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国碳排放衡量指标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大国碳排放衡量指标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大国碳排放衡量指标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大国碳排放衡量指标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国碳排放衡量指标的比较研究

世界各国关于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一是争夺发展权,即争夺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二是减排的成本由谁承担。关于气候变化,有人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工程中把“瓶子中的魔鬼”放出来了(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要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现在要与发展中国家一起捉住这个“魔鬼”并放回瓶子里,且要实行平均分担成本的AA制。显然,这是不公平的要求,不被发展中国家所接受。鉴于碳排放衡量指标是评价各国历史责任和确定碳排放空间分配的依据,因而成为全球气候政治的焦点之一。引发学术界对碳排放衡量指标的研究。

最早应用的衡量指标是国家排放总量,即以国家为单元计算碳排放总量。因为国际社会以国家政治实体为单元,通过政府间的国际气候谈判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采用的就是国家碳排放总量指标。国家排放总量考虑到各国的主权性,其值越大表明一国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进而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和成本。相应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如主权分配方案。现在以欧盟为首的一批国家倡导“碳帽”(Carbon Cap)这样一个减排目标,即限定各国的排放总量上限,支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Stern(2008)认为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因为排放所涉及的最终政策目标——气候变化——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和道德伦理的考虑,而价格对于这些因素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建议采用限制总量的政策来进行控制。批判此观点的国内学者潘家华(2009)在《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写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0%,基本需求尚未满足,未来必将成为全球排放的主体。从长远来看,建立在国家排放总量上的减排制度显然忽略了个体上的公平性,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我赞成后者,此指标忽略了各国历史累积排放的巨大差别情况,且不能反映全球排放权的代内公平性问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甚至80年代以后,其历史排放量少,发展需求迫切,但排放空间开始减小,如果排放活动受到约束,发展机会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家排放总量指标难以被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接受。

后来,发展中国家学者指出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的概念,试图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发展空间。人均排放指标反映各国平均每个人对全球气候变暖排放的贡献,其值越大表明一国平均每个人占用更多的全球气候资源。而发达国家学者在人均排放的基础上提出了“紧缩与趋同”方案。其基本思路是,选择远期(如210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稳定浓度,并根据人均原则制定某一目标

年(如2050年)全球统一的人均排放目标。各国从现实排放水平出发,发达国家逐步降低人均排放量,而发展中国家逐步提高人均排放量,至目标年实现全球人均排放的“趋同”。之后各国继续共同减排,通过“紧缩”在远期年份(如2100年)实现全球稳定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毫无疑问,按照此思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碳排放水平不能高出世界人均水平,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空间。陈文颖等人(2005)发表的《全球未来碳排放“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中说到此方案的特征是忽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的不公平以及现实排放的不公平,而且继续承认未来排放的不公平。这意味着未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不能超过发达国家,只能在发达国家发展的水平之下发展。

累积排放概念最早见于巴西政府于1997年提出的“巴西案文”。该案文估算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排放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旨在量化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4]陈文颖等(1990)介绍了巴西提案中有效排放量的概念,从历史责任和公平性的角度探析了该指标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吴宗鑫等(1998)发表的《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中表明,考虑历史碳排放责任的人均原则,将使历史累积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如北美、西欧、东欧及前苏联的碳排放限额有大幅度的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碳排放限额则有较大增加如亚洲计划经济国家、非洲。可见,碳排放衡量指标必须考虑历史责任,这可以促进南北间资源的转移,对我国也有利,是我国在环境外交谈判中应坚持的分配原则。然而,累积排放只考虑国家的历史排放总量,而不考虑人均排放,只强调污染者要为历史排放付费,而没有考虑各国的发展阶段差异及其现实及未来发展需要,在体现人际公平方面存在不足。

人均累积排放最早由中国气候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巴西案文”基础上提出,以体现人均尺度上的历史累积排放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其理论意义在于反映了一国人文发展对碳排放需求的变动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存量累积效应,因而深化了人均排放的概念。描述了人均排放的动态特征,有助于保障低于人均排放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权益。任国玉等(2002)从公平性的角度探析了历史累积排放量等指标,指出了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由于其公平性,在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分担研究中应该受到进一步重视。

对于这个指标,我要从公正原则来分析。大家都知道,基于不同角度和关注点往往能发展出不同的公正原则,并形成相应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伴随着全球气候政治谈判的不断推进,各国特别关注历史责任、支付能力、人的基本需求等问题。发展出责任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支付能力原则、基本需求原则等备受关注但又富有争议的公正原则。

国家利益和政治诉求不同,公正原则是否适用全球气候政治谈判存在很多分歧。有些学者认为要重视责任原则。王毅(1997)在谈到公平原则时,认为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享受平等发展的利益。公平在时间尺度上应该延伸到历史和未来两个方向,既要为历史做出补偿,又要为未来留下机会。”但Grubb(1992)反对责任原则,原因是因认知受限,发达国家过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并不是有意的。我自然赞成责任原则,人均累积排放也符合这个原则,但是有一个问题,责任原则适用性存在一个关键的争议点——是否考虑温度的上升并非与碳排放成简单的线性关系。如果假定碳排放与其对全球升温的影响呈正比关系,则存在以何时为起始年份的争议——以1751年为起点计算各国累积排放量和人均累积排放量,进而确定各国的责任,与以1990年为起点计算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对于采用那个年份作为起始点也应该是人均累积排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另外,人均累积排放也有一大弊端,公正原则中的基本需求原则(平等主义原则)的焦点在于如何确定人的基本需求。简单的方法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性,认为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基本需求,然而国际公正法庭指出,公正并不意味着相同,因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本身就不是一致的。考虑到个体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差异,有学者认为,诸如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与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情况都应该确定人的基本需求时得以体现。可见,这个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它未体现个体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如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能源禀赋等。

当前,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强烈提倡采用“人均累积排放指标”作为谈判目标,但这是一种完全不考虑现状的理想谈判目标,不利于达成谈判结果。而且,如果真的实施这一个方案,那就是意味着控制全球排放总量的激励将会受到严重扭曲,那些人口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以享受更轻松的碳排放环境,可以躺在海滩上享受其他国家带来的福利,而不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努力控制排放;而那些人口增长控制得很好,因此实际上对于全球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其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这种场面的出现将是对全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努力的一大讽刺。徐嵩龄(1999)在《试论国际环境条法中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兼评全球二氧化碳减排规则》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之一是维护二氧化碳减排的经济效率。人人都平等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并不等于说,他利用这一排放权可以不顾经济、环境效益。因此,有必要通过经济效率标准,对这种排放权加以约束。我认为此观点很符合现实状况,也比较容易接受。

碳排放强度指标以GDP为单位计算碳排放量。将减排活动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是美国在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所提出的名为《晴朗天空与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所谓《京都议定书》替代方案的核心思想,即在不损伤经济增长能力的情况下,降低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何健坤和刘滨(2004)

完成的文章《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中强调以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承认和反映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但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则不能只谈这单一指标,而必须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大于GDP增长率作为重要基准。

用单位GDP排放指标衡量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其排放权利,可以限制单位GDP 高排放国家的排放活动。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单位GDP高排放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此指标的应用实质上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显然它违背了公平性原则,不能用于合理确定各国的减排责任。

国际贸易排放指标是对国际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的关注,有利于准确确定各国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有利于为公正衡量各国的碳足迹提供准确数据,最终合理地确定碳排放的责任者。国内学者樊纲(2009)在第一财经日报中发表了题目为《以人际公平确定碳排放责任》的文章。他提出应把世界的碳排放归于消费,而不是生产的排放。具体而言,是要从1840年工业化开始,全世界按照人均消费累积的排放作为减排责任的基础之一。最直接的理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造成碳排放的商品可能出口到国外,国外消费者将享用商品——也正如此,减排责任就不能单由生产者所在国或地区承担。樊纲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认为减排责任须以人际公平,而非国际公平来确定。对于这一观点,我很赞同,衡量指标中的碳排放体现出来的应该是人际公平,即保障所有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李丽平,任勇,田春秀(2008)在《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中也有类是观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碳排放中,如果增加的排放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应该由这些出口产品的消费者负责。直接的说,中国这部分碳排放的“消费量”应该由中国产品贸易国负责和买单。这一点也应成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谈判中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重要砝码之一。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国际贸易产品和服务涉及的种类众多,而且不同贸易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很难获得,因此,很难全面准确地计算各种类型贸易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量。它会存在很大的误差。

碳复合指标是期望能寻求折衷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图将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结合起来,如陈文颖(1998)考虑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的结合;二是试图反映更多的公正原则,如将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结合在一起。

相对于单个指标,复合指标能反映更多的公正原则,更容易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接受。但是公正原则的重要程度有所下降,如考虑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的复合指标,会削弱了原先人均排放指标所反映的平等主义原则和基本需求原则的重要性。而将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结合在一起,更加突出了支付能力原则。

总之,这些指标都存在不同的优劣性,往往侧重于一个或多个公正原则,从而为不同利益取向的国家接受。现有研究忽略了公正性的系统框架,并往往关注单个碳排放衡量指标的公正性评价。本文将从公正的角度系统总结,论述和分析国际上主要的碳排放衡量指标,再者基于主要公正性原则发展潜在的碳排放衡量指标,为合理评价历史责任和确定碳排放权的分配提供依据。

同时,本文基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等机构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选取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G6国家),以及中国、巴西、印度等3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定量评价。因为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国际关注的焦点,而且其当前和未来的减排政策将影响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以这些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当前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的碳会计观_王爱国

我的碳会计观* 王爱国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50014)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碳会计发展的综述,分析了碳会计的缘起、原义和扩展,探讨了国外碳会计发展的趋势 和热点问题,并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了中国碳会计至少应该包括碳排放财务会计、碳成本会 计、碳管理会计和碳审计等内容在内的广义碳会计观。 【关键词】碳会计发展综述碳会计观 一、碳会计的缘起 碳①会计(Carbon Accounting)是个“舶来品”,是美国学者Stewart Jones等人(2008)最早提出的,具体是指碳排放、碳交易及其鉴证等方面的会计问题。但是,碳会计思想可以追溯到1992年德国Wup-pertal研究所提出的,日后为德、日、英、美等国家广泛采用,定量测度经济系统运行中物质使用量的“物质流账户体系”(MFA)以及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的环境会计或绿色会计。 碳会计缘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1962年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全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通过和1997年作为UNFCCC有效补充、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以及2011年在南非班德《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协议的达成,把全球气候温暖化的严重性和碳减排的紧迫性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时至今日,碳减排已经演变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公众世界性的新共识,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法律和科技领域的“新常态”(new normal)。 碳减排可以采用行政的、市场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政策工具,其中,国际社会普遍采用基于总量控制的碳交易体系方式,运用价格机制控制某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碳排放量。目前,比较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2005)、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2003)、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2005)、美国西部气候倡议(WCI,2007)、加州气候准备行动(CAR,2007)、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GGAS,2003)、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2006)和日本东京总 *①本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碳交易市场、碳会计核算及碳社会责任问题研究”(11BGL02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 业低碳绩效及其综合评价研究”(ZR2010GM018)、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碳会计、碳绩效及其财务评价研究”(10BJGJ24)、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和山东女子学院会计学专业首席岗教授专项经费资助。 “碳”在此泛指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GHG),是指大气层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京都议定书》中约定GHG包括三氟甲烷(HFC-23)、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其中二氧化碳所占比重较大,增温效应贡献率达63%,且在大气中最长可留存200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用“碳当量”来衡量GHG中其他气体所引起的温室效应,GHG和CO2不作严格区分。

深圳碳排放管控单位名单2016.docx

附件 1 原有 578 家管控单位名单序号企业名称 1阿蓓亚塑料包装(深圳)有限公司 2阿克苏诺贝尔长诚涂料(广东)有限公司 3埃赛力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4埃梯梯科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5艾礼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6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7艾默生富塞电气(深圳)有限公司 8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9爱安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10爱普生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11安费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2安其利电子元件(深圳)有限公司 13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4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 15奥仕达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16宝利时(深圳)胶粘制品有限公司 17宝威亚太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18保祥胶袋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19倍利得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20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21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22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23必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24宾士来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25伯恩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26不凡帝范梅勒糖果(深圳)有限公司27才众电脑(深圳)有限公司 28彩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29查氏电子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30超捷织造(深圳)有限公司 31川亿电脑(深圳)有限公司 32创富录像带(深圳)有限公司 33创富源五金塑胶(深圳)有限公司34创金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35创力仕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36创隆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37赐昌鞋业(深圳)有限公司 38赐昱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39大大电子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40大和高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41大通电路板(深圳)有限公司 42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3德爱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44德升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45德兴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46德之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47东丽塑料(深圳)有限公司 48东泰精密塑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49东芝泰格信息系统(深圳)有限公司50杜邦太阳能(深圳)有限公司 51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52多鱼食品(深圳)有限公司 53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碳排放详解

碳排放交易 1.定义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交易指标 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质量守恒的原理。假如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今年全球限定排放100单位的碳排放量,A国获得15的指标,B国获得10的指标其它国家获得其余75单位指标。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量。 3.能源转换 石化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显然如果不采取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措施,将很难满足未来环保要求。企业将对生产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改进。但关键还是替代现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开发。比如风能、核能、光伏等。

长远来讲,石化企业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比例将逐渐减少。但是这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4.交易所 目前中国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等。 其中深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了交易,并产生了1300多万的交易量,同时设立了个人会员和公益会员。为方便全国各地关注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开设了“足不出户,异地开户”的服务。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更是借助世博会召开之机,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 交易所网址备注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Portal/home.seam 北京环境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tcxweb/index.jsp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碳排放交易 (中国第一门户) (1)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简介 2010年9月30日,以深圳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摘要:低碳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低于普通建筑,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建筑是当前形势下绿色建筑对能源要求的具体化体现,各国对绿色建筑已有成熟的评价标准。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全寿命期周期法和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文献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在不同阶段低碳建筑的评价内容,并对低碳建筑标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4)08-0265-02 一、低碳建筑的内涵 达到什么标准的建筑可以称之为低碳建筑?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此尚未能有明确的定义。Mlecnik[1]将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定义为低碳建筑。 李启明等人认为,可参照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 本文认为,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或者达到国际或国家绿色认证的建筑,且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行为符合低碳要求的建筑可称之为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零能耗建筑是一个更为前沿的课题,零能耗建筑是建设领域内减少二氧化排放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解决方案[3]。 中国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绿色建筑的“绿色”主要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上,它的推广采用能带

来巨大的低碳效应:节能30%―50%;减碳35%;减少废物排放70%;减少水资源利用40%。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在行业内逐步体现。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不仅能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降耗减碳,提高投入产出效应;而且能够带动诸多上、下游企业对生产和使用低碳产品的追求[4]。 二、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建筑业需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污染排放到空气中[5]。建材从原材料提取、制造和运输到工地过程中会产生“次级效应”,由于对能源消耗所引起的副作用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6]。为了正确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考虑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 期的每个阶段[7]。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对建设项目或建筑产品的可持续能力有定量化的掌握。 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来源于建筑材料的制造、建材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能源消耗、建筑工人的交通、建筑物的废物处理等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 Hacker,De Saulles and Minson等[8]测算了建材的隐含碳排放和施工用具能耗碳排放。Yan,Shen and Fan等[9]计算了建材的制造和运输、建筑设备的能耗、原料处理的能耗及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阶段的碳排放。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低碳建筑测评估做了研究,采用了国际上碳排放的测算方法[10-14]。不同文献对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所侧重的阶段有所不同,详见表1。 在瑞典,政府部门采用自上而下的投入产出碳排放评价方法来代替LCA评价法,按建筑项目的活动和部门来分解测算碳排放[15]。该方法将建设领域分为新住宅建设、房屋重建和装修、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部门来分析,与全生命周期评价不同的是,该投入产出评价未考虑原材料的供暖值。通过研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量最大,而房屋重建和装修部门的碳排放量较低。 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英国的BREEAM

碳会计研究开题报告

南京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在国际标准A4型(297mm ×210mm)打印纸或复印纸上,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 3.开题报告的字数须1000字左右。开题报告中,学生查阅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恶劣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乱排导致的温室效应加重。比如:雾霾现象,冰川融化导致水平面增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节能减排义务日益突出,全球生态恶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各国为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不断努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担着保护环境的使命与责任,并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减排目标定为:到201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 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为了达到减排目标,在国内开展碳交易也是形势所趋。推行企业碳会计核算,构建碳会计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社会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已势在必行。但是无论是区域范围内的碳交易还是企业的碳披露项目均需要基础的核算数据做支撑。然而我国没有建立碳会计核算体系,针对企业碳排放的计量与核算未纳入企业核算范围之内,企业开展碳交易和碳披露均缺乏规范指导和翔实数据的支撑。企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和参与本国和国际碳交易重要主体之一,通过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可系统科学地计量其碳排放量,为企业标识碳标签和参与碳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另外,碳交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更离不开会计对其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反映与监督。基于以上所述碳会计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构建碳财务会计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从理论角度帮助企业尽快构建碳会计体系,并指导其碳会计实务工作,为企业在低碳时代的发展提供基础,避免成为“绿色贸易壁垒”下的牺牲品。该论题立足于此,旨在将低碳业务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构建碳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为企业碳核算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操作指南。 2.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研究企业碳财务会计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企业碳财务会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企业样本,获取和处理相关财务数据,进一步通过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实证研究,检验企业购买(出 售)碳排放权的数量、采用的碳计量标准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 关系,从而验证建立碳会计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并加以说明。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来总结企业碳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梳理分析国内外企业碳会计体系的相关理论,确定碳会计的定义,目标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对碳会计体系构建及其有效性检验理论基础的阐述以及构建企业碳 会计体系的环境分析。 从碳会计定义、目标、基本假设和信息质量要求入手,提出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重点阐述碳会计的账务处理和碳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构建完整的企业碳财务会计体系。 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样本企业的数据实际测度碳会计确认、计量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检验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本文写作提纲如下

深圳管控单位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

深圳市管控单位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 一、组织边界 组织边界原则上不包含职工宿舍在内,若存在职工宿舍产生的碳排放量难以剔除的特殊情况,经受核查方与核查机构协商一致,可将该部分碳排放量计入受核查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并对此情况作详细描述。 二、运行边界 1.若受核查方与其它独立法人组织签订外包合同(或协议),则根据外包合同(或协议)中规定所用的电、燃料等产生的费用由哪方实际承担,外包部分的排放源就应归入该方的运行边界;若受核查方与个人签订外包合同(或协议),则外包部分的排放源应纳入受核查方的运行边界。 2.若受核查方对某排放源/排放设施具有运行控制权,但所核查年度内受核查方未使用该排放源/排放设施,则该排放源/排放设施仍应被识别。 3.若排放源(如汽油、柴油等)用于多种排放设施/设备/活动(如交通运输工具、备用发电机等),则各种排放设施/设备/活动对应的排放源均应被识别;若排放源活动数据无法具体归入每一种排放设施/设备/活动,则排放源活动数据可全部计入最主要的排放设施/设备/活动中,排放因子也选取其对应的排放因子。 4.源自生物质或生物质燃料燃烧的排放源(无论是受核查方自有锅炉使用生物质燃料还是外购蒸汽是由生物质燃烧产生)应被识别,但排放量不计入受核查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受核查方

外购蒸汽若是由生物质燃烧产生,则受核查方应提供相关证据。 5.企业为员工私人车辆提供的福利性用油报销,不应纳入受核查方的运行边界。 6.若受核查方存在二氧化碳灭火器,则应予以识别,但无须量化其产生的碳排放。 7.若受核查方为电力输配企业,则由于输配电线路上的电量损耗产生的碳排放应纳入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输配电损失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电厂上网电量+自外省输入电量-向外省输出电量-售电量)×南方区域电网EF OM值×二氧化碳全球增温潜势值。 三、数据凭证 1.核查中需进行交叉检查,即对同一个活动数据采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凭证进行交叉检查,以保证活动数据的准确性。 2.可接受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数据,但应进行交叉核查,应确保所核查年度与历史年份采用的是相同或具有同等功能的ERP系统,且ERP系统数据真实、可信。 3.可接受物业管理处出具的用电收据通知单,同时应交叉检查电费发票、合同、抄表记录等相关证明材料,并在核查报告中作出说明;若工业园区中多个组织共用电表,可接受经相关组织签字的结算单据,属文件证据,宜进行交叉检查。 4.涉及受核查方组织边界划分的外包合同(或协议),若经受核查方同意,则核查机构应获取外包合同复印件作为佐证材料;若因合同涉及保密等问题而受核查方不同意核查机构获取其复印件,则受核查方应对费用结算方式作出书面说明并加盖公章,交给核查机构作为佐证材料。 四、数据处理 1.共用排放源划分 - 2 -

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低碳经济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过去的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高碳经济”的特点。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伴随着资源耗竭以及极大的环境负外部性, 产生了气候变化问题。而气候变暖的后果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低碳经济最先由工业化先驱国家英国在其2003年国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明确提出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表示出中国坚持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浙江省作为一个出口大省,碳排放与商品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出口商品结构影响浙江省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改变出口商品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浙江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对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环境问题除了构成一国的资源禀赋外,还影响到生产成本、贸易模式、产业区位以及贸易利得。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许多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环境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中国“低碳之路”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中国“低碳之路”的影响研究《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间在气候等环境问题上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合作,同时也开辟了国际经贸合作的新领域,形成以减排废气为商品的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排放权交易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本文主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排放权交易问题的研究,并进行简要评议: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机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想与构建等。 1 国内研究成果: 1.1 碳排放权交易 1.1.1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 杨华(2008)认为《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灵活减排机制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增强大气的恢复能力,三是减排的经济可行性促成了潜在的碳交易市场,所以《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三种机制共同催生了碳交易的出现,形成了碳交易市场。并且提出碳排放权供给是碳交易的属性及其财产法基础。 1.1.2碳排放权交易的分类 于天飞(2007)碳排放权交易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配额的交易, 即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 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 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京都议定书中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1.1.3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 曾鸣(2010)分别从基于目的和基于配额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来分析国际碳排放交易的现状,得出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占比超过整个交易量的90%,配额交易的源头是排放贸易机制,该机制主要用于发达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合作,目前已形成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 1.2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刘伟平,戴永务(2004)认为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三种国际合作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 IET,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联合履行机制( JI, Jointly Implemented);清洁发展机制( 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

碳排放文献综述

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工业经济2010 方法:用DEA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效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影响分析 指标:CMCPI 累计的Malmquist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 指标符号:-+++- 收敛性分析: 2.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陈诗一经济研究2009 方法:普通面板回归模型 3.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 指标:R&D投入、能源价格、公共投资、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技术溢出 4.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南方经济2010 启示:查一篇已下载含滞后项的英文SFA文献 面板数据模型 指标:人均收入、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城市化水平、时间趋势 人均收入:在不同的收入阶段,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低收入阶段时,人们更关注物质生活,对环境的要求不高,而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很可能转而更关注环境质量。因此,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倒U型关。这一理论也被称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能源消费结构:不同种类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并不相同。煤炭燃烧的CO2排放量是天然气的1.6倍,石油的1.2倍,而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则是清洁能源,并不排放CO2。各省煤炭消费量占该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作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代理变量。

城市化水平:1、城市化的推进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和水泥,从而产生大量的CO2排放。2、城市化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要大大高于农村人口的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则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非农人口比重作为各省城市化水平的代理变量。 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工业的能源消耗往往要比农业和第三产业高很多,特别是重工业,一般都是高耗能产业。 时间趋势:时间趋势的形成可能是技术进步引起的,也可能是政策变动等其他因素造成的。 5.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Regional R&D Technical Efficienc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启示:方法是否可借鉴? 不知所云? 6.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 区域差异分解:泰尔指数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FDI用FDI占GDP比重来表示。 注:此处详细介绍了co2排放的测算方法。 7.考虑集聚效应的区域技术效率估计及其空间效应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1

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182348.html, 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作者:刘晓玲于翀 来源:《新会计》2016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碳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概念为基础,结合相关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和2014年CDP中国报告,从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内容和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上市公司碳会计碳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落实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碳会计”应运而生。由于受碳排放的计量与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企业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统一的碳披露标准和规范,仍然属于会计界难题。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碳会计最先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 Jones(2008)提出,认为碳会计是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的合称,包括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碳会计是指以相关的资源环境和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用货币、实物单位或文字表述等形式进行描述,对企业碳排放、碳固、低碳经济活动确认与计量,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新兴学科。 碳会计信息按照其披露的方式可以分为表内信息和表外信息。表内信息是将企业的各种碳会计要素以货币单位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主要包括企业的碳资产、碳负债、碳收益等碳信息。表内信息指的是能够通过货币、实物单位在报表上形成的数据,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的信息,包括用于减少碳排放的设备或场所等固定资产、在进行低碳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借款、为碳治理而成立的专项基金、实施低碳活动产生的一些费用以及收入等。表外信息指的是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在报表附注或其他披露方式上的碳会计信息。其中包括,低碳管理制度、节能减排目标、减排责任履行情况、相关核算方法等。 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也可以分为财务报告披露方式和其他披露方式。财务报告披露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在原有的会计报表内增添有关碳会计的会计科目,或在报表附注上披露;二是把与碳相关的内容单独列报,形成碳会计的专有报表;其他披露方式包括有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环境报告和企业碳会计报告等。 二、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分析1.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总体数量少。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2012年10月30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9年8月29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二十九项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下简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实行碳排放管控制度。对特区内的重点碳排放企业及其他重点碳排放单位(以下统称碳排放管控单位)的碳排放量实施管控,碳排放管控单位应当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碳排放管控单位的范围由市人民政府依据特区碳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碳排放单位的碳排放量等情况另行规定。 鼓励未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的碳排放单位自愿加入碳排放管控体系。 第四条建立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市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据公开、公平、科学、

合理的原则,结合产业政策、行业特点、碳排放管控单位的碳排放量等因素,确定碳排放管控单位的碳排放额度。碳排放管控单位应当在其碳排放额度范围内进行碳排放。 第五条建立碳排放抵消制度。碳排放管控单位可以利用经市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核查认可的碳减排量(以下统称核证减排量)抵消其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量。 核证减排量的来源、范围、类别以及抵消比例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条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包括碳排放配额交易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碳排放管控单位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鼓励、支持其他单位和个人参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 第七条碳排放管控单位应当向市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提交经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的年度碳排放报告。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健全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活动应当客观、公正。 第八条碳排放管控单位违反本规定,超出排放额度进行碳排放的,由市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按照违规碳排放量市场均价三倍的标准处以罚款。 碳排放管控单位严格执行本规定,并在碳排放控制方面成效显著的,市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碳排放管控工作的领导,并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并参照国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低碳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的还较少且引文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有任小波、潘家华、王冰妍、庄贵阳、刘兰翠、张秋明、安培浚等。(一)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研究 国内在这方面的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 1、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主要包括: 王冰妍(2008)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发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发展对中国中长期能源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 庄贵阳(2008)指出,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减少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张秋明(2009)分析了英国政府为将生物燃料和氢确定为未来低碳运输燃料最有前景的备用燃料,实施的一整套生物燃料鼓励政策,包括燃料税、投入税收、资本补助金、资本减税及可再生运输燃料义务。 2、认为不宜立即减排,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 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并不适宜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主要包括: 潘家华(2010)指出,对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不可能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具体的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从节能与减排的一致性上强调低碳发展。 周大地(2010)指出,中国虽然已经朝着低碳经济的目标发展,但目前并不会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到中国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必须考虑各种方法的协同;碳捕获和储存并不见得是对付化石燃料的真正方法,其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丁一汇(2011)认为,中国需要对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予以很大关注,但这一技术在中国离

第三部分:低碳校园建设—碳足迹报告

第二部分:华师大学城校区校园碳足迹调研报告 一、校园碳足迹的研究背景 关于校园低碳建设的研究,国内外的文献基本上都是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校园存在的高碳现象的分析,另一个是相应的措施建议的提出。国外一般直接对第二个问题进行研究,且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计算出校园的碳排放数据,即碳足迹来说明问题。具体操作是先测量一次碳足迹,之后在校园内实施他们提出的低碳方法,然后再进行多一次的碳足迹测量。通过前后两次的碳足迹对比量的减少来说明措施的可行性,从实证层面上检验低碳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他们的一个专门小组对校区内的碳排放量和减排的具体措施都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而国内的文献多数从定性的角度出发,概括出校园高碳浪费的现象,然后指出现象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只是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规范分析的层面上,没能为自己的建议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过近些年来也开始有部分高校进行了对低碳校园建设的实证研究。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张婷等人(2012)根据碳足迹的间接计算公式,通过收集学校内四个不同功能区(学生区、居民区、教学行政区、公共活动区)的用电量和用水量数据计算出各个区对应的碳足迹,经过统计分析之后针对不同的功能区提出对应的对策措施。姚争等人(2011)以北京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把能源,交通,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碳足迹的内容,分析北京大学的生态足迹,并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碳足迹进行比较。王菲凤等根据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评价了福州大学城所高校新校区2006年的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鲁丰先等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从能源、食物、垃圾、水、纸张和校际交通6个方面计算和分析了河南大学2006年的生态足迹,提出了减少校园生态足迹的措施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的建设。姚争等人也以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北京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此外还有中南大学的陈宝玉等人(2012)以中南大学为对象,结合访谈与问卷的方法定量核算出学校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及碳循环的碳排放清单,并结合对校园低碳问题的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方案。 二、华师校园碳足迹研究的目的 综合国内外关于碳足迹的研究,我们小组发现,国外的碳足迹研究是为了给低碳措施提供定量支持,而在国内,因为研究的投入成本与周期等问题的存在,虽然计算出碳足迹,但未能借此为低碳措施提供数据支撑。虽然碳足迹实证研究的投入成本较高,但其相对于国内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环境会计探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环境会计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存环境却日趋恶化,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步入低碳时代,而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对其自身产生影响,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它侧重于对环境要素的考虑,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达到一种平衡。 本文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视角,着重分析了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难度比较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化理论研究,完善环境会计制度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制度 Abstract: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living environment is getting worse,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into low-carbon era, and the enterprise's economic activities not only aff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ir ow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ccounting came into being. It focuse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cus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achieve a bal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关于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

题目低碳经济理论文献综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 年级 2009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二年五月

低碳经济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解决气候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问题,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国外及国内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研究的总体状况与不足。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发展现状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产生背景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2011-10-26 10:42:03 【原文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1010 【分类名】生态环境与保护 【英文标题】A Research Review of Carbon Footprint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标题注释】本文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No.2008-318);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092078);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No.1091147-9-00);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启动基金(No.YOSBSl61S3)的资助。 【作者】耿涌/董会娟/郗凤明/刘竹 【作者简介】耿涌,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学和环境管理等(辽宁沈阳110016);董会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郗凤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刘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

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内容提要】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变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碳足迹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本文从碳足迹的起源和各种定义入手,系统阐述了碳足迹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足迹的各种分类。本文重点介绍了碳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IPCC计算方法和碳足迹计算器等四大类,并总结和比较了四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客观分析和评价了当前碳足迹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四个主要的碳足迹评估标准:英国的PAS2050∶2008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共同发起制定的GHG议定书、日本的标准仕样书TSQ0010标准和ISO14067标准,并以GHG议定书和PAS2050两个标准为例分析了进行碳足迹评估的重要前提——边界界定问题。最后对碳足迹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摘要题】可持续发展论坛 【英文摘要】The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greenhouse gases, has arous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rns on global warming, carbon footprint analysis has become 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by academia.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origin and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n carbon footprint, clearly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n explores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 approaches on carbon footprint.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