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王荣生教授访谈录

高晶

问:您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最近几年有哪些新的进展?

王:关于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我想主要谈两点。第一是澄清了一些关键概念。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明确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问:能具体说说吗?

王:我先说第一个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长期以来对关键概念界定的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我们研究和实践当中出现很多了混淆的地方。比如,什么是阅读?我先说说这个概念。

阅读活动的核心其实就是理解。这是所有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共识。这里的“理解”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包含我们语文教学中所说的理性认知的部分,也包括感受、体会的部分。

阅读活动中的“理解”,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码,实际上就是识字能力。学生能够识字,能够理解语句的字面意思。比如说我们拿一个药,药里有说明书,或者说你看医院的体检报告,上面有些数据,医生看得明白,我们看不明白,因为我们不具备相应的解码能力。第二层面是解释。“解释”有三种状态。一是表层编码;二是篇章格局;三是情境模型。

从解释的三种状态可以划分“理解”的三个水平阶段:第一个水平阶段是理解字面的意思,能够复述和背诵。我认为,阅读的低层次理解主要就是指这个层面上。第二个水平阶段是理解篇章格局。从语篇角度来说,是指可以用自己的语

言进行转述。第三个水平阶段是情境模型,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有真正的把握和理解。

针对语文教学中,我要强调高层次的理解,就是指要引导学生的阅读要走向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目前还比较多的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比如,说到议论性的文章时,老师们普遍认为,找出论据、论点就差不多了。但其实找出论据、论点实际上只是在表层编码水平,实质上的理解还没有发生。实质上理解的发生,学生要能够评估文中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篇章结构的水平阶段,是我们讲的阅读和阅读理解。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概念——什么是阅读,也就是阅读理解。

问:阅读的核心就是理解,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有三个水平和阶段。那么,我们如何走向高层次的阅读,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或者我们应该首先要问“阅读能力”是什么呢?

王:要解释的第二个概念就是阅读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阅读能力至少是三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解码的能力。需要具备认识字词和理解语句这样的解码能力。第二个部分需要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比如说百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第三个部分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其实大致相当于阅读方法,就是关于“如何阅读”的方法。

这一点,叶圣陶也说过:国文教学有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训练”是当时背景下用的词。“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他讲的是明晰的学习,这也是当时的背景,今天我们知道学习有更潜藏的方式,更建构的方式。“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也就是说

方法要能够成为他的行为。其实我们现在用“方法”一词的含义就是指,知道是什么,然后要会用。叶圣陶后面讲的是,“国文教学成功与否,就看这两点”。我个人体会是,直到现在,对语文教学的这个定位还是非常清楚的。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会如何阅读,大致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这一概念,在我们的汉语语境,由于“方法”包含很多含义——技能、技巧、艺术,很难界定清楚。那么,我来描述“如何阅读”。

“如何阅读”,从阅读行为的角度,其实是眼睛怎么“看”的问题。阅读是眼睛“看”文字。实际上,阅读过程中存在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性的外部视线,是眼睛的事情;一条是心理性的内部视线,是大脑的事情。外部视线的“注视点”,其实就是内部视线的“意识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不是一个简单外部行为的改变,而主要是改变他的意识。章熊有一段话讲得非常清楚: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读者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这就是阅读过程。

“如何阅读”,也就是阅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两句话:第一句,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就是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第二句,对于这些关键点如何做深度的加工,就是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有老师说散文很好解读,就是抓主干,砍枝叶。这就错了。散文之所以散,关键是在枝叶上。如果砍掉枝叶,就看错了地方。判断文本解读的对和错,实际上就是看有没有看对这个文本对的地方。而生活经验的丰富与贫乏只关系到解读出东西的多与少。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概念,阅读能力。

问:还有哪些关键概念需要解释呢?

王:还有两个与阅读能力相关的概念,一个是阅读取向,一个是文章体式。

阅读取向,就是阅读主体采取的哪一种阅读。我把阅读取向分为三种,第一种叫常态,是正常的人正常情况下的阅读方式。或者说,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通常采用的阅读方式。学生要学习的就是常态取向的阅读。《理解儿童文学》中就提到这一点,说的非常好,阅读是什么呢?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表达的意思,从而成为相互理解群体中的一份子。学习阅读就是要加入这个群体。

第二种叫异态,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阅读方式。比如,从古代作品当中寻找古代的名吃有什么,这就是特殊的任务。有人研究《红楼梦》的饮食文化。这种阅读方式显然跟读《红楼梦》的小说方式不一样的。但是异态的阅读方式是可接受的,因为这个任务可接受。我认为,学生的定位是在这里。学生的任务就是从不那么合适的方式到学会采用合适的方式。

第三种叫做变态,这是只有在语文教学才会出现的,由于某种错误的观念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而这种阅读方式是我们教师长期的、习惯性的。我举个例子,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写想象的句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教材上这样问,教参上有答案,语文老师也顺理成章地这样教。我们想象一下,今天晚上有丰厚文学素养的老师出去散步,不知不觉中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于是他在诗的意境中感动得不得了。这时候突然有一个语文老师跳出来,请问:这首诗哪一句是写实的句子,哪一句是想象的句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有没有人是这样读诗?诗是文学作品,区分写实和想象,是一种很奇怪的阅读方式。

比如说一篇散文,作者写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语文老师要问:为什么会写窗外下起雨?但是作者告诉记者,我写作的时候正好窗外下雨了,没有什么

意思。它是一种美感,是场合当中形成的美感、意境和情境,并不表达什么很深刻的思想。

再比如,老师随便拿一篇议论文就问同学们这个观点正确吗?正确。论据充分吗?充分。论据严密吗?严密。然后我问:这篇课文还没读怎么知道呢?这种现象就很奇怪。你还没有读就知道是对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姿态?

这是我讲的阅读取向问题。有时候我会讲老师的文本解读错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采用的阅读方式违背了常态下的经验。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姿态。语文教师采用的阅读方式,是为阅读而阅读,甚至为考试而阅读。我们解读错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用概括的方法来体会情感,用朗读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而这些是正常人阅读从来不做的事情。

下面我再说说阅读方法相关的文章体式。

我们讲阅读要抓住关键词语,这句话没有错。任何的阅读都是抓住关键词语,关键是关键词语在哪里?往往研究的落后就在这里。这是我们讲的阅读方法,由于阅读的对象是不同的文体,阅读能力很具体。你会读这个东西,未必会读那个东西。阅读能力是不同的。甚至会读这种东西,反而干扰了你读另外的东西。我们过去语文教学研究中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抱着抽象的阅读观,好像有一种抽象的东西叫阅读能力。这是不对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很具体。阅读能力是和阅读对象——文章体式相关的。

我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材料。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个葡萄,我把它吃了。你用的是信息获取的方法来阅读。如果按诗歌的方式重新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很自然,你采用阅读的

方法,你眼睛看到的地方跟刚才看到的地方完全不同,你看的方式完全不同。你会很自然地把它当成一首诗,所以很自然地采取阅读诗歌的方式。你阅读诗歌的聚焦点就不会聚焦在葡萄在不在。“葡萄”肯定是意象,你可能会关心“你和我”,你会寻求“我和你”建立的诗的关联。所以体式不同,我们去看的地方就不同。

我再举一个例子。70、80年代出现了朦胧诗,很多写诗的诗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读,因为他以前读过的诗歌是:啊!祖国啊!伟大的祖国!这个诗他读得明白,现在他读另外的,读不明白了。所以阅读能力的具体性,我想说这是我们需要梳理的。阅读能力的具体性,具体方法的具体性是跟文体直接相关联的。其实这是很多专家、阅读者的共识。

问:我能不能这样概括: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我们说的阅读就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有层次水平之分的。阅读能力即如何阅读,可以描述为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以及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阅读方法是与阅读主体的阅读取向和阅读对象的文章体式有关联的。

王:是的。我认为澄清了这些关键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研究阅读教学的基本起点,是我们沟通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平台,是我们深入研究实现累进式的前提。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阅读教学。

我们需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一篇课文学生自己阅读能够产生阅读的结果——理解,为什么要拿到课堂上教和学?

答案肯定是这样的:学生借助于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于他们的语文经验,尤其是阅读能力来理解这篇文章只能到达A处。课文是作者要传达的经验,通过他的语言、文字来传达各式各样的认识和情感。课文和作者在B

处。学生凭着他们的经验去对接课文和作者。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或者说学生不明白这种文章应该去看哪些地方,应该看什么东西,所以这里面形成了一个落差。

作者表达的东西我们是可以找出来的。学生现在的理解状况,我们也是可以找出来的。教学的终点和教学起点是确定的,这是阅读教学内在的规定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解决这个落差问题,是使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达到语文能力和语文经验的提升。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根据我们的研究提出,第一条是依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其实是讲的教学终点。第二条是根据学生学习来确定教学内容,其实是教学起点。有老师帮我们总结了两句话。一句是“这种体式的文章该如何阅读”,就是刚才讲到的“关键词句在哪里,怎么去把握它。”第二句是“学生自己能看懂是哪一部分,自己看不懂的在哪里,自己能体会的是什么,自己不能体会的是什么”。教学不教学生已经会的地方,教学是教学生还不会的地方。教学生自己看不懂,理解不了,自己不能感受,自己不能欣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个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

问:您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寻找课文与学生状态之间的落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的学情。那有没有阅读教学的具体路径?

王:“路径”是解决“到哪里去”和“怎么去”的问题。阅读教学的路径是描述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点和连接通道。阅读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从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和发展看,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我们的研究,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三条路径,殊途同归。

第一条途径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讲小学的一个课例,篇目是《三个馒头》。说的是这样的故事:“六一”儿童节学校给每人发三个馒头,“我”信誓旦旦“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走着走着,“我”饿得忍不住了,想了想把自己的那个馒头吃掉了,但是连馒头的味道都没尝出来。走着走着,他想起来,妈妈说她不想吃馒头。妈妈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我们都能读出其中的意味来:过去两个小孩,家里一点粮食,妈妈都把干粮给小孩子吃了,就说自己不喜欢吃干饭,喜欢吃稀饭。小孩子不懂事啊,就想妈妈说不喜欢吃干饭,这个馒头是干的。他总算找到一个理由,所以把妈妈的这个馒头吃掉了。接下来是省略号。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估计他现在想也想不起来了。总之,走到家里的时候,三个馒头都吃掉了,连馒头屑都没剩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来看这个小朋友的所作所为?马上有学生说:“贪吃!这么小的一个小朋友吃掉三个馒头。”注意啊,小朋友这里说“贪吃”的时候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评价,说一个人贪吃是很坏的一个品格。又一小朋友说:“不诚实。”总而言之,学生对课文中的“我”的所作所为都是负面的品格的评价。这显然不是作者要说的意思。

哪里没读懂?“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学”。这堂课,我是在上海听的,上海的小朋友不知道“村”的概念。“村”已经很偏了,五里外的村就更偏了。可能是山路,可能是田埂路,可能是没有路。但是上海的学生算得很快:五里,也就是不到三公里,不到出租车起步价。这么近的路怎么吃掉三个馒头?上海的学生无法理解。这就是我们讲的“理解”。学生凭默写、背诵,可以概括,但是他不理解。

这篇课文,“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学”是学生的难点。只有理解了这句,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我们现在的学生没有饿的感觉,而课文中的“我”可能天还没亮就要开始去上学,走很久才到。到了之后就上课,上完课中午吃点稀饭,下午再上课,下课后,手里捧着三个馒头,顶着落日往回走。这里需要组织学生写体验:你又渴又累,嗓子冒烟,你怎么不买两瓶矿泉水喝?这样学生才能理解。

我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出现落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课文所需要的生活经验之间有落差。备课就是要把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找出来。教学时就是要讲这些地方。因为人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面活动的,你不理解他的时空,你就没有办法去理解他的故事啊。

以上阐述的是,阅读教学的路径之一是补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语文教师要把看起来是生活经验的问题转换为阅读方法的问题。

我们再来研究。课文里提到“工分”,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问“什么是工分”?另外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工分’就是钱很少的意思”。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学生怎么知道“工分”就是钱?怎么看出来的?他是借助生活经验,同时也在运用一种阅读的方法。他的生活经验是妈妈挣钱的单位是“元”。他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师教过的,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猜测。上文讲在打猪草,下文讲我们家很穷,没有钱。结论是这个“工分”指的就是钱。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是这样。但这个理解是错的。

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我们想想看,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鼠标的人,碰到“鼠标”这两个字会怎么想?他绝对猜不出来。一个从来没有吃过龙眼的人,怎么能猜出“龙眼”是什么呢?我们的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名词的命名是随意的。所

以这个东西叫鼠标就是叫“鼠标”,那种水果叫“龙眼”,这其中没有什么道理。所以看到不知道的名词,绝对不能猜。利用上下文猜测不理解的词语,学生原来的这种阅读方法,在这里就进一步加以精细化。在汉语里,看到动词可以猜,看到形容词可以猜,看到量词也可以猜,但是名词不能猜。这就成了阅读方法的问题。

还有我们刚才说到的“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这看起来就是一个生活经验的问题。我们都学过的文学理论,文本中有很多留白。这个知识其实就是讲阅读的方法问题,阅读是需要读者用生活经验去填补文本中的空白。这句话的理解是需要读者调动想象去补白路途的遥远和漫长。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这里设计活动,让学生学习这一阅读方法。

以上是我们说的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路径,补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老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教学中将看起来生活经验的问题转换为阅读方法的问题、语文能力的问题。

第二条路径是指导学生新的阅读方法

我讲鲁迅《风筝》的一个课例。这篇课文我们都很熟悉。

那么这篇课文教什么呢?我听的这堂课,教师是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注意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学习目标和内容是把握作者情感;第二个要点,用点划评注的方法来把握作者情感。学生要学会这个方法。点划评注是很多老师都在教的,但是这个老师更高明。他认为,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换言之,把握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的情感在哪里看出来呢?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学会从点划评注的地方来看作者是什么情感。

这堂课老师先给的示例: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这是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语文老师肯定会想到两句话,第一句是散文中的写景就是抒情;第二句话是散文先要定情感的基调。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在哪里定基调,定的什么基调。于是,这位教师请同学划重点,意思就是说眼睛要看“积雪”、“灰黑色”、“秃”、“晴朗”这些形容词。看出什么东西来呢?就是评和注的内容:当我们想到晴朗和积雪,头脑中应该是一片明亮的温暖的色彩,但是作者中间插入了“灰黑色”、“秃”。灰黑色的秃树枝使这个明亮的色彩陡然变得暗了起来。这个词语一开头就给文章添上了灰色沉重的一笔。

通过点划,发现灰黑色是情感基调的关键词。评注的部分,我认为非常好,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涵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蕴涵”的意思是说情感就在词语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不是把情感抽出来,而是去感受词语所蕴涵、所包含的情感。

通过老师点划评注的示例,学生再去看课文。原来看不到的地方,现在看到了;原来有点看不明白的地方,现在看明白了;原来看得比较肤浅的地方,现在理解比较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加深了。如果这堂课上到这里,已经相当不错。这个老师真的很厉害,他觉得不够,对鲁迅的作品来说不够。他启动了第三个环节,我不再具体介绍。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看到了学生借助材料再去看课文,原先看不到的地方,现在看到了。阅读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知道眼睛往哪里看,看出什么东西来,这也就是我们讲的第二条路径,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第三条路径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我先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交流和分享”的主语是谁在交流和分享?是学生。交流和分享什么?当然是语文经验。语文经验就是阅读方法,也就是语文能力。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掌握别人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那么,老师的任务是什么呢?组织。组织是什么意思?

这条路径其实是有很大限制的。我刚刚讲两条路径都是有条件的。第一条路径的假设是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主要是生活经验的问题,第二条路径的假设是学生理解感受这篇课文主要是没有掌握相应地方法的问题。第三条路径有两个条件,其一是有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与学生已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相应阅读图式,或只需要对图式精细化,或对图式做具体化的微调。其二是有些课文,多元理解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诗歌、童话、寓言等,尤其是诗歌,正所谓“诗无达诂”。

我给大家讲一个课例,篇目是顾城的《远和近》。这不是教材里的课文,这位老师没让学生预习,是在课上发的这个阅读材料。

我直接讲它的第三个环节,老师说,给大家发的材料中没有标题,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取一个比作者更精彩的标题。现在分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拟一个你们认为最精彩的标题,最有创意的标题。

这位老师教这个教对了。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首诗,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教什么呢?想一想什么是朦胧诗?你可能会想起舒婷、顾城等。你不能猜朦胧诗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名词是不能猜的。但是形容词可以猜,“朦胧”这个词可以猜。你可以想象到朦胧诗的状态是什么,懵懂、若隐若现、看不清楚,好像有好多东西但是不知道是什么。那么朦胧诗教什么?就是要逐渐看出很多东西来,或者说,把这首诗蕴涵的意味逐渐挖掘出来,或者说,把这首诗的种种侧面打开来。

现在你看老师用了什么方法?分小组讨论。小学生拟标题就是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是理解和感受的过程。不同的小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很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就很可能打开不同的侧面。

老师请每个小组把标题写在黑板上,一共九个。有一个小组的题目是“距离”,有一个小组的题目很长,“看起来很近,其实很遥远”,这个意思与原题目《远和近》已经很接近了。还有几个小组的题目很奇怪,我们成年人绝对想不出来,有“障碍”,“自然”,“优美”。下面是交流环节,我在这里讲其中几个。

说“障碍”这组的代表是一位比较高大的女孩,坐在后排。她说,我觉得这两个人有问题。老师很机智,问她,你认为这两个是什么人?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还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这女孩很肯定,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那么,这个“我”是男生还是女生啊?这个女孩很肯定,是男生。老师又问其他小朋友,这是个什么样的男生啊?小朋友们回答说,很内向,很敏感,等等。我想,这几个问题之后小朋友应该看出了很多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堂课,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学会了,他们看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说“自然”的这个小组陈述了两个理由,第一,他说这首诗写得很自然,很朴素,像大白话一样。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看出这一点其实非常厉害。作者刻意追求的是用简简单单的几句大白话道出深意,然后流芳百世成为经典。小朋友对这首诗有很到位的语言感觉。第二,他们的理由更好玩,他说他从来没有写过诗,不知道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以为这首诗应该就像树苗一样,在大自然里面创造出来。诗里的内容是两个人在大自然里面静静地看云。两个人可以静静看云而不被打搅的地方一定是很偏僻的地方,自然风景很优美的地方。大家看看,

小朋友看出这首诗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小朋友是怎么读诗歌的,他不是把这些字当作字来读,而是转换为形象再想象,这就是对头的读诗的方法。

我们看看,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们彼此丰厚相互的语文经验,学习别人读诗原来是这样读的阅读方法,打开这首诗的不同侧面。这是我讲的第三条,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它对文本是有限制的,主要是诗歌。

问:这些具体路径的确有助于我们解决阅读教学“到哪里去”和“怎么去”的问题。如果概括地讲,阅读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呢?

王:第一,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始终都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理解和感受。在阅读教学之前,与之中或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应该有明显的变化。第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是“这一篇”课文;学生要获得的,是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因为凡是作者要表达的,在文本中已经表达了。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4年1期

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11 摘要:近十年阅读教学与以往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研究性阅读和新概念阅读两种新的视角来诠释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在个性化阅读、语感教学、自主阅读、快速阅读、互动性阅读等方面,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方式,如网络阅读、扩展性阅读应运而生,提性阅读、比较阅读和批注式阅读重受重视。对阅读教学机理的研究如阅读心理、阅读与听说写的关系、阅读与环境的关系及阅读中人文因素的渗透等也深受重视。关键词: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方式;阅读教学机理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 , 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 , 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l]阅读的本质是根据语言符号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 , 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2] ?阅读教学?这个名称最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方面。 1950 年教育部拟订《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 ( 草案 )》就规定‘语文教材以阅读为中心’, 并提出‘阅读教学 ' 的‘教学方法要点’。1956 年 10月教育部规定‘阅读教学的任务’,还指出‘阅读教学的进行采取讲读法’, 解释‘讲读 ' 就是讲解的阅读。同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草案 )》 , ‘阅读课 ' 的标题改为‘阅读教学’, 强调‘培养儿童独立地自觉地阅读的能力 '?。[3]此后 , 从阅读教学到?讲读教学?或?文学教学?, 再到?阅读教学?或?阅读训练?, 总体趋向于采用?阅读教学?这个名称。 从阅读教学占语文课时量的比重可以确认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 但它又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对阅读教学的研究, ?心理学界重实践 , 语文教育界重经验?,[4] 但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 ,无论是以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训练派,还是以语感培养为中心的感悟派,均是围绕这一中心主题展开。教育部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 2000 年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试用修订版)又沿袭以往重视阅读教学的传统 , 元疑对推动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 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观近十年来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观点陈杂、实践方式多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不断的补充、修正或否定中曲折地前行。[5]鉴 于此 , 对阅读教学进行认真的回顾、梳理、总结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 对把握和落实 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推动正在进行的阅读教学理论与 实践 , 不无禅益。 一、近十年阅读教学综述 ( 一 ) 阅读教学理论的新视角研究性阅读和新概念阅读 阅读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人文化思潮密不可分。 20 世纪 70 80 年代 .为了扭转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 , 更多地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 由最初讲究语文学科的训练体系、训练技法到最终将学生当成变相的工具进行训练, ?科学化?走进?异化?的死角 ; 针对?科学化?的弊端 , 人文性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但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短于定量、长于定性的研究范式 .使语文又陷入了为人文而人文的误区。如何更好地将语文进行科学与人文的合理整合 , 是近十年来语文教育界积极思索和探讨、研究的问题。近十年来很多阅读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 最具代表性的是研究性阅读和新概念阅读 , 这两种理论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尽管这两种理论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但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源于研究性学习 , 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知识和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 , 它具有广延性、问题性、亲历性、差异性、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等特点。在价值取向上 , 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1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6期。 1

浅析小学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现如今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年代,小学教育也成为人们颇为关注的话题。那么小学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52-02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1)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它也是教师考量自己教育方式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研究不是为了给自己增添压力和负担,而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不仅仅是要去寻找和构建合理、科学的理论观念和教育方法,而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他们从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种无意识及非理性的茫然状态中跳脱出来。通过其他老师在教育成果中的总结和归纳及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中获得的领悟体验,使他们最快地寻找到教育的真实需要,也促使教师能够将外在的教育理论与内在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最后变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念,以达成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目标,开展创

造性教育。因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也不仅仅是教师成熟与发展的一个手段,它还是当前环境下一种新的生存模式。 从外在看,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紧张繁重,会在教学上耗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来做研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开始研究的时候,教师可能会比较费力气,但是一旦当研究进入正轨以后,教师就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最快也最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很可能很熟练地就把遇到的问题给解决了,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在工作时间固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事实证明,凡是工作效率低下且耗费精力多的教师,都是学生过重负担的制造者。 (2)研究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水平的一个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讲,小学教师做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帮自己研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和提升自己,他们就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来获得实践体验,然后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发展。其实当前的教育现实是很复杂的,就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研究,结果也是包含了高度的个人化及情境化的,因而,每一位教师本身都是其所探究项目成果的使用者,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别人研究而是为了自己。教师的研究成果就是为了与他人分享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体验,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是某一个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一、研究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的习惯。 中年级段重点培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高年级段重点培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提出要求,指导预习(2)以笔助思,激发潜能;(3)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厚书读薄,薄书读厚。(4)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边读边想,诵读积累;读写结合,实践积累。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1)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2)引领读书:开卷有益——常读书;良师益友——诵经典;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

小学教师教学研究(4篇)

小学教师教学研究(4篇) 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改革以来,小学英语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这些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很多老师身上都有出现过,比如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不清楚,重教轻学依然存在,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满堂灌也是老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进行发现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注意自身教学行为的能力提高。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不足 (1)没有改革学生的课堂角色,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老师在英语教学时,还是让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老师讲解让学生听,师生之间没有互动,老师运用单一传授的方法占多数,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2)教师角色还是处于主导,不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老师多角色意义。个别老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深入,导致教师角色过于单一,其多样性没有得到执行新课程标准要求。 2.原因 产生上面两个不足之处的原因有三:第一,英语老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快。由于他们用习惯了旧的教材,开始是人教版,后来是牛津版,又到了现在的译林版,甚至有的老师用了几个不同教改时期的教

材。他们简单地认为无论怎么改,但最终目标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且也尝试到了这样做的甜头,也有的老师在这种老的方式下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又因自己的教学习惯不好改干脆就不愿去改革,甚至还对新课程心存疑虑,并且产生抵触心理。第二,当地教育部门还是以中考成绩为目标,小学英语教学时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老师具有升学率压力,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改革。第三,没有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产生误解。有的老师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时,就会把权力过多放给学生,或者加入了很多的游戏来活跃气氛以至于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法参与到整个学习中。(2)老师的定位应该从一个单一知识传授者(teacher)的角色走向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participant)、学习的指导者(instuctor)、促进者(facilitator)等多种角色,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当多种角色,教学时得心应手。 二、教学评价的改革 1.不足 (1)评价结构单一。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是以一张试卷来说明一切,这种评价内容不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时表现出了超强的口语能力,却在评价中没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王凌宇 【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正文】一、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习成绩越好,阅读习惯越好,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阅读时间越短,阅读习惯越不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形成高效自觉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从小就要培养,小学时期是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在小学处于形成时期,而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阅读方式方法欠缺,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充沛等现象,我们以主题阅读课标教材为抓手,精

心选择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发现真善美。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章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塑造心灵,阅读影响人生 工具书中对“主题”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则具体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内在的串连线。阅读,工具书中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内容”。本课题建构的阅读则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感悟多个文本。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它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实现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影响到语文学习的重要学习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各地 区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小学生而言有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意义及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阅读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整体学习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整 体效率。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加全 面的个性化发展就成了很多教师不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阅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语言关 系密不可分,通过阅读,学生们能够看到好文章里的语言运用表现,在潜移默化 的影响下,精进自己的语言表达。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都十分厉害,因此 通过阅读能够让学生们有效的学习良好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 引导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这对 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久而久之, 学生们能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对于学 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都有着良好的引导和教育。此外,大量的阅读能够 有效的让学生们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渐渐体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下对新一代的基础标准。 阅读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对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储备 更加专注,反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技能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加习惯于在 讲台上直接将阅读学习中学生们应该掌握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依靠传统的教 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学生们因此失去了很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们很难真正得到良好的阅读教学引导,只能不断的重复老师 教授下来的语文知识,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说,学习效率上限也十分明显,很难看 到学生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已然没有清 晰的认知到阅读教育的核心意义和最终目的,在教学时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们展示 不同的知识,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内容,丰富课堂的内容,提 高课堂的精彩程度,有时甚至会因为进行过多的无效提问而影响到课堂的整体进度。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的评价有时会比较单薄,仅仅是“好、还有些不完善” 等较为浅显的评价,很难让学生们做到真正的自我反思和完善。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开端,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能 够进行独立的思考,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思维独立,以便更好的实现个性化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 系统论中的整体 2. 优化论 3. 教育学心理学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报告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关系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的 前途命运,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着民族能否早日复兴。只 有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多成人才优势,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而基础教育为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基础。作为我们农 村学校,必须学习先进经验,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办学特色,我校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注重习惯养成和 细节落实,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入,教师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学生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校风正,学风浓,教风硬,教育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学校面临生存的危险,只有质 量立校,才能留住学生,促进学校生存的发展,倒逼我校迎难而上,在安全、卫生、教学管理中积极研究,在领导、教师、学生诸关系中,不断做强、做细、做实,调整政策,协调关系,让师生释放工 作学习积极性,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识,在学校和班 级管理,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定位准确,无缝对接,不留死角, 不留漏洞。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学生必须有 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学校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 个性,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师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我校在安全工作日常管理中,注重常规管理,强化空间职责,时段 职责的落实,强调教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学生一心一意认真 学习,不断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这就为学校安全工作作出了贡献,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卫生工作,实行责任制管理,空间分 片到班级,班级交片到人,定时打扫,专人检查。同时树榜样、抓 典型,在好与坏的对比惩戒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 确保整洁亮丽。 学校工作,重在管理,发展人,成就人。我校提出的口号“工作找 着干,别等人安排;抢着干、别等人催促。”以教师学有榜样,赶 有目标。工作过程时时刻刻都有记载,我校在传统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高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

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 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 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 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 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 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 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杨占英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语文在我国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和家长都不可以忽视语文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一些语文阅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育人更要育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远远大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应该从小学开始积累阅读量,扩展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阅读训练应该从小学生抓起,教师应该借助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环节,其相关技能教学及能力培养有助于强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作用也不容小觑。伴随着新课标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进行,教师在实际教学进展过程中应当贯彻全新要求,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的同时锻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年级学生过往学习过程中已然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于该基础上的相关教学展开对于教师技能要求也有显著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结合实际内容,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激发的渗透教学,从而有效挖掘发挥自身主观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小学高年级语文《松鼠》该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向学生播放松鼠日常生活及形态的短视频,给予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认知,理解掌握松鼠相关生活习惯,通过该形式的阅读教学开展有效强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构建创设民主和谐学习氛围。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尚浅,故而良好教学氛围对于学生阅读效果而言发挥占据着深远影响意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能减轻学生学习精神负担,从而强化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教学进展过程中来。教师应当改变过往传统陈旧教学理念,应以平等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饰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以及相关阅读。强化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意见以及实际需求的倾听。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氛围的同时促使学生大胆提出自我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有力保障学生自身创造相结合的精神能够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不管做什么事,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掌握方式方法。良好的课外阅读也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引。《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孩子阅读不同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合集5篇 (31)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摘要:当前数学教育课程中兴起了一门新课程——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孩子们带着好奇心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动手操作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由此而激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数学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为什么要在数学课堂中提倡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中有乐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验动手操作价值体现策略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当活动,他们才能轻松有趣地投入学习。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则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加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教师为学生准备的

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平均分给几个人,分到的结果相同。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不知不觉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住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意犹未尽。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2.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真正地融入集体,学会与人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善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彰显自己的个性,乃立足社会之本。所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倡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很自然轻松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9的分与合时,引导孩子通过摆小棒探究进行小组合作操作,谁来摆、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展示学习成果、谁来总结就需要小组中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在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探究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主体性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 胶南市珠山办事处辛庄小学李凤红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报告 作者/来源: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卫慧发布时间:2003-09-20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要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学校发展的眼光对待英语教学。新上海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到初中毕业阅读量达到30万字以上,高中毕业的累计词汇量不少于6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英语阅读课所占的课时最多。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我们课题组老师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已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完成了课题的中期论证,并向市、区展示了我们低、中、高三个年段不同风格的研究课,受到了各区县教研员的好评。我们研究的一些初步成果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小学英语教研员的重视。二、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研究的目的:

最新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要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学校发展的眼光对待英语教学。新上海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到初中毕业阅读量达到30万字以上,高中毕业的累计词汇量不少于6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英语阅读课所占的课时最多。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我们课题组老师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已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完成了课题的中期论证,并向市、区展示了我们低、中、高三个年段不同风格的研究课,受到了各区县教研员的好评。我们研究的一些初步成果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小学英语教研员的重视。 二、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l 研究的目的:

1、构建实施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基本框架。 2、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l 总体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l 分级目标: 年级 阅读篇目(至少) 累计阅读量 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