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图片说明: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萨提亚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

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冰山理论现实例子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概念: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实施方法: 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然后依次摆在地上,先让访客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当下困绕自己的问题;让他走到“感受”上,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让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

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萨提亚模式借助冰山隐喻来探索人们不同层次的自我,倡导对所有的体验水平展开工作。鼓励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他们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内容,并把他们带入觉察中,并转化这些隐藏的观点、信念、感受和期待,成为正面的能量。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家庭疗法.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家庭疗法作者:独语斜阑萨提亚:走进“冰山”探奥秘萨提亚及萨提亚模式: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ir)是举世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即家庭治疗是由她创始的。她被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家庭的家庭治疗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的家庭治疗理念、方法及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被专业人士、治疗师广为推崇、重视和运用。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到心身整合,内外一致。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萨提亚的治疗理念(部分): 1.治疗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2.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地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3.“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部分。 4.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5.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6.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它。 7.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8.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自我价值。 9.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证明。 10.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上的。1912年2月的一个夜晚,北大西洋里的一座普通的冰山,在一艘巨轮的船体上重重地划了一道,两小时之后,船断为三节,沉入洋底,1503人遇难。一个世纪以来,那座冰山仍如沧海一粟,时隐时现。而那艘名叫“泰坦尼克”的船,却成了人类灾难史上的雕刻。人们也许不知道,人类个体也是一座座形态、质量各异的“冰山”,并且是永远不会消融的。人类撞上冰山肯定是灾难,而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有时也会导致各种人际之间的不愉快、不和谐、造成轻重不一的伤害。用冰山比作人的内心,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创始人萨提亚女士发明的。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在生活中,当你同一个人有所关联时,你用不着花上多年时间,去探查对方内心的每个角落,去搞明白对方是怎样一个人,就像不必淘干大西洋的水才能看清那座冰山的全貌一样。世界上的冰山都是一样的:一小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探究和引用 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技术大师Gloria Taylor的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大象无形和顺手拈来,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里Gloria就讲解了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就是说(借用学员张老师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里负有盛名的理论和工具。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在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他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隐喻为冰山。我们可觉察的部分是意识,是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下的大部分是不被我们所觉察的潜意识。于是潜意识一度成为冰山理论的代名词。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这两者的异同我们在下面会探讨。在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了体验的这六个层次后,约翰·贝曼博士继而在萨提亚独具创意的框架下,融合众多心理治疗流派的精髓,丰富完善了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发展出了完整的冰山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萨提亚众多治疗媒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工具,运用在个人内在探索方面,既有灵动而深入的身心体验,又有清晰缜密的结构设置。冰山理论为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和教学推广提供了系统、简洁的方法和工具。 冰山内容 行为(Behavior) 行为是可见的,是我们无数次尝试去改变的部分。如想要控制住不发火,想要控制自己不拖延等。 行为是冰山最上端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内容。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的、触摸到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这是故事的最原始版本,是直接呈现的问题,是最困惑和让我们烦恼的部分。例如看到某人摔门而去,听到某人说了句不好听的话,被客户拒绝,突然失控发脾气等。 有些行为是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会处理好这些行为。有些则是不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尝试采用排斥、否定、扭曲、逃离等方式来应对这些行为。 应对(Coping)

应对就是对事物的反应态度。 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如何回应或反应,就是我们的应对。应对是冰山的水平线,是行为的起点。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如果接纳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就会照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因素,进行一致性的回应。 如果我们无法接纳所发生的行为,就形成了压力状态,以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为主,使出惯用的方式进行事件应对,也就是用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 感受(Feeling) 对于与别人的分歧,我们与别人吵架,使用在指责中的应对,这时候的感受可能就是生气、愤怒,夹杂着无助。这时候推动我们继续去吵架的最大动力就是这个我们体验到的生气的感受。 感受是我们在经历事件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委屈和嫉妒等。并且每刻都有不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 感受有轻重,微弱的感受在细致觉察的时候可以被觉察到,而强烈的感受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强烈感受被直接体验到并命名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在感受与情绪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情绪只是较强烈的感受。 情绪具有生存意义,愤怒是一个求生存的情绪,恐惧、伤心等都是,它们告诉我们以下信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活下去,我需要逃跑、需要打回去、需要藏起来。 同样,有些感觉是被我们接纳的,有些是不被我们接纳的。当我们不接纳感受,切断、掩盖或否认某些感受时,这些感受常常会以身体或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 感受既有负面的又有正面的。负面的主要是生气、恐惧、难过和受伤等,正面的则主要

冰山理论

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简介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尔)是 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 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 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 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 先驱(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治疗理念 ?1:改变总是可能的,即没有外在的改变也有内在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感受,观点、和预期。

?2:治疗会谈必须是体验式的,以引发第二层面的改变。这个改变还包括深层“自己”的改变。 ?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4: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能学会改变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5:治疗要设定积极正向的目标,解决负面经历造成的影响。 ?6:治疗是系统性的,包括个人的内在系统和人际互动的关系系统。?7:人们具备他们应对和成长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治疗是启动这些资源帮助人们改变的工具。 ?8:大多数人会选择熟悉感而非舒适感,尤其是在压力 萨提亚信念 ?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2、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 ?3、我们拥有一起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4、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所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6、“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7、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9、多半的人倾向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再说冰山理论,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学习就会本质的改变

再说冰山理论,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学习就会本质的改变 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是一个帮助探寻自我和增进觉察的有效工具,让我们不只停留在行为层面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觉察行为与情绪背后深层的心理需求与成因。 人最想认识的是自己,但最难的也是认知自己。为什么人很难认知自我?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可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却大同小异,因为我们有着固有的模式来应对。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使用冰山理论,去认知行为下面的真实自我。 01 什么是冰山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心理、意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见的那一部分是很小的,而淹没在水下的、看不到的部分,占绝大部分。水面上的那部分冰山相当于一个人遵守社会公德的那些想法;而那些淹没在水下、没有露出来的,则是大量的、影响力更大的"不道德的、反社会的"念头与想法,尤其是对性欲的渴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来被公众所接受的形象,正在因为他在自己的道德感的压抑下,把那些不好的想法压抑到"水面之下"。 此后,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对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共同经验,它的内容对于所有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到20世纪中,美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在家庭治疗基础上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冰山理论。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等根源问题。萨提亚冰山的独到之处是把根源问题细分,能让我们沿着七个步骤找到问题的答案。 简单地说,那些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内在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 近期在身心灵成长方面做了一些研习,多次听到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的概念,凭借个人的领悟和觉察,感觉到自己有一些进步,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唯愿能引起有缘人的共鸣并共同进步! 认识萨提亚 作为人的名字,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作为一种治疗模式的代名词,萨提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 ongruece)。

萨提亚冰山理论 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这个冰山模型让我感到很震惊,日常的沟通之中,我们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行为”和“应对方式”两个层面上,恰如搏击中的双方,敌对、敏感、僵硬、紧张、用力,最后双方都疲惫不堪。在学习九型和教练技术的过种中,我越来越注重感受,能量开始由脑中心延伸到心中心,体验到内在的喜悦和平和;同时也觉察到“信念”的双刃性,很多时候,真的是成也信念,败也信念。此时,在心里面向大海,深深地鞠躬,感谢这一年多来的机缘,让我能够领悟到这些。 沟通中的五种模式 萨提亚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50%的人回答“是”(讨好型);30%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的。 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识别不同的沟通类型:(1)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2)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3)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这些表现都可以归结为与自我的不一致。 “不一致”的危害 然而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就涉及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个人成长概念:自我价值。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人会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任何人只要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或行为,他们都觉得此人对他充满敌意,否定他的价值。他们害怕犯错误,不敢创新,只希望墨守成规,因为只有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全,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他们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 以上四种典型的“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

萨提亚冰山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和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2822191.html, 萨提亚冰山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和实践 作者:杨佳红 来源:《地理教育·当代幼教》2019年第11期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外在的行为和表象,而更大的一部分内在世界却潜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这是无法被人轻易觉察的客观存在。 冰山理论主要应用在心理咨询场合,家庭教育咨询师经常使用到。但在幼教领域,如果我们也能加以理解、吸收和转化,注意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行为成因,我们就能更好地和幼儿沟通,排解心理方面的“小小困扰”,成就他们的“大美人生”。下面,通过两段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冰山理论的运用和实践。 故事一:排队风波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户外活动都是自由排队,谁先来、谁就排前面,谁后到、谁就排后面。我发现,晓晓的反应很快,听到排队音乐,就立马冲到前面,总是能排到第一位。但有时运气也不是那么好,有的小朋友动作比他还快,抢了第一。他就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非第一的位置不可。我就提醒他,“大家要按规则,先来后到,插队是不对的”,并请他到后面排队。他却好像很委屈,红着个眼圈儿,心不甘情不愿地,磨磨蹭蹭踱着步子排到后面去。这一次,他还是这样,又想争第一,我再一次毫不客气地让他排到后面去。队伍解散后,我却突然发现,晓晓独自一人,坐着角落里,闷闷不乐,也不参加后面的活动了。 故事二:我就喜欢坐这儿 入园有一段时间了,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座位。可是烨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次却把椅子挪到前面来了。“烨烨,你怎么跑到前面来坐啦?为什么不回去和大家一起坐呢?”他小嘴嘟哝起来,回答道:“我就喜欢坐这儿。”我连忙“开导”他:“为什么不和小伙伴们一起, 又热闹,又有伴……你看,大伙一起坐多整齐啊,快把小椅子搬回去吧。小朋友要遵守班级常规哦……”我耐心地开导他,念叨了一大堆,他却丝毫不为所动。我放弃说教,直接把他的椅子从前面搬回原位,他却又把椅子搬到前面,边走边说“我就是喜欢坐前面”,还鼓着个腮帮子,直直地瞪着我。 在上面的这两个小故事中,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幼教活动中,确实会经常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老师和家长说教了半天也没用,有时甚至会觉得头疼,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应对才

再说冰山理论,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学习就会本质的改变

再说冰山理论f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 的学习就会本质的改变 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是一个帮助探寻自我和增进觉察的有效工具,让我们不只停留在行为层面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觉察行为与情绪背后深层的心理需求与成因。 人最想认识的是自己,但最难的也是认知自己。为什么人很难认知自我?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可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却大同小异,因为我们有着固有的模式来应对。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使用冰山理论,去认知行为下面的真实自我。 01什么是冰山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心理、意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见的那一部分是很小的,而淹没在水下的、看不到的部分,占绝大部分。水面上的那部分冰山相当于一个人遵守社会公德的那些想法;而那些淹没在水下、没有露出来的,则是大量的、影响力更大的“不道徳的、反社会的“念头与想法,尤其是对性欲的渴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来被公众所接受的形象,正在因为他在自己的道德感的压抑下,把那些不好的想法压抑到“水面之下“。 此后,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对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共同经验,它的内容对于所有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到20世纪中,美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在家庭治疗基础上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冰山理论。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等根源问题。萨提亚冰山的独到之处是把根源问题细分,能让我们沿着七个步骤找到问题的答案。 简单地说,那些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内在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再往下探查“渴望”层:这里埋藏自山等等。这些被爱、被接纳、人人都需要的东西。 走到这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生命中天经地义的东西,已被自己长久地忽略了。

冰山理论案例分析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2822191.html, 冰山理论案例分析 著名心理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隐喻来形容一个人的自我: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海面下。以下就是一个萨提亚冰山理论案例分析。 揭开冰山下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看到学生真正的那个自我。老师与学生在此基础上的沟通,才能触及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能四两拨千金,润物细无声。 阿黄的“爱情告白” 阿黄是个初三的学生,情窦初开,他的“爱情告白”轰动了全校。他一直喜欢同桌的女生,有一天,那个女孩生病了,当他得知女孩没有吃药时,他毅然决定去买。于是,他在上学期间偷偷翻墙出去买药。 被老师发现后,他很坦然地告诉老师是去给喜欢的女生买感冒药,不能从校门出去,所以只能翻墙。因为这件事情,老师找来女生谈话,阿黄看到女生委屈地哭了,他觉得自己给女生带来了麻烦,为了向女生表示歉意,他在每一张便条纸上写了“对不起”,贴满了一楼至五楼楼梯的每一级台阶,他希望女孩能看到他的诚意。 他觉得只有将他对女孩的喜欢昭告天下,才能表现出他对女孩的喜欢程度,所以他将想对女孩说的话,写满了教室的黑板。放假期间,他每天去女孩楼下等一两个小时,只是为了能制造一次偶遇。班主任老师将他和女孩的座位做了调整,他主动找班主任要求换回。 虽然他认同初三阶段应以学习为重,还不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期,但是他却还是放不下对女孩的牵挂。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同意时,他又提出要换班级。父亲不同意他的要求,于是他就不定期地逃课或是搞破坏。班主任老师每次与他谈心,总是小心翼翼,因为从他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破罐子破摔和什么事都敢做的毅然决然。他的行为让老师很担心,深怕他因为这件事情,做出出格或会令人后悔的事。 “高调”告白的背后听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一个初三的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大张旗鼓地表达对女孩的喜欢,只是因为青春期的爱情使然吗?想必没有这么简单。所以,我很想看看阿黄水面下的“冰山”是怎样的?

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探究和引用 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技术大师Gloria Taylor的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大象无形和顺手拈来,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里Gloria就讲解了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就是说(借用学员张老师的话)这七个因素中的某个和某些因素之间产生了混乱,所以就产生了痛苦。

萨提亚冰山理论

图片说明: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萨提亚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

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的介绍PPT

各位同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个机会,这样一个舞台,和大家一起分享心理学。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萨提亚的冰山模式,说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陌生,萨提亚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萨提亚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吉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萨提亚女士补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目前已是90高龄。她的第一代弟子,有贝曼和安娜、林文采,贝曼今年四月份在厦门办过工作室,我在去年也有幸作为义工,参加了安娜《生命探索》的课程,这种一线老师的课程,一阶都需要近万元。 备注: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模式是什么?萨提亚属于体验式的家庭治疗体系。治疗干预主要聚集在三个领域,个人内在系统,人际互动系统以及原生家庭系统。萨提亚认为,家庭系统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萨提亚模式强调系统治疗。来访者是个人内在与外在系统中的个人,他的问题的形成与心灵的转变都和个人内在系统、人际互动系统以及原生家庭系统密切相关,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做一个比喻,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就像中华的国粹---中医,治本,追溯本源,从最本质的观念开始转化。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 为什么要介绍萨提亚模式?为什么要分享心理学?第一,它有助于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父母,子女,从而有效地去引导行为;第三,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理解工作领导同事,让大家更愉快地工作;第四,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抑郁,压力都可能让疾病找上我们,比如,胃溃疡,痘痘,等;第五,有助于消费生活的合理化,破解消费?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这里面谈及了几个应对模式,大家看看如何对号入座。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约翰贝曼博士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