、注意事项 1、测试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说话或提示。 2、采用仪器评定时,60秒直立困难的病例可进行30秒测试。 3、下肢骨折未愈合、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进行平衡测试。 4、受试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和帮助以免摔倒; 必要时给予帮助。 5、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Fug I-Meyer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3监护下坐2分钟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 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 秒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 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2 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4安全坐2分钟()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3向前伸超过厘米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 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 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 90度,尽可能向前伸手指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 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 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 ()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 以防摔倒 1 0.站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心转移

实训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实训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的表现; 2.掌握平衡功能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 3.了解平衡功能测试仪及其评定程序。 【实训器材与设备】 治疗床、治疗桌、治疗椅、平衡板、粉笔、定时钟、尺子、两张椅子、小板凳或台阶、平衡功能测试训练仪和眼睛遮盖物。 【实训步骤】 1.平衡反应评定 (1)坐位平衡反应 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将被评定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 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跪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牵拉被检查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和对侧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3)迈步反应 检查体位:被评定者站立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被评定者。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快速向左、右、前、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不能为保持平衡而快速跨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2.Berg平衡量表评定 根据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评定,如从坐位站起、无支持坐位、无支持站立、从站立位坐下、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等。Berg平衡量表评定内容及评分方法详见本章第一节。评定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和台阶。 【注意事项】 1.评定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讲话或提示; 2.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跌倒,必要时给予帮助; 3.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目的和要求】 1.理解协调障碍的表现; 2.掌握协调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 【实训器材与设备】 评定表、笔、定时钟、2张椅子、治疗桌和眼睛遮盖物。 【实训步骤】 1.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1)指鼻试验:让被评定者肩外展90°,肘伸展,用示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 (2)被评定者手指指评定者的手指:评定者和被评定者相对而坐,评定者的食指举在被评定者面前,同时让被评定者用其食指去指评定者的食指。评定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被评定者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 (3)指指试验:两肩外展90°,两肘伸展,让被评定者将两示指在中线相触。 (4)交替指鼻和指指:让被评定者用示指交替指鼻尖和评定者的手指尖。评定者可变换位置来评估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

第六章平衡功能评定 一、概念: 1.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 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 2.平衡功能是指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撑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 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撑面内的能力。 3.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变化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 是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二、平衡功能的分类 1、静态平衡 2、动态平衡①自动动态平衡②他动动态平衡 三、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系统、躯体系统和前庭系统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和跨步调节机制 四、平衡反应、表现形式 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变化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表现形式:平衡反应主要包括身体仰卧位和俯卧位时的倾斜反应、坐位时头部和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应、立位时下肢及髋部跳跃反应。 五、平衡评定的内容 1、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2、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3、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 4、姿势反射 六、平衡功能的常用评定方法(P97-99) 1、观察法 2、量表法(Berg平衡量表) 3、仪器评定法①静态平衡测试②动态平衡测试 一、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1、评定内容 包括在坐位或站立位时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站起和坐下等,共14个项目。 2、评定方法及评分标准 14个动作项目,每个项目都分为0、1、2、3、4五个功能等级。4分表示能够正常完成所检查的动作,0分则表示不能完成或需要中等或大量帮助才能完成。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56分。 3、结果分析 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 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说明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