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路基强夯试验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总结

强夯路基施工总结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结合路基填筑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及现场实际情况,现就该强夯试验段总结如下:

一、工程概况

1、由于标段内路基填方处于山地冲沟与V字型沟渠中,地形狭窄,便道征拆问题困难,施工队伍无法进入现场,现只有K16+015-K16+060段能进入施工机械,故选此段作为本合同段填土路基强夯施工首件地段。

2、首件试验段路基长45m,属于高填方路基段,最大填土高度为18.15米。

3、试验段的施工时间为: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到2017年5月18日结束,共8天时间。

二、试验目的及指导思想

通过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摸索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强夯施工组织方案。指导路基强夯施工达到技术质量标准,并将结果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今后控制施工的依据,以适应今后的大范围施工。

三、试验段施工方案

1、施工原理

强夯法是应用功能转换的原理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具体的说,它是利用起重设备将重锤(一般8—40 T),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一般10—40m),给土以强烈的冲击和振动能量。地基土在强大的冲击能的作用下,土体强制压缩或振密;经时效压实,使土体重新固结,从而提高了土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达到加固土体的目的。

2、施工流程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图

1)、施工机械配置

本合同段强夯施工设备采用W1001型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强夯机。夯锤锤重为20.4t,夯锤底面采用圆形,直径2.3m,臂长17米,最大起重高度18米,最大额定起重重量30吨,夯锤中对称设置4个上下贯通的气孔。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2)、夯点布置

强夯施工顺序必须按照自路基两侧向中间逐次推进的方式进行控制。主副夯击点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成正三角形布置,间距1.5米,采用逐点夯与满夯相结合的方法,主、副点夯各夯击一次,满夯夯击一次,在各夯点中间穿插进行。第三遍为满夯,实际施工中可根据试夯资料进行修正。满夯锤印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在首件施工中,单点击数初步定为7击。根据设计要求,路基基底强夯主夯副夯采用单击能为2000KN·M,满夯采用单击能为1000KN·M;为了保证基底强夯单击夯击能满足要求且夯击能达到设计要求,夯锤在主、副夯时提升高度为10.8m,满夯时提升高度5m。具体夯击单点击数(最佳夯击能)和夯击遍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击效果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3)、间隔时间确定

为了保证土体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充分,在两次夯击之间要保证有72小时的间歇时间。

4)、强夯施工步骤

第一步:清理、整平施工场地,压实强夯工作面,保证强夯机停放平稳,夯锤落地后不倾斜。

第二步:夯点放线,夯击前用石灰标明夯点的位置,并测量地面高程。

第三步:强夯设备就位,设备进行调试并调整好机位,按照预定夯击能量调整好夯锤落距,在夯架上做好标记,并将钢丝绳长度调整到预定位置,以便于作业,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第四步: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如锤顶倾斜,提锤后及时将坑底整平;

第五步:重复第三步至第四步,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实。

第六步:移动位置,进行下一个夯点的夯击,直至完成第一次全部夯击。

第七步:主夯完成后,静置足够时间使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测量夯后的地面高程。

第八步:重新放线定位,按主夯的施工步骤进行第二遍(副夯)的夯击施工。

第九步:副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按规定进行最后一遍满夯,夯后测量场地标高。

第十步:使用推土机对强夯地面进行整平,并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

5)、停夯标准,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停夯:

○1、当夯坑过深起锤困难时。

○2、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小于5cm时。

○3、当夯点周围土挤出隆起过大时。

○4、发生弹跳现象时。

6)数据整理

施工过程中对每个夯点点位,夯沉量落距、夯点间距、填筑路基高度、夯击面积、每坑的夯击点数均进行记录。每锤夯击前测定初始锤顶部一定点的标高,在每一击后测量相应锤顶标高,并计算夯沉量,直到沉降量小于5cm为止。

路基工程师根据记录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参数:

○1、机械设备的选用和技术参数;

○2、夯锤质量、夯击次数、夯锤落距、夯点间距、夯击遍数、沉降量的关系;

○3、施工方法的合理性;

○4、检测手段的适应性和质量控制方案;

○5、正常施工时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配置及施工组织管理。

最后确定强夯施工工艺和最佳的施工组织,确定合理的强夯夯击遍数和单点夯击数,以便指导以后的强夯施工,使以后工程施工能够在有序、有效的组织和监督下优质高效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严把隐蔽工程质量关,保证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在强夯施工中全程进行录像,保留所有影像资料,并严格按照隐蔽工程报检程序进行检验,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四、通过试验段施工拟确定的技术参数

1、确定合适的夯实设备参数;

2、确定合适的夯点布置形式;

3、确定合适的夯击遍数;

4、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及标准;

5、正常施工时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配置及施工组织管理。

五、施工进度安排

开工日期:2017年5月10日

完工日期:2011年5月18日

六、数据采集和人员及设备配置

数据采集记录表格采用大龙高速总监办下发的表格和自制表格。强夯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进行技术数据、资料的收集及整理。需收集及整理的资料:夯击参数、夯击遍数、夯沉量、标高及沉降观测值、天气情况等。

七、施工总结

1、强夯处理范围

强夯处理地段范围:K16+015-K16+060段原地表沟底。

2、施工技术参数

我标段根据本标段的自身情况和大龙高速总监办、驻地办下发的文件要求,和有关设计文件的规定,对K16+015-K16+060进行了强夯前强夯后对比试验,提供强夯试验参数;提供控制参数和检测依据,确定正式施工时采用的技术参数,再根据强夯技术参数指导其它路段的强夯施工。

根据试验段的结果并结合设计文件、总监办、监理相关要求,得出最佳夯击能与夯击遍数;在强夯中,使地基中的空隙水压达到土的自重应力的总夯击能称为最佳夯击能,夯击遍数以满足连续夯击两次的沉降量不超过5cm的要求控制。

3、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1)、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后确定的沉降量控制。其中:主夯击数定为7夯每击点,主锤每次抬高10.8m,沉降量小于5cm。

2)、副夯夯击数定为5夯每击点,大于5击会出现反弹现象。

3)、满夯系一夯挨一夯地顺序进行,下一夯击的夯位与前一夯击错开1/4锤底直径,夯击数定为3夯每击点,依次连续进行,使地面均匀平整,标高一致。

八、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保证措施

一)、施工时存在重锤落地时倾斜

二)、重锤通气口堵塞现象

针对以上两点,我项目部制定出下列措施作为今后大面积施工的依据。

1、以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作为强夯施工的控制指标,而每点的夯击次数以最后两击下沉量之差不大于5cm为准。

2、施工时注意场地平整,落锤时锤头不应摆动,使其自由落体。

3、派专人检查夯锤通气口的通畅情况。

4、专人对每次夯击完成后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

5、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录像,留影响资料。

九、安全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一)、施工现场人员因场地狭窄离夯锤较近。

二)、施工便道不平整。

三)、施工现场围挡有被破坏现象。

针对以上几点,我项目部制定出下列措施作为今后大面积施工的依据。

1、吊机要按性能说明书使用,不得超负荷,并注意维修和保养。

2、经常检查夯锤、脱钩装置等设备,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施工现场必须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4、施工中吊机下严禁站人。

5、施工时离建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为30m。

6、施工现场设置铁马标注非施工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7、定期派专人对围挡进行检查,发现损毁及时修复。

8、施工便道定期进行维护。

十、质量要求:

1)、现场强夯,利用水准仪测量控制沉降量,最后两遍沉降量不大于5cm。

强夯施工总结.doc

兰新铁路甘青段LXS-10标段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一、工程概况 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张掖至红柳河段工程LXS-10标段,里程DK487+298.6-DK509+455,线路总长17862.205m,短链在(DK504+105.805=DK508+400),短链长度为4294.195m,本标段为位于张掖市内,地貌为河西走廊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开阔,地层主要为上更新统洪积层,地层主要为砂质黄土、粗圆砾土及卵石土。 2010年6月2日~2010年6月28日,我工区在DK498+075~DK498+175段路基进行强夯试验段施工,试验段的目的是按照《路基通用参考图》、《路基个别设计图》的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Kpa,加固深度内的压缩模量不小于15Mpa,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系数小于0.015的综合指标,确定强夯机具最佳夯击遍数及夯击方法,以确定最佳组合方案,指导路基大面积强夯施工。 二、施工机械及人员配置 ⑴机械设备

序号机械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台(套)用途备注1强夯机W10011路基强夯 2推土机SD-161平整场地 3平地机GR1651平整场地 4压路机YZ20C1表层碾压 5装载机LW500F1平整场地、夯坑填料 6重型触控仪63.5Kg1试验检测 7平板荷载仪1试验检测 8水准仪DZS3-11沉降观测 9全站仪GTS-3332N1点位放样 施工机械配置表 ⑵人员配置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备注 1杨海军工区长施工生产总负责 2侯利军技术负责技术总负责 3侯 磊工程师现场技术负责人 4张新亮工程师现场测量、施工记录 5陈明慧技术员现场测量、施工记录 6李 斌试验员现场试验质监中字第3-06- 2006020 7祖广秋安全员现场安全 8周孟祥领工员现场领工、组织生产 9杨胜利强夯机手强夯作业14010312050306 10亢新华强夯机手强夯作业14010320000208 11其它人员杂工 安全防护、基坑填料、辅助强夯机作业 施工人员配置表 三、设计标准 强夯质量检验标准如下表 项目序 号 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测方法及频率 主控1 夯点布置满足设计要求观察、尺量,全部检验 2 低能量满夯满足设计要求观察、尺量,全部检验

石方路基填筑试验段总结报告 93区

玉林市坡塘至玉林民用机场公路项目石方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 编制人: 审批人: 批准人: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玉林市坡塘至玉林民用机场公路项目经理部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起止桩号为K0+000-K13+200、AK0+000-AK4+780.083,全长17.9801 km。挖方共108.5 万方,填方共178.4 万方,其中土方填筑79.1 万方,石方填筑99.3 万方。 二、路基试验段的选定 根据我项目的实际情况,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本标段将K8+050-K8+170 段作为路基石方填筑试验段,长120米,该段地势平坦,工程地质较好,路基需填石8512m3,填料来源于五四塘养护站挖方软石。 三、试验路段的施工目的 1、通过路基试验段施工,摸索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标段路基填方地质、地形合理施工的施工组织形式和机械设备的配置方式。 2、通过现场回填碾压试验,确定满足填石路堤压实度质量控制标准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和组合、压实速度、压实遍数、沉降差等相关参数及质量控制标准。 3、摸索并总结如何依据招标文件的技术、质量标准以及部分质量标准进行规范的程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

四、施工设备、人员及测量实验仪器 1、试验段拟任投入主要施工人员一览表 2、试验段拟任投入主要机械设备一览表

3、试验段拟任投入主要试验、测量仪器一览表 4、试验段填料 本填石路基试验段的填料来自五四塘养护站,填筑石料为软石。 五、填石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法 1、完成清表后,碾压密实进行压实度检测,测好清表后的顶面高程。 2、取料装车与卸料 挖掘机在填石料装车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每斗填料的数量相同,每车装斗数不变。 运输车辆型号要统一,保证每辆车所装填料基本相等,运输过程中注意行车安全,沿途不得抛撒。 石料运抵现场后听从指挥人员调度,按网格卸料。汽车运料立方体换算系数为1.3左右,待摊铺完成松铺厚度后重新核实换算系数。 卸料时起始位置横断方向间隔多卸几车石料。 3、摊铺石料 推土机将料堆推开并粗整平,人工清理、平地机细整平,水准仪检测松铺厚度不大于40cm,超厚度部位用推土机或挖掘机处理。

强夯试验段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编制: 复核: 审核: 二0 一六年七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工程简介 (1) 1.2主要工程量 (1) 1.3强夯试验段范围 (1) 2、试验依据 (1) 3、试验目的 (1) 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 (1) 4.1组织准备 (1) 4.2机械、仪器准备 (2) 4.3技术准备 (2) 5、试验方案 (2) 5.3强夯试验段工艺流程 (3) 5.4拟定技术参数 (3) 5.5强夯施工 (4) 6、试验总结 (5) 6.1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组织 (5) 6.2施工参数的确定 (5) 6.3施工质量标准 (5) 6.4施工安全措施 (6)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出口路基为高填斜坡填石路堤,填方边坡高度≥20m,路基右侧为改沟及反压护道工程。为保证高填方路堤的压实,防止路基成型后沉降开裂。**两段高填方路基采用强夯分层补强进行处治。第一层高度以填方为12米范围开始,高度小于8米的填方段第一层不强夯,其上路堤每填高6-8米强夯一次。 1.2主要工程量 表1-1 强夯主要工程数量表 1.3强夯试验段范围 我部在已填筑路基达到强夯设计要求标高的段落,选取**范围为强夯试验段。 2、试验依据 ⑴《**施工图设计》第二册; 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 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PG B01-2003; ⑷《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⑸《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3、试验目的 ⑴总结路基强夯夯击次数与沉降量关系,确定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以及最佳夯击次数。 ⑵确定强夯作业标准施工方法。 ⑶确定施工作业人员组成和分工,制定出相适应的施工和质量管理方法。 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 4.1组织准备 我部高度重视路基强夯试验段工作。试验段由项目总工负责,项目部各职能部门:

水稳试验段总结报告

一、工程概况: 青海省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是G214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3410”中的一条南北纵线。为青海省南部少数名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应对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提供着持续的交通保障作用,是2010年“414玉树大地震”中“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拯救生命”的生命线。公路起点位于海南州共和县(与正在实施的京藏高速相接),终点位于玉树州结古镇。 我公司承建的GYⅡ-SGC6合同段起点为K376+000,终点为K409+200,路线长公里。设计车速为80km/h分离式路基宽度10m,整体式路基为和。公路桥梁、涵洞设计为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 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含100%碎石),厚度18cm,试验路段选取K377+000~K377+200段,长200m。 路面水泥稳定碎(砾)石底基层(含25%碎石),厚度18cm,试验路段选取K376+400~K376+600段,长200m。 二、试验段目的: 1、根据天气、运输距离、摊铺速度调整含水量,确定水稳层的拌和含水量; 2、根据试验段确定和碾压遍数; 3、根据拌和出料速度对设备、进行科学调整; 4、根据试验段优化机械组合; 5、培训管理人员,; 三、试验步骤: 1、准备工作

(1)原材料准备 ①水泥:采用共和县金和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型硅盐缓凝水泥,强度等级,水泥初凝时间为3小时以上, 络凝时间为6小时以上。 ②碎石:碎石采用K386+600左侧800m碎石场碎石, 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 ③砾石:砾石采用K387+000右侧300m河滩砾石, 砾石最大粒径控制不大于。 ④细集料:细集料采用K386+600左侧800m碎石场通过的筛下部分。 ⑤水采用K386+000右侧800m的河水。 (2)工作面准备 按质量验收标准对己完垫层进行检验、并对工作面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干净, 确保表面无附着物。 (3)机械设备的准备 施工前对投入施工的机械设备进行检验, 确保设备的完好,其要对水泥稳定

强夯试验方案

******市政工程***标段 ***强夯试验方案 编制单位:************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二〇一四年七月五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3) 1.1 工程概况 (3) 1.2 强夯试验区地质概况 (4) 第二章编制强夯试验依据 (5) 2.1 依据勘察报告和图纸 (5) 2.2 依据规范 (5) 第三章强夯试验目的和试验参数 (5) 3.1 强夯试验目的 (5) 3.2 强夯试验设计参数、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6) 第四章强夯试验准备工作 (8) 4.1 施工前资料准备 (8) 4.2 施工技术准备 (8) 4.3 强夯试验区场地准备 (9) 4.4 强夯试验机械设备准备 (11) 第五章强夯试验施工方法 (12) 5.1 强夯试验施工流程 (12) 5.2 强夯试验施工步骤 (13) 5.3 强夯试验施工注意事项 (13) 第六章强夯试验施工安全措施 (14) 6.1 安全作业措施 (14) 6.2 安全管理措施 (15)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强夯工程位于******段(SJH0+000.00~SJH0+220.00),强夯总面积15963m2,其中:进占堆填强夯置换区5944m2;强夯置换+强夯块石墩区5078m2;现状填石满夯区4941m2。 根据设计要求,强夯试验区大小为30×30m。 强夯试验区现状情况:该区域目前开挖高程为6m左右,堆填底面出露地层主要为流塑~软塑状淤泥(详见现状照片) 开挖堆填面土层情况

拟采用的回填石料 1.2 强夯试验区地质概况 强夯试验区的地层情况: ①淤泥质素填土,灰色,含有较多贝壳碎片,干~稍湿,厚1~2m; ②淤泥层,深灰色,湿,流塑~软塑状,具腥臭味,含大量贝壳碎片,层底标高-6.5m,层厚约9m, ③粉质粘土,层底标高分别为-12.1m,厚度为5.6m。 ④砾砂层,层底标高分别为-16.2m,层厚4.1m。 砾砂下卧层为残积土。 淤泥层是本工程强夯换填处理目标层,强夯换填底标高为-4.0m,强夯块石墩穿过淤泥层底以下1.0m。

4强夯法与强夯置换法

4强夯法与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是一种快速加固的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是指用起重机将重锤提到一定高度,利用自动脱钩法使重锤自由下落,冲击能夯实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的方法。 1969年,法国的路易斯梅那德(Louis Menard)技术公司首次提出强夯法(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强夯法开始适用于砂土和碎石地基,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广到细粒土地基。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引进强夯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路桥、水利、建筑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是目前最经济、最常用的深层地基处理办法之一。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对粘性土、淤泥、淤质泥土等饱和性较高的地基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1991年深圳建筑科学中心首创强夯碎石挤淤 法,打开了我国利用强夯法处理饱和性粘 土地基的新篇章。 4.1加固机理 强夯法在工程实践中受到广泛应用, 但目前仍然没有一套完善的指导理论和设 计方法,对于不同的土基有不同的加固机 理。综合归纳,强夯法主要有三个加固机 理方式: 1)动力密实(Dynamic Compaction) 对于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是 基于动力密实的机理。利用冲击型动力荷载,减小土体的孔隙体积,从而使土体密实。工程实践表明,经夯击一遍后,夯坑深度可达0.6~1.0m,夯击后的地基承载力可提高2~3倍。 2)动力固结(Dynamic Consolidation) 为解释饱和黏性土的强夯效应,Louis Menard提出了动力固结模型。

地基土的强度的变化规律与孔隙水压力的状态有关。进行夯击时,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冲击变形而强度减小,在液化阶段,强度降低为零;孔隙水排出时孔隙水压力减小,此时为土的强度增长阶段;孔隙水压力涨幅为零,此时为土的触变恢复阶段。 3)动力置换(Dynamic Replacement) 对于软黏土,往强夯形成的夯坑中填充碎石、砂等粗颗粒材料,强行夯击,填料挤入软土中并排开土体,形成砂、碎石桩与软土的复合地基,这种方法称为强夯置换法。动力置换分为桩式置换和整体置换,桩式置换的机理类似于振冲法形式的碎石桩,利用碎石的内摩擦角和桩间土的侧限维持桩体平衡,并与软土形成复合地基;整体置换的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 4.2 设计计算 4.2.1 强夯法设计 强夯法施工参数一般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强夯机具、夯锤质量与落距、单点总夯击能(或夯击次数)与夯入度、夯击点间距、夯击遍数与间歇时间、加固范围。 1)有效加固深度 在实际工程中,地基土的性质、土层深度、地下水位及强夯的其他设计参数均对实测深度有影响,因此应根据现场试夯结果或当地经验来确定。在无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预估: D=α√Qh 式中:Q——夯锤重量(kN); h——落距(m); α——修正系数,可按表4-2选用。 单击夯击能指E= Q×h。 表4-2 有效加固深度影响系数α 2)夯锤与落距的选择 国内一般夯锤的重量为10~40t。夯锤的平面分为圆形和方形,锤底的静压力值可取25~40kPa。强夯细粒土时可能造成深坑,有关文献提出,夯坑深度不宜

沥青路面试验段总结报告

成新蒲快速路(新津段)2标段 沥青路面下面层试验段(K22+000~K22+180右幅) 试验总结报告 1、施工过程情况简介 根据施工现场准备及基层情况,报监理工程师同意,确定成新蒲快速路(新津段)2标项目沥青路面下面层试验段桩号为K22+000~K22+180右幅。施工技术组和监理工程师对该部位的路基标高、弯沉、压实度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复测,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施工技术组积极对该试验段的下承层进行了充分准备,并于2012年6月22日具备试验段施工的全部条件,同时,施工技术组所报的该试验段的施工方案得到监理工程师同意施工的批复。 2012年6月21日下午完成试验段透层油施工,2012年6月22日上午8:00-9:00完成了下封层(稀浆封层)施工,2012年6月22日15:00-17:00进行了沥青路面下面层试验段的铺筑施工。本试验段为6cm厚(压实)中粒式密级配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F),摊铺宽度为11.5m,摊铺长度为180m。 2、现场试验段施工 2.1沥青及碎石来源 本工程所用的乳化沥青和沥青混凝土所用的70#A级道路石油沥青全部采用新疆克炼石油沥青,经检验合格后发运至沥青拌合场现场。碎石均按照规范要求的现场试验室取样结果所得的配合比从新津当地碎石加工厂采购,满足施工要求。 2.2试验目的 通过铺筑试验路段,验证生产配合比,检验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操作规程的适用性,确定本工程的施工方法,为沥青路面下面层6cm中粒式密级配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F)的施工提供技术依据,总结中应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各层沥青混合料的施工配合比。 (2)掌握摊铺机作业中的施工技术。 (3)确定沥青面层的调平方法,掌握使用性能。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百度文库(精)

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 土石混填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成果报告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3年7月·云浮 目录 1.试验概况 (3 1.1试验依据 (3 1.2试验概述 (3 2.工料机配置 (3 2.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览表 (3 2.2施工机械一览表 (3 2.3仪器配置一览表 (4 2.4填料 (4 3.具体施工方案 (4 3.1测量放线、布格 (5

3.2整平 (5 3.3含水量的调整 (5 3.4碾压 (5 3.5填筑要求 (5 3.6施工注意事项 (6 4.数据整理分析 (6 4.1机械设备组合 (6 4.2沉降量与碾压遍数关系 (6 4.4松铺系数 (6 5.安全环保措施 (7 6.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7 7.施工总结 (7 8.附件 (8 8.1施工数据 (8 8.2施工资料表 (17 土方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成果报告1.试验概况 1.1试验依据

(一《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二《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补遗》 (三《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四《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详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五《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六《ZK66+790~ZK66+900段路基试验段施工组织》 1.2试验概述 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在路基开工前,我部于2013年7月01日至2013年7月14日进行了路基试验路的填筑工作,试验路段为长110m的半幅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我部严格按照试验路方案程序及施工工艺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试验路于2013年7月15日通过监理工程师检测。现对试验路施工方案作以总结,按照试验路铺筑所取得的各种施工技术参数指导路基土石方的大面积施工,加快施工进度。2.工料机配置 2.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览表 2.2施工机械一览表 根据填料性质和铺填厚度采用以下组合方案: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6.1 一般规定 6.1.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6.1.2 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6.1.3 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6.2 设计 (Ⅰ)强夯法 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6.2.2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6.2.3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

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6.2.4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2.5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2.6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6.2.7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6.2.8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确定。 6.2.9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

路基强夯专项施工方案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路基强夯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技术指标及参数 (1) 四、施工准备 (3) (一)设备准备 (3) (二)劳动力准备 (3) (三)技术准备 (3) 五、施工方案 (4) (一)工艺流程 (4) (二)施工参数确定 (4) (三)施工方法 (5) (四)雨期强夯施工措施 (5) (五)质量控制流程 (6) (六)注意事项 (8) (七)质量验收标准 (10) 六、施工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10) (一)施工质量控制 (10) (二)质量保证措施 (11) 七、安全保证措施 (12) 八、文明施工 (13)

路基强夯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宁安高速公路路基A1标段全长18.9Km,里程为K0+000至K18+900,,为了保证强夯施工安全及质量,根据宁都至安远高速公路A1标段施工实际图及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如下施工方案。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合同; 2、路基强夯处理施工图; 三、技术指标及参数 1、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 2、强夯应分层进行。首先清除表土,第一层宜选用弱风化砂岩(如开山石)进行回填,回填7m后进行第一层强夯;之后每回填7m进行一次强夯,至路床顶为止。 3、强夯区域的一次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均确定为7m,每一次得单击夯击能为3000KN.m,夯击间距5m×5m梅花型布臵,共夯三遍,每一遍每一夯点夯十次。第十次检验贯入度是否与第九次贯入度之差小于5cm,且土体隆起高度≤10cm,若差别较大需加夯次数,直到二者贯入度及隆起高度满足要求。检验质量以压实度控制,5米深度范围内的压实度要求达到94%。对所有强夯区域,第一遍夯完后,用新土将夯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连续夯击得能量500KN.m,采用满夯,锤印彼此搭接。 4、单点夯击时,夯锤直径1.0m,圆形异形锤,夯击次数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超过5cm控制;满夯夯击时,夯锤直径2.5m,圆形异形锤,夯点间距1.8m,每点夯两击,两夯点之间搭接70cm。夯锤设臵200~300mm 直径的排气孔4个。

试验段总结报告沥青

上面层试验段总结报告 一、工程简介 .............................................................................................................. ...................,路线全长95.18公里,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米,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 二、施工工期安排 我标段于2005年8月7日完成K89+000~K89+300段左幅的沥青砼上面层试验段的铺筑。 三、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 1、面层沥青混凝土拌和 1.1 拌和场地的布置:拌和场设置在空旷、干燥、运输条件良好的地方,并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对拌和场地清理、整平,用压路机碾压密实。 1.2 沥青储运及加热: (1)按业主要求的沥青进场后,按标号不同分别贮存。配备拼装式沥青储存罐6个,总储量为200吨。沥青加热用导热油装置。沥青被加热到165-170℃,通过管道,沥青泵输送到拌和机的拌缸。 (2)集料的堆放及质量控制 A.集料的堆放:要按种类、规格的不同,分别堆放,各集料堆插立标示牌,写明材料名称和规格。相临料堆之间用编织袋装石料码起隔开,码起的高度视料堆高度需要而定。 B.集料进场质量控制:认真执行原材料进场前取样试验制度,

按照业主指定或同意的料场进行采购。对进场的集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试验,频率按规范要求执行。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采购、不进场、不使用。 (3)材料要求: 沥青:按设计要求,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沥青应符合JTJ03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录C表C.1的技术要求。 级配要求:上面层采用AC-16I型级配。 填料: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填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得低于75%。 由总监办试验室根据要求的沥青混凝土类型,确定集料的级配曲线。对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各种集料,分别筛分试验,测定比重。根据集料颗粒组成,用计算机程序确定符合级配曲线要求的各种集料的配合比例。 (4)在试铺工作开始前将配合比、集料级配以及原材料和混合料的各种试验结果整理,输入拌和机的自动控制系统,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和数量与时间、拌和温度等操作工艺。 1.3 沥青混凝土拌和 (1)沥青拌和站采用3000型拌和站, 该站具有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筛分、电子秤、自动喷沥青等功能。集料经过初步级配后,进入烘干筒烘干脱水加热温度在190-210℃,重新筛分进入集料储料仓分别储存,再按配合比倒入主拌缸,拌和均匀,然后,把拌和好的混合料(混合料出料温度为175-190℃)采用自卸车运到现场,2台带VDT

施工试验段总结

试验段总结 一、工程概述 南京长江三桥交工通车以来,北接线部分路段路面陆续出现波浪、裂缝等病害。特别是局部路面病害发展越来越严重,影响正常行车安全,因此路面维修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为恢复路面使用性能,清除安全隐患,对于病害较为严重的路段进行维修处理本次维修选择新桩号K108+955—K109+455下行路段和新桩号K107+000—K107+165上行路段第3车道和紧急停靠带作为试验段,路线全长665m,将其挖除至二灰碎石基层底部,然后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再加铺18cm沥青砼面层。 工期时间为: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1月17日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对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北接线试验段为期近一个月的维修和改造,我部在施工中发现如下几点问题: 1、如若按照试验段的施工方案,进行小半幅围挡封闭施工,存在 以下2点问题: a、本次围挡铆钉钉在沥青砼上,牢固度无法得以保障,所能 维持时间约在25天左右,且安全隐患较大。 b、若进行小半幅封闭施工,操作断面不大,无法调集大量工 程机械进行施工作业,而明年工期较紧,对质量要求较高,可能无法得以保障工期如期完成。 c、若进行小半幅围挡施工,围挡的位置不得超过现有的标志

标线,所有的施工断面均在其内部,对路面整体平整度和美观度有较大的影响。 2、我部在对新桩号K108+955-K109+455下行线第3车道和紧急 停靠带按图纸进行铣刨加铺5cm沥青砼面层的过程中,发现若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进行施工,对平整度无法进行较好的控制。3、本项工程工期较紧,而水稳施工养生期较长,养生难度较大, 建议将原设计图纸上的下封层改为PSP,可以减少养生期所面临的困难,且对工程质量的保证有较大的保障。 4、在对本次试验段进行维修改造的过程中,按设计图纸铣刨 54cm后,发现现有的沥青砼及36cm二灰碎石结构层强度较好,为了找出其病害形成的原因,从而达到做试验段的真正目的,按照业主及监理的要求,进行了加深铣刨,发现在K108+955—K109+455下行线处,二灰土强度较好,但在其上部和二灰碎石下部约有一层6cm—10cm左右厚的二灰碎石找平层且其强度较为软弱,应该为病害的根本问题所在;而在K107+000—K107+165上行线处,按要求铣刨54cm深后,发现其下有一层30cm左右厚的软弱层,颗粒较为松散且骨料偏少,应该为病害的原因所在。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目录 一、序言-------------------------------------------3页 (一)、工程概况------------------------------------3页 (二)、原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页 (三)、采用人工地基类型-----------------------------4页 二、检测依据---------------------------------------4页 三、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及检测工作量-----------------4页 (一)、设计要求-------------------------------------4页 (二)、检测内容-------------------------------------4页 (三)、检测工作量-----------------------------------6页 四、检测结果评价----------------------------------6页 (一)、载荷试验-------------------------------------6页 (二)、重型圆锥动力角探N63.5-------------------------7页五、检测结论--------------------------------------8页 附件: 1、检测点平面布置图--------------------------1张 2、载荷试验P-s曲线图------------------------3张 3、载荷试验s-lgt曲线图----------------------3张 4、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3张 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统计表------------1张 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Z关系图-------------6张

路基强夯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业主和设计单位对强夯处理后地基的要求。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有关技术操作规程。 4)现场条件。 5)国家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法规。 1.2编制原则 1)科字部署,统筹安排,保证强夯重点,照顾一般常规; 2)合理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力求均衡生产; 3)集中力量打歼来战,突破重点、难点工程; 4)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工艺; 5)强化组织指挥,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 6)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 7)精打细算,降低工程成本; 8)临正结合,节约用地; 9)文明施工,保护环境; 二、工程概况 2.1 概述 本强夯工程位于南涪路连接线原设计大土湾大桥(LK14+490— LK14+620)弃土场处,强夯面积约为5000㎡(以现场实际收方为准)。该工程场地为弃土场填土,回填区域较深,未分层碾压。回填土质以

页岩、碎石为主,夹少量粉质粘土。土质较疏松,地基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均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对场地进行强夯处理。设计处理地层以页岩、碎石为主的回填土,采用4000-6000kN.m夯击能一遍点夯和一遍满夯施工,以提高场地承载力,消除或减小不均匀性沉降。 三、强夯参数 根据业主提供的强夯设计图和我单位在其他强夯工程施工经验,提出如下强夯参数: 有效加固深度:9.1(m)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H=a×√(M×h)=0.7×√(13×13)=9.1(m) H—有效加固深度(m); M—夯锤重13(T); h—落距13(m),由现场测量所得; a—修正系数,本强夯土质为页岩,取0.7。 单击夯击能:第1—6遍1700KN·M 最后一遍500KN·M 夯点间距:3.5M×3.5M 每点夯击次数:4~10 次,最后一遍满夯,锤印搭接,将表层松动的土夯实。 四、施工设备及机组人员 1、吊车 1.1 吊车采用柴油发动机,平履带式起重机作为强夯吊车,吊车最大起重25T,最大提升高度15M,共1 台。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总结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 湖南省XX高速公路 第XX合同段 试 验 段 总 结 报 告 分项工程名称:水稳底基层试验段 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I !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总结报告 1、工程概述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路段施工在K94+65L K94+850左幅,长200m 顶面宽度为12.196m、平均宽度为12.511m,面积=12.511*200=2502^,采用 厚30cm大厚度摊铺工艺、4%水泥稳定碎石做底基层填料,每1吨混合料的各 原材料用量为水泥37kg :水50.3kg : 0-4.75 碎石292.2kg , 4.75-9.5 碎石 210kg, 9.5-19 碎石200.9kg , 19-31.5 碎石210kg。试验段试铺日期为2009 年10月28日9时30分~10月28日14时30分。

2、执行《规范》 JTGF40-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56-8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J058-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J059-95《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标准》 JTGF8/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采用集中厂拌、摊摊机摊铺、压路机碾压、洒水后覆盖 养生的流水作业法施工。 3、试验路段目的 3.1通过试验段来确定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 3.2确定水泥稳定碎石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及碾压时含水量允许偏差; 3.3确定适宜的松铺厚度、最合理的机械组合及相应的压实遍数、碾压速度; 3.4根据试验段施工情况,确定日施工进度,修正施工计划,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找出适合本合同段施工的最佳施工方案; 3.5检查人员配置能否满足施工需求。 4、施工准备 4.1投入试验段施工人员详见附表1; I 4.2投入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详见附表2; 4.3材料准备 I./ 4.3.1水泥采用32.5复合硅酸盐水泥,水泥各龄期强度均达到相应指标要求,安定性合格,初凝时间应大于3小时,终凝时间应在6小时以上。 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停放7天以上才能使用, 严禁使用安定期不合要求的水泥。夏季高温作业时,散装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 C,冬季施工,水泥进入拌缸温度不低于10C。 4.3.2用于底基层施工的原材料,在用于工程施工前,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各项指标检验,原材料经试验检验合格后,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提出具体施工方案,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批,待监理工程

沥青砼试验段总结报告

国道209线呼和浩特至和林格尔段一级公路工程第B合同段5cmAC-25I沥青砼底面层试验段 (K32+300~K32+500) 试 验 段 总 结 报 告 施工单位:209国道呼市至和林段B合同项目经理部 编制日期2002 月日

沥青砼底面层试验段总结报告 我项目部于年月日正式开始沥青砼底面层试验段施工,,到达施工现场的各方人员如下: 指挥部领导:安俊威(总指挥)、康兴正(总监)、王杰(总工)、俞林(试验工程师)、 第二驻地办:白玉峰(高级驻地)、赵新(副高级驻地)、王光明(工程师)B标项目经理部:王若谷(项目经理)、王建盛(总工程师)、朱铁岩(高级工程师)、于庆民(安质主任)、乔清峰(工程师)、周长根(助理工程师) 一、试验段桩号:K32+300~K32+500(右幅),试验段长度200M。 二、施工现场组织 沥青砼底面层由中铁三局呼市至和林B合同项目部负责组织施工,其机构组成及人员各自的职责如下: 施工负责人:朱铁岩、 技术负责人:王建盛 质检负责人:于庆民 试验负责人:武志芬 测量负责人:乔清峰 三、施工机械 1、A BG423型沥青砼摊铺机:1台 2、DD110震动压路机:1台 3、20T轮胎压路机:1台 4、8T水车:1台

5、自卸车:10台 四、施工方案 1、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采用江苏无锡生产的LB2000型拌和设备,生产能力120t/h,正式生产前必须进行设备的检修、调试、试生产,保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油石比、出厂温度到达规定的要求,出厂温度控制在125℃~160℃。 注意:生产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结块,无严重的粗细料离析现象。不符合上述要求,不得使用;拌和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不立即铺筑时,应放入成品储料仓储存; 出厂的沥青混合料应逐车过磅,并测定每车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 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沥青混合料采用10台解放十轮自卸汽车运输,自卸汽车在已完成的路床或已完成铺筑层上通过时,速度应放慢,以减少不均匀碾压和车辙,并且车辆在调头时应慢速、大半径调头。严禁在已经、完成的铺筑层上急刹车。沥青混合料运至现场的温度不底于120℃~150℃。 注意:自卸汽车在装料前车箱应清扫干净;运料车的运量应比拌和能力及摊铺速度有所富余; 开始摊铺前在施工现场等级卸料的运输车应不少于5台;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3、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摊铺前派专人负责清扫下封层上的杂物,摊铺选用ABG425型沥青砼摊铺机一幅全宽度摊铺。摊铺速度控制在2米/分钟,摊铺温度控制在110℃~130℃,且不超过165℃,摊铺机开至强夯。高程采用铝合金导梁控制,摊铺机应始终保持匀速不间断行驶,尽量避免停机待料情况的发生。松铺系数按1.2控制,即松铺厚度6cm。 4、混合料的碾压

路基试验段强夯施工方案

宁德宁武高速公路A12标合同段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宁德宁武高速公路A12标设计图纸 1.2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1.3 A12标所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工程施工经验。 1.4高速公路工程技术规范及国家行业标准、规则、规程 1.5福建省高速公路强夯试验施工指南 1.6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工程概况 3、试验目的 3.1验证强夯设备的类型是否满足施工需要。 3.2确定最佳的机械组合模式。 3.3确定施工参数:夯点间距、每点击数、夯击遍数、夯击能、有效加固深度、每遍夯击间隔时间及夯入度。 3.4确定夯击后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是否满足要求。 4、试验段部位及地点 5、试验段强夯时间 6、实验段施工检测设备及人员投入 6.1测量、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

6.2施工人员表 7、试验段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7.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7.1.1机械施工队挖除地表种植土0.3m,做好强夯场地的平整工作。 7.1.2试验人员检测地基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

7.1.3探测地下水埋深情况。 7.1.4试验人员对地基土进行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及载荷试验并详细记录。 7.1.5测量人员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固地点,按夯点布置图放样,标明标记和编号。 7.1.6做好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强夯时飞石伤人。 7.2施工机械配备 强夯施工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其型号为W1001,起重能力为42.6t,夯锤直径采用φ2.5m的圆形底面,在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锤重21.3t。 7.3试验段布置 夯击点按照4.0m*4.0m正方形布置,落锤高度取10m。 7.4施工方法 7.4.1机械设备就位,夯锤中心对准夯点.夯点定位允许偏差±50mm。 7.4.2点夯采用跳打方式进行两遍点夯。 第一遍点夯:夯击时,夯击点中心位移偏差不大于150mm。落锤高度取10m。测量人员设专人测量记录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及夯击后坑底标高,夯点夯击次数用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之差不大于5cm控制。第一遍点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测量整平后的标高。第一遍点夯完成7天后,试验人员取土样进行检测,跟踪检测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以确定第二遍点夯的时间。 第二遍点夯:现场放出第二遍点夯夯点的位置。施工方法同第一遍点夯。第二遍点夯完成后,仍要整平场地,测量整平后的标高,跟踪检测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以确定满夯的时间。

路基填筑试验段总结报告记录

路基填筑试验段总结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目录 第一章编制目的 0 第二章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0 1.1 编制原则 0 1.2 编制原则 0 第三章工程概况 (1) 第四章试验段目的和范围 (2) 4.1试验段试验的目的 (2) 4.2 试验范围 (2) 第五章施工部署 (2) 5.1 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2) 5.2 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3) 5.3 测量、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 (3) 第六章路基试验段的施工准备 (4) 6.1 测量工作 (4) 6.2 开挖排水沟 (4) 6.3 地基处理 (4) 6.4 填料选择和运输 (4) 第七章试验段施工方法 (5) 7.1基床以下路基填筑 (5) 7.2基床底层、表层填筑 (7) 第八章路基沉降观测 (9) 8.1沉降观测的内容 (9) 8.2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9) 第九章试验成果 (11) 第十章施工进度安排 (11) 第十一章质量保证措施 (15) 第十二章安全、环保措施 (16)

12.1安全保证措施 (16) 12.2环保措施 (16) 第十三章文明工地的管理措施 (17) 13.1 文明施工管理机构图 (17) 13.2 文明施工 (17) 13.3 防汛措施 (17)

第一章编制目的 为确保铁路路堤填筑质量,为后续大面积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避免盲目施工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找出适合本地区施工的最佳施工方案,指导本段路基施工,特编制本方案。 第二章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2.1 编制原则 1、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工程01标段》施工设计文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细则、文件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3、国家、铁路总公司、上海铁路局及地方政府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条例等。 4、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5、我单位的设备状况、技术能力和类似工程的施工管理经验。 2.2 编制原则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铁路总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的有关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 2、施工方案力求经济、适用、可行。 3、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执行贯标质量管理标准和程序。 4、采用项目法组织施工,推行标准化管理工程,做到安全、优质、文明、高效。 5、坚持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和应用“四新”成果。 6、充分考虑施工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做出必要的应对措施。 7、积极响应业主要求、合理组织施工,统筹兼顾,做到均衡生产,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强夯试验段阶段性总结(加虚铺0.7m)

利用红泥岩强夯填筑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 一、编制依据 1、现行的公路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标准、规程; 2、济邵高速公路两阶段设计施工图; 3、济邵高速公路业主及监理的函件、指令、纪要等; 4、国内已有的红泥岩填筑路基科研成果及施工经验; 5、利用红泥岩强夯填筑路基试验段施工情况及数据采集成果; 6、我单位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相关资源。 二、概况 济邵高速JSTJ-07合同段起止桩号为K30+50C—K34+700,全长4.21 公里,全线总挖方量约88.3 万方,总填方量约47.6 万方。本合同段所经地区主要为剥蚀丘陵地貌,相对高差大,地质复杂,表层覆盖层为强风化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黄河台阶地少量低液限粘土,下部是强度较高的黄色砂岩(分布较少)和红色砂质泥岩(分布较多)为互层状(与线路成135°- 175 °斜向、坡度10°- 22 °)分布,节理比较发育。 三、试验段的作用 由于红泥岩(刚爆破出的红泥岩强度较高)具有极强的风化崩解、遇水软化、强度降低等特性,不宜作为路堤填筑材料,否则将不可避免会出现路基沉陷、边坡滑坍等严重的工程质量病害。 济邵高速线路及周围此类岩石分布范围较广(除我标段外,其他标段也存 在此类情况)。若将沿线施工开挖的红色粉砂质泥岩全部弃 置不用,而远借其它材料填筑路基,则会大大增加工程造价,同时弃方及借方还会破坏植被及占用大量耕地,不利于环境保护。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处理利用红泥岩,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我项目经理部在中国公路工程咨询总公司红泥岩路基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设立了专业施工队伍,组织专门实施试验段的人员和机械设备,对红泥岩填筑路基进行了强夯处理试验段施工。 四、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段落布置 1、施工方案 强夯处理红泥岩填筑路基试验段松铺厚度按照1m 和1.5m 填筑 进行强夯的施工。 2、段落布置 (1)K34+510?K34+530松铺厚度按1.5m控制。 (2)K34+530?K34+670松铺厚度按1.0m控制。 五、通过试验段施工拟确定的技术参数 1 、路基填筑松铺厚度及松铺系数; 2、确定合适的夯实设备参数; 3、确定合适的夯点布置形式; 4、确定合适的夯击遍数; 5、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及标准; 6、正常施工时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配置及施工组织管理。 六、施工进度安排 开工日期:2006 年7 月25 日 完工日期:2006 年8 月05 日 七、数据采集和人员及设备配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