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入手,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如何实现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实现三个转化: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在的行为,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分析其现状,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学术风气过于浮躁,基础研究不被重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推进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差距等诸多问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跟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既有教师“教”的质量问题,又有学生“学”的质量问题,同时还有教育管理者“管”的质量问题,其质量的提高,显然与人的因素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起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自然要复杂的多。

道家鼻祖老子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做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教育质量对于高校而言,既是大事又是难事,如何把难事变成易事、把大事变成小事,需从细节着手,找教育规律,抓住教育质量的核心,切实提高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的教学转化环节,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这样才会获得最佳的高校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就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形成三位一体化:

(1)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2)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3)将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习惯。

1、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外在的学习要求,就是国家、各级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高校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外在要求。而内在的学习需求是高校学生为了适应工作和个人的发展需要,须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理念,因此希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养。当外在要求没有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时,高校教育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如何才能使人生过得更美好,工作更加成功呢?稻盛和夫用下面的方程式进行了回答: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是由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而思维方式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人生”也并不过分。思维方式其实就是精神应有的状态或对待人生的态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负数,取值可从正100分到负100分。若是思维方式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不管如何热情、能力有多大,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以此类推,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方式,让其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从主观上产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将

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自动自发、学习动力十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热情不高、求文凭的人多而求学问的人少、自主研究和创新意识缺乏的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必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教学环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关键阶段,如教学环节中的招生、课程学习、论文撰写等,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导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等,教学管理中的培养管理、教学大纲、中期考核、论文评估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其内因问题,克服学生自身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因素,这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培养具体要做的三件事——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将这些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这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要很好的完成这个转化,着重要解决好影响教育质量的两个因素:课程因素和教师因素。

(1)课程因素

高校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或多或少都存在设置不合理、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如未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科专业性质的特点,未很好解决不同培养层次之间的课程有机衔接,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不能及时进入课堂,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存在重复多年的课程老化现象、千篇一律的内容同化现象以及蜻蜓点水式的知识概论化现象。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专业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充分认识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然后确定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开设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要按学科专业要求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结合学科专业的具体研究方向、所需知识结构,开设内容新颖、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前瞻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动态的课程体系,为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创建良好的基础。

(2)教师因素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内核,所有的制度与措施,最后都需要通过这个内核起作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培养制度与环境下,如果说学生是教育质量的基础,那么教师水平则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的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认真的教学态度,而且责任心要强,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一句话也许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关乎人的精神生命、关乎人的事业生命。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形成高质量的学生群体。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成才、如何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如何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将外在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时,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去学习,有选择地去转化。如何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痛楚点、关注点来选择,这就是学习点。缺少什么就去补上什么。著名学者厉以宁教授曾说过:“好的教师教学生,不仅给知识、给方法,更要给他(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遵循学生教育培养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法,做到四个结合: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的结合、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结合、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教育培养的最大作用,实现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凸现其教育质量。

3、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第三个需要实现的转化是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这是学生教育培养产生效果的最关键转化,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将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与教师有密切关系,但是不是单靠教师就能做得到的。如何真正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化呢?这涉及到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以及教育管理者因素。首先,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受教育的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把所学的知识、理念、技能等运用到平常的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其次,要靠教师精心指导,教人、育人双管齐下,学习期间带领学生多参与研讨、科研课题,提高其学习、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最后,还要依靠从事学生管理的各级组织的监督和指导,学生成长阶段的各级领导要负起这个责任,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外在的生产力,使培养的人才达到其标准和要求,使培养的人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培养的社会效果如何,与其应用知识、推进社会进步相关,具体而言要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成绩来考核、衡量。这就要求每个单位的领导都应该是教导者,有责任把下属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如果学生教育培养结束后,学生自己不主动进行实践,其领导也不管,那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所以,这种转化的关键取决于学生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教师、各级管理者,正是他们促进了学生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4、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发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密切相关,只有这三者都尽心尽职,用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时刻思考自己在提高教育质量这件事上用了多少心?为别人尽了多少心?前者决定做事的水准、后者决定做事的境界,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在“三个转化”上下功夫,提高所培养的学生水平,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的高水平发展、特色化发展。

自动化专业 Automation 080801 一、专业教育特色 面向各自动化应用领域,在专业培养中注重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测量与控制相结合,生产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相结合,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在专业竞赛中培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动化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自动化领域某一方向具有专长,在自动化生产、制造领域,从事自动化工程设计、编程、调试和自动化改造与创新,在自动化装置、装备研究开发领域,从事自动检测、控制装置与装备以及自动化生产管理技术的高级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 三、专业培养规格 1、知识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自动化指导性专业规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专业基础教学,强化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 2、能力 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依据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与能力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统一规划,专业方向灵活设置,大量增加了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通过学生电子、电气实训,以及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3、品格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政治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等关系。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思想品德。 四、专业教学 1、专业的知识体系 (1)通识课程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实践-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课”实践-马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五门政治理论课和军事理论,法律基础,管理基础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3)专业课程 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气与可编程序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概论、现代控制理论、DSP技术、过程控制、供配电技术等等方面的课程。 (4)实践教学 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模拟电子课程设计、数字电子课程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器件与仪器认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等。 2、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 3、知识体系的实践教学

以质量提升为抓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创先争优”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的一项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务处把创先争优与日常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争优创先与质量提升结合起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处理好若干关系,努力把“创优争先”活动推向升入。 关键词:争优创先;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关系 “创先争优”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的一项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淮南师范学院教务处支部在学校党委和机关总支的领导下,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以“质量建设提升年”为契机,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任务,立足管理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断将“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0年是我校“质量提升建设年”,2010年11月12日,省教育工委书记程艺在我校调研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时指出:质量提升建设年是争优创先的抓手,值得其它学校借鉴,要扎实抓好学校质量提升建设年活动,加大改革力度,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 总结活动开展以来的实践和做法,我们认为,要达到“创出先进,争出优秀,取得实效,获得满意”的实效,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创先”与“争优”的关系 “创先争优”,不是为了树立典型,更不是运动,是要求广大的党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找到不足。作为一个党员始终要有先进性的开拓精神,这与改革开放精神也是一脉相承,要求广大党员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头,用勇于改革的精神来创先争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首先要解决创什么、争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创什么、争什么,才能在创与争的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创先,在做优秀共产党员中争优;在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上创先,在真抓实干中争优。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如何来实现这“创”“争”过程?从创先争优的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是集中在“先”和“优”上,因而也往往容易形成误解,认为“创先争优”就是要培育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树立几个先进共产党员典型,这就违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质。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后续,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整改任务还远没有完全落实,而且大多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事项。教务处是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性工作部门,工作内容涉及到教学运行、教学研究、质量工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招生、评建、教材建设与管理等,另外还承担了校级计算机中心、传媒实验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多方面的工作职能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要求,所有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度须按要求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并向教育部报送,为确保数据采集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运行状态的重要信息,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常态管理、动态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依据,状态数据的采集工作今后作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计划。 第三条各部门应充分认识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数据采集与报送的真实、准确、有效。 第四条数据采集的范围为学校本部及三个分部。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为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成立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领导小组(简称:数据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 成员:教学管理工作部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计划发展部主任、人力资源部主任、质量管理工作部主任、科技部主任、学生管理工作部主任、后勤管理工作部主任、信通中心主任、南区分部主任、灞桥分部主任、咸阳分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学管理工作部。 办公室主任由教学管理工作部主任担任,副主任由教学管理工作部副主任担任,数据采集平台管理专责由迎评创建专责担任。 第五条数据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一)部署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 (二)负责对相关数据真实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查; (三)负责对状态数据统计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条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状态数据采集的组织工作; (二)负责对各部门填报任务进行培训和解释; (三)负责状态数据采集的技术工作; (四)负责数据采集平台的上报工作; (五)负责状态数据的管理工作; (六)负责数据采集平台的日常维护。 第七条各部门(单位)的负责人为数据采集的第一责任人,全

时代人物· Times Figure ·Management Vision 管理视野 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孙 瑜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作者总结了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的一些方法和认识。 【关键词】农业院校;规范化管理;实验教学;办学效益学生把从“做不到”的提高到“想得到”“讲得出”,把从“想得到”“讲得出”的,转化为理论教学中“做得到”的,是教材要强调的又一个内容。 2.2.3 熟悉阶段 就是高师学生通过四年学习都完成不了的动作和组合。如:复合跳、转、翻组合以及舞蹈中常见的毯技课动作——单蛮子、前后软翻、踺子等。这些训练内容虽然学生掌握不了,教材不能因为学生做不到而不选择,忽略对该动作做法的示范与介绍,相反要在该部分中增加教师示范内容,强化理论教学知识,渗透教学方法、步骤、要领,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介绍中,能想得到,讲得出、直至“做得到”,重视学生教学示范课的开设,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熟悉传授要旨。 3.教材的建设应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科学系统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系统的教材为前提条件。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却没有一套切实可用的教材。对教材科学系统地研究和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当代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加强舞蹈教育中的文化素养,使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要根据生源素质的特点,贴近中小学实际,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能够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舞台上是个合格的演员,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的水平。师范院校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敏锐的思维透视力、多层次结构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些构想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所常常面临、接触并且思考的问题。当然也清楚地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远不止这些。为此我们热切希望有关部门,在抓舞蹈的学术和理论研究的同时,抓好师范舞蹈基本功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任务,因为它是推动我国舞蹈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园地。让舞蹈教育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它将直接制约着舞蹈学科建设,影响着它的生存和发展。参考文献 [1]郜大琨、张勇、韩国跃.中国古典舞基训[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1989.2:4-5. 作者简介:程家跃(1958–),四川内江人,内江 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研究。 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如何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动物科技学院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着手,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新形势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1.1 管理体制的转变 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高校实验室就须打破单一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近几年学院为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实现实验室综合管理效益,一直在不断探索、改革。将原有的以教研室管理为模式的实验室进行调整、重组与新建,组建了以动科院管理为主的实验室新体系。 1.2 调整重组后的实验室新体系具有的特点1. 2.1 实验室的设置遵循了大学科、宽口径的原则,保证实验仪器的最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例如,将原来18个小而分散的实验室重组合并为3个跨院、教研室管理的相对集中的大学科实验室,克服了过去那种“小而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保证了实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1.2.2 专业课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本着专业发展的长远性和普遍性原则 对于那些涉及面窄小的专业课实验教学融合在大专业实验室中进行,不设置那种临时性“昙花”式的专业课实验室,尽可能避免造成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 1.2.3 新建了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体的动物科技公共实验室 以动物医学专业课为主体的动物医学实验室;以动物生产专业课为主体的动物生产实验室。设置了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动物生殖发育与基因工程研究所、动物疾病研究所、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医院等,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 基本要求。 在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方面,学院每年都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新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比如,为了全面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学院统一加强对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并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测试等多项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了校内资源的社会共享,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2.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举措2.1 抓好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动科院从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定、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的检查与考核评估到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进行了探索,强调“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并重,突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1.1 规范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 根据学校的总目标和总教学计划,学院制定出每门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每门实验课均有稳定的实验教材、讲义和教学指导用书。实验中心根据每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实验课程总表,并严格按实验课程表运行和检查,保证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 2.1.2 规范实验项目管理 凡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实验项目统一印制成实验项目卡片,规范每个实验项目仪器设备配套数和实验用低值易耗材料等相关要求和内容,划拨相应实验维持费、设备费,配备相应的实验指导人员和实验场地,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实验开出率。实验项目卡片也能反映出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也能为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统计有关数据、配备仪器设备提供依据。 2.2 实验环节的设计 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涵是训练环节,它覆盖了实验教学中的每个平台。 第一个训练环节即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目标主要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实现。第一个环节的实验教学一般是由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原理、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指导步骤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和帮助。这一层次的训练内容为:(1)基本教学规范、标准操作和演示观摩。还将由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答疑和帮助,初步培养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它解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性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按我们的理解,第一层次所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所指的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人才培养规格。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它明确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制、年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并对专业学习涉及的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析。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中从基本素质、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综合训练等课程进行描述。要求对专业教学过程制定详细实施进程计划。 表(1)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二、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专业课程建设要体现工作领域、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要求,公共课程建设要体现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要求。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的条件、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课程教学改革等环节的质量标准。 表2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三、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教材是实施教学质量保证的基本工具,教材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材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教材选择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尽可能选择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优秀教材或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的选择、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内容安排要便于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新颖,质量高。

四、备课质量标准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课程内容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准备工作。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备课环节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研究,对教材教学单元或教学章节内容的研究和取舍、对课程教学单元或教学章节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撰写、准备教具等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明确备课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真、深入研究教材,广泛猎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及时吸收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并组织到教学中。教师备课应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一般化,讲究备课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着力点”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内涵和分类:从范围来看,有宏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微观质量;从运行层次上分,包括理念层、制度层和操作层;从内容上来看,有学科建设、课程设计、教育教学、产学研合作和学生管理等。无论如何划分,笔者认为,要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把握“融合、特色和人本”三大着力点。 多元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体现在高校与行业、区域发展的外部融合和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融合。在高校内部,有学科融合形成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对复合型高端人才需要。 当前,大学分成12个学科门类、80个一级学科和358个二级学科。分科过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内蒙古大学将数学与物理融合,从1995年开始试办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数理专业点,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中科院等重点院所的欢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大使命,二者的结合将产生“1+1>2”的效果。比如,华中农业大学以“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为指导,将科研基

地和经费向本科生倾斜,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企业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基地或企业,结合教师课题开展实习。 特色是外界认知学校的一个符号标识。高校的特色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错位发展,后来居上”的后发型院校发展策略,是形成“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发展格局的有效措施。当前,高校的特色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采取倾斜政策,民委直属的院校生均拨款高于一般高校。比如,内蒙古大学招收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蒙语教学的学生,进行一年的大学预科教育,毕业生中有40%考取研究生,其中三分之二被985高校录取。院校特色与高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相关,最突出的是农林类、医学类、工程类、师范类、艺术类和综合类。北京林业大学在脱离行业后,在福建三明、河北平泉与沧州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习和产业上的联合。在地方特色方面,一些地方院校在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工商大学建设“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具有北京特色、中国特色的新型品牌食品、配料及其专用技术与工程装备,引导北京传统食品、特色食品与餐饮生产的现代化与标准化。 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体现的

附件一: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关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以及必要的说明等。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含实验台、桌、空调等)。 [3]“实习、实训基地”须满足下列条件:具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 [4]“期刊”指专业类期刊杂志。统计时,须按种类和年度装订成合订本,1本算1册。 [5]“电子图书资源”,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 [6]“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对于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也可计算在内。 [7]“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业的“专任教师”特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专任教师。 [8]“岗位资格”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新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9]“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教学文件”包括学校转发的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学校制定的教学文件(含教学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课程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 [12]“教学档案”是指在本科教学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字、声像等信息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工作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 [13]“主要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如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备课(含教研室集体备课)、教案编写、作业布置与阅改、课后辅导答疑、考试命题、考场监控、阅卷评分与试卷分析、实习和实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 [14]“签约就业”包括签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以及灵活就业。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种。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浅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共识。作为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需要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积极的思考,下面我将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的主体,并且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等表现出来的,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对教学质量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应当把握教学环节,做到提前备课,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由于不同课程及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针对所授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不应当只停留于所授课程,还应当广泛学习与之相关课程及学科知识,做到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程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巧。有的教师备课认真,上课也很卖力,讲课甚至讲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而效果却不见得好;而有的教师,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听得很高兴,效果明显要好得多,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大量事实证明了教学不是简单的力气活,也不是有几分辛苦就一定会有几分收获。好的教学方法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对提高授课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应不断摸索改进,以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还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关心学生的发展。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怎么样为学生领好路,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学习方向,为学生走入社会把好关,是作为教师应该肩负起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做到德才兼备,用良好的素养、渊博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学生。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且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体现。在许多的教学方法中一直强调“教”的方面,而忽略了“学”的方面,许多学生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抱怨“没有学到东西”、“学的知识没有用”,应该说“学”是内因而“教”是外因,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努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一)、学生应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做任何事情,态度决定成败,只有摆正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一个认为学习很有意义,喜爱学习的学生,当他(她)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时,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一个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时,往往表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1 总则 1.1目的 本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行为,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并为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提供依据。 1.2适用范围 依据本指南开发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适用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 1.3术语 1.3.1技能人才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1.3.2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各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1.3.3职业能力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1.3.4通用能力 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1.3.5专业能力 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1.3.6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3.7代表性工作任务 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岗位具体任务。 1.4编制原则 1.4.1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4.2操作性原则 各项要求应具体、明确、清晰、可实践、可检验。 1.4.3规范性原则 所用术语、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层次清晰。 2 结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五方面内容,其结构见下图: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结构图 3 内容及编制要求 3.1培养目标及编制要求 3.1.1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其中层级培养目标包括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3.1.2编制要求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国家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巩固拓展“质量工程”和“创新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和加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建设以促进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突破创新;丰富内涵,共享资源;分类发展,彰显特色;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包括专业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高职学生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教师教学促进、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发展等八个方面建设内容。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 第五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项目资金由市财政专项安排。 第二章项目建设内容 第六条专业建设项目指支持高校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提

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群建设项目:支持高校间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建设机制,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形成专业集群合力; 2.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支持高校强化优势特色专业,促进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紧缺专业及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农业和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 3.新专业建设项目:支持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办学目标加强新设置专业的建设; 4.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遴选部分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七条本科生培养项目指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课程改革项目: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本科生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高校开展多院系联合或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3.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创新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大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高职)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5.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资助北京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大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本科教学是学校生命线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是大学的生命线、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大学文化标签和品牌特征的主要载体。要牢牢把握教学的中心地位、质量的核心地位,强化本科教学是生命线的意识,强化内涵发展的意识,强化特色发展的意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强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意识。始终坚持政策向本科教学倾斜、经费向本科教学倾斜、人力向本科教学倾斜、服务向本科教学倾斜,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形势分析会议和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改革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教学工作早谋划、早布局、早实施。 二、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统筹 加强本科教学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保证教学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措施得以贯彻实施。建立协同全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教学联

席会议制度。提高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履行教学决策、咨询、评议、监督的能力,加强对校院两级落实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强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决策上的责任、权力和作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切实履行委员职责,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学校、学院和附属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对本科教学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校长、院长是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落实校院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定期研究本科教学、深入课堂一线听课的基本制度。本科教学工作的绩效要作为各个教学单位业绩的重要评价标准,本科教学的管理服务质量要作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的重要考评指标。 三、推动科研与教学结合服务本科教学 建立教育与科研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科技创新资源教学转化支持中心,及时将优质的科技创新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服务本科教学的教学资源,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建好现有的33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继续在科研学术平台中遴选建设一批新的创新教育基地。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优秀学者面向本科生开设学术报告和讲座,为大二学生开设研讨课(seminar),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落实客座教授、名誉教授为学生讲学的相关制度,设立专项经费持续开展面向本科生的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学术讲坛。各学院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强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统筹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四、推进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培养标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标准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1.1 职业理解与认识 1.1.1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和独特性,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1.1.2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1.2 幼儿保育、教育态度与行为 1.2.1注重保教结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2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1.3 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 1.3.1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3.2 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 专业知识 2.1 基础学科知识 2.1.1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2.1.2 生理学基础 2.1.3 计算机基础 2.1.4 外语基础 2.2 核心基础知识 2.2.1 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2.2.2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基础知识2.3 高级教育技术与能力 2.3.1 0-3岁早期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 2.3.2 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2.3.3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 3 专业能力 3.1 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 3.1.1 师幼互动能力 3.1.2 班级规则与班级氛围创建能力 3.1.3 教育环境创设能力 3.1.4 合理利用资源能力 3.2 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 3.2.1 合理安排一日环节的能力 3.2.2 及时处理幼儿常见事故的能力

3.3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 3.3.1 提供游戏条件、游戏材料的能力 3.3.2 引导幼儿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的能力 3.4 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 3.4.1 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的能力 3.4.2 观察幼儿的能力 3.4.3 灵活运用教育组织形式的能力 3.5 反思与发展能力 3.5.1 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的能力 3.5.2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 3.7 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4 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4.1 组织管理能力 4.1.1 强烈的责任感及自觉性 4.1.2 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 4.2 团队合作精神 4.2.1 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4.2.2 具有计划、协调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4.2.3 具备正确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摘要:找出和分析影响人才培養质量的因素是提高培養质量的前提。本文提出了教学中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效果七个方面存在的影响因素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学校特有的,而是高校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不是短期存在的,而是长期存在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不是可以忽略的小问题,而是要想提高人才培養质量就必须解决的、需要攻坚克难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養质量;影响因素;对策探析;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心地位问题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要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这在理论上和提法上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在学校办学的实际摆位上,却往往难以保证。近年来,各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体现最好的时期是本科教学评估的评建阶段和专家进校评估阶段,评估过后,往往又被别的热点所取代。大学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对诸多大学校长来说,要像重视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那样重视学生的培養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校长首先要对学校的发展负责。而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代表学校水平和影响力的主要是学科的排位和科研成果的多少,这些在评重点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各种大学排名中,在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方面,要比学生的培養质量重要,所以往往成为校长最大的压力和最迫切的追求,因而也成为学校办学的重点和热点。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的培養质量不直接挂钩,所以学校办学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难以放在学生的培養和发展上。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政策导向,在各类评价、评估、评审、评选中把教学工作和学生培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各类资源分配时把人才培養质量作为最重要因素,从而更好地体现和保证教学中心地位。 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问题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学,是培養学生,这也是没有争议的定论。然而实际中,高校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考核导向,特别是教师职称评审的导向。对诸多大学教师来说,要像重视学术成果那样重视学生的培養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个教师都要评职称。职称得到晋升,不仅涨工资,更是对教师本人学术地位的认可,因而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评委们评职称“画圈”时所依据的主要是可量化的业绩,是论文的篇数、科研课题的个数和获奖项目的多少。至于教学工作,只要没有被“一票否决”的硬伤,实际上存在的千差万别此时也难以区分开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职称评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报项目、评成果以及获得多种认可都需要职称头衔的环境下,教师的兴奋点和精力投入的热点不在教学上,而是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得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名43366)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

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 (三)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保障,推进内涵式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防止灌输式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生源对象,在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和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持续释放技术技能人才红利,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总结和推广国家示范(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成果和经验,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完善和巩固自身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