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代

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

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2)贫困文化与人们精神被牢固地锁在一起,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严重

障碍,产生了宿命论的意识和接受了被注定的状态,从而形成了自我保存的贫困链——加尔布雷斯称之为“对贫困的顺应”。

?(3)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

?——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流

动的动力,环境也难以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受教育的机会少,层次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

上的竞争力薄弱。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

社会地位。

?——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D·P·莫伊尼汉)。

4、传统的农村社会人口结构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

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人口再生产由传统型过渡到现代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但出生率基本不变,仍高,人口增长快;

?第二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但前者下降速度快于后者,造成

过渡时期人口膨胀;

?第三阶段——死亡率逐步下降到一个稳定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到等于或高于死亡

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低水平。我国农村人口再生产处在第二阶段。

?目前农村人口生产状况

? A.目前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仍高——两胎、多胎、黑孩子。

? B.社会就业压力大、低素质比例高。如,吴理财在甘肃陇南山区文县堡子坝乡的寨

子合作社,被调查的两个自然村,生5个孩子的很普遍,30岁的社长已有9个孩子,还有的人有11个子女的。

? C.性比不平衡。

*乡下人离不开土地的原因?

A、《乡土中国》:粘在土地上的特点使得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则是变态,即使是迁移,也是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又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B. 恋土性——土地哺育;土地束缚。离不开土地,又不愿意离开土地。

C、由于灌溉、安全等原因,人们也需要住在一起。

*传统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征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突出表现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上(2)剥削阶级拥有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超经济强制,超经济强制不仅在经济上剥削,而且还占有劳动者人身。(3)土地的归属关系突出了社会的“土地”意识。(4)传统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是“静态”的。

*农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1)农本思想概念: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

——肇原于商周,勃兴于春秋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农学丰富了农本思想。

——农业是关系民生国计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生产的环境建设……这早已成为历代明主及有识之士的思想。

——重提这些思想,无非是要为重视“三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打开一点思路

(2)传统农本思想作用

——确保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缓慢发展;

——加固封闭了农业社会,影响现代化建设;

——占统治地位的农本意识使农村社会文化特征表现为:乡土性、斥商性、均衡性、狭隘性。(3)农本思想的两面性

——三农问题是我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重视发展非农产业、城镇化建设等

*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特点

(1)孤立、隔膜的人际交往关系

(2)互动关系的纽带——血缘和地缘关系

(3)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圈——邻里、宗族群

*互动关系的纽带——血缘和地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基础:

①只有依赖血缘关系才能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②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最高级的形式是宗姓氏族。

③血缘关系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血情关系具有社会认同的心理功能。

地缘关系是人们互动的重要条件

①地缘关系成了人们业缘、情缘关系的活动空间。没有地缘关系的人们,一般很少、甚

至几乎不可能产生互动的。

②地缘关系的情感——乡情,维系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圈。

同村的人在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以及口音方面都存在一致性——关系情感化——浓厚的地缘意识——同乡观念。在同村,远亲不如近临;在异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亲近情结,源于地缘关系,在时空上超越地缘,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纽带。

血缘和地缘的关系

A.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对传统农村社会互动起双重作用。

B.血缘决定地缘;地缘强化了血缘。

邻里是最为基本的地缘关系共同体,由居住相近的一定数量的家庭组成的小群体。

宗族群是典型带有血缘关系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

农民是指居住在农村社区从事种养业和简单手工业为生,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农民的各阶层

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历史上经典理论家对农民特色的认识

*农民流动有六种类型:本地农村型、本地乡镇型、本地城市型、外地农村型、外地乡镇型、和外地城市型。

*改造农民

他们重感觉轻逻辑,重具体而轻抽象的经验——直觉主义非理性思维方式,兼有了神秘主义非理性带来的权威崇拜和浪漫主义非理性带来的群众性的歇斯底里。(2)浓厚自然经济——缺少竞争和冒险精神,没有现代意义上组织观念。(3)狭小生活范围——封闭、僵化、保守、平均主义、红眼病与权力崇拜。(4)农民心理脆弱——当对外缺乏了解时,宁可在家里受穷也不肯越雷池半步。

亨廷顿对农民认识

美国政治学家赛缪尔·亨廷顿在论述发展国家政治稳定时说(《变迁社会的政治秩序》):“得农村者得天下”,“农村的作用是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

他特别强调农民的作用:“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他们就为误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基础。如果他们积极地反对这个制度,他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

西奥多·舒尔茨说:“全世界的农民,在考虑成本、利润及各种风险时,都是很会盘算的生意人。”农民是与资本家一样的理性经济人。

*农民理性认识

?今天小农不同于“生存小农”、“阶级小农”、“商品小农”、“理性小农”;是处于“商品小农”与“理性小农”之间,还部分带有“生存小农”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弱势小农”的痕迹;是农民生产、生活、交往都被卷人“社会化”大分工网络,属于“社会化小农”。

?农民根本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是追求生存最大化(家庭承包地确保了生存安全),而是着眼于货币支出压力。

?社会化小农时期,农业重点解决生存问题,农村重点解决归宿问题,农民重点解决就业问题。

*农村婚姻家庭变化

*介绍人角色没有消失的原因

A、农民社交活动不发达,交往面狭小,接触和择偶机会少。

B、明媒正娶的婚姻仍有

一定影响,有些青年即使认识,也在形式上通过介绍人订亲。C、介绍人介绍,婚姻安全系数大——强媒硬保。(介绍人功能:让两异性青年相识,在婚礼仪式上是象征性的,在整个婚姻过程中有沟通作用,如订结婚日期、彩礼等。)

*通婚圈窄

①邻近人们文化背景相似,风俗习惯相同,有利于人们交往了解——放心(青梅竹马)。

②亲属网络扩大,便于生产生活上相互帮助(家族亲淡于姻亲)

③农民工作范围小(农田、乡镇企业)

④经济发达地区,男青年不外娶,女青年不远嫁——加剧通婚圈窄。

(①我国法律规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以内的婚姻。

②禁止近亲结婚法律知识普及,人们已有自觉行为,但农村姑舅亲、姨娘亲仍多。

③传统的“同姓不婚”风俗在经济落后地方还有相当大影响。

④调亲(换亲)现象多,但一般不属于近亲结婚。(家穷、有残缺的人在农村难成家))订婚与结婚仪式功能

*家庭户与空户现象(家庭户是指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且居住在一起的社会基本单元。)

*农民工家庭化流动

*农村家庭变化趋势

(1)家庭结构多层变化(2)家庭功能情感化趋势(3)家庭类型多样化——突出变化(4)家庭关系平等化(5)家庭生活方式变化——衡量家庭生活现代化程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6)家庭问题显性化趋势。

*家与户的区别

*传统农村社区特点

*农村社区在自然环境、居民构成、生产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性,不……

1)人口密度稀疏,社会结构简单

2)经济活动简单,主要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

3)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4)农村社区文化具有地方特色

5)生活节奏慢

*农民工家庭成员长期分居仍能稳定的原因:来自于他们对家庭经济支持……

1)这一现象符合所有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家庭整体利益是首要的,个人……乃至牺牲。

2)农民工工作风险大,不变性强,家,土地是他们后盾和安全网

3)农民工虽生活在城市,但生活理念仍由农村文化支配。

4)在外民工接触的异性不多,产生的共鸣更少。

*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1.农村社区的类型

(1)按所处区位来划分

①按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来分:平原、滨湖、沿海、草原、山区等社区各自特点。

②按距中心城市远近分:城郊社区(近郊、远郊),一般农区。

③按经济结构分:农业村、渔村、矿业村、牧村、综合村。

(2)按基层社会组织层次分类:

行政村、自然村。

(3)按聚居规模和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大小分:

基层村、中心村(商店、小学等)。

(4)根据居民点分散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

散村、集村、集镇。

(5)按农村社区活动结合情况分:

单村、联村(两三个单村社区相距不远,在土地上连接交错,守望相助,利害与共——一家人)。

*村落的概念

村落是指农民具体聚居的地方,是人与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

发展农村社区依据

(1)社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依存关系。

(2)社区的发展是反思不同发展观的结果。

(3)社区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观。

(4)社区发展要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农村社区结构是农村社区系统的整体与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组合关系。

*新农村建设:指自2006年开始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建设活动。

强农惠农政策: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把……点转移到农村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十分重大,其影响将会十分深远,……农村。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影响新农村建设,但最重要的……新世纪“中央”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的主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

(1)进一步张扬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宗旨。

(2)进一步体现我党对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规律的科学把握。

(3)进一步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路径

发展高效外向农业,全面提高农业效益。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塑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

(1)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积极建设农村民生事业,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农村电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的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因丈夫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从事家务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妇女。

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的原因:

(1)劳动强度大,影响身心健康

(2)赡养老人方面存在问题

(3)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压力

(4)婚姻的维持受到挑战

(5)缺少安全感

解决留守妇女精神压力的方法

(1)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包括生产互助和生活互助(2)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和劳动技能培训

(3)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减轻留守妇女的负担

(4)增强农村留守妇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丰富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交通安全工程考试重点教学文案

交通安全工程考试重 点

第一章 1.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根据对伤亡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工业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直到废除的整个过程中,预测、分析、评价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根据有关法规,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创造一种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 2.系统:功能、组元或组成、结构、运行与环境。 3.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 4.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内容:1)人的特性的研究。2)机器特性的研究。3)环境特性的研究。 4)人-机关系的研究。5)人-环关系的研究。6)机-环关系的研究。7)人-机-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能的研究。 5.SHEL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 6.安全保障系统:是指配置在人-机-环境系统上,起保障系统安全作用的所有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一方面要保障系统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保证系统不会对其外部环境构成威胁。7.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作为施控主题,以安全直接影响因素(人、机、环境)作为受控客体的控制系统,其目的是实现某一时期的系统安全目标。 8.本质上,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为中枢、以“人”为核心、以“机”为基础、以“环境”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以保障系统安全为目的的人-机-环境系统。 9.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有效控制所产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序列。 10.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1.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农民 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 2、农民的社会化 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的婚姻观 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 3、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 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 3、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章农村社区 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 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3、农村社会发展 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1、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 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 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 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 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 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 《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最新1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社会学著作为李景汉发表的是( ) A.《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B.《定县土地调查》 C.《亩的差异》 D.《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2.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 A.农村社会现代化 B.农村工业化 C.农村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3.《农村社会》的作者是下列哪一位社会学家?( ) A.杨开道 B.言心哲 C.晏阳初 D.邹平 4.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的基本缺点是( ) A.愚贫弱散 B.贫弱私散 C.愚贫私散 D.愚贫弱私 5.1983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上,费孝通做了一个长篇发言,题目叫做《小城镇,大问题》,他认为这是做一个______工作。( ) A.“开题” B.“破题” C.“证题” D.“拓题” 6.下列属于非正式社会角色的是( ) A.村长 B.村民组长 C.村民 D.亲戚 7.______是指男女依照社会风俗和法律的规定所建立的关系。( ) A.地缘关系 B.业缘关系 1

C.婚姻关系 D.血缘关系 8.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称为(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9.______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 ) A.基层党组织 B.乡镇办公室 C.乡镇派出所 D.村民委员会 10.我国农村实施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载体是( ) A.政治组织 B.村民自治组织 C.经济组织 D.事业组织 11.在西方社会学中,以韦伯为代表的______的社会分层理论,对中国社会分层标准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A.两分法 B.三位一体 C.四位一体 D.五位一体 12.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将农村社区分为集散村和( ) A.集镇 B.集村 C.基层村 D.中心村 13.______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经济来源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 A.农村社会保险 B.农村社会救助 C.农村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14.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 A.管理约束 B.观念约束 C.经济约束 D.其他约束 15.农村社会变迁呈现两重性的特点,原因是由于( ) A.农村庞大的社会系统 B.农村相对封闭的格局和简单的社会结构 C.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16.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是以农村实行______为突破口的。(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重点2014)

农业知识综合四(部分题库) 题型:1.简答2.论述(或者案例分析) 答题技巧:简答题尽量按照课本所述进行回答,论述题应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 注意事项:1.答题不能有政治错误。2.五选三部分,每一部分50分,为2个简答题,1个论述题。 重点关注: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涉及三农问题的论述,关于市场作用的论述(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2.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2011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创新。 2013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方式。 发展经济学 1.增长与发展之间区别与联系 2.增长与发展的衡量指标?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3.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4.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5.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旨?该理论对农业创新理论的启示 6.收入分配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7.造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自己总结) 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政府与经济发展 (1)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政府在市场中的职能 (3)如何提升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10.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 (1)城市化的类型 (2)城市化的一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城镇化有什么启示 (3)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村社会学 1.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贡献(P53) 2.农民的概念 3.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取向(P68) 4.入世以后,三农问题面临的挑战 5.当前我国农村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如何缓解 6.比较分析英国当年的“圈地运动”与中国当代的“圈地运动”(P103,P11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1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C.社会群众组织 D.经济组织 11.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 A.中小地主 B.自耕农 C.佃农 D.中农 12.农民社会流动处于B类的国家,其农民或农村人口一般保持在占总人口的( ) A.8-15% B.10-20% C.15-25% D.10-30% 13.贫困者阶层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 A.8%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14.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比较简单 B.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 C.生活节奏缓慢 D.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 15.贫困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讲就是( ) 2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 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 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高尔宾: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经济系主任,他对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他人一起发现 和提出邻居区域群体关系的社会生态学研究;二是使农村社区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他1915年发表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交易概念,第一次以此为依据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的成果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是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成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标志。 2.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与传统农业而言,指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装备的,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 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管理科学和电脑等管理设备的农业,是农业 发展的最新阶段。中国当前正处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3. 差序格局: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 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 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 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 人为中心的圈子。 4?剪刀差:剪刀差指的是一种价格差距。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具体地说,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把不等价交换的变化趋势画成图表 ,呈现出剪刀状张开,故称剪刀差。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5. 权力贫困:阿马蒂亚?森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人层面,而应该 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的对他们与其他人收人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进一步讲,森认为毋需区分绝 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缺乏或 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贫困绝不仅仅是收人低下的外在表现。为此,森创立了权利贫困理论与方 法。 6. 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既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 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 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7. 农村社会控制:广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的群体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农村社会成 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农村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和群体对农村中越轨 行为和思想的预防、阻止及处罚的措施和实践过程。 8. 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 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 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9.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 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农村社会学:10答案

2009-2010年第2学期《农村社会学》(A卷)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乡村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乡村人口的总数要低于农村人口。 (注意:这里的概念是乡村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 2、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过程。(2分)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采取互助、自治行动等,以解决社区共同的问题,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协调发展。(2分) 3、民间组织: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或完成某种社会保障功能,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或者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组建的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3分)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主性、自愿性、组织性、自治性等是民间组织的主要特征。(1分) 4、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指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农村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在农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各种生活活动和参加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3分)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由农民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并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时尚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道德风气等表现出来。(1分) 5、农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和农民投入为基础,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予以物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总称。(4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生产力水平。生产的发展没有提供个体与群体脱离的条件。(2)自然屏障。自然屏障是指地理环境设置的屏障,使各个家族共同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形成了各自为政、分割四方的生活范围。(3)资源贫乏。人们不得不依靠家族来获得生存资源,否则人们便难以生存。(4)家族文化影响。家族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成分,它不仅弥散于民间文化之中,而且浸透官方正统文化。 注意:如果只回答小标题,则每个标题得1分。如果有解释,则得2分。 2、农村社区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尤其是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缓慢。(二)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三)家庭功能健全,血缘关系浓厚。(四)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组织化程度较低。(五)社区文化多具有地方特色,相互之间差异比较明显。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 (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电大2011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村干班“开放专科”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 ?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 A 《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乡村社会学》 D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2. 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其领导者为 ()。 A. 杨开道李景汉 B C.吴文藻费孝通 D 3. 在传统乡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 A.农田种植 B C.乡村畜牧 D. 这种现象称之为()。 A.角色扮演 B .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 .角色冲突 5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 ()。 A .自然性 B .直接性 C.互动性 D. 社会性 6. 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家庭 B. 邻里 C .家族 D. 民间会社 7. 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 A .山东 B .安徽 C.河南 D .四川 8. 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 A .家长制 B .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 科层制 9.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李景汉吴文藻 .梁漱溟晏阳初 ()。 .农田养殖 乡村特种种植 4 .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 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

农村社会学试题(优.选)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农村社会学重点精简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及简要历史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代背景 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 3.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 A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 B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定县实验”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 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4.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A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 1.相信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发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相同,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2.相信科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同一的 3.一切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证据,实证主义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明的原则。 4.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同,科学研究讲究价值无涉 B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韦伯:只有深入行动的主观方面理解其意义与动机,才能说明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只有把知觉的经验,通过理解结合到因果的理论结构中去,经验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1.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不具有可以理解的主观意义,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2.实证主义的方法难以理解人的行动,必须要加入“理解”才能把握人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 3.社会科学研究人主观性行动的主观意义、客观规律和行动的客观结果。 C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农村社会学概述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 1、产生的社会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 (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 (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 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 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 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 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3、研究对象 (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 (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 (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 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 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 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 (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研究方法性质结果 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 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 6、乡村建设运动 定县模式邹平模式 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 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 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 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 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 二、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定义 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