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xx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4--106 页数学广角内容。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培养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难点: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脑筋急转弯,想不想挑战一下你自己?1.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3,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排有共有几个小朋友?

2.小明说他家有两个爸爸还有两个儿子,可他又说他家只有 3 个男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爸爸在这里有双重的身份,他既是爸爸,也是儿子,所以只三个人。刚才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佩服,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你们会更棒!

二、在游戏中体验“重叠”

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装

水果”(板书)。往哪儿装呢?往圈里装。我在想,如果是乱装,那谁都会,就没意思了。如果大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圈里成功装上水果,那才是最棒的。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完全重叠。

游戏内容:把1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 1 个。(请生上讲台装,自己画圈)

(生操作后)一起来检查一下,红圈里有没有 1 个苹果?蓝圈里呢?这个方法太有创意了,难道不该得到一点掌声?师小结:不能增加苹果,我就动圈的主意。面对复杂的问题,能换一个角度思考,多好的方法呀!

2、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部分重叠。

游戏内容:把3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 2 个)(学生展示装法)师:老师觉得你们太厉害了,怎么就想到要在这儿放一个的?(生答)师:在两个圈的重叠部分放一个苹果,既可以和左边的苹果凑成两个,又可以和右边的苹果凑成两个,真是两全齐美呀!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两个圈,每个圈里都装了 2 个,应该是 4 个呀,怎么只有 3 个呀?(重叠了一个, 4 个就变成3 个了)这个事实教育我们思考问题绝不能只看表面,有可能存在重叠,是吧?

重叠有趣吧?我们就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取个名字,叫“有趣的重叠”,老师

把它写下来。(板书:有趣的重叠)

4、师指着图:在100 多年前,有一个人和你们一样会动脑筋,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他最早想出了用这样的图来表示重叠,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图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如果你们比韦恩早出生,那这幅图可能就要用你们的名字来命名了。

三、借助直观图,分析解决问题

韦恩图太有意思了,它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哩!想看吗?1、(课件出示:三(1)班参加跳绳的有9名同学,参加踢毽子的有8 名同学参加这两项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师:如果我说参加两项的同学肯定有17 名,同意吗?到底是多少人呢?请孩

子呢们翻到数学书第104 页,自学例 1.(生自学,师巡视)

2、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左边的月芽形图表示什么?右边的月芽图又表示什么?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很好的字。(板书:只……)

师:中间重叠的部分又表示什么?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关联词来说?(既…??又??…)

师:说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

3、我们已经清楚了各部分的含义,那谁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参加两项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的每一个算式都要求讲透算理。)

师强调:无论用什么方法,重叠部分只能算一次!!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课件)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问题?同学们学会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运用我们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吧!

1、动物运动会:第105 页(做一做第1题)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不错,从集合图中获取信息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去动物王国看看吧。

动物王国准备举行一场冬季运动会,看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边说名称边说参加的项目)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把动物序号填在相应的圈内)

2.争做学习之星:(第106页第1 题)孩子们帮助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咱们再到水果店看看。

(1)水果店昨天、今天进水果的情况

(2)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进了香蕉、梨子、菠萝、桔子)(3)两天共进了多少种水果?

学生列式:5+7-4=8 5-4+7=8 说说怎么想的?

3、算一算:孩子们,你们表现得真棒!还敢继续接受挑战吗?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三(2)班会骑自行车的共有27 人,会打羽毛球的共有25

人,两项都会的有8 人。会骑自行车的和会打羽毛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4、看谁最聪明:三(1)班共50 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30 人,参加

数学兴趣小组的有32 人,每人至少参加了其中一项。同时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有趣吗?难吗?说它有趣,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宝——画图。其实,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又何止我们见到的这些,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可能会有别样的感受。(课件演示图片)

作业:

1、三(2)班28人参加绘画组活动,19人参加航模组活动,其中有8人两个组都参加了,还有 4 人一个组也没有参加,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妈妈买了3本笔记本和 1 枝钢笔共21元,如果买 1 枝钢笔和 2 本笔记

本就要付18 元,1本笔记本和一枝钢笔各多少钱?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题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题 一、填空。 1、明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明明排第9,从后数起明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人。 2、王刚爱吃的水果有:苹果、梨、枣、香蕉、葡萄。李磊爱吃的水果有:桃、苹果、草莓、枣、石榴。他们都爱吃的水果有()种。 3、三(1)班参加歌唱兴趣小组的有12人。参加舞蹈兴趣小组有1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8人,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有()人。 4、三(3)班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漫画大王》的有37人,订《红树林》的有29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人。 5、看右图回答问题。 喜欢篮球喜欢足球 16人8人15人 (1)一共调查了()人。 (2)喜欢篮球的有()人,只喜欢足球的有()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人。 二、选择。 三年级(2)班有56名学生,这个月进行了两次数学测试:第一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6,9,15,16,27,33,56;第二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7,9,16,27,36,40,48,51,53。 1.第一次得100分的有( )人。 A.5 B.7 C.9 D.3 2.第二次得100分的有( )人。 A.5 B.7 C.9 D.3 3.两次都得100分的有( )人。 A.3 B.5 C.7 D.9 4.只在第一次得100分的有( )人。 A.2 B.3 C.4 D.6 5.只得过一次100分的有()人。 A.15 B.13 C.10 D.9 三、解答。

1、请把小动物们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1)把参加美术和科技小组的学生名单填在相应的圈内。 参加美术小组科技小组 (2)参加美术小组的有()人,只参加科技小组的有()人,两种都参加的有()人。 (3)三(6)班学生参加美术和科技小组的学生一共有()人。 四、解决问题。 1、学校组织看文艺表演,东东的座位从左数是第7个,从右数是第10个,这一行有多少个座位? 2、三(1)班有50人,其中25人喜欢吃苹果,22人喜欢吃橘子,13人既喜欢吃苹果又喜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课前活动:李老师知道咱班同学是最有礼貌的。可李老师还希望咱班的同学是最勇敢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用害怕。这节课李老师将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你们还怕吗?你们敢表达吗?期待你们精彩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师;咱班的同学既是文明、勇敢的,又是聪明、智慧的,所以老师就给 大家带来了一个充满智慧 ....的故事。想听吗?请把目光投向大屏幕。

【大屏幕:理发师的困惑】 师讲解:有一天,理发师正在 ..”一声响, ..给客人理发,就听门“吱扭 “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理发师正忙着头也没抬说:“好的,两. 位.请坐,稍等 ..片刻。【左手伸出两根手指】”这时门又“吱扭”一声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吧”理发师心里真高兴,又来两位,【右手伸出两根手指】今天生意可真火!可是当他忙完抬头一看,他感觉很纳闷?明明进来4个人,怎么就只坐着3人呢?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师:你的表达真精彩【播放大屏幕】这个故事中隐含 ..着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集合,【贴集合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重复有关的集合问题。【板书:集合】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1、师:刚才老师路过学校大队部,看到这样一则通知。【出示大屏幕】 师:自己读读通知吧。 生:自由读 师:你读明白什么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重点: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难点: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谈话导入 2.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104页例1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3.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交流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2.小组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将名单整理地更清楚。先请同学读清楚合作要求,小组合作开始。教师巡视,有层次地挑选3-4份作品,选好发言代表。3.对比分析,介绍维恩图 (1)小组汇报整理的方法,互相评价。 (2)教师引导,发现用维恩图的方法更清楚、直观。 师: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板书课题:集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 PPT介绍维恩图。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请同学们对照维恩图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比赛,并征集多种算法。(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9+8-3=14 9+(8-3)=14 8+(9-3)=14 6+3+5=14 通过算式指出各部分含义。 谁来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 教师边规范语言,板书:只只既又 三、梳理巩固 刚刚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发现用维恩图清楚的表示出参加各种比赛的人数,ppt 演示维恩图的形成过程。 四、课堂作业 1.重叠现象怎样求和: 有4人喜欢画画,5人喜欢唱歌,喜欢画画和唱歌的同学可能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你能确定吗?有多少种可能?请同位合作在1号作业纸上,画出维恩图,列式解决问题。能想出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在黑板上补充完整:

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数学xx——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画好的xx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9 数学广角——集合

9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运用集合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指导】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比赛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时安排】

建议分为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 集合的应用。 教材10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情境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什么是集合?集合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常见?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集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这节课课题是集合,以前的教材是重复问题,我个人认为集合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重复问题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所以我仍然用重复问题作为课题,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渗透了集合思想。 数学广角 《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每生一张题卡,每组一个粘贴板(带有踢毽子跳绳的学生名单),彩笔,u盘,磁铁,教师所用的卡片(重叠问题,参加踢毽子的,参加跳绳的,既参加踢毽子的又参加跳绳的),彩色粉笔,三二班学生的序号 课前交流:同学们,咱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课余时间,那么你在课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生:练书法,弹钢琴,葫芦丝,跳舞,踢毽子,打篮球,,, (师及时表扬学生,你是个阳关帅气的男孩,你的字一定很漂亮,

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 师:你们想了解西关小学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吗?请看,点课件!结束后,师: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好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前几天学校下发了一个通知,哪位同学大声的读一读? 课件1出示通知内容 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你认为三一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比赛呢? 生:11人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5+6=11(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的是这样吗?在11的后面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请看三一班参赛学生的名单。出示课件2稍停,看到这份名单,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我们刚才的答案怎么样? 预设1:有重复的 预设2:有的同学两样都参加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试卷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测验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 1、明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明明排第9,从后数起明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人。 2、王刚爱吃的水果有:苹果、梨、枣、香蕉、葡萄。李磊爱吃的水果有:桃、苹果、草莓、枣、石榴。他们都爱吃的水果有()种。 3、三(1)班参加歌唱兴趣小组的有12人。参加舞蹈兴趣小组有1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8人,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有()人。 4、三(3)班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漫画大王》的有37人,订《红树林》的有29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人。 5、看右图回答问题。 喜欢篮球喜欢足球 16人8人15人 (1)一共调查了()人。 (2)喜欢篮球的有()人,只喜欢足球的有()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人。 二、选择。 三年级(2)班有56名学生,这个月进行了两次数学测试:第一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6,9,15,16,27,33,56;第二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7,9,16,27,36,40,48,51,53。 1.第一次得100分的有( )人。 A.5 B.7 C.9 D.3 2.第二次得100分的有( )人。 A.5 B.7 C.9 D.3 3.两次都得100分的有( )人。 A.3 B.5 C.7 D.9 4.只在第一次得100分的有( )人。 A.2 B.3 C.4 D.6 5.只得过一次100分的有()人。 A.15 B.13 C.10 D.9

三、解答。 1、请把小动物们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1)把参加美术和科技小组的学生名单填在相应的圈内。 参加美术小组科技小组 (2)参加美术小组的有()人,只参加科技小组的有()人,两种都参加的有()人。 (3)三(6)班学生参加美术和科技小组的学生一共有()人。 四、解决问题。 1、学校组织看文艺表演,东东的座位从左数是第7个,从右数是第10个,这一行有多少个座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将以游戏形式为主,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等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几何直观,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枯燥的数学赋予生活的气息,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集合圈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集合圈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了解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1集合................................................................ 1课时 2练习二十三.......................................................... 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调查。 师:去过龙湖公园的同学请举手?(38人) 去过八公山森林公园的同学请举手?(40人) 问题:去过这两个公园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1:38+40=71(人) 生2:不是的。我们班总共才40人。 生3:有的同学这两个地方都去过,重复了。 …… 师:真棒!有的同学既去过龙湖公园,又去过八公山森林公园,但他是一个人,我们可以用手势表示。(两个食指往中间合,重叠起来。)这样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重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重叠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新授部分 1、出示表格。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生1:跳绳的有9人。 生2:踢毽的有8人。 ……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跳绳的比踢毽的多几人? 生2:踢毽的比跳绳的少几人 生3: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 师:同学们真棒!咱们就来解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生1:9+8=17(人)。 生2:14 人。因为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个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师:这三个同学给我们造成了困扰,下面我们把他们重新的分一分。 2、黑板上重新分学生。两项都参加的放在中间。 跳绳 踢毽 陈东 王爱华 杨明 于丽 周晓 马超 丁旭 刘红 朱小东 赵军 徐强 李芳 陶伟 卢强 把参加这两个活动的同学分别圈起来。 3、课件展示动态演示图。 左边的圈表示参加跳绳的,有9人。右边的圈表示参加踢毽的,有8人。(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左右手各表示一个圈。)动态演示两个圈重叠一部分。 师:中间重叠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两项都参加的。 师:左边的6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只参加跳绳的。 师:右边的5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只参加踢毽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像这样,用圆圈把参加跳绳的集中起来,把参加踢毽的集中起来,叫做集合。(板书:集合) 4、列算式,求结果。 师: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难点: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了解、体会集合概念及运算的道理。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工具单 四、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同学们要认真思考哟!“对面走来了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2+2=4个) 2、可是数一数,1、2、3,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呢?(学生说) 3、用语言表达还是可以听明白的,但是却很复杂,结合图片说一说。(老师和学生一起说,小明是他的儿子,他是小明的爸爸,他又是爷爷的儿子,爷爷又是他的爸爸) 4、从这里我们发现了什么(爸爸既是儿子又是爸爸),有两个身份,但只有一个人。所以数人数的时候,爸爸能重复数吗?只能数几次?(一次)。 5、所以2+2=4,在减去1人,就是3人。 6、这种重复的现象真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 重复现象 (板书)。(出示课件例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默读题目,从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数学信息是: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谁能解答?(9+8=17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1:(学生没有不同的想法)(认真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2: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那就不是17人了?(那共有多少人呢?) 预设3:我发现有3个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发现有3个学生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可是这样不能清楚的看出来,怎样才能让别人清楚的看出来呢?) 3、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看一下要求(出示“自主探究”课件)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数学广角──集合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教材分析 敖江上山小学周明镇 本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的教学。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再如: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题:“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5,从后数明明排第3,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集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今后的学习经常运用到维恩图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共有9个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的题目(含例题、“做一做”、练习题),涉及学生在生活(比赛人数、水果品种、参观人数等)和学习(按要求填数、写成语等)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材中体现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自主探索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1)在例1教学中,用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互异性和无序性,体会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 (3)提出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让学生用计算解决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问题,脱离具体的集合元素,从集合基数(元素个数)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 -----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4、在各位老师的评课之后,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孩子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有了一些很深的感触。 感触一: 在贴水果图的游戏上,我的目的是为了让两个孩子可以在黑板上抢起来,从而出现冲突,因为有一部分是两天都进的水果,应该贴在中间,可是在课堂上的效果恰恰是两个孩子没抢起来,一个在找图片,一个在站着,我突然在想,上台的两个孩子性格都很柔,尤其那个小女孩,这个是不是影响到我这个环节的一点点因素呢? 感触二: 最后一个拓展题,班里面很多孩子在学完今天的集合圈后,依然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去画集合,原来连线的依旧连线,原来画大括号的依旧画大括号,完全没有把今天研究的集合圈表现出来,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我很茫然。。。 贾小庄小学李还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 集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

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

三上《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三上《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 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 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1、2、3,咦,只有3 人,怎么回事? 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突出: (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优秀教学设计

集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1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生:14人。 2、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word完整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拓展训练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例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 解析:本题只趣味脑筋急转弯。解答时注意: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解答:爷爷、爸爸、儿子 【例2】把2张长度都是10厘米的彩纸重叠粘贴在一起(如下图),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如果3张彩纸同样重叠,重叠后的彩纸一共长多少厘米?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重叠问题。解答时要明确的是2张这样的纸有1个重叠部分,用2张纸的长度和减去重叠粘贴在一起的长度,可得重叠部分的长度;3张这样的纸就会有2个重叠部分,用3张纸的长度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即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得出重叠的长度,然后求出总长度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 解答: (1)10×2-18=2(厘米) (2)10×3-2×2=26(厘米)或18+(10-2)=26(厘米) 答:重叠部分长2厘米,如果3张彩纸同样重叠,重叠后的彩纸一共长26厘米。【例3】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样。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几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春游问题。解答时利用集合思想分析,这样两样都带的人数被算了2次,也是带矿泉水和带水果的人数比总人数多出的人数。带矿泉水的有78人和带水果的有77人加在一起,然后减去三年级的总人数就是两样都带的人数。 解答:78+77-107=155-107=48(人) 答: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48人。 【例4】3个小朋友猜灯谜,小明猜对了16个,小芳猜对了9个,小东猜对了12个,小芳猜对的9个小明都猜对了,小东猜对的有4个和小明是一样的.(1)小明和小芳一共猜对了多少个灯谜? (2)小明和小东一共猜对了多少个灯谜?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容斥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A+B-既A又B。 (1)小明猜对了16个,小芳猜对了9个,小芳猜对的9个小明都猜对了,即小明猜对的16个中包含小芳猜对的那9个,所以小明和小芳一共猜对了16+9-9=16个灯谜。 (2)小明猜对了16个,小东猜对了12个,小东猜对的有4个和小明是一样的,即从小明和小东猜对的总数中减去相同的4个就是小明和小东一共猜对的数量16+12-4=24(个)。 解答: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4--106页数学广角内容。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培养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脑筋急转弯,想不想挑战一下你自己? 1.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3,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排有共有几个小朋友? 2.小明说他家有两个爸爸还有两个儿子,可他又说他家只有3个男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爸爸在这里有双重的身份,他既是爸爸,也是儿子,所以只三个人。刚才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佩服,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你们会更棒!

二、在游戏中体验“重叠” 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装水果”(板书)。往哪儿装呢?往圈里装。我在想,如果是乱装,那谁都会,就没意思了。如果大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圈里成功装上水果,那才是最棒的。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完全重叠。 游戏内容:把1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1个。(请生上讲台装,自己画圈) (生操作后)一起来检查一下,红圈里有没有1个苹果?蓝圈里呢?这个方法太有创意了,难道不该得到一点掌声?师小结:不能增加苹果,我就动圈的主意。面对复杂的问题,能换一个角度思考,多好的方法呀! 2、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部分重叠。 游戏内容:把3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2个)(学生展示装法) 师:老师觉得你们太厉害了,怎么就想到要在这儿放一个的?(生答) 师:在两个圈的重叠部分放一个苹果,既可以和左边的苹果凑成两个,又可以和右边的苹果凑成两个,真是两全齐美呀!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两个圈,每个圈里都装了2个,应该是4个呀,怎么只有3个呀?(重叠了一个,4个就变成3个了)这个事实教育我们思考问题绝不能只看表面,有可能存在重叠,是吧? 重叠有趣吧?我们就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取个名字,叫“有趣的重叠”,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有趣的重叠) 4、师指着图:在100多年前,有一个人和你们一样会动脑筋,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他最早想出了用这样的图来表示重叠,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图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如果你们比韦恩早出生,那这幅图可能就要用你们的名字来命名了。 三、借助直观图,分析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