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人口比例最多的汉族之外,我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那么你们知道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是这样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看人户”:土家族婚姻,经媒人介绍,女方母女到男家进行探访,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时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样,缝双布鞋给男方,表示亲事说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终止。

“烧大香”:男女双方共同选定吉日,男方请人挑上糖、粉条、猪腿、龙凤烛、大香等茶食礼品到女家,燃烧大香,表示定亲。

“打婚床”:土家族人注重打婚床,以此象征男方富贵贫贱。打婚床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儿女聪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选用枣子树、柿子树等,意为早生贵子。婚床长六尺六寸、宽四尺六寸,含“福禄”之意,用红色打底刷漆。

“洞房争强”:土家族婚礼中,执事人宣布“ 拜堂已毕”,新郎就伸手揭新娘盖头帕,揭下来就意味着日后男比女强。而新娘则将盖头帕四角吊的铜钱咬住不放,以示不服,并使劲挣脱“牵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认为,谁先坐上床,以后这个家就由谁做主。

彝族

“鸡卦问亲”:威宁、赫章、水城一带彝族婚姻“凭证”。彝称

“呀取祖”。届日由媒人带男家父或母及随行人,备炒面、酒及布料等礼物去女家行“烧鸡吃”仪式。女家杀公、母鸡各一只招待,吃鸡时请长者看鸡卦以卜婚姻吉凶,用红绿丝线将鸡卦扎成两对,男女双方各持一对,作为婚姻凭证。

“半路放马”: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时,行“半路放马”仪式。将新娘扶下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双方是邻居,也要绕道来举行“放马仪式”。其家教观念认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后,其灵魂想回娘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娘家祠堂。

“踩鸡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门口时,由送亲的亲兄弟扶下马,男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牵着手,跨过放在地上的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鸡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丢布礼”:定亲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备一段蓝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门,新郎将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将布匹围在新娘腰间,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亲”: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亲。遵义、仁怀等地,迎亲队伍由男子组成,在媒人、押礼先生带领下前往女家迎亲。

“ 过门换三双鞋”:在迎亲这天,新娘要换三双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男家门口时再换一双鞋。这习俗意味着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瑕。

“打湿亲”:新娘娶进夫家时,跨门进屋,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人。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有“行走”、“装香”、“报日子”等习俗。

苗族

“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爱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习俗。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歌“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小伙则追赶姑娘,边跑边追。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愿意让小伙抢走,表明有爱慕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 :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背带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表明自己未选定对象。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歌、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每年初,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歌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歌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爱慕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态度。女方回应,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会为拒绝。

布依族

“榔梢”:逢赶场或年节日,男女青年来到集镇上唱歌、弹月琴、吹木叶,挑选意中人。小伙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达自己的意愿。姑娘若对小伙子满意,便双方继续对歌。增进了解。

“甩糠包”:“糠包”内装五颜六色的谷糠,外由彩线缝成。姑娘们手拿糠包向对面小伙子们甩去,寻求意中人。在多次抛糠包的过

程中,增进了解。若姑娘对某一位小伙子有好感,就将随身带的小礼物赠送给对方。

“打报古”:“报古”是布依语中对男性接亲者的称呼结婚时,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枪等投向男性接亲者。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要荷包”:都匀布依族婚俗。闹新房时先唱“荷包歌”,两人一对,一个主唱,一个帮腔。唱满1 2首“荷包歌”才得一个荷包。荷包里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参加唱“荷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侗族

“行歌坐月”:侗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岁时,三五个姑娘,不分辈分,聚在一起,或做针线或纺织;男子携牛腿琴和琵琶,结伴前往姑娘家唱歌作乐,深夜以至黎明才散。有的地方叫“爬窗”、“坐仓脚”、“晾月”、“走寨”等。

“讨糖”:男女青年在“ 玩山走寨、行歌坐月”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同意就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回答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 通过“讨糖”,姑娘离开,小伙紧追上去。若姑娘已有意中人,就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

“踩脚后跟”:黔东南一带侗族青年的交往活动。侗族小伙看上姑娘,就会在赶场的时候,跟在身后故意踩对方脚后跟。对方中意,跟着小伙走。不中意,就不理睬。小伙发现对方不跟出来,再进场另觅对象。

“吃细茶”:侗族男女青年相好,征得家长同意,就择定吉日,男方带糖和细茶登门。女方父母将糖摆列桌上,将细茶泡好,请族中长辈和亲友来吃,表示女儿订婚。此后有人提亲,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妹崽已吃过细茶了。”

“吃新人茶”:侗族青年结婚之日,喜气洋洋的洞房内,桌上都摆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贺喜的客人。客来,唱歌或说吉利话。新郎新

娘将香茶斟满,托起红漆茶盘送茶给客人“吃新人茶”。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藏族的春节习俗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简单介绍 以56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为题,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礼仪。 第一族:汉族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其风俗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汉族人讲究孝道,尊敬长辈是他们的传统美德。在传统的婚礼中,汉族人会举行盖盖头、喜酒、嫁娶等仪式。除此之外,汉族人还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他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第二族:壮族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热爱歌舞和体育活动,他们的歌舞《八桂大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大舞蹈。在婚礼上,壮族人会进行“拜堂”、“拜天地”等传统仪式,新娘还会进行“过铺”和“跳龙舞”,寓意幸福和快乐。 第三族:满族 满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满族人重视家庭和亲情,他们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会互相敬酒,并进行“拜堂”、“过门”等传统仪式。满族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他们会祭祀祖先,并进行踏青游玩等活动。 第四族:回族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重视礼仪和宗教仪式,他们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会进行“阿訇”主持的婚礼仪式。在宗教方面,回族人会进行斋戒、朝拜等活动,尤其是在斋月期间,他们会进行全天的禁食。 第五族:藏族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礼仪。他们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此外,藏族人还有重要的节日——藏历新年,他们会进行祈福、舞蹈、唱歌等庆祝活动。 这只是介绍了其中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礼仪,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和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和尊重这些多样性,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3. 藏族: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 5.阿昌族:阿昌族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哈萨克斯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

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 1

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

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 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 各个民族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礼仪,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各个民族的一些礼仪吧! 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 1、蒙古族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回族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藏族 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

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维吾尔族 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苗族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彝族 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7、壮族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汉族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一、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二、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我国少数民族待客礼仪

我国少数民族待客礼仪 蒙古族:客人到时,主人全家出门躬身相迎,让出最好的铺位,献上最美的奶品肉食。 景颇族:过往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邀回“帮吃”。主人自己的酒筒、烟盒都递给客人享用,客人一一品尝,主人高兴。 阿昌族:招待陌生远客很隆重。客人饭后若要付钱粮主人会不满意。 布朗族:常以享有盛名的清菜,花生、烤红薯等待客。 达斡尔族:宾主见面时互相行礼。男人打千请安。妇女请安,即两腿并拢屈膝,手放膝上,稍低头。晚辈见长辈要施“装烟礼”,即将自己的烟装入长辈烟斗,点燃后给对方。 鄂温克族:按传统礼节向客敬奶茶,品尝鹿的胸口肉、脊肉、肥肠和驯鹿奶。 东乡族:主客上炕首坐,献上盖碗茶、面饼和辣子炒洋芋。吃饭时请客品尝油香,抓羊肉等。用鸡肉待客时,先请客吃鸡尾,表示尊敬。 哈萨克族:来客时,主人远迎。放毡房时,主人揭帘让客。进毡房后,由左方按客人、主人次序入座。 佤族:主人和客人席地促膝而坐。主人敬酒时,先以中指沾酒一滴弹在地上,以敬祖先。接着先自己饮一口,然后再敬祖先。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去接酒筒。主人杀鸡相待,客人要把鸡头敬给主人,以表答谢。

维吾尔族:与客人见面时必须握手问候,互道:“撒拉木”或“亚克西姆塞斯”(意为你好)。送礼时都双手捧上,以示盛情。 珞巴族:通常用干肉、奶渣和玉米酒待客。进餐前,主人照例先饮一口酒、先吃一口饭、先吃一口菜,以示食物无毒,让陌生客人放心用餐。 白族:送礼必须带“6”字。男家送订婚礼,钱不管多少,一定是16、26、60、160等;生日礼送酒6瓶、16瓶均可。 独龙族:路上遇见客人,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向右发出笑声,以示问好;客到,一家老少躬身以笑相迎;客去含笑目送出村外。文章摘自:58食品网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人口比例最多的汉族之外,我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那么你们知道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是这样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看人户”:土家族婚姻,经媒人介绍,女方母女到男家进行探访,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时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样,缝双布鞋给男方,表示亲事说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终止。 “烧大香”:男女双方共同选定吉日,男方请人挑上糖、粉条、猪腿、龙凤烛、大香等茶食礼品到女家,燃烧大香,表示定亲。 “打婚床”:土家族人注重打婚床,以此象征男方富贵贫贱。打婚床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儿女聪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选用枣子树、柿子树等,意为早生贵子。婚床长六尺六寸、宽四尺六寸,含“福禄”之意,用红色打底刷漆。 “洞房争强”:土家族婚礼中,执事人宣布“ 拜堂已毕”,新郎就伸手揭新娘盖头帕,揭下来就意味着日后男比女强。而新娘则将盖头帕四角吊的铜钱咬住不放,以示不服,并使劲挣脱“牵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认为,谁先坐上床,以后这个家就由谁做主。 彝族 “鸡卦问亲”:威宁、赫章、水城一带彝族婚姻“凭证”。彝称

“呀取祖”。届日由媒人带男家父或母及随行人,备炒面、酒及布料等礼物去女家行“烧鸡吃”仪式。女家杀公、母鸡各一只招待,吃鸡时请长者看鸡卦以卜婚姻吉凶,用红绿丝线将鸡卦扎成两对,男女双方各持一对,作为婚姻凭证。 “半路放马”: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时,行“半路放马”仪式。将新娘扶下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双方是邻居,也要绕道来举行“放马仪式”。其家教观念认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后,其灵魂想回娘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娘家祠堂。 “踩鸡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门口时,由送亲的亲兄弟扶下马,男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牵着手,跨过放在地上的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鸡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丢布礼”:定亲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备一段蓝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门,新郎将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将布匹围在新娘腰间,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亲”: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亲。遵义、仁怀等地,迎亲队伍由男子组成,在媒人、押礼先生带领下前往女家迎亲。 “ 过门换三双鞋”:在迎亲这天,新娘要换三双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男家门口时再换一双鞋。这习俗意味着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瑕。 “打湿亲”:新娘娶进夫家时,跨门进屋,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人。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有“行走”、“装香”、“报日子”等习俗。 苗族 “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以展示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一、壮族的芦笙舞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壮族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芦笙舞。芦笙是一种传统乐器,音色高亢激昂,常用来伴奏壮族舞蹈。壮族的芦笙舞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婀娜,富有热情和豪放的气息。 二、藏族的哈达送礼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因生活在高原地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在藏族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人们会互相赠送哈达,以示亲情和友谊。哈达是一种白色丝绸,在藏族文化中被视为祝福和吉祥的象征。送哈达的过程非常庄重,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对他人的尊重。 三、朝鲜族的婚俗习惯 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婚礼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朝鲜族的婚礼上,新郎必须向新娘家族献上锦衣,以示对新娘家庭的敬重和感激。新娘家族也会准备丰盛的酒席,以示欢迎

和祝福。整个婚礼过程热烈而庄重,彰显了朝鲜族人民热爱家庭和重视礼仪的精神。 四、维吾尔族的迎娶仪式 维吾尔族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婚礼仪式独特而庄重。在迎娶仪式中,新郎会穿上精美的传统服装,骑着美丽的马匹前往新娘家。新娘则会戴上华丽的头饰,整个仪式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在节日和婚礼上,维吾尔族人还会集体跳迪卡舞,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五、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盛大的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重要活动。在火把节期间,人们手持火把,绕着火山口或居民区绕行,载歌载舞,表达对来年丰收和幸福的美好期盼。整个节日气氛热烈而热闹,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勇气。 以上只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更多不同的习俗和节日,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为中国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国的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让我们一起珍爱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共同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

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

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 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 导读:纳西族: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关系老人,热爱父母,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礼节,讲究信义,谨慎行事,是纳西族人的处世方法。在社…… 纳西族: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关系老人,热爱父母,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礼节,讲究信义,谨慎行事,是纳西族人的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视对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生态的保护,凡践踏庄稼、毁坏森林、污秽水源等,都会遭到公众舆论的反对,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惩罚。 东乡族: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需躬身问安;对老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客人来访,请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用家中最好的`茶饭招待;如用鸡肉待客,则必将鸡尾让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与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盛饭、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景颇族:对客人来访,无论生人或熟人,都要热情的留食留宿;若客人来访,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挂包等物挂在客房里便可先去办事,主人回家看见客人的东西就会备上丰盛的酒饭,等客人回来享用。与人见面,尤其是亲朋好友相遇,必将自己筒帕里装的酒、沙枝、草烟等相互传递,请对方品尝,表示敬重和亲热;在农闲时或节日里,人们通常带一些礼物互相拜访,以示团结祝贺友好往来。对孤儿寡母或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大家都会关心和帮助。 柯尔克孜族:好客,讲礼貌。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互与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而以羊头待客为最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在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迁居时,邻里之间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别好迎送。 土族:尊老敬长,在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好,对朋友忠

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

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 中国区域广泛,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也各不相同。五十六个民族,因此结婚的习俗也就特别繁杂,随之时代的变迁,有很多特色的婚俗已经消失殆尽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 1、云南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头 是中国云南双江县的拉祜族妇女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她们认为光头更好看。传说,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善长打猎,每次男人出去打猎,妻子也要去帮忙。为了防备在打猎中被猴、熊、虎、豹这类动物抓住头发,都把头剃得光光的。 现在,拉祜族妇女已经不再和男人一起进山打猎,但她们仍觉得剃光头舒适、卫生、不妨碍劳动,同时觉得这是民族妇女美的标志。因此,姑娘们从结婚之日起就把头剃得光光的。 2、云南普米族:出嫁忌回头 在中国云南普米族的婚俗中,也有许多禁忌。在迎娶新娘时,不能当天进男家,只能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留宿一夜﹙如新娘、新郎相隔很近,能在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把新娘子接到男家,可以不留宿野外),男方要先搭好木棚,留宿之夜男方家和村子里的人都可以前去游玩、作伴。入睡前由主人烧香,念上几句祝词,一般不举行什麽仪式。另外,新娘在出嫁途中不能回头张望,是一心向着夫家的象徵。新娘子不能骑骡子和穿白衣服。是出于对生育和忌白的表现。3、满族:结婚抢吃饺子 满族的婚礼很有特色。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的饺子,然后才由新娘的兄弟、叔婶护送上车,这叫押车。到了婆家,便在新房举行结婚仪式。新房的外屋开始煮上了大、中、小个头不等的子孙饺子。不等饺子煮熟,前来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便一齐去抢饺子,气氛十分热烈。但是不论怎样抢,都会给新娘、新郎留下一碗。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 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待客交友的基本礼仪。擅长制作的美食有乳扇、生皮、雕梅等。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是“三月街”。 尼族 主要分布在元江和澜沧江之间,服饰以黑为美,各地区有差异。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名族,擅长各类乐器、舞蹈、民歌。比较有特色的民居是“蘑菇房”,另外哈尼族非常善于利用梯田种植水稻,他们的精神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千年不变的辛苦劳作,改造者大地山川的面貌,可以说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梯田。 傣族 很多学者常将傣族分为水傣、旱(汉)傣、花(腰)傣,其实这是错误的,傣族只有一个种族,只是因居住地不同,服饰和生活惯稍有差异而已。

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因此为成年的男童都要到出家受沙弥戒,三、五年后可还俗,未出家者将会被视为未成年或者没教养。 傈僳(lisu)族 主要居住在怒江一带,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傈僳族还是一个非常重恩情的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拉祜(lahu)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得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人喜欢黑色,因此衣服大多以黑布为底,镶秀各种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民族美食有竹筒烧饭、烤肉。 佤(wa)族 佤族各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司岗”意为洞,“里”为出来,它是佤族对本民族古生活的回忆。 满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下是我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一些了解。 1. 藏族风俗文化:藏族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 举办盛大的祈福仪式,如藏历新年、白玛赛马会等。藏族人还以婚礼仪式著称,结婚时, 男方要向女方家庭表示诚意,提供一定数量的牛、羊、金银器皿等礼物。 2. 傣族风俗文化: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如 泼水节、火把节等。泼水节是每年四月傣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净污浊、祈求新年吉祥。而火把节则是祈祷五谷丰收的仪式,人们手持火把绕山而行,形成壮观的 场面。 3. 朝鲜族风俗文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有自己的婚礼仪式,新娘要穿上华丽的朝鲜族传统装束,新郎则要带 一顶有羽毛和丝线装饰的帽子。朝鲜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如牛皮鼓舞、融 剧等。 4. 瑶族风俗文化: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和节日。 瑶族女子着装华丽,有特色的是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镶嵌有白水晶和珠宝的传统服饰。 瑶族还有自己的舞蹈和音乐,如花灯舞、锣鼓舞等。瑶族人还讲究礼节,大事小事都要举 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5. 维吾尔族风俗文化: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他们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之一。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男子们会穿上精美的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在婚礼上 进行舞蹈表演。维吾尔族还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若加孜节、库尔班节等,人们会相互祝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6. 哈萨克族风俗文化: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他们是中国著名的 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在节日和婚礼上,会举行富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哈萨克族还有自己的民间乐器和舞蹈,如马头琴、阿依帕木舞等。

少数民族婚俗礼仪

少数民族婚俗礼仪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婚俗礼仪方面都具有各自独 特的传统和习俗。以下是几个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介绍。 藏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礼仪极为庄重和丰富。 1.求婚:传统的求婚方式是男方派人前往女方家做婚姻提亲。求婚者 要带上礼物,通常是一块白色哈达和少量珠宝首饰。如果女方家同意,就 会为男方送上一个红色的回礼哈达,表示接受求婚。 2.聘礼:婚事确定之后,男方会按照一定的规定准备聘礼,聘礼包括 各种蔬菜、肉类和奶制品等。此外,还会准备一些酥油茶、糌粑、高崴, 以及面团制作的“人”和“羊”,象征着美好的前程和丰收。 3.婚礼:婚礼通常在农历八月至九月之间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要 互送礼物,女方要为男方织一块羊羔绒手套,男方要为女方制作一把藏刀。婚礼当天,男方家会提前准备婚房,将房间布置得非常漂亮。在婚礼上, 男女双方会穿上藏族传统服装,进行舞蹈表演和歌唱,并进行祭拜仪式。 结婚后,新娘会搬到男方家,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婚俗礼仪也非常独特。 1.拜天地:在朝鲜族婚礼开始之前,新娘会先到新郎家拜天地。新娘 会将祭品摆放在地上,然后跪拜天地神灵,祈求婚姻幸福美满。 2.迎亲:在新娘完成拜天地之后,新郎会亲自去接新娘回家。迎亲的 队伍通常会有鼓手、吹箫者和舞者等,整个队伍热闹非凡。 3.敬茶:在新娘进入新郎家之后,酒席开始举行。这时,新娘要向长 辈敬茶,表达敬意和尊重。

4.投喜糕:朝鲜族婚礼上,还有一项传统仪式叫“投喜糕”。新娘要 将喜糕投向室内的一个角落,谁吃到这块糕点,谁就能早日结婚。 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其婚俗礼仪富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 1.娶亲:在哈萨克族传统婚礼上,新郎需要带领一些朋友和亲戚一同 前往新娘家。到达新娘家后,新郎要履行一系列的仪式,如赛马、胡楞子(哈萨克族传统的一种棋类游戏)等,并送上一段阿達尔(哈萨克族特产)作为聘礼。 2.婚礼:哈萨克族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或更久。婚礼当天,新娘会穿 上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婚礼上会进行舞蹈表演和歌唱。同时,还会有马 术表演和射箭比赛等传统活动。 3.新房建设:在哈萨克族婚礼后,新娘要迁入新郎家。在迁入之前, 新郎需要提前建好新房。新房通常是由亲戚和朋友共同建设,准备家具、 床上用品等。 以上是几个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介绍,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婚 姻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展示了中 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少数民族风俗

少数民族风俗 1.送龙节。 送龙节是傣族特有的节日,每逢盛世、庄稼好、生活富足时就举行送龙节。 所谓“送龙”是送祭品给龙神,意为龙神开恩照顾,带来好日子,所以要报谢龙神。 春节之前,由佛爷出面组织,家家户户有的送美食,有的送衣物,将各类物品送到佛寺后,佛寺组织巧匠编扎“龙宫”,佛爷念经、祭祀,把各户送来的礼物扎放在“龙宫”上。 再次举行仪式后,把“龙宫”放在竹筏上,让竹筏在一片祝祷、诵经声中漂流而去,就算“送”给龙神了。 2.花朝节。 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我枉为汉族人了,居然今天才知道……)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3.三月三,土家族的情人节,布依族的地蚕会,瑶族的干巴节,侗族的花炮节,畲族“传统的节日”等等! 4.泼水节,四月十三日-四月十六日(具体按傣历算)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其中的习俗分别有泼水(分文泼和武泼),浴佛,丢包,赛龙舟,放高升,孔明灯,边交会,歌舞活动。 5.火把节。 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6.六月六,是苗族祭祀先祖的日子,同时也是他们的山歌节,壮族的六郎节,哈尼族的六月节,也是布依族的传统佳节。 7.尝新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吃新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 尝新节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 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8.唢呐节。 “八月八”是镇远土家族主要节日和民俗。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乔迁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 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天葬——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另外,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维吾尔族 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少数民族的习俗

少数民族的习俗 1、壮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节,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2、壮族-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3、侗族-侗年。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4、仫佬族-走坡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

5、彝族-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2 各民族春节风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下面就让我 们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吧。 1. 傣族 傣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有着丰 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水花节。水花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4 月中旬举行。在这一天,傣族人民会相聚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泼水、舞 龙舞狮、赛龙舟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欢乐。水花节是傣族人民欢度新年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傣族文化魅力的舞台。 2.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等地。蒙古族有着浓厚 的民族特色,其传统的游牧生活和骑马文化被世人所熟知。每年的那达慕是蒙古族的重要 传统节日之一。那达慕是蒙古语,意为“娱乐、嘉年华”。在这一天,蒙古族人民会举行 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摔跤、蒙古包篝火晚会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 祈福。那达慕节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的盛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 来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 3.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著称。哈尼族有着独特 的风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山坡上开垦出的 一片片梯田,以其壮美的景色和千年不衰的农耕文化而著称。每年的4月至5月是哈尼梯 田的最佳观赏季节,此时,梯田里的水稻已长成一片片翠绿的海洋,让人赞叹不已。哈尼 梯田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的生计所在,更是展示哈尼族文化和传统农耕智慧的载体,吸引了 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4. 彝族 彝族是中国云南、四川等地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著称。彝族 有着独特的婚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羌婚”。羌婚是彝族的一种特殊婚礼仪式,通常在每年3月至4月举行。在羌婚仪式中,新郎会骑马带领着群众和音乐队来到新娘家,随后在新娘家进行各种传统婚礼仪式,如互赠礼物、喝酒劝酒、唱歌跳舞等。羌婚不仅是 彝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更是一次展示彝族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精神的盛大仪式,吸引了众 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关于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关于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卫生、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讲究团结互助,邻里有事,大家相帮,猎获野兽,见者有份,正如俗话说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做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人民普遍的社会风气。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通有无。过节时,人们还要带上好酒好菜进行聚会,开怀畅饮,载歌载舞,以示团结和友爱。 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房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鸡头象征

少数民族的风俗

少数民族的风俗 少数民族风俗:献哈达、火把节、赛装节、尝新节、祭火、丰年祭、满族填仓节、壮族牛魂节、三月三、朝鲜族老人节、关门节。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对方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2、火把节 火把节,一些民族又称星回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的节期一般是在农历的六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其主要的活动有斗牛、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3、赛装节 赛装节即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 4、尝新节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白族农家又喜气洋洋欢度本民族的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5、祭火 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6、丰年祭 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丰年祭又称为“丰收节”、“丰收祭”或“收获节”,在每年秋收季节举行,为期一周左右。

各少数民族待客礼仪

各少数民族待客礼仪 朝鲜族社交礼仪 朝鲜族喜用狗肉招待客人。有客人来,买一只狗,宰杀后带皮煮成狗肉汤,配上凉拌菜,招待客人饮酒,撕狗肉吃,喝肉汤。 制作狗肉汤时,要用煮狗的原汤,加熟狗肉丝、精盐、辣椒面、香菜、葱丝、熟芝麻,调制好,再随意配酱油、芥末酱、韭菜花及辣椒面,鲜咸辣,其味极煮好的狗肉撕成丝,加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肉香不腥,香辣爽口。煮熟的狗心、腰子、肝等切成片,也可以加上述调料,拌成菜肴,这些也都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酒肴。 阿佤族以水酒敬客 佤族待客礼仪。阿佤族人多饮以小米、麦子、谷子、白薯等酿成的水酒。饮时以一竹管插手入酒坛轻轻吸入口中。敬茶时主人多先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顾虑,然后遂给客人自饮. 彝族人的全席待客 彝族人热情好客。客人来后,要按客人的尊重亲疏,分别宰杀牛、羊、猪、鸡等到牲畜款待。而且所杀牲畜必尽煮之,并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及杂碎均一一捧于客人面前,名曰“全席”,以此表示主人的诚心待客。 热情待客的克孜族 克孜族人民十分好客和注重礼节,对于有客来访,不论认识与否,都热情接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主人把客人引进“勃孜吾”(毡房),坐定以后,就亲自端着水盆、水壶请客人洗手,并端上奶茶、炸油果等茶点奉敬。吃完点心,主人马上端上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请来客中的长者先吃羊头肉、羊尾油和胛骨肉,表示尊敬。客人们用刀割一些先行品尝,再割几块回敬给客人,然后主妇端上“油红”(油甜米饭);“抓饭”等,宾主共同饱餐一顿。 鄂伦春族社交礼仪食俗 鄂伦春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不论是本民族还是外民族的人,只要来到他们的乌力楞,都要把客人请到自己的仙人柱里落座。先向客人敬酒敬烟,然后用酒和手把肉招待。主人敬酒,客人不能拒绝,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客人喝醉了;他们认为是对主人的高度尊敬。饮酒时,主客同用一个桦树皮碗或酒缸子。主人先请客人饮,客人回敬主人,然后再从主人开始向右轮,依次饮酒。 布依族待客礼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