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知识

动物学知识

动物学知识
动物学知识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名词解释

1.脊索:脊索是背部起支撑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身体背中线上的管状中枢神经。

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裂孔。是一种呼吸器官。

4.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5.狭心动物: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

问答题

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和一些次要特点: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1、闭管式循环。

2、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三个亚门代表动物

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第十五章圆口纲

名词解释

1.腮囊:圆口纲动物的呼吸管为一盲管,两侧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鳃囊

内壁具许多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

问答题

1.圆口纲的代表动物:七腮鳗和盲鳗

2.为什么说以七腮鳗为代表的圆口纲动物最为低等?(原始特征p349)

(外形:七鳃鳗体圆筒形,尾侧扁,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七鳃鳗无鳞,无偶鳍,背鳍两个常与尾鳍相连。七鳃鳗头部有口漏斗(吸盘式),内壁有齿。眼 1 对无眼睑,被覆透明皮肤。眼后有 7 个鳃孔(故名)。单鼻孔在头背面中央。躯干与尾交界处有一肛门。

皮肤、骨骼系统:七鳃鳗表皮有大量粘液腺。骨由结缔组织和软骨组成。脊索发达,终生存在,但出现了脊椎骨的雏形。具鳃笼。

肌肉:七鳃鳗肌肉分节明显,无水平隔,舌有肌肉操纵,似活塞。

消化:七鳃鳗口无上下颌,口内具小齿,小舌。口后接咽、肠、肛门。另有肝脏和胰脏等腺体。七鳃鳗寄生生活,借口内小齿锉破鱼的皮肤,吸食鱼的血肉,口腔腺分泌物能阻止血液凝固。

呼吸:呼吸时水流双向流动

循环: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泄殖:七鳃鳗的肾为中肾。七鳃鳗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无输出导管。体外受精,间接发育。

神经:七鳃鳗的脑为五部脑,但很原始。)

⑴皮肤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发达的单胞腺,真皮为结缔组织。

⑵支持结构为脊索,但已有雏形的脊椎骨。(脊索背面的每1个体节出现2对极小的软骨弧片,代表雏形脊椎骨。)

⑶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脑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5部分,但依次排列在一个平面

⑷头骨原始,仅为脑下方的软骨基板。

⑸有集中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⑹心脏分化为1心房、1心室、1静脉窦组成,血液中已有红细胞。单循环。

⑺具集中的肾脏和生殖腺。成体肾脏为背肾,胚胎期为前肾,但盲鳗成体仍保留前肾。雌雄异体,无生殖管道。

圆口纲动物是最原始的无颌脊椎动物,包括七鳃鳗和盲鳗。身体鳗形,无成对附肢,具软骨(虽然其祖先甲胄鱼具有硬骨骼),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具口吸盘以吮吸方式取食,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胄鱼类与圆口类有共同的祖先。

第十六章鱼纲

名词解释

1.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形式,称为鳍式。鳍棘的数目——大写罗马数字;软鳍条的数目——阿

拉伯数字;鳍棘与软鳍条连续时用“-”表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D分离时,则以“,”

分开。

2.圆鳞:真皮鳞,圆形,游离端圆滑。如鲤科鱼。

3.栉鳞:真皮鳞,圆形,游离端锯齿状,如鲈科鱼。

4.腮耙:鳃弓内侧生有鳃耙,可过滤食物,并保护鳃,数目与食性有关。

5.单循环: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单循环,即从心脏压出的血液,经腮区交换气体后,由出腮动脉汇合成的背大

动脉将多氧血运送至鱼体各部的器官组织中去,供给氧和各种必需的物质。

6.韦伯式器:由闩骨、舟骨、间插骨、三角骨构成,连接内耳和鳔,有传导声波的作用。

7.洄游: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集群性的规律性迁移运动,这种运动即称洄游。

8.洄游的类型:1、生殖洄游:溯河洄游降河生殖洄游近陆生殖洄游淡水生殖洄游

2. 索铒洄游

3.越冬洄游

9. 肩带:软鱼“U”形,分乌喙部(下)和肩胛部(上)硬鱼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

腰带:软鱼“一”坐耻棒,硬鱼“U”形无名骨。

10.动脉圆椎:心室的前方有一稍为膨大的动脉圆椎(是软骨鱼类心脏的一部分能有节律地搏动)或动脉球(是硬骨鱼类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不属于心脏的一部分,也无搏动能力)

问答题

1.鱼的体形:纺锤形:快速而持久的游泳。

侧扁形:游速较慢,不太敏捷,很少做长距离迁移。

平扁形:适应底栖生活。

鳗形:适于穴居擅长在水底礁石岩缝间穿绕游泳。

2.鱼的生殖方式:1.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2.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即卵子在体外受精后纳入亲体内部发育。

3.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在产出前已在雌体的输卵管中受精,如软骨鱼

中的虎鲨和硬骨鱼中的霍等。

4.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卵子受精和发育都在母体内进行。如软骨鱼的鲨科和硬骨鱼的柳条鱼等。

前三种类型都属卵生,后一种类型则属卵胎生或胎生

3.鳞片的类型:盾鳞:软骨鱼,真皮+表皮形成,由基板和鳞棘组成,

硬鳞:硬骨鱼原始鳞片,来自真皮,斜方形,见于鲟鱼和雀鳝等。

骨鳞:圆鳞:真皮鳞,圆形,游离端圆滑。如鲤科鱼。

栉鳞:真皮鳞,圆形,游离端锯齿状,如鲈科鱼。

4.体表粘液的作用:粘液腺能分泌大量粘液,在体表形成粘液层,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润滑作用,减少摩擦力。(2)、防治水分渗透,维持渗透压。

(3)、保护皮肤,免受细菌侵害。(4)、逃避敌害。

5.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1)角膜扁平,晶状体球状,无弹性;也不能改变曲度,加之晶状体距角膜较近,故鱼眼为近视眼。硬骨鱼有一镰状突,软骨鱼晶状体腹面的睫状突可调节晶状体的前后位置。近视是鱼对水环境的适应,一因水的透光度差,远处物体无法看清,二因水有折射作用,能使岸上物体的距离变近。

(2) 在巩膜与脉络膜之间,具鱼眼特有的银膜。银膜内含有许多鸟粪素结晶的反光体,它能反射光线,是眼球内部的反光照明装置。

(3)多数鱼类无眼睑、泪腺,所以鱼类总是双目圆睁,也不流眼泪。

6.单循环路线:血液——心室——腹大动脉——入鳃动脉(4-5对)——鳃(在鳃小片上分支形成微血管网)——出鳃动脉——背大动脉——全身各处——静脉——静脉窦——心房——心室

7.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体液浓度高于外界环境——属高渗溶液。从渗透原理,体外的水——(不断进入)体内,肾脏借助众多的肾小球泌尿排出大量的水分。

海水鱼类:体液盐分浓度低于海水——低渗性溶液。从渗透原理,体内的水——(不断排出)体外,会造成失水而死。

解决的办法:①从食物内获取水分。

②吞饮大量的海水,再通过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

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留下。

③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少,或完全消失,以此节缩泌尿

量和水分的消耗。

软骨鱼类:血液中的尿素达2%左右,其浓度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尿素是软骨鱼类在海水中保持体内水分和盐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

8.10对脑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滑车)5叉(三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第10迷走副(脊副)舌(舌下)

9.常见鱼的分科分目:

10.鱼的骨骼系统:

第十七章两栖纲

名词解释

1.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这种循环称大循环。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2.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3.口咽式呼吸:两栖纲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故称口咽式呼吸。

4.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5.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

问答题

1.以蛙为代表的两栖类脊椎分化为哪几部分和鱼类相比,比鱼类多分化出哪几部分更适应陆地生活

蛙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

2.两栖类肩带有哪几部分构成分为哪两部分是什么排列(胸骨)

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前喙骨、喙骨、上胸骨、肩胸骨、上喙骨、中胸骨、后胸骨

3.最早登陆的动物是两栖类。什么环境条件下产生了两栖动物?登陆需要解决那些矛盾?

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的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4.结合水生到陆生的环境条件变化,分析两栖类在各器官系统上的演变(15分)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各器官系统上的演变

1、皮肤裸露富于腺体

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但肺呼吸不完善,必须要有皮肤辅助

3、进一步分化出了颈椎和荐椎 陆生特征

4、颈椎与枕髁关节,使头部转动灵活

5、荐椎与髂骨关节,使后肢获得稳固的支持

6、出现了初步适应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5.两栖纲和鱼类相比较,其特殊点

1、变温、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辅以皮肤呼吸。

2、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

3、具典型的五指(趾)型附肢,出现颈椎和荐椎。

4、心房具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5、具中耳及耳柱骨利于声波的传导,出现犁鼻器,原脑皮。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发育有变态。

第十八章爬行纲

名词解释

1.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

什么叫恒温动物注意爬行类不是完全的恒温动物

2.恒温动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3.颞窝:眼框后面的穿洞,是藏颞肌的地方,颞窝周围骨片形成的骨弓叫颞弓,附着咬肌.

问答题

1.爬行类牙齿按着生方式: (1)端生齿; (2)侧生齿;(3)槽生齿

爬行类动物产生绒毛膜、尿囊膜、羊膜三种膜

2.脊椎分为颈椎、胸、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

3.什么是胸腹式呼吸运动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和缩小的过程完成气体交换的。

4.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出现的意义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

囊膜.

意义: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5.爬行纲动物分为几个目?各目代表是谁?每个目之间的区别

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和鳄目四个类群。

6.爬行类动物骨骼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什么方面?

1.骨化程度高

2.软骨少,分区明显

3..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垂直相关节,腹部贴地。

7.何为完全的双循环?比较完全双循环和单循环的模式简图,详细比较两者区别

8.皮肤的构造两栖纲(蛙)和鸟纲

两栖纲: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

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鸟纲:薄而松,缺乏皮肤腺

有多种皮肤衍生物,如羽毛、角质喙、鳞、爪等

9.爬行纲的经济价值以及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以及毒蛇的防治原则(p485)

区别:毒蛇无毒蛇

1.鲑科蝮亚科毒蛇头大,呈三角形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2.蝮亚科毒蛇有颊窝无颊窝

3.尖温蝮吻尖向上翘吻端圆钝或尖而翘

4蝮亚科毒蛇尾短尖细尾往后逐渐变细

5.有的脊鳞扩大成六角形 .脊鳞不扩大成六角形

6.各种毒蛇具有不同的斑纹斑纹与毒蛇明显不同

7.眼镜蛇科和部分游蛇科毒蛇前半身蛇身不能竖起,颈部不扩

能竖起,颈可膨胀变扁,常主动攻大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击人畜。

预防措施:

1、打草惊蛇,把蛇赶走;

2、在山林地带宿营时,睡前和起床后,应检查有无蛇潜入;

3、不要随便在草丛和蛇可能栖息的场所坐卧,禁止用手伸入鼠洞和树洞内;

4、进人山区、树林、草丛地带应穿好鞋袜,扎紧裤腿;遇见毒蛇,应远道绕过;

5、若被蛇追逐时,应向上坡跑,或忽左忽右的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蛇伤及其防治:

1、毒蛇咬伤;

2、击毙毒蛇;

3、紧急局部处理原则;

4、抗血清治疗等

1、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净生产力达30-90%;充当次级消费者

2、食用

蛇肉;甲鱼的裙边;海龟的食用

3、工艺用

蛇皮制革;鳄鱼皮的制革

4、医药用

蜥蜴入药;鳖甲和龟板等;蛇毒和蛇胆

5、其他方面

地质变化的反应;仿生学的应用;科学研究等

第十九章鸟纲

名词解释

1.恒温动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候鸟(migrant或transient):于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与越冬区域来回迁徙的鸟类。其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称夏候鸟(summer resident),如家燕、杜鹃;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冬候鸟(winter resident)。

3.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肺、心。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4.龙骨突:鸟类胸骨中线处高耸部分以增大胸肌附着面的结构。

5.双重调节与角膜肌调节有关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不仅能改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6.什么是气囊有哪些气囊

气囊:某些中支气管和二级支气管未端扩大成薄囊状,它们伸出肺外,分布于内脏之间。

种类:前气囊(由二级支气管形成),包括颈2、颈间1、前胸2。后气囊(由中支气管形成),包括后胸2、腹2 7.什么是愈合荐椎

胸椎第5枚

愈合荐椎→腰椎(5~6枚)→愈合而成

荐椎(2枚)

尾椎的前5枚

8.完全双循环: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心脏分维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经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

9. 双重呼吸:鸟类每作一次呼吸活动,肺内就会发生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填空题

羽毛有哪几种类型?是由什么构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正羽结构:羽轴[羽根(上脐、下脐、副羽)]

羽片(羽枝和羽小枝及羽小钧)。

特征:羽轴、羽枝和羽小枝及小钩发育正常;形成羽片。

包含覆羽(全身)、飞羽(翼)、尾羽(尾)

绒羽:无羽轴,羽根短,羽枝长于羽根上

纤羽:羽轴毛发状,羽枝和羽小枝缺。

作用(见课本p489)

问答题

1.双重呼吸的全过程

A.吸气时,大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未经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再进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B.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气体,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C.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氧丰富)排人肺内,经次级支气管入副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交

换后的气体人前气囊。

D.呼气时,起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经次级支气管人中支气管排出体外。

2.鸟类的三个总目,在分类上有哪些主区别征(见课本p505—p507)?

平胸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

3.鸟类的分类依据

1. 头部的特殊形态与色彩;2. 喙的形态;3. 尾和翼的形状;4.脚的长短和颜色。

4.列举常见鸟类所属的科(找几个自己熟悉的如:鸽子、啄木鸟、画眉、麻雀等)

5.鸟类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心脏为2心房2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5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具有迁徙的特点

6.气囊的功能及作用作用:储气,减少摩擦,调节体温,辅助呼吸

第二十章哺乳纲

名词解释

1.胼胝体:由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

2.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p532)

3.洞角: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

雌雄均有(如牛羊角)

实角:真皮骨质角,分叉,多为雄性有,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

新生鹿角有带茸毛的皮肤,后干枯脱落。

问答题

1.哺乳纲进步性特征:

1.运动器官发达,具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2.颅骨有2个枕骨髁,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双平型椎体

3.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4.肺由大量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有横膈

5.心脏4腔,左体动脉弓存在

6.具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7.胎生、哺乳

综合: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五个重大性进步事件及其出现的意义(最主要结构)

1.脊索的出现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从而使脊索动物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2.两栖纲五趾型附肢不仅使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而且使之向陆生生活的不同方向进化成为可能

3.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第三次革命。更适于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4.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肌肉和神经细胞对刺激反应迅速而持久,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

(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5)有利于动物有机体的散热

(6)有利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

动态平衡

5.胎生、哺乳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胎生:有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2)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加之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成活率高,与之相关,所产幼仔数目减少。

从鱼纲到哺乳纲呼吸方式的异同

鱼纲除了用鳃呼吸外,有些种类可用皮肤、鳔、肠进行辅助呼吸的。

哺乳纲: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列举三个纲在外形、生活方式、内部结构的区别

两栖纲1、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

2、具典型的五指(趾)型附肢,出现颈椎和荐椎。

3、心房具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4、具中耳及耳柱骨利于声波的传导,出现犁鼻器,原脑皮。

5、水陆两栖。

鸟纲1、体呈流线形,体表被覆羽毛

2、前肢变为翼,适于飞翔

3、骨骼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以减轻体重;胸骨有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锁骨呈“V”字型

4、有与肺相连的气囊

5、无牙齿,无膀胱,雌性仅左侧生殖腺发达

6、心脏为完全的四室,且比重较哺乳类大,心跳频率及血压也较高

7、左体动脉弓退化消失,仅具右体动脉弓

8、肾门静脉退化,具有特殊的尾肠系膜静脉

哺乳纲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

2、运动器官发达,具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动物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双重调节:双重调节:鸟类的视觉调节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还能改变角膜屈度(前巩膜角膜肌,为鸟类所特有),故称为双重调节 1、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愈合而成 2、羊膜卵——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是适应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 3、逆行变态——由结构复杂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的成体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称为外温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 5、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气囊,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5、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借助于肋间肌使胸腔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1、胎生——哺乳类为羊膜动物,受精卵在入母体子宫内后,植入母体子宫壁内,并形成胎盘,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受精卵发育致胎儿成熟后由母体娩出。 2、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规律地沿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移生活环境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等的条件,并经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习性叫洄游。 3、咽式呼吸——两栖类还没有形成胸廓,呼吸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4、内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能够保护相对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内温动物或内温动物 二、填空题 8、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均为完全的双循环,但二者的动脉系统有区别,鸟类的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哺乳动物的则为左体动脉弓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下颌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咽式呼吸。 3、两栖动物具1枚颈椎,1枚荐椎。 4、两栖动物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 4、爬行动物的膀胱为尿囊膀胱,爬行动物的代谢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 10、鸟类的羽毛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三种。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7、鱼类的尾鳍可分为原尾,歪尾,正尾三种。 7、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具2枚荐椎。 5、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相关节 9、爬行类心脏_4__腔,心室内具有不完全的分隔,为__不完全的双循环 15、哺乳类皮肤腺的类型有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四种。 16、哺乳动物具三对唾液腺: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 18、胸大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腹面,使翼下扇;胸小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近端背面,使翼上扬。20、食草类的反刍胃是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其中皱胃是真正的胃,可分泌胃液。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口咽式呼吸 11、多数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类一般有5对鳃弓,鳃弓内缘着生有鳃耙,外凸面上有2个薄片状的由无数鳃丝构成的鳃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髂骨、坐骨、耻骨 15、两栖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共同构成骨盆 1、鸟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不同的是左右坐骨与耻骨不在腹中线汇合,因而构成所谓关闭式骨盆。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 Chapter1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 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 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难点: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 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

刘凌云动物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五界系统是什么? 物种、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名词解释:种、亚种、双名法、三名法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一、总门特征、四个纲及代表动物 二、鞭毛纲眼虫主要特征 团藻结构、利什曼原虫生活史:脊椎动物体内(无鞭毛体)、白蛉子体内(鞭毛体)、寄生部位(巨噬细胞) 三、大变形虫特征: 1.外形:质膜、外质、内质(溶胶质、凝胶质) 2.运动:伪足 3.营养:吞噬、胞饮(名词) 4.伸缩泡:调节水分平衡 5.呼吸:体表 6.生殖:二分裂 7.包囊 重要类群: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124核包囊、寄生部位 四、孢子纲 间日疟原虫(打摆子)、五大寄生虫、世代交替 人体内(裂体生殖): 1.红细胞前期:肝细胞发育,裂体生殖 2.红细胞外期:肝、裂体生殖 3.红细胞内期:红细胞,裂体最后产生大小配子进入按蚊体内(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动合子——卵囊——子孢子 五、纤毛纲:草履虫 1.外形:刺丝泡、表膜泡、口沟、纤毛 2.营养:吞噬、大核营养,小核生殖 3.伸缩泡:水分调节 4.呼吸:体表 5.生殖:横二裂,接合生殖(2-8) 第四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原生——中生——后生 中生:双胚虫、直泳虫 起源证据:古生物学、形态、胚胎 重要阶段: 1.受精卵:动物极<植物极 2.卵裂及其类型,每种类型代表动物 3.囊胚 4.原肠胚及五种形式 5.中胚层,体腔及体腔形成的两种方式:后口、原口 6.胚层分化 生物发生律定义 第五章多孔动物(海绵动物)

主要特征: 1.体型不对称 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组织:皮层:扁细胞,孔细胞;中胶层:骨针,海绵丝,变形细胞,芒状细胞;胃层:领细胞。胞内消化 3.水沟系:单沟(白枝海绵)、双沟(毛壶)、多沟(浴海绵) 4.生殖:无性有芽球、出芽;有性:逆转 5.再生能力强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 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门的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 2.两胚层,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概念 3.组织分化:上皮组织占优势,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细胞 4.肌肉:属于上皮和肌肉 5.网状神经系统:无定向,称扩散神经 代表动物水螅: 1.外形:口、触手、基盘、垂唇 2.体壁:外胚层(皮层)、皮肌细胞、刺细胞、间细胞、神经细胞;中胶层,胃层:内皮肌细胞或称营养肌肉细胞,具有营养和收缩机能 3.消化循环腔:以胞内消化为主,可细胞外消化 4.呼吸和排泄由各细胞完成 5.生殖:出芽、精卵结合 6.再生能力强 腔肠动物分纲: 1.水螅纲:薮枝虫:外形结构、浮浪幼虫世代交替 2.钵水母纲:海月水母 3.珊瑚纲:海葵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定义及意义 2.中胚层形成、意义 3.体壁:皮肌囊,实质组织 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或消化系统退化 5.排泄系统:原肾管由焰细胞(管细胞和帽细胞组成)排水和废物 6.梯形神经系统 7.出现固定生殖腺和导管 涡虫纲:三角涡虫 吸虫纲:华枝睾吸虫 绦虫纲:猪带绦虫 三角涡虫特征: 1.外形:耳突、口、吻、眼点、腹面纤毛 2.体壁:由表皮和肌肉组成皮肌囊,另外表皮中有杆状细胞可防御天敌,肌肉有环、斜、纵 3.实质:中胚层形成,可储存水分和养分 4.有口无肛门,三支肠

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一、二、三章 1生物得特征:①特定得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与应激④生殖与遗传⑤生长与发育⑥进化与适应 2、生物界得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与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得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就是一个多层次得有序结构,生命得基本单位就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得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与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得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得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得小分子组成得长链 8、单糖得结构与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得分子主要就是葡萄糖,葡糖糖与其她单糖也就是细胞合成别得有机分子得得原料。 9、脂肪得功能:①脂质中主要得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得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与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得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得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得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得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就是磷酸。 11、蛋白质得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就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得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得基本结构单位就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得七个特征:①水就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得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得氢键使水能缓与温度得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就是极好得溶剂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得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与糖形成得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得表面存在一个大沟与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得碱基结合在一起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得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得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就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得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得关系问题,两者得关系就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得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得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得调节与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得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得机理等基本得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得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就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得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就是如何传递得;二就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与装配成细胞得结构,并使细胞正常得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得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得阐明,研究得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得水平研究蛋白质得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得研究,同时对糖类得研究将提升到新得高度.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得差异:最大得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得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得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与核仁。核被膜就是包在核外得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得内质网相连;染色质就是核中由DNA与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得基因片段,就是生命得遗传物质;核仁就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与RNA,产生核糖体得细胞器。染色质与核仁都被液态得核基质所包围.

动物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原生动物: 一、章节关键词: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吞噬营养细胞内消化伪足包囊适应性应激性共生赤潮有(无)性生殖 二、关键词解释: ●无性繁殖:凡不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或信息)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凡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 ●适应性:生物体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与功能活动,重新取得与改变了的环境协调一致 的能力,称适应性。 ●应激性: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共生:两种生物依附在一起生活,两者在生理、代谢方面互利互依 ●包囊:当环境恶化时,原生动物分泌胶质厚壳把自身包裹起来,以渡过不良环境, 这样的结构即称包囊。 ●伪足:做变形运动的原生动物或细胞所形成的临时性细胞突起,称为伪足。 ●赤潮:近海地区常因大量的氮、磷排放而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在一定条件下,一些 所谓的赤潮生物会大量繁殖,因其大多含有赤红色色素,故常使得一大片海面呈现为赤红色,人们将此现象称为赤潮。 ●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通过体表的透过作用,摄取简单有机物为食物的营养方 式,称为渗透营养。见于腐生生物、寄生虫等。 ●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 ●细胞内消化:细胞内吞作用形成的食物泡,先与溶酶体结合成消化泡。然后,来自 于溶酶体的水解酶便将其中的有机颗粒降解为可利用的物质。不能消化利用的残渣,则通过外排作用排出胞外。这一过程称为

… 三、复习思考题解答: 1、原生动物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①形态上:仅由一个细胞组成,为单细胞动物 ② 2、原生动物有几种主要的运动方式?营养方式? 运动方式:①鞭毛、纤毛的摆动——眼虫、衣藻、团藻的运动 ②伪足的变形运动——变形虫 营养方式:①植物性营养(自养)——植鞭亚纲:眼虫、团藻 ②动物性营养(异养)——动鞭亚纲、肉足亚纲、纤毛亚纲 ③腐生性营养(渗透性营养)——大多数寄生虫 3、举例说明原生动物的适应性和应激性。 适应性:形成包囊、卵囊 应激性:绿色鞭毛虫感知光源、草履虫向前 4、伸缩泡有何功能?海生种类为何普遍缺少? 伸缩泡:调节渗透压、排除体内多余水分,顺带排出可溶性废物 (结构特点:由质膜组成的泡状结构,废物通过体表的微孔排出体外) 海洋种类的原生动物没有伸缩泡,其原因为体内和外界环境等渗,渗透压平衡下降,故不需要伸缩泡调节。 5、为何说团藻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 ①形态上:有多个细胞构成②运动上:多个细胞间有运动上的调节 ③生殖上:有生殖细胞的分化——作为一个整体,团藻为单细胞群体 6、何谓赤潮?有何危害?如何加以控制?

生物基础知识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630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不深。因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故基本技能不多。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动物种类很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和异同点;只能在学习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联系规律。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起步基础课,必须在学好该门课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一步掌握其他基础课与专业课。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分类阶梯中的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躯体形态结构、细胞构造、繁殖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一般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抬头课。对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故是本专业首先要开考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本课程重点是: 1、各门动物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2、动物和人的关系 本课程难点是: 1、动物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 2、多种动物同种结构的特点 本课程的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纲及各目的异同点。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