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是选自新人教版(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本课主要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教师首先应明确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之后才能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

说学情

本教学班学生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识图能力,阅读及归纳能力,但历史的时空观、历史解释、评价历史事件及材料分析能力有所欠缺。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情况。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自我发现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

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 立与发展情况。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保康三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卢春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上册。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册书,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体例与主线、教材整体框架结构、内容标准、知识结构与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与价值体系、教学重点及策略、教学难点及策略、考试及策略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强调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人民为摆脱屈辱命运的奋斗历程,在学习中体会先辈们为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在教材课程的编写上,本册书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遵循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这条主线,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二.说学情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正处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历史事件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以单元讲解的形式谈谈对本册书教学过程的想法。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香山中学邓雅丽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进行说课。 1、说教材 2、说课标 3、说课(对第一课《鸦片战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探究性;科学性、思想性;适应性、时代性。 2、编排体系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的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 教材体例分为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文结构。 ⑴教材结构为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构成。 ⑵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⑶课文结构为导入框、正文宋体、小字楷体、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3、初中历史课程横向上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4、以八年级历史上册为例进行同类知识的简要纵向整合: 中国近代史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其中1课----5课,14课---16课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余的课为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5、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谈几点教学建议: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③注重对基本xx进行必要的讲述 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根据教材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资源和课外资源: ①首先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历史教科书,它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还可以利用通俗的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等。 ②第二是利用物件,如图表、多媒体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倾听历史的声音,身临其境,体验历史。 ③第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潜力,放飞学生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④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取大量历史信息,增长学生的见识,增长眼界。 二、说课标 1、初中历史课程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 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的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巩固 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较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影视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客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 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影视资料及讨论等,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 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继而,设疑"全国人民是经过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 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根据地 "将学生思绪由兴奋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1)军事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2)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者: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 多个团,在华北 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6《血肉筑长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解放战争,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导学、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问题式探究,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的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代价换取的。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所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二是百团大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抗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取得了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分组导学法、学案导学法、问题式探究 教材处理: 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板块:一是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两个标题合并为一个标题,即“抗日战争时期三次著名战役”。二是中共七大。三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国歌》歌词,学生齐唱《国歌》。 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诞生于哪个历史时期?面对日冠的疯狂侵略,中华儿女是怎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长城?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国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展示课题: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新授。 第一学习板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 (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方式)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麓版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二)、课标要求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与激励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近代时期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的过程及鸦片战争经过;认识鸦片贸易的原因及危害;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利用——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构建平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归纳、比较等多元智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

为学生创建学习平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不同观点争鸣,从中提升学生的理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三)、学法分析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前一天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分组完成了解林则徐的故事,认识鸦片的危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预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部分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集中进行探讨,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二)、新课教学导入(课件展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使用)教师深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鸦片战争。 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为本课的教学构建了三大平台——筑基平台、能力提升平台、情感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平型关”胜仗的指挥者是( B ) A. 李宗仁 B. 林彪 C. 彭德怀 D. 朱德 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是( A ) A.延安B.重庆C.西安D.遵义 4.下图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著名战法是( B ) A. 地道战 B. 地雷战 C. 夜袭战 D. 麻雀战 5.为了克服困难,巩固根据地,根据地军民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胜利而采取的是( C ) A.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加租加息的土地政策 C.开展游击战争 D.进行反“扫荡”作战 6.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这场军事行动的指挥者是 ( C ) A. 李宗仁 B. 林彪 C. 彭德怀 D. 杨靖宇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的是( C ) A.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兵相互配合 B.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C.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D.“扫荡”与反“扫荡” 8.1940年日本天皇曾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

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B ) A. 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 B. 中华民族的抗战使日军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自拔 C.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消耗和牵制了日军 D. 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全部力量 9.抗日战争中,由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 C ) A.在正面战场与敌对峙B.夺取沦陷区的大城市 C.摧毁交通线及日伪据点D.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10.下列发生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有( D ) ①九一八事变②西安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战役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共产党及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材料二在这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1)材料一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哪次战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战役”的重要意义。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材料二中“这次大规模的战役”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说出该战役的指挥者。百团大战。彭德怀。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一个主题。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3)敌后战场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了什么战法打击敌人? (4)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根据地实行了什么措施? 首先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提示: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2.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材料展示:一个日军陆军上校悲叹道:“为什么,唉,为什么,在我们已经达到最初目的后,我们不迅速结束中国事变?我们被诱入内地,真是愚蠢……我们所得到的是不动产,而不是我们‘解放’的人民的普遍支持……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了。” 4.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5.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提示: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了各方的力量而展开的。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6.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老电影《地雷战》 7.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8.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是指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政策。 【囚笼政策】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的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4.展示史料: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5.教师提问: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学生讨论) 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

《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过程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 1917 1919 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外争国权”是向谁争?争哪些国权?“内惩国贼”是惩处哪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 革命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8课辛亥革命 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亲爱的同行,大家好,我是澄迈县第二中学的陈立园,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XX 年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一百周年,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教材前两

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2、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事迹又要兼顾到基础知识 三、课程导入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己修筑京张铁路,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詹天佑碰到了哪些难题?而他又是怎样逐一克服的?这反映了他一种什么崇高品质?“人”字形路轨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 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3、由表格比较近代史上四位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由此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六、精讲点拨: 1、魏源和严复 师生共同总结:成就: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抨击愚昧言论。思想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优秀品质及表现: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师点拨:清代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魏源是冲破闭关锁国的思想束缚,提出向西方学习掌握敌的长处,克敌制胜的,这是他爱国、进步的重要表现。他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 严复 成就: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其进步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思想核心: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优秀品质及表现: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师点拨:严复是一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发挥,用进化论观察人类社会,以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师总结:两位思想家学习西方的背景。 2、詹天佑和侯德榜 (1).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2).强列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3).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4).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第一线,战胜困难、攻克难关等) 侯德榜 主要成就由学生简要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其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3、引导学生归纳四位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 (由刚才表格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他们都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列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向西方学习等。而第二问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通过此题目的回放引导学生认识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上述优秀的品质和学习西方的精神,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重点,强化了难点) 七、达标检测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年代:1905——1909年;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15页选择题:应选A(《海国图志》)。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