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30分,每小题6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君子生非异也

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析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读: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或:有的人。

答案 A

3.对下列各句中“师”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①为意动用法,以……为师。②⑥为动词,学习。③④⑤为动词,从师。

答案 B

4.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何陋之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C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宾语前置句。A.被动句。B.状语后置句。

D.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

B.于其身也,则师.焉

C.渔人甚异.之

D.吾从而师.之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笑”没有活用,动词,是“讥笑”之意。

答案 A

二、探究阅读(28分,每小题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恢复

解析 身:自己。

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B.??? 而耻学于师.圣人无常师.

C.??? 犹且从.师而问焉乃大惊,问所从.

来 D.???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 A 项中的两个“传”,一念传chuán ,流传,一念传zhuàn ,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B 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 项中的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意,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 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

答案 B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 .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 .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 .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 应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答案 D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书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三、拓展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迭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非问无以广.

识 广:广阔 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 .以大知.

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 .夫子贤.

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解析 A 项,广:增加。

答案 A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好学而.不勤问②而.

耻学于师 B.??? ①古人以.问为美德②以.

为轮 C.??? ①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②其.

贤不及孔子 D.???

①然则古人所.深耻者②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 A 项,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 项,介词,把。C 项,代词,自己的/代词,他们的。D 项,所字结构。

答案 C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解析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答案 D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

(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3)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

为耻辱,孔子认为他的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四、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6分)

14.每逢佳节,许多学生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在两张贺卡上各写一句话,写的话至少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一缕柔和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丢掉“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1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功在中华苦心培桃李香满天下一须臾

消息瞬通九万里往来无间无私育英才

教师办公室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公司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办公室对联:)苦心培桃李香满天下无私育英才功在中华

(通讯公司对联:)往来无间九万里消息瞬通一须臾或:九万里往来无间一须臾消息瞬通

第三单元 第3课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3.商业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 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

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鲜卑族 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 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大作家的小老师》同步练习D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大作家的小老师》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0分) 1. (5分)用句子中划线的词语造句 一路上只要旅客中有人需要帮助,这个列车员就会热情地提供各种方便和服务。 2. (5分)按拼音写汉字 sùjiākuā 告________作________自________ jīng háo ________喜文________ 3. (4分)多音字组词 钻zuān________zuàn________教jiào________jiāo________ 4. (4分)根据拼音写一写 ①韩愈能成为一代wén háo________,是与他xū xīn________向前人学习分不开的。他生平最爱读李白、杜甫的诗,从中吸取了不少创作营养。 ②2008年5月12日,没有任何的yù liào________,灾难在这一天袭击了四川,这次地震,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又有了新的gǎn chù________。 5. (4分)写出近义词 成就—________ 平等—________ 自夸—________ 谦虚—________ 6. (3分)写出反义词

骄傲—________ 自夸—________ 谦虚—________ 7. (8分)形近字组词 哇________杆________植________俊________ 洼________秆________值________峻________ 8. (2分)我是朗读明星 ①“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这句话应该用________的语气来读。 ②“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这句话应该用________的语气来读。 9. (5分)按拼音写词语 yùliào wén háo zì ku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ǎn chùjīng yà ________________ 10. (8分)选字填空 毫豪 ________毛 ________杰自________ 一丝一________ 连联 ________系 ________长关________ 心________心 11. (4分)找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教育(jiào、jiāo)________ 首都(dōu、dū)________ 挨饿(āi、ái)________ 暑假(jiǎ、jià)________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3)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 (xiē) 欲颓.(tuí) 沉鳞. (lín) (2)古今异义 歇?????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今义:休息。 (3)一词多义 颓?????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欲?????夕日欲.颓 将要,副词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名词欲.穷其林 想要,动词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副词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父母的心》《养母》(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2.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3.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 2.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爱无言”,朱自清的父亲留给人们一个“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自尊、顽强,爱子至深的感到,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释义 濑()户褴褛()( ) 酬()谢不妥()禁()不住 褴褛: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酬谢; 2.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3.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是肉,手背是肉。五.拓展延伸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2.“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仿写句子。 父爱是铺路石,伴随我们一生,无怨无悔;母爱是阳光,照耀我们一生,无忧无虑。父母的爱是大海里的启明星,永远为儿女照亮前方。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九上·黑龙江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 .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 .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D .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2.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中华经典诗文是个广袤、深邃、xuàn________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tián________淡空远,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恢弘壮阔。她如甘lín________滋润着荒芜的心田,她如花朵点缀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陶yě________高尚的情操,诗化多彩的生活。 三、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57分) 3. (6分)(2014·绍兴)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 ③阡陌交通 ________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 ⑤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 ⑥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 4. (17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 . 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

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教案二次设计 课题: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全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准备: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 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到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 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 解决疑问。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 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 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同学。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 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 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 道、悬河、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 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 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 ↓ 无限制的开垦放牧←————农作物大量减产 ↓↑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__↑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可紧扣“数管齐下”归纳 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交辉:交相辉映 (2)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四时:四季 .. (4)晓雾将歇.歇:消散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作品有《陶隐居集》。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 “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 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11 《邓稼先》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我国的“两弹一星”是那些科学家发明的吗? 二、预习检测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的情况。 (1)邓稼先介绍 (2)关于“两弹一星” (3)杨振宁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5)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2.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 阅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那些写的较详?那些写得很简?这种详略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两点? (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3. 阅读第三部分: (1)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2)这一部分总写邓稼先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4.阅读文章四、五、六三个部分,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时请使用以下句式: 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 概括事例,各个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5. 阅读第五部分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2)作者为什么要向导演建议用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第四部分第三单元第十课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课时训练明晰题型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全球首条碳氢制冷剂R290分式空调示范生产线在珠海格力电器竣工,备受业界 关注的R290冷媒空调正式批量生产,这是中国企业在新冷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首次走在国际前列,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这说明进行技术创新应该()①坚持发展观点,瞄准世界领先的先进技术②坚持辩证的否定,在吸收外国先进 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③坚持联系的观点,紧紧地依靠外国的先进技术④坚持全面的观点,从各个领域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A. 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C 本题考查发展和辩证的否定。我国在新冷媒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结果,①②符合题意;③错在“依靠”;④错在“各个领域”。 2. (2014滨州模拟)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表明,中国改革要啃“硬骨头”。下面对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改革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改革是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 ②④说法正确;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说法错误。 3.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认为, 其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 同时他又意识到一定要果断地“逃离”他们, 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拓展想象空间, 摆脱已有观念 C. 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D.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解析:C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等知识。设问指向的是哲学启示,故A项不合设问角度。创作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影响, 这是肯定;果断地“逃离”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否定、是创新,故C项符合题意。B项“摆脱”说法错误,D项观点偏离题意指向, 故排除。 4. (2013 郑州二模)中国每年制作高达26万分钟的动画作品, 真正优秀的却凤毛麟角。上海今日动画公司跳出“拿着作品找市场”的思维定式, 凭着先卖创意, 再卖产品的理念, 通过制作《中华小子》的两分半钟动画样片, “俘获”全球片商的眼球, 并收获了数千万元的预售合同。该公司成功的经验是( ) ①在与传统营销模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思维创新②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③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找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④在先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 公园里的鲜花纷纷绽.(zhàn zàn)放,人们在花海中徜.(shàng ch áng)徉,无比惬意。 2. 冬姑娘穿着毛茸.(róng lóng)茸的白色大衣姗.(cè shān)姗来迟。 二、读拼音,写字词。 1. 在这jì jìng()的夜里,méng lóng()的月光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2. 这幅书法作品,笔势xiāo sǎ()飘逸,令人赞叹不已! 三、下列词语与“姗姗来迟”结构一致的一项是() A. 白雪皑皑 B. 翩翩起舞 C. 自言自语 D. 议论纷纷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白桦》的作者是苏联的叶赛宁写的。(修改病句) 2.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1)这节诗写了的白桦,让人感受到一种之美。(2)我会仿写这节诗:在我的,有,仿佛,披了。 五、课内阅读。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1.“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拟人 2.“流苏”在文中指()。 A. 白桦枝条上垂落的冰凌 B. 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C. 一种树 D. 流动的物体 3.这首诗以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姿态,表现出一种、之美。 4.下列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说明白雪反射朝霞,产生光芒,这光芒让白桦更加圣洁,表达了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②“洁白的流苏如画”赞美了流苏的洁白。 六、课外阅读。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练习 新人教版(1)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名校讲坛 1.知识链接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考点链接 (一)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汉语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则只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汉语则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护城河,现代汉语则指水池。 【习题链接】见“答谢中书书”“积累与运用”T5。 (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T11。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4分)我能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约:A.邀请 B.俭省 C.大概 ①我国先民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发明了纺织,于是出现了麻、葛布做的衣服。________ ②我约小芳周末到我家去玩。________ 释:A.解释 B.消除 C.放开;放下 ③因释其耒而守株。________ ④我们要学会对照注释理解小古文。________ 2. (4分)拼一拼,写一写 chén jìxī shēng mái fu chén jì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9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再看拼音写字。 ①思yuán________弓zhuò________而射之。 ②wèi________是其智fú________若yú________? ③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yú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日初出cāng cāng________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⑤shú________为rǔ________多知乎?

4. (2分)《刻舟求剑》中宝剑掉进河里,那个人当时怎么做的?() A . 在船舷上刻上记号。 B . 立即跳下河去捞。 C . 不管不顾。 5. (4分)读拼音,写汉字。 yùyán chuán xián cuīcùkèzhōu qiúj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选一选。 宝剑 ________(jiàn jiàng)着________(zháo záo)急靠________(kào lào)岸 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克________ 遇________ 剑________ 刻________ 寓________ 箭________ 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寓________ 掏________ 舷________ 偶________ 淘________ 弦________ 9. (4分)去掉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催________ ________ 刻________ ________ 10. (4分)《刻舟求剑》中“刻”的意思是________,“求”是________,“刻舟求剑”的意思是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11. (2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着急-________ 催促-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

10.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 ..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 ..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A.贤于.材人远矣

B.于.我如浮云 C.于.厅室之东北角 D.积于.今六十岁矣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 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

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尝.秋夜坐钓月矶 未尝.识书具 B.时闻.风铎 一老河兵闻.之 C.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矣 风烟俱.净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画扬桃》教案

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 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松江:指吴淞江。⑧顾:但是。⑨安所:从什么地方。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 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 神秘的大峡谷 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 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深褐,橘红,赭(h 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衣带飘飘,临风起舞,恰似深山里飞了一只美丽的孔雀。 峰回路转,瀑布远去了,山石却更见艳丽奇崛。前面有几艘小船,静静地泊在水中。于是跳上小船,开始漂流。水面狭窄,却别有洞天。水波动荡,小船打着旋,不肯向前。撑船的两位,做惯了墨客,摆弄一叶扁舟,显得有些笨拙。踢腾了好久,终于起航了。一路水花,数串笑语,划到岸边,游兴尚酣。继续前行,山石越发峭拔,峡谷越发葱茏。绿树环合,寂寥无人。几簇野菊,悄然开在山崖。数只蝴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7、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8、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9、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0、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 1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老王》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通过介绍三轮车夫老王的身世遭遇、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里的愧作,成功地刻画了老王的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便是《老王》,展示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谊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2、教学重点:反复品读并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体会作者的善良。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需要加强阅读指导;有同情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打动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对他人缺乏关注和体贴,学习本文就是要给孩子们的心灵点亮一盏明灯。 1、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学生已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感知了文章大意,能基本把握文本。 2、对于这节课要学习的感知人物具体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优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得到答案。对于学困生,掌握理解作者的

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6七上·澄海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文学社活动。 B .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还很健壮。 C . 为了防止比赛怯场,老师专门到现场为大家鼓劲。 D . 能否持之以恒和有的放矢,是学好书法的关键。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2. (4分) (2017八上·新城期末) 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①它没有婆娑__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②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________无消息了。 ③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shè)________的行旅。 ④这些石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52分) 3. (6分)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绝:沿溯阻绝色________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 ②自: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 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 ③清:回清倒影________ 清荣峻茂________ 4. (1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________ ②千转不穷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两文作者在写景上都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准确描摹,描写角度多变,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你喜欢的一句。 5. (20分)【甲】记承天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