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3、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重点】:

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自学检测。

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____教育上主张____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不亦说( ) 乎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曾( )子罔( ) 殆( )

诲( )女( )知之乎弘( )毅( ) 凋( )

二、参照注释,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1、第一则:重点词语翻译:

子:___ _ 时习:____ 说:____

愠:____ 君子:____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吗?”

翻译()

内容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 )

第三句讲的是学习的(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2、第二则:重点词语翻译:

吾:______ 日:______三:__ ____省:__ __为:____ __

谋:______忠:____ __交:___ ___信:____ __传:___ 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重点词语翻译:

故:___ ___知:____ __可:___ ___以:___ ___为:___ 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论语在学习方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第四则:重点词语翻译: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5、第五则:重点词语翻译:

诲:______女:_____ _知之:___ __为:______是:__ 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课后作业】

1、背诵这五则论语。

2、继续掌握这五则中未掌握的字词及句子。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当堂训练】

一、孔子和论语。

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诲女知之乎?( )

7、是知也。(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

4《论语》十二章 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无答案)

第二单元第4课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预习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3、了解孟子及《孟子》,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2、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请你好好准备一下吧!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称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二、《大学》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南宋朱熹把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三、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书。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仁政思想——亲民、用贤良、尊人权、同情心、保民而王 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4、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 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装 订 线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 , 名,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 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 ...罔()殆() .. 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 .. (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 .. (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 ... (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疏食,饮水()()()(...... (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 ..诲.)) )))) ))

(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 (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 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二章学案

高一《论语》十二章学案 一、《论语》 《论语》是记载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和《》,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经”) 二、理解重要字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情境默写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 2、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用“,”鼓励人们就算死也应该追求真理和道义。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5、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6、《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与《论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的句子。 7、《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四、《论语》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学案 人教 7 语文上:《〈论语〉十二章》 学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质疑探究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论语》十二章复习学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学案 (第9-10课时) 一、课文理解 (一)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资料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学案 一、识记文学常识: 1、《论语》由编写而成,主要记述 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并成为“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识记重点实词 1. 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传不习乎 7.三十而立 8.四十不惑 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 13.可以为师矣 14.人不堪其忧 15.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6.饭疏食饮水 17. 曲肱而枕之 18.择其善者而从之()

19.子在川上曰() 20.逝者如斯夫()() 21.不舍昼夜() 22.三军可夺帅也() 23.博学而笃志() 24.切问而近思() 三、掌握虚词“且”的意义及用法 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与”“及”等 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不义而富且贵 2、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而且”“尚且”等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且焉置土石 3、副词,表示将要发生,相当于“快要”“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识记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3.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六、按要求默写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单位(盖章): 教 案 纸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装 订 线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单位(盖章): 教 案 纸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 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 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 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 学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 ōng) 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l学生

10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习重点】: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箪.(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曲肱.而枕之() 4、人不知而不愠.()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而不惑.() 10、于.我如浮云() 11、不逾矩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人不堪.其忧() 15、逝.者如斯夫() 1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不舍.昼夜() 18、饭.疏食 ..饮.水.()()()() 19、切.问而近思() 20、匹夫 ..不可夺志也() 21、博学而笃.志()

22、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一、通译每则《论语》,讨论归纳每则《论语》各属于谈学习方法,谈学习态度,谈思想品德修养(修身做人)的哪方面内容,请具体分析。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品德修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你怎样理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三、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当堂检测】 一、翻译下列语句。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前六章。 ②理课文前六章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目标 3.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其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逾.矩()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 一箪.食()曲肱.() 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案) 1.朗读前六章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解释重点的字词,并小组合作翻译整个句子。 (1)要求:准确、通顺。 (2)方法: 对译---一一对应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删减——删除省略无意义词保留---直译专有名词 增补----成分补充调整-----调整语序 示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作:学习后再按时温习知识,不也很愉快吗? 2.用课文中前六章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做人上有哪些主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3.找出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四、当堂检测: (一)对于学习和思考,孔子阐述了两者怎么的关系? (三)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设计

11《论语》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 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 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篇,五经是指《》、《》、《》、《》、《》。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 二、字音、字形、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志()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4)吾日.三省 ..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 (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 ..() (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 ..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 (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 (18)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19)饭.疏食 ..饮.水.()()()() (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 (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逝.者如斯夫 ..()()()(25)不舍.昼夜() (26)三军 ..不可夺志也() ..可夺.帅()()(27)匹夫 (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