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修订稿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修订稿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修订稿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修订稿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海口市区域分析

摘要:区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的载体。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其意义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对海口进行有效合理的区域分析,这对为海口社会经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已有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口市区域分析国际旅游岛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气候宜人的海口市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十一五”时期,海口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既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一方面,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发展孕育的新突破,这都将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外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以及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不利于海口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其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做好合理的区域规划,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总体来看,地势较为平缓,水热组合状况良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万公顷。

【水系】海南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其主流在市区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其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此外,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城市生活与生产水资源供应充足。

【海滩】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60米~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西秀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游泳的傍岸泳区,为旅游业一大区位优势。

【矿产】海口市现探明的矿产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岭土、铝土矿、矿泉水、地热水、石材和河砂等。煤矿为褐煤,分布在甲子镇的长昌煤矿;石材主要分布在永兴镇一带,以玄武岩为主;矿泉水、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及永兴镇的火山口地区;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东山镇地段和龙塘镇下游的冲积沙洲。由于海口工业起点低,矿产业并不发达。

(二)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遥感技术对海口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生态环境指数介于~之间,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为优良。2005至2007年EI指数为“良”,2008年和2009年EI指数为“优”2009年海口市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EI指数分别比2005年有所增大,增加幅度分别为、、、和。2008年和2009年比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

海口市201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0年,海口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为载体,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得该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100%,环境功能区水体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内河湖泊经过整治后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区域噪声保持稳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仍然较重,生态指数逐年提高,生态环境现状为优,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得到一定的改善,环境污染稳中有降,环保工作取得了成效。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确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为:到2015年,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形成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海口市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三)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湿地、海洋等多样生态类型并存是海口市生态环境的鲜明特色。

海口市现有的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根据森林用地范围、立地条件和区位条件,海口市的森林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区、公路渠道防护林网、名特优经济林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几类。据海口市林业部门统计,2007年新增浆纸林造林面积亩,海边防护林亩,路边造林面积亩,花卉种植面积 4158亩、花梨、沉香等珍贵乡土树亩。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伴岸泳区。

海口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为海口湾西海岸岸线保护区、永庄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龙塘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有效保护了海口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对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资源环境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对区域的资源环境进行基础分析,对于区域的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要求,海口市以建设具有热带风光海滨特色、外向型国际性城市为目标,利用海口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条件不断优化,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强城市规划,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推动主城区加快拓展,建成了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和海口保税区等功能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构建“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和“海口旅游圈”为目标,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建成中心城区和西海岸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造和不断优化。大力推进绿化环保建设,建成了大片绿地和街边街心绿化景点,园林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28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661公顷,公共绿地835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海口市先后跨入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等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环境质量最佳奖。

二、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

【经济】“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向好、效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是“十五”末的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1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倍;财政总收入亿元,是“十五”末的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十五”末的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720元、6155元,均是“十五”末的倍,实现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此外,全市积极扩大产业规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子农务和农业

科技110覆盖主要镇、村,农业附加值明显提高。二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商务会展业焕发新活力,商贸圈、专业市场、农村市场稳步发展,景区(点)升级改造加快,高尔夫、游艇等新兴业形势喜人,休闲娱乐、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人文】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熏陶和特定社会环境的共同催化下,逐渐产生了本土文化。但海口是个移民城市,也是华侨众多的城市,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影响,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在地理区位上,海口是中国疆域最南端、最大海洋省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在人文历史上,海口是具有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地域文化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适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海口市的旅游、文化景点景观得到不断地挖掘和完善,形成一批颇具特色特点的景区景观,主要有海瑞纪念园、五公祠、琼台书院、火山岩遗址等众多人文历史文化景观以及西海岸带状公园、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等大批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此外,海口旧城至今保留着独具南洋风格特色的老街区,街道两侧皆为骑楼式建筑,骑楼建筑保持得比较完好且独具特色。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口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等。对一个区域人口的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分析;二是人口结构分析,其中有包含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三是人口素质分析;四是劳动力供应分析等。就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海口市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如下:【人口增长】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海口全市总人口为2046189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5083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37848人,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378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人口结构】(1)性别构成:总人口中男性为1058707人,占总人口的%;女性为987482人,占总人口的%。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下降为。(2)年龄构成: 0-14岁的人口为345858人,占总人口的%;15-64岁的人口为1556557人,占总人口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3774人,占总人口的%。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3)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2000173人,占总人口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016人,占总人口的%。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20835人,增长了%,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7013人,增长了%,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

【人口素质】全市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34832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43606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 73095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33662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8561人上升为17023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9572 人上升为2131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1967人上升为357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6489人下降为16451人。

全市总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43614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2929人,文盲率4由%下降为%,下降了个百分点。

【劳动力供应】一方面,人口结构年龄构成分析结果显示:全市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而我国现行劳动年龄规定为: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由此可见,该市的适龄就业人口比较可观。另一方面,海口市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建设新时期,内陆外来务工人员也补充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

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是就业工作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命题。近年来,海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围绕帮助农村劳动者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这三个主要就业渠道,强化“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农民工进城创业提供支持,这些举措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也提供了劳动力为推进该市城市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科技发展布局,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海口市作为中国最大特区的省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体制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科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科技产业不断兴起。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其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面对国际发展新形势,海口市“十二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十二五”时期海口市科学技术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

【海口市科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初步具备了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和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科技进步与创新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9%,并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行列。(2)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迅速。积极培育新医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生态环保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至2007年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3)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大科技基地。重点建立海口国家863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都市型农业科技研发示范、热带海洋生物研发转化

三大科技基地,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建设。(4)高新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组织实施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农业高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交通物流与航天后勤保障、社会发展领域等七大类研发专项。(5)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拥有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家,保护知识产权示范店5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8件。(6)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所。已建成1家市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1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和5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培育了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5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7)农业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全市23个乡镇已经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和电子农务系统,已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村16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8)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充分利用“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信息化合作平台,进行科技交流,促进海南大学等高校开展重点学科和新学科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海口。

【存在问题】(1)全社会R&D投入水平有待提高。2007年,R&D投入占GDP 比重为%,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 (2)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有待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技术供给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 (3)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小,本土科研实力不强,总体层次不高,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与创新水平还相对较低。(4)科研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科技资源分散,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现代体系尚未形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5)政府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合力较弱,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促进创新政策力度尚需加大,保障科技发展的法律政策亟待完善,大特区政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十二五”期间,海口市面临的许多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和紧迫要求。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谐社会建设都迫切需要科技提供有效的支撑。“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海口市通过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新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海口市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思路前期研究》中明确指出其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实现结构调整,建设与对接国际旅游岛支撑体系基本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至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果、专利数量及其转化率显着增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奠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四、区域发展的竞争力评价

城市竞争力是一座城市实力、潜力、活力、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海口市社会经济与城市竞争力现状分析】

(1)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向好、效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2010年,全市生产总

值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年均增幅为%。

(2)三次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商务会展业焕发新活力,商贸圈、专业市场、农村市场稳步发展,景区(点)升级改造加快,高尔夫、游艇等新兴业形势喜人,休闲娱乐、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特色产业地位突出。

(3)从海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结构看,2004年恩格尔系数达到了,除交通与通讯,教育文化以及娱乐服务消费有所增长外,其他消费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中居住仅占%,医疗保健占%等等。这表明海口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仍处于温饱型,要依靠内需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将有很大的难度。

(4)投资增长较快,但消费拉动作用较弱。此外,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较小,产品层次较低,对外贸易发展较慢,与其经济特区的地位不大相称。

(5)区位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综合GDP增长、综合收入水平、综合生产率、综合市场占有率都缺乏竞争力,综合竞争力不强。可充分利用其独具特色的海岛城市特色,通过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特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潜力很大。

【海口市SWOT分析】

优势(S):

(1)区位竞争优势:地处华南经济圈的前沿位置,毗邻港澳台、东南亚,是连接大陆和东南亚的枢纽。随着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开通、粤海铁路通道的建成、以及港口的不断改善,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出,发展商贸业的条件更加优越。

(2)独特的热带海洋环境资源优势:拥有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丰富的南海海洋资源。2003年被联合国环保组织评为“全球空气十佳城市”,也具有了“第二理想居住地”的美誉。

(3)对外基础设施发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强,邮电通讯业发达,全市电话普及率、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公用电话普及率、无线传呼普及率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4)岛屿中心城市的内聚外散能力较强?

劣势(W):

(1)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成区面积都较小。作为供给、供求汇集的空间枢纽,海口对全岛内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和流通都起着中介作用。2004年海口生产总值在所有省会城市中仅高于西宁和银川。不利于它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2)经济结构性缺陷:薄弱的工业基础,工业化程度极低,经济发展基础不牢,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低。

(3)与大陆交通联系不便利:海南孤悬海外,给海口与岛外区域进行经济合作和交流带来一定的约束,不利于海口参与更大区域范围的合作。

(4)资本与科教竞争力较弱:资本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优势,教育体系不发达,科技实力较弱,不利于发展以资本和智力密集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机会(O)

(1)作为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具备后发优势

(2)全球资本和产业将持续向中国转移,这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3)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健康和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增加。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海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申报项目、利用贷款、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有很多机会。而健康和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增加将为海南生命产业的发展开辟市场。

威胁(T)

(1)全球化将逐步减弱特区政策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既存的优惠政策优势将逐步减弱,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2)面临热带资源型周边城市的强劲竞争。热带旅游资源优势面临本省三亚市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美城市环境及最适宜居住等优势面临广东珠海,福建厦门等城市的竞争。

由于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口作为其省会和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国际化和人文国际化程度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较快的提升,社会交流水平也逐步提高。此外,近年来,海口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加快了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了生态海口工程,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着,城市越来越宜居。而这一切,正成为推动海口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源源动力。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6月25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九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公布:在全球500城市中,海口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名次上升最快的10个城市之一。然而,海口市的发展竞争力也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的地方:环境、资本、制度方面的竞争力相对缺乏。环境方面本应当是海口的优势,热带风光兼滨海特色是省会城市中独有的一个,但除了其环境舒适度和环境质量一般外,自然环境优美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都缺乏优势;资本方面,数量和质量都缺乏竞争力;制度方面,产权保护制度不够,法制健全程度不容乐观。此外,教育体系不够,发达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没有优势;科技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均不高;企业管理竞争力一般,管理经济效益需要提高。具体竞争指标及全国排名。

五、区域优势与区际联系

【区域优势】(1)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金融中心,海口市是海南经济特区优先发展的城市,也是境内外投资的集聚地。围绕着建设“南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的发展目标,海口在生态资源、人文生活、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做好了进一步扩张的准备。同时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资源产业富裕城市,2007年,海口市共签约招商项目46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包括工业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休闲、职业教育和商贸服务等行业,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逐步推进及对海南“自由贸易岛”的深入开发,海口正以“自由之都”的姿态迎来21世纪城市发展的伟大契机。(2)海口地处海南岛北部,三

面环海,地处亚热带,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度,年平均日照时间数小时;负氧离子含量近每立方厘米2000,空气质量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是天然的自然氧吧。其气候宜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是人居环境的理想居住地,与夏威夷、迈阿密同被国际公认为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是名副其实的金色纬度带城市。(3)2008年海口GDP为443亿元,占全省比重达30%,增速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处于楼市恢复性上升发展阶段,与上海、大连等城市相比,房价收入比尚处于相对优势区间。(4)优越的旅游区位优势。素有“椰城”之美称的宝岛海南四面环海,使海口的区位优势更为特殊。此外,海口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史迹景观。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强劲东风,使海口如蔚蓝海面初升的一轮朝阳,旅游业已成为海口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与周边区域(城市)之间的关系】

(1)海口在海南省的地位分析

海口市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及高等教育中心,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某些职能方面,海口市面临着省内其它城市的激烈竞争。以旅游业为例,其强劲对手就是三亚市。近年来,三亚市着力打造一流的旅游城市,由于旅游资源较为相似,且都属于比较典型的热带滨海风光,海口在与三亚的比较中自身的特色不明显,而处于竞争劣势。(2)海口市与环北部湾的联系

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环北部湾地区是经济上的欠发达地区。北部湾周边城市规模较小,城市间相互联系、影响能力较弱,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在全国城市中的综合竞争力较弱。“2001年中国北部湾(海口)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大会及随后的领导高峰会谈,为海口市积极参与北部湾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又成立的“北部湾旅游协作机构”,真正实现了北部湾旅游的畅通工程。同该地区其它城市相比,海口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城市。其综合竞争力、综合GDP增长、综合环境资源成本、综合就业增长、综合收入水平等多项竞争力指标均排在前两位。该地区也仅海口一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入中国200个城市中的前50位。然而,即使在该地区,海口市的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生产率也仅处于中等水平。未来,海口市应持续加强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并逐渐起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

(3)海口市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地区。尽管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海口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级经济的影响区域,然而,由于深受海岛区位及交通条件的限制,“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扩散到海口的交通成本较高。所以,尽管海口拥有特区政策优势,“珠三角”以广州、深圳为主的城市正处于低端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转型时期,海口市理应成为接受“珠三角”城镇群产业转移的较为适宜的区域。然而,海口市并没有在其直接辐射范围之内。这种状况将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实力和辐射能力的大大加强,以及海南岛内与大陆交通通道的改善而逐渐好转。

(4)海口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推动着泛珠三角地区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海口市进入大珠三角以及利用大珠三角的贸易优势和品牌优势与世界进行交流

和合作奠定了基础。从优势资源与产业来看,海南省的特色比较明显。目前,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健康快速发展阶段,人们也越来越看到了海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泛珠三角”又为海南在区域合作中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海南在区域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在“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中加深交流和合作,促进海南的发展。

【投资环境】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之间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营造良好的环境,谁就能赢得发展的更大主动权。海口作为省会城市,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海南各项配套最为完善的城市,是海南经济龙头,城市发展基础最为稳固。近年来,海口市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实现“双赢”,有力地推动海口经济稳步发展。

海口市投资环境建设的现状:(1)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口市凭借资源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海口市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大力推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发展;实行“五区合一”,使进驻开发区企业都能充分共享经济特区、保税区、高新区的三重优惠政策。通过体制创新,革除约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海口市的改革进程。(2)营造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为提高市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把海口建设成为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都市,海口市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海口市重点项目服务管理办法》等优化投资环境的政策法规。(3)创建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海口市以为投资者提供便捷服务为目的,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成立了“海口市政务服务中心”。同时,对项目建设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对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全天候服务。(4)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外商来投资,首先关心的是当地是否有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海口市以实施“平安海口”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治安环境,为投资者保驾护航。(5)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海口市致力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坚持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禁止不正当竞争,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海口将被建设成为海南省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中心城市,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宜居城市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名城。

六、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口市为此专门制定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对海口市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海口市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寻找恰当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途径,探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方法,是海口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排头兵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海口市产业结构概况

海口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服务型城市,海口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别,它没有经历工业化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社会。1987—2009年的22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13%降至2009年的7%;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动不大,由27%降至23%;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0%升至70%。从历年海口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海口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稳定,总的演变趋势是第三产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高位,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二产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近年来比较稳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近几年则略有下降。

海口市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设施化水平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第一产业的增速及其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其次,海口市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最近几年无论是第二产业占海口GDP总量的比重还是它对整个海口GDP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海口市GDP中的比重为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甚至比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要低近9个百分点。这其中虽然有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原因,不过海口工业发展起点低、基础差,人才缺乏,运输物流方面的制约瓶颈决定了第二产业仍是海口经济发展中的一根软肋。第三,尽管海口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但第三产业是在没有经过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跃居三次产业主导地位的,并不具备工业化城市的成长条件。没有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难免会显得后劲不足。

(二)、海口市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从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看,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由1988年的%下降到2009年的%,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则由%上升到%,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比例严重失调。(2)产业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三次产业发展协同性较弱,影响三大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3)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业以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比例结构失衡,农牧业所占比重最大,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则处于低位,其中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整个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都只有5%左右;据最新统计年鉴显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中, 2009年海口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据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规模下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不足10%,说明规模下工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另外,工业产品品种较少,尚未形成分层次、多样化、各具特点的工业生产体系;第三产业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则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海口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可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来测算。偏离度反映了劳动力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两者越不对称,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的效益也就越低。

1987—2009年期间海口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几次较大起。1987-1992年,第三产业偏离度变化幅度最大,从建省初期1988年的增加到1992年的,表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劳动力开始不足,第一、二产业的偏离度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这可能与其尚不发达有关;1993-1998年,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都有较大下降,第一产业偏离度则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得到了

缓解;1998—2001年,三次产业的偏离度都比较稳定,这表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比较稳定;2001年之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较以往有较大的增加,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一直居高不下,第二产业的偏离度则经历了一个高点后不断降低,到2009年已经降至,这表明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比较协调;第三产业偏离度在逐渐增高,表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偏离度最高,说明农村劳动力依然存在大量剩余,而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主导产业】从前面分析的海口市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知,第三产业的效率最高,在三次产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所以对海口市主导产业的甄别只需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进行。但是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在第三产业中哪些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这要结合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析。

在实践中,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主导产业的甄别标准有三个:产业关联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本文使用收入弹性基准来对海口市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

一个产业的收入弹性,是指国民收入变化1%引起该产业最终需求变化的比例,也可用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引起的该产业增加值变化的比例来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第三产业各行业收入弹性结果数据显示:1987-2009年这22年中,除了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弹性低于1,其他的都超过1。从第一阶段1987-2004年来看,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收入弹性最高为,而最低的金融保险业只有,其他社会服务业排在第二,房地产业排名第三。排在前三位的行业收入弹性均大于1,表明GDP增加1%,这几个行业增长率均超过1%。

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甄别主导产业,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时间间隔的选择,从前面我们对1987-2004年期间各行业收入弹性的分析来看,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为,排第一位;但是在2005-2009年间,它的收入弹性却是最低的,仅有,而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弹性却高达和,分别排在前两位,房地产业的收入弹性如此高主要是因为海口房地产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九十年代以来的低迷,自2005年开始房地产业的增加值迅速上升,到2009年就已经翻了一番。而金融保险业近年的增长速度更加惊人,2005-2009年间的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高达%,四年期间增加值增加了近三倍。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提出要将金融保险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规划中提出海南省的金融保险业重点放在海口)。

反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这两个传统的服务业,近几年两者的年均增长率都远远低于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在近几年第三产业中的份额明显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各时间段中只有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三个行业的收入弹性超过1(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在第二时间阶段的收入弹性近似为1),再结合这三者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大小,可以认为海口的现行主导产业就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业,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作为传统产业显然在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上缺乏后劲。而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可以称为潜在主导产业。

【新时期主导产业】

在2009年海南召开的旅游工作会议上,海南省长罗保铭表达了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决心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海南主导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罗保铭介绍,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年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了25倍,旅游收入增长了161倍,旅游业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行业发展成为引领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2008年,海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商贸、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与海南地域资源独特性高度关联的房地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海口市岛外购房比例达58%,许多游客纷纷将海南作为第二居住地,第一次观光、第二次度假、第三次就买房子了,使海南旅游呈现出候鸟式度假、常居型旅游的新特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在40%以上,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税收占全省税收的60%。

同时,罗保铭指出,海南搞生态省,旅游业恰恰是对保护和发展生态高度契合的产业。生态环境是海南旅游跻身于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是对生态环境的张扬和放大,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既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实现了惠民强省的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是适应海南省情,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七、结束语

“十二五”时期,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这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期,合理地对海口市做出正确的区域分析,这对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意义远大。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2、《“十一五”海口投资环境比较研究》.海口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3、《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口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4、《海口市“十一五”城市定位及核心竞争力研究》.海口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5、《海口市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思路前期研究》.海口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6、《罗保铭:把旅游业发展为海南主导产业》.中国旅游报(2009-2-12)

7、汪璐.《海口市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人口普查公报(2010)

8、《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及“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分析》.统计局

9、《区位优势显现海口国际城市战略地位》.海口晚报(2009-5-22)

10、《全国综合竞争力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海口名列其中》.南海网、《海口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网

12、海口旅游网

13、海口市环境保护局

14、海口市统计信息网

15、海口市政府门户网

16、2009年海口统计年鉴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2007年4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其位于长春市东端,长吉两市的中间地带,总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 近年来,长春二道区着眼保护好长春市的生态区、水源地,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合理布局,选择性抓好重点区域的开发。 他们立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特色,认真研究莲花山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定位,先后组织编制了《莲花山生态区发展规划纲要》、《二道莲花山百里生态休闲带要领性规划》等各项规划。 特别是吉林省启动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他们先后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院等13家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到莲花山实地踏查,完善提升原有规划。 预计今年10月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大纲》等重点规划将完成提升工作。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项目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度假旅游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城市个性强化、旅游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产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可行、“一环双区双线多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含交通规划)和移民安置规划科学可行,对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规划要求,抓紧做好近期建设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推进度假区的有序建设,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同时,此规划也是作为指导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和各项建设的依据。 这里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若干个城区成为大地景观的零星点缀 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 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 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文档]

海口市区域分析 摘要:区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的载体。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其意义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对海口进行有效合理的区域分析,这对为海口社会经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已有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口市区域分析国际旅游岛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气候宜人的海口市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十一五”时期,海口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既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一方面,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发展孕育的新突破,这都将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外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以及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不利于海口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其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做好合理的区域规划,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总体来看,地势较为平缓,水热组合状况良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 【水系】海南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其主流在市区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其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此外,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城市生活与生产水资源供应充足。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区域分析与规划 》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课程代号:21050140 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 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实践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 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 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 (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 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

*

非农业人口指标 (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 1、专题图: 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 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 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 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 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 2、专题分析 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四)实践成果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结构及交通网络专题制图及其分析》 组员:(指导老师:) 一、研究区城镇发展自然、经济、社会支撑基础分析 二、研究区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城镇的规模分布特征 2.2 城镇的职能分布特征 2.3城镇的交通及空间分布特征 三、城镇的发展战略分析 3.1城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3.2城镇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四、研究区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4.1 城镇规模结构的构思 4.2 城镇职能结构的构思 4.3 区域交通网络构思 4.4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构思 4.5各类城镇建设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四、课程实践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安排,集中完成课程实践任务在本学期的第14周至17周,以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为主,课堂只作方法性指导,具体安排如下表。

海口市高考地理调研测试试题

图2 图1 177°30′ 178° 178°30′ 17°30′ 18°00′ 2011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地理试题(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某岛屿简图,关于该岛屿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 B .河流河道宽、水流缓 C .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 D .城市都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 图2为等高线图,已知等高距为25米, AB 为一空中索道。读图回答2-3题。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B 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5米 B. 图中索道上行方向为西南向东北 C. A 处坡面径流的方向是流向西北 D. D 处可能形成瀑布 3. 下列选择中最佳的是 A. A 、B 、E 三地中,B 处是建火情瞭望哨最佳地点 B. 若要在B 或E 附近选一处建寺庙,B 比E 更合适

图 5 图4 可达性 到车站或轨道线的距离 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O C. B 处是欣赏瀑布比较理想的地点 D. 若图示区域将可能发生泥石流,正在欣赏瀑布的游客应往南逃走 图3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2、3、4、5、6 为地层编号,表示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判断4-5题。 4. 若图中①处与②处的相对高度为10米,图中所 示的沙丘为流动沙丘,为了治理沙漠化应该在哪 里植树种草最合适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许多特大城市都很注重地 面轨道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地铁)的建设。图4为 “地面轨道交通对房地产的正负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城市地面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正负影响分别是 ①提高沿线的房地产价值 ②降低市中心的房地产价值 ③造成交通拥挤 ④产生噪声污染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地铁规划时,最适合作为基准图件的是 A .城市道路分布图 B .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分布图 C .城市商业网点分布图 D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5是“某山地南、北坡垂直带谱图”,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山是断块山 B .该山位于北半球 C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G 分布的 海拔高度下限降低 D.该山常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9.关于该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带谱的叙 述,正确的是 A .南坡带谱比北坡丰富,因为南坡海拔高 B .G 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气温低 图3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引水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引水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编制单位: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编制时间:2011年9月 1 规划背景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为海南省和海口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口市规划打造成环北部湾和海南省的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全国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目的地。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海口西部片区拟发展成为海口市新的城市中心地带,城市规模和建设进程将快速增加;同时,随着海口市作为国际生态旅游城市的开发建设,旅游业也将出现跨越性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海口市西部片区主要供水水源的永庄水库主要由松涛水库白莲东分干渠补水,由于渠道较长,沿线水量损失较多,目前实际补水量尚未达到原设计分配水量指标。为满足西部片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需规划建设可靠的城市水源和供水工程。 海口市西南羊山地区地处火山喷发沉积岩地区,土壤保水性差,农业灌溉设施缺乏,目前基本处于靠天收状态,干旱季节缺水严重。羊山地区具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和高效农业的条件,急需建设骨干水源工程解决灌溉缺水问题。 南渡江是海南省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海南省白沙县南峰山,向北流经澄迈、安定、海口

等地后入海,流域面积7033km2,占全岛面积的21%,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了海口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历次有关水利规划均将迈湾水利枢纽作为南渡江中下游治理开发的骨干控制性工程,迈湾水利枢纽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可有效缓解海口市未来发展中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缺水矛盾,解决羊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改善海口市区河道水环境状况,对促进海口市国际旅游和生态城市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解决海口市城市供水、羊山地区农林发展用水等问题,2011年1月海口市水务局委托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开展《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引水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8月,海口市水务局委托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引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规划概况 根据2011年5月的南渡江引水规划报告,规划共制定了五个备选规划方案: 一、方案1中,东山泵站取水补充昌旺水库,再由昌旺水库分水至永庄水库、玉凤灌区、永兴灌区、遵谭(龙泉)片灌区,由龙塘泵站取水灌溉龙塘片灌区。再通过永庄水库向城区供水及向沙坡水库、五源河补水,至西秀镇后海村入海。其中昌旺水库至永庄水库的输配水线路共分为三段,分别采用输水明渠和输水隧洞两种型式:第一段采用明渠型式输水,由昌旺水库北端起(渠道底高程53.8m) ,向北输水至地面高程68.0m处(渠道底高程52.3m),改为隧洞输水。渠道全线采用梯形断面,底宽10m,两侧坡比1:1,渠道三面均采用混凝土衬砌,渠道全长2.2km。第二段采用隧洞型式输水,由第一段终点起进洞(隧洞底高程52.3m) ,一路向北至高程65.0m处出洞(隧洞底高程44.3m)。输水隧洞全程采用无压洞,断面采用4.0m×5.3m (宽×高)城门洞型断

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8年9月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A: 环境影响评价法 B: 地理学的比较法 C: 经济学的分析法 D: 数学的模拟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手工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A: 土地利用分区 B: 土地利用布局 C: 农业用地分区 D: 工业用地分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下面哪一个基础设施属于交通运输系统() A: 给水的水源工程 B: 燃气 C: 输水管理 D: 水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A: 国土规划 B: 土地规划 C: 农业区划 D: 区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工业装备制造()。 A: 仪表制造 B: 重型机械制造 C: 机车制造 D: 电力设备与电器制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中,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称之为()。 A: 同步论 B: 滞后论 C: 超前论 D: 先行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A: 非金属矿 B: 化石燃料 C: 太阳辐射 D: 金属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农业建设用地预测()。 A: 农村道路 B: 特殊用地 C: 谷场#3农田水利用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A: 增长极理论 B: 核心边缘理论 C: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6秋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 经济目标 . 社会目标 . 平均指标 . 建设目标 标准答案: 2.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3. 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划分为第一产业。 . 工业 . 农业 . 服务产业 . 信息产业 标准答案: 4. 并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绝对优势说 . 相互需求论 . 地理分工论 . 比较成本说 标准答案: 5.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手工业 标准答案: 6. 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发展的国家。. 随后型 . 滞后型 . 同步型 . 先行型 标准答案: 7.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 长期趋势法 . 经验法 . 方差分析法 . 特尔斐法 标准答案: 8. 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美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 超前型 . 平行型 . 随后型 . 同步型 标准答案: 9.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10. 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 平均增长法 . 回归分析法 . 用地定额指标法 . 主成分分析法 标准答案: 11.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 国土规划 . 土地规划 . 农业区划 . 区域规划 标准答案: 12. ()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 有形区域优势 . 绝对区域优势 . 全局优势 . 空间优 标准答案: 13.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地理学的比较法 . 经济学的分析法 . 数学的模拟法 标准答案: 14. ()又称为区域增长过程的累积性模型。 . 输出基地模型 . 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 新古典增长模型 . 新剑桥增长模型 标准答案: 15. 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交通

区域因素分析(海口市龙华区)-国贸

二、区域因素分析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海口于1926年建市,1950年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2002年,海口、琼山合并,海口市规模明显扩大,常住人口150万人。海口市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林地3.4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玄武岩砖红壤、火山灰幼龄砖红壤等。 海口市是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名胜古迹有五公祠、海瑞墓、秀英古炮台等,主要风景区有万绿园、假日海滩、金牛岭公园、热带海洋世界、西秀海滩、滨海公园、西海岸带状公园及火山口公园等。开发区有金融贸易区、海甸岛东部开发区、海口保税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开发区有金盘工业区、永桂工业区、港澳工业区及狮子岭工业区等。 估价对象位于海口市龙华区国贸商圈,自海南建省以来,国贸区就被规划定位为海口市的金融贸易区,昔日的一片滩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海口市商务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经济区域及较为成熟的商住区。这里有大型的商场广百百货、生生百货、万福隆超市、旺佳旺超市、国美电器、大润发超市等,还拥有全海口最多的银行金融证券保险公司,众多企业选择

在这里的商务大楼设立办事机构或公司,使这一地区的商业以及金融业、商住等功能比较齐全和完备。这里是整个海口市经济最发达区域,一切商务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影响的逐步消除,市委市政府对辖区的滨海大道、南海大道、疏港大道、龙昆南路等 4 条大道进行全面美化亮化改造后,国贸区迎来了新一轮房地产热高潮的到来,商业前景一片看好。 三、市场背景因素分析 海南岛是中国南海上的一颗明珠,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10年来,海南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海南岛既是连接东南亚和祖国大陆的桥梁,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飞速发展的旅游业,使其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由于海南10年前房地产泡沫的影响,留下了很多的半拉子工程。这些烂尾楼盘,不但让海南头疼,让银行头疼,也让中央头疼,中央曾出台了多份文件,指示要处置海南的烂尾楼。2000年以来,海口就推出了以改造半拉子工程为基础的经济适用房,这种房子是将房地产泡沫时期遗留下来的半拉子项目重新设计、改造包装,有些项目是在原写字楼的基础上增加转换层使之变成住宅。这种经济适用房价格低廉,每平方米起价不超过1500元,深受低收入阶层和打工族的欢迎,在海口房地产市场上颇受青睐。而且,由于这批半拉子工程改造的经济适用房的畅销,也同时带旺了海口市低迷的房地产市场。而海口国贸大转盘(玉沙路与国贸大道交叉路口)四周,原来一些影响城市景观的“半拉子”工程,现在

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一章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 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 (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 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4320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 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④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 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产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简介 一、区域位置 云龙镇位处海口市中北部,东与美兰区演丰镇接壤,南与红旗镇为邻,西隔南渡江与龙塘镇相望,北接美兰区灵山镇,并与海口美兰机场接壤。 二、规划范围 1、镇域规划范围 镇域为云龙镇行政管辖范围,规划用地面积为96.01平方公里。 2、镇区建设范围 东至儒来村,南沿着云龙水库北岸,西以永三公路,北到云龙产业园北侧,规划用地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镇区面积为7.45平方公里,云龙产业园面积为5.49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海南省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海口市的首善之镇。到规划期末,云龙镇是海口市中部具有较强带动辐射作用的卫星镇。表现为产业特色突出,镇域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等,城镇具有较强辐射聚集效应。镇区以较大动力带动各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全镇域范围内城乡公共设施完善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全覆盖及居民点生活环境优美。 四、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村镇规模结构本着“发展区域中心镇、城镇区中心,促进人口向城镇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完善规模结构”的基本思想,制定2030年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结构为“1城镇区、5农村社区及2基层村”。 五、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构筑“一江二溪一园”的生态格局和“一心二轴四区”的空间结构。 1、生态格局:一江指南渡江水土保持带;二溪包括三十六曲溪生态景观带和云龙溪环境景观带;一园为陶公山森林公园,是海南第一风水福地。 2、功能结构:一心指城镇综合服务中心;两轴的交通发展轴,即海榆东线和、云定公路和云美公路,是镇区建设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力,是城镇建设重要发展轴;四区包括经济产业区、文化教育旅游区、滨江生态旅游观光区和生态高效农业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